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鞠躬的主要成果
鞠躬教授多年來主要從事束路追蹤、神經內分泌學、大腦邊緣系統及化學神經解剖學的研究。在脊髓與腦乾的聯系、終紋床核以及腦下垂體前葉、後葉的神經支配等方面研究中有許多重要發現,尤其是發現哺乳動物可受神經直接調節,從而提出垂體前葉受神經-體液雙重調節的學說,具有突破性意義,打破了垂體前葉不受神經直接調節的半個世紀的定論。此學說可能將對內分泌的正常及病理功能,內分泌疾病的病因及治療等方面的研究開辟新的研究方向。此學說已逐漸受到國際上的重視,曾應邀赴13個國家(地區)31所院校作33次報告,邀請人中有諾貝爾生理學獲醫學獎委員會副主席,匈牙利科學院副院長、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前蘇聯醫學科學院通訊院士等。在國內組織的國際性學術大會上作大會報告(Plenary Lecture)3次,1998年9月將應邀在澳大利亞召開的第四屆亞大生理學聯合會、第二屆亞大神經科學聯合會、澳大利亞生理學學會年會及紐西蘭勝利學會聯合舉辦的大會上作大會報告。格氏解剖學及「Autonomic-Endocrine Interaction」一書中均引用了此發現。1992年在法國尼斯召開的第八屆國際內分泌大會上B.Halasz 作的G.Harris紀念報告中,指名介紹了此發現曾先後三次接受國際雜志的邀請撰寫有關綜述,鞠躬教授從事神經科學研究中,先後在國內、外雜志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國外雜志上發表71篇,國內雜志第一作者40篇。參加專著編寫了3部,其中主編1部,作者2部。據SCI不完全統計,論文在國際上被引用600次以上。完成和承擔各類基金12項,其中主持8項,參加4項,獲經費125萬元。鞠躬教授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以上成果獎6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除兩項為第二作者外,其它均為第一。其中一等獎為:⑴哺乳動物垂體前葉肽能神經支配的發現和神經調節假說的提出;⑵神經損傷後背根節神經元神經調質和受體與慢性痛;二等獎為:⑴顯示辣根過氧化物酶和生物凝集素技術;⑵脊神經和脊髓免疫組化的研究;⑶終紋床核的研究;⑷大鼠垂體後葉多種神經纖維的起源及追蹤與免疫組織化學相結合技術。目前正在開展或計劃開展的國際合作研究7項。1995年獲「八五」全軍後勤重大科技成果獎;1996年獲解放軍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同年獲96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⑵ 陳景潤有哪些重大的成果
1933年 5月22日生於福建福州。
1953年 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
1957年 進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並在華羅庚教授 指導下從事數論方面的研究。
1965年 稱自己已經證明(1+2),由師兄王元審查後於1966年6月在科學通報上發表。
1974年 被重病在身的周總理親自推薦為四屆人大代表,並被選為人大常委。
1979年 完成論文《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將最小素數從原有的80推進到16,受到國際數學界好評。[2]
1979年 應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之邀前往講學與訪問,受到外國同行的廣泛關注。
1981年 當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
1984年 4月27日在橫過馬路時,被一輛急駛而來的自行車撞倒,後腦著地,誘發帕金森氏綜合症。
1996年 3月19日因病住院,經搶救無效逝世,享年62歲。
家庭
妻:由昆(1951-? )
子:陳由偉 ( 1981年12月生)
這曾是一個舉世震驚的奇跡:一位屈居於6平方米小屋的數學家,借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幾麻袋的草稿紙,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遙的輝煌。
創造這個奇跡的正是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
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生於福建省福州市。他從小是個瘦弱、內向的孩子,卻獨獨愛上了數學。演算數學題佔去了他大部分的時間,枯燥無味的代數方程式使他充滿了幸福感。1953年,陳景潤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由於他對數論中一系列問題的出色研究,受到華羅庚的重視,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
上世紀50年代,陳景潤對高斯圓內格點問題、球內格點問題、塔里問題與華林問題的以往結果,作出了重要改進。上世紀60年代後,他又對篩法及其有關重要問題,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
「哥德巴赫猜想」這一200多年懸而未決的世界級數學難題,曾吸引了各國成千上萬位數學家的注意,而真正能對這一難題提出挑戰的人卻很少。陳景潤在高中時代,就聽老師極富哲理地講:自然科學的皇後是數學,數學的皇冠是數論,「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冠上的明珠。這一至關重要的啟迪之言,成了他一生為之嘔心瀝血、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
陳景潤在夜以繼日的研究數學
為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這顆世界矚目的數學明珠,陳景潤以驚人的毅力,在數學領域里艱苦卓絕地跋涉。辛勤的汗水換來了豐碩的成果。1973年,陳景潤終於找到了一條簡明的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當他的成果發表後,立刻轟動世界。其中「1+2」被命名為「陳氏定理」,同時被譽為篩法的「光輝的頂點」。華羅庚等老一輩數學家對陳景潤的論文給予了高度評價。世界各國的數學家也紛紛發表文章,贊揚陳景潤的研究成果是「當前世界上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最好的一個成果」。
陳景潤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數論問題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遙遙領先。世界級的數學大師、美國學者阿·威爾曾這樣稱贊他:「陳景潤的每一項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馬拉雅山山巔上行走。」1978年和1982年,陳景潤兩次受到國際數學家大會作45分鍾報告的最高規格的邀請。[3]
此外,陳景潤還在組合數學與現代經濟管理、尖端技術和人類密切關系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他先後在國內外報刊上發表了科學論文70餘篇,並有《數學趣味談》、《組合數學》等著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獎、華羅庚數學獎等多項獎勵。
陳景潤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然而他毫不自滿,他說:「在科學的道路上我只是翻過了一個小山包,真正高峰還沒有攀上去,還要繼續努力。」
1996年3月19日,在患帕金森氏綜合征10多年之後,由於突發性肺炎並發症造成病情加重,陳景潤終因呼吸循環衰竭逝世,終年63歲。
婚姻故事
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文的發表,如旋風般震撼著人們的心靈,震撼著中外數學界。國內外評論說:「陳景潤成了中國科學春天的一大盛景」。他被邀參加了全國科學大會,鄧小平同志親切地接見了他。當時陳景潤身體不太好,小平同志關懷備至,會議結束後,陳景潤被送入北京解放軍309醫院高幹病房。他的到來,轟動了整個醫院,院領導給予了盛情的接待,醫生和護士無不崇敬這位世界級的大數學家。1977年11月從武漢軍區派到309醫院進修的由昆,被同伴們拉去看中國這位名人,這真是緣分,過去陳景潤連女人名字的邊都不粘,連句話都不說的人,此次年近半百的陳景潤見到由昆,眼睛一亮,親切地和由昆打招呼,請她們進來坐下,話也多了。後來由昆被派到陳景潤的病房當值班醫生。這樣,接觸的機會多了,每次由昆一出現,陳景潤都特別高興。一天,陳景潤關切地問由昆,家住在哪?有沒有男朋友、有沒有成家?由昆毫不設防,她便心直口快地說:「沒有,沒有,還早著呢。」以後,由昆也十分關心這位中國數學家,斗轉星移,彼此產生了愛情,他們在組織的幫助下結婚了。從此這位被稱為「痴人」和「怪人」的數字家陳景潤有了一個溫暖的家了。
陳景潤夫人由昆在愛撫陳的雕像
陳景潤不僅是數學奇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獨特的見解。兒子名叫陳由偉。"陳由偉"這個名字是陳景潤起的。陳由是他與夫人各自的姓,偉則希望其對人類有偉大貢獻的意思。陳景潤對獨生兒子的培養方法是:民主對待兒子。家庭民主,父子民主,母子民主,使孩子能自由自在成長,使他的思維方法更具有個性。陳景潤認為,孩子有個性才能成才,文藝家、政治家、科學家都靠個性的發展才獲得成功。陳景潤希望兒子將來也當科學家。陳由偉天生聰明,每當他拿玩具,便好奇地把玩具解剖——拆開看個明白。一個玩具幾十元,當母親的便拉下臉來嚴肅批評兒子。這時,陳景潤總是樂呵呵地站在兒子一邊說:"孩子有好奇心是件好事。他能拆開玩具證明他有求知慾望,能研究問題。當父母的要支持他才對。"兒子上小學後,常常向陳景潤談自己的事,學習、勞動或與同學的往來。陳景潤認真聽著,然後為孩子當參謀,或表揚或批評糾正。很快,他就獲得了孩子的信任,和兒子成了朋友。陳景潤認為,教育培養孩子,要因人而異,不同環境、不同性格,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不同。這正是這位舉世聞名的數學家的過人之處。陳景潤與由昆欣慰地講,教育孩子要靈活,要分階段。孩子的成長與教育方法分不開。[4]
生活趣聞
陳景潤不愛走公園,也不愛逛馬路,就愛學習。學習起來,常常忘記了吃飯睡覺。
有一天,陳景潤吃中飯的時候,摸摸腦袋,哎呀,頭發太長了,應該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見了,還當自己是個姑娘呢。於是,他放下飯碗,就跑到理發店去了。
理發店裡人很多,大家挨著次序理發。陳景潤拿的牌子是三十八號的小牌子。他想:輪到我還早著哩。時間是多麼寶貴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費掉。他趕忙走出理發店,找了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然後從口袋裡掏出個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來。他背了一會,忽然想起上午讀外文的時候,有個地方沒看懂。不懂的東西,一定要把它弄懂,這是陳景潤的脾氣。他看了看手錶,才十二點半。他想:先到圖書館去查一查,再回來理發還來得及,站起來就走了。誰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輪到他理發了。理發員叔叔大聲地叫:「三十八號!誰是三十八號?快來理發!」你想想,陳景潤正在圖書館里看書,他能聽見理發員叔叔喊三十八號嗎?
過了好些時間,陳景潤在圖書館里,把不懂的東西弄懂了,這才高高興興地往理發店走去。可是他路過外文閱覽室,有各式各樣的新書,可好看啦。又跑進去看起書來了,一直看到太陽下山了,他才想起理發的事兒來。他一摸口袋,那張三十八號的小牌子還好好地躺著哩。但是他來到理發店還有啥用呢,這個號碼早已過時了。
陳景潤進了圖書館,真好比掉進了蜜糖罐,怎麼也捨不得離開。可不,又有一天,陳景潤吃了早飯,帶上兩個饅頭,一塊鹹菜,到圖書館去了。
陳景潤在圖書館里,找到了一個最安靜的地方,認認真真地看起書來。他一直看到中午,覺得肚子有點餓了,就從口袋裡掏出一隻饅頭來,一面啃著,一面還在看書。
「丁零零……」下班的鈴聲響了,管理員大聲地喊:「下班了,請大家離開圖書館!」人家都走了,可是陳景潤根本沒聽見,還是一個勁地在看書吶。
管理員以為大家都離開圖書館了,就把圖書館的大門鎖上,回家去了。
時間悄悄地過去,天漸漸地黑下來。陳景潤朝窗外一看,心裡說:今天的天氣真怪!一會兒陽光燦爛,一會兒天又陰啦。他拉了一下電燈的開關線,又坐下來看書。看著看著,忽然,他站了起來。原來,他看了一天書,開竅了。現在,他要趕回宿捨去,把昨天沒做完的那道題目,繼續做下去。
陳景潤把書收拾好,就往外走去。圖書館里靜悄悄的,沒有一點兒聲音。哎,管理員上哪兒去了呢?來看書的人怎麼一個也沒了呢?陳景潤看了一下手錶,啊,已經是晚上八點多鍾了。他推推大門,大門鎖著;他朝門外大聲喊叫:「請開門!請開門!」可是沒有人回答。
要是在平時,陳景潤就會走回座位,繼續看書,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可是,今天不行啊!他要趕回宿舍,做那道沒有做完的題目呢!
他走到電話機旁邊,給辦公室打電話。可是沒人來接,只有嘟嘟的聲音。他又撥了幾次號碼,還是沒有人來接。怎麼辦呢?這時候,他想起了黨委書記,馬上給黨委書記撥了電話。
「陳景潤?」黨委書記接到電話,感到很奇怪。他問清楚是怎麼一回事,高興得不得了,笑著說:「陳景潤!陳景潤!你辛苦了,你真是個好同志。」
黨委書記馬上派了幾個同志,去找圖書館的管理員。圖書館的大門打開了,陳景潤向管理員說:「對不起!對不起!謝謝,謝謝!」他一邊說一邊跑下樓梯,回到了自己的宿舍。
他打開燈,馬上做起那道題目起來。
陳景潤與哥德巴赫猜想
一
陳景潤在福州英華中學讀書時,有幸聆聽了清華大學調來的一名很有學問的數學教師沈元講課。他給同學們講了一道世界數學難題:「大約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國數學家提出了『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均可表示兩個素數之和』,簡稱1+1。他一生也沒證明出來,便給俄國聖彼得堡的數學家歐拉寫信,請他幫助證明這道難題。歐拉接到信後,就著手計算。他費盡了腦筋,直到離開人世,也沒有證明出來。之後,哥德巴赫帶著一生的遺憾也離開了人世,卻留下了這道數學難題。200多年來,這個哥德巴赫猜想之謎吸引了眾多的數學家,從而使它成為世界數學界一大懸案」。老師講到這里還打了一個有趣的比喻,數學是自然科學皇後,「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後王冠上的明珠!這引人入勝的故事給陳景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著陳景潤。從此,陳景潤開始了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的艱辛歷程......
1953年,陳景潤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曾被留校,當了一名圖書館的資料員,除整理圖書資料外,還擔負著為數學系學生批改作業的工作,盡管時間緊張、工作繁忙,他仍然堅持不懈地鑽研數學科學。陳景潤對數學論有濃厚的興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系統地閱讀了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有關數學的專著。陳景潤為了能直接閱讀外國資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繼續學習英語的同時,又攻讀了俄語、德語、法語、日語、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學習這些外語對一個數學家來說已是一個驚人突破,但對陳景潤來說只是萬里長征邁出的第一步。
為了使自己夢想成真,陳景潤不管是酷暑還是嚴冬,在那不足6平方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潛心鑽研,光是計算的草紙就足足裝了幾麻袋。1957年,陳景潤被調到中國科學院研究所工作,做為新的起點,他更加刻苦鑽研。經過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發表了他的論文《大偶數表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2個素數的乘積之和》。論文的發表,受到世界數學界和著名數學家的高度重視和稱贊。英國數學家哈伯斯坦和德國數學家黎希特把陳景潤的論文寫進數學書中,稱為「陳氏定理」,可是,這個世界數學領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卻不知商品分類,有的商品名字都叫不出來,被稱為「痴人」和「怪人」。
二
作家徐遲在《哥德巴赫猜想》中這樣描繪陳景潤的內心世界:「我知道我的病早已嚴重起來。我是病入膏肓了。細菌在吞噬我的肺腑內臟。我的心力已到了衰竭的地步。我的身體確實是支持不了啦!唯獨我的腦細胞是異常的活躍,所以我的工作停不下來。我不能停止。……
⑶ wow影蹤禪院致敬成就怎麼做
做個宏比較簡單,做個宏輸入
/鞠躬
然後在觸發情節的時候——也就是許多熊貓新兵出現,被擊敗的那裡,對每個被打空血敬禮的熊貓新兵使用這個宏就可以了。據說他們坐到四周後依然可以對他們使用這個宏並完成成就,不過我沒有這么試過。
這個成就是全隊總計,所以一起做的話會更簡單。
⑷ 形容工作效果完成比較好的成語!
面面俱到、行之有效、事半功倍、卓有成效、成績斐然。
一、面面俱到
【解釋】:各方面都能照顧到,沒有遺漏疏忽。也指雖然照顧到各方面,但一般化。
【出自】: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七回:「這位單道台辦事一向是面面俱到,不肯落一點褒貶的。」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二、行之有效
【解釋】:之:代詞,它,指辦法、措施等;效:成效,效果。實行起來有成效。指某種方法或措施已經實行過,證明很有效用。
【出自】:現代毛澤東《中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整風是在我們歷史上行之有效的辦法。」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近義詞】桌有成效、卓有成效、立竿見影
三、事半功倍
【解釋】:指做事得法,因而費力小,收效大。
【出自】:現代鄒韜奮《經歷·前途》:「如能善用他的特長和經驗,比較地容易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四、卓有成效
【解釋】:卓:卓越,高超。有突出的成績和效果。
【出處】:現代蔣子龍《拜年》五:「他相信自己那套辦法是卓有成效的,過去曾被無數事實證明過。"
【語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五、成績斐然
【拼音】[ chéng jì fěi rán ]
【解釋】形容人很有成就,成績突出。
⑸ 陳仁鑒的主要成就
鯉聲劇團創始人之一
一九五三年,陳仁鑒正式投身戲曲的改革與劇本創作。他是仙游縣鯉聲劇團的創始人之一。一九五四年夏天,陳仁鑒先生與人合作整理的《琴挑》一劇。參加福建省第二屆戲曲會演,得了大獎。同年又赴華東地區參加調演並獲獎,選入《華東戲曲劇本選》。古老的莆仙戲首次與專家學者和上海觀眾見面,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倍受贊賞。
一九五五年,陳仁鑒先生被調進了仙游縣編劇小組集中精力搞劇本創作。他夜以繼日、廢寢忘餐,嘔心瀝血,刻苦寫作。他編的戲,演到哪裡,紅到哪裡,上座率極高。許多劇團爭著要他的劇本,他都有求必應。一九五六年,他寫的現代劇《大牛與小牛》、《三家林》在福建省現代劇會演中獲大獎,奪雙魁。
整理改編《團圓之後》
一九五七年,他整理改編的《團圓之後》(一名《父子恨》)和《新春大吉》被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莆仙戲這個小劇種,引起了全國劇壇的注目。一九五九年,《團團之後》作為進京獻禮劇目,譽滿京華。途經上海公演時,出現了滿城爭說《團圓之後》的盛況,《文匯報》全文刊登了該劇;在京演出期間,哲學界、史學界、文學界、戲劇界的專家學者們盛贊它「列入世界悲劇之林毫無愧色」。鯉聲劇團載譽歸來時,先後到濟南、南京、蘇州、杭州、南昌、長沙、武漢、九江等地演出,受到隆重接待,到處佳評如潮。這次席捲半個中國的演出,使莆仙戲「雷響天下知」。一九六0年,該劇赴長春拍攝成舞台藝術片。之後,香港影視界改編成《同命鴛鴦》(夏夢主演)上映,影響海外;幾十年來,被改變成電視劇、各種舞台劇,盛演不衰、百看不厭。
《春草闖堂》飲譽九州
此後,陳仁鑒先生又相繼寫出了《春草闖堂》(與人合作,由他主筆)、《嵩口令》等名劇。一九七九年,《春草闖堂》進京獻演,再次飲譽九州戲苑,獲得創作與演出一等獎。專家撰文指出:「中國的月亮也是圓的」。「抬轎」一場戲的表演,更是博得了高度的評價,許多表演團體,都上門拜師學藝;全國各地有六百多個劇團上演該劇;香港鳳凰電影製片廠將其改編拍攝為故事片《假婿乘龍》,廣東潮劇院移植後赴泰演出,公主、總理都到場看戲,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評論;香港《大成》月刊載了劇本;台灣首批開放大陸的五個劇目,其中就有《春草闖堂》;香港昭英社在國際青年節上演的《春草闖堂》劇,被列為精彩節目之一。1998年,鯉聲劇團赴台灣演出《團圓之後》受到專家和觀眾的高度贊譽。
為戲曲事業鞠躬盡瘁
陳仁鑒先生為戲曲的現代化和大眾化傾注了畢生精力,他不但對莆仙戲走向全國有特殊的貢獻,而且其作品在全國劇壇也享有崇高地位。他對傳統劇目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注入強烈的當代意識,以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統一,雅於俗的完美結合,震撼我國劇壇,風靡港台及東南亞,到處常演常新,保持永久的藝術魅力。他的《團圓之後》和《春草闖堂》分別被選入王季思教授主編的《中國當代悲劇選》、《中國當代喜劇選》。全國入選兩部作品的,唯有他一人。《春草闖堂》還被選入中國新文學大系戲劇卷。他的作品被列為藝術院校教材。他晚年針對戲曲的殿堂化和貴族化,大力呼籲通俗化和大眾化。引起重視和爭論。因而更受到普遍尊重和敬仰。上海藝術研究所對他的作品的評價是「高山仰止」。中國協會認為他的代表作「是我國劇壇的閃光之作」,「但福建乃至全國的劇作家產生深遠的影響」,中國劇協副主席郭漢城認為,他的劇目作「光照曲苑」,他本人「在中國戲曲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地位」。
陳仁鑒先生用畢生心血創作的戲劇精品,他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風格以及高尚的人品道德,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與精神財富;他為戲曲事業鞠躬盡瘁的精神,將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
⑹ 對待成就和名利謙虛例子
我國著名政治家毛澤東曾經說過:「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謙虛就是有自知之明,是一種有修養的表現。一個人只有謙虛,才會讓別人尊重。 相傳我國著名詩人白居易,每當做好了一首詩,總是先念給牧童或老婦人聽,然後再反復修改,直到他們聽了拍手稱好,才算定稿。 像白居易這樣一位著名的詩人,並不因牧童和村婦的無知而輕視他們,因為他懂得真正的文學作品,必須得到人民的承認,所以他虛心求教於人民,這才使他的詩通俗易懂,在民間廣為流傳,為後人所稱頌。 相對而言,驕傲不僅使人落後,還會招致不良後果。比如自滿亡國的故事 : 五代時,晉王李克用帶著對梁、燕、契丹的遺恨而死。臨終前,李克用留給兒子李存勖3支箭,囑其復仇。李存勖不忘父親的遺志,出征時將3支箭裝入錦囊,凱旋後則祭祀在祖廟,以此激勵自己奮發圖強。在此強大的推動力下,李存勖攻城略地,滅燕破梁,又敗契丹,無往不勝。「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可是當後來天下已定,大功告成時,李存勖卻變得驕傲自滿起來,縱情聲色,終日與美女在一起。致使上下離心,國運日衰,三五年後就禍端驟起,自己也被亂箭射死。 這個故事充分的表明:人不可驕傲,一旦驕傲,若不收拾,將會禍端驟起,不利於己。 綜上所述,「謙受益,滿招損。」謙虛使人取得成就,贏得別人的稱頌,而驕傲卻令人不思進取,招致不良的後果。這充分說明,虛心是取得成就的第一步。 但謙虛並不等於謙卑,也不等於虛偽。在榮譽面前,謙虛是一種美德。為了贏得謙虛的名聲而「謙虛」,就是虛偽;為了討好他人而謙虛,就是謙卑。我們不需要謙卑的謙虛,也不需要虛偽的謙虛,只需要真實的謙虛。 「滿招損,謙受益。」讓我們養成謙虛的美德,做一個高尚的人吧!
成功來自謙遜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他很明確地指出了學無止境地道理。也就是說,假如你知道的是天上的「一顆星」,那麼知識就是整個宇宙,遼闊無邊。一個人只有掌握了許多必要的,有用的知識,成功的大門才會向你打開。因此,我們要謙虛好學。
著名學者笛卡爾說過:「愈學習,愈發現自己的不足。」是啊,只有通過學習,不斷擴大知識領域,擴充知識面,儲蓄更多的信息,你才能真正領悟到「知也無涯」的深刻含義。這樣你既不會妄自菲薄,也不會妄自尊大,做到謙遜成熟,不斷進取,成功便不招自來。
那麼,當我們在學習上或事業上有了一定作為的時候,還要不要謙遜呢?要!因為「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有些人往往就是由於驕傲自大而陷入泥坑。古人說得好:「謙受益,滿招損。」如果取得了一點點成績就沾鎮此,我們要謙虛好學。
著名學者笛卡爾說過:「愈學習,愈發現自己的不足。」是啊,只有通過學習,不斷擴大知識領域,擴充知識面,儲蓄更多的信息,你才能真正領悟到「知也無涯」的深刻含義。這樣你既不會妄自菲薄,也不會妄自尊大,做到謙遜成熟,不斷進取,成功便不招自來。
那麼,當我們在學習上或事業上有了一定作為的時候,還要不要謙遜呢?要!因為「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有些人往往就是由於驕傲自大而陷入泥坑。古人說得好:「謙受益,滿招損。」如果取得了一點點成績就沾沾自喜,被眼前的勝利沖昏頭腦,就會把辛辛苦苦得來的成績毀於一旦。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尤其不能驕傲,格言曰:「虛心的人十有九成,自滿的人十有九空。」我們在取得好成績時不自滿,才會更上一層樓。
從實際上說,謙遜是一種美德,一種修養。能否做到謙遜也是衡量一個人思想品德是否高尚的方法之一。忠於真理的人,虛懷若谷,為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的人,永不自滿。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就是這方面的傑出代表。他文能治國,武能安邦,文武兼備,但他又何等不謙虛謹慎,表現出比一般人更謙遜更成熟。從實際上說,謙遜是一種美德,一種修養。能否做到謙遜也是衡量一個人思想品德是否高尚的方法之一。忠於真理的人,虛懷若谷,為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的人,永不自滿。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就是這方面的傑出代表。他文能治國,武能安邦,文武兼備,但他又何等不謙虛謹慎,表現出比一般人更謙遜更成熟。我們要學習周恩來,那麼謙遜這一高尚品德就是首先要學習的方面。
⑺ 關於鞠躬禮的句子和名言
1.生活不可能像你想像得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像得那麼糟。我覺得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像。有時,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也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莫泊桑)
2.立法者三句修正的話,全部藏書就會變成廢紙。 ——基希曼
3.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個人就是整個國度。——孟德斯鳩
4.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陶淵明
5.民眾對權益和審訊的漠然置之的態度對法律來說,是一個壞兆頭。 ——龐德
6.法律研討的目的是一種預測,即對公共權利經過法院的工具性的活動產生影響的預測。——【美】霍姆斯《普通法》
7.人生應該如蠟燭一樣,從頂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溫暖的。—— 蕭楚女
8.旬月里來去,日子都是可以歌唱的舊事。—— 林徽因
9.在世界各主要文化中,中國是間隔法治最為悠遠的一種,以至與歐洲構成了兩極相對的反差。——滋賀秀蘭
10.第一種用法是用於群體。哪群人?遇到什麼阻力?目標是什麼?
11.法律是人類為了共同利益,由人類聰慧遵照人類經歷所做出的最後成果。 ——強森
12.由於有法律才幹保證良好的舉止,所以也要有良好的舉止才幹維護法律。——馬基雅弗利
13.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自在而庄嚴的表現。――羅伯斯庇爾(法)《反動法制和審訊》
14.憲法,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益的紙。——列寧
15.法律就像游覽一樣,必需為明天做准備。它必需具備生長的准繩。——著名大法官卡多左
16.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17.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對象而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巨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作出選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陶傑)
18.時代像篩子,篩得每一個人流離失所,篩得少數人出類拔萃。—— 王鼎鈞
19.法者,天下之儀也。所以決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縣命也。――管子(戰國)《管子·禁藏》
20.為 主題 孤注一擲,讓努力苦盡甘來。
⑻ 向xx鞠躬作文。補充題目寫作
向真理鞠躬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馮·卡門教授是一位聞名世界的科學大師,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在美國求學的時候,馮·卡門就是他的導師。
有一天,錢學森苦心孤詣的一項科學研究終於成功了,他興高采烈地找到導師馮·卡門,向他匯報這一科學成果。
誰知馮·卡門聽了許久也沒有聽明白,他不耐煩地打斷了錢學森的匯報:「不!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一定是你弄錯了!」
錢學森怏怏而歸,他的內心十分矛盾:自己的科研成果明顯是正確的,可老師又是德高望重的世界科學權威,要不要和他據理力爭呢?
可他怎麼也沒有想到:第二天天還沒亮,他的寓所便傳來一陣焦急的敲門聲。錢學森開門一看,來客正是導師馮·卡門教授。
錢學森急忙請老師進來落座,可是馮·卡門卻堅決地站在門外,身子挺得筆直,隨即無比鄭重地向錢學森鞠了一躬,滿臉誠意地說:「昨天晚上,你走了以後,我整整地思考了一夜,終於得出結論:你的科研成果是正確的。是我弄錯了,我向你道歉!」
錢學森感動得熱淚盈眶,他緊緊地握住老師的手,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後來,有人對馮·卡門教授說:「錢學森畢竟是您的學生啊,您完全沒有必要那樣向他道歉,更沒有必要向他鞠躬!」
馮·卡門一臉嚴肅地說:「不!你知道嗎?我是在向真理鞠躬,向科學鞠躬,這是一個科學家最起碼的道德!」
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在他們心靈的天平上,真知始終高於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