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寺廟里的和尚一般都是證得什麼果位
出家人只要穿上袈裟就是我們恭敬的對境,無論其是否有證得果位
證沒證得果位,我們境界沒有比對方高無法得出結論
如果你境界比對方高,那麼就不用知道
如果出家人主動說自己證得何種果位,除非其要離開這個世界,否則無有是處,真正出家人也不會說
因此這個問題無從說起,也沒有意義。
『貳』 和尚僧人用的戒牒證是什麼樣的 誰有圖片或資料 本人急求!
度牒是政府機構發給公度僧尼以證明其合法身份的憑證,而戒牒則是由僧官機構及傳戒師簽發給受戒僧尼以證明其所取得的資格的憑證。
古代度牒一般由尚書省下的祠部頒發,故亦稱祠部牒。唐代的度牒都用綾素、錦素、鈿軸製成,其形質與官吏的任命狀「綸誥」相似,宋代一度改用紙造,至南宗仍舊用綾。度牒上一般寫明所度僧尼的法名,俗名 、身份(指明童子或行者及其職銜)、籍貫、年齡、所住或請住持寺院(入何寺院 名籍)、所誦經典、師名等,並有祠部的批文,簽署日期和官署署名等。僧尼有了度牒,便取得了合法的身份,留居本寺或行游他方都不被為難,可獲免賦稅和勞役、兵役等義務,得到政府的保護。
戒牒並不象度牒那樣具有官方色彩,它是佛教內部的一種管理制度,由僧官機構及其僧官直接簽發,或由傳戒師發給。戒牒上一般要寫明受戒人,戒名(如菩薩戒等)、日期、傳戒和尚,證戒師、教授師、壇頭、和尚、同學伴侶、同受戒人及受戒發願文,未署僧錄等名,或蓋僧官機構的印章。其中證戒師、教授師、伴侶等有時象徵性地以佛、菩薩代之,簽署者一般為僧錄等高級僧官。
「戒牒」,上面會寫明和尚出自何寺廟,師從哪位大師,在哪剃度等信息.
戒牒只給三種人看,一是寺廟的管理者,這主要是針對外出掛單的僧人;二是公安機關;三是給自己的師父看。
『叄』 和尚有和尚證嗎
和尚當然有身份證明,這個證明就是度牒。
和尚如果外出遊學,他到其他寺廟掛單,其他寺廟要看他的度牒,證明他僧人的身份,才可以讓他掛單。
『肆』 和尚用的是居士證么
在家居士用的是皈依證。五戒證。
僧人用的是戒牒。
度牒是政府機構發給公度僧尼以證明其合法身份的憑證,而戒牒則是由僧官機構及傳戒師簽發給受戒僧尼以證明其所取得的資格的憑證。
古代度牒一般由尚書省下的祠部頒發,故亦稱祠部牒。唐代的度牒都用綾素、錦素、鈿軸製成,其形質與官吏的任命狀「綸誥」相似,宋代一度改用紙造,至南宗仍舊用綾。度牒上一般寫明所度僧尼的法名,俗名 、身份(指明童子或行者及其職銜)、籍貫、年齡、所住或請住持寺院(入何寺院 名籍)、所誦經典、師名等,並有祠部的批文,簽署日期和官署署名等。僧尼有了度牒,便取得了合法的
身份,留居本寺或行游他方都不被為難,可獲免賦稅和勞役、兵役等義務,得到政府的保護。
戒牒並不象度牒那樣具有官方色彩,它是佛教內部的一種管理制度,由僧官機構及其僧官直接簽
發,或由傳戒師發給。戒牒上一般要寫明受戒人,戒名(如菩薩戒等)、日期、傳戒和尚,證戒師、教授
師、壇頭、和尚、同學伴侶、同受戒人及受戒發願文,未署僧錄等名,或蓋僧官機構的印章。其中證戒師
、教授師、伴侶等有時象徵性地以佛、菩薩代之,簽署者一般為僧錄等高級僧官。
『伍』 到正規的寺廟出家當和尚,有文憑的限制嗎,和尚有工資領嗎
1、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2、沒有工資!
關鍵是你的認識,如果你覺得出家是人生的最佳選擇,只有走這條路,人生才會過得有意義,具有這種觀念是選擇出家的最基本條件。如果你還沒有形成這種認識,暫時先不要出家。另外,家裡的關系要處理好。佛經里講,父母不聽,不得出家。但這卻不是原則性的,歷史上有很多高僧大德,像虛雲老和尚,雖然沒有徵得父母同意也還是出家了。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情況,因為很多父母對佛教根本不理解,想要讓他們同意了再出家根本就不可能。所以,有的人不管父母是不是同意就跑出來了,這種情況也很多。
如果已經結婚了,出家之前當然先要離婚。從年齡上看,戒律里規定,7歲以下不能出家,60歲以上不能出家,因為在那樣的年齡連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還要人家養著你。所以說,沒有獨立生活能力也不能出家,不能出家後讓別人來照顧你。還有其他一些條件,比如說,如果擔任比較重要的黨政職務,必須辭職之後才能出家;如果欠了債,必須把債還清以後才能出家;還有一些其它的條件,如陰陽人不能出家,犯了破壞他人梵行、賊住等重罪的不能出家,也就是曾以在家人身份假冒出家人參與過僧團內部重要會議的人不能出家。總之,有十三種情況會造成出家的障礙,這主要是為了保證佛教的健康發展。
下面再回答一下你們所關心的另一些問題。對於出家人來說,戶口和檔案都不重要,很多寺院里的僧人都沒有戶口,真正把戶口遷到寺廟裡面的沒有幾個。如果寺院希望有些人能夠長期地、穩定地住在那裡,就會設法將其戶口遷到寺院,但對出家人來說,這些都不重要,無論有沒有戶口,待遇是一樣的。另外,你住在哪個寺院,就由哪個寺院給你提供日常所需及醫療費用。寺院的經濟是獨立的,國家對於寺院的政策是自己養活自己。每個寺院都有自己的經濟來源,某些寺院擁有土地,可以從事一些農業生產,還有很多寺院的收入來自旅遊業。僧人的基本生活絕對有保障,在可能的情況下,寺院還會將部分收入用於慈善和弘法活動的開展.。
『陸』 和尚出來化緣一般都帶什麼身份證明是不是還有什麼宗教證件的
南昌市佛教協會丁叔民秘書告訴記者,首先,「化緣」這一說法的今古意思有著極大的不同。從佛教傳入中國近2000年的歷史來看,早些年的化緣包涵僧尼上門接受信徒的錢財、食品,甚至收取與修建寺廟有關的木材、裝飾物等多方面的內容,而現在的「化緣」更多意義上被認為是「化錢」。
丁叔民說,黨和政府提倡宗教自養,落實了宗教房產等一系列政策,使寺廟收入成為僧人自養的途徑之一,而且僧人還能通過捐贈等渠道擁有一定經濟基礎,完全用不著登門化緣。
南昌市佛教協會曾和有關部門一起,針對假僧尼上門「化緣」這一現象進行過追查。他們發現,這些人除必要的衣著打扮外,還有所謂的「修行證」、「化緣證」等,甚至上面還蓋有相關的公章或鋼印。
「可以肯定,這是騙人的。」南昌市宗教協會民族宗教科虞遠告訴記者,化緣者的印章只要宗教界人士一看就知道是假的,「戒牒」才是出家人身份的證明。如果他們掏出「化緣證」或「修行證」就更容易辨別了,因為根本就沒有這兩種證件。
「真正有修為的佛教僧侶都不會上門化緣來索要錢財。」丁秘書希望人們千萬不要給那些打著行善積德旗號的騙子以可乘之機,以保持宗教的純潔性。(新華社)
『柒』 和尚僧人用的戒牒證是什麼樣的 誰有圖片或資料 本人急求!大神們幫幫忙
度牒是政府機構發給公度僧尼以證明其合法身份的憑證,而戒牒則是由僧官機構及傳戒師簽發給受戒僧尼以證明其所取得的資格的憑證。
古代度牒一般由尚書省下的祠部頒發,故亦稱祠部牒。唐代的度牒都用綾素、錦素、鈿軸製成,其形質與官吏的任命狀「綸誥」相似,宋代一度改用紙造,至南宗仍舊用綾。度牒上一般寫明所度僧尼的法名,俗名
、身份(指明童子或行者及其職銜)、籍貫、年齡、所住或請住持寺院(入何寺院
名籍)、所誦經典、師名等,並有祠部的批文,簽署日期和官署署名等。僧尼有了度牒,便取得了合法的身份,留居本寺或行游他方都不被為難,可獲免賦稅和勞役、兵役等義務,得到政府的保護。
戒牒並不象度牒那樣具有官方色彩,它是佛教內部的一種管理制度,由僧官機構及其僧官直接簽發,或由傳戒師發給。戒牒上一般要寫明受戒人,戒名(如菩薩戒等)、日期、傳戒和尚,證戒師、教授師、壇頭、和尚、同學伴侶、同受戒人及受戒發願文,未署僧錄等名,或蓋僧官機構的印章。其中證戒師、教授師、伴侶等有時象徵性地以佛、菩薩代之,簽署者一般為僧錄等高級僧官。
「戒牒」,上面會寫明和尚出自何寺廟,師從哪位大師,在哪剃度等信息.
戒牒只給三種人看,一是寺廟的管理者,這主要是針對外出掛單的僧人;二是公安機關;三是給自己的師父看。
『捌』 開個寺廟都需要什麼證件和手續
第一步:建造寺廟手續最開始的一步,寺廟寺院內部住持大師等負責人要統一思想,確定好是寺廟改建,寺廟擴建,還是需要新建寺廟。要確定好思路。這好比是在做建設工程的前期可行性研究報告。
(8)寺廟和尚證書擴展閱讀:
中國寺廟建築則恰好相反,它有意將內外空間模糊化,講究室內室外空間的相互轉化。殿堂、門窗、亭榭、游廊均開放側面,形成一種亦虛亦實、亦動亦滯的靈活的通透效果,所蘊涵的空間意識模糊變幻,這與中國天人合一、陰陽轉化的宇宙觀有深層聯系。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空間與時間的無限,即為宇宙。「宇」字本意為房檐,無限之宇,當然則以天地為廬。這個宇宙觀,把天地拉近人心,人與自然融合相親。「以天地為廬」的觀念古已有之,「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易·乾卦·文言》)、「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樂記·樂論篇》)、「以類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人乃一大調和,那麼藝術———「樂」,就應該體現這一調和。
所以,中國寺廟建築群才會有那麼多的室外空間,它並不把自然排斥在外,而是要納入其中,「深山藏古寺」,講究內斂含蓄。主動將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實際上是另一方式的自我肯定:寺既藏於深山,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托體同山阿」,建築與自然融為一體,正是天人合一的體現,這就是中國的寺廟常選址於名山幽林之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寺院
『玖』 去寺廟禪修得辦什麼證啊
不需要辦證。參加寺院舉辦的禪修班,要提前報名,並繳納食宿費等相關費用,具體禪修班情況每個寺院有差異,請直接電話詢問寺院客堂。(因為寺院的財物都是香客們供養出家人的,在家居士不可免費享用)
另外,建議先在網上學習一些佛教常識,看一些佛教電影,聽一些法師講經,這樣到寺院容易適應。
『拾』 哪裡有寺廟收徒弟嗎 當和尚有證書嗎
俗家弟子只有皈依證,要想當入室弟子或者當和尚還有看有沒有緣份,六根是不是清凈,不是想當就能當的。俺照佛教規矩,幾乎所有寺廟都是一直收弟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