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簡述霍桑實驗及其主要成果
1924~1932年 ,以哈佛大學教授G.E.梅奧為首的一批學者在美國芝加哥西方電氣公司所回屬的霍桑工答廠進行的一系列實驗的總稱。研究者預先設想,在一定范圍內,生產效率會隨照明強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實驗結果表明,不論增加或減少照明強度都可以提高效率。隨後,研究者又試驗不同的工資報酬、福利條件、工作與休息的時間比率等對生產效率的影響,也沒有發現預期的效果。發現在不同福利條件下,工人始終保持了高產量。在此基礎上,梅奧等又對廠內2100名職工進行了訪談,讓職工自由抒發意見,也造成職工的士氣高漲,產量大幅度上升。霍桑實驗第一次把工業中的人際關系問題提到首要地位,並且提醒人們在處理管理問題時要注意人的因素,這對管理心理學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梅奧根據霍桑實驗,提出了人際關系學說。這一學說為西方管理科學和管理工作指出了新的方向。
㈡ 人類科學發展史上著名的實驗
1 達爾文和他的蘭花
關於達爾文和他的南美之旅,我們都非常熟悉。我們都知道,達爾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島對物種進行了詳細的觀察,並構建了適者生存理論的雛形。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達爾文回到英格蘭之後的實驗,而這些實驗中,有一些是關於蘭花的。
達爾文對本土蘭花進行了仔細的研究之後發現,蘭花在進化過程中,其花朵形狀會改變以便吸引為其授粉的昆蟲。每一種蘭花都有特定的昆蟲為其授粉,就像加拉帕戈斯群島中每個小島都適合不同的物種生存一樣。
這些蘭花的數據很好地支持了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達爾文說道,交叉授粉的蘭花要比自身授粉的蘭花容易生存,因為後者屬於近親繁殖,會降低基因的多樣性。三年後,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第一次闡述了自然選擇理論,並利用蘭花做了一些實驗來支持這一理論。
2 解碼DNA
沃森和克里克幫助人們揭開了DNA之謎,然而他們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成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阿爾弗雷德 ·赫爾希和馬莎·蔡斯在1952年進行了一個著名的實驗,結果證明遺傳物質是DNA。他們利用的是一種利用噬菌體病毒感染細胞,病毒在其中繁殖後,獲得病毒後代,他們用放射化學的原子示蹤方法最終確定了DNA是遺傳基因的載體。除此之外,羅莎琳·富蘭克林對沃森和克里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也有極大的幫助。
3 第一次接種疫苗
天花病毒在20世紀末期以前曾一度嚴重威脅到人們的健康。在18世紀的瑞典和法國,十分之一的嬰兒死於天花病毒引起的疾病。而人們卻對此束手無策。愛德華詹納醫生發現,他所在地區的奶場女工會感染到牛痘,而感染牛痘的人卻不會得天花病。為了進一步研究,1796年,詹納將牛痘膿包中的物質注射到一個8歲的孩子身上,孩子牛痘痊癒後,詹納又給他注射天花痘,結果,孩子沒有出現天花症狀。
現在,科學家們已經清楚,牛痘病毒和天花病毒是非常相似的,人體免疫系統根本無法區分他們。因此,牛痘產生的抗體也可以殺死天花病毒。
4 原子核式結構模型
1911年,盧瑟福進行了一個十分著名的實驗,他將金箔片放在射線源和屏幕之間,將第二個屏幕放置在射線源旁來觀察阿拉法粒子是否被反射回來。在金箔後面的屏幕上,成的像類似於放雲母片時的像,而在金箔前的屏幕上,盧瑟福很驚訝地發現,有少數阿拉法粒子被反射回來 。這就是著名的盧瑟福"α粒子大角度散射實驗",當年,盧瑟福把結果公布於世:並證實了原子中除電子外,還存在著"原子核",建立了原子的"有核模型"。
5 X射線的系列實驗
我們都知道富蘭克林在x射線衍射領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他的實驗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霍奇金的研究成果為基礎的。霍奇金是研究x射線衍射技術的先驅者,她利用這項技術成功的揭示了復雜的化學葯品——青黴素的結構。1928年,科學家亞歷山大發現了這種殺菌葯品,科學家們致力於提純該葯品以便研究出一種可行的治療方法。通過測繪青黴素原子的3D排列圖,霍奇金研究出了新的青黴素合成方法,為醫生們治療感染帶來了新的希望。
幾年之後,霍奇金採用同樣的技術,明白了維生素B12的結構。她在1964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這是其他女性無法企及的一項榮譽。
6 米勒—尤列實驗
1929年,生物學家阿列克桑德·奧帕瑞和約翰·霍爾丹猜測早期的地球大氣層缺少氧氣。在這種惡劣的情況下,如果單分子受到紫外線或者閃電等強能量刺激,它們將形成復雜的有機物分子,霍爾丹說道,海洋,曾經只是這些有機分子的「原生湯」。
為了對阿列克桑德·奧帕瑞和約翰·霍爾丹和理論進行驗證,1953年,美國化學家哈羅德·尤里和斯坦利·米勒進行了著名的米勒—尤列實驗。他們建立了一個受控型密封系統,模擬地球早期大氣層環境。
他們在長頸瓶中裝上溫水來模擬當時的海洋,當水蒸氣蒸發時,會被收集在另一個燒瓶中。尤里和米勒在該實驗裝置中引入了氫氣、甲烷和氨氣,模擬早期大氣層無氧氣的狀況。然後,他們釋放電火花,來模擬閃電,進入這種混合氣體構成的無氧大氣層。最終,利用冷凝器將這些氣體冷卻成液體,收集進行分析。
實驗開始一周後的觀察中發現,在冷卻的液體中大量地存在著有機化合物,約有10%到15%的碳以有機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其中2%屬於氨基酸,以甘胺酸最多。而糖類、脂質與一些其他可構成核酸的原料也在實驗中形成;核酸本身,如DNA或RNA則未出現。尤里和米勒得出結論稱,有機分子形式能夠來自於無氧大氣層,同時最簡單的生命體也可能孕育在這種早期環境中。
7 光的測速
1878年,物理學家邁克遜設計了一項實驗來計算光的傳播速度,他證實了光速是有限的可測量量。首先,他在海堤上間隔地放置兩個鏡子,對它們進行特殊排列,當光投射在一面鏡子上時可以反射到另一面鏡子上。然後他測量了兩面鏡子之間的距離,發現其間的距離為1986.23英尺(約605.4029米)。接下來,邁克遜利用蒸汽動力以每秒256轉的速度旋轉一面鏡子,而另一面鏡子則保持靜止。然後他使用透鏡,他將光聚焦在第二面鏡子上,當光投射在第二面鏡子時,又會被反射至第一面旋轉的鏡子,邁克遜放置了一個觀測屏幕,由於第二個鏡子處於移動狀態,反射的光束被輕微地偏移。邁克遜對偏移距離進行了測量,發現其距離為5.236英寸(133毫米)。使用這個數據,邁克遜計算出光速為186380英里每秒(約299949.53公里每秒)。目前,當今科學界認可的光速為186282.397英里/秒,歷史證明,邁克遜測量是非常精確的。非常重要的是,科學家獲得了精確的光圖片,從而證實了量子力學和相對論。
8 解密放射線
對於瑪麗·居里來說,1897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她決定去研究鈾放射線。鈾放射線是亨瑞·貝克勒爾首先提出的。有一次,貝克勒爾在一個暗室里遺留了鈾鹽,當他返回再次發現時,並將鈾鹽暴露在感光片下,他意外地發現了鈾放射線。居里夫人選擇了這種神秘的鈾放射線研究,她想確定其他物質是否也可以釋放類似的放射線。
在此之前,居里夫人已經知道釷也可以放出放射線,她將這些特殊的元素標記為「放射性元素」。她發現不同鈾和釷化合物釋放放射線的強度並不取決於該化合物成份,而是取決於鈾和釷的含量。最後,居里夫人證實放射線是放射性元素原子的特性。這是一項具有革命性的實驗發現。
居里夫人還發現瀝青油礦的放射性比鈾還要強,因此她預測礦中還還有一種未知元素。她的丈夫皮埃爾也參與了這項實驗,他們系統地分離瀝青油礦中的各種元素,最後他們成功的提純了一種的新的元素。他們將這種元素命名為「釙」——以居里夫人的故鄉波蘭命名的。不久之後,他們又發現另一種放射線元素,並將它命名為「鐳」。居里夫人也因此獲得兩次諾貝爾獎。
9 犬類研究
俄羅斯生理學家和化學家巴甫洛夫對犬類進行唾液分泌實驗是因為他對動物的消化能力和血液循環十分感興趣,他想要了解唾液分泌和胃的蠕動之間的相互作用。巴甫洛夫注意到,只有唾液分泌以後,胃才開始消化。也就是說,這只是犬類神經系統連接胃部和唾液分泌的一種條件反射。然後,巴甫洛夫想知道外界刺激是否會影響消化。因此,他在喂狗的時候,會用光或者聲音來刺激狗。在沒有外界刺激時,狗看到食 物時才會分泌唾液,可是過一會兒後,狗受到光或者聲音刺激時,不管它們面前有沒有食物,它們都會分泌唾液。巴甫洛夫還發現,當這些外界刺激被證實是「錯誤」之後,這些條件反射也會馬上消失。
帕維洛維於1903年發表了這項發現,一年之後,他因此榮獲諾貝爾醫學獎。
10 權威性指令的力量
1960年代早期,斯坦利的著名服從實驗震驚了科學家。在這項實驗中,斯坦利告訴實驗自願者這是對記憶學習的懲罰性實驗,他叫一個自願者記憶一系列單詞,而叫其他自願者大聲讀出這些單片語,當這些自願者回答錯誤時便給予電擊懲罰。隨著錯誤回答的增加,電擊將逐漸加強 。實驗開始不久後,電擊懲罰就已經高達120伏特。此時自願者已經感受到了痛苦:「嗨!實驗結果很傷痛!」當懲罰電擊達到150伏特時,自願者開始大聲尖叫,並要求離開。但令人困惑的是,自願者反而問研究人員他們應當如何做。研究人員始終平靜地回答:「這項實驗要求你繼續下去。」斯坦利驚奇的發現,即使自願者們可以清晰地聽到從隔壁實驗室里的尖叫聲,他們的表現卻依然十分鎮靜。實驗結果表明,三分之二自願者在按下拒絕電擊按鈕時已承受了450伏特電壓,此時自願者都進入可怕的沉寂,就像死亡了一樣。這些自願者在實驗中大汗淋漓,並且一直顫抖著,但是他們卻一直堅持著進行實驗。隨著實驗的持續進行,自願者已經不看也不聽單詞,只是等著接受懲罰了。
很多人質疑斯坦利這項實驗的道德性,但是這項實驗卻取得了很好結果。斯坦利成功的證明了權威人士對一些普通人的重大影響。
㈢ 求名人通過試驗成功的事例
1.焦耳求知
英國著名科學家焦耳從小就很喜愛物理學,他常常自己動手做一些關於電、熱之類的實驗。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遊。聰明好學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時候,也沒有忘記做他的物理實驗。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馬,由他哥哥牽著,自己悄悄躲在後面,用伏達電池將電流通到馬身上,想試 一試動物在受到電流刺激後的反應。結果,他想看到的反應出現了,馬收到電擊後狂跳起來,差一點把哥哥踢傷。
盡管已經出現了危險,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愛做實驗的小焦耳的情緒。他和咯咯又劃著船來到群山環繞的湖上,焦耳想在這里試一試回聲有多大。他們在火槍里塞滿了火葯,然後扣動扳機。誰知「砰」的一聲,從槍口裡噴出一條長長的火苗,燒光了焦耳的眉毛,還險些把哥哥嚇得掉進湖裡。
這時,天空濃雲密布,電閃雷鳴,剛想上岸躲雨的焦耳發現,每次閃電過後好一會兒才能聽見轟隆的雷聲,這是怎麼回事?
焦耳顧不得躲雨,拉著哥哥爬上一個山頭,用懷表認真記錄下去每次閃電到雷鳴之間相隔的時間。
開學後焦耳幾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實驗都告訴了老師,並向老師請教。
老師望著勤學好問的焦耳笑了,耐心地為他講解:「光和聲的傳播速度是不一樣的,光速快而聲速慢,所以人們總是想見閃電再聽到雷聲,而實際上閃電雷鳴是同時發生的。」
焦耳聽了恍然大悟。從此,他對學習科學知識更加入迷。通過不斷地學習和認真地觀察計算,他終於發現了熱功當量和能量守恆定律,成為一名出色的科學家。
2.求知——自強不息
英國物理學家布拉格,小時侯家裡很窮,憑借著自己對夢想的不懈追求,通過頑強的努力,終於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他曾經歷的那段貧窮的歲月,成為了日後激勵他前進的動力。
他在學校讀書時,因為家裡經濟條件太差,父母無法給他買好看的衣服,舒適的鞋子,他常常是衣衫襤褸,拖著一雙與他的腳很不相稱的破舊皮鞋。但年幼的布拉格從不曾因為貧窮而感覺自己低人一等,他更沒有埋怨過家裡人不能給他提供優越的生活條件。那一雙過大的皮鞋穿在他的腳上看起來十分可笑,但他卻並不因此自卑。相反,他無比珍視這雙鞋,因為它可以帶給他無限的動力。
原來這雙鞋是他父親寄給他的。家裡窮,不能給他添置一雙舒服、結實的鞋子,即便這一雙舊皮鞋,還是父親的。盡管父親對此也充滿愧疚之情,但他仍給兒子以殷切的希望、無與倫比的鼓勵和強大的情感支持。父親在給他的信中這樣寫道:「……兒呀,真抱歉,但願再過一二年,我的那雙皮鞋,你穿在腳上不再大。……我抱著這樣的希望,你一旦有了成就,我將引以為榮,因為我的兒子是穿著我的破皮鞋努力奮鬥成功的。……」這封寓意深刻、充滿期望的信,一直像一股無形的力量,推著布拉格在科學的崎嶇山路上,踏著荊棘前進。
3.誠實比一千顆櫻桃樹還有價值——誠實
喬治•華盛頓從懂事起,就很崇拜英雄人物。當他看到哥哥穿著軍裝上前線打仗,羨慕極了。一天吃過晚飯,他忽然想到了一個什麼問題,急忙跑去問父親:「爸爸,我長大了也要像哥哥那樣,當一個勇敢的軍人,好嗎?」「好極了,親愛的孩子!」父親高興地回答,「可是,你知道什麼樣的孩子才能成為勇敢的軍人嗎?」父親反問道。「嗯——」華盛頓想了想,回答說:「誠實的孩子才能成為一個勇敢的軍人,是這樣的嗎?」「就是的。只有誠實,大家才能團結,團結才能戰勝敵人,成為勇敢的軍人。」
父親不光言傳,還很注重身教。在父親農場里,有一顆小櫻桃樹,那是父親為紀念華盛頓的誕生而栽種的。小喬治一天天長大,小櫻桃樹也一年比一年高了。華盛頓一心想長大做一名威武的軍人。有一次,他打算做一把小木槍,把自己武裝起來。他本想讓父親幫幫忙,可看到父親成天忙於自己的工作,沒有時間,於是決定自己動手。小華盛頓拿起鋸子、斧子,找了一棵容易砍倒的小樹,把它鋸倒了。哪知道這棵樹,就是父親最心愛的那棵櫻桃樹。這下可闖了大禍。
父親回來,知道了這件事,大發脾氣,質問是誰乾的。華盛頓躲在屋子裡,非常害怕。他想了想,還是勇敢地出來,走到 面前,帶著慚愧的神色說:「爸爸,是我乾的。」「小傢伙,你把我喜愛的櫻桃樹砍倒了,你不知道我會揍你嗎?」
華盛頓見父親氣未消,回答說:「爸爸,您不是說,要想當一個軍人,首先就得有誠實的品質嗎?我剛才告訴您的是一個事實呀。我沒有撒謊。」
聽兒子這么一說,父親很有感觸。他意識到孩子身上的優良品質,要比自己心愛的櫻桃樹還要珍貴。他一把抱住華盛頓,說:「爸爸原諒你,孩子。承認錯誤是英雄行為,要比一千棵櫻桃樹還有價值。」
4.誠實
資華筠讀小學時,並不用功,很多東西似乎都可以分散她的注意力,比如每次放學回家,只要看見窗外有小夥伴的影子在晃動,拔腿就想溜,想要和小朋友們一起玩個痛快。這時,媽媽便把拳頭往桌上一放,提出對作業的種種要求,外加她對當天功課的口試,過了關才能去玩。媽媽對華筠的要求一向嚴格,並且向來是說一不二,對於自覺性差的孩子,只有在媽媽的督促之下才能乖乖地投入學習中。
大概這種方法能高度地調動人神經細胞的興奮感,資華筠在媽媽的督促下做作業的效率很高,常常毫不費力地達到母親的要求,並且正確率很高。漸漸地,她也養成了按時完成作業的好習慣,如果沒做完作業就叫她去玩,她心裡還真有些別扭呢!
寒暑假中,媽媽絲毫沒有放鬆對她的要求。除學校布置的作業之外,資華筠還得完成媽媽布置的那一份作業。除此,再按照媽媽的吩咐和妹妹一起背誦韓愈的《師說》等古文。
面對如此嚴厲、不留情面的媽媽,資華筠心裡也有些怕她。一次,資華筠做錯了數學題,老師用紅筆打了個叉。其實並不是什麼天大的事情,但是一想到對自己如此嚴格的母親,她就有些猶豫,因為她怕媽媽的批評。想來想去,還是自己偷偷把那個叉子改掉了。但是事後她心裡很不安,覺得這樣做有悖於媽媽平日里的教誨。經過一番思想斗爭,終於還是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並且乖乖地等待媽媽更加嚴厲的批評。可是出乎資華筠的意料,媽媽聽了她的話之後沒有發火,而首先微笑著表揚她能主動承認錯誤,接著又指出:「撒謊最可恥,什麼壞事情都是因為不誠實引起的。」最後,媽媽,才帶著她分析錯題的原因。
媽媽這樣做,既能很好地教育孩子,又顧全了資華筠的自尊心。
5.謙虛
當阿道夫•貝耶爾10歲生日那一天。他原以為爸爸媽媽會像其他小朋友的父母那樣,為他熱熱鬧鬧地慶祝一番。可是這一天:母親一大早就把他領到外婆家裡,在那裡消磨了一整天,根本沒有提做生日的事。貝耶爾很不高興,在回家的路上,一直嘟著嘴不說話,母親見了,語重心長地說:「我生你的時候你爸爸41歲,還是個大老粗。現在他51歲了,可還跟你一樣,正在努力讀書,明天還要參加考試。我不願意因為你的生日而耽誤他的學習,時間對他來說實在太寶貴了,你現在還小,也要學會珍惜時間。」
母親的話語,如雨露一般,點點滴滴滋潤著貝耶爾幼小的心田。後來他回憶道:「這是母親送給我10歲生日的最豐厚的禮品。」
貝耶爾在大學讀書時,有機化學家賈拉古教授的名字傳遍了德國。不過,那時這位教授還很年輕。一些科學界耆宿總是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挑剔他。有一天,貝耶爾和父親在一起閑談,提起了賈拉古教授。貝耶爾說:「賈拉古只比我大6歲……」言外之意是這個人並沒有什麼了不起。
父親聽了很不滿意,他對貝耶爾說:「大六歲怎麼樣,難道就不值得你學習嗎?我讀地質學時,老師的年齡比我小30歲的都有,我一樣恭恭敬敬地稱他們為老師,認認真真地聽他們講課。你要記住,年齡和學問不一定成正比。不管是誰,只要有知識,就應該虛心向他學習。」
6.愛國
從1974年開始,著名足球運動員趙達裕幾次報考省級專業足球隊都因為個子矮而落選,三番五次的失敗讓他感到前路迷茫,十分灰心。而此時,趙達裕的父親心裡更不是滋味,有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投地呢?但是,他深深地懂得,一個人失去機會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卻是喪失信念,兒子此時此刻需要的是鼓勵和支持。
因此他努力剋制自己的感情,為了不讓兒子因此失去信心、放棄努力,他便給兒子將「卧薪嘗膽」的故事,鼓勵兒子一定要咬緊牙關,不能輕易服輸,要做個有骨氣的人。他還給兒子介紹足球運動員胡登輝的事跡,他雖個子小,單因為球踢得特別好,照樣進了國家隊。他還帶兒子去見一位廣東球星,請他介紹小個子打大個子的絕招,千方百計要使兒子樹立起這樣的信念:「只要你比別人強,就一定會有人來要。」
在爸爸的鼓勵支持下,趙達裕重新燃起信心,從未放棄努力。辛勤的耕耘,終於嬴來了初步的收獲。1975年,趙達裕跨進廣州隊,參加了全國青年賽。而這時,父親卻因病住進了醫院。面對如此突如其來的變故,父親仍然沒有放棄讓兒子繼續努力進取的願望。他要求兒子保持信心,繼續拼搏,千萬不要因為自己而耽誤了訓練,這就是作為父親的他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心願!
有志者事竟成。憑借自己的不懈拼搏,小個子趙達裕終於跨進了國家隊,為中國足球的「翻身」,拼搏在綠茵場上。他實現了為國爭光的願望。
㈣ 在科學探索之路上有一位巨人,他善於利用實驗的方法來驗證前人的研究成果,被後人譽為實驗物理學的先驅.
伽利略善於利用實驗的方法來驗證前人的研究成果,被後人譽為實驗物理學的先驅;
故選C.
㈤ 有哪些科學實驗成果是經過實踐不斷發展的
這是其中之一,科學發展最大的好處應是讓人類向未知的探索更近一步,同時,讓人在不斷思索中進化自身
㈥ 我記得我班有個同學,一個實驗成果本來是他做的,但是老師並沒有把他放在眼裡,轉交給其它學生了
那說明這個老師是故意針對他,
可能以前他們兩個人就不合吧!
應該是這版個男生以前和這個腦子權有什麼矛盾。
所以這個老師有一點記恨這個同學吧。
所以把他的實驗成果交給別人去做。
肯定是這個人是故意這樣做的。
因為這個老師看不慣這個同學吧。
肯定在故意報復吧。
㈦ 一項實驗成果作文400字
竟然沒死在半途中,而是在乾旱的大地上,找到了一處水草豐美的綠洲。 我讀的一篇短文的大致內容。讀後,我獲得了不小的啟示。試想,如若不是小鱷魚勇於嘗試,尋求另一條生路,那它也難逃喪生池塘的厄運;而其它的鱷魚,如果它們不安於現狀,勇於嘗試,那麼它們又怎會落得身死干塘的可悲結局!由此可見,勇於嘗試的精神多麼重要! 縱觀古今,凡有成者,他們無不具有勇於嘗試的精神。燈泡的發明者愛迪生為了找到一種合適的材料作燈絲,竟不屈不饒地進行了8000多次嘗試。試驗初期,他找了1600種耐熱材料,反復試驗了近2000次,結果發現只有白金較為合適,但白金比黃金還貴重些,這就是說實驗失敗了。面對這樣的失敗,一般的人肯定會選擇放棄,然而他沒有,而是繼續嘗試著從植物中發掘理想的燈絲材料,先後又嘗試了6000多種植物。通過不斷的嘗試,愛迪生最終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給人類帶來了「光明」。這「光明」之光,與其說是電之光,還不如說是勇於嘗試的精神之光。其實,我們只要細細想想就會驚奇地發現,他所取得的一千多項成果中,竟沒有哪一項不是不斷嘗試的結晶。 「一次嘗試,就有一次收獲」,他的這句話正道出了他的成功的秘訣。還有研製出雷管的諾貝爾、發現了雷電規律的羅蒙諾索夫、第一次架飛機飛上了天空的萊特兄弟……他們所取得的一個個驚人的成就,又有哪一個不是嘗試之花結出的碩果呢?寫到這里,我在想:在崇拜偉大人物的同時,我們是不是更應該崇拜造就偉大人物的勇於嘗試的精神呢? 不僅在科學上需要這種精神,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不也同樣需要這種勇於嘗試的精神嗎?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應嘗試著舉手發言,嘗試著向課本質疑,嘗試著與同學合作探討,還應嘗試著理解別人、關心別人……在不斷的嘗試中,我們的智慧將得到增長;在不斷的嘗試中,我們的能力將得到提升;在不斷的嘗試中,我們的人性將得到升華。不斷的嘗試,我們將攀上一個又一個智慧的高峰。 朋友們,勇於嘗試吧!它幾乎是一切成就的催生婆。
㈧ 關於實驗成果的作文
小實驗大收獲
今天下午,我們在教室里進行了一次小實驗。
原本,我們在教室里靜靜的埋頭寫作文,連針掉在地上的聲音都能聽見,周圍都是「刷刷」急促的寫字聲。突然曹老師打破了沉寂,提出了一個話題,就是這個話題引起了我們的注意,所有低著的頭都慢慢抬起----做一個小實驗。
實驗的材料很簡單:一本英語書、一本社會書。
拿著兩個材料干什麼了呢?我們疑惑不解,曹老師似乎看出了我們的心思,於是連忙說出怎樣實驗:拿兩本頁數差不多的書,然後一本一頁的重疊。
聽完曹老師對實驗的簡介,我們各自從書包里抽出這兩本書,按老師的要求一頁一頁的重疊。大功告成,疊好了變成了一本厚厚的書接下來該怎麼辦了呢?旋轉?從高處往低處扔?······一大團疑惑出現在我們腦海里。曹老師接著說:「然後你們把這兩本書分開結果會怎樣?」我們懷著好奇的心情而把這兩本書分開了,這很容易呀!可為什麼周圍有好多人分不開來了呢?曹老師面帶笑容不說出答案讓我們猜。我們互相討論了可總是說不到點子上。
於是,曹老師忍不住想向我們解釋出了其中的道理:因為有些人經常翻書,摩擦力較多;有些人不經常翻書,摩擦力就少。摩擦力多的容易分開,而摩擦力小的就很難分開,有時甚至分不開。
真實生活處處皆學問呀!一個小小的實驗,竟引來這么多的道理。真是不試不知道,一試嚇一跳呀!
望採納。
㈨ 日本人經常拿中國人做細菌實驗,那麼日本有沒有研究出什麼成果
成果全部讓他們帶回國內了
㈩ 人造生物圈的實驗成果
受控生態生保系統集成實驗平台內景。試驗數據顯示,每天參試乘員上床休息後,內艙內氧氣含量容就會明顯升高。而早上唐永康、米濤起床開始刷牙時,艙內含氧量就會隨之降低,兩人開展有氧體能訓練時艙內的氧氣含量最低。可以確定,每13.5平方米綠色植物可為1名中國航天員提供足夠的氧氣。
本次試驗選擇的生菜等四種蔬菜的氧氣轉化效率最優,也就是說同等種植面積下可以吸收最多的二氧化碳,釋放出最多的氧氣。而培養艙內的紫紅色LED燈光也是根據這四種蔬菜對光譜、光質的「偏愛」確定的。
在試驗艙內,乘員的尿液也被收集起來,經凈化成為純水,一部分用於澆灌植物,一部分用於電解產生氧氣。據介紹,試驗艙內,冷凝水實現了100%回收利用,衛生廢水和尿液回用率也達到了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