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國怎樣發展納米技術
在7月5日閉幕的2001國際納米材料高層論壇上,國家納米科技指導協調委員會負責人馬燕合介紹,針對我國納米科技發展現狀,近期將公布由科技部主持起草的《中國國家納米科技發展綱要》,其宗旨是根據我國國情,國家採取正確引導,以企業為主,全方位部署,多元化發展,實現我國納米技術產業由跟蹤到跨越的發展戰略,五年之內使我國納米材料技術總體上達到國際水平。
專家預測,納米技術、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將成為21世紀社會發展的三大支柱。納米技術產業的發展,將可能重新排列各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因而成為當今世界大國爭奪的戰略制高點。美國、日本以及歐洲的一些國家已先後制定實施了各自的納米技術發展計劃。
中科院副院長、國家納米科技指導協調委員會首席科學家白春禮在論壇報告上指出,我國開始研發納米技術在時間上幾乎與國外同步,但目前科技研究在總體上與發達國家有不小的差距,不過在某些方面也有微弱優勢,例如納米材料。我國納米材料研究已具有很好的基礎,政府對納米材料基納米技術的研究一直給予高度重視,國家和各地方通過「國家攻關計劃」、「863計劃」、「973計劃」的實施,積極投入力量和資金,使我國納米的研發水平獲得了很大發展。
據科技部7月1日公布的《中國納米材料產業現狀調研報告》顯示,目前全國有98家納米研發機構、323家納米企業、50家涉足納米領域的上市公司。納米材料及技術的研究已初步形成以各具特色的兩大納米研發中心———北方中心和南方中心為核心,輻射四周的格局。在納米基礎理論研究方面成果較豐,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400篇,在世界頂級學術雜志上發表6篇,影響因子在6以上的學術論文近20篇,影響因子在3以上的31篇。到今年5月底,我國已有4500餘名納米材料和納米技術的研究人員,其年齡結構比較合理,學歷背景非常過硬———擁有博士、高級職稱的約佔30%,碩士、中級職稱的約佔40%。
報告表明:我國納米產業存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表現在,科研缺乏重點,信息溝通缺乏;科研經費不足,專業人才匱乏;成果先天不足,轉化介面不暢和產權意識薄弱,行業標准缺乏。我國絕大多數正在研發的納米技術項目研發時間僅有一年左右,屬啟動階段,而且多有重復。納米技術成果的產業化率較低,不足20%。由於納米行業標准和技術規范缺乏,也有少數科研工作者缺乏科學精神和科技道德,只做了很少的工作,就開始熱衷於炒納米概念,拿一些低水平的「科技成果」甚至只是一些概念性的東西,四處合作重復轉讓,造成初級產品過剩,浪費了社會整體資源。
針對這些問題,科技部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司負責人說,在我國剛剛制定的「十五」規劃中,把新材料和納米科技的進展作為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重要任務。納米材料的發展將採取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切入傳統產業,調整產業結構,注重科技含量,以實現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促進GDP的增長做出貢獻;另一方面瞄準高新技術,力求創新,特別應重視納米材料在環境、能源、醫葯和國防等領域的應用,培育納米材料產業,逐步形成產業鏈。五年之內使我國納米材料總體技術達到國際水平。
主要分四個層次運作:一涉及納米材料前瞻性領域,要掌握關鍵技術,有重大技術突破,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縮小與國外發達國家的差距。二解決基礎與產業化的瓶頸與應用問題,為國家高技術提供支撐,提供關鍵材料新的生長點。三建立納米材料生產基地、研究中心,建立初步的技術創新體系。四注重人才培養,啟動千人納米人才計劃。涉及納米信息領域、生命應用、能源環境材料、特種功能材料、結構材料和檢測與表現方法六個方面。應用涉及建材、輕工和紡織等領域。另外還要加大資金投入,加強國際間的合作交流。7月底科技部將發布有關納米材料的專項指南
㈡ 我國在發展高科技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圖片或資料
新中國成立52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
1.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體系,整體科技發展水平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2000年國內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支出為896億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1.0%,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在R&D經費總支出中,基礎研究佔5.2%;應用研究佔17.0%;試驗發展佔77.8%。其中各類企業支出占國內 R&D經費總支出的60.3%,已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表明企業逐步成為我國R&D活動的主體。
目前,已建成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17個(其中包括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60個)、國家工程中心 188個,認定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94個;國際權威檢索機構收錄的我國科技論文數44536篇,本國居民的專利授權量92101件,其中發明專利 3097件。2000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247億美元;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技工貿總收入6774.8億元,工業增加值1476.2億元。
2.科技體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國家確定的科技體制改革階段性目標基本實現。科技工作的戰略重點正在轉向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企業科技力量得到進一步加強,242個國家級技術開發類研究院所已基本完成轉制工作,多數科研機構的運作直接面向市場需求,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取得初步成效,高校管理體制改革基本完成,科技資源得到了優化配置;民營科技企業迅速崛起,技術市場發展迅猛;宏觀科技管理體制逐步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型科技體制初步形成,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正在逐步展開。
3.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取得成果。人類基因測序、納米碳管和納米新材料、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研究、微機電系統研究、南海大洋鑽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學非線性科學、認知科學以及地球系統科學等新興交叉學科得到迅速發展。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等八項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的建設,為我國的基礎科學研究創造了良好條件。
4.高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方面有所突破。載人航天技術、運載火箭及衛星技術等航天高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兩系法雜交水稻、基因工程葯物、轉基因動植物、重大疾病的相關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等技術的突破,使我國生物技術總體水平接近發達國家。高清晰度電視、"神威"計算機、大尺寸單晶硅材料、皮膚幹細胞再生技術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國在相應領域躍入世界先進行列。國防科技的發展為增強國防實力奠定了堅實基礎,促進了國防工業的技術進步。
5.工農業科技獲得進展。農業科技方面,僅"九五"期間共培育出600多個新品種,單產增產10%左右。推廣水稻旱育稀植和節水技術、ABT植物調節劑和小麥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蓋栽培等重大技術,有力地保障了我國糧食增產目標的實現。
工業科技取得了若乾重大技術突破,提升了重點產業技術水平。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氧煤強化煉鐵技術、鎳氫電池、非晶材料等的產業化方面獲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結合三峽工程、國民經濟信息化、集成電路、泰山核電站二期等一系列國家重大建設工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與創新,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掌握了若乾重大成套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等一批重大共性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幅度提高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創新葯物、水資源利用和保護、小康住宅、夏商周斷代工程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實施,中國科技館二期工程及一批科普設施的建設,為社會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我國科技發展的重大成就
(一) 背景材料
1.人類基因研究成就巨大
(1) 1999年12月1日,由英、美、日等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宣布已被譯出首對人體染色體遺傳密碼,這是人類科學領域的又一重大突破。人類基因組計劃是人類歷史上與曼哈頓原子彈工程及阿波羅登月計劃齊名的人類三大科學工程之一,但其價值和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將遠遠超過前兩個計劃。
(2) 2000年6月26日,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基因組草圖終於繪制完成,我國科學家參與並高質量地完成了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繪制百分之一的測序任務表明中國科學家有能力起躋身國際科學前沿,並做出重要貢獻。
(3) 2000年2月12日,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六國科學家聯合公布了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其分析結果,人類基因組的完成圖將於今年繪制出。繪制出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圖譜,破譯出人類全部遺傳信息。這一計劃的實施將為人類自身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提供依舊,給醫葯產業帶來不可估量的變化,將促進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及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2.航空航天技術發展迅速
(1) 2000年12月21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二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發射成功,它與2000年10月31日發射的第一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一起構成了「北斗導航系統」。這標志著我國將擁有自主研製的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這個系統建成後,主要為公路交通、鐵路運輸、 海上作業等領域提供導航服務,對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2) 2001年1月10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並成功進入預定軌道。1月16日,「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准確返回並成功著陸。這是中國航天在新世紀的首次發射,也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飛行試驗,它標志著我國向實現載人飛行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3.在納米技術領域屢創佳績
我國科學家在納米科技研究方面,居於國際科技前沿。最近的一次,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直接發現納米金屬的「奇異」性能—超塑延展性,納米銅在室溫下竟可延伸50多倍而不折不繞,被譽為「本領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們展示了無空隙納米材料是如何變形的」。從總體看,目前我國有關納米論文總數排行世界第四,在納米材料研究方面已在國際上佔一席之地。
4.超級計算機智能化
2000年11月29日,我國獨立研製的第一台具有人類外觀特徵、可以模擬人行走與基本操作功能的類人型機器人,在長沙國防科技大學首次亮相。類人型機器人的問世,標志著我國機器人技術已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5.國家「863「計劃15周年成就展覽舉行
2001年3月,國家在北京展覽館舉辦了「863」計劃15周年成就展。「863」計劃自1986年3月實施以來,共獲國內外專利2000多項,發表論文47000多篇,累計創造新增產值560多億元,產生間接經濟效益2000多億元。863計劃重點支持的高技術領域的研究開發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整體距離明顯縮小,開始在世界高技術領域佔有一席之地,60%以上的技術從無到有,如今已進入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另有25%仍然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但在原來的基礎上也有很大進步。
(二) 與教材結合點分析
1. 從經濟常識看:
(1)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當今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當今世界的競爭,說到底是科技與人才的競爭。
(2) 財政的巨大作用。經濟發展靠科學,科學進步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而這些事業單位的發展必須依靠財政的大力支持,背景材料中所列舉的大量科技成果與財政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3) 當今國際經濟的國際化,科技開發與應用的國際化是其中重要的表現。人類基因組草圖從一開始就是個國際合作計劃,由美國啟動,英、日、法、德、中科學家先後加盟。
2. 從哲學常識看:
(1) 客觀規律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系。一系列科技成果的取得,一方面是由於科學家尊重了客觀規律,另一方面是他們頑強拼搏、銳意進取、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結果。
(2)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我們應堅持兩點論和兩分法。如人類基因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必將促進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及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同時人們又面臨著基因壟斷、基因成果被過分用於追求商業利益等新問題。
(3) 認識深化發展的觀點。人們應當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深化、擴展認識,把認識向前推移。人類基因技術的研究過程和我國航天技術發展情況等事實,都是認識深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3. 從政治常識看:
(1) 國際競爭的實質。當今世界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能否在科技發展上取得優勢,增強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最終將決定本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2國家領導和組織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職能和組織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建設的職能。國家大力發展高新技術並運用到經濟建設中去,促進經
濟的發展。
㈢ 我國對納米技術研究的成果主要有哪些
1993年,中國科學院北京真空物理實驗室自如地操縱原子寫出「中國」二字,標志著內我國容開始在國際納米科技領域佔有了一席之地。1995年,科學家研究並證實了納米碳管可以用來製做壁掛電視。1996年,我國實現納米碳管大面積定向生長。1998年,被譽為「稻草變黃金」的納米金剛石粉在我國研製成功。
㈣ 我國科技發展成就
我國科技發展的重大成就
(一)
背景材料
1.人類基因研究成就巨大
(1)
1999年12月1日,由英、美、日等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宣布已被譯出首對人體染色體遺傳密碼,這是人類科學領域的又一重大突破。人類基因組計劃是人類歷史上與曼哈頓原子彈工程及阿波羅登月計劃齊名的人類三大科學工程之一,但其價值和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將遠遠超過前兩個計劃。
(2)
2000年6月26日,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基因組草圖終於繪制完成,我國科學家參與並高質量地完成了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繪制百分之一的測序任務表明中國科學家有能力起躋身國際科學前沿,並做出重要貢獻。
(3)
2000年2月12日,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六國科學家聯合公布了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其分析結果,人類基因組的完成圖將於今年繪制出。繪制出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圖譜,破譯出人類全部遺傳信息。這一計劃的實施將為人類自身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提供依舊,給醫葯產業帶來不可估量的變化,將促進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及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2.航空航天技術發展迅速
(1)
2000年12月21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二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發射成功,它與2000年10月31日發射的第一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一起構成了「北斗導航系統」。這標志著我國將擁有自主研製的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這個系統建成後,主要為公路交通、鐵路運輸、
海上作業等領域提供導航服務,對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2)
2001年1月10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並成功進入預定軌道。1月16日,「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准確返回並成功著陸。這是中國航天在新世紀的首次發射,也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飛行試驗,它標志著我國向實現載人飛行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3.在納米技術領域屢創佳績
我國科學家在納米科技研究方面,居於國際科技前沿。最近的一次,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直接發現納米金屬的「奇異」性能—超塑延展性,納米銅在室溫下竟可延伸50多倍而不折不繞,被譽為「本領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們展示了無空隙納米材料是如何變形的」。從總體看,目前我國有關納米論文總數排行世界第四,在納米材料研究方面已在國際上佔一席之地。
4.超級計算機智能化
2000年11月29日,我國獨立研製的第一台具有人類外觀特徵、可以模擬人行走與基本操作功能的類人型機器人,在長沙國防科技大學首次亮相。類人型機器人的問世,標志著我國機器人技術已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5.國家「863「計劃15周年成就展覽舉行
2001年3月,國家在北京展覽館舉辦了「863」計劃15周年成就展。「863」計劃自1986年3月實施以來,共獲國內外專利2000多項,發表論文47000多篇,累計創造新增產值560多億元,產生間接經濟效益2000多億元。863計劃重點支持的高技術領域的研究開發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整體距離明顯縮小,開始在世界高技術領域佔有一席之地,60%以上的技術從無到有,如今已進入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另有25%仍然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但在原來的基礎上也有很大進步。
㈤ 在納米技術的研究上,我國和發達國家差距有多大
由於科研條件的限制,我國的研究工作只能集中在一些硬體條件要求不太高的領域,屬世界首創的、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成果還很少。在納米產業方面,國內外都還處於起步階段。我國已經建立10多條納米材料生產線,涉及納米科技的企業達到102家。我國在納米科技領域的總體上與發達國家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在納米器件研製方面,這將對我國未來納米產業參與世界競爭極為不利。抓住機遇,迎頭趕上,才能使我國在國際納米技術領域的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
㈥ 我國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自建國後,20世紀至70年代,中國先後掌握了「兩彈一星」技術;1973年,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該水稻畝產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因此獲得了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86年3月,在四位老科學家的建議下,時任中顧委主任鄧小平作出批示,要求「找些專家和有關負責同志討論,提出意見,以憑決策」。「863計劃」就因上述時間而得名。半年後,《863計劃綱要》形成,選擇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和海洋高技術八個領域列為中國發展高技術的重點。1995年5月,中共中央,中國國務院作出《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正式提出科教興國戰略。
(6)我國納米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政府為了獎勵在科技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推動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設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其中規格最高的獎項當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評審一次,每次選出不超過兩名科技成就卓著、社會貢獻巨大的公民,由國家主席親自簽署並頒發榮譽證書和高額獎金。每位獲獎者的獎金總額均為人民幣500萬元,其中50萬元直接授予個人,另外450萬元作為科學研究經費由獲獎人全權管理具體用途。
國家自然科學獎是授予在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等基礎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術等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的中國公民的獎項,同時國家自然科學獎不授予組織。國家自然科學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國家最高獎。
國家技術發明獎是授予在產品、工藝、材料及其系統等重大技術發明的中國公民,同時國家技術發明獎不授予組織。國家技術發明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技術發明獎表彰的是當年中國國民經濟中新的、先進的、效益好的新技術。
參考資料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
㈦ 我國在納米技術領域取得的成就有什麼
【米納米板材】 是歐洲最流行的「米納米」(MELAMINE)板材,符合歐洲一級製造標准(E1標准)。在中國大陸里。叫法其實就是【三聚氰胺(Melamine)】換了個叫法。就弄得你們各個以為是高科技的名詞。商家真是太有心計了。。氣死人。【全稱是三聚氰胺浸漬膠膜紙飾面人造板】三聚氰胺板
三聚氰胺板,全稱是三聚氰胺浸漬膠膜紙飾面人造板。是將帶有不同顏色或紋理的紙放入三聚氰胺樹脂膠粘劑中浸泡,然後乾燥到一定固化程度,將其鋪裝在刨花板、中密度纖維板或硬質纖維板表面,經熱壓而成的裝飾板。 在生產過程中,一般是由數層紙張組合而成,數量多少根據用途而定。
一般分表層紙、裝飾紙、覆蓋紙和底層紙等組成。
表層紙,是放在裝飾板最上層,起保護裝飾紙作用,使加熱加壓後的板表面高度透明,板表面堅硬耐磨,這種紙要求吸水性能好,潔白乾凈,浸膠後透明。
裝飾紙,即木紋紙,是裝飾板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底色或無底色,經印刷成各種圖案的裝飾紙,放在表層紙的下面,主要起裝飾作用,這層要求紙張具有良好的遮蓋力,浸漬性和印刷性能。
覆蓋紙,也叫鈦白紙,一般在製造淺色裝飾板時,放在裝飾紙下面,以防止底層酚醛樹脂透到表面,其主要作用是遮蓋基材表面的色澤斑點。因此,要求有良好的復蓋力。以上三種紙張分別浸以三聚氰胺樹脂。
底層紙,是裝飾板的基層材料,對板起力學性能作用,是浸以酚醛樹脂膠經乾燥而成,生產時可根據用途或裝飾板厚度確定若干層。
三聚氰胺裝飾板性能:
可以任意仿製各種圖案,色澤鮮明,用作各種人造板和木材的貼面,硬度大,耐磨,耐熱性好。
耐化學葯品性能好,能抵抗一般的酸、鹼、油脂及酒精等溶劑的磨蝕。
表面平滑光潔,容易維護清洗。
由於它具備了天然木材所不能兼備的優異性能,故常用於室內建築及各種傢具、櫥櫃的裝飾上。
三聚氰胺板是一種牆面裝飾材料。目前有人用三聚氰胺板假冒復合地板用於地面裝飾,這是不合適的。
常用規格:2135mm×915mm、2440mm×915mm、2440mm×1220mm,厚0.6-1.2mm。
在室內裝飾裝修中,經常用到,做輕體傢具,使用壽命長,加工迅速環保!
這種板材的優點是:表面平整、因為板材雙面膨脹系數相同而不易變形、顏色鮮艷、表面較耐磨、耐腐蝕,價格經濟。國內生產的三聚氰胺飾面門板以露水河板為代表,各項指標也均達到了國際標准。
缺點:封邊易崩邊、膠水痕跡較明顯、顏色較少、不能鑼花只能直封邊。
㈧ 我國對納米技術研究取得的成果有哪些
1993年,中國科學院北京真空物理實驗室操縱原子成功寫出「中國」二字,標志著內我國進入國際納米技容術前沿。1998年。清華大學范守善小組在國際上首次制備出直徑3~50納米、長度達微米級的發藍光氮化鎵半導體的一維納米棒。不久,中科院物理所解思深小組合成了當時世界上最長(達3納米)、直徑最小(0.5納米)的「超級纖維」納米碳管。1999年,中科院金屬所成會明制備了高質量的半壁納米碳管,並測定了其儲氫容量。2000年,中科院金屬所盧柯在國際首次發現納米晶體銅的室溫延展超塑性,納米晶體銅在室溫下竟然可拉伸50倍而不斷裂。
㈨ 納米的成果
9月27日,中國科學院化學所的專家宣布研製成功新型納米材料———超雙疏性界面材料。這種材料具有超疏水性及超疏油性,製成紡織品,不用洗滌,不染油污;用於建築物表面,防霧、防霜,更免去了人工清洗。專家稱:紡織、建材、化工、石油、汽車、軍事裝備、通訊設備等領域,將免不了一場因納米而引發的「材料革命」。 隨著科學家的一次次努力,「納米」這個幾年前對我們還十分生疏的字眼,眼下卻頻頻出現在我們的視線。 納米是一個長度單位,1納米等於十億分之一米,20納米相當於1根頭發絲的三千分之一。90年代起,各國科學家紛紛投入一場「納米戰」:在0.10至100納米尺度的空間內,研究電子、原子和分子運動規律和特性。
中國當然不甘人後,1993年,中國科學院北京真空物理實驗室操縱原子成功寫出「中國」二字,標志著我國開始在國際納米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並居於國際科技前沿。
1998年,清華大學范守善小組在國際上首次把氮化鎵製成一維納米晶體。同年,我國科學家成功制備出金剛石納米粉,被國際刊物譽為:「稻草變黃金———從四氯化碳製成金剛石。」
1999年,北京大學教授薛增泉領導的研究組在世界上首次將單壁碳納米管組裝豎立在金屬表面,並組裝出世界上最細且性能良好的掃描隧道顯微鏡用探針。
中科院成會明博士領導的研究組合成出高質量的碳納米材料,被認定為迄今為止「儲氫納米碳管研究」領域最令人信服的結果。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解思深領導的研究組研製出世界上最細的碳納米管———直徑0.5納米,已十分接近碳納米管的理論極限值0.4納米。這個研究小組,還成功地合成出世界上最長的碳納米管,創造了「3毫米的世界之最」。
在主題為「納米」的爭奪戰中,中國人頻頻露臉,尤其在碳納米管合成以及高密度信息存儲等領域,中國實力不容小覷。科學界的努力,使「納米」不再是冷冰冰的科學詞,它走出實驗室,滲透到百姓的衣食住行中,居室環境日益講究環保。傳統的塗料耐洗刷性差,時間不長,牆壁就會變得斑駁陸離。現在有了加入納米技術的新型油漆,不但耐洗刷性提高了十多倍,而且有機揮發物極低,無毒無害無異味,有效解決了建築物密封性增強所帶來的有害氣體不能盡快排出的問題。
人體長期受電磁波、紫外線照射,會導致各種發病率增多或影響正常生育。現在,加入納米技術的高效防輻射服裝———高科技電腦工作裝和孕婦裝問世了。科技人員將納米大小的抗輻射物質摻入到纖維中,製成了可阻隔95%以上紫外線或電磁波輻射的「納米服裝」,而且不揮發、不溶水,持久保持防輻射能力。同樣,化纖布料製成的衣服因摩擦容易產生靜電,在生產時加入少量的金屬納米微粒,就可以擺脫煩人的靜電現象。白色污染也遭遇到「納米」的有力挑戰。科學家將可降解的澱粉和不可降解的塑料通過特殊研製的設備粉碎至「納米級」後,進行物理結合。用這種新型原料,可生產出100%降解的農用地膜、一次性餐具、各種包裝袋等類似產品。農用地膜經4至5年的大田實驗表明:70到90天內,澱粉完全降解為水和二氧化碳,塑料則變成對土壤和空氣無害的細小顆粒,並在17個月內同樣完全降解為水和二氧化碳。專家評價說,這是徹底解決白色污染的實質性突破。
從電視廣播、書刊報章、互聯網路,我們一點點認識了「納米」,「納米」也悄悄改變著我們。納米精確新聞 1959年理論物理學家理查·費伊曼在加州理工學院發表演講,提出,組裝原子或分子是可能的。
1981年,科學家發明研究納米的重要工具———掃描隧道顯微鏡,原子、分子世界從此可見。
1990年,首屆國際納米科技會議在美國巴爾的摩舉辦,納米技術形式誕生。
1991年,碳納米管被人類發現,它的質量是相同體積鋼的六分之一,強度卻是鐵的10倍,成為納米技術研究的熱點。
繼1989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搬走原子團「寫」下斯坦福大學英文名字,1999年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在鎳表面用36個氙原子排出「IBM」之後,中國科學院北京真空物理實驗室操縱原子成功寫出「中國」二字。
1997年,美國科學家首次成功地用單電子移動單電子,這種技術可用於研製速度和存儲容量比現在提高成千上萬倍的量子計算機。同年,美國紐約大學科學發現,DNA可用於建造納米層次上的機械裝置。
1999年,巴西和美國科學家在進行碳納米管實驗時發明了世界上最小的「秤」,它能夠稱量十億分之一克的物體,即相當於一個病毒的重量;此後不久,德國科學家研製出能稱量單個原子重量的「秤」,打破了美國和巴西科學家聯合創造的紀錄。同年,美國科學家在單個分子上實現有機開關,證實在分子水平上可以發展電子和計算裝置。 納米花邊新聞傾聽細菌游弋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Pasadena市的噴氣飛機推進器實驗室目前正在研製一種被稱為「納米麥克風」的微型擴音器,據《商業周刊》報道,這種微型感測器可以使科學家傾聽到正在游弋的單個細菌的聲音,以及細胞體液流動的聲音。這種人造納米麥克風由細微的碳管製成,正是因為構成物體積細小和靈敏度極高,這種麥克風才能夠在受到非常小的壓力作用下作出反應,使得對其進行監測的研究人員獲得相關的聲音信息。
利用這種新產品,科學家將可以對其他星球上是否存在生命進行探測,可以探測到生物體內單個細胞的生長發育。這一儀器研製項目已獲得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批准,而且NASA還向上述實驗室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