1. 中西方體育文化的特點
1. 東方
東方注重的是倫理和道德、理性和教養、和諧統一、實際穩定。體育注重的是修身養性,重在修身養性的內向性、封閉性、圓滿性為主要特色的體育文化。淡化了人們的競爭意識,強化了穩定意識,項目以娛樂技藝性為主,強對抗性的,競爭性的項目很少。
價值取向強調意念的作用,動作簡單,內涵深刻,講究動作的神韻,不重視競技性運動,重人格的價值取向。
2. 西方
西方注重的是多元價值、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體育注重的是競爭意識,強對抗性的,競爭性強的項目很少 ,利於各類競技體育的規則,場地,制度的發展和完善。
價值取向人體的塑造和培養,超越對手、超越自然、超越自我、的價值取向。
2. 古往今來,東西方文明交融的成果有哪些
在明清以前,東西方交流基本上是西方學習東方,比如造紙、火葯、印刷,但在工藝品如皮革方面的話,西方和游牧民族似乎更強一點,還有就是馬的種類交流,在明末清初時,西方才有真正可以交流的技術,主要是火器、幾何數學、天文、機械等科技方面,這時東西方的交流才是平等的,在清以後因為漢人抑制滿人,很多漢人學者都拒絕出仕,加上滿人的高傲自大,以及那種武力至上的心態,所以中國的科技方面迅速沉淪下去,到了清末時期就落後幾百年了。
3. 西方體育的主要特徵與形成背景
1、西方體育文化的特點:
西方體育文化,起源於古希臘、羅馬的西歐文化。它是在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市場經濟的社會條件下,以城市為中心發展起來的,以競技為主要特徵的一種體育文化。西方體育文化與資本主義歷史條件以及競爭、冒險的哲學思想相適應,從而形成了重視「練形」、健美,講究外在統一和激烈競爭的風格。奧林匹克運動文化便是西方資產階級價值觀的產物。它的基本概念或范疇,如尊重、和平、友誼、團結、公平、人的全面發展都是西方工業文明的產物。這些觀念代表了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趨勢,具有進步意義。它'是一個超越體育范疇,影響波及國際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相對獨立的社會現象。
隨著西方物質文明的高速發展,人們越來越對現代社會中精神頹廢的生活感到失望和厭倦。而東方體育中強調「養生修性」,練養結合,動靜平衡的體育思想,對西方人來說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他們試圖從東方的處世之道和養生方法中尋求出路。
人類對僅追求勝負與狂熱刺激的西方體育競技日感不滿,人們需要更多層面的身心體驗和更深邃的高情感活動。東方體育具有注重肉體和精神統一的文化價值特徵,在緩解高科技帶給人類的不良影響方面,具有劃時代的功能效應,成為滿足人類精神需求,促進人類身心健康的高情感體育活動。
二.形成背景
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期,歐美開始出現職業體育俱樂部並迅速發展,業余體育俱樂同現、體操運動的衰落與競技術運動的興起、娛樂活動的階段趨向、體育越出學校和貴族圈子、娛樂活動的商業化趨勢是其興趣的歷史背景。
4. 中西方體育現象有和區別(具體點)
1 、中西體育的差別********
將體育視為一種文化,這本身就是體育研究的一大獨特視角,它擺脫了以往 「以教育觀體育」的思維羈束,開辟了多層次、多方位研究體育的先河。中西體育比較研究的不斷深化就反映了這一點。
以往對於中西體育差別的研究可以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以文化三層次理論為基本思路,對中西體育的思想理論層面進行比較。
有文認為,中西體育在哲學思想、醫學基礎、審美觀念方面有顯著差異。中國傳統體育植根於「天人合一」、陰陽、八卦、五行理論等之中,而西方體育在西方哲學重外在、分析,重與自然的斗爭等觀念的指導下形成和發展;中醫整體觀重人體自身的統一性及自然界的和諧,帶有某種經驗、直覺、模糊的性質,西方體育是科學實驗、解剖學、生理學、現代醫學等的綜合運用;中國傳統體育重節奏、韻律、神韻、內涵、和諧美,重朦朧、抽象、含蓄美,西方體育陽剛的力量、速度之美,重外在、形體美。
二是對中西體育進行體育性質的整體比較。
如李力研認為以中國傳統體育為代表的東方體育是哲學體育,其實質是對宇宙的把握;西方體育則是一種物理體育,其實質是對生命的展現。
********2 中西體育的趨同********
東方體育和西方體育都是人類共同的體育文化,是人類互相交往的結果。作為東方體育的代表,中國傳統體育是黃河、長江文明孕育出來的,西方現代體育則是不列巔、美利堅等文化的產物,是古代希臘和義大利羅馬體育文化發展的結果。
目前,世界文化在互相開放和交往中日益趨同,中西體育也日漸走向融合。 中國傳統體育在封建制度中存在和發展,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環境形成相對獨立和隔絕的體育文化,封閉性、倫理性、民俗性、宗教性、軍事性較強。西方現代體育是適應現代社會生產方式存在並發展的,呈現出競技性、普遍化、個性化、娛樂化等發展趨向。這兩種不同時代中產生和發展的體育在人類進入近代社會以後逐漸消除了隔閡。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傳統體育在被動與主動、自覺與不自覺中開始了與西方體育的沖突與交融。
如今,西方的田徑、游泳、足球等項目已成為中國體育的主要內容,西方體育中的平等競爭等觀念也已日漸深刻地影響到中國的體育(包括中國傳統體育)。一部中國近現代體育史,實際上就是中西體育互拒互斥、互滲互融的歷史。中國傳統武術吸取了西方體育競賽方式,形成了散手競技,氣功引入了現代科學理論,龍舟、風箏等賦予了現代人的精神需求,這些中國傳統項目成為中西皆宜的競賽和活動方式,它逐漸得到西方人的接受和認可。這表明了中西體育逐步契合的趨勢。 有研究者指出,以奧林匹克主義為主的西方體育觀念「和平與友誼」、「平等地公平地競爭」、「體育為大眾」、「重要的在於參與」等逐漸為中國傳統體育所吸收。而中國傳統體育中的倫理道德觀、健康長壽觀、自然養生觀、形神相關論、動靜相關論、人天相關觀等構成的整體體育觀也被西方體育不同程度地接受;中西體育在運動形式、方法與手段上也不斷趨同,西方的摔跤、舉重、拳擊被中國接受,網球、橄欖球也被引入。
----------------------------------------------------------
西方體育文化,起源於古希臘、羅馬的西歐文化。它是在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市場經濟的社會條件下,以城市為中心發展起來的,以競技為主要特徵的一種體育文化。西方體育文化與資本主義歷史條件以及競爭、冒險的哲學思想相適應,從而形成了重視「練形」、健美,講究外在統一和激烈競爭的風格。奧林匹克運動文化便是西方資產階級價值觀的產物。它的基本概念或范疇,如尊重、和平、友誼、團結、公平、人的全面發展都是西方工業文明的產物。這些觀念代表了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趨勢,具有進步意義。它是一個超越體育范疇,影響波及國際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相對獨立的社會現象。
隨著西方物質文明的高速發展,人們越來越對現代社會中精神頹廢的生活感到失望和厭倦。而東方體育中強調「養生修性」,練養結合,動靜平衡的體育思想,對西方人來說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他們試圖從東方的處世之道和養生方法中尋求出路。
人類對僅追求勝負與狂熱刺激的西方體育競技日感不滿,人們需要更多層面的身心體驗和更深邃的高情感活動。東方體育具有注重肉體和精神統一的文化價值特徵,在緩解高科技帶給人類的不良影響方面,具有劃時代的功能效應,成為滿足人類精神需求,促進人類身心健康的高情感體育活動。
東方的傳統生命觀、健康觀和與此相適應的保健體育,蘊涵著人體生命科學的豐富內容,對指導人類的保健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奧林匹克運動文化風靡世界的今天,東方體育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悄然升起。
東西方體育文化的沖撞與融合,必然導致新一輪人體生命科學的革命,其最終結果必將以人的身心和諧發展為歸宿。
-----------------------------------------------------------------
東方體育文化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逐漸形成了融養生健體、道德教育、娛樂競技於一體的獨特風格。在西方奧林匹克運動的巨大影響下,東方體育文化不再是封閉環境里的自足體,而是在同西方體育文化相互融合,相互競爭的匯流中迅速發展。
西方社會的經濟、文化和與之相適應的資本主義歷史條件和競爭、冒險的哲學思想,使西方體育文化形成了重視練形、健美、講究外在統一和競爭激進的風格。西方體育文化發展的直接結果產生了奧林匹克運動。同時,東方體育文化中有價值成分,也被越來越多的西方人接受。
世界體育的發展史表明,世界體育首先產生於東方而不是西方。
在公元前5千年古代的東方就開始向文明社會過渡,產生於這個歷史時期的東方體育,不僅對後來的西方體育,而且對整個世界體育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而在東方體育已作為一個整體存在於人類社會並得到了充分發展的時候,即公元前11—9世紀,歐洲文明的發源地—地處南歐的古希臘,羅馬都還處在稚氣的神話時代,其體育自然也才剛剛起步,經過公元前8—5世紀的創造和發展,西方才形成了不同於東方體育並具有鮮明西方色彩的體育類型。至此,西方體育才初步形成。世界體育也因此進入了一個由東西方兩種不同類型體育交相輝映,平行而不同步發展的新階段。
公元2—10世紀,東方的亞洲和北非的多數國家相繼進入封建社會,東方體育在良好的社會條件下繼續保持其興盛發達的狀況,並越來越趨向於成熟。此時的西方體育,無論在內容和形式上都較之同一時期的東方體育遠為落後和貧乏。
但是,從公元15世紀至17世紀,歐洲向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從而使西方體育開始進入一個偉大的轉折時期,西方體育逐漸擺脫落後狀態,並從戰爭和宗教活動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完整的社會現象。
以儒家為核心的東方文化和以新教倫理為核心的西方文化,是兩股不同的文化源流,顯然,東西方體育文化必須帶有各自核心文化的色彩和特徵。同時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人們對體育的價值觀發生了改變,逐漸意識到近代體育對培養全面發展的新時代所需要的人格與體格的具體價值。
2、1 東方體育文化 以中國、日本、印度、朝鮮等亞洲國家為代表的東方體育,都由於大部分時間處於一種閉關自守的封建社會條件下,而使他們在古代所形成的興旺發達的狀況在近代未得到進一步充分的發展,從而使東方體育進入了一個停滯和哀落的時期,到了20世紀50年代以來,東方社會條件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縮小了在經濟、文化和科技發展上與西方的差距,中國、朝鮮、越南等亞洲社會主義國家的崛起和亞洲四小龍在經濟、文化和科技上的高速發展,使以亞洲諸國為代表的東方體育在與奧林匹克運動為核心的西方體育的相互交匯,融合中得到迅速發展。就中國而言,經過世代的傳承,擅變和發展,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特質;形成了以養身健體、道德培養為主要目的,並高度吻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由這種文化所鍛造的民族性格的體育形態:形成了一個結構穩定,區別於世界上其它任何國家體育形態的獨立體育文化體系。鴉片戰爭後,西方體育相繼傳入中國,從而使東西方體育文化相互交匯和融合,並逐步形成了一種東西方體育文化的相互遷移和相互競爭,共同提高的新格局。
2、2 西方體育文化
西方現代體育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古希臘時期),古希臘十分重視對青年的身體訓練,公元前300多年前教育家柏拉圖在他的身心調和論的教育設計中,規劃了各種年齡體育活動的內容和要求。第二階段(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教育家洛克首先提出了「三育學說」,即把教育分為體育、德育和智育三部分。並強調「健全之精神,富於健全之身體」。第三階段(十九世紀產生革命後),當時德國體操盛行,與此同時,美國球類運動,法國體育也都迅速發展起來。其主要內容有田徑、體操、舉重以及各種球類運動等。這些運動特別強調肌肉鍛煉和體格健壯。研究表明,西方體育文化的特徵,是和相適應的資本主義歷史條件以及競爭,冒險的哲學思想有關,從而形成了重視「練形」、健美、講究外在統一和競爭激進的風格。19世紀末,西方體育文化發展的直接結果產生了奧林匹克運動。奧林匹克運動經歷了一個世紀的發展,終於成為一個超越體育范疇,影響和波及國際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相對獨立的社會現象。同時,西方社會伴隨著物質文明的高速發展,人們越來越對現代社會中缺乏運動以及精神頹廢的生活感到失望和厭倦,因而對竭力想擺脫這種狀況的西方人來說,東方體育中的許多體育思想和運動方式,對他們來說越來越具有吸引力。
3、3 能力培養體育教育的中心環節
東方體育文化強調「內意識」的養生健體能力,西方體育文化強調練「外形」而改善人體「內環境」的能力,我們應將這兩種不同的能力培養和教育融為一體,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健身鍛煉能力、競技和競爭能力、自立和應變能力、娛樂消遣能力,還應從學生的精神面貌,意志和品格中去探索其內在涵義都更為深刻的內容和實質,能力培養必將提高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愛好的習慣,體現「因才施教,全面育人」的內涵,從而為終生體育奠定基礎,為培養和塑造決定著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的青年一代打下了全面而堅實的基礎。
5. 西方近代文明的主要成果,並加以評價
我們所知,通過近代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的作用,西方文明就開始逐漸突出人在認識世界之中的重要地位。在這個過程中,甚至出現了將人看成是認識世界絕對的主體,要求按照人對自己的理解來重塑一切。
6. 如何理解對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繼承和創新
愛必勝體育提供 體育文化的繼承是指體育文化經過不同時代仍然保留原有某些特質的屬性。體育文化具有語言、文字、圖像等媒體在人們的意識領域和社會價值體系中傳承的特性。 (一)體育文化的繼承
體育文化的繼承是指體育文化經過不同時代仍然保留原有某些特質的屬性。體育文化具有語言、文字、圖像等媒體在人們的意識領域和社會價值體系中傳承的特性。當然,體育文化是以身體動作為基本表現形式,因此身體是其主要傳承形式,但依附於體育文化之上的獨特的語言和文字也具有強大的傳承功能。體育文化的創新是指體育文化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發生內容、結構甚至模式變化的屬性。當然,體育文化的創新並非總是積極的。歷史發展的曲折性就表現在體育文化創新發展的方向是進步的,但在創新發展的過程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是要經歷挫折的。中國的文化自殷商以來,代代相傳,不斷地創新,向前發展,雖多有曲折,卻從未中斷。世界體育文化如此,我國的體育文化也是如此。
西方體育文化與東方體育文化是兩種不同的模式。在西方體育文化中,主要是源於古希臘、古羅馬的西歐文化,是以競技運動項目的競賽為特徵的一種體育文化。到了近現代,由於資本主義的擴張,殖民主義的侵略,這種體育文化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在奧林匹克運動重新蓬勃發展後,這種體育文化便具有了世界意義,成為當代世界體育文化的主幹。而東方體育文化,「在東方大多數民族的體育中,衛生保健術佔有重要的地位。這是由於大河流域的民族世世代代生息在可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基礎的社會環境中,已習慣了和諧、寧靜、相對穩定的生活方式,因此素以個人的修身養性為主」(顏紹瀘.東方體育:世界體育史研究的誤區)。東方體育文化,特別是中國體育文化,具有較強的仿生性。其體育動作多採用簡練准確、生動鮮明、便於理解和流傳的仿生性名字命名。但我們應清醒地看到,近代以來,東方體育文化由於社會發展遲緩而呈相對停滯狀態,與西方體育文化相比,確已處於較為次要的地位,特別是除我國以外的其他東方體育,更是處於衰落的境地。(二)體育文化的創新當然,體育文化模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外來體育文化的影響,也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著。最明顯的例證就是我國長期以民族傳統導引養生、武術技擊為主的體育文化模式,在近代歐洲競技運動影響下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幾乎在世界的各個民族、每個歷史階段中,我們都可以發現不同時期存在著各種不同形式的體育活動的記載。而在那些總體文化相對發達的民族和歷史時期中,體育更使其煥發奇異的光彩。東方的兩大文明古國:中國和印度,各自產生了神秘的健身術。中國的氣功、印度的瑜珈的奇異效果令當代自然科學家們大惑不解,要解開這些古典健身術之謎將是自然科學的劃時代突破。這些都說明了體育文化的博大精深,人類健身術中的最高成就與這些民族發達的古代文明有關。由於西方人在近代走在了世界發展的前面,他們的體育活動方式也占據了支配地位,現代的奧林匹克運動會雖產生於西方國家,可這一名稱和傳統卻源於古希臘。古希臘的文化、科學、哲學在漫長的古代歷史中獨步一時,而那絢麗的體育之花恰與其他成果相匹配。「擲鐵餅者」的塑像不僅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也令我們想像到奧林匹克山下當年的體育盛況。當代世界也是如此,體育文化總是首先繁榮於文化發達的地域,特別是那些當代人發明的非傳統體育運動項目——賽艇、皮劃艇、沖浪、滑雪等。經濟貧困、文化發展滯後的地域,往往體育文化的發展也落後於其他地域。體育作為文化的功能總是隨著社會總體文化的發展而變化著,在古代,體育是一種自衛的手段,甚至在今天的體育競賽項目中,我們仍可看到許多歷史的影子——射箭、擲標槍、擊劍、拳擊、柔道、摔跤等。隨著人類征服自然界手段的提高,文明的進步,體育的功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它成了健全和美化自身的一種文化手段。人類大多數的文化手段是向自然界挑戰的,而惟獨體育卻指向人類自己,挑戰自我,沖擊極限。當人類美化了自己周圍的環境--建起了一幢幢高樓,架起了一座座立交橋,鋪蓋了一塊塊草坪,栽種了一排排樹木後,再也沒有什麼比美化自己的體魄更受當代人青睞的了。綜上所述,我們在有選擇地繼承和發展歷史的體育文化和現代體育文化的同時,要對已有的體育文化做出創新的發展,沒有創新就等於倒退。
7. 以《中國體育發展歷程中重要的體育文明成果》寫一篇論文
以下總結幾點技術上的經驗,未必是對的(對其他方向的可能還是錯的),但或許對後面幾級的師弟師妹有參考作用。經驗只可以借鑒,不可以復制。 一、長編1、 遇到可能有用的材料就隨手記下。寫作論文過程中,我不止一次地聽到有同學抱怨,腦子里有一些判斷,卻不記得根據什麼材料,或者是某一段材料很重要,因是輾轉搜來的,要用到時反而搜不到了。所以遇上有關的、可能有用的材料就隨手記下吧,不一定要錄全,但至少給自己留下關鍵詞和路徑。有時寫論文是一個從「聽材料說話」到「向材料問話」的過程,對材料的收集、排比、分類,也是一個整理思路的過程。2、 錄材料要註明出處、頁碼。我最初錄材料時並不注意註明出處、頁碼,覺得這段材料將來未必會用上,而且書就在手邊,將來成文了再找不遲。後來發現並非如此,即時注下只要多花幾秒鍾,過後翻檢的時間數倍於此,另外,寫作學術史時,安排論著前後的一個根據即是最初發表的時間,錄材料時註明版次,寫學術史也方便許多,特別是處理一堆年份相近的論著。二、初稿盡可能全面地寫下自己的思考。初稿是提交給導師看的,我一開始總覺得這個不成熟那個太瑣屑,什麼都不太敢寫。師兄教育之後,我在初稿中就將長編中的想法都寫給老師看。導師畢竟是導師,看到你的初稿,就能判斷什麼在有限的時間里是可行的,什麼是有繼續挖掘的空間的。我的定稿和初稿相去甚遠,初稿中的一些瑣屑之處已經連綴,不成熟之處也被導師點醒,在有限時間里不可能做好的部分也被安排在本科論文之後。三、答辯稿1、 古代紀年第一次出現時括弧標明公元年份。2、 注意格式。答辯稿要按照學校的規范修改。可能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六點:1、答辯稿使用腳注,方便老師閱讀;2、使用「下一頁分節符」,摘要、目錄、正文、參考文獻、致謝、附錄之間可使用分隔符,方便標頁碼和將來轉章節附註,分節符word07在「頁面引用」中第二欄「分隔符」下拉菜單第二欄第一個;3、正文開始之後重新標頁碼,如已使用分節符,插入頁碼之後,點擊頁碼進入編輯狀態時,在「設計」中第一欄中「頁碼」下拉菜單中選擇「設置頁碼格式」,起始頁碼輸入「1」,就可重新標頁碼了,若參考文獻、致謝、附錄等也重新標頁,選擇「續前節」即可;4、引用第一欄提供自動生成目錄功能;5、自動生成目錄之時,需要對文檔分級,若使用「格式」,修改原格式比較麻煩,若使用「大綱視圖」分級,可能會在前面帶點,我是用右鍵選擇「段落」,彈出的「段落」對話框中選擇「縮進和間距」標簽,編輯第一欄「常規」中的「大綱級別」,這樣不會修改原文格式;6、慎用格式刷,格式刷會把注釋標號也刷上的。3、 關鍵詞的翻譯可參考學位論文。如果是一些專業而冷僻的術語(比如我遇上的「詩史互證」),可以到論文庫檢索用到該「關鍵詞」的學位論文。4、 引言和結語要認真寫。因為我們交論文有一個共同的宗旨,「能拖就拖」,即使你不拖也會有別人拖,所以論文收半齊並發到各位老師手上,可能已經很晚了。而且老師可能對你所作的論文並不是太熟悉。所以引言和結語對答辯很重要,決定了老師的第一印象。引言要對一些常識作簡要的介紹,結語要好好總結全文,最好能總結文章的創見及與學界對話之處。四、定稿腳注轉章節附註。如果答辯稿已經寫好致謝,那就只剩下「腳注轉章節附註」一事了。可能要注意四點:1、如果編號是羅馬數字,注意轉成阿拉伯數字(可以不用圈圈);2、右鍵點擊「便箋選項」,在彈出的「腳注和章節附註」對話框中,第三欄「應用更改」中將更改應用於「本節」,這樣格式會結束於分頁符之前,章節附註格式才不會影響到後面的「參考文獻」和「致謝「;3、「章節附註」部分上下有橫線,需要去除,選擇「視圖」中的「普通視圖」,再選擇「引用」中的「顯示備注」,在跳出的框框中選擇「章節附註分隔符」,下面會出現一條短線,刪除,再選擇「章節附註延續分隔符」,出現一條長線,刪除;4、更改完成後,要記得更新目錄。謝謝採納。
8. 古代西方體育文明成果對現代體育發展的貢獻及影響有哪些
貢獻:帶動全民健身。影響:促進世界和平。
9. 東西方體育文化文化異同
不同點:
1、起源不同
東方體育文化在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社會環境中,位於大河流域的東方大多數民族的體育。
西方體育文化,是源於古希臘、羅馬的西歐文化。它是經過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在工業生產、市場竟爭的社會條件下,以城市為中心發展起來的。
2、核心不同
東方體育文化以衛生保健術占重要地位,那裡的人們習慣了和諧、寧靜及相對穩定的生活方式,因此素以個人的修身養性為主。
這就促進了那些運用控制呼吸等方法,以獲得超自然體驗的特殊活動形式的順利發生發展,如中國的氣功、印度的瑜伽等,但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竟技性運動的正常開展。
西方體育文化是經過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在工業生產、市場竟爭的社會條件下,以城市為中心發展起來的,是以竟技運動項目的競賽為特徵的一種體育文化。
3、特點不同
東方體育文化講究個性化,因人而異。比如中國體育文化中較為典型的武術就有南拳北腿,十八般武藝,不同風格,不同流派,適合於不同的人學練。
西方體育最大特點為規則明確、公平競爭、尺度客觀、評價准確。

(9)中西方體育文明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體育文化,具有較強的仿生性。其體育動作繁復,而多採用簡練准確、生動鮮明、便於理解和流傳的仿生性命名,如五禽戲、蛇拳、猴拳等.東方文化體育自近代以來,由於社會發展遲緩,而呈相對停滯狀態,與西方體育相比,處於較為次要的地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體育文化
10. 西方現代文明成果的代表
西方文明有的是一種思辨的思維,這種思維在古希臘的時候也就是2000多年前就在愛琴海邊萌芽發展。這種思維主要側重於理論上的邏輯嚴密性,推理性。雖然這種思維對當時的生產力是沒有什麼直接的推動作用,但是隨著這種思維的發展,會形成更加科學的科學理論,從而發展出眾多的科學分支,然後理論指導實踐的作用逐漸顯現出來。特別是文藝復興,西方人重新復興古希臘的思辨思維。是科學理論產生巨大的推動力。
中國人的思維擅長直覺、悟性,強調感性思維,而理性思辨能力則相對比較弱。所以我們的理論方面都是很弱,但經驗性的技術確很強,例如古代的四大發明。但是四大發明都是經驗的產物,並不是科學理論的產物,所以沒有堅實的科學理論去支撐我們國家的質的飛躍!!!
一
縱觀20世紀的中國美術發展史,就是一部批判、繼承本民族的傳統藝術文化和吸收、借鑒現代西方藝術思潮的歷史。在100多年的發展、變革中,中國的一些美術家在自身的美術創作活動中自覺不自覺地將西方美術作為自己藝術創造的一種對比和參照對象。尤其對一些堅持從傳統藝術本身來求新、求變的中國畫家,在保留中國畫獨特個性的同時,也自覺不自覺地採納、吸收和鑒賞現代西方藝術的有益成分,來豐富自己的藝術語言,具體地講,大致有三方面的內容。其一,在現代西方的非理性主義哲學影響下,徹底拋棄了古典藝術的理想主義色彩,從而轉向對人類內心世界的表現。其實質就是,徹底否定古典主義,運用古拙、深沉的表現技巧來表現庄嚴神聖的宗教理念,從現實生活出發,從不同的方面,以新的視角,真實科學地描繪客觀世界和藝術家身邊的現實生活,以及表達自己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其二,注重形式,把「形式提高到獨立地位」,作為藝術創作的基本語言。用新的技巧和形式展示了客觀世界和人們的主觀精神世界的豐富性,拓展了人們的審美領域。其三,積極吸收科學技術進步的優秀成果,大量吸收、運用人體解剖學、現代光學、化學、色彩學、構圖學、透視學以及社會學、心理學等知識,創造了既有獨特的藝術個性,又帶有時代精神風貌的藝術作品。上述三個方面不僅對西方現代藝術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而且對近、現代中國畫的發展也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使中國畫實現了從傳統形態向現代形態的轉變。
二
現代西方藝術思潮作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種文化現象,對當代中國美術產生的影響,一方面是西洋諸多畫種的引進,豐富了我國美術創作的載體。另一方面,西洋畫的引進也打破了中國畫長期以來的封閉、靜止、緩慢變化的格局。中國畫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積淀的一種傳統繪畫形式,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審美要求,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但是,中國畫發展自清代中葉以後,確實暴露出了許多弊端。一是脫離生活,「標榜門戶、陳陳相因、固步自封」「近親繁殖」。①二是排斥科學,不重視發展。雖然在明代宮中供奉西洋傳教士畫家的風習一直沿襲到清朝,但它並沒有對傳統中國畫家產生根本性影響,傳統中國畫仍然沿襲、繼承古人「隨類賦彩」「墨分五色」,注重強調 「物體的固有色」而發展著,直到今天,我們仍然沒有系統的中國畫色彩理論體系。三是形式的「程式化」,標志著中國畫的成熟,同時它也是後人無法跨躍的障礙。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西方現代藝術注重科學、注重生活、注重形式多樣化的創作思潮像一股清新的風吹過中國畫壇,使中國畫在觀念上、表現技法上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縱觀100多年的歷史,中國畫吸收現代西方藝術的有益成分實現自身的轉變,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世紀末至20世紀50年代(學習、普及西方繪畫知識的時期)。雖然早在明朝時期,歐洲商人與傳教士來華,在傳播天主教和科學技術的同時,也帶來了西方古典美術,打開了中國人的眼界,促進了中西美術的交流。但並未引起中國畫家對這種「舶來品」的廣泛注意。直到近代,許多有志之士,採取主動、積極的態度學習西方現代藝術。李叔同、高劍文、陳師曾、徐悲鴻等進步人士先後出國學習繪畫。回國後,他們一方面興辦教育,普及西方現代藝術,另一方面積極主張「折中東西方」對傳統繪畫進行改造、創新。高劍文主張「在傳統繪畫的基礎上吸收西洋繪畫技法,效法日本畫所走過的藝術道路,改革中國畫」。以徐悲鴻、蔣兆和等一代宗師為代表,首先扛起現實主義旗幟,積極吸收西方繪畫的素描、色彩知識以及人體結構知識,採用傳統的筆墨,探索西洋畫的塑型觀念與中國畫的筆墨語言相融合的方法,實現了貼近現實生活和面向人民大眾的觀念變化。山水畫家黃賓虹大師在繼承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吸收西方繪畫知識,實現了由古代文人畫的符號化、抽象化的高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