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當代中國誠信建設的的成果有哪些
《誠信中國行動》第一集初始就以「時代呼
喚」的名義向人們描繪了社會生活中與誠信缺失相關的各類現象和問題,「近年來,在生產領域,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的大案要案仍然時有發生;在流通領域,拖欠銀
行貸款、逃廢債務、合同失信等現象並存;在消費領域,價格欺騙、服務欺騙、虛假廣告、促銷陷阱、形形色色的商業欺詐令人防不勝防;在證券市場,虛增利潤、
內幕交易、操縱市場,一些上市公司的失信行為致使許多股民損失慘重;在發展迅猛的網路世界,盜版侵權、網路水軍、釣魚網站、泄露用戶個人信息等問題嚴重阻
礙著互聯網的健康發展。凡此種種現象歸結為一點,就是信用的缺失。」
該片的總製片人鄭富權在談到影片的創作源起時說:「從改革開放、
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隨著市場化、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國社會已經從一個"熟人社會"演變為"陌生人社會"。經濟活動也日趨信用化,銀
行信貸、股市和債券融資、消費信貸、信用卡消費等各種信用交易蓬勃發展。但是,與此適應的現代信用制度和信用文化,卻沒有隨之確立起來。另一方面,由於人
們缺乏共同的道德准則和行為規范,道德約束的弱化也是造成社會誠信嚴重缺失的原因之一。」他還指出,從上世紀90年代王海打假產品,到今天方舟子打假學
術,誠信缺失如同瘟疫一般,逐漸蔓延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嚴重阻礙著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損害著東方大國的國際形象,荼毒著人們的精神家園,侵蝕著和諧
社會的構建根基,這迫使他思考和行動。
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直言說,當下中國社會誠信流失嚴重,一些部門和地區陷入了「塔西佗困境」,即無論政府做什麼,甚至做得很好,民眾也不信任。其次是社會信任嚴重缺失,典型的是「仇富」現象。由此可見,加強當代中國的誠信道德建設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十分重要。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經過多年精心籌備,以信用制度建設和誠信道德建設為主旨的電視系列紀錄片《誠信中國行動》得以問世。伴隨著影片中精美的畫面和翔實的資料,從信用的獨特視角,
② 2004年7月14日,黨中央國務院六部委下發《關於聯合舉辦中國誠信建設成果展系列活動的通知》,引起各地區
| (1)官場上:官出數字,數字出官(虛報產量); 商場上:假冒偽劣、制假售假、坑蒙拐騙(假種子、假奶粉); 考場上:作弊(夾帶、偷看別人、抄襲、代考)。 (2)①在人與人的交往方面,要以真誠換取友誼,坦誠相見,言而有信;②誠實信用,是法律規范經濟活動的一個重要原則;③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中,國家要求個人或地區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後富者,共同富裕;④明禮誠信是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重要內容,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客觀要求。 (3)例:在當今社會,確有一些缺乏道德修養,受不勞而獲思想影響的人,鑽了社會主義法律不太健全、社會主義具體制度不太完善的空子,制假、售假、坑蒙拐騙。在市場上呼風喚雨,在官場上顯赫一時,但這並非社會主流。廣大人民群眾誠實勞動、合法經營、依法納稅,靠自己的雙手和智慧,為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素質的提高,制假、售假將失去生存的土壤。隨著法制的健全,打擊力度的加大,坑蒙拐騙將沒有藏身之地。誠信既是當今時代的主流,也是社會發展的擋熱。 (4)本題為開放性試題,故不擬定參考答案,只要在三個方面作出「誠信」方面的承諾即可。 |
③ 什麼是信用建設
2002年10月黨的十六大提出「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健全現代化市場經濟的社會信用體系」的號召。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目標和任務。2005年11月25日,全國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全國整規辦」)和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務院國資委」)印發了《商業協會行業信用建設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整改辦[2005]29號),指出:「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職能的轉變,商會協會工作作為聯系政府和企業的自律性服務組織,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開展行業信用建設,是商會協會履行自身職責的客觀需要,有利於加強行業管理,增加行業誠信意識,提高行業自律水平,規范行業競爭秩序,維護行業利益和促進行業發展;有利於政府主管部門更好的掌握相關企業的信用信息,便於加強市場監管和實施宏觀調控。」2006年3月15日,國務院第12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制定《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指導意見》要求加快企業和個人信用體系建設。
④ 徵信系統應用有哪些成效
徵信系統已經建設成為我國重要的金融基礎設施,立足金融,服務社會,取得顯著成效:
第一,為金融機構提高風險管理水平、促進信貸市場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徵信系統已經在金融機構信用風險管理中廣泛應用,有效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問題,提高了信貸審批效率,提升了社會公眾融資的便利性,為社會公眾創造了更多的融資機會,推動了經濟金融發展。
第二,為政府部門、金融監管機構依法履職提供信息支持,為促進行業、地方信用體系建設和執法管理創造了條件。政府部門在行政管理、評先評優、金融監管中依法查詢信用報告,查詢量不斷增長。徵信信息還服務於公共部門從事民事活動,包括集中采購、項目招投標、招商引資等。
第三,提高了社會信用意識和公眾遵紀守法意識,在全社會形成「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的激勵約束機制。徵信系統的應用,使擁有良好信用記錄的個人和企業在融資、商業交易等方面獲得了公平、便利的發展環境,使擁有不良記錄的個人和企業在享受金融服務等方面受到限制或付出更高的成本而受到約束,充分發揮了「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的機製作用。政府部門關於企業和個人的遵紀守法信息和行政處罰信息納入徵信系統後,不但有利於促進行業信用管理,還將影響到銀行對有違法記錄的企業和個人的貸款,促使公眾重視在非銀行領域的信用記錄,自覺遵守有關法律法規。
第四,徵信系統的建成提升了我國的信用信息指數。由於徵信系統的建成運行,世界銀行在其發布的《2007全球營商環境報告》指出,我國的信用信息指數由3升到4;由於2013年《徵信業管理條例》的出台,《2014全球營商環境報告》指出,我國的信用信息指數由4升到5。這一國際化指數的不斷上升,反映了我國信用體系日益健全、授信決策更為便利以及我國信用信息環境不斷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