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李加明的科研成果
1.《面向21世紀:安徽保險市場發展》,《淮海經濟開發》,2001年第1期
2.《關於保險資金進入股票市場的研究》,《中國第三產業》。2001年第4期
3.《21世紀安徽保險市場體系構建與發展》,《合肥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
4.《利用專項審計來防範和化解保險基金風險》,《廣西財專學報》,2001年第3期
5.《中國保險對外資開放的政策思路》,《新東方》,1999年第5期
6.《論壽險營銷員的顧客接近》,《中國保險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7年第6期
7.《產權過戶登記是否影響保險利益》,《中國保險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6年第5期
8.《淺議建立保險企業的災害統計指標體系》,《保險與風險》,1995年第1期
9.《保險條款的解釋真的是有利於被保險人嗎?》,《內蒙古保險》,1995年第10期
10.《導入CI:再塑人保新形象》,《上海保險》,1995年第5期
11.《我國洪水災害的保險對策》,《上海保險》,1992年第9期
12.《保險責任免除條款的理論與實務》,《上海保險》,1999年第2期
13.《信用卡業務的風險及保險實務》,《山東保險》,1996年第7期
14.《肥豬也哼哼,瘦豬也哼哼——保險自身經濟效益唯一論》,《寧夏保險》,1995年第1期
15.《未系安全帶應引入「承運座位責任險」的除外條款》,《安徽保險》,1995年第3期
16.《醫療保險:嬰幼兒成長的卡介苗》,《安徽保險》,1993年第4期
17.《信用卡風險的保險對策》,《安徽保險》,1996年第6期
18.《公共關系:PICC邁向市場的名片》,《新疆保險》,1995年第2期
19.《保險信息非對稱性對保險的影響》,《新疆保險》,1995年第6期
20.《效益漏損:真的是解不開的死結嗎?》,《新疆保險》,1995年第3期
21.《簡易人身保險儲蓄性質初探》,《新疆保險》,1991年第1期
22.《淺議機動車輛保險的賠付率》,《新疆保險》,1992年第4期
23.《改革醫療保障實行醫療保險》,《新疆保險》,1992年第5期
24.《淺議於競爭態勢下人保公司的制勝對策》,《新疆保險》,1992年第5期
25.《計算機在簡身險中的應用》,《新疆保險》,1993年第1期
26.《烏魯木齊災害分析及其保險對策》,《新疆保險》,1993年第2期
27.《自殺身亡就一定要拒付嗎?》,《新疆保險》,1993年第2期
28.《「獨聯體」保險市場管窺》,《新疆保險》,1993年第3期
29.《抵抗與減輕地震災害的根本出路在於:地震保險》,《新疆保險》,1993年第4期
30.《基層管理者:PICC走向市場的關鍵》,《新疆保險》,1994年第1期
31.《試論「生命價值」在確定壽險保額中的應用》,《新疆保險》,1994年第2期
32.《PICC:是被推向市場還是邁向市場》,《新疆保險》,1994年第2期
33.《「骨折」給付的理論界定和現實選擇》,《新疆保險》,1994年第3期
34.《聽話的孩子就無禍嗎?》,《烏魯木齊晚報》,第2906期
35.《加強業務管理 促進業務開展》,《當代保險》,1992年第3期
36.《淺談我國冰雹的分布規律及其保險對策》,《災害學》,1992年第1期
37.《銷售商品專項保險》,《烏魯木齊晚報》,第2855期
38.《為您的家庭財產請一尊「保護神」》,《烏魯木齊晚報》,第2862期
39.《意外死亡與疾病死亡的區分》,《烏魯木齊晚報》,第2864期
40.《好人真的一生都平安嗎》,《烏魯木齊晚報》,第2891期
41.《簡易人身保險退保為何扣款》,《烏魯木晚報》,第2894期
42.《為您設計參加何種保險》,《烏魯木齊晚報》,第2894期
43.《養老保險伴您瀟灑走一回》,《烏魯木齊晚報》,第2904期
44.《廠長、經理應具備「保險觀」》,《烏魯木齊晚報》,第2908期
45.《聽話的孩子就無禍嗎?》,《烏魯木齊人口報》,1993年第5期
46.《酒文化下的保險行為》,《中國保險》,1993年第9期
47.《PICC應找准為市場經濟服務的突破口》,《烏魯木齊金融》,1993年第3期
48.《面對競爭:我們應該怎麼辦?》,《江西保險》,1993年第4期
49.《醫療保險是嬰幼兒成長的「卡介苗」》,《新疆日報》,第5576期
50.《保險促銷的理論基礎和現實選擇》,《四川保險》,1993年第6期
51.《保險促銷:PICC展業的現實選擇》,《特區保險》,1993年第6期
52.《狗年:PICC推銷保險的決竅就在於「多跑」》,《新疆保險報》,1994年第2期
53.《「三國」與人才》,《新疆保險報》,1994年第5期
54.《惡人用酒作惡》,《人與社會》,1993年第4-5期
55.《基層管理者:PICC走向市場的關鍵》,《江蘇保險》,1994年第3期
56.《財產保險費率構成不應包含利潤率》,《江蘇保險》,1992年第6期
57.《論建立我國地震災害的經濟補償方式——地震保險》,《烏魯木齊災害研討會文集》,1992年
58.《對改革學生團體平安保險的淺見》,《德陽保險》,1994年第3期
59.《論如何對保險市場實施宏觀監控》,《新疆金融》,1995年第1期
60.《未系安全帶應列入「承運客座位責任險」的免責條款》,《中國商業保險》,1995年第1期
61.《導入CI:重塑PICC新形象》,《遼寧保險》,1995年第2期
62.《效益漏損:真的不是解不開的「死結」嗎?》,《重慶保險》,1995年第3期
63.《保險信息的非對稱性對保險的影響》,《陝西保險》,1995年第3期
64.《談建立保險人的災害統計指標體系》,《德陽保險》,1995年第2期
65.《保險條款解釋:應有利於被保險人嗎?》,《平安月刊》,1995年第8期
66.《保單調查:規避壽險經營風險》,《中國保險》,1998年第11期
67.《選擇保險公司投保的因素分析》,《上海保險》,1999年第7期
68.《發揮審計監督職能防範商業保險風險》,《安徽審計》,1999年第5期
69.《中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研究》,《理論與改革》,2000年第1期
《社會保障制度》(人大復印資料),2000年第4期
70.《房地產綜合保險:房改的新思路》 《淮海經濟開發》2002年第4期
71.《構建國內體育保險之探討》 《中國保險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
72.《新保險法的理解與適用》 《安徽保險》2003年第3期
73.《客戶教育:個性化服務》 《中國保險》 2001年第6期;
74.《保險誠信體系構建與創新》 《現代企業》 2004年第12期;
75.《娛樂業應強制火災保險》 《中國保險》 2005年第1期;
76.《我國保險市場潛力的需求拉動》 《安徽保險》2005年第4期;
77.《財稅政策對保險巨災准備金積累的影響》,《金融研究》,1999年第1期
78.《論我國保險市場的對外開放》,《中國經濟問題》,1999年第5期
79.《談談我國保險市場的宏觀監控》,《保險研究》,1995年第5期
80.《組建我國農村合作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究》,《保險研究》,1997年第12期
81.《保險犯罪罪名適用》,《保險研究》,1998年第7期
82.《保險責任免除條款相關問題分析》,《保險研究》,1999年第4期
83.《銀行保險創新中國金融制度》,《保險研究》,2001年第5期
84.《借北京奧運成功啟動 ,重新構建我國的體育保險》《保險研究》2003年第5期
85.《保險資料庫營銷:拓寬保險營銷新渠道》《保險研究》2005年第6期; 1.《中國農村保險制度研究》,2000年度安徽財經大學規劃課題,(00AC030)課題主持人,已完成。
2.《補充保險制度研究》,2002年度安徽省教育廳社科項目,(2002jw085zc)課題主持人,已完成。
3.《中國農業保險政策研究》,2003年度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課題,(200331)課題主持人。已完成。
4.《農村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及其相關政策研究》,200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70341010),項目組主要成員。
5.《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問題研究》,2003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03BJL013),項目組主要成員。
6.《淮河漫堤行洪保險研究》,2004年安徽省教育廳社科項目,(2005sk085),課題主持人 1.富邦獎學金 三等獎 中國保險學會頒發,2001年3月2日
2.《關於保險資金進入股票市場的研究》一等獎 安徽保險學會,2000年12月6日;
3.《面向二十一世紀:安徽保險市場發展》二等獎 安徽省保險學會,1999年12月6日;
4.《信用卡業務的風險及保險實務》 三等獎 安徽保險學會,1998年10月16日
5.《組建我國農村合作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究》 三等獎 蚌埠市人民政府,1998年5月;
6.《財稅政策對保險巨災准備金積累的影響》 優秀論文獎,華齡出版社,中國新世紀叢書編委會,1999年10月12日;
7.《財稅政策對保險巨災准備金積累的影響》 優秀獎,安徽財貿學院,1999年;
8.《投資連結保險的發展與風險控制》 三等獎 蚌埠金融學會 2002年6月;
9.《保險業的經營模式:混業經營的辨證思考》 二等獎 安徽省金融學會 2001年12月;
10.《財稅政策對保險巨災准備金積累的影響》 三等獎 蚌埠市人民政府 2001年2月;
11.《投資連結保險的風險控制》 三等獎 安徽保險學會 2002年10月。
12.《保險控股公司:一個有效混業經營的制度安排》二等獎 安徽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2004年1月;
13.《火災公眾責任在娛樂業中的制度安排》一等獎 安徽省科技論壇 2004年12月
Ⅱ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的科研成果
「九五」以來省級以上教學成果
1
時間:1991年
成果名稱: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建設校內三結合實習基地
單位:林學院
獲獎者:牟志美等
等級:省級二等獎
2
時間:1997年
成果名稱:優化課程結構,建立實踐體系,提高學生素質和能力的研究
單位:林學院
獲獎者:牟志美
等級:省級二等獎
3
時間:2001年
成果名稱:園林專業三結合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
單位:林學院
獲獎者:李鵬波
等級:省級二等獎
「九五」以來省部以上科研成果
1
第一完成人:梁玉堂
成果名稱:刺槐建築與礦柱材林優化栽培模式研究
獲獎等級: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時間:2000年
2
第一完成人:牟志美
成果名稱:桑蠶主要傳染病發生規律與防治技術研究
獲獎等級: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時間:2003年
3
第一完成人:趙蘭勇
成果名稱:球根花卉優良品種引進篩選及相關技術研究
獲獎等級: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時間:2004年
4
劉訓理
成果名稱:桑蠶新品種「泰豐×曉暉」的育成與推廣應用
獲獎等級: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時間:2004年
5
第一完成人:梁玉堂
成果名稱:楊樹良種產業化開發
獲獎等級:山東省十大科技成果
時間:2002年
6
第一完成人:梁玉堂
成果名稱:青石山造林技術開發試驗
獲獎等級: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時間:1997年
7
牟志美
成果名稱:山東省桑蠶真菌病發生規律及防治對策研究
獲獎等級: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時間:2000年
8
第一完成人:牟志美
成果名稱:家蠶微孢子蟲病發生及防治技術研究
獲獎等級: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時間:2002年
9
第一完成人:崔為正
成果名稱:家蠶稚蠶人工飼料實用化研究
獲獎等級: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時間:1998年
10
第一完成人:邢世岩
成果名稱:高黃酮甙銀杏良種選育
獲獎等級: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時間:2002年
11
第一完成人:劉慶信
成果名稱:家蠶抗氟性遺傳育種方法研究
獲獎等級: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時間:1995年
12
第一完成人:孫明高
成果名稱:抗叢枝病泡桐無性系的選育
獲獎等級: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時間:1995年
13
第一完成人:趙蘭勇
成果名稱:切花植物引種選育及開發技術研究
獲獎等級: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時間:1998年
14
第一完成人:孫明高
成果名稱:青石山經濟林營造技術研究
獲獎等級: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時間:2000年
15
第一完成人:趙蘭勇
成果名稱:香石竹、切花菊種苗脫毒技術研究
獲獎等級: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時間:2001年
16
第一完成人:曹幫華
成果名稱:幾種經濟樹種種子後熟生理及萌發條件的研究
獲獎等級: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時間:2002年
17
第一完成人:邢世岩
成果名稱:銀杏良種快繁殖技術的研究
獲獎等級:林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時間:1996年
Ⅲ 查找關於農業科技成果的資料
不知道你想查哪類成果,或者哪個等級的成果,可以去各個農業科研機構:如中國農科院和各省級農科院的網站上查詢,如果是知道名字的可以直接網路吧。當然,如果你是想知道農業科技成果的詳細內容還是要找完成成果的科研人員
Ⅳ 農業科技成果的科技成果
【注音】nóngyèkējìchéngguǒ
科技成果的分類是比較復雜的。年10月26日國家科委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科學技術成果鑒定辦法》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到1994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頒布,10月26日國家科委第19號令發布《科技成果鑒定辦法》。對鑒定范圍、鑒定組織、鑒定程序及鑒定管理等都作出規定。《科技成果鑒定辦法》還規定「完成科技成果的單位或者個人竊取他人的科技成果的,或者在鑒定過程中徇私舞弊、弄虛作假的,一經查實,組織鑒定單位應當中止鑒定。已經完成鑒定的,應當予以撤銷。已經給國家、社會造成損失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直接責任人員行政處分。」
我國對農業科學技術成果是十分重視的。1993年7月2日第8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就提出了「農業科學技術成果」的問題,「第十四條 國家依靠科學技術進步,振興農村經濟,促進農業科學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的現代化農業。第十五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保障農業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和示範推廣機構有權自主管理和使用試驗基地和生產資料,進行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究開發、試驗和推廣。農業科學技術成果的應用和推廣,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實行有償服務或者無償服務。第十六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和支持農村群眾性科學技術組織的發展,對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等各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綜合配套的社會化科學技術服務。」
Ⅳ 山東省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項目有資金支持嗎
當然有阿,可能沒你想的那麼多。。
Ⅵ 山東省農業高級職稱評定科技成果和論文有什麼要求
山東省評農業高級職稱的論文要求為:在核心期刊上發表本專業有較高價值的學專術論文五屬篇以上(其中第一作者的論文不少於三篇),或公開出版由本人撰寫的本專業有較高學術價值的兩部以上專著或譯著。
(摘自山東省人事廳魯人職[1999]11號文件)
Ⅶ 有沒有比較權威的互聯網拍賣平台排行榜我們是山東本地拍賣行,想找合作方
山東地區的話可以通過360PAI這個平台
Ⅷ 科研成果如何轉讓
山東體育學院
山東體育學院是山東省唯一一所集體育教學、訓練、科研與一體的省屬普通高等體育院校,始建於1958年,校本部位於山東省濟南市風景秀麗的千佛山下,在環境優美的海濱城市—日照市,建立了新校區。
山東體育學院目前佔地面積1800畝,校舍建築總面積為31.99萬平方米。圖書館建有自動化管理系統,中外文藏書30.33萬冊,有中外文期刊537種,是我省最大的國際體育科技書刊收藏單位。我院主辦的《山東體育學院學報》和《山東體育科技》兩種學術期刊均具有國際出版標准刊號。現有在職教學訓練科研人員432名,其中正高職46名,副高職179名,中級149名。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體育學科評議組成員1名,省級中青年學術骨幹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5名,省級拔尖人才6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者11名,國家和省級優秀教師14名。
山東體育學院擁有國內一流體育院校應具備的教學、訓練、科研實驗設施條件,教學科研實驗儀器設備總值2967.24萬元。其中包括目前世界一流的模擬高原訓練低壓艙和亞洲最大的模擬跑道及其配套設施。近5年來,學院承擔國家級課題3項、省部級課題23項、省教育廳和省體育局課題41項,出版學術專著、教材48部,發表學術論文827篇。其中18項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獎、41項獲廳局級獎,兩項科研成果被轉讓,20項科研成果被採用,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教學成果有1項獲國家級獎勵,4項獲省部級獎勵。目前學院承擔國家級、省部級課題17項、廳局級課題26項,科研經費達273.3萬元。
目前山東體育學院全日制教育設體育教育、運動訓練、民族傳統體育、社會體育、運動人體科學和公共事業管理(體育)6個本科專業,有全日制在校生4628名,函授在校生2726名。截止目前,學院已培養全日制本、專科生近萬名,函授本專科生4666名,外國留學生20名,與外校聯合培養博士、碩士24名;培養國際級運動健將48名、國家級運動健將477名、一級運動員887名。學院自1997年以來,在奧運會、 亞運會等國際大賽和全運會、全國大學生運動會等全國高水平比賽中獲金牌112枚、銀牌96枚、銅牌84枚,有21人破40項世界記錄,37人破41項亞運會記錄。2000年在第27屆奧運會上,獲2金、1銀,為山東省實現奧運會金牌零的突破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山東省政府的領導下,在日照市委、市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山東體育學院在日照市建立了新校區。日照校區現佔地1400餘畝,地處日照市新市區中心,南望日照港,北臨曲阜師大,東靠黃海,西鄰銀海公園。與市委、市府等政治文化中心距離2公里左右。校區一期工程建築面積達8.9萬平方米,包括1棟教學辦公樓,1棟綜合樓,1棟綜合訓練館,5棟學生教工宿舍樓。 還建有1個2.3萬平方米的大型塑膠田徑場, 14個室外塑膠訓練場。目前二期工程在建的4棟學生餐廳、訓練館,8棟學生公寓,6棟教師公寓和宿舍樓,將於2003年7月全部竣工。1棟22000平方米的科技圖書實驗樓將於2003年上半年開工,二期工程建築總面積為11.6萬平方米。
山東省委、省政府對山東體育學院的發展非常重視,要求學院明確培養目標,擴大辦學規模,加強師資隊伍和學科建設,強化教學管理和訓練創新,不斷提高教學、訓練、科研水平,多出、快出人才,努力辦成具有自身特色和優勢、全國一流的體育院校,力爭2010年全日制在校生人數達到或超過1萬人,積極創造條件成立山東體育大學,為體育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2007年,運動訓練專業山東省有6所高校招生:山東體育學院、煙台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山東理工大學、曲阜師范大學、聊城大學。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有3所高校招生:山東師范大學、山東體育學院、菏澤學院。報考條件為:高中畢業或具有同等學力,具備二級運動員(含)或二級武士(含)以上技術等級資格,年齡不超過22周歲;具備一級運動員(含)或一級武士(含)以上技術等級資格的,年齡可放寬到35周歲。
據了解,運動訓練、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實行以文化考試和體育專項考試相結合的辦法。2007年的文化考試定於5月中旬進行,文化考試最低錄取控制分數線,由各招生院校根據當年招生計劃及生源情況確定。
Ⅸ 《齊民要術》是怎樣講述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農業科技成就的
據研究,《齊民要術》反映了當時以山東地區為重點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農業生產概貌,突出地介紹了當時該地區的農業科技成就:①以保墒防旱為中心的精細農耕技術。②採取了種子處理和選種育種的措施。③實行了合理的播種技術和輪作、間混套種。④總結了多種動植物的保護措施和合理的動物飼養方法。⑤提出了對生物鑒別和遺傳變異的科學認識。⑥介紹了大量關於微生物利用的豐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