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嫦娥三號成功登月表明了什麼
具有經濟、科技和國家發展戰略等方面的重大意義。
一 實施月球探測工程,可以充分展示綜合國力,增強民族凝聚力。月球探測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是航天技術發展水平的象徵,是提升國家地位的載體,是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二 實施月球探測工程,是維護我國月球權益的需要。盡管聯合國在1984年通過的《指導各國在月球和其他天體上活動的協定》中規定,月球及其自然資源是人類共同財產,任何國家、團體不得據為己有。但是,隨著當前主要航天國家和組織正加緊實施月球探測計劃,如何維護中國的空間利益已成為亟待關注的問題。我們只有開展月球探測並取得一定成果,才具有分享開發月球權益的實力,才能維護我國合法的月球權益。
② 嫦娥三號的科技成果屬於那次科技革命該科技革命的核心技術是什麼
第三次 原子能 計算機 航天技術
③ 「嫦娥三號」探月工程已圓滿完成,這是我國航天事業取得的又一次巨大成就.嫦娥三號帶著玉兔號月球車對月
(1)為了確保月球車在月球表面行駛時的可靠性,科學家在地面上進行了反復試驗,實驗室要將月球車上各種儀器拆下安放在另一輛伴隨車上,以減小月球車的質量,這是模擬月球車在月球上受到的重力比地球小.
(2)「嫦娥三號」著陸器上攜帶了一台月基天文望遠鏡,這是世界上第一台月基天文望遠鏡,在月球上進行天文觀測遠比地球上的效果好,主要原因是月球上沒有空氣.
故答案為:
(1)重力;
(2)空氣.
④ 嫦娥三號什麼時候研製成功
嫦娥三號探測器(英文:Chang'e 3)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嫦娥工程二期中的一個探測器,中國第一個實現月球軟著陸的無人登月探測器,也是自1976年37年來人類第一個軟著陸月球的探測器。
嫦娥三號探測器由月球軟著陸探測器(簡稱著陸器)和月面巡視探測器(簡稱巡視器,又稱玉兔號月球車,英文:Yutu,或Jade Rabbit)組成。
嫦娥三號探測器於2013年12月2日在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送入太空,當月14日成功軟著陸於月球雨海西北部,15日完成著陸器巡視器分離,並陸續開展了「觀天、看地、測月」的科學探測和其它預定任務,取得一定成果。2013年12月16日,中國官方宣布嫦娥三號任務獲得成功。
嫦娥三號著陸器目前工作狀態良好;巡視器在第二次月夜休眠前出現異常不能行走,尚未恢復但依舊存活。
2014年12月14日21時14分,嫦娥三號登陸月球已滿一周年,北京航天飛控中心也實現了精心護航嫦娥三號著陸器月面安全工作一年的預定工程目標。
⑤ 嫦娥三號玉兔號在月面探測中 有哪些科學發現
「嫦娥三號」於2013年12月14日21時11分,成功軟著陸於雨海北部19.51°W,44.12°N的位置處,成為繼1976年前蘇聯的月球24號後首個在月球表面軟著陸的探測器。
隨即,嫦娥三號開展了著陸器就位探測和月球車月面巡視勘察的聯合探測,開始進行「探月、巡天、觀地」等科學探測:月表形貌與地質構造調查、月表物質成分和可利用資源調查、地球等離子層探測和月基光學天文觀測。根據預定的探測計劃,嫦娥三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在整個科學探測期間,除了相機設備獲取的影像和地形數據之外,其他搭載的有效載荷也獲取了大量的科學數據成果:
月基光學望遠鏡:國際上首次依託地外天體平台開展自主天文觀測。
月基天文望遠鏡擺脫了大氣窗口的限制,在月球表面實現了對多種類型天體(恆星)的近紫外波段(探測波段245~340nm)的科學探測,是國際上首次實現依託地外天體平台開展的自主天文觀測。
月基光學望遠鏡也是嫦娥三號所有科學儀器中工作時間最長的設備,月晝期間每天開機工作約12至18小時左右,截止到2018年6月,月基天文望遠鏡累計觀測時間約為6962小時,共獲取了34萬多幅圖像數據,為恆星演化、緻密星和黑洞物理、高能天體等基礎科學課題提供了研究支持。
極紫外相機:首次獲得月基大視角觀測的地球等離子體層圖像數據。
著陸器上的極紫外相機可以對地球等離子體層產生的30.4nm輻射進行大視角、長期的觀測研究,獲取地球等離子體層的圖像數據,是國際上首次在月球表面工作的極紫外波段成像儀器。
截止2014年6月12日,極紫外相機在每個月晝期間開展對地球等離子層的觀測。共獲取了1045幅圖像數據,累計觀測時間約230小時,為研究等離子體層的結構與動力學,以及電場分布提供翔實可信的數據。
測月雷達:獲取月壤厚度分布和月球次表層地質結構相關科學數據。
嫦娥三號巡視器搭載的測月雷達是一種雙通道天線雷達,其第一通道工作中心頻率為60MHz,厚度解析度為米級,探測深度大於100m;第二通道工作中心頻率為500MHz,厚度解析度小於30cm,探測深度大於30m。
截至2014年4月27日,測月雷達共開機工作8.3小時,探測的有效距離約為109米,共獲取雷達第一通道回波數據18513道,第二通道回波數據32381道,為月壤厚度分布和月球次表層地質結構的研究提供了基礎性的數據。
紅外成像光譜儀:獲取光譜數據。
嫦娥三號巡視器上搭載的紅外成像光譜儀對巡視區月表物質類型和礦物組成進行了探測,累計工作時長約8.8小時,截止第二月晝儀器正常工作任務結束,共對4個月壤對象進行了光譜探測,總共獲取了840幀可見近紅外(光譜范圍450nm~950nm)光譜圖像數據和2240幀短波紅外(光譜范圍900nm~2400nm)光譜數據,為著陸點附近礦物組成研究提供了數據。
粒子激發x射線譜儀:獲取能譜數據。
嫦娥三號搭載的粒子激發X射線譜儀(能量范圍0.5~20keV)在月面工作期間累計時長約4小時,對兩個位置點月壤樣品的化學成分進行分析,總共獲取了2091幀能譜數據。為著陸點附近的元素成分反演等研究提供了數據。
⑥ 嫦娥三號還能再戰30年是真的嗎
近日,芬蘭媒體報道稱,在登陸月球三年半後,中國的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和其安放在月球表面上的紫外望遠鏡(即LUT)仍在運轉。事實上,嫦娥三號探測器的電源還可持續30年。

自2013年12月14日月面軟著陸以來,我國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創造了全世界在月工作最長紀錄。其拍攝的月面照片不久前首次公布。據悉,這些照片是人類時隔40多年首獲最清晰月面照片,其中包含大量科學信息,照片和數據向全球免費開放共享。
對於嫦娥三號還能運行30年的此事,在美國論壇網站reddit上,有網友評論道,此前從來不知道嫦娥三號還在運行,更別提這個紫外望遠鏡了。現在3年半過去了,它醒了,這是科學界的福音!期待今年晚些時候的嫦娥五號升空!
另一個網友表示自打臉:「我原以為中國製造都用不久呢,這真是印象深刻。」
網友紛紛留言贊揚默默進行基礎研究的中國人——「各個國家大搞太空競賽無非為了超過對方,如今真正搞學術的卻沒人來關注。」「所以中國好樣的!」
⑦ 關於嫦娥三號探月工程的意義
給你復制網友的答案:
一 展示綜合國力
月球探測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是航天技術發展水平的象徵,是提升國家地位的載體,是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二 維護我國月球權益
盡管聯合國在1984年通過的《指導各國在月球和其他天體上活動的協定》中規定,月球及其自然資源是人類共同財產,任何國家、團體不得據為己有。但是,隨著當前主要航天國家和組織正加緊實施月球探測計劃,如何維護中國的空間利益已成為亟待關注的問題。我們只有開展月球探測並取得一定成果,才具有分享開發月球權益的實力,才能維護我國合法的月球權益。
三 促進我國科技發展
月球探測是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和發展的重要載體。實施月球探測工程將會促進宇宙學、空間天文學、空間材料科學等的創新與發展。
四
為開發利用月球資源作準備
人類已取得的月球探測成果表明,月球上特有的能源和礦產,是對地球資源的重要補充和儲備。同時,利用月球具有高真空、低重力的特殊環境,既能生產特殊強度、塑性等性能優良的合金和鋼材,還能生產諸如超高純金屬、單晶硅、光衰減率低的光導纖維和高純度葯品等。研究發現,月球表面土壤中富含大量的氦3,初步估計有上百萬噸。而利用氘-氦3參與的核聚變發電向人類提供能源,是科學家目前正在研究的課題。如果能夠解決將氦3運回地球這一問題的話,8噸的氦3就可以解決全中國一年的能源供應總量。
五 促進深空探測活動
月球探測工程將實現首次對地球以外的星體和空間環境進行近距離的探測。月球探測僅僅是我國深空探測計劃的第一步發展目標,開展月球探測工程將為我國進行更大范圍的深空探測進行技術上的准備。
六
促進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美國領先於世界的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技術,很大部分來自對「阿波羅」工程技術的消化、優化和二次開發。我國月球探測工程所帶動的基礎科學和高新技術的進步,對於促進經濟的發展將帶來牽引和推動作用。
七 促進空間天文研究
月球環境是進行空間天文學研究得天獨厚的場所。月球表面的地質構造極其穩定,月球直接承受太陽的輻射,沒有大氣層對光線和電波的吸收、散射和折射等干擾,沒有塵埃污染,沒有磁場,月球的背面沒有地球的光反射,屏蔽了地球的低頻雜訊,月震很微小。月球有漫長的黑夜,這種環境為建造高精度天文觀測台提供了理想的場所。
⑧ 嫦娥三號達到的主要成就是()
單行標題單行標記簡潔明了,適用於任何問題。如果完善城鎮住房保障體系,用勞動合同法的成就與不足的。
⑨ 嫦娥號3號宇宙飛船的資料
嫦娥三號探測器是我國嫦娥探月工程二期中的一個探測器,是中國第一個月球軟著陸的無人登月探測器。嫦娥三號探測器由月球軟著陸探測器(簡稱著陸器)和月面巡視探測器(簡稱巡視器,又稱玉兔號月球車組成。
嫦娥三號探測器於2013年12月2日在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送入太空,當月14日成功軟著陸於月球雨海西北部,15日完成著陸器巡視器分離,並陸續開展了「觀天、看地、測月」的科學探測和其它預定任務,取得一定成果。2013年12月16日,官方宣布嫦娥三號任務獲得成功。
巡視器(玉兔號)在第二次月夜休眠前出現機械故障異常,不能行走。該故障被確認無法修復。但截至目前,巡視器依然保持著與控制中心的通訊。
⑩ 關於嫦娥三號的資料
嫦娥三號是中國國家航天局嫦娥工程第二階段的登月探測器,包括著陸器和月球車。它攜帶中國的第一艘月球車,並實現中國首次月面軟著陸。
嫦娥三號由著陸器和巡視探測器(即「玉兔號」月球車)組成,進行首次月球軟著陸和自動巡視勘察,獲取月球內部的物質成分並進行分析,將一期工程的「表面探測」引申至內部探測。其中著陸器定點守候,月球車在月球表面巡遊90天,范圍可達到5平方公里,並抓取月壤在車內進行分析,得到的數據將直接傳回地球。
2013年12月初由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它攜帶中國的第一艘月球車,並實現了中國首次月面軟著陸。
2013年12月2日1時30分00.344秒,「嫦娥三號」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2013年12月14日21時11分18.695秒,嫦娥三號成功實施軟著陸,降落相機傳回圖像 。
探測器發射質量約3.7噸,著陸器質量約1.2噸,月球車質量約120千克,可載重20千克,計劃在2013年下半年使用長征三號乙火箭發射。嫦娥三號探測器將使用X波段測控,新建成的35米和64米大直徑天線和原有的VLBI結合進行軌控定位。嫦娥三號探測器的著陸器將在15公里高度開啟發動機反推減速;2公里以上高度實現姿態控制和高度判斷,轉入變推力主發動機指向正下方的姿態;2公里以下進入緩慢的下降狀態,100米左右著陸器懸停,降落相機進行月面識別,著陸器自動判斷合適的著陸點,下降到距離月面4米高度時進行自由下落著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