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主要工作進展與成果
近年來,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與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塔里木盆地、鄂爾多斯盆地、渤海灣盆地系統開展了古岩溶儲層研究與對比工作。先後開展了14項科技攻關項目,研究內容包括兩大方面:第一,以古岩溶形成機制與油氣聚集關系為切入點,建立油氣田古岩溶識別方法體系,研究油氣田古岩溶型儲層形成機制;第二,識別古岩溶形成演化類型,建立古岩溶發育結構模式和地球物理響應模式,預測油氣聚集有利發育區,指導勘探開發部署。
所開展的主要科研項目如下:
「九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專題「鄂爾多斯盆地中東部奧陶系風化殼儲層溶蝕孔洞研究」(96—110—04—02—01),1996~1997;
「九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專題「鄂爾多斯盆地奧陶系古岩溶特徵研究」(96—110—03—02—02), 1998~2000;
中國石油公司科技攻關項目課題「黃驊坳陷周邊奧陶系岩溶發育模式及坳陷區岩溶儲層研究」,1999~2000;
「九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專題「塔里木盆地輪南潛山碳酸鹽岩縫洞預測及其連通性模擬研究」(96—111—03—01),2000~2001;
中國石油公司科技攻關項目課題「塔里木盆地縫洞系統特徵研究」,2002~2003;
中國石油公司科技攻關項目課題「鄂爾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奧陶系古地貌與古岩溶特徵研究」,2003~200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碳酸鹽岩儲層古岩溶模式及其對油氣藏的控制機制研究」(40272068), 2003~2005;
國家「973計劃」項目課題「碳酸鹽岩縫洞系統模式及成因研究」(2006CB202401),2006~2010;
中國石油塔里木公司科技攻關項目「輪古潛山奧陶系古岩溶特徵研究」,2007~2008;
地質調查項目課題「雪峰山西側地區海相岩溶儲層形成和分布規律研究」,2008~2010;
中國石化西北公司科技攻關項目「塔河油田主體區碳酸鹽岩縫洞型油藏古岩溶儲集體發育特徵研究」,2009~2010;
中國石油塔里木公司科技攻關項目「輪南—哈拉哈塘地區奧陶系岩溶地貌特徵及岩溶儲層綜合評價」,2009~2010;
中國石油塔里木公司科技攻關項目「買蓋提奧陶系岩溶地貌特徵及岩溶儲層綜合評價」,2011~2012;
國家「973計劃」項目課題「碳酸鹽岩縫洞型油藏縫洞單元形成機制及模式研究」(2011 CB201001), 2010~2014。
其中,2010年完成的國家「973」計劃項目課題「碳酸鹽岩縫洞系統模式及成因研究」(2006CB202401),通過塔北和南方野外露頭區岩溶縫洞系統調查與對比研究、典型露頭區地球物理探測、塔河油田試驗區碳酸鹽岩縫洞系統地質識別與縫洞系統地質模式研究,解決了「海相碳酸鹽岩縫洞系統形成機制」這一關鍵科學問題;建立了油氣田古岩溶識別方法體系,為揭示縫洞儲集體儲集規律提供了依據;闡明了塔河油田碳酸鹽岩古岩溶縫洞系統形成機制,為油藏地質建模提供了基礎支撐;研究了塔河油田古岩溶平面分布規律和垂向分帶特徵,為油氣勘探部署提供了靶區;建立了塔河油田10種典型縫洞系統結構模式和地球物理響應模式,為儲層評價預測提供了依據。
② 我做IE的,公司考核,要我寫主要工作內容及成果、工作暗點及亮點、和綜合自評!怎麼寫
一、專業知識水平高,嫻熟高效率。
1、公文寫作能力強。能高效准確的完成各類公文文體寫作,對通知、通告、方案及各類協議合同的撰寫都得心應手,語句通順,結構完整,行文邏輯嚴謹,如制定內訓方案、流程,內訓會務方案,流程,《培訓室使用協議》,合作協議,單頁文稿等等。
2、各類辦公軟體、辦公設備操作水平高。打字速度快,對word/excel/ppt等的操作都非常熟悉,特別是ppt製作,如在一個星期內為卓越經理勝任力特訓營製作優化課件8個,平均每個課件都在100頁以上;能熟練操作列印機、投影儀、傳真機、掃描機等,且能處理簡單的故障問題。
3、主持演講水平比較高。獨立完成了中奧內訓為期25天的主持工作,並多次進行即興演講,張總和領導對我的主持演講能力都給與極大肯定。
二、工作態度認真負責,全力以赴。
1、屢易其稿,制定、修改、完善新公司重要制度流程。
2、克服一切困難(長途跋涉、車旅顛簸、水土不服、工作時間長、腳踩十多公分高跟鞋),同時會務、主持、DJ及授課四個重任一起擔,最終圓滿完成內訓為期25天的工作。
3、通宵達旦、加班加點完成卓越經理勝任力特訓營課件製作,共12個。
4、字斟句酌、耐心細致,對自己撰寫的任何文案負責,其中撰寫的原企劃事業部的崗位說明書及相關制度流程,張總改動甚少,而《培訓室使用協議》則僅修改了一個數字。
三、溝通協作能力強,親和團結。
1、與外部客戶溝通很好。如與中奧對接工作整體上比較順暢,包括培訓前期的事項溝通、培訓期間的各種細節交流、培訓後的事務協調都比較順暢,最後還和中奧的對接人成為了好朋友,也有利於之後的合作。
2、與內部客戶交流比較順暢。與同事交流比較愉快,與各部門在工作上的溝通比較順利,在紅葉傑工作是很開心。
四、敢於突破自我,積極上進。
短短兩個月時間,從上台一句話都不會說,到現在可以勝任主持人的工作;從一個不會講課的害羞女士,轉變成可以走上講台講完一堂課。我在張總的鼓勵與指導下,挑戰自我、突破自我,從羞澀、慌張到從容、淡定的蛻變,完成了內訓課程《TTT內部講師培訓》的四個場地的講課,並順利完成內訓和我司《卓越經理勝任力特訓營》的主持工作。我追求自我的成長,積極向上,我相信自己可以獲得更大的成就
五、樂觀開朗、努力營造和諧輕松的工作環境。
1、積極策劃、組織總裁辦部門活動,讓部門成員進一步熟悉了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2、在總裁辦早會分享中組織游戲環節,讓總裁辦的夥伴享受團隊的樂趣,在清晨帶給他們一份好心情。
③ 陳韶章的主要工作及成果
他讓咱們坐上了地鐵
陳韶章的名字,始終與廣州地鐵的光榮與夢想緊密相連。
陳韶章的地鐵夢做了46年,46年來,廣州建成開通8條線、236公里的地鐵線網,如今廣州地鐵已躋身世界十大地鐵,位列第九。
1999年2月16日,廣州第一條地鐵列車全線開通,沉寂多年的古城地下開始沸騰,10萬市民向地鐵涌去。
這些成就的取得,68歲的廣州市地鐵總公司總工程師兼副總經理陳韶章是最大的功臣。
執著一號線開通時,他已「華發叢生」
1965年秋天,23歲的陳韶章跨出了廣東工學院(今廣東工業大學)的大門,來到剛成立半年的廣州地下電車指揮部報到。從那一刻起,他一生的悲喜就和地鐵結下了不解之緣。
陳韶章的地鐵夢並非一帆風順。其間,廣州地鐵五下六上(六次提出和實施建地鐵的項目,五次「流產」),有人心灰意冷,選擇離去。
但陳韶章矢志不渝,即使在地鐵建設最低落的時候,也沒有放鬆地鐵規劃、研究和資料收集等前期工作。他通讀了43家地鐵公司的地鐵資料,並做了10多本有關地鐵的筆記。
在等待了28年之後,1993年12月28日,廣州地鐵一號線工程正式動工。1999年,地鐵一號線全線開通,陳韶章終於圓了地鐵夢。
此時的陳韶章已經年近六十,從意氣風發的年輕人變成白發老人。這40多年來,陳韶章很少在家休息,幾乎每天都去工地。
「我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根白頭發,但是我清清楚楚地知道,廣州地鐵每一根鐵軌的鋪設過程和細節。實現夢想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建成世界一流的地鐵就是我的夢想。」他說。
成就
他們推翻了「廣州無法建地鐵」之說
廣州素有「地質博物館」之稱,地質條件十分復雜,地下施工難度被國內外專家稱為「世界罕見」。因此,在廣州地鐵工程六上五下的過程中,曾有人斷言廣州的地質條件根本無法建地鐵。
就是在這樣的地質條件下,陳韶章帶領技術人員,克服了重重困難,成功建成開通了多條地鐵線路,徹底推翻了「廣州無法建地鐵」的說法。
廣州地鐵一號線主要設備要從國外引進。如果說一號線是扶著」洋拐杖」成長的,那麼二號線、三號線則是陳韶章和戰友們自己一步一步地走過來的。
在陳韶章的決策下,廣州地鐵二號線國產化率達到72%,整體技術水平也上了一個新台階。每公里平均造價僅4.84億元,比一號線下降了約1.8億元。廣州地鐵二號線工程被評為「2003年全國十大建設科技成就」,被建設部列為「2004年科技示範工程」,並獲得2004年廣東省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而2002年動工的三號線,又有新的提高和突破。在廣州地鐵四、五號線建設中,他則根據線路通過地區的工程、水文地質及地理環境條件,提出採用非粘著驅動的直線電機運載系統,填補了國內這一領域的技術空白。這是國際上第一條中大運量等級的直線運載系統。該系統成為國家發改委支持的重點科研項目,並在國內得到推廣應用。
④ 「主要工作成果」是什麼意思
「主要工作成果」的意思是:要工作成果是完成起決定作用的工作後產生的成就。
⑤ 曹金珍的主要科研工作及成果
主持完成了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課題,迄今為止已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回刊物和學術會議上以答第一作者或責任作者發表論文110餘篇,其中22篇論文被SCI收錄(8篇第一作者,16篇責任作者),20篇被EI 收錄。主持制訂國家標准《接觸土壤時木材防腐劑的抗流失性測定方法》1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項(排名第一),國際PCT專利1項(排名第一)。著有《水基防腐處理木材的性能研究》一書。
⑥ 主要工作成果和結論要點
( 1) 通過野外地質學和系統收集的同位素年齡資料研究,認為周口店岩體的侵入時代在中侏羅世以後,早期為石英二長閃長岩和閃長岩,後期侵位的是花崗閃長岩,花崗閃長岩最可能形成的年齡區間應該在 126 ~133 Ma 之間。
( 2) 通過對周口店岩體釹、鍶、鉛、氧、碳、氫同位素特徵分析,推測出周口店岩體的岩漿來源主要與下地殼和上地幔有關,源岩與漢諾壩二輝麻粒岩相近,不是起源於華北克拉通古老下地殼,而可能是中生代或更早時期由幔源玄武質岩漿底侵作用增生於華北古老下地殼底部的、新生的年青基性下地殼部分熔融形成的。
( 3) 通過對比研究,闡明了周口店岩體具有埃達克岩特徵,為高鉀鈣鹼性埃達克岩( HKCAA) ,形成應該與俯沖洋殼的部分熔融無關,而與增厚陸殼底侵玄武岩部分熔融形成的埃達克岩關系密切。其形成過程大致上可以分為 2 個階段: 晚三疊世或早侏羅世時期,由於上地幔軟流體 ( 層) 的上涌,導致岩石圈下部富集地幔部分熔融形成帶有富集地幔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印記的玄武質岩漿,玄武質岩漿底侵加厚到下地殼底部,同時軟流圈小比例熔體的加入使得這一被加厚的下地殼 ( 40 ~60 km) 更加富集鉀和大離子親石元素,冷凝成為古老下地殼的一部分; 中生代晚期,華北地台區岩漿活動達到高潮,上地幔軟流體 ( 層) 以蘑菇雲式大規模上涌,導致早中生代新底侵的帶有富集地幔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印記的玄武質下地殼在榴輝岩-麻粒岩相條件下發生部分熔融,從而形成高鉀鈣鹼性埃達克岩。同時由於岩石經過了下地殼並再次部分熔融,因此周口店岩體侵入岩必然會兼具富集地幔和下地殼的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特徵。
( 4) 通過對南大嶺組中基性火山岩的研究表明,南大嶺組中基性火山岩與周口店岩體應該具有特徵相同的岩漿源區,而且在成因上具有聯系。早侏羅世早期區域上存在強烈擠壓應力場,擠壓後應力鬆弛引起局部伸展作用發生,導致華北東部岩石圈深部局部伸展、拉張,使得軟流圈物質上涌和地溫梯度增高,從而引起受俯沖作用改造的岩石圈地幔減壓部分熔融作用,形成初始幔源岩漿噴溢出,形成南大嶺組中基性火山岩。爾後,繼續上升的玄武岩漿底侵作用使得下地殼物質發生部分熔融,產生的中酸性岩漿一方面侵入上地殼或噴出地表,另一方面又阻止了玄武岩漿的上升,使得在晚中生代早期產出的主要是中酸性岩石,也就形成了周口店岩體。
( 5) 通過對西山熱動力變質岩中跨越時代相當大的 5 個白雲母樣品40Ar /39Ar 定年研究,獲得了年齡值非常均一的年齡區間 ( 123 ~133 Ma) ,說明白雲母在形成之後就沒有再受到高於其封閉溫度的構造-熱事件的影響。因此該年齡值可以代表北京西山變質變形事件發生時間,並且應該是該地區 ( 也是整個華北地區) 最後一次大規模構造熱事件,以後未再發生重要熱事件,從而可以較好地限定了華北東部中生代構造體制重大轉折的關鍵時期。
( 6) 通過對出露地層剖面與變質相岩石組合的綜合分析,大致確定了研究區的前白堊紀地殼的結構與組成。麻粒岩相的密雲群代表本地區的下地殼,主要由榴輝黑雲淺粒岩、石榴斜長輝石岩、石榴角閃二輝麻粒岩、雲輝變粒岩、片麻岩、二輝麻粒岩、雲輝斜長片麻岩、輝閃斜長片麻岩等組成,厚度 > 6. 51 km。角閃岩相的四合堂群代表中地殼,主要由斜長角閃岩、黑雲斜長片麻岩、變粒岩、斜長角閃片岩、黑雲角閃二長淺粒岩、變質長石細砂岩、斜長角閃斜長片麻岩、黑雲角閃岩斜長片麻岩、淺粒岩等組成,厚度為 6. 81 km。未變質-綠片岩相的長城系—侏羅系地層則代表了上地殼,主要由沉積岩、中酸性岩、基性岩和低級變質岩等組成,其厚度變化較大,最小厚度可為 6. 25 km,最大厚度可達21. 23 km。
( 7) 通過對前人關於華北東部岩石圈減薄研究資料的系統收集整理,結合本次研究成果,認為華北東部岩石圈減薄時限不能統一描述,不同地區發生的時限是不同的,應該是與深部地幔柱的遷移相對應。但總體來說,岩石圈減薄時限應該限定在晚中生代至新生代之間,具體可能開始於侏羅紀—早白堊世 ( 180 ~110Ma) ,結束於晚白堊世 ( 110 ~70Ma) ,白堊紀是岩石圈減薄的主要階段。
( 8) 在基本地質事實和理論分析基礎上認為,華北東部岩石圈減薄應該是由於地幔熱事件引起的岩石圈內部復雜的熱狀態及物質組成調整所致。古生代時,華北東部岩石圈的厚度在 160 ~220 km 之間,此時地殼厚度約為 40 km 左右。晚三疊世開始,由於地幔熱的作用,岩石圈地幔熔融產生的玄武岩底侵到地殼之下,使得地殼不斷加厚 ( 40 ~60 km) 。大致中侏羅世開始,由於上地幔軟流體 ( 層) 的上涌,華北東部地幔地溫抬升,高達大洋地溫曲線以上,在這一構造背景下,以熱地幔物質上涌為主的深部作用就成為地幔演化的主導作用。由於地幔熱狀態發生了巨大變化,使得該區域軟流圈快速上升,其固相線由200 多 km 上升到不足 80 km。其結果就是,導致下部岩石圈發生強烈熱薄化作用 ( 強烈伸展) ,上部岩石圈 ( 主要是中上地殼) 發生變質變形作用,引起地殼厚度縮短。與之伴隨的是拉張/裂谷 ( 斷陷) 盆地的形成 ( 如松遼盆地等) ,同時還導致下地殼 ( 包括部分岩石圈地幔) 物質部分熔融,形成玄武岩—流紋岩的大量噴發和具埃達克岩特徵的中酸性侵入岩的大量侵位 ( 即燕山期岩漿大爆發) ,這些來源於下地殼或上部地幔的火山岩和侵入岩即轉變成了上地殼組成。這一過程一直持續到晚白堊世甚至更晚才逐漸結束。由於大量來自深部地殼和岩石圈地幔的物質不斷加入到上地殼,使得原本為上地殼組成部分的物質有些被深埋,在壓力和岩漿熱共同作用下,會逐漸變質轉變成角閃岩相的中地殼組成。同樣原因,部分中地殼物質則可能轉變為麻粒岩相的下地殼組成,從而使地殼物質發生調整。
⑦ 主要工作成果是什麼意思
一、主要工作成自果是完成起決定作用的工作後產生的成就。
二、工作成果是完成工作後產生的。能力越高,工作成果就越好。我們暫且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R=F(C.M)
R代表工作成果(Result),C代表能力(Capacity),M代表成熟度(Maturity)。F是它們之間的關系函數,每個人的關系函數應該都不一樣,但總體來說應該是工作成熟度M和能力C越高,工作成果越好。
⑧ 孟勝的主要工作及獲得的成果
1.研究了水與金屬表面相互作用的微觀圖象,細致分析了相互作用一般規律、水分解機制、親疏水機理,並預言表面氫鍵增強和兩種氫鍵類型,後為實驗證實。兩篇代表性論文已被引用180餘次。2.研究並設計利用單壁碳納米管識別單個DNA鹼基、進行超快速DNA鹼基測序(基於電信號)的原理和方法。3.提出了固體儲氫的新辦法:一維TiB2納米管儲氫。研究氧化物納米線和有機染色分子構成的新型太陽能電池機理。
曾獲中科院優秀研究生獎,哈佛大學博士後獎(Travel Award),受邀在美國化學年會和史坦福等多所大學演講。自2002年發表SCI文章近40篇(包括PRL 6篇,Nano Letters 6篇,JACS 1篇),學術著作/篇章2種。截至2009年8月,累計被引用500餘次,H-index指數為14。PRL/PRB, JACS, Nano Letters,JCP,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等雜志審稿人。美國物理學會,材料研究會,化學會,生物物理學會和Sigma Xi研究會會員。
目前的研究課題及展望: 環境和能源問題是當前人類最大的挑戰。產生並利用完全可再生、無污染、低價格的能源形式的新技術尚不存在。通過研究納米生物體系中能源生產和儲存的方法,發明和創造新材料進行高效的能源收集、運輸、儲存和利用具有廣泛的前途。目前我們的研究方向是:1.研究表面電子激發和(人工)光合作用中光吸收,電子傳輸和水分解的機制,希望把葉綠素等色素分子或光合體系中蛋白質固定在半導體表面上以收集太陽光轉化成電能或分解水製造氫氣。2.納米機械學:分析模擬納米尺度小機械構造和工作原理,如何用光或其他手段操作和控制。3.發展大規模精確計算理論方法,研究光吸收和電子激發態動力學的一般規律。
曾經承擔「百人計劃」,物理所人才啟動,中科院創新工程「氫能發展中的基礎科學問題」等課題。
培養研究生情況: 合作培養在讀碩博連讀生3人,計劃每年招生1-2人。課題組提供優厚待遇和國際合作機會。
⑨ 曹則賢的主要工作及成果
長期從事低能離子同固體表面的相互作用,薄膜生長機理和表面電子譜學與掃描探針譜學方面的研究以及超硬透明導電材料探索。首次給出離子轟擊誘導深度輪廓的演化方程,發展了一套俄歇譜濺射深度輪廓技術。系統研究了(等)離子束輔助生長參數對輕元素化合物薄膜生長過程和性質的影響,在寬禁帶半導體材料如 SiCN,AlCN,BCN的設計方面獲得一批成果。率先實現了納米硅復合薄膜體系的可見光全譜發光,目前已把納米硅顆粒的尺寸和密度都推至物理極限,最小波長為428nm,外量子效率超過3%,衰減時間小於納秒。自行設計研製了多功能UHV鍍膜系統,電子迴旋共振波等離子體薄膜生長系統和脈沖電子束薄膜沉積系統。利用曲面上應力驅動自組織首次在微觀世界裡實現Fibonacci Spiral Patterns,並實現了手性的控制。在貴金屬氮化物薄膜中首次發現微米級五次對稱的浮雕式形貌,並獲得了在200K溫區內為零的電阻溫度系數。
在PRL,APL, PNAS,Science等國際重要雜志上撰寫研究論文60餘篇,另撰寫中文物理學教育/隨感50多篇,英文專著章節2個。現在在《物理》雜志開設「物理學咬文嚼字」專欄。開設過系列講座「經典力學-從思想起源到現代進展」和「一個初學者關於量子力學的思考」。
⑩ 謝心澄的主要工作及成果
1.從理論上得到了二維電子氣在強磁場情況下的DOS和thermodymamic properties.
2.從理論上確定了Anyou超導體里Roton的存在,使得Anyou超導理論更加完備。
3.從理論上得到了一些Bilayer的量子Hall態,其中一些態以後得到了實驗的證實。
4.在量子Hall系統中,首次得到了許多低能的Collective modes,並成功的利用分數統能譜進行了分析。
5.在量子Hall效應相變問題上,提出了一個新的相圖。
6.提出了KT相變在一些二維電子系統輸運過程中的可能性。
7.提出了一個新的droplet態和半經典滲透的概念去理解最近觀測到的2D金屬至絕緣體相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