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何積豐院士技術成果

何積豐院士技術成果

發布時間:2021-08-04 17:17:36

① 何積豐的簡要經歷

1943.08.05 出生於上海市
1960.05~1965.02上海復旦大學數學系學習
1980.07-~1981.07美國斯坦福大學、舊金山大學進修
1965.03-~1985.07華東師范大學助教、講師
1984.12~1998.07英國牛津大學客座教授、高級研究員
1986.08~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1988~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1995.08~華東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
1996.08~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8.07~聯合國大學國際軟體技術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1998.08~南京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1.11~華東師范大學軟體學院院長
2002.12~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
2003.05~浙江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5年評為中科院院士
2008.05~天津師范大學軟體學院名譽院長、兼職教授
2010.04.17何積豐院士被英國約克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2012.7.8何積豐院士受聘西北師范大學兼職教授
2014.10.22受聘為上海農業物聯網首席專家

② 51fusa在建設成就方面的介紹

以何積豐院士團隊開創的可信軟體研究方向為核心,聚焦工業控制系統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融合技術創新,將「安全+」理念和標准化可信軟體安全框架體系融入汽車電子、軌道交通、航空航天、電力、石化等安全攸關領域。

③ 何積豐的主要研究領域及成果

主要從事計算機軟體理論及應用研究,針對軟體的復雜性、正確性和可靠性等問題開展系統性的研究。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科技部973計劃、863計劃主題項目首席科學家,領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出版英文專著2部,在國際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160餘篇,他引4000餘次。

④ 我國第一台半導體大型體計算機是

103機,我國第一台小型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每秒運算2500次,1958年製成。

研製隊伍:在前蘇聯專家的幫助下,由七機部張梓昌高級工程師領導研發的中國第一台數字電子計算機103機(定點32二進制位,每秒2500次)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誕生,並於1958年交付使用。參與研發的骨幹有董占球、王行剛等年輕人。

⑤ 上海控安是關於什麼的公司適不適合沒畢業的去實習

上海控安是一家新型的國企,雖然剛剛成立,但公司發展很快,很適合新人成長~

⑥ 上海控安這家公司的詳細介紹

上海控安是由上海普陀科投、上海臨港科投、上海科創投、華東師大、上海自儀院共同注冊的國有控股企業,是上海市工業控制系統安全創新功能型平台的載體,其核心技術來自中國科學院何積豐院士團隊,立足上海市《關於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文件要求,為國家工控安全領域各類創新主體提供共性基礎環境及公共服務。此信息來自51fusa功能安全社區

⑦ 何積豐的重要演講

10月28日,2010中國國際物聯網(感測網)大會在無錫召開,本次會議的主題為「迎接智能時代」,網易科技作為本次會議的戰略合作媒體在現場直播報道。
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積豐做主題為「物聯網中的若干問題」的演講,共解說了四個問題:
第一個物聯網的前景。第二個共性技術。第三個利益分配。第四個介紹了應用中的商業模式。
2016年1月18日,由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湛廬文化等主辦的「智能時代大未來」高峰論壇在上海召開,這是新年以來首場中外人工智慧領域專家、學者的深度交流。何積豐發表了《先進機器人是顛覆技術 改變生活》的主題演講。
何積豐介紹了機器人行業的發展前景。他表示,預計到2025年,機器人工業產值預期可以達到4.5萬億美元,其中2.6萬億來自提高並延長人類壽命,1.4萬億可能來自工業自動化和商業服務任務;在工業和服務領域使用先進機器人承擔的工作量相當於7500萬全職職工。最終,節約時間的家用服務機器人創造效益可達5000億美元。
談到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的關系,何積豐院士提到,機器人並不是只需要人工智慧技術,還需要感測器等更多的東西,是一個更大的系統。
對於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何積豐院士認為,中國引進機器人有很早的歷史,汽車行業自動生產線上的機器人多數都是從國外進口。2014年,全世界生產機器人中間有40%是中國消費。同時,中國正在發展機器人產業,且南北方風格不同:北方生「硬」機器人,就是我們常見的生產線上的機器臂,這種機器人發展的比較早;而南方提倡的是做「軟」機器人,即醫療、老人看護等服務機器人。
何積豐引入了「顛覆性技術」這一概念,即一類重塑人類生活,商業和全球經濟革命性進步的技術,並導致經濟和社會發生大變化,例如人口流動、勞動力膨脹、城市化、資本新形態等。
他表示,希望大家在討論人工智慧時能夠冷靜一點,不要以為今天講人工智慧,五年以後機器人就代替了廣大的市場的勞動力,那是不可能的。電動機的發明到廣泛使用前後大概經歷了整整50年。從目前看來,很多事情機器人暫時還做不了。機器人代表新的顛覆性技術,但是它帶來的社會負面影響現在估計還很早。
何積豐重點介紹了無人駕駛汽車。他更看好「近無人駕駛汽車」,認為這是未來的趨勢。
他還談論了機器人如何顛覆我們的未來生活。

⑧ 何積豐的人物簡介

1980年起,從事程序設計理論及其應用研究。1986年和C.A.R.Hoare提出了程序分解運算元,並將規范語言與程序語言看成是同一類數學對象。接著又提出了採用關系代數作為程序和軟體規范的統一數學模型,使得關系代數可用來描寫程序的分解和組合過程,直接支持軟體的開發。
在數據精化方面,給出了處理非確定性程序語言數據精化的完備方法。1995年,在總結了多類程序語言語義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與C.A.R.Hoare提出了程序設計統一理論和連接各類程序理論的數學法則。
還提出了用形式化的界面理論溝通幾種程序語言,以及非確定性數據流的數學模型及代數定律。研究的軟硬體協同設計系統,為減少系統晶元設計時間和降低成本提供了有益的方法。
何積豐在國際上獲得的地位讓同行們仰視:聯合國大學國際軟體技術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英國牛津大學客座教授,牛津大學計算實驗室高級研究員,兩度獲最高科研獎——英國先進科技女皇獎。他被國際計算機科學界譽為面向模型軟體開發方法的奠基石。他在安全軟體設計方面的論著被國際軟體界廣泛引用。他率先提出關系程序設計語言,這項工作被歐洲計算機界認為是繼過程語言、函數程序、邏輯程序之後的第四類程序語言的先驅,他因而被歐洲軟體界權威人士贊之為「軟體設計技術上的一座里程碑」。
他是聯合國大學國際軟體技術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英國牛津大學客座教授,牛津大學計算實驗室高級研究員,兩度獲最高科研獎――英國先進科技女皇獎。他被國際計算機科學界譽為面向模型軟體開發方法的奠基人,他的學術成就被歐洲軟體界權威人士贊之為軟體設計技術上的一座里程碑。2005年他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1年以來,先後擔任國家和上海市四個科研項目主持人。曾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先後獲原國家教委「優秀科技成果」獎、電子工業部科技成果一等獎、曾經獲得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和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6年榮獲了「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以及「上海市教學名師」稱號;2007年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
他是上海最早的計算機科研人員之一,目前,他主持國家「973」項目下的課題和教育部重點項目多項。
他還當選為上海市「教育功臣」、「科技功臣」。

⑨ 何積豐的主要成就

1.提出數據精化的完備理論針對當時數據精化方法上存在不完備以及只能處理確定性程序語言等缺陷,何積豐和合作者在論文「DataRefinementRefined」和「」中給出了一個處理非確定程序語言數據精化的方法,使用「上下模擬映照對」來獲得程序模塊中各過程的函數說明,給出了完備演算規則。1989年,他與合作者指出了精化方法與程序代數定律的直接聯系,從而可根據不同的語言選擇相應的精化計算方法。歐洲著名規范語言B採用了該方法(見J-RAbrial專著《TheBBook》第501頁、第550頁,劍橋大學出版)。劍橋大學理論計算機科學叢書曾指出,這一數據精化完備理論是面向模型軟體開發的一個里程碑。
2.建立程序和軟體規范的統一數學模型1986年,他與合作者提出了程序分解運算元,並將規范語言與程序語言看成是同一類數學對象。1987年,他在「TheWeakestPrespecification」中提出可採用「關系代數」作為程序和軟體規范的統一數學模型,並在此數學框架中發現求解規范方程(X;Q>S)和(P;X>S)的演演算法則,這樣使得關系代數可用來描寫程序的分解和組合過程,因而數學方法可直接用於支持軟體的開發。在上述工作基礎上,提出了程序的代數定律理論,給出了程序設計語言的一套完備的代數定律,這使得程序變換可直接依賴於基本定律的應用來完成。
3.提出編程統一理論和連接各類程序理論的數學法則1998年,他和C.A.R.Hoare在專著「UnifyingTheoriesofProgramming」中給出了能描述串列語言、並行語言、通信語言、邏輯語言、函數程序語言的統一數學模型,證明了三類不同語義(指稱語義、代數語義和操作語義)的一致性,並提出「LinkingTheory」應用於設計概率程序語言的數學模型。
4.用形式化界面理論溝通幾種程序語言,提出非確定性數據流的數學模型和代數定律在1989年開始的歐洲尤里卡基礎研究項目PROCOS中,其重要任務就是以形式化的界面理論來溝通幾種程序語言及設計一個可證明的編譯程序和程序變換系統。何積豐在項目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的專著 《ProvableCorrectSystems:》總結了相關工作。1990年他在論文「」中提出了非確定性數據流的數學模型及代數定律,這套理論用於支持Jackson開發方法和非同步通信進程設計。
5、研究軟硬體協同設計系統的數學模型1992年至今一直從事基於工業設計語言VERILOG的軟硬體協同設計框架,討論語言的模擬器語義和合成語義的一致性問題,設計具有最優配置的軟硬體分解器和合成器的數學模型。現已開發完成「海神」軟硬體協同設計平台並應用。

⑩ 何積豐的代表論著

自1985年以來,在「設計嚴格安全軟體的完備演算系統」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提供了兩項技術:
(1)建立程序和軟體規范的演算系統,在軟體開發周期各個重要階段,均可使用數學演算來支持建立軟體設計的技術文檔和驗證任務;
(2)設計完整的演演算法則用來指導以下開發任務:
①從用戶需求導出軟體系統各部件的規范說明;
②從部件的規范說明演算出低層軟體模塊過程的功能說明。
研究論文發表在「Comm of the ACM」、「Formal Aspect of Computing」、「Science of Computer Programming」、「Acta Information」等國際著名雜志及重要學術會議上,至2002年,被SCI它引169次。
1.J.He,J.He,C.A.R.Hoare,J.W.Sanders,Data Refinement Refined-Resume,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1986,213:187-196
2.C.A.R.Hoare,He Jifeng,J.W.Sanders,Prespecification in Data Refinement,Information processing Letters,1987,25:71-76
3.He Jifeng,Process Simulation and Refinement,Formal Aspects of Computing,1989,1:229-241
4.He Jifeng,C.A.R.Hoare,From Algebra to Operational Semantics,Information processing letters,1993,45:75-80
5.He Jifeng,From CSP to Hybrid Systems,A Classical Mind,1994,171-191
6.He Jifeng,C.A.R.Hoare,Provably Correct Systems,Lecture Notes of Computer Science,1994,863:288-335
7.He Jifeng,Provably Correct Systems: Modelling of Communication Languages and Design of Optimized Compilers,McGraw-Hill Publisher,1994.
8.He Jifeng,K.Seidel,A.McIver,Probabilistic Models for The Guarded Command Language,Science of Computer Programming,1997,28:171-192
9.C.A.R.Hoare,He Jifeng,Unifying Theories of Programming,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1998.
10.He Jifeng,A Common Framework for Mixed Hardware/Software Systems,Proceedings of IFM'99,1999,1-24.

閱讀全文

與何積豐院士技術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