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勞動力價值的內容!
定義:勞動力的價值包括:①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所必須的生活資料的價值;②勞動者繁衍後代所必須的生活資料的價值;③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所支出的費用。此外,勞動力的價值的決定還包含著歷史的、道德的因素。 勞動力即存在於勞動者身體中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不是從來就是商品,只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才成為商品的。 在前資本主義社會,勞動力不是商品,因為無論在原始社會、奴隸社會、還是在封建社會都不存在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歷史條件。比如在原始社會,原始人的勞動力和歸原始公社所有的生產資料直接結合,不存在出賣勞動力的問題。在奴隸社會,奴隸商品的買賣,是奴隸主對歸其所有的奴隸的整個人身的買賣,並不是奴隸單獨地把存在於其身體當中的勞動力當作商品來出賣,奴隸沒有人身自由,無法出賣勞動力。在封建社會,農奴對封建主仍然存在人身依附關系,也無完全的人身自由可言,也無法自由地出賣自己的勞動。 不過在這里要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有些同志認為,只要存在商品經濟勞動力就是商品。因為商品交換就是勞動的交換,勞動既已成為商品,勞動力也就必然是商品。這樣勞動力成為商品就要追溯到很久遠的年代了。對此我認為,商品經濟的存在,確實是勞動力商品化的重要的前提條件,但不能說只要存在商品貨幣關系,勞動力就成為商品了。因為勞動是勞動力的支出,勞動的交換只能是物化勞動的交換,勞動產品的交換,而不是活勞動,更不是勞動力的交換。勞動產品的商品化,勞動產品的交換,確實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末期,而勞動力的商品化卻是首先在資本主義社會出現的。 因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不但存在商品經濟這個條件,而且還存在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另外兩個重要條件,那就是第一,勞動者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出賣屬於自己的勞動力,第二,勞動者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以外,沒有任何實現自己勞動力所必需的東西,因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出賣。 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力成為商品的這三個條件,如果從一般意義上來概括,也是我們分析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力是不是商品的出發點。 二 那麼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是否存在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條件,勞動力是不是商品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社會主義發展的階段性。幾十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十幾年來,我們在對社會主義進行理論探索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成果,就是認識到社會主義的發展是分成階段的,我們當前正處於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我們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情況,和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的基礎上所設想的社會主義是有重大區別的。討論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力是不是商品的問題,首先要把這兩者區分開來,否則問題就無法得到正確的說明。 眾所周知,馬克思所設想的社會主義是在社會化大生產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實現的。同時他把社會主義視為共產主義第一階段,是從共產主義的共性出發來分析社會主義的。在這樣的社會主義的條件下,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條件消失了,勞動力也就不再是商品了。首先,在馬克思設想的社會主義的條件下,商品經濟退出了歷史舞台,當然不談什麼勞動力商品。第二,實現了生產資料的社會佔有制,社會生產實行計劃調節,勞動力作為一種社會的勞動力,通過計劃的方法實現和生產資料的直接結合,勞動者就無需把勞動力當作商品來出賣了。第三,分配方式是實行"勞動券"式的按勞分配,等量勞動獲得等量報酬,而不是按勞動力價值進行分配。很明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條件,和馬克思所設想的社會主義有很大的差別。我們下面的分析將證明,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條件下,勞動力仍然是商品。 首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存在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發展要求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要素)的商品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高度發展的商品經濟,它要求社會資源??物質資源和勞動力資源通過市場來配置,惟有這樣才能實現資源最優配置。這是現實經濟生活反復告訴我們的一個真理。 第二,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條件下,勞動力仍然屬於勞動者個人所有,勞動力和生產資料仍然處於分離狀態。一方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當然也是實行公有制,不過我們實行的公有制(主要指全民所有制),是有其自身特點的。那就是公有制企業是一個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是市場競爭的主體,有自身的經濟利益。公有制企業為了在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為了實現自身的經濟利益,必然按照市場的狀況,按照生產經營的實際需要,在勞動力市場上自主地選擇勞動力,而決不願意國家不根據單位需要用計劃的方法來分配勞動力。這樣,勞動者必須自主地進行勞動力再生產,接受各方面的教育和培訓,掌握各種勞動技能和知識,以接受企業,更確切地說是接受市場的挑選,以便和公有的生產資料結合起來。從勞動者這方面來說,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依然是謀生手段,並且勞動還存在著簡單勞動、復雜勞動、體力勞動、腦力勞動等重大區別。因而勞動者必然非常關心勞動報酬的多少,關心自身的經濟利益。在部門和企業的發展前景和經濟效益存在重大區別的情況下,勞動者必然把自己的勞動力投向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良好的經濟效益的部門和企業。而且,隨著市場競爭的充分展開,各個企業加強內部管理,企業之間對勞動強度會有一個客觀的標准,在這方面差別不會太大。對勞動者來說,關鍵是要選擇有良好的發展前途和經濟效益的企業。我國改革以來,大量勞動力從農村流向城市,特別是沿海城市,職工從經濟效益差的企業流向經濟效益好的企業,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這也是我國培育和發展勞動力市場的一個基礎。這就決定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力仍然屬於勞動者個人所有,勞動者自主地進行勞動力生產和再生產,並根據自己的專業、愛好和條件擇業而從,待價而潔。企業也根據自身生產經營的實際需要,在勞動力市場上選擇勞動力。在企業和勞動者之間存在一個雙向選擇的問題。 另一方面,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力和生產資料仍然處於分離狀態。因為,當前我們實行的公有制是和現階段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現階段的社會化大生產相聯系的。在這種公有制的條件下,社會為了促進經濟的迅速發展和推動社會化大生產的順利進行,必須組織起大量的勞動者,以企業為單位,在嚴密的分工協作的基礎上進行生產活動。所以,所謂生產資料公有制實質上是生產資料屬於全體勞動者或集體勞動者所有,並不是屬於個人所有,勞動者個人離開了集體,他既無生產資料的所有權,也無經營權。勞動力和生產資料仍然處於分離狀態。勞動者必須在勞動力市場上出售勞動力,並且被企業聘用以後,勞動力才能和公有的生產資料相結合。那麼這樣講是不是有悖於公有制的本質呢?我們認為並沒有,因為公有制並不能把它理解成一成不變的東西。原始社會的公有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公有制,和未來社會的公有制顯然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和表現形式。如上所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公有制,就是通過勞動者集體掌握生產資料,勞動者出售勞動力和公有的生產資料相結合來實現的。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充分證明了惟有通過這種結合方式,才能充分調動勞動者學技術學知識,遵守勞動紀律,多作貢獻的積極性,才能使社會主義企業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不斷降低勞動成本,創造出良好的經濟效益來,也才能使勞動力資源在整個社會范圍內得到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才能促進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進一步鞏固和完善。 對此,也有同志在文章中說,公有的生產資料不能分割和量化到每個勞動者身上,這是適應生產社會化發展要求建立起來的公有制的一般特點,甚至在共產主義社會也是如此〔②〕。對此我們的回答是,社會不要說發展到共產主義社會,就是發展到社會主義的高級階段,生產力已經發展到很高的程度,已經實現了生產資料的全社會所有制,勞動力已成為社會的勞動,可以用計劃的方法和生產資料直接結合,這又和當時高度發達的社會化大生產相適應的。到了那時也就談不到要量化和分割生產資料的問題。所以,我們感到討論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力商品問題,關鍵是要分清社會主義發展的階段性,認清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客觀歷史條件,否則問題很難得到正確的說明。 第三,從個人消費品的分配方式來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力是商品,個人消費品的分配是按勞動力價值分配,而不是按勞分配。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所設想的按勞分配,即同志們都熟知的"勞動券"式的按勞分配;很明顯,在當代並不具備實行這種按勞分配的條件。目前在我國使用的政治經濟學教學科書中,重新解釋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條件下的按勞分配。提出了諸如按勞分配中的"勞",要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衡量,要通過價值貨幣來實現,勞動貢獻和勞動報酬的一致是暫時的,不一致是經常的,等等。但是,如果我們對此作深入的思考就會發現,這種按勞分配的"勞",仍然是無法確定,無法實現的。因為搞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企業是根據生產經營活動的實際需要來招聘勞動者,企業是因崗設人,因任務安排勞動力的。勞動者要完成的工作量和能夠得到的報酬,是在勞動力市場上按勞動力的價值確定的,並不是在勞動過程結束以後按勞動量計算分配的。傳統體制下那種按計劃分配勞動力,工資全國一個標準的做法已經或必將成為歷史的陳跡。 三 綜上所述,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力是商品,也有使用價值和價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創造商品,創造價值,特別是能創造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的能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決定的。它包括勞動者本人及其家屬的生存和教育訓練所需的生存資料、發展資料和享受資料。另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力的價值決定也有其歷史和道德的因素。 然而在這里我們更想說明的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力商品同資本主義勞動力商品有著本質的區別。最主要的一點是,資本主義社會出賣勞動力的勞動者是被壓迫、被剝削的工資奴隸,他們創造的剩餘價值被資本家無償佔有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出賣勞動力的勞動者(指公有制企業中的勞動者),是不受壓迫,不受剝削的,沒有改變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我們這樣講並不是要粉飾什麼,因為我們認為,關於勞動者主人翁地位的問題,不能象有些同志在文章中對它作絕對化的理解,也要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來考察。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條件下,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就是通過勞動者出賣勞動力,勞動者個人參加到集體中去,和公有的生產資料相結合,努力工作,不斷進取從而得到體現的。更何況,我們社會主義企業是組織起來的勞動者的集體,企業的管理者是勞動者的代表。社會主義企業遵守國家的有關法律和規定,加強民主管理尊重勞動者在企業中的主人翁地位,正確運用工資、獎金等手段,來滿足勞動者的需要,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我們社會主義國家是全體勞動者利益的總代表,國家通過制定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和各項方針政策,運用經濟、法律手段,發揮宏觀導向作用,把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財富運用到國家重點建設和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以保證整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實現勞動者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 另外,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勞動力價值的發展趨勢也不同。資本主義工資僅限於勞動力價值之內。資本主義積累必然造成兩極分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力價值發展總趨勢是:勞動者對生存資料的需要在總額中占的比重將下降,而發展資料和享受資料所佔有比重將逐步提高,需要的總量越來越多;內容越來越豐富。總之,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力價值的范圍和數量都在不斷地擴大。
2. 比喻用勞動換來的成果是什麼成語
【按勞取酬】按照勞動貢獻的大小領取報酬。
【安生樂業】猶安居樂業。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勞動。
【安營下寨】安、下:建立,安置;寨:防守用的柵欄。指部隊駐紮下來。也比喻建立臨時的勞動或工作基地。
【安營紮寨】安、扎:建立,安置;寨:防守用的柵欄。指部隊駐紮下來。也比喻建立臨時的勞動或工作基地。
【薄賦輕徭】減輕徭役,降低賦稅。比喻統治者讓勞動人民擔負的義務比較輕。
【半工半讀】一面勞動一面學習的個人學習方案。
【筆耕硯田】比喻從事腦力勞動,以讀寫為業。
【不稼不穡】稼:播種;穡:收獲穀物。泛指不參加農業生產勞動。
【不勞而獲】獲:獲取,得到。自己不勞動卻佔有別人的勞動成果。
【不勞而食】食:吃。自己不勞動而佔有別人的勞動成果。
【百載樹人】培育人才需要百年。指育才是百年大計,要付出艱苦的勞動。同「百年樹人」。
【擦拳抹掌】形容戰斗或勞動之前,人們精神振奮,躍躍欲試的樣子。同「摩拳擦掌」。
【大汗淋漓】形容因運動或體力勞動等導致渾身出了很多汗。
【短褐椎結】短褐:粗布短衣;椎結:把頭發挽成椎形。穿著粗布短衣,挽著椎形發髻。指古代貧苦勞動人民的裝束。
【多勞多得】多勞動多受益,不勞動不得食。
【戴月披星】身披星星,頭頂月亮。形容早出晚歸,辛勤勞動,或日夜趕路,旅途辛苦。
【負薪掛角】負薪:背著柴草,漢代朱買臣背著柴草讀書;掛角:把備讀的書掛在牛角上,隋代李密騎在牛背上讀書。指邊勞動邊讀書,不畏辛苦。
【躬操井臼】躬:親自;操:從事;井臼:汲水舂米,泛指家務勞動。親自操持家務。
【矜寡孤獨】矜:同「鰥」,老而無妻的人;寡:寡婦;孤:孤兒;獨:獨身。泛指沒有勞動力而又獨居無靠的人。
【孤寡鰥獨】泛指沒有勞動能力、無依無靠的人。
【鰥寡孤獨】泛指沒有勞動力而又沒有親屬供養的人。
【鰥寡惸獨】泛指沒有勞動力而又沒有親屬供養的人。惸,無兄弟。同「鰥寡孤獨」。。
【鰥寡孤惸】泛指沒有勞動力而又沒有親屬供養的人。惸,無兄弟。同「鰥寡孤獨」。
【鰥寡孤煢】煢,無兄弟。泛指沒有勞動力而又沒有親屬供養的人。同「鰥寡孤獨」。
【鰥寡煢獨】煢,無兄弟。泛指沒有勞動力而又沒有親屬供養的人。同「鰥寡孤獨」。
【耕稼陶漁】耕地、種田、制瓦、打魚。指古時的各種生產勞動。
【耕雲播雨】指控制降雨,改造自然。比喻辛勤勞動。
【耕耘樹藝】耘:鋤草,樹:栽植;藝:播種。耕田、鋤草、植樹、播種。泛指各種農業生產勞動。
【好逸惡勞】逸:安逸;惡:討厭、憎恨。貪圖安逸,厭惡勞動。
【好佚惡勞】貪圖安逸,厭惡勞動。同「好逸惡勞」。
【毀於一旦】於:在;一旦:一天。在一天的功夫全被毀掉。多指長期勞動的成果一下子被毀掉。
【黑汁白汗】形容辛勤勞動的汗水。
【剪莽擁彗】莽:草;彗:掃帚。剪除雜草,手持掃帚。指辛勤勞動。
【計勞納封】計:考定,計算;納封:接受封賞。根據付出的勞動而接受封賞。
【交能易作】指交換各業的勞動成果而互相獲益。
【磨拳擦掌】形容戰斗或勞動之前,人們精神振奮,躍躍欲試的樣子
【摩拳擦掌】形容戰斗或勞動之前,人們精神振奮,躍躍欲試的樣子。
【勞而不獲】獲:收獲。付出了勞動,但沒有得到應有的報酬。
【男耕婦織】男的耕田,女的織布。形容辛勤勞動或自給自足的小農家庭生活。
【男耕女織】封建社會中的小農經濟,一家一戶經營,男的種田,女的織布。指全家分工勞動。
【勞筋苦骨】指勞動繁重,使筋骨疲勞痛苦。
【勞思逸淫】逸:安逸。指參加實際勞動,才能想到愛惜物力,知道節儉;貪圖安逸就容易放盪墮落。
【女織男耕】封建社會中的小農經濟,一家一戶經營,男的種田,女的織布。指全家分工勞動。
【胼手胝足】胼、胝:老繭。手腳上磨出老繭。形容經常地辛勤勞動。
【胼胝手足】手腳上磨出老繭。形容經常地辛勤勞動。同「胼手胝足」。
【勤工儉學】利用學習以外的時間參加勞動,而以勞動所得維持生活。泛指在學習期間參加勞動。
【勤勞勇敢】勤奮勞動,有勇氣,有膽量。
【起早摸黑】起早睡晚,指辛勤勞動。
【起早貪黑】起得早,睡得晚。形容辛勤勞動。
【日出而作】作:勞動。太陽出來就出去勞動。指古人純朴簡單的勞動生活。
【人生在勤】人的生存和生活都要靠辛勤地勞動。
【手胼足胝】胼、胝:手掌、足底的老繭。手掌足底生滿老繭。形容經常地辛勤勞動。
【四體不勤】四肢不勞動,形容脫離勞動。
【手足胼胝】胼、胝:手掌、足底的老繭。手掌足底生滿老繭。形容經常地辛勤勞動。
【徒勞無功】白白付出勞動而沒有成效。
【務本力穡】本:指農業;穡:收割穀物,這里泛指農業勞動。指努力從事農業勞動。
【五穀不分】五穀:通常指稻、黍、稷、麥、菽。指不參加勞動,不能辨別五穀。形容脫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知識。
【兀兀窮年】兀兀:勞苦的樣子;窮年:終年。一年到頭辛苦勞動,勤勞不懈。
【先難後獲】難:艱難,勞苦;獲:收獲。先付出勞動然後再取得收獲。比喻不坐享其成。
【下愚不移】移:改變。下等的愚人,決不可能有所改變。舊時儒家輕視勞動人民的觀點。也指不求上進,不想學好。
【游手好閑】指人游盪懶散,不願參加勞動。
【游手偷閑】指人游盪懶散,不願參加勞動。同「游手好閑」。
【眾人役役】役役:勞作不息。普通人都辛勤勞動不息。
【自食其力】依靠自己的勞動所得來生活。
來之不易
3. 按勞動力分配、按勞動力成果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有什麼區別
所謂按生產要素分配是指生產要素所有者憑借要素所有權,從生產要素使用者那裡獲得報酬的經濟行為。
我們通常說的生產要素主要包括:勞動、技術、資本、管理等。所以按生產要素分配是最多元化的,在我國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大力推行這種分配製度是很有促進作用的。
而按勞分配則與按勞動力要素分配按勞動力要素分配是把勞動力當成商品,當成生產要素之一。
按勞分配則是把勞動者當成公有制經濟的主人,按勞動者勞動的數量和質量進行分配,是社會主義分配原則,主要體現共同富裕原則。
4. 珍惜勞動者的成果的事例
在毛主席生前用過的一百多件日常生活用品中,有一件穿過20 多年、已補過73次的睡衣。身邊的工作人員多次提出給他換一件新的,他都執意不肯,直到逝世前夕,他老人家還是穿著這件補釘綴(zhui)補釘的睡衣。在國民經濟困難時期,他老人家首先倡導不吃肉、不吃水果,常常是幾個烤芋頭就是一餐飯,與全國人民同甘共苦。
在周總理身上,這樣的例子也數不勝數。1962年夏,周總理到遼寧省視察工作,剛一住下,他就從口袋裡掏出一張紙,交給負責接待的同志,說:「上面寫的東西都不能做。」原來,這張單子開著20多種禁吃的菜名,雞鴨魚肉之類都包括在內。
雷鋒在望城縣委當公務員的時候,一次他看見路上有一顆螺絲釘,踢了一腳就走開了。書記卻把釘子拾起來,裝進衣袋。幾天後,雷鋒要到一家工廠去送信,書記掏出那顆螺絲釘:「小雷,把它送到工廠去吧。咱們國家底子薄,要搞建設就得艱苦奮斗呀。」雷鋒聽了,頓時明白了。後來他到了部隊,用舊木板釘了一個「節約箱」,把撿到的破銅爛鐵、邊角料、螺絲釘裝進去。許多次,雷鋒就是從這個「節約箱」里找到了要用的材料。
正是這一樁樁、一件件小事,鑄就了他們偉大的人格魅力,使之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我黨我軍光榮傳統的化身!
5. 勞動成果的成語
【按勞取酬】按照勞動貢獻的大小領取報酬。
【安生樂業】猶安居樂業。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勞動。
【安營下寨】安、下:建立,安置;寨:防守用的柵欄。指部隊駐紮下來。也比喻建立臨時的勞動或工作基地。
【安營紮寨】安、扎:建立,安置;寨:防守用的柵欄。指部隊駐紮下來。也比喻建立臨時的勞動或工作基地。
【薄賦輕徭】減輕徭役,降低賦稅。比喻統治者讓勞動人民擔負的義務比較輕。
【半工半讀】一面勞動一面學習的個人學習方案。
【筆耕硯田】比喻從事腦力勞動,以讀寫為業。
【不稼不穡】稼:播種;穡:收獲穀物。泛指不參加農業生產勞動。
【不勞而獲】獲:獲取,得到。自己不勞動卻佔有別人的勞動成果。
【不勞而食】食:吃。自己不勞動而佔有別人的勞動成果。
【百載樹人】培育人才需要百年。指育才是百年大計,要付出艱苦的勞動。同「百年樹人」。
【擦拳抹掌】形容戰斗或勞動之前,人們精神振奮,躍躍欲試的樣子。同「摩拳擦掌」。
【大汗淋漓】形容因運動或體力勞動等導致渾身出了很多汗。
【短褐椎結】短褐:粗布短衣;椎結:把頭發挽成椎形。穿著粗布短衣,挽著椎形發髻。指古代貧苦勞動人民的裝束。
【多勞多得】多勞動多受益,不勞動不得食。
【戴月披星】身披星星,頭頂月亮。形容早出晚歸,辛勤勞動,或日夜趕路,旅途辛苦。
【負薪掛角】負薪:背著柴草,漢代朱買臣背著柴草讀書;掛角:把備讀的書掛在牛角上,隋代李密騎在牛背上讀書。指邊勞動邊讀書,不畏辛苦。
【躬操井臼】躬:親自;操:從事;井臼:汲水舂米,泛指家務勞動。親自操持家務。
【矜寡孤獨】矜:同「鰥」,老而無妻的人;寡:寡婦;孤:孤兒;獨:獨身。泛指沒有勞動力而又獨居無靠的人。
【孤寡鰥獨】泛指沒有勞動能力、無依無靠的人。
【鰥寡孤獨】泛指沒有勞動力而又沒有親屬供養的人。
【鰥寡惸獨】泛指沒有勞動力而又沒有親屬供養的人。惸,無兄弟。同「鰥寡孤獨」。。
【鰥寡孤惸】泛指沒有勞動力而又沒有親屬供養的人。惸,無兄弟。同「鰥寡孤獨」。
【鰥寡孤煢】煢,無兄弟。泛指沒有勞動力而又沒有親屬供養的人。同「鰥寡孤獨」。
【鰥寡煢獨】煢,無兄弟。泛指沒有勞動力而又沒有親屬供養的人。同「鰥寡孤獨」。
【耕稼陶漁】耕地、種田、制瓦、打魚。指古時的各種生產勞動。
【耕雲播雨】指控制降雨,改造自然。比喻辛勤勞動。
【耕耘樹藝】耘:鋤草,樹:栽植;藝:播種。耕田、鋤草、植樹、播種。泛指各種農業生產勞動。
【好逸惡勞】逸:安逸;惡:討厭、憎恨。貪圖安逸,厭惡勞動。
【好佚惡勞】貪圖安逸,厭惡勞動。同「好逸惡勞」。
【毀於一旦】於:在;一旦:一天。在一天的功夫全被毀掉。多指長期勞動的成果一下子被毀掉。
【黑汁白汗】形容辛勤勞動的汗水。
【剪莽擁彗】莽:草;彗:掃帚。剪除雜草,手持掃帚。指辛勤勞動。
【計勞納封】計:考定,計算;納封:接受封賞。根據付出的勞動而接受封賞。
【交能易作】指交換各業的勞動成果而互相獲益。
【磨拳擦掌】形容戰斗或勞動之前,人們精神振奮,躍躍欲試的樣子
【摩拳擦掌】形容戰斗或勞動之前,人們精神振奮,躍躍欲試的樣子。
【勞而不獲】獲:收獲。付出了勞動,但沒有得到應有的報酬。
【男耕婦織】男的耕田,女的織布。形容辛勤勞動或自給自足的小農家庭生活。
【男耕女織】封建社會中的小農經濟,一家一戶經營,男的種田,女的織布。指全家分工勞動。
【勞筋苦骨】指勞動繁重,使筋骨疲勞痛苦。
【勞思逸淫】逸:安逸。指參加實際勞動,才能想到愛惜物力,知道節儉;貪圖安逸就容易放盪墮落。
【女織男耕】封建社會中的小農經濟,一家一戶經營,男的種田,女的織布。指全家分工勞動。
【胼手胝足】胼、胝:老繭。手腳上磨出老繭。形容經常地辛勤勞動。
【胼胝手足】手腳上磨出老繭。形容經常地辛勤勞動。同「胼手胝足」。
【勤工儉學】利用學習以外的時間參加勞動,而以勞動所得維持生活。泛指在學習期間參加勞動。
【勤勞勇敢】勤奮勞動,有勇氣,有膽量。
【起早摸黑】起早睡晚,指辛勤勞動。
【起早貪黑】起得早,睡得晚。形容辛勤勞動。
【日出而作】作:勞動。太陽出來就出去勞動。指古人純朴簡單的勞動生活。
【人生在勤】人的生存和生活都要靠辛勤地勞動。
【手胼足胝】胼、胝:手掌、足底的老繭。手掌足底生滿老繭。形容經常地辛勤勞動。
【四體不勤】四肢不勞動,形容脫離勞動。
【手足胼胝】胼、胝:手掌、足底的老繭。手掌足底生滿老繭。形容經常地辛勤勞動。
【徒勞無功】白白付出勞動而沒有成效。
【務本力穡】本:指農業;穡:收割穀物,這里泛指農業勞動。指努力從事農業勞動。
【五穀不分】五穀:通常指稻、黍、稷、麥、菽。指不參加勞動,不能辨別五穀。形容脫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知識。
【兀兀窮年】兀兀:勞苦的樣子;窮年:終年。一年到頭辛苦勞動,勤勞不懈。
【先難後獲】難:艱難,勞苦;獲:收獲。先付出勞動然後再取得收獲。比喻不坐享其成。
【下愚不移】移:改變。下等的愚人,決不可能有所改變。舊時儒家輕視勞動人民的觀點。也指不求上進,不想學好。
【游手好閑】指人游盪懶散,不願參加勞動。
【游手偷閑】指人游盪懶散,不願參加勞動。同「游手好閑」。
【眾人役役】役役:勞作不息。普通人都辛勤勞動不息。
【自食其力】依靠自己的勞動所得來生活。
6. 企業管理者有哪些直接的勞動成果
按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分配,是同個體經濟相適應的分配方式。注意這里的「個體」一詞,凡是由勞動者個人或家庭佔有生產資料,從事個體勞動和經營,勞動成果直接歸勞動者所有和支配的,就是按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分配。例如,本人或者我的家庭,開了一家商店,所得的收入,即是按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分配。
按生產要素分配,是憑借勞動、資本、土地、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而取得個人收入的分配方式。一般是在私營企業、外資企業和股份制企業中實行的。例如,在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中,勞動者所獲得的工資收入,就是按生產要素分配中的按勞動要素分配;如果我在這個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中投入了資金,得到利潤收入,就是按生產要素分配中的按資本要素分配;如果建立這個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廠房的土地是我的,由此得到的收入,就是按生產要素分配中的按土地要素分配;如果我在這個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中提供了技術,而得到收入,就是按生產要素分配中的按技術要素分配;如果我在這個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中是管理人員,憑管理參與分配,那麼就是按生產要素分配中的按管理要素分配。
注意按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分配和按勞動要素分配的區別,前者是在個體經濟范圍內的,後者是在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中實行的。
7. 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和意義是什麼
農民:勞動成果抄:可口的糧襲食,意義:造福後人.
教師:勞動成果:培育祖國的人才,意義:靈魂的工程師。
交通警察:勞動成果:指揮交通,意義:方便出行。
醫生:勞動成果:一位位患者在康復,意義:治病救人。
郵遞員:勞動成果:送信,意義:聯通親友。
消防員:勞動成果:大火被撲滅,意義:保障安全。
清潔工:勞動成果:家園一塵不染,意義:美化家園。
售貨員:勞動成果:顧客滿意而歸,意義:方便購物。
演員:勞動成果:精彩的表演,意義:美化群眾的視野。
8. 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的意義
按勞分配體現的經濟關系對於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他用勞動代替的資本,使勞動成為佔有社會產品和獲得收益的唯一依據。
第二,它用勞動的尺度代謝的需要的尺度,承認個人能力愈此相關的利益差別是個人天然的權利,承認社會主義經濟中的勞動者具有的「經濟人」深深,從而為社會主義經濟的有效運行提供了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第三,按勞分配中體現的勞動者之間的等量勞動相交換的關系與商品等價交換具有形式上的一致性,反映了勞動者之間經濟利益以及個別勞動與社會勞動之間的差別。
第四,社會主義經濟中的按勞分配要求不同的個人和不同的企業之間具有明確的利益邊界和產權邊界,要求企業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這位公有企業產權關系明晰化和經營行為的市場化奠定基礎。
9. 「勞動情況總結」怎麼寫
給你個例子吧請採納~謝謝本周我班進行了為期5天的勞動,校園里的保衛工作以及學院的各個角落的工作都交由我班同學負責,每名學生都能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職盡責,而且勞動興趣濃厚,表現積極,不僅能夠認真的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還能幫助其他同學完成,形成了一個團結的集體。在同學們的努力下順利完成了任務。同時也讓我們對校園衛生有了更深的感觸!
校園是我們學習和生活的場所,校園衛生也時刻影響著學生的日常生活。通過這次勞動,讓學生們體會到了環境衛生的重要性,同時也體驗到了保潔人員勞動的艱辛,更深一步體會了「苦盡甘來」的涵義。經過這一周的勞動,我們知道了,現在我們的安心的學習是由其他同學辛勤工作作為保證的!所以我們要珍惜這種幸福的時光,好好學習。
校園文明離我們只有幾步之遙!在勞動周期間,我們深深體會到了不愛護校園衛生那些種種陋習給別人帶來的不便,對這種不文明的行為深惡痛絕。並督促自己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為了學校的美麗,勞動周是我們應該做的貢獻。度過難忘的一周後,我們的收獲也是同樣的難忘!
勞動是世界上一切歡樂、一切美好東西的源泉。學校每年安排學生在學生進行勞動,讓我們更好的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提升自身能力與素質。經過這次實踐,我們學到的不僅僅是勞動方法,更是為人處事之道,團結就是力量!同學們累著並快樂著,經歷過越多,理解的就越多,就長大一點。
通過勞動實踐周活動,增強了學生的勞動觀念
,更增強我班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團結協作的精神,鍛煉了學生的意志品格,讓我們懂得了應該珍惜每個人的勞動成果,尊重別人的勞動。並把這種觀念和思想帶到今後的學習和工作當中,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優良作風,提高我們的綜合素質。
勞動周已經結束了,短短幾日的勞動跟日後在工作崗位上的勞動是遠遠沒法比的,我們不能就此停住腳步,我們會把勞動當成一項長期的、必需的、自發性的任務和要求,作為一個大學生我們不僅要在學習上刻苦鑽研,更應該在生活上嚴格要求自己,爭當國民表率,社會棟梁,真正做一個無愧於父母、無愧於祖國、無愧於時代的人
10. 勞動成果是勞動者在創造()和()的活動中取得的成果
這個我記得是在讀書政治書上有的吧,很久了 現在也不記得具體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