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問什麼叫「全國重點推廣項目」
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08-08-24 發表評論>>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一、計劃的性質和宗旨
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是由國務院批准實施的一項國家重點科技計劃。其宗旨是動員和組織廣大科技人員和全社會的力量將先進、成熟、適用的科技成果推向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在廣大農村和工礦企業范圍推廣應用,形成規模效益,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同時培育和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科技成果推廣機制,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兩個根本性的轉變作出貢獻。
二、計劃的主要目標
以先進、成熟、適用的科技成果為依託,通過技術推廣,重點解決工、農業生產,以及高新技術產業、新興產業發展中存在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實現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形成規模效益,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和國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九五」期間,篩選發布推廣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指南項目新增1500項,到「九五」末期,累計滾動到2000項重大技術成果,並帶動20000項科技成果進入地方、部門和各層次的推廣計劃。
三、計劃的主要內容
1.創造有利於科技成果推廣工作不斷發展的環境和條件
探索和培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科技成果推廣的運行機制,研究和制定促進科技成果推廣的政策、法規;制定科技成果推廣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建立和健全一支具有較高政策水平的管理隊伍和紮根基層、服務社會的科技成果推廣服務隊伍,提高全社會的科技意識和整體素質;廣泛疏通科技成果推廣的融資渠道,開辟社會集資和吸收各方投資的新途徑。
2.篩選、發布指南項目
科技部根據社會、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市場需求,向全國各部門、各省市廣泛徵集科技成果,在組織專家篩選評審的基礎上,每年度向全社會發布在全國范圍內重點推廣的科技成果、引導企業的技術選擇。
(1)計劃指南項目的篩選重點
農業技術項目重點圍繞提高土地、水面、灘塗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糧、棉、油、糖、菜、畜禽、水產等產量及品質;提高化肥、農葯、農用薄膜及農業機械等農業生產資料質量和應用效果的科技成果。
工業項目以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及相應的新設備為主,緊緊圍繞提高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和全員勞動生產率,大力推廣對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有重要作用,對節能降耗、提高效率、提高產品質量和環境保護有重大影響的科技成果,以及改造傳統產業的高新技術成果。
(2)計劃指南項目的選項原則
①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對行業技術進步有導向和促進作用,對國民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②技術先進、成熟、適用,已通過中試驗收或鑒定,在一定范圍內推廣應用,證明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顯著;
③投資效益好;
④覆蓋面廣,輻射力強,能跨行業、跨地區應用,能形成較大的規模經濟效益。
(3)計劃指南項目的評審與篩選程序
申請列入指南項目的單位,可按隸屬關系向莫主管部門逐級申報,或向其所在地的地方科委申報。有關部門科技司(局)和地方科委按照指南項目的選項原則對申報的技術項目組織審查後,上報科技部;
科技部根據指南項目選項原則和評審標准,聘請技術、生產、經營和管理方面的專家組成評審委員會,對申報的技術項目分專業進行評審。通過評審的技術項目,經科技部綜合平衡、審批後公布。
3.實施年度計劃項目
指南項目中對於技術使用單位與技術持有單位按《技術合同法》簽定有關協議的實施項目,科技部根據行業技術發展政策、發展重點、資金規模及上一年度「年度計劃」的落實情況,進行綜合平衡,編制「年度計劃」,下達貸款建議項目。並由地方科委會同有關部門具體負責貸款的落實和項目的組織實施。
4.建立科技成果推廣示範和技術研究推廣中心
科技成果推廣示範基地和技術研究推廣中心是科技成果推廣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過將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項目集中、配套推廣實施,以及將某項先進技術跨地區、跨行業的推廣應用,探索和培育科技成果推廣的新機制。引導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促進行業技術進步和科技體制改革,形成規模效益,充分發揮兩者在科技成果推廣應用中的示範作用。
四、計劃的組織實施與管理
實行國家、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務院有關部門分級管理和組織實施。形成不同層次的推廣計劃,並各有側重。
科技部歸口管理全國的科技成果推廣工作。研究、制定科技成果推廣的政策、法規;負責計劃指南項目的徵集、評審、發布和組織實施;制定年度計劃;確定投資方向,安排中央銀行貸款指標;監督和檢查計劃的執行情況;組織項目的驗收、獎勵和國際合作。
省(自治區、直轄市)科委歸口管理本地區科技成果推廣工作。組織實施本地區推廣計劃;負責向科技部推薦指南項目;結合地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會同地方行業(局)組織實施指南項目;對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和驗收。配合國務院有關部門在本地區開展各項推廣工作;探索和培育符合本地區經濟發展特點的科技成果推廣運行機制。
國務院有關部門歸口管理本部門科技成果推廣工作。組織實施本部門的推廣計劃;負責向科技部推薦指南項目;協助科技部對推薦的指南項目進行評審和本行業技術依託單位的管理,配合地方科委綜合實施《年度計劃》項目,組織行業性重要推廣活動;探索和培育符合行業發展特點的科技成果推廣運行機制。
五、計劃實施的政策措施與支撐條件
1.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的宏觀調控作用,將計劃推動與高層機制有機地結合,發揮計劃對市場的導向作用,採用多種形式,加速技術的傳播;
2.加強與有關部門和行業的協同,將已經成熟的科技成果納入規范、規程、標准中,運用經濟、法律、行政手段,淘汰和限制落後技術的使用和落後產品的生產,促進技術和產品的更新換代。
3.實施單位與技術依託單位必須按照《技術合同法》,簽署技術轉讓、服務合同,堅持技術有償轉讓與服務;
4.科技成果推廣的經費以商業銀行的科技開發貸款為主,採取國家引導,地方和實施單位匹配,多渠道籌集的辦法;
5.充分利用現有的優惠政策,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支撐條件方面,努力開辟渠道;
6.國家對從事推廣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給予表彰。科技成果推廣作為科技進步獎的一個重要內容給予重視;
7.積極開展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對引進、消化、吸收的國外先進技術,在國內適時組織大面積推廣應用,積極開拓技術出口市場,大力促進推廣項目向國外的轉移,進入國際市場。
文章來源: 教育部網站 責任編輯: 葉子
② 於健的研究項目介紹
從2001年以來,於健先後完成各類科研項目30多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8項,各類生產項目200多項,累計完成產值4000多萬元。
他先後主持完成了國家「九五」攻關項目「內蒙古阿左旗荒漠區滴灌示範區建設與研究」,國家農業轉化資金重大項目《利用土壤結構調理劑(PAM)形成高效保水集成技術,提高節水農業綜合效益》,國家「863」計劃生物和現代農業技術領域專項課題「新型多功能保水劑系列產品研製與開發」,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項目「土壤結構改良劑(PAM)高效用水、固土綜合技術的推廣應用」以及國際科技合作重點項目計劃「土壤結構調理劑綜合技術研究及在內蒙古可持續旱作農業中的應用」等國家科研項目16項,完成自治區科研與生產各類項目近100多項,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一項,國家國際科技合作重點計劃項目一項,國家外專局引智項目一項,內蒙古農牧業技術體系節水專項、內蒙古重點推廣項目各一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共發表論文40多篇,其中SCI收錄6篇。
於健將最新的科技成果拓展延伸到新的領域。通過技術引進,結合我國國情,不斷地提高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努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水利科技之路,2001年回國後,將以色列PAM技術引進,進行再創新,提出了在我國不同類型旱作區的使用技術,首次直接應用乾粉PAM,有效地解決了旱作農業區PAM應用的難題,該項研究的兩篇論文在《美國土壤學會雜志》發表,與勝利油田長安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研製開發出了國產PAM產品,經測試:比進口產品(以色列A110)的技術性能提高了20%。通過大量的室內模擬試驗,發現了濕潤速度對波涌灌的效率產生重要的影響,該項研究的兩篇論文在美國《土壤科學》上發表。在《國家「863」計劃生物和現代農業技術領域專項課題―「新型多功能保水劑系列產品研製與開發」》課題中,提出了保水劑與土壤結構調理劑應用的復配技術,由於我國北方旱作農業區土壤容易板結,造成地面徑流加大,此外,土壤蒸發量大,保水性比較差。採用土壤結構調理劑與保水劑復配技術,可以同時解決土壤板結與保水兩個問題,為我國北方旱作農業提高水利用率提供了一種新型高效的化學節水技術。
長期以來,我國北方渠道防滲主要採用混凝土板襯砌,由於內蒙古河套灌區處於季節凍土區,地下水埋深較淺,混凝土板襯砌最大的難題就是凍脹問題,為防凍脹,目前普遍採用在混凝土板下面鋪設8 - 10CM厚的聚酯保溫板,但存在襯砌結構較復雜、成本高,施工難度大;施工工序復雜,導致施工緊張,管理維護費用高等缺點。
將膨潤土防滲毯(GCL)作為渠道襯砌的新材料引入到河套灌區,並針對膨潤土防滲毯新材料在渠道襯砌上存在的新技術難點,系統地研究了高溫與低溫、高低溫循環、紫外線、濕度等因素對膨潤土防水毯外護材料力學性能的影響,以及濃度、離子組成、凍融循環及干濕循環等因素對膨潤土防水毯滲透系數的影響,對膨潤土防水毯抗凍脹性、穩定性、外護材料性能及抗老化配套技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獲得了我國北方渠道防滲材料與技術研究的重要突破。
專家對該項目給予的評價:「該項目在國內首次系統地將膨潤土防水毯(GCL)作為渠道節水的新材料進行試驗研究,具有重要理論和實際意義。項目緊密結合生產實際,系統地研究了離子、濃度、凍融循環及干濕循環等因素對膨潤土防水毯滲透系數的影響,為GCL在北方渠道防滲的推廣應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所得結論對引黃灌區渠道防滲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項目總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在GCL用於渠道襯砌研究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該項技術被評為內蒙古2007年度十大科技進展。
我國北方旱作農業區,由於降雨量較少(300-450mm)且比較集中,而且耕地大部分在坡地上,土壤有機質含量較低,水土流失嚴重,保水性差,施用土壤結構調理劑與保水劑,可減低水土流失,提高土壤保水性,估計保水劑與土壤結構調理劑的潛在用量每年應在90萬噸以上,此外,還可應用於水土流失治理,園林園藝等領域。因此有巨大潛在的市場,另外,可提高作物的產量,每畝地農民可增加收入200--500元。採用GCL與混凝土板襯砌相比,每平米可節省投資36元,灌區每年可節省近10億元渠道襯砌投資,GCL企業每年可增加產值近3億元,施工工期可縮短一倍,降低維修與管理費用。
③ 彭蘇萍的研究成果
彭蘇萍院士主要從事工程地質和工程物探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他作為負責人承擔了12項國家重大科研和產業化項目、38項省部級科研和重大工程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出版專著三本,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擁有國家軟體版權2項和發明專利5項,1項科研成果被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定為全國瓦斯綜合治理技術重點推廣項目,培養了37名博士和27名碩士。
截止2009年,承擔了國家「973」專題(100萬)、國家高技術產業化項目(2400萬)和國家技術創新項目(4200萬)等30餘項科研項目。
彭蘇萍教授在工程科技方面取得以下主要成就和貢獻:
(1)建立了煤礦采區小構造高分辨三維地震勘探技術體系
近十多年發展起來的綜合機械化採煤技術當遇到斷距3-5m的斷層時,便要停工搬家,一次損失超過3000萬元,因此查明斷距≥3米的斷層十分重要。以鑽探為主的勘察技術只能查明斷距≥30米的斷層,精度遠不能滿足生產的要求。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在國家能源投資公司支持下,中國煤炭地質總局開展煤炭高分辨地震勘探技術研究,達到查明斷距≥15米斷層的水平。1995年中國礦大張愛敏教授等與安徽煤炭物測隊、淮南礦務局合作在謝橋煤礦開展采區三維地震勘探研究,達到查明500米深度斷距≥5-7米斷層的水平。彭蘇萍等針對煤礦埋深淺(多1000米以淺),地震探測中各種因素干擾大,為實現高精度探測,借鑒石油地震勘探先進技術,結合煤礦特點進行了研究和技術創新。開發出兼顧接收縱波和轉換波的三維三分量觀測系統設計及評價軟體、地表一致性振幅、頻率、相位補償、面波壓制和靜校正軟體,研究發展了煤礦三維地震可視化解釋和反演技術,開發出具有自主版權的地震解釋軟體(見附件),提高了地震技術解決小構造的能力,在淮南等條件好的地區達到查明700米深度斷距≥3米斷層的勘探精度,在條件較差的礦區達到查明斷距≥5米斷層的勘探精度,突破了國際上煤炭三維地震勘探精度只能查清500米深度斷距≥8米斷層的技術記錄,為煤炭開采提供了可靠的地質保障。這一技術在全國47個工程項目中推廣應用,取得很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其中在淮南、永夏等礦區查明斷層一萬多條,經驗證吻合率>80%。《煤礦高分辨三維地震勘探技術體系及在煤炭工業中的應用》成果被評為2001年中國煤炭工業科技進步特等獎和2002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均排名第一)。
(2)探索出煤礦頂板災害源探測技術與地質預測方法
煤礦頂板事故發生與對煤礦頂板災害源分布掌握不清有密切關系。彭蘇萍等採用采礦工程、地球物理探測、礦井地質等多學科綜合研究方法,開展了煤礦頂板災害源探測技術研究。發現煤層砂岩頂板變薄尖滅帶是頂板冒落災害易發區,建立了以鑽探資料與三維地震勘探資料為基礎的煤層頂板岩性綜合反演解釋技術,准確預測了老頂砂岩的變薄尖滅帶、沖刷帶和復合頂板分布區,實現了煤礦巷道和采場頂板穩定性地質預測預報的信息化、科學化。這一成果被科技部列為1999年國家科研成果重點推廣計劃,在全國31個煤礦推廣,14年來為企業創造的直接經濟效益達數億元。因此,《煤層頂板穩定性地質預測技術與方法》成果獲199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同時,彭蘇萍等以瓦斯和礦井水災害源探測為目標,探索煤礦三維三分量地震勘探及縱橫波聯合解釋技術,對瓦斯突出煤體結構、煤層裂隙與瓦斯富集關系進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並在國內外著名刊物上發表。《煤礦瓦斯突出部位高分辨探測技術及其應用》成果2006年被國家發改委列入全國煤礦瓦斯綜合防治技術研究成果重點推廣計劃。在利用三維地震探測確定礦井突水構造方面也開展了一定研究,在淮南、淮北等礦區多次發現陷落柱等突水構造,為保障礦區的安全生產提供了可靠的地質保障。
(3)研製開發出礦井復雜地質構造探測裝備與技術
煤礦生產對地質構造的預測精度要求高,地面探測不能滿足生產的要求,必須在礦井內進一步探測。由於礦井環境復雜,探測裝備除地面探測裝備要求的技術指標外,還必須防爆、屏蔽、抗干擾強,因此適合礦井探測的裝備研製難度大。彭蘇萍等為解決這一難題,又開展了礦井探測裝備的研究。研製出了以前端信號調理電路、網路分布式控制和全數字、三分量檢波一體化技術為核心,體積小、重量輕(主機≤3Kg)的攜帶型礦井防爆多波地震儀裝備,可在井下探測出150米范圍內斷距≥1.5米的斷層和地質異常體。為進一步提高探測精度和實時判別預警能力,他們又在國外地面地質雷達基礎上,研製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實時處理、精度高的礦井地質雷達,並在高功率天線防爆技術、地質雷達快速採集技術和礦井環境下天線屏蔽技術上取得突破,使研製裝備具探測距離遠(≥35米,以前的<20米)、精度高(0.5米,以前的為1.5米)和方向性強的特點。上述兩套探測裝備在全國30多個煤礦和隧道工程中推廣,在導彈基地圍岩探測中得到應用,並獲4項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軟體版權和2005年中國煤炭科技進步一等獎、2002年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4)組建了煤炭資源與安全開采國家重點實驗室
針對煤炭工業發展的迫切需求,在學校部署下,牽頭組織相關學科學術帶頭人共同規劃,成功申報和組建了以煤炭資源勘查評價、煤炭開采地質保障、開采中地應力場變異規律、綠色開采理論與技術、煤礦重大災害防治為主要研究方向的「煤炭資源與安全開采」國家重點實驗室並擔任主任,為煤炭工業的科技創新建立了一個基礎平台。
永葆激情 不懈追求
「激情是一種生活態度,激情是一種人生境界。我們要激情地面對事業,激情地面對工作,激情地面對人生……」這是彭蘇萍院士在中國礦業大學一次本科生畢業典禮上與學生們分享的一段人生感悟,更是他言行的宗旨。
正是源於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彭院士在科學的領域里不懈努力,孜孜以求。所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他較完善地建立復合型三角洲聚煤模式,並結合岩石力學特徵,采礦工程學和相似模擬實驗的研究,建立了沉積不連續介質地質力學模式,用來預測煤炭開采過程中的頂板冒落事故;他提出了頂板災害沉積控制論觀點,在此基礎提出了煤層頂板穩定性綜合地質評價方法,並將該研究成果在十餘個煤炭企業推廣應用。他還在復雜礦區精細構造地震探測技術與理論研究中,引入路徑積分和廣義射線理論,並編制新的處理模塊,使探測水平在淮南等地達到能識別700米深度、斷距≥3米斷層的精度,超過英國500米深度識別斷層能力≥8米的技術水準。
彭蘇萍院士研究方向是礦井地質和礦井工程物探,同時他也是我國進行礦井工程物探研究的第一批一線人員。煤炭是我國的主要能源,但是煤炭行業卻是危險性較高的一個行業,對科技進步的依賴性很強。彭院士表示:「我現在只掌握了一點點,還有很多問題不了解,院士只是個符號,今後還要拓寬方向,要跟實際更加緊密地結合。」
身居高處 不忘師恩
把彭蘇萍領進工程這扇門的是我國礦井地質的老前輩柴登榜教授。「柴先生提出礦井地質工作要工程化、物探化,鼓勵我們把技術研究和煤礦需求結合在一起,讓我往工程物探方面發展,所以我從地質理論到工程物探就是這么開始的」,彭蘇萍說。彭蘇萍是地球與環境學院煤田地質78級學子。樹高不忘千尺恩,盡管工作繁忙,彭院士仍一有機會便拜訪母校,感謝師恩。考入中國礦業大學,彭蘇萍的博士生導師是韓德馨院士。彭蘇萍說:「我最感謝韓老師的是他沒有『門戶之見』,雖然他自己的方向是煤田地質,但非常支持我在礦井地質方面繼續發展。正是煤炭系統內外的很多專家的關心和幫助,我才能堅持下來。我自己現在也是教授,在培養年輕人方面,要向這些老先生學習。」
承擔的代表性科研項目: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復合型三角洲聚煤模式及其在礦山開采中的應用,已結題。該項目已作為《中國東部晚古生代含煤岩系中幾種濱岸沉積模式及聚煤規律》項目的主要組成部分獲1992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負責人:彭蘇萍。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煤層頂板穩定性的地層控制。已結題。該項目的主要組成部分已與煤炭部重點科研項目《煤層頂板穩定性地質預測技術與方法》一起獲199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負責人:彭蘇萍。
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煤層氣開發後煤炭開采模型的研究,已結題。負責人:彭蘇萍。
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儀器專項:防爆地質雷達的研究與開發,即將通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組織的驗收,負責人:彭蘇萍。
5. 國家973項目二級課題:煤層氣藏高解析度探測的地球物理響應,正在進行。負責人:彭蘇萍。
6. 國家973項目子專題:煤中硫富集特徵及其侵入環境的動態規律,正在進行。負責人:彭蘇萍。
7. 國家973項目子專題:煤中有害重金屬賦存特徵及其侵入環境的動態規律,正在進行。負責人:彭蘇萍。
8. 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應用三維地震信息和地質預測技術對煤層頂板控制與管理。負責人:彭蘇萍。
9. 國家高技術產業化項目:高產高效礦井采區地質狀況探測技術與裝備的研究。該項目重點是研究一套探測復雜礦區採煤工作面前方50米范圍內地質構造的完整技術與與相關儀器設備。2003年2月已通過安徽省計委組織的驗收。總負責人:彭蘇萍。
10. 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專題:煤礦瓦斯富集部位地震探測技術與方法研究,正在進行,負責人:彭蘇萍。
11. 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項目專題《三軟不穩定特厚煤層煤厚探測技術與儀器研究》,專題已初步完成,即將組織驗收。負責人:彭蘇萍。
12. 國家「九五」攻關項目專題《煤層氣開發後對煤炭開采影響及防治措施》,已通過國家科技部組織的驗收。負責人:彭蘇萍。
13.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中國東部煤礦高產高效礦井地質保障系統。正在進行,負責人:彭蘇萍。
14. 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基金:煤礦深部開發誘發的地質災害及預測方法研究,正在進行,負人: 彭蘇萍。
15. 煤炭工業部跨世紀學術帶頭人基金項目:煤礦頂板災害事故的地質預測技術研究,負責人:彭蘇萍。
代表性學術專著:
1. 彭蘇萍 孟召平,《礦井工程地質理論與實踐》2002 地質出版社,
2. 彭蘇萍 王金安,《承壓水體上安全採煤》,2001 煤炭工業出版社
3. 彭蘇萍、邵龍義,《塔里木盆地巴楚-阿瓦提地區碳酸鹽岩儲層研究》2001 地質出版社
4. 彭蘇萍 張建華,《烏達礦區含煤地層沉積環境及其對礦山開採的影響》,1995 煤炭工業出版社
5. 彭蘇萍、程樺主編,煤礦安全高效開采地質保障體系,煤炭工業出版社,2001
代表性論文:
6. 彭蘇萍、王世瑞、勾精為,淮南煤田東2孔VSP測井及其應用,煤炭學報,2002,NO。6
7. 彭蘇萍、楊峰、蘇紅旗,高速採集地質雷達的研製及應用,地質與勘探,2002,NO。5
8. 彭蘇萍、羅立平、王金安,承壓水體上對拉工作面開采合理錯距的確定,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3,NO。1
9. Peng Supping. Funder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astomosing Fluvial System On Complex Delta Plain. 1990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ol.35, no.10,835:839
10.彭蘇萍.復合型三角洲平原網狀河的基本特徵,1989,科學通報, Vol.34, no.17, 1326: 1328
11.彭蘇萍.淮南煤田二疊系第四含煤段網狀河系的沉積建造,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首屆青年學術年會,中國科協首屆青年學術年會執行委員會編,428:433
12.彭蘇萍.淮南煤田二疊系第四含煤段中花斑狀泥岩的特徵及成因,1990,地質論評,Vol.36,№3, 326:332
13. 彭蘇萍.淮南煤田二疊系三、四含煤段的古水系特徵,1991,沉積學報,Vol.9,№3,1:9
14. 《英漢沉積學解釋詞典》,1991,北京大學出版社, 編委
15. 彭蘇萍, Strata Control of Roof Stability in Mining Workings. 1993, Proc.for the Inter. Congr. on Mining Sci., Applied Geology & Tech. St. Petersburg
16. 彭蘇萍.復合型三角洲平原網狀河的沉積建造,1993,中國科協首屆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特邀發言稿),科學技術出版社
17. 彭蘇萍.我國煤田地質學十年(1993-2003)來的研究現狀及今後的發展趨勢,1993,青年學術文集, 煤炭工業出版社
18. 彭蘇萍.中國東部某些地區含煤岩系沉積學,1994,見:《中國沉積學》(馮增昭等主編),石油工業出版社
19. 彭蘇萍.復合型三角洲的沉積特徵與沉積模式,1994,煤炭學報,Vol.19,№1,89:98
20. 《中國沉積學》,1994 石油工業出版社, 作者之一
21. Suping Peng & Flores, M., Modern Pearl River and Permian Huainan Coalfield, China: A Comparative Study. 1994 The Proceedings of TSOP annualmeeting, 1994,Jackson., Wyoming,
22. 彭蘇萍、凌標燦等,綜采放頂煤工作面地震CT探測技術應用,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2, NO.12
23. 彭蘇萍、凌標燦等,采場彎曲下沉帶內巷道變形與岩層移動規律研究,煤炭學報,2002,NO。1
24. 彭蘇萍、霍全明、勾精為,基於模型的3D3C採集設計與評價,煤田地質與勘探, 2002,NO.5
25. Suping Peng & Yuzhao Zhang, Geological Modeling Techniques For Longwall Mining Roof Stability: A Case Study. 1995,Proc. for Rock Mechanics and Strata Control in Mining and Geotech. Eng., Beijing,26. Suping Peng & Yangbin Li, Wedge-shaped sandstone roof strata and Roof Stability, Examples From Seam 13-1 in Huainan Coalfield, China. 1996 The Proc. for Rock Mechanics and Strata Control in mining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Xi』an
27. Suping Peng & Guoling Yang, Longwall Chain Pillars Design For Weak Floor Conditions, 1996 《Rock Mechanics, tools and Techniques》, A. A. Balkema.
28. 《煤炭網路全書》(地質卷),1996,煤炭工業出版社, 撰稿人,
29. Suping Peng & Pengfei Zhang, Lake Sedimentatoin of the Shitouhezi Formation,Upper Jurassic, Hegang District,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1988, Beijing.
30. Suping Peng & Flores, M., Modern Peral River Delta and Permian Huainan Coalfield, China: a comparative sedimentary facies study. 1996,《Organic Geochem》 ,Vol.24, No.2: 159-179.
31. Suping Peng, Mining-inced Stress Redistrubution and Roof Hazardo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Channel-Filled Sandstone Roof: A Physical Modeling Study. 1996 《Rock Mechanics, tools and Techniques》, A. A. Balkema. 1995
32. 彭蘇萍,中國煤礦高產高效礦井地質保障系統,1996,中國科協第十四次「青年科學家論壇」報告文集,煤炭工業出版社,
33. 彭蘇萍,中國深部煤炭開發誘發的工程災害調查報告,1997年,國家煤炭工業技術委員會地質分會第四屆學術年會,青島
34. 彭蘇萍,建立與完善我國煤礦高產高效礦井地質保障系統的幾個問題,1998,《中國科協第31次「青年科學家論壇」論文集》,煤炭工業出版社,北京,獨立
35. 彭蘇萍,碎屑岩力學與微結構之間關系的初步探討,1998,《中國煤炭學會第五屆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煤炭工業出版社
36. Suping Peng & Yi Liao, A high resolution 3D-seismic technique for distinguishing geological structures in the complex coalfield, 1999,<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99>, Balkema,
37. Suping Peng ,Influence of stratigraphic facies variations on the roof stability by physical modeling study,1999,<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99>, Balkema
38. Suping Peng , Pha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llular concrete curied in autoclared and natural condition,1999,清華第三屆國際煤燃燒會議論文集
39. Suping Peng , The gathering mechanism of associated elements in coal and their partition trends towards the environment, 1999,清華第三屆國際煤燃燒會議論文集
40. 彭蘇萍、孟召平,煤層頂板穩定性的岩性-結構分類方案,1999,《中國科協第44次「青年科學家論壇」論文集》,中國科技出版社
41. 彭蘇萍,礦區生態環境控制及改善的幾個基本問題,全國生態會議論文集,1999,北京
42. 彭蘇萍、唐修義等,中國東部深部安全高效開發中的地質難題及研究方向。〈全國采礦會議論文集〉冶金工業出版社,1999
43. 彭蘇萍,張鵬飛等.潮下砂坪上泥炭沼澤的形成條件及發育特徵,1999,煤炭學報, Vol.24,No.4
44. 彭蘇萍,孟召平.長壁工作面頂板穩定性數值模擬,1999,《中國礦業大學學報》, Vol.28,No.1,41:45
45. 彭蘇萍等,中國煤炭深部開發中的工程災害及今後的研究方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材料與工程科學部《工程與災害學術討論會》,1999,九華山莊
46. 彭蘇萍,中國煤礦高產高效礦井地質保障體系中的幾個關鍵問題,首屆全國煤礦總工程師研究會學術年會特約發言,1999.3,柳州47. 彭蘇萍,中國煤礦復雜地質構造探測技術與儀器的現有水平及今後的主攻方向,第四屆中國礦井地質學術年會特約發言,1999,西安
48. 彭蘇萍.中國煤礦高產高效礦井地質保障系統(河北省科技周特約發言),1999,〈河北煤炭〉,增刊(ISSN 1007-1083),1:4
49. 彭蘇萍,屈洪亮,羅立平,王磊,段延娥.沉積岩全應力應變過程的滲透性試驗研究,2000,煤炭學報, Vol.25,No.2,113:116
50. 彭蘇萍,淮北礦務局楊庄煤礦263采區承壓水體上開采方法研究,2000,研究報告
51. 彭蘇萍,王希良,劉咸衛,趙森林.「三軟」煤層巷道圍岩流變特性試驗研究,2001,煤炭學報, Vol.26,No.2 149:152
52. 彭蘇萍,孟召平,李玉林. 斷層對頂板穩定性影響相似模擬試驗研究,2001, 煤田地質與勘探, Vol.29,No.3, 1:4
53. 彭蘇萍,王立剛.承重型粉煤灰加氣混凝土物料相界形貌分析,1999,煤炭學報, Vol.24,No.3,284:288
54. 彭蘇萍,王希良,肖建華,王磊,杜木民. 軟岩巷道圍岩損傷破壞范圍的地震探測研究,2001, 中國礦業大學學報, Vol.30,NO.1,23:26
55. 彭蘇萍,凌標燦,鄭高升等.采場彎曲下沉帶內巷道變形與岩層移動規律研究,2002,煤炭學報, Vol.27,No.1 21:25
56. 彭蘇萍,孫連英,張德政.基於XML的設計模式描述和復用系統的研究,2002,《計算機工程與應用》, Vol.38,No.1 58:61
57. 彭蘇萍,孫連英,馬春麗.地下開采岩體變形綜合分析方法及應用[J],2002,《中國礦業大學學報》,Vol.33,No.1 80:83
58. 彭蘇萍,王磊,孟召平,段延娥,卞建玲,王英坡. 遙感技術在煤礦區積水塌陷動態監測中的應用——以淮南礦區為例,2002, 煤炭學報, Vol.27,No.4 374:378
59. 彭蘇萍,何宏,邵龍義,時宗波,高雲峰.塔里木盆地寒武奧陶系碳酸岩鹽碳同位素組成特徵, 2002,《中國礦業大學學報》, Vol. 31,No. 4 353:357
60彭蘇萍,王宏偉,杜文鳳, 勾精為.HTI煤層AVO響應特徵及其影響因素,煤炭學報,2013年第10期
61彭蘇萍,楊峰,許獻磊.GPR城市道路病害檢測應用技術研究綜述,辦公自動化,2014(S 1)
62冀瑞君,彭蘇萍,范立民,趙雅楠,李成. 神府礦區採煤對地下水循環的影響——以窟野河中下游流域為例[J]. 煤炭學報, 2015, 40(04): 938-943.
63杜文鳳,彭蘇萍,師素珍. 深部隱伏構造特徵地震解釋及對煤礦安全的影響[J]. 煤炭學報, 2015, 40(03): 640-645.
64杜文鳳,彭蘇萍,勾精為,何登科,盧勇旭. 煤田地震勘探轉換波觀測系統設計與評價[J]. 煤炭學報, 2015, 40(06): 1428-1434.
④ 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科技成果推廣項目是真是假
中央來台專門報道過,
國家中醫葯管源理局,是監察管理機構,中立的地位
從來不推廣\推薦任何項目.網站看了,不可信
我告訴你個:終極看病的醫院, 北京中科院腫瘤醫院,(亞洲最大,國家辦的)
醫院的大夫就擁有世界級別的科學技術交流機會,關注世界最新發展動態,
重要的是花費不多 .
現在的葯,萬金油比較多,效果誇大,不管用,
⑤ 如何申報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項目
一般來講,在申報科技計劃項目時,應注意以下幾個環節:
一、審視自身基本條件是否滿足
項目申報主體應該首先仔細閱讀指南。審視自己是否符合項目申報條件。
在「指南」中明確提出了科技計劃項目申報者必須滿足的基本條件,包括項目申報單位和項目負責人應具備的資格。
首先,項目申報單位必須按指南要求具備申報資格。如要求具備注冊登記或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事業單位,主要從事與所申報項目密切相關的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研究、開發、生產和服務業務,有較強的研究開發和成果轉化能力,而且是項目的直接研製者或產權擁有者。
要注意,項目申報單位必須有嚴格的財務管理制度、健全的財務管理機構和合格的財務管理人員。不是直接從事項目研製的中介機構不在項目申報之列。
其次,對於項目負責人來講,則要求其是實際主持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員,熟悉本領域國內外技術和市場發展動態,具有本領域的工作經驗和技術優勢。有些地方科技計劃允許退休人員等可以參加項目,但不得作為項目負責人。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來講,項目參與人員不得在兩個以上的項目中擔任項目負責人或項目主要參加人員。如果有人已在以前的科技計劃項目中參與兩項以上的項目,這一次就不得作為負責人或主要參加人員申報新的項目。
二、所申報項目的應滿足幾方面的要求
一旦項目申報主體具備了申報科技計劃項目的資格,就可以根據「指南」的要求,進行項目選擇。通常情況下,一個單位會有多個技術在研發或應用中,如何選擇合適的項目,通過申報項目獲得政府的資助呢?當然應該是最重要而且成功把握最大的項目。這樣的項目應該滿足以下條件:
一要符合國家產業、技術政策,技術含量高,創新性較強,技術處於國內先進水平或以上;
二要符合當地有關「重點發展技術領域或鼓勵發展」等所列技術領域范圍;
三是項目成果具有可以預期的應用前景和經濟、社會效益,並可以實現應用和產業化;
四是項目應無知識產權糾紛,專利也好,軟體也好,都應有相應有知識產權證明,而多個單位共同擁有有知識產權也需要提供清晰的證明。
一般來講,根據「指南」,以下四種項目屬於優先支持的項目:
(1)以企業為申報主體,聯合高校、科研機構的產學研合作項目;
(2)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或者通過研究開發能夠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項目;
(3)研究開發過程中結合國際、國家或行業技術標准制定的項目;
(4)企業申報的創名牌產品科技項目等。
因此,項目申報主體在自己的項目群中找出符合上述要求的技術項目進行申報,成功的可能性無疑就大多了
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選擇科技計劃種類
在項目滿足上述條件的基礎上,項目申報單位就可根據自身的技術力量、研發條件、項目所處進度、項目技術水平等因素確定擬申報項目所屬計劃類別。
舉例來講,國家和地方等徵集的計劃項目一般有應用基礎研究計劃、科技攻關計劃、科技成果轉化計劃等類別。
(1)應用基礎研究計劃
應用基礎研究計劃針對重點高新技術領域和重大關鍵技術進行原始性創新和前沿探索性研究,瞄準前沿,以理論、方法、技術等方面的突破為目標,加強技術儲備,推進優勢學科建設。
搞清楚當年度應用基礎研究計劃重點支持領域?如:新材料、納米技術、創新葯物與中葯現代化、醫療衛生等領域的前瞻性應用基礎研究項目等。
科技攻關計劃以解決核心技術、關鍵共性技術和研究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及市場競爭力的新產品、新工藝、新裝備為目標,推動重點產業產品更新換代、技術升級和創名牌活動。
如申報科技攻關計劃的項目應有明確的推廣應用和產業化前景,有比較扎實的前期研究工作基礎,已有實驗室或小試工作成果。申報單位擁有必要的成果商品化、產業化基礎和條件,或者有明確的成果轉化計劃與措施。
如果高等院校想申報科技攻關計劃項目,最好與企業聯合申報,並由企業承諾提供部分項目經費,這樣才有成功的可能。
科技成果轉化計劃針對國家或地方的支柱產業和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促進成熟的高新技術或先進適用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成為具有潛在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如一些地方的科技成果轉化計劃具體包括: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項目、星火計劃項目和火炬計劃項目。必須指出的是,申報科技成果轉化計劃項目的單位須提供相當一部分自籌資金,項目實施地一般象地方其要求在該地區實施。
各類科技計劃都有自己的優先支持方向,應用基礎研究計劃優先扶持項目執行期內預期獲得發明專利授權或進入發明專利實審的項目,科技攻關計劃優先扶持項目執行期內預期取得國際、國家或行業標準的項目,科技成果轉化計劃優先支持各級科技攻關計劃取得的科技成果、獲得科技進步獎的科技成果、優秀專利項目以及在引進消化和吸收的基礎上進行再創新的科技成果。申報單位可根據自已的優勢進行選擇。
⑥ 李思發的科研項目
1.長江、珠江、黑龍江鰱、鱅、草魚考種研究 國家六五 - 七五攻關項目,,1982-19
2. 通江型天鵝洲故道四大家魚天然種質資源生態庫研究 國家八五攻關子專題,1991-1995
3. 主要養殖魚類種質標准參數 國家八五攻關子專題,1991-1995
4. 水產養殖對象良種選育技術研究 國家九五攻關專題,,1996-20
5. 中華絨螯蟹種質鑒定技術 國家九五攻關子專題,,1996-200
6. 淡水魚類種質標准研究 國家九五攻關子專題, 1996-2000
7. 羅非魚選育 國家九五攻關子專題, 1996-2000
8. 羅非魚選育技術 國家十五攻關子專題, 2001-2005
9. 團頭魴生物選育技術 國家十五攻關子專題, 2001-2005
10.薩羅羅非魚的引進 農業部 948 國際引進合作項目, 2000-2002
11. 團頭魴浦江 1 號大規模製種與推廣…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2002-2003
12. 國家標准-中畢絨螫蟹,中華絨蟹蟹--親蟹、仔幼蟹 2001-2002 1. 長江、黑龍江、珠江鰱、鱅、草魚考種瑞典 IFS 國際資助項目(共四期), 1981-1990
2. 草食性魚類選育加拿大 IDRC 國際合作項目, 1986-1991
3. 長江魚類生物多樣性可行性研究加拿大 IDRC 國際合作項目, 1992-1994
4. 團頭魴選育和開發利用 ICLARM 國際合作項目, 1997-2000
5. 羅非魚零排放養殖生態系統歐共體國際合作項目, 2002-2005
⑦ 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中醫葯科技成果推廣項目(養生保健項目)專家委員會的介紹
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中醫葯科技成果推廣項目專家委員會(以下簡稱中醫專家委員會)主要負責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中醫葯科技成果推廣項目(養生保健項目)的評選、推廣,與對渴望養生的普羅大眾的養生指導工作。
⑧ 國家重大科技成果推廣計劃項目有哪些
太多了,每年都有,網路上找吧。
⑨ 我國近年來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果
劉玉華
劉玉華,女,工學博士(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系統結構專業),現為華中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計算機網路與通信領域的研究,具體包括:網路管理與控制、網路優化、無線通信網路、多網合一、智能交通、復雜網路理論等方向。近年來,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武漢市重大科技計劃項目,並獲得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和湖北省科技進步獎項。目前正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國家 973 子項目的研究,還有多項橫向課題基金的研究與開發,近三年劉玉華名下分解的橫向課題基金達到 80 余萬元。近三年在國內外權威期刊與核心期刊及國內外學術會議上發表署名第一作者的論文 20 余篇,其中有數篇論文被 SCI 、 EI 、 ISTP 三大資料庫收錄。
高春芳,男,漢族,河南盧氏人,1952年3月出生,1970年12月入伍,1971年12月入黨,技術二級,文職一級,將軍。現任濟南軍區第150中心醫院院長兼全軍肛腸外科研究所所長,主任醫師;第二軍醫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第十屆、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享受國家特殊津貼。兼任全軍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委、全軍肛腸學會主任委員、全軍普通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衛生法學會副會長、濟南軍區醫學專業高職評委外科組長,是國家和軍隊10餘種醫學雜志編委。
入伍38年來,高春芳置身於醫學事業,潛心鑽研業務技術,一門心思謀創新,銳意進取求發展,在本職專業和推進醫院建設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開創了醫院全面建設新局面。他是國內著名的肛腸外科專家,潛心與肛腸外科疾病診治和腫瘤基礎醫學研究,創建了全軍肛腸外科研究所。其首創的直腸癌根治術中重建「直腸角」式人工肛門新方法,被國內外醫學屆譽為「高氏術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國內率先利用蛋白晶元技術,對大腸癌、胃癌、乳腺癌及肝癌等惡性腫瘤進行研究,通過一滴血檢測有無腫瘤;最早進行蠍毒素治療大腸癌研究,首創了骨髓免疫組織早期發現微小轉移癌的新方法,為大腸癌早期診斷提供了新的途徑。在腸黏連防治、便秘防治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為臨床診療創新了多種診治方法,填補了國內多項技術空白;他圍繞戰場搞科研,研製的三氧電子消毒儀、谷氨醯胺二肽全腸外營養對腸損傷影響的實驗研究均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他先後承擔國家「八五」、全軍「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攻關課題23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8項、全軍科技大會二等獎1項、三等獎10項、四等獎8項;河南省科技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主編和參與編寫專著10部,發表論文170餘篇。先後榮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5次。被評為全國首屆中青年醫學科技之星,全國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百姓放心示範醫院優秀管理者;全軍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濟南軍區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濟南軍區專業技術突出貢獻一等獎,並連續兩次獲得軍隊專業技術優秀人才一類崗位津貼。2001年擔任院長後,醫院先後被評為「全國百姓放心示範醫院」、首屆「全軍先進醫院」;被濟南軍區評為「五優醫院」、「科技工作先進單位」、「人才隊伍建設先進單位」等,連續6年被濟南軍區聯勤部和所屬分部評為「全面建設先進團單位」。2006年濟南軍區聯勤部黨委作出了「關於開展向高春芳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
勇於挑戰醫學難題,把自主創新作為攀登醫學高峰的內在動力。
經過無數次的探索,高春芳終於探索出了利用結腸殘端設計「新直腸角」和人工內括約肌重建在會陰部設置人工肛門手術成功,從此結束了直腸癌患者術後在腹部掛「糞袋」的歷史。該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和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目前,已為5000餘例病人成功施行手術,病人已遍及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和東南亞、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為了評價肛門控制排便功能,他潛心鑽研,自學了力學、機械原理和計算機新知識,跑北京、上濟南,到科研院所請教有關專家,終於研製成功了「CY-1型醫用壓力監測儀」,解決了肛門壓力測定問題,填補了國內在這一領域的技術空白,並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為了研究大腸癌防治新方法,他潛心研究蠍毒對大腸癌的作用,利用蠍毒提取物純化進行大腸癌細胞體外仰殺各種毒理作用研究,動物移植瘤實驗,明確了蠍毒對大腸癌防治作用機理,解開了蠍毒治療大腸癌的奧秘,發表相關論文26篇,獲得了軍隊科技成果二等獎。我國由於生活環境等因素的改變,大腸癌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手術後五年生存率不斷提高的原因是早期發現的檢查方法不理想。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他又瞄準國際上基因蛋白研究前沿,展開了蛋白指紋圖譜診斷大腸癌的研究。他篩選了正常人大腸息肉,各種大腸炎症等各種疾病的蛋白指紋圖譜,進行各種動物實驗和人體各種腫瘤特異性蛋白指紋圖譜篩選,尋求出了大腸癌診斷的特異性標志物,診斷大腸癌准確性達96%以上,此研究比美國早一年半。該研究成果2007年獲軍隊醫療成果一等獎。
醫德醫風高尚,把解除患者痛苦作為自己的神聖職責。
高春芳從踏上從醫之路開始,就立志為病人解除痛苦。三十多年來,不管形勢如何變化、名氣怎麼增大、職務怎樣改變,他始終保持一名普通醫生本色,把治病救人作為自己的神聖職責和畢生追求,堅持用精湛的醫術和滿腔的愛心為部隊服務、為患者服務。他恪守「醫本仁術」的醫道真諦,三十多年如一日,滿腔熱情地診治每一位病人。由於軍內外許多人了解他的醫術醫德,慕名求醫的患者越來越多,經常有人到辦公室請他診病情、看片子、問葯方,他從不擺專家的「架子」,對病人總是不厭其煩、耐心解答。有時他坐診接待的病人多,有的患者因為著急發一些牢騷,遇到這種情況,高春芳總是面帶微笑,耐心地勸慰病人。高春芳心中始終裝著病人,處處為病人著想,體貼入微,深夜查房從不穿硬底鞋,冬天接診總是把聽診器捂熱後再檢查。在他做住院醫生時,一名病人胃癌術後出現「胃瘺」,需24小時床旁持續吸引,情況比較復雜,高春芳連續十多天堅守在病房,不停地為患者吸出外溢胃內容物,清理創面。由於措施及時得當,患者很快康復出院。許多經他看過病的患者都深有體會地說:「高春芳是用心為病人看病,以情為患者服務」。從醫三十多年,他對每名患者不僅從生理上盡最大努力解除病痛,還從多方面給予熱心幫助,為他們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有的病人年老體弱、行動不便,他就替他們問醫取葯;有的病人住院時間長,閑得無聊,他就買一些報紙和雜志給他們看;有的外地病人家屬住宿有困難,他就幫助聯系住所;有的病人經濟拮據,他就主動伸出援助之手。2001年,甘肅省一位農村婦女患腸癌晚期,東拼西湊了1萬多元錢來到醫院,最後結算時還差3000多元,看到西部山區老百姓生活困難看不起病的窘迫,高春芳發動科室為她捐款補上了醫療費。
注重人才培養,把打造名醫群體作為醫院可持續發展的強力支撐。
高春芳擔任院長後,面對競爭激勵的醫療市場,他首先考慮的就是如何培養人才,搶占制高點。他親自製定了《醫院學科帶頭人培養發展十年規劃》、《特色專科人才建設規劃》,前瞻性地構建人才隊伍的框架;先後出台了「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工程」、「人才培養目標責任制」,確定20多名德才兼備的學科帶頭人和具有培養潛質的人才苗子進行重點培養,實現了人才隊伍由「規模化發展」向「質量化建設」的轉變;他還對干出成績的人才實行重獎,對那些人才培養不力的科室和工作平庸、不思進取的個人實行「一票否決」。根據人才培養目標,以抓好在職培訓、建立碩博培養點、網上招攬人才、實行專家帶教、創造優越環境、推行競爭上崗等多種途徑,以「雙百人才工程」建設(百名高學歷、百名高職)為主體,不斷加快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工作,夯實了醫院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基礎。目前,醫院擁有2個博士、14個碩士培養點,碩博以上高學歷人員143人,高級職稱112人。近幾年,醫院有176項科技創新成果填補軍隊和駐地醫療技術空白,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獲得軍隊和省級二等獎19項,發表學術論文1413篇,中華級223篇。
瞄準軍事斗爭需求,把提高衛勤保障能力作為軍隊醫院生存發展的根本保證。
高春芳常說:「沒有軍隊就沒有軍隊醫院的存在」,「姓軍為兵』是醫院大法」。醫院專門建立了軍人就診綠色通道。作為戰士成長起來的專家,他對基層官兵格外親切,一遇到戰士就診,總是問寒問暖。當院長後,事務多、工作忙,每次醫療隊下基層巡診,只要他有時間,就親自帶隊去。5年來,他個人為基層官兵接診上千次、主刀手術上百台,深受官兵信賴。面對變幻莫測的軍事斗爭,他又瞄準訓練場,建立了唯一的全軍軍事訓練研究所,實現了集預防、醫療、保健、教學「一體化」的為軍服務新模式,創造了具有我軍特點的訓練醫學體系。結合衛勤保障需要搞科研,承擔了多項全軍「十五」重點課題和全軍「十五」計劃課題;他與訓練傷研究所的同志一起,關注部隊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和治療,堅持著眼軍隊需求選定科研課題。針對部隊外出訓練、演慣用水難的問題,他運用臭氧消毒原理研製出了攜帶、使用方便的三氧電子消毒儀,僅半小時就能達到消毒要求。在「鐵拳-2004軍事演習」,尤其是「5。12」汶川抗震救災中,該消毒儀在重災區汶川映秀鎮、都江堰分別用於帳篷消毒和飲水消毒,受到災區群眾和抗震救災部隊的高度評價,中央電視台現場給予了報道。此項發明成果被總後衛生部列為全軍重大科技成果推廣項目。近年來,三氧電子消毒儀、高氧液體治療儀等5項與未來戰場息息相關的科研成果相繼問世,並投入臨床,全部獲得國家和軍隊科研成果獎。在今年抗震救災中,高春芳接到上級抽組命令後,迅速調整方案,按照抗震救災衛勤保障的特點,合理搭配專業,挑選思想好、身體健、業務精、經驗足的專家組成醫療隊。按照上級要求攜帶手術、防疫、生活保障器材物資,並根據所擔負任務,制訂出超前預案,緊急協調地方醫葯公司,加大攜帶了價值20餘萬元的防疫、急救葯品,僅用一個小時就完成了鐵路輸送裝載,於5月16日凌晨3時到達都江堰市玉堂鎮,成為所屬部隊第一支抵達災區的醫療隊。在救災一線葯品告急時,他緊急從醫院調撥並配製一批用於治療官兵皮膚病的葯品,使患病官兵及時用葯,保證了配屬部隊的戰鬥力未受影響。6月底,他親臨災區一線,和抗震救災官兵同吃同住,始終把災區群眾當親人,把官兵當兄弟,冒著餘震酷暑和危房倒塌等危險,始終沖在最前面。在重災區映秀鎮,他冒著40多度的高溫,為400餘名「鐵軍」官兵巡診治病;在都江堰玉堂鎮、中興鎮等災區,為200餘名災區群眾診治疾病,深受官兵愛戴和災區群眾好評。
⑩ 劉敏珊的研究成果
作為項目負責人多年來先後主持國家「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國際合作項目、部省級科技攻關項目和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橫向協作項目等科研項目40餘項。其成果「新型高效縱流殼程換熱設備現代設計技術研究與應用」獲200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新型高效組合式換熱器」獲1993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以及部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12項等20餘項獎勵。 「新型高效換熱器系列」被列入「九五國家級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
獲國家授權專利10項,其中發明專利3項,發表論文150餘篇,出版專著6部。多年來已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60餘名。長期擔任FM國際學術會議學術委員會委員、2007年HMSME國際學術會議學術委員會委員等國際學術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