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紅軍長征路線圖和地名
瑞金——湘江——烏江——遵義——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安順場)——瀘定橋——毛兒蓋——臘子口——吳起鎮——會寧
紅軍長征二萬五千餘里是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的總里程。
各路紅軍長征路線:紅一方面軍從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歷時12個月零2天,途經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藏、甘肅、陝西11省,行程二萬五千里。
紅二方面軍從1934年10月17日至1935年10月22日,歷時12個月零5天,途經湖南、貴州、雲南、西藏、四川、青海、甘肅、陝西8省,行程一萬六千里。
紅四方面軍從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9日,歷時18個月,途經四川、西藏、青海、甘肅4省,行程八千餘里。
紅二十五軍從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歷時10個月,途經河南、湖北、甘肅、陝西4省,行程萬余里。
『貳』 紅軍長征路線圖是什麼
紅軍長征基本路線:
瑞金→突破敵四道防線→強渡烏江→佔領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陝北吳起會師(1935年10月)→甘肅會寧會師(1936年10月9日)→寧夏西吉縣將台堡會師(1936年10月22日)。
(2)長征成果圖擴展閱讀: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即紅一方面軍)開始實行戰略轉移後,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紅軍總政治部在所發的指示和命令中,並沒有把這次行動稱為「長征」,而是稱為「突圍」、「反攻」、「西進」等。
同年11月,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王明,在莫斯科向蘇聯外國工人出版社中國部全體工作人員做報告時,把紅7軍團北上和紅6軍團西征稱為「長征」,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長征」概念。
1935年2月23日,紅軍總政治部在《告黔北工農勞苦群眾書》中,第一次把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稱為「長征」。5月,朱德在《中國工農紅軍布告》中盛贊「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從而第一次提出「萬里長征」的概念。隨著中央紅軍長征里程的不斷增加,「長征」的定語由「萬里」逐步增大。
『叄』 紅軍長征路線圖
中央紅軍長征從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起點是江西瑞金和福建長汀,經福建、江西、廣東、廣西、湖南、貴州、雲南、四川、西康、甘肅、寧夏、陝西,最終到達陝甘蘇區和陝北蘇區。
六軍團長征從1934年8月到10月,起點是湘贛邊界羅霄山脈北段,最終到達鄂西與紅3軍會師,3軍恢復二軍團番號,共同創建湘鄂川黔蘇區。
七軍團長征從1934年9月到11月,起點是中央蘇區,終點是閩浙贛蘇區。
十軍團長征從1934年11月到1935年1月,起點是贛東北,至皖南伏擊國民黨軍王耀武部,遭到白軍猛烈反擊,傷亡慘重;隨後在皖南懷玉山遭到白軍圍殲,除參謀長粟裕率先頭部隊突圍外,余部全軍覆沒。
25軍長征從1934年11月到1935年9月,起點是大別山,經湖北、河南、隴東,終點是陝北,與當地紅26軍、27軍合編為15軍團。
四方面軍長征從1935年5月到1936年10月,起點是川陝蘇區嘉陵江畔,經四川、西康、甘肅、寧夏、陝西,終點是陝甘蘇區;其中9軍、30軍和由中央紅軍五軍團改編的5軍組成西路軍,在到達陝甘蘇區前的寧夏戰役中西渡黃河,經寧夏、甘肅、青海,在消滅了總數超過自己的馬家軍部隊的同時,先後於 1936年12月、1937年1月和3月遭到馬家軍的殲滅性打擊,殘部於1937年4月到達新疆,是最後一支結束長征的紅軍部隊。
二、六軍團長征從1935年11月到1936年10月,起點是湘鄂川黔蘇區,經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西康,在甘孜與由中央紅軍九軍團改編的32均合編為二方面軍後,經甘肅、寧夏,終點是陝甘蘇區
『肆』 長征路線圖
長征路線圖
紅軍長征二萬五千餘里是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的總里程。 各路紅軍長征路線:紅一方面軍從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歷時12個月零2天,途經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藏、甘肅、陝西11省,行程二萬五千里。 紅二方面軍從1934年10月17日至1935年10月22日,歷時12個月零5天,途經湖南、貴州、雲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肅、陝西8省,行程一萬六千里。 紅四方面軍從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9日,歷時18個月,途經四川、西藏、青海、甘肅4省,行程八千餘里。 紅二十五軍從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歷時10個月,途經河南、湖北、甘肅、陝西4省,行程萬余里。
『伍』 新中國輝煌成就的圖片(結合資料)
為生命扣上「安全帶」
安全生產是黨和政府重點監管的領域之一,《安全生產法》出台、改革國家安全監管體制、違法違規行為被嚴懲等舉措,受到廣泛關注。但我國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煤礦等高危行業事故多發。按照安全生產中長期奮斗目標,到2007年,我國將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安全監管體系,全國安全生產狀況將穩步好轉,重點行業和領域事故多發狀況將得到扭轉,工礦企業事故死亡人數、煤礦百萬噸死亡率、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等指標將出現一定幅度的下降。
孩子上得起學
2004年,我國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8.3年,超過世界平均水平1年。但教育從業人員中受過高等教育的僅為7.2%,教育投依然嚴重不足。2006年,普及和鞏固農村義務教育將成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財政性教育支增長將高於財政支出的增長,教師工資、生均公用經費等逐步增長,辦學條件差、運轉困難、教育亂收費等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將逐步得到解決。到2010 年,全國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口覆蓋率將接近100%。
看病心裡舒暢
過去的5年,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突破了靠政府單一發展的模式,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展最快的時期。但醫療體制、機制還存在著諸多障礙,公立醫療機構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的傾向嚴重,小病「大處方」、「濫檢查」,看病難、看病貴成為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2006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面將擴大到40%,群眾因病致貧、返貧現象將得到進一步遏制;國家將落實必要的經費,支持鄉衛生院和縣醫院的建設,為農民提供安全、廉價的基本醫療服務;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將為城市低收入者提供基本醫療服務保障。
放心喝水吃肉
2005年,為加強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推進重點流域區域污染防治工作,著力解決嚴重危害人民群眾健康安全的環境污染,特別是水污染、大氣污染等問題,國家關閉了15種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小企業,實行工業污染源限期達標排放。2006 年,讓百姓喝上潔凈的水,呼吸新鮮的空氣,已成為各級政府的重要目標之一。國家已經明確,到「十一五」末期,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要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越來越成為全社會共識。
支起「保護傘」
2005年前10個月,我國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人員880萬人,「十五」期間實現城鎮新增就業4000萬人的目標已提前實現。但我國已進入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高峰期,今後幾年裡,每年勞動力供求缺口仍將達到1300萬~1400萬人。今後,企業不得集中將富餘人員推向社會,國家也將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培訓機構指標體系。「十一五」期間,將新增4500萬個就業崗位。一些歧視性就業協議將被禁止。優化就業環境,成為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居者有其屋
2005年,在國務院統一部署下,多部門聯手出擊調控房地產市場,市場秩序得到好轉。但對普通百姓而言,商品房價格仍然「高高在上」。隨著中央穩定住房價格政策的陸續實施,房地產市場將朝著遏制投資、控制投資、引導合理消費、穩定房價的預期目標方向發展,投機性購房行為將得到遏制,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問題將會得到更多關注,房價將在更大范圍與百姓對接。
回答者: 1234567890sssa | 一級 | 2010-12-12 17:56
為生命扣上「安全帶」
安全生產是黨和政府重點監管的領域之一,《安全生產法》出台、改革國家安全監管體制、違法違規行為被嚴懲等舉措,受到廣泛關注。但我國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煤礦等高危行業事故多發。按照安全生產中長期奮斗目標,到2007年,我國將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安全監管體系,全國安全生產狀況將穩步好轉,重點行業和領域事故多發狀況將得到扭轉,工礦企業事故死亡人數、煤礦百萬噸死亡率、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等指標將出現一定幅度的下降。
孩子上得起學
2004年,我國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8.3年,超過世界平均水平1年。但教育從業人員中受過高等教育的僅為7.2%,教育投依然嚴重不足。2006年,普及和鞏固農村義務教育將成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財政性教育支增長將高於財政支出的增長,教師工資、生均公用經費等逐步增長,辦學條件差、運轉困難、教育亂收費等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將逐步得到解決。到2010 年,全國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口覆蓋率將接近100%。
看病心裡舒暢
過去的5年,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突破了靠政府單一發展的模式,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展最快的時期。但醫療體制、機制還存在著諸多障礙,公立醫療機構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的傾向嚴重,小病「大處方」、「濫檢查」,看病難、看病貴成為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2006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面將擴大到40%,群眾因病致貧、返貧現象將得到進一步遏制;國家將落實必要的經費,支持鄉衛生院和縣醫院的建設,為農民提供安全、廉價的基本醫療服務;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將為城市低收入者提供基本醫療服務保障。
放心喝水吃肉
2005年,為加強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推進重點流域區域污染防治工作,著力解決嚴重危害人民群眾健康安全的環境污染,特別是水污染、大氣污染等問題,國家關閉了15種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小企業,實行工業污染源限期達標排放。2006 年,讓百姓喝上潔凈的水,呼吸新鮮的空氣,已成為各級政府的重要目標之一。國家已經明確,到「十一五」末期,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要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越來越成為全社會共識。
支起「保護傘」
2005年前10個月,我國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人員880萬人,「十五」期間實現城鎮新增就業4000萬人的目標已提前實現。但我國已進入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高峰期,今後幾年裡,每年勞動力供求缺口仍將達到1300萬~1400萬人。今後,企業不得集中將富餘人員推向社會,國家也將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培訓機構指標體系。「十一五」期間,將新增4500萬個就業崗位。一些歧視性就業協議將被禁止。優化就業環境,成為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居者有其屋
2005年,在國務院統一部署下,多部門聯手出擊調控房地產市場,市場秩序得到好轉。但對普通百姓而言,商品房價格仍然「高高在上」。隨著中央穩定住房價格政策的陸續實施,房地產市場將朝著遏制投資、控制投資、引導合理消費、穩定房價的預期目標方向發展,投機性購房行為將得到遏制,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問題將會得到更多關注,房價將在更大范圍與百姓對接。
老有所養
統計顯示,全國離退休人員社會保險費19年增長119倍。但目前我國公共養老覆蓋面只佔總人口的15%,一部分退休人員生活窘迫,農村老人基本不享受社會保障。隨著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不斷完善,以非公有制企業、城鎮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參保工作為重點,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范圍將逐步擴大。國家逐步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越來越多的人將過上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生活。
共享發展的成果
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但目前佔全國總人口20%的最貧困人口的收入或消費的份額只有4.7%,而占總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其收入或消費的份額高達50%。2006年,政府將從調整國民收入分配製度和國家財政支出結構入手,建立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體系,讓公共服務惠及農民;今後,新增財力將重點投向農村、農業和農民,而且增長幅度還會大大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戰略舉措,也將加快共同富裕的步伐。
農民工及時拿到工錢
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各地陸續掀起清欠農民工工資行動。截至2005年9月,全國累計清償2003年以前竣工項目拖欠工程款1410億元,占拖欠總額的75.82%。但漠視、侵害農民工利益的現象仍時有發生,務工環境仍待根本改觀。2006年,讓農民工按時、足額拿到工錢,成為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隨著國家有效加強對企業的監管,業主行為將會得到進一步規范,在建和新建項目拖欠工資的現象將得到遏制;農民進城務工的環境將更加寬松。
生活更有質量
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城鄉居民平均出遊率達到84.8%,文化產品也大大豐富。但和老百姓日益高漲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文化服務網點還很不健全,一些景點高昂的票價依然讓百姓「望景卻步」。2006年,讓普通百姓看得起風景,享受更有質量的生活,給政府留下了更多思考和努力的空間。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推進,百姓將享受到日益完善的文化服務;在農村,影院、文化館、圖書館等設施的普及,將把農民的傳統日常生活概念大大拓展。
1.10多億中國人已解決了近百年留下的生存問題——溫飽問題,這是人類發展史上了不得的偉績。
2.中國人在中低端產品的數量和質量上已形成了可挑戰外界的能力,這給外界百姓造成的影響是振聾發聵。
3.在豐衣足食的基礎上,正腳踏實地解決科技現代化問題。現今很多發達國家對中國進行封鎖的項目,已紛紛被快速解決;更今人欣慰的是,我們是以遠低於這些發達國家在其它地區的售價,解決了這些問題。
4.說中國已很強大,有些不符實際;但作為一個幅員遼闊、且有13億人堅持社會主義的中等產業水平國家,誰也不敢小視,因我們可以很方便地舉全國之力來對付外來入侵和進行維護國家統一。
5.我們中國人是每月1000元可過,每月100元也可活,不怕打爛壇壇罐罐,這在發達國家是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6.外界對中國人已無可奈何。
回答者: 熱心網友 | 2010-12-12 19:02
安全生產是黨和政府重點監管的領域之一,《安全生產法》出台、改革國家安全監管體制、違法違規行為被嚴懲等舉措,受到廣泛關注。但我國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煤礦等高危行業事故多發。按照安全生產中長期奮斗目標,到2007年,我國將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安全監管體系,全國安全生產狀況將穩步好轉,重點行業和領域事故多發狀況將得到扭轉,工礦企業事故死亡人數、煤礦百萬噸死亡率、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等指標將出現一定幅度的下降。
孩子上得起學
2004年,我國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8.3年,超過世界平均水平1年。但教育從業人員中受過高等教育的僅為7.2%,教育投依然嚴重不足。2006年,普及和鞏固農村義務教育將成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財政性教育支增長將高於財政支出的增長,教師工資、生均公用經費等逐步增長,辦學條件差、運轉困難、教育亂收費等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將逐步得到解決。到2010 年,全國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口覆蓋率將接近100%。
看病心裡舒暢
過去的5年,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突破了靠政府單一發展的模式,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展最快的時期。但醫療體制、機制還存在著諸多障礙,公立醫療機構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的傾向嚴重,小病「大處方」、「濫檢查」,看病難、看病貴成為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2006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面將擴大到40%,群眾因病致貧、返貧現象將得到進一步遏制;國家將落實必要的經費,支持鄉衛生院和縣醫院的建設,為農民提供安全、廉價的基本醫療服務;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將為城市低收入者提供基本醫療服務保障。
放心喝水吃肉
2005年,為加強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推進重點流域區域污染防治工作,著力解決嚴重危害人民群眾健康安全的環境污染,特別是水污染、大氣污染等問題,國家關閉了15種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小企業,實行工業污染源限期達標排放。2006 年,讓百姓喝上潔凈的水,呼吸新鮮的空氣,已成為各級政府的重要目標之一。國家已經明確,到「十一五」末期,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要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越來越成為全社會共識。
支起「保護傘」
2005年前10個月,我國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人員880萬人,「十五」期間實現城鎮新增就業4000萬人的目標已提前實現。但我國已進入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高峰期,今後幾年裡,每年勞動力供求缺口仍將達到1300萬~1400萬人。今後,企業不得集中將富餘人員推向社會,國家也將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培訓機構指標體系。「十一五」期間,將新增4500萬個就業崗位。一些歧視性就業協議將被禁止。優化就業環境,成為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居者有其屋
2005年,在國務院統一部署下,多部門聯手出擊調控房地產市場,市場秩序得到好轉。但對普通百姓而言,商品房價格仍然「高高在上」。隨著中央穩定住房價格政策的陸續實施,房地產市場將朝著遏制投資、控制投資、引導合理消費、穩定房價的預期目標方向發展,投機性購房行為將得到遏制,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問題將會得到更多關注,房價將在更大范圍與百姓對接。
老有所養
統計顯示,全國離退休人員社會保險費19年增長119倍。但目前我國公共養老覆蓋面只佔總人口的15%,一部分退休人員生活窘迫,農村老人基本不享受社會保障。隨著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不斷完善,以非公有制企業、城鎮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參保工作為重點,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范圍將逐步擴大。國家逐步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越來越多的人將過上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生活。
共享發展的成果
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但目前佔全國總人口20%的最貧困人口的收入或消費的份額只有4.7%,而占總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其收入或消費的份額高達50%。2006年,政府將從調整國民收入分配製度和國家財政支出結構入手,建立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體系,讓公共服務惠及農民;今後,新增財力將重點投向農村、農業和農民,而且增長幅度還會大大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戰略舉措,也將加快共同富裕的步伐。
農民工及時拿到工錢
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各地陸續掀起清欠農民工工資行動。截至2005年9月,全國累計清償2003年以前竣工項目拖欠工程款1410億元,占拖欠總額的75.82%。但漠視、侵害農民工利益的現象仍時有發生,務工環境仍待根本改觀。2006年,讓農民工按時、足額拿到工錢,成為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隨著國家有效加強對企業的監管,業主行為將會得到進一步規范,在建和新建項目拖欠工資的現象將得到遏制;農民進城務工的環境將更加寬松。
生活更有質量
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城鄉居民平均出遊率達到84.8%,文化產品也大大豐富。但和老百姓日益高漲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文化服務網點還很不健全,一些景點高昂的票價依然讓百姓「望景卻步」。2006年,讓普通百姓看得起風景,享受更有質量的生活,給政府留下了更多思考和努力的空間。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推進,百姓將享受到日益完善的文化服務;在農村,影院、文化館、圖書館等設施的普及,將把農民的傳統日常生活概念大大拓展。
1.10多億中國人已解決了近百年留下的生存問題——溫飽問題,這是人類發展史上了不得的偉績。
2.中國人在中低端產品的數量和質量上已形成了可挑戰外界的能力,這給外界百姓造成的影響是振聾發聵。
3.在豐衣足食的基礎上,正腳踏實地解決科技現代化問題。現今很多發達國家對中國進行封鎖的項目,已紛紛被快速解決;更今人欣慰的是,我們是以遠低於這些發達國家在其它地區的售價,解決了這些問題。
4.說中國已很強大,有些不符實際;但作為一個幅員遼闊、且有13億人堅持社會主義的中等產業水平國家,誰也不敢小視,因我們可以很方便地舉全國之力來對付外來入侵和進行維護國家統一。
5.我們中國人是每月1000元可過,每月100元也可活,不怕打爛壇壇罐罐,這在發達國家是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1949年,解放戰爭勝利,新中國成立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土地改革完成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行
1954年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頒布
1964年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7年 首顆氫彈試爆成功。
1970年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成功發射
1971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代替中華民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1972年9月 中日正式建交
1976年 四五運動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9年1月 中美正式建交
1982年 世界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通車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 澳門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1999年 昆明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
1999年至2008年 神一至神七(載人,無人,出倉)先後成功發射
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
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快了我國的對外開放,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使之國際化。
2003年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安然著陸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 。
2005年10發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
2006年沈陽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
2007年10月24日18時許在西昌發射「嫦娥一號(CE-1)」發射成功。
2008年(8月8日至24日) 第29屆(北京)奧運會開幕。
同年9月6日至9月16日 殘奧會在北京開幕
2010年1月1日——中國與東盟FTA(自由貿易協定)正式生效。這標志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
2010年5月—11月 上海世博會開幕
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搭載著嫦娥二號衛星的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
2010年11月1日0時26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將第六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太空,這里是我國今年連續發送的第四顆北斗導航衛星。
2010年11月12日—27日 廣州亞運會開幕
2010年12月12日—19日 廣州亞殘疾人運動會開幕
2010年國家統計局7月 宣布,2010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為172840億元(人民幣),按可比價錢 計算同比增加11.1%。按現在的匯率,按人民幣兌換美元的比例6.7:1 計算,我國上半年GDP大約為25797億美元。
『陸』 紅軍長征取得了哪些成果
在整整兩年中,紅軍長征轉戰十四個省,歷經曲折,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保存回和鍛煉答了革命的基幹力量,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了西北,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
紅軍長征的勝利,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長征是在糾正了「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和反對了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在遵義會議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確領導下取得勝利的。它充分表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艱苦卓絕的斗爭精神。這種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和她所領導的紅軍發展壯大的巨大精神力量,並給了全國人民以巨大的影響。中國工農紅軍的三大主力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先後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內進行了戰略大轉移。長征勝利地跨越了12個省、總行程達2.5萬里以上。雖然失去了南方原有的根據地,損失了很大一部分力量,但是保存和鍛煉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骨幹,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種子。正當抗日戰爭的烽火即將在全國熊熊燃燒起來的時候,這三支主力紅軍為擔負起中國革命的新任務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神聖職責而在西北會師,這無疑是一個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事件。
『柒』 長征2f的資料
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
編輯
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簡稱長二F,別稱「神箭」,縮寫CZ-2F或LM-2F)是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在長征二號捆綁運載火箭的基礎上,按照發射載人飛船的要求,以提高可靠性,確保安全性為目標研製的運載火箭。[1]
火箭由四個液體助推器、芯一級火箭、芯二級火箭、整流罩和逃逸塔(發射空間站則不包含)組成,全長達58.34米,是我國所有運載火箭中長度最長的火箭,安全系數達0.97。火箭首次採用垂直總裝、垂直測試和垂直運輸的「三垂」測試發射模式。
長征二號F火箭自1992年開始研製,1999年11月19日首次發射並成功將中國第一艘實驗飛船"神舟一號"飛船送入太空。因多次成功發射神舟系列飛船並被央視直播報道其發射過程,已成為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家族中的「明星」火箭。截至2019年4月24日,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正在進行正(試)樣產品組批生產。[2]
中文名
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
外文名
The Long March 2F carrier rocket
用途
發射載人飛船、目標飛行器
研製單位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CALT)
製造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全長
58.34米
最大直徑
3.35米
質量
493噸
級數
2.5
LEO運載能力
8.8噸
狀態
現役
發射場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JSLC)
總發射次數
13
成功次數
13
首次發射
1999年11月20日
目錄
1型號分支
2主要參數
3系統組成
4發射任務
5成果
6發射記錄
型號分支
編輯
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共有長征二號F基本型和長征二號F改進型兩種分支型號:
長征二號F基本型
長征二號F基本型,簡稱長二F(CZ-2F)基本型,
發射任務
編輯
神舟一號飛船
1999年11月20日凌晨6:30分,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經過21小時的飛行,完成預定的科學試驗後,神舟一號於11月21日凌晨3:41分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功著陸,中國人成功實現了天地往返的重大突破。作為我國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與回收,標志著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獲得了新的重大突破,使我國發展載人航天事業邁出了重要一步。[3]
神舟二號飛船
「神舟」二號飛船於2001年1月10日凌晨1:00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在軌運行7天後成功返回地面。「神舟」二號是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組成,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並首次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的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4]
神舟三號飛船
「神舟」三號飛船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為主研製,「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為主研製,於2002年3月25日22:15分發射。這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66次飛行。自1996年10月以來,我國運載火箭發射已經連續24次獲得成功。中國科學院和信息產業部等有關單位為這次發射研製了對地遙感、生命科學、空間科學等船載儀器和地面測控設備。[5]
神舟四號飛船
神舟四號飛船於2002年12月30日凌晨0:40由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升空,1月5日返回,耗時6天零18小時。
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行時完全一致,解決了前三次無人飛行試驗中發現的有害氣體超標等問題,運載火箭和飛船完善了航天員逃逸救生功能。[6]
神舟五號飛船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是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於2003年10月15日09時00分由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將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這次的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成為繼前蘇聯(現由俄羅斯承繼)和美國之後,第三個有能力獨自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飛船於2003年10月16日6時28分安全返回地面。[7]
神舟六號飛船
神舟六號飛船於2005年10月12日9時00分03秒583毫秒由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起飛,將航天員費俊龍(指令長),聶海勝(操作手)送入太空。10月13日聶海勝迎來他41歲的農歷生日,這是中國人首次在太空慶祝生日。飛船於2005年10月17日4時33分成功著陸,共飛行115小時32分鍾。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神舟六號」與「神舟五號」在外形上沒有差別,仍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用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進行發射。它是中國第二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也是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這也是世界上人類的第243次太空飛行。[8]
神舟七號飛船
神舟七號飛船於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988毫秒由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搭載航天員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景海鵬,其中翟志剛,劉伯明於9月27日16時35分進行我國首次太空行走。飛船於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神舟七號飛船共計飛行2天20小時27分鍾。[9]
天宮一號
天宮一號是中國首個目標飛行器,於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3秒507毫秒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由長征二號F/T1火箭運載,火箭全長52米,運載能力為8.6噸。天宮一號設計在軌壽命兩年。[10]
神舟八號飛船
神舟八號飛船,是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第八個,也是中國神舟系列飛船進入批量生產的代表。神八已於2011年11月1日5時58分10秒430毫秒由改進型「長征二號」F遙八火箭順利發射升空。升空後,於11月3日凌晨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進行第一次自動交會對接,之後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組合飛行12天,第二次交會對接於11月14日20時成功完成。 第二次交會對接飛行2天之後的16日,神舟八號第二次撤離天宮一號,並於17日19時32分返回地面。
神舟九號飛船
神舟九號飛船於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21秒點火起飛,飛船搭載三名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女),其中景海鵬曾執行過神舟七號飛船飛行任務,由此成為中國航天兩度飛天的第一人,劉洋則是第一位飛天的中國女航天員。6月18日11時左右飛船轉入自主控制飛行,14時左右與天宮一號實施自動交會對接;6月24日12時42分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順利完成我國首次手動交會對接。這是中國實施的首次載人空間交會對接。並於2012年6月29日10點00分安全返回。
神舟十號飛船
神舟十號飛船於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02秒由CZ-2F Y10火箭點火起飛,飛船搭載三名航天員聶海勝、王亞平(女)、張曉光,其中聶海勝曾執行神舟六號飛船飛行任務。如今發射活動已經圓滿結束,飛船成功入軌。神舟10號飛船執行了15天的應用性航天載人飛行任務。[11]
天宮二號
天宮二號於2016年9月15日22時04分09秒由長征二號F/T2運載火箭點火起飛,是我國首個空間實驗室。
神舟十一號
神舟十一號飛船於2016年10月17日7點30分28秒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開展地球觀測和空間地球系統科學、空間應用新技術、空間技術和航天醫學等領域的應用和試驗。神舟十一號由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
成果
編輯
隨著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成功發射109次。 長征二號F型火箭可靠性指標達到0.97,航天員安全性指標達到0.997,這意味著1000次故障所採取的救助措施只允許有3次不成功。這是我國航天史上技術最復雜、可靠性和安全性指標最高的運載火箭。火箭能夠安全可靠地將飛船送入預定軌道,同時,在飛出大氣層之前,若出現重大故障,能按救生要求使航天員安全脫離故障危險區。長征二號F型火箭已經成功地將4艘神舟號無人飛船和神舟五號、神舟六號、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送入太空預定軌道,發射成功率達到100%,取得十全十美的戰績。
發射記錄
編輯
序列
起飛時間
運載火箭
發射場
工位
軌道
載荷
入軌
近地點
入軌
遠地點
軌道
傾角
1
1999.11.20 06:30:03.500
CZ-2F Y1
酒泉
921
LEO
神舟一號
200.040
348.715
42.564
2
2001.01.10 01:00:03.561
CZ-2F Y2
酒泉
921
LEO
神舟二號
3
2002.03.25 22:15:03.544
CZ-2F Y3
酒泉
921
LEO
神舟三號
4
2002.12.30 00:40:03.345
CZ-2F Y4
酒泉
921
LEO
神舟四號
5
2003.10.15 09:00:03.497
CZ-2F Y5
酒泉
921
LEO
神舟五號
199.140
347.800
42.400
6
2005.10.12 09:00:03.583
CZ-2F Y6
酒泉
921
LEO
神舟六號
200.650
344.725
42.400
7
2008.09.25 21:10:04.988
CZ-2F Y7
酒泉
921
LEO
神舟七號
200.108
346.800
42.400
8
2011.09.29 21:16:03.507
CZ-2F T1
酒泉
921
LEO
天宮一號
200.046
346.857
42.757
9
2011.11.1 05:58:10.430
CZ-2F Y8
酒泉
921
LEO
神舟八號
200.012
329.808
42.780
10
2012.06.16 18:37:24.558
CZ-2F Y9
酒泉
921
LEO
神舟九號
200.019
330.163
42.836
11
CZ-2F Y10
酒泉
921
LEO
神舟十號
12 2016.09.15 22:04:12.428 CZ-2F T2 酒泉 921 LEO 天宮二號 200 347 42.8
13 2016.10.17 07:30:31.409 CZ-2F Y11 酒泉 921 LEO 神舟十一號
14[12] 2020.4.? ?:?:? CZ-2F T3 酒泉 921 LEO 絕密載荷
LEO:近地軌道(Low Earth orbit),又稱低地軌道,是指航天器距離地面高度較低的軌道。
『捌』 紅軍長征有關的圖片哦,一些故事。
飛奪瀘定橋---紅軍長征期間重要戰役
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4團第2連連長廖大珠等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奪下橋頭,並與左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城。中央紅軍主力隨後從瀘定橋上越過天險,粉碎了蔣介石殲滅紅軍大渡河以南的企圖。
『玖』 中央紅軍長征簡易手繪路線圖
1、先畫一些長征相關省份的地圖輪廓,如下圖所示。
(9)長征成果圖擴展閱讀
長征的由來
提起紅軍長征,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對「長征」、「萬里長征」、「二萬五千里長征」這些概念是何時提出的,卻鮮為人知。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即紅一方面軍)開始實行戰略轉移後,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紅軍總政治部在所發的指示和命令中,並沒有把這次行動稱為「長征」,而是稱為「突圍」、「反攻」、「西進」等。
同年11月,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王明,在莫斯科向蘇聯外國工人出版社中國部全體工作人員做報告時,把紅7軍團北上和紅6軍團西征稱為「長征」,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長征」概念。
1935年2月23日,紅軍總政治部在《告黔北工農勞苦群眾書》中,第一次把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稱為「長征」。5月,朱德在《中國工農紅軍布告》中盛贊「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從而第一次提出「萬里長征」的概念。隨著中央紅軍長征里程的不斷增加,「長征」的定語由「萬里」逐步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