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植物學的科研成果

植物學的科研成果

發布時間:2021-08-05 09:48:54

❶ 植物學做什麼了什麼貢獻

在生物學剛興起的時候,植物科學的研究曾為生物科學的迅速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許多生物學研究的重大成果都是以植物學研究為基礎。達爾文提出進化論,主要立足於對大量植物的考察和研究,細胞的發現也是從植物研究開始,孟德爾則是在對豌豆進行遺傳性狀長期研究的基礎上發現遺傳定律。可以說,沒有植物學的大量基礎研究,生物學就不可能取得這樣迅速的發展。

進入20世紀後,微生物學和動物科學的研究成為更前沿的領域,曾經輝煌的植物學研究似乎失去了光彩。原因可能在於微生物的研究較為簡單,便於研究,而且其研究成果易於在工業上或醫療業中應用,而動物研究更與醫學研究關系密切,商業利益的推動也是植物科學研究備受冷落的不可忽視的因素。

未來對植物的研究,將在微觀和宏觀兩個方向形成熱門:微觀方面的分子生物學,將把細胞和細胞器的研究更為密切地結合起來;而宏觀方面,植物生態學將把植物個體與群落乃至更廣大的范圍間的植物相互作用機理聯系起來,因而微觀與宏觀將彼此延伸接近,使植物各個層次的研究得以深化。

❷ 植物學在科研上的應用

園藝方向如果想走植物方向的話,一般選擇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
專業概況:該專業主要是以園林植物為研究對象,研究觀賞植物在園林中的應用、觀賞植物栽培養護及新品種培育等方面的問題。目前這個專業在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研究方向。有的學校主要側重於觀賞植物的育種和栽培,有的學校側重於園林植物的應用配置。
就業前景: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在林學中是一個熱門學科。現代社會對環境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而花卉不僅是美化環境的裝飾物,同時也是一種能產生巨大經濟價值的商品。該專業畢業去向為各園林綠化局、植物園、公園、城市規劃設計院、園林公司和花卉生產企業及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
研究方向:1.園林植物種質資源研究:主要是對栽培園林植物和野生花卉種質資源的研究,對觀賞植物進行品種分類親緣關系的研究;2.園林植物應用研究:包括植物配置,以園林植物為主的設計及造景、盆景、乾花等;3.園林植物遺傳與育種:包括傳統與現代園林植物遺傳與育種的理論與技術、新品種的培育與開發;4.園林植物栽培、繁殖、養護、管理:包括切花及盆花現代化生產技術研究、花卉產業化的研究;5.園林植物生理研究:包括花期調控、抗性生理、花卉采後生理及貯運保鮮的研究;6.園林植物生態及環境學研究:包括生態旅遊及森林旅遊研究。
要求知識背景:各學校要求不同,有的考查花卉學、樹木學、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有的學校考查景觀生態學和化學等方面的知識。
學校推薦:北京林業大學的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專業始建於1951年,是我國最早獲得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學校,該校陳俊愉院士還是我國植物界第一位獲得園藝植物栽培品種國際登錄權的專家。
另外,南京林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浙江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的該專業實力都比較強。
導師推薦:陳俊愉,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從事園林植物與育種研究,在梅花、菊花、月季、金花茶等中國名花的研究上取得豐碩成果。
包志毅,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園林學科帶頭人。主要研究方向為植物景觀規劃設計、園林植物資源和產業。

❸ 植物學的歷史上,有哪些為它做出突出貢獻或者有重大

我國著名植物病理學家
曾士邁
1926年4月生於北京。1948年7月畢業於北京大學農學院植物病理系。歷任北京農業大學副教授、教授、植物保護系主任,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第四屆副理事長,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第三屆常務理事。六十年代初在國內進行植物病害流行的數理分析。七十年代倡導採用系統科學和系統工程的理論、方法進行植物病害流行學研究。是中國植物病害流行學和植保系統工程學的創始人之一。在開拓免疫學與流行學交叉的研究領域中也起了重大作用。在研究植物水平抗病性,小麥條銹病定量流行學和大區流行規律及其計算機模擬等方面有突出貢獻。合作主編《植物免疫學》、《農業植物病理學》,與楊演合著《植物病害流行學》。
周宗璜
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家,農業教育家。他在高等真菌分類和個體發育研究方面作出了貢獻,是中國高等真菌學科的開拓者之一;也是中國粘菌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並率先對人參病害進行了研究,填補了我國空白。
鄧叔群
福建福州市人。真菌、植物病理學家。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專門從事林業植物病理和粘菌、真菌的分類研究,以及中國糧棉作物--水稻、小麥、棉花病害的研究。建國以後,在他的倡導下實現了人工栽培食用、葯用真菌,還成功地運用生物防治的科研成果,大面積防治森林蟲害,為中國真菌學開拓了道路。他所發現的4個新屬120個新品種為國際所公認,列入英國真菌研究所編的《真菌字典》中。曾發表論文70多篇,專著有《中國的真菌》等。
裘維蕃
曾任金陵大學農學院、福建農學院、清華大學農業研究所講師。1947年獲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研究院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清華大學副教授。建國後,歷任北京農業大學副教授、教授,中國農學會第三屆理事和第四、五屆常務理事,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第二屆副理事長、第三屆理事長,國際植物病理學會第四屆理事,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院士)。在植物病理學方面有傑出貢獻。
謝聯輝
植物病理學家。福建龍岩人。1958年畢業於福建農學院。福建農業大學教授。系統地研究了中國水稻病毒的種類、分布、為害、傳播測報與治理,其成果被譽為是「對世界病毒作出了新貢獻」;發現一種新的水稻病毒——水稻簇矮病毒,受到國際稻病學界的高度重視;報導的水稻齒矮病毒和東格魯病毒均系中國新記錄;三種病害的及時發現,有力地控制其蔓延,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比較全面地研究了中國水仙、甘蔗、福建煙草、蕃茄和香蕉等植物的病毒種類、分布、發生和治理措施,報導了9個中國新記錄和5個中國大陸新記錄。
林亮東
別號立農,香山縣(今中山市)南朗鎮大車人。1935年被選派到美國奧列貢大學研究院學習植物病理及真菌學,1937年獲碩士學位,由於成績優異,獲美國生物學會授予榮譽會員及美國植物病理學會金質獎章一枚。回國後,一直從事植物病理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歷任中山大學教授、華南農學院教授、廣東農林處處長、華南農學院植保系系主任、華南農學院湛江分院副院長、廣東植物病理學會理事。
戴芳瀾
字觀亭,真菌學家、植物病理學家。戴芳瀾在真菌分類學、形態學、遺傳學和植物病理學等方面發表論文和著作50多篇,為中國近代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他是中國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的奠基人。1930年,他發表的「三角楓上白粉菌之一新種」的論文,是中國真菌學家首次報道的真菌新種,是真菌學在中國創立的標志。他與B.O.道奇(Dodge)合作對脈胞霉 (Neurospora) 的分類和細胞遺傳學研究成果是真菌學的經典文獻。主要著作有《中國經濟植物病原目錄》《中國真菌總匯》和《真菌的形態與分類》等。
黃齊望
植物病理學家,農業教育家。在油菜病害、稻瘟病、煙草立枯病和疫病都有較深的研究。他編著的《江西省病蟲害志》一書,對促進江西省農業生產起過重要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黃齊望歷任南昌大學、江西農學院、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總校、江西農業大學教授,並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江西省政協常委、民盟江西省常委,還擔任過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理事,以及江西省植保學會副理事長、顧問等職。
吳友三
吳友三,植物病理學家,農業教育家。他在小麥抗銹育種上培育出十多個品種,對我國東北麥區作出了突出貢獻。在小麥稈銹菌生理小種分離、鑒定,小麥耐銹性特點和機制的理論研究上做出了重要成果。
林孔湘
植物病理學家,農業教育家。一生潛心研究柑桔黃龍病,首先證明黃龍病病原為病毒;首創柑桔繁殖材料熱處理消毒方法;推行「無病蟲栽培」技術,為振興我國柑桔事業作出了卓著貢獻

❹ 中外10個植物學家及其他們的主要成就

我國著名植物病理學家

曾士邁
1926年4月生於北京。1948年7月畢業於北京大學農學院植物病理系。歷任北京農業大學副教授、教授、植物保護系主任,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第四屆副理事長,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第三屆常務理事。六十年代初在國內進行植物病害流行的數理分析。七十年代倡導採用系統科學和系統工程的理論、方法進行植物病害流行學研究。是中國植物病害流行學和植保系統工程學的創始人之一。在開拓免疫學與流行學交叉的研究領域中也起了重大作用。在研究植物水平抗病性,小麥條銹病定量流行學和大區流行規律及其計算機模擬等方面有突出貢獻。合作主編《植物免疫學》、《農業植物病理學》,與楊演合著《植物病害流行學》。

周宗璜
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家,農業教育家。他在高等真菌分類和個體發育研究方面作出了貢獻,是中國高等真菌學科的開拓者之一;也是中國粘菌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並率先對人參病害進行了研究,填補了我國空白。

鄧叔群
福建福州市人。真菌、植物病理學家。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專門從事林業植物病理和粘菌、真菌的分類研究,以及中國糧棉作物--水稻、小麥、棉花病害的研究。建國以後,在他的倡導下實現了人工栽培食用、葯用真菌,還成功地運用生物防治的科研成果,大面積防治森林蟲害,為中國真菌學開拓了道路。他所發現的4個新屬120個新品種為國際所公認,列入英國真菌研究所編的《真菌字典》中。曾發表論文70多篇,專著有《中國的真菌》等。

裘維蕃

曾任金陵大學農學院、福建農學院、清華大學農業研究所講師。1947年獲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研究院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清華大學副教授。建國後,歷任北京農業大學副教授、教授,中國農學會第三屆理事和第四、五屆常務理事,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第二屆副理事長、第三屆理事長,國際植物病理學會第四屆理事,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院士)。在植物病理學方面有傑出貢獻。

謝聯輝
植物病理學家。福建龍岩人。1958年畢業於福建農學院。福建農業大學教授。系統地研究了中國水稻病毒的種類、分布、為害、傳播測報與治理,其成果被譽為是「對世界病毒作出了新貢獻」;發現一種新的水稻病毒——水稻簇矮病毒,受到國際稻病學界的高度重視;報導的水稻齒矮病毒和東格魯病毒均系中國新記錄;三種病害的及時發現,有力地控制其蔓延,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比較全面地研究了中國水仙、甘蔗、福建煙草、蕃茄和香蕉等植物的病毒種類、分布、發生和治理措施,報導了9個中國新記錄和5個中國大陸新記錄。

林亮東
別號立農,香山縣(今中山市)南朗鎮大車人。1935年被選派到美國奧列貢大學研究院學習植物病理及真菌學,1937年獲碩士學位,由於成績優異,獲美國生物學會授予榮譽會員及美國植物病理學會金質獎章一枚。回國後,一直從事植物病理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歷任中山大學教授、華南農學院教授、廣東農林處處長、華南農學院植保系系主任、華南農學院湛江分院副院長、廣東植物病理學會理事。

戴芳瀾
字觀亭,真菌學家、植物病理學家。戴芳瀾在真菌分類學、形態學、遺傳學和植物病理學等方面發表論文和著作50多篇,為中國近代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他是中國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的奠基人。1930年,他發表的「三角楓上白粉菌之一新種」的論文,是中國真菌學家首次報道的真菌新種,是真菌學在中國創立的標志。他與B.O.道奇(Dodge)合作對脈胞霉 (Neurospora) 的分類和細胞遺傳學研究成果是真菌學的經典文獻。主要著作有《中國經濟植物病原目錄》《中國真菌總匯》和《真菌的形態與分類》等。

黃齊望
植物病理學家,農業教育家。在油菜病害、稻瘟病、煙草立枯病和疫病都有較深的研究。他編著的《江西省病蟲害志》一書,對促進江西省農業生產起過重要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黃齊望歷任南昌大學、江西農學院、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總校、江西農業大學教授,並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江西省政協常委、民盟江西省常委,還擔任過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理事,以及江西省植保學會副理事長、顧問等職。

吳友三

吳友三,植物病理學家,農業教育家。他在小麥抗銹育種上培育出十多個品種,對我國東北麥區作出了突出貢獻。在小麥稈銹菌生理小種分離、鑒定,小麥耐銹性特點和機制的理論研究上做出了重要成果。

林孔湘
植物病理學家,農業教育家。一生潛心研究柑桔黃龍病,首先證明黃龍病病原為病毒;首創柑桔繁殖材料熱處理消毒方法;推行「無病蟲栽培」技術,為振興我國柑桔事業作出了卓著貢獻

❺ 植物學的最新研究方向

通俗的講,就是植物基因破譯,功能基因發現,轉基因造個你所需要的新物種。

❻ 植物學的歷史上,有哪些為它做出突出貢獻或者有

我國著名植物病理學家
曾士邁
1926年4月生於北京。1948年7月畢業於北京大學農學院植物病理系。歷任北京農業大學副教授、教授、植物保護系主任,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第四屆副理事長,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第三屆常務理事。六十年代初在國內進行植物病害流行的數理分析。七十年代倡導採用系統科學和系統工程的理論、方法進行植物病害流行學研究。是中國植物病害流行學和植保系統工程學的創始人之一。在開拓免疫學與流行學交叉的研究領域中也起了重大作用。在研究植物水平抗病性,小麥條銹病定量流行學和大區流行規律及其計算機模擬等方面有突出貢獻。合作主編《植物免疫學》、《農業植物病理學》,與楊演合著《植物病害流行學》。
周宗璜
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家,農業教育家。他在高等真菌分類和個體發育研究方面作出了貢獻,是中國高等真菌學科的開拓者之一;也是中國粘菌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並率先對人參病害進行了研究,填補了我國空白。
鄧叔群
福建福州市人。真菌、植物病理學家。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專門從事林業植物病理和粘菌、真菌的分類研究,以及中國糧棉作物--水稻、小麥、棉花病害的研究。建國以後,在他的倡導下實現了人工栽培食用、葯用真菌,還成功地運用生物防治的科研成果,大面積防治森林蟲害,為中國真菌學開拓了道路。他所發現的4個新屬120個新品種為國際所公認,列入英國真菌研究所編的《真菌字典》中。曾發表論文70多篇,專著有《中國的真菌》等。
裘維蕃
曾任金陵大學農學院、福建農學院、清華大學農業研究所講師。1947年獲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研究院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清華大學副教授。建國後,歷任北京農業大學副教授、教授,中國農學會第三屆理事和第四、五屆常務理事,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第二屆副理事長、第三屆理事長,國際植物病理學會第四屆理事,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院士)。在植物病理學方面有傑出貢獻。
謝聯輝
植物病理學家。福建龍岩人。1958年畢業於福建農學院。福建農業大學教授。系統地研究了中國水稻病毒的種類、分布、為害、傳播測報與治理,其成果被譽為是「對世界病毒作出了新貢獻」;發現一種新的水稻病毒——水稻簇矮病毒,受到國際稻病學界的高度重視;報導的水稻齒矮病毒和東格魯病毒均系中國新記錄;三種病害的及時發現,有力地控制其蔓延,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比較全面地研究了中國水仙、甘蔗、福建煙草、蕃茄和香蕉等植物的病毒種類、分布、發生和治理措施,報導了9個中國新記錄和5個中國大陸新記錄。
林亮東
別號立農,香山縣(今中山市)南朗鎮大車人。1935年被選派到美國奧列貢大學研究院學習植物病理及真菌學,1937年獲碩士學位,由於成績優異,獲美國生物學會授予榮譽會員及美國植物病理學會金質獎章一枚。回國後,一直從事植物病理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歷任中山大學教授、華南農學院教授、廣東農林處處長、華南農學院植保系系主任、華南農學院湛江分院副院長、廣東植物病理學會理事。
戴芳瀾
字觀亭,真菌學家、植物病理學家。戴芳瀾在真菌分類學、形態學、遺傳學和植物病理學等方面發表論文和著作50多篇,為中國近代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他是中國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的奠基人。1930年,他發表的「三角楓上白粉菌之一新種」的論文,是中國真菌學家首次報道的真菌新種,是真菌學在中國創立的標志。他與B.O.道奇(Dodge)合作對脈胞霉 (Neurospora) 的分類和細胞遺傳學研究成果是真菌學的經典文獻。主要著作有《中國經濟植物病原目錄》《中國真菌總匯》和《真菌的形態與分類》等。
黃齊望
植物病理學家,農業教育家。在油菜病害、稻瘟病、煙草立枯病和疫病都有較深的研究。他編著的《江西省病蟲害志》一書,對促進江西省農業生產起過重要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黃齊望歷任南昌大學、江西農學院、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總校、江西農業大學教授,並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江西省政協常委、民盟江西省常委,還擔任過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理事,以及江西省植保學會副理事長、顧問等職。
吳友三
吳友三,植物病理學家,農業教育家。他在小麥抗銹育種上培育出十多個品種,對我國東北麥區作出了突出貢獻。在小麥稈銹菌生理小種分離、鑒定,小麥耐銹性特點和機制的理論研究上做出了重要成果。
林孔湘
植物病理學家,農業教育家。一生潛心研究柑桔黃龍病,首先證明黃龍病病原為病毒;首創柑桔繁殖材料熱處理消毒方法;推行「無病蟲栽培」技術,為振興我國柑桔事業作出了卓著貢獻~

❼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2010年,植物所共有在研項目314項(包括新增項目94項)。其中,主持(或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項目3項(新增1項)、承擔(或參加)課題21項(新增7項),主持(或承擔)中國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項目15項;主持(或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2項、重點項目9項、面上項目99項(新增37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8項(新增1項);承擔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課題2項,主持(或承擔)重要方向項目27項(新增7項),承擔國際合作項目16項(新增8項);承擔院地合作項目39項(新增15項),與地方政府合作項目13項(新增4項)。發表論文408篇,其中SCI論文217篇,有136篇發表在學科前30%的SCI刊物上,影響因子在9.0以上的8篇,5.0以上的35篇,2.0以上的148篇;出版專著4部;授權專利16項。
2011年,植物所爭取國家重要科技計劃項目(課題)共計78項。其中,科技部科技基礎條件平台項目1項,科技基礎工作專項1項,973課題1項,農業成果轉化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7項,其中重點項目2項、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1項、傑出青年基金2項、面上項目44項、青年科學基金15項、重大國際合作項目1項、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1項、創新研究群體延續資助1項;中科院項目百人1項,中科院創新方向性項目2項,先導性專項課題4項。2011年植物所到位經費2.12億元,實際留所經費1.62億元。發表論文366篇,其中SCI論文231篇,有152篇發表在學科前30%的SCI刊物上,影響因子在9.0以上的11篇,5.0以上的32篇,2.0以上的154篇;出版專著17部;授權專利22項。
2012年,植物所在研項目(課題)共320項(新增160項)。其中包括,973和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2項、課題15項(新增1項),863課題1項(新增1項),國家科技條件平台項目1項(新增1項)。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課題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創新群體1項(新增1項)、重大國際合作研究項目1項(新增1項)、重點項目7項(新增2項)、面上項目122項(新增44項)、青年項目45項(新增15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項(新增2項)、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1項(新增1項);中科院戰略性先導專項3項,中科院重點國際合作項目2項,其它國際合作項目19項(新增8項);院地合作項目4項,其它橫向項目32項(新增15項)。到位經費1.95億元,實際留所經費1.58億元。發表論文416篇,其中SCI論文280篇,有184篇發表在學科前30%的SCI刊物上,影響因子9.0以上的7篇,5.0以上的45篇,3.0以上的118篇;出版專著10部;授權專利48項。
2013年,植物所在研項目(課題)共471項(新增220項)。其中,承擔973和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3項(新增1項)、課題19項(新增5項),863課題1項,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2項(新增2項),科技支撐課題2項,科技基礎條件平台項目1項(新增1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6項(新增1項)、面上項目123項(新增44項)、青年項目45項(新增16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3項(新增1項)、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2項(新增1項)、重大項目1項、創新群體1項、重大國際合作研究項目2項(新增1項);承擔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項目1項,中科院重點國際合作項目2項,其它國際合作項目23項(新增12項);院地合作項目8項(新增4項),其它橫向項目116項(新增96項)。2013年,植物所到位經費2.38億元,實際留所經費1.87億元。發表論文457篇,其中SCI收錄期刊發表論文328篇,有285篇發表在領域前30%的SCI刊物上,作為第一作者單位發表影響因子8.0以上的20篇,5.0以上的58篇,3.0以上的150篇;出版專著3部;授權專利56項。
2014年,植物所共有在研項目377項(包括新增項目213項)。其中,承擔973和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3項(新增1項)、課題18項(新增5項),863課題1項,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2項(新增2項),科技支撐課題2項,科技基礎條件平台項目1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9項(新增4項)、面上項目128項(新增46項)、青年項目62項(新增30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3項(新增1項)、優秀青年基金3項(新增2項)、特殊學科點建設項目1項(新增1項)、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2項、創新群體1項、重大國際合作研究項目2項(新增1項)、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1項、其他基金項目12項(新增5項);承擔其他部委項目10項(新增4項);承擔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項目1項,院重點部署項目3項,主持院STS項目1項(新增1項);中科院重點國際合作項目4項(新增2項),其它國際合作項目18項(新增8項);院地合作項目8項(新增4項),其它橫向項目116項(新增96項)。2014年,植物所到位經費2.56億元,實際留所經費1.88億元。發表論文562篇,其中SCI收錄期刊發表論文365篇,有230篇發表在領域前30%的SCI刊物上,作為第一作者單位發表影響因子8.0以上的15篇,5.0-8.0的22篇,3.0以上的135篇;出版專著8部;授權專利41項;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國植物學會共同主辦的植物學綜合性國際英文學術期刊。2012年SCI影響因子為3.75,排在國際植物生物學非綜述類期刊的第12名,位居國際該領域期刊的前11%,在所有 SCI收錄的151種中國科技期刊中位於第7名。JIPB被SCI,BA和PubMed等67個國際重要檢索機構收錄;擁有14,300餘家訂閱機構,訂戶遍及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年全文下載量接近20萬次。
2013年入選中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 「全國百強科技期刊」;2012年獲中國科協 「優秀國際科技期刊獎」 二等獎,被CNKI等三個機構授予「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稱號;2006年—2011年獲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A類資助;2005年、2007年、2009年—2012年獲中國科學院出版基金資助;2001—201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學術期刊專項基金資助; 2009年獲 「新中國60年有影響力的期刊」 稱號;2006年獲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 2005年獲第三屆國家期刊獎提名獎、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2004年獲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2003年獲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2002年獲第二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1999年獲首屆國家期刊獎。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植物分類學報》是中國生物學科歷史最悠久的核心期刊,代表了中國植物分類學領域的最高學術水平。
2003年被世界著名檢索機構ISI資料庫收錄,入編其產品SCIE和CC/AB&ES。2008年原拉丁刊名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改為英文名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自2009年始改為英文刊,並與國際出版機構Wiley-Blackwell合作出版,採用ScholarOne的Manuscript Central在線投稿、審稿系統。
自2010年至2013年的影響因子分別 為0.880、1.295、1.596、1.851。2012年入選「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是中國植物學會和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主辦的一本反映植物生態學領域及相關交叉學科最新研究進展的全英文期刊,雙月刊,創刊於2008年。
以發表符合當前國際生態學研究前沿的原始創新性論文為主,同時發表有新觀點的代表國際植物生態學研究前沿和動態的綜述。
被SCI、BA等17個國際知名資料庫所收錄,2013年JCR最新發布的JPE影響因子為1.355,在SCI收錄的195種植物學期刊中位列第93位;在SCI收錄的136種生態學期刊中位列第89位;在中國大陸被SCI收錄的151種期刊中位列第30位。
2012年獲中國科協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優秀國際科技期刊三等獎。 《植物生態學報》 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國植物學會主辦、中國科學院主管的中文生態學期刊。月刊,大16開本(A4幅),全銅版紙印刷。刊登內容涉及植物學、生態學、農學、林學、地理學、土壤學及氣象學等多個學科,主要發表植物生態學及其相關領域的高水平創新性原始研究論文,包括以植物與環境關系為內核的生態學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等方面的內容。注重發表有新觀點的植物生態學及其相關領域的高水平綜述文章、新的方法與技術、植物生態學相關基礎資料,並設有論壇欄目,對植物生態學及其相關領域的重要科技問題開展學術討論。
被BIOSIS、美國《化學文摘》(CA)、俄羅斯《文摘雜志》(AJ)、Ecological Abstracts、Advances in Ecology、AGRIS International、CNKI、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等中國國內外幾十種重要檢索系統和資料庫收錄。 《生物多樣性》 反映中國生物多樣性研究和發展水平的、中國國內生物學領域公認的高水平學術刊物。 《植物學報》 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國植物學會主辦的中文版綜合性學術期刊。
反映中國植物科學領域科學家最新研究成果(新發現和新方法等)、系統評述國際研究熱點(新理論、新發展),刊登涵蓋植物科學各領域(包括農學、林學和園藝學等)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創造性的研究成果。欄目設置包括研究論文、研究報告、研究快報、技術方法、特邀綜述和專題論壇。
是全國優秀中文期刊、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核心期刊。被中國國內外多家著名檢索系統收錄,中國國內資料庫包括: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萬方網路資源系統(網路版)、CSCD、CSTPCD、CNKI和CAJCED;中國之外資料庫包括::《英聯邦農業文摘》(CABABSTRACTS)和聯合國糧農組織情報系統《國際農業引文索引》(AGRIS INTERNATIONAL)。
獲中國科學院優秀期刊三等獎(2000年)、新聞出版總署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2001年)和第六屆中國科協期刊優秀學術論文三等獎(2008年)。2009年,入選中國科協精品期刊示範項目。2012年,本刊被評為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 《生命世界》 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植物學會、高等教育出版主辦,傳遞與生命相關的科學信息,普及與生命相關的科學知識,報道與生命相關的科學事件。主要欄目有封面故事、生命科學、生命自然、生命健康。

❽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保護學院的科研成果

中國暗色分生孢子真菌及蠕形分生孢子真菌物種多樣性研究
2009年山東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孫廣宇
參加
蘋果主要病害化學防治技術研究與示範推廣
2008年陝西省人民政府農業推廣三等獎
時春喜
主持
小麥赤霉病防治基礎與應用研究
2008年陝西省人民政府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康振生
主持
關中灌區主要糧食及經濟作物11種災害性病蟲發生規律與可持續控制技術研究
2008年陝西省人民政府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張興等
參加
枸杞紅癭蚊、蚜蟲覆蓋隔離物理防治技術研究
200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科技進步三等獎
仵均祥等
參加
多羥基雙萘醛等植物源病毒抑制劑的篩選與研製
2007年陝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
吳雲鋒
主持
小麥吸漿蟲成災規律與防治技術
2007年陝西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袁 鋒
主持
殺蟲活性物質苦皮藤素的發現與應用研究
2007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吳文君
胡兆農等
主持
多羥基雙萘醛等植物源病毒抑制劑的篩選與研製
2006年楊凌示範區科學技術一等獎
吳雲鋒
主持
小麥吸漿蟲成災規律與控制技術研究
2006年楊凌示範區科學技術一等獎
袁 鋒
主持
蘋果黑星病發生規律與控制技術
2006年陝西省人民政府農技推廣二等獎
黃麗麗
康振生
參加
小麥品種抗銹性喪失原因及對策研究
2006年陝西省人民政府科學技術一等獎
李振岐
主持
玉米田雜草化學防除技術示範與推廣
2006年陝西省農技推廣二等獎
時春喜
參加
小麥新型殺雄劑SQ-1殺雄技術及配套制種技術的研究
2006年國家教育部科技成果獎
趙惠燕
參加
小麥抗條銹性喪失原因及對策研究
2005楊凌示範區科學技術一等獎
李振歧
主持
渭北蘋果園病蟲防治技術推廣
2005陝西省農業技術推廣成果獎三等獎
李 鑫
主持
麥田主要雜草化學防除新技術示範與推廣
2005陝西省農業技術推廣成果獎三等獎
時春喜
參加
陝西省蘋果主要病蟲測報與防治技術推廣
2005陝西省農業技術推廣成果獎二等獎
胡小平
參加
玉米田雜草化學防除技術與推廣
2005寶雞市人民政府二等獎
時春喜
參加
植物病原真菌與寄生互作關系的超微結構
2004年陝西省人民政府科學技術獎壹等獎
康振生
主持
陝西主要作物蚜傳病毒病傳播途徑與機制及防治技術體系研究
2004年陝西省人民政府科學技術獎貳等獎
吳雲鋒
主持
自流式樹干注葯技術研究
2004年陝西省人民政府科學技術獎貳等獎
張 興
主持
農業技術家教模式研究
2004年陝西省人民政府科學技術獎貳等獎
李 鑫
主持
麥田主要雜草化學防除新技術示範與推廣
2004年寶雞市人民政府一等獎
時春喜
參加

❾ 植物學的主要研究內容是什麼

《植物學》(滕崇德 上)P7 植物學是研究植物各類群的形態結構、分類方法、生命活動、發育規律、遺傳特性以及植物和外界環境間多種多樣關系的科學。
依據研究內容側重的不同,植物學可分為許多不同的分支學科,主要有以下幾類:植物形態學、植物分類學、植物生理學、植物生態學、植物地理學。
P11
形形色色的植物世界,有它自身的發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各種現象不是孤立靜止的,只有全面掌握,抓住本質,才能對植物的生命活動有正確的認識。學習植物學必須以辯證唯物主義作指導,對立統一的規律來看待植物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以發展和聯系的眼光看待植物的過去和現在。
認識植物,應從觀察、比較和實驗的方法入手。觀察是學習植物學的基本方法,比較是認識植物的一種重要手段,有比較才能鑒別它們的異同,從而才能深入地識別和理解,尤其是學習植物分類學更為重要。實驗比一般的觀察更能揭示植物的形態結構變化和形式的實質。
在系統理論學習上,應採用各個擊破,系統總結的方法,所謂各個擊破,即一個問題問題搞清楚;所謂系統總結,即將所學知識總結、歸納、消化、使之系統化。

閱讀全文

與植物學的科研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