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108

成果108

發布時間:2021-08-04 07:18:29

1. 李向民的成果業績

2010年,《文化經濟學》,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基地重大項目,進行中,課題負責人。
2010年,《文化產業研究生專業實踐課程教學模式探索》,江蘇省研究生創新工程教育教學改革課題,進行中,主持人。
2008年,《江蘇文化強省目標和文化產業發展研究》,江蘇省社科聯重大課題,已完成,課題負責人。
2008年,《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研究》,文化部,已完成,主持人。
2007年,《中國城市文化競爭力研究》,文化部,已完成,主持人。
2006年,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藝術學科重點課題《中國美術經濟史》,文化部,已完成,主持人。
2003年,江蘇省委宣傳部課題《江蘇文化產業的現狀、問題及發展戰略研究》,已經完成,主持人。
2002年,全國體改研究招標課題《中國縣鄉政權現狀及其改革》,國務院體改辦,已經完成,主持人。
2001年,留學回國人員科研資助課題《外國政府農業政策研究》,人事部,已經完成,主持人。 1、李向民,精神經濟時代的文化產業,《中國文化產業年度報告-2004》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1-7頁。
2、李向民,破解文化產業發展的五重障礙,《中國文化報》,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文化研究》,2003年7月,37-40頁。
3、李向民,王晨等,江蘇數碼文化產業發展,《江蘇文化產業藍皮書-2004》,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4、李向民,王晨,精神經濟:新的增長範式,《北大文化產業前沿報告》,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
5、李向民、王萌、王晨,創意企業產品特徵及生產決策,《中國工業經濟》2005年3月,112-118頁。
6、李向民,中國藝術品價格決定,《中國書畫》2007年7月。
7、李向民,文化產業,信息時代的文化革命,《中國文化報》,2003年12月6日。
8、李向民,打造文化產業巨輪,《中國文化報》,2004年11月26日。
9、李向民,王晨,江蘇省文化產業發展報告,《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07》,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
10、李向民,創新體制,開拓市場,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中國文化產業典型案例選編》,北京出版社,2003年12月。
11、李向民、王晨等,城市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國家文化部重點研究課題報告》,2008年1月。
12、李向民,《錢學森與早期文化產業研究》,《中國文化報》,2008年3月14日。
13、李向民、徐浩然、王晨,社會注意力,精神經濟時代的稀缺資源,《中國文化產業評論》(第三卷),106-127頁。
14、成喬明、李向民,中國古代藝術市場探幽,《民族藝術》,2007年第3期,66-71頁。
14、陳清華、李向民,論創意型企業價值評估:基於模塊化視角,《江海學刊》,2008年第2期,92-96頁。
15、陳清華、李向民,人力資本專用性與創意型企業融資行為研究,《審計與經濟研究》,2008年第1期,105-108頁。
16、陳清華、李向民,創意型企業治理與人力資本專用性研究,《江蘇社會科學》,2008年第1期。
17、王萌、王晨、李向民,數字內容產品特徵及其商業模式研究,《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年1月,第26卷第2期
18、韓順法、李向民,創新與文化雙重決定的創意產業價值分析,《科學學研究》,2009年2月,第26卷增刊下
19、韓順法、李向民,基於產業整合的產業類型演變及劃分研究,《中國工業經濟》,2009年第12期。
20、韓順法、李向民,精神資本、經濟增長與意識形態重建,《社會科學戰線》,2009年第4期。
21、韓順法、李向民,經濟增長的新範式:精神資本的視角,《南京社會科學》,2009年第3期。
22、王萌、李向民,虛擬世界的經濟學研究綜述,《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3月,11卷。
23、李向民,忘年神交、如切如磋—錢學森指導我研究文化產業,《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09年第1期。
24、韓順法,李向民,精神生產視域下我國產業結構的內在演變,《科學學研究》,2010年7月,28卷第7期。
25、韓順法、李向民,創意產業影響經濟增長的測度研究,《統計研究》,2010年1月。
26、李向民、韓順法,我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理論探析及政策選擇,《東岳論叢》,2010年第49期。
27、李向民、韓順法,文化產業與精神經濟時代,《思想戰線》,2010年第3期。
28、李向民、王晨等,「文化強省」建設目標體系與戰略措施研究,《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1年2月。
29、李向民,精神經濟背景下的文化產業生產機制,《中國文化產業評論》,第15卷,2012年5月。
30、王晨、李向民,轉企改制後國有文藝院團深化改革的動因和對策研究,《廣西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3年93期。
31,陳燕、李向民,以我國閑置空間資源特性為導向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以精神經濟學分析為基礎,《廣西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3年96期。
32,徐從才、李向民,徐桂華與改革開放同行,《光明日報》2014年4月5日。 1、李向民《大夢初覺》,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
2、李向民《中國藝術經濟史》,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3、李向民《中國藝術品經營史話》,上海書畫出版社,1997年
4、李向民《精神經濟》,新華出版社,1999年
5、徐光耀、李向民《江蘇人的經濟觀》,新華出版社,1999
6、李向民《外國政府如何管理農業》,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7、李向民《文化產業:變革中的文化》,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
8、李向民《中國文化產業史》,湖南文藝出版社,2006年
9、李向民、王晨、成喬明《文化產業管理概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10、胡惠林、施惟達、李向民《文化產業與管理》,南開出版社,2007年
11、李向民《謎城――地堡迷蹤》(小說),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10年
12、李向民《謎城――縱目人的反擊》(小說),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10年
13、李向民《仰觀荷花分外高》,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14、李向民《中國美術經濟史》,人民出版社,2013年

2. 中國70年代科技成果

1、東方紅一號衛星

東方紅一號衛星,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由以錢學森為首任院長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自行研製,於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發射。該衛星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衛星設計的工作壽命20天,至1970年5月14日停止發射信號,與地面失去了聯系。由於東方紅一號衛星的近地點高度較高,因此東方紅一號衛星至今仍在軌道上。

2、兩彈一星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有原子彈的國家;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

3、晶體管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

1964年,中國製成了第一台全晶體管電子計算機441—B型。

4、1965年9月17日,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研製成功

從1958年開始,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和北京大學化學系三個單位聯合,以鈕經義為首,由龔岳亭、鄒承魯、杜雨蒼、季愛雪、邢其毅、汪猷、徐傑誠等人共同組成一個協作組。

在前人對胰島素結構和肽鏈合成方法研究的基礎上,開始探索用化學方法合成胰島素。經過周密研究,他們確立了合成牛胰島素的程序。這是中國當時唯一一次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機會。

5、導彈核武器試驗成功

1966年10月27日,中國在本國國土進行的導彈與核彈頭結合的發射試驗。又稱導彈核武器試驗 。

10月25日,聶榮臻抵達導彈試驗基地,對試驗工作進行了全面檢查和部署。26日,核導彈安全轉運至發射陣地。27日凌晨,完成導彈與核彈頭的對接。9時,核導彈起飛,9時9分,經894千米的飛行,核彈頭在新疆羅布泊核試驗場的靶區上空569米的預定高度爆炸。

爆炸威力為1.2萬噸TNT當量。在此之前,沒有任何國家在本國國土上進行導彈核武器試驗。「兩彈結合」試驗成功,標志著中國有了能用於實戰的核導彈。此後,未再進行導彈與核彈頭結合發射試驗。

3. 建國之後的偉大成就100字左右

1、兩彈一星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近程導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有原子彈的國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2、神舟五號載人飛船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它於2003年10月15日9時發射,將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返回。

3、寶成鐵路通車

1958 年1 月1 日,寶成鐵路線也正式通車,這條鐵路從1952 年7 月1 日開始施工,貫穿陝、甘、川、三省19 個市縣,全長668 公里.從此送走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舊時代。

4、港澳回歸

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結束了英國在香港一個世紀的殖民統治。1999年12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結束了葡萄牙在澳門442年的殖民統治。香港、澳門回到祖國懷抱,大大推進了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

5、舉辦奧運會

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又稱2008年北京奧運會,2008年8月8日晚上8時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舉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辦城市是北京,上海、天津、沈陽、秦皇島、青島為協辦城市。香港承辦馬術項目。

4. 韓陳其的科研成果

韓陳其教授,善於融會貫通,古今比較,研究內容涵容古今漢語的各個領域:羨餘現象論;語義結構論;音義關系論;文字訓詁論;語法詞彙論;《史記》語言論;《馬氏文通》論;中國語學論;中國語史論;語言研究方法論。國學大師徐復教授《中國古漢語學·序》評曰:韓陳其「於語言文字各部門,均所擅長,凡有所陳,無不愜心貴當,卓然有所樹立」 。
韓陳其教授目前在主持國家語言文字「十五」規劃項目《中國當代社會流行語綜合研究》(2002年12月—2005年12月)。
(一)科研概況(語言學類成果共約830萬字)
[1]、韓陳其《古代漢語教程》上中下三冊以及與其配套的韓陳其編寫的《古代漢語練習》一冊和《古代漢語練習參考答案》一冊(凡共五冊)作為徐州師范學院內部使用出版的文科教材——約100餘萬字。
[2]、韓陳其主編《語言研究集刊》第四輯--第七輯,由江蘇教育出版社分別於1995、1997、1999、2000年出版,共約150萬字。
[3]、主編(及主要撰稿人)《古代漢語自學指導》,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撰寫其中20萬字。
[4]、至2009年發表語言學論文112篇,其中1.6萬-7萬的單篇論文約10餘篇,共約為100萬字。
[5]、古籍整理,約為100餘萬字。
[6]、正式出版獨力專著七部(約310萬字):
八十年代一部——韓陳其《古代漢語自學練習》,廖序東《序》,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統一書號:7346·498 ;字數26萬字。
九十年代以來六部,書名詳下,共約為284萬字。
(二)九十年代以來的獨力語言學專著六部(約284萬字)
[1]、韓陳其《中國古漢語學》(上下冊),徐復《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5年版——約82萬字
書號:ISBN 957-17-1386-4(一套:精裝)
ISBN 957-17-1387-2(上冊:精裝)
ISBN 957-17-1388-0(下冊:精裝)
ISBN 957-17-1389-9(一套:平裝)
ISBN 957-17-1390-2(上冊:平裝)
ISBN 957-17-1391-0(下冊:平裝)
[2]、韓陳其《漢語借代義詞典》,徐復《序》,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
版——實際約66萬字 。書號:ISBN 7-5406-3201-1(精裝、平裝)
[3]、韓陳其《中國語言論》,徐復《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
版——約50萬字。書號:ISBN 957-17-1628-6(精裝),ISBN 957-17-1629-4(平裝)
[4]、韓陳其《漢語羨餘現象研究》,徐復《序》,許惟賢《代序》,齊魯書社2001年版—約22萬字
書號:ISBN 7-5333-0991-X
[5]、韓陳其《漢語詞彙論稿》,徐復《序》,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實際約43萬字
書號:ISBN 7-80643-732-0/H27
[6]、韓陳其《語言是小河》,於根元《序》,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年版—實際約21萬字
書號:ISBN 7-5017-6700-9/G1243
(三)八十年代以來的單篇語言學論文112篇(約100萬字)
1981年
1-A.韓陳其《詞的借代義》,《徐州師院學報》1981年第2期;《江海學刊》1982年第2期有評介
2-B.韓陳其《現代漢語詞語中的古義》,《教學與進修》1981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1981年第11期全文轉載
3-C. 韓陳其《報刊病句評改》,《語文教學之友》1981年第6期
4-D. 韓陳其《談漢語成語中詞的活用與詞義變化》,《語文教學園地》1981年第4期
1982年
5-A. 韓陳其《「境壤界」是一個詞嗎》,《天津師院學報》1982年第3期
6-B.韓陳其《試論「名名」結構的內部修飾義》,《中國語文通訊》1982年第4期
7-C.韓陳其《〈說文解字〉義訓條例舉隅》,《鹽城師專學報》1982年第2期
1983年
8-A.韓陳其《〈史記〉中字序對換的雙音詞》,《中國語文》1983年第3期
9-B.韓陳其《〈漢語成語詞典〉讀後》,《徐州師院學報》1983年第2期;《新華文摘》1983年第10期全文轉載
10-C. 韓陳其《從〈史記〉看介詞「於」在古漢語補語中的有無》,北京《中學語文教學》1983年第6期
1984年
11-A.韓陳其《幾種「所」字結構之間的層次關系分析》,北京《中學語文教學》1983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中學語文教學》1984年第5期全文轉載
12-B. 韓陳其《再論「名名」結構的內部修飾義》,《徐州師院學報》1984年第1期
13-C.韓陳其《談談古漢語中的分數表示法》,《中國語文通訊》1984年第2 期
14-D.韓陳其《談漢語成語中的數詞》,《教學與進修》1984年第3期
15-E.韓陳其《古今同形的雙音形式辨析》,北京《中學語文教學》1984年第9期
16-F 韓陳其《淺談古代漢語同義詞的辨析》,北京《中學語文教學》1984年第11期
17-G.韓陳其《漢字的羨餘現象—漢語羨餘現象的綜合研究之一》,《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84年第4期;
18-H.韓陳其《探求詞的古義途徑》,《語文教學》,1984年第6期
19-I. 韓陳其《論「修飾成分+人稱代詞」》,《內蒙古師范大學》1984年第4期
20-J.韓陳其《關於〈史記〉名詞性補語的句子特點及其影響》,《徐州師院學報》1984年第4期,
1985年.
21-A.韓陳其《論古代漢語被動句的結構層次》,《徐州師院學報》1985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1986年第5期全文轉載
1986年.
22-A.韓陳其《三論「名名」結構的內部修飾義》,《漢語學習》,1986年第1期
23-B. 韓陳其《漢語詞彙的羨餘現象—漢語羨餘現象的綜合研究之三》,《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86年第2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1986年第5期
24-C.韓陳其《典型的望文生義》,《徐州師院學報》1986年第1期
25-D. 韓陳其《古代漢語中與「月亮」同義的語詞系列》;《大學文科園地》,1986年第1期
26-E.韓陳其《試論介詞「於」字在〈史記〉名詞性補語中的分布規律》,《徐州師院學報》1986年第2期
27-F. 韓陳其《是芭蕉,還是蠟燭》,《徐州師院學報》1986年第2期
28-G. 韓陳其《古漢語單音假設連詞之間的音韻關系》,《中國語文》1986年第5期
29-H. 韓陳其《錯誤百出的〈語言文字理論新探〉》,《徐州師院學報》1986年第3期
30-I. 韓陳其《古代漢語單音假設連詞的形式特徵》,《贛南師院學報》1985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1986年第12期全文轉載
1987年.
31-A. 韓陳其《〈上古音與通假字〉質疑》,《中文自修》,1987年第2期
32-B. 韓陳其《論古代漢語中與「月亮」同義的語詞系列》,《新疆師范大學》,1987年第1期
33-C 韓陳其《四論「名名」結構的內部修飾義》,《徐州師院學報》1987年第1期
34-D.韓陳其《語文隨筆三則》,《漢語學習》1987年第3期
35-E.韓陳其《漢語語法的羨餘現象—漢語羨餘現象的綜合研究之六》,《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87年第3期;
36-F.韓陳其《百期紀念,讀者評刊》,北京《中學語文教學》1987年第10期
37-G.韓陳其《漢語羨餘現象述略》,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研究》1987年九總第九期
1988年.
38-A.韓陳其《論古代漢語同義詞的源類辨證》,《徐州師院學報》1988年第1期
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1988年第6期全文轉載
39-B.韓陳其《訓詁零札兩則》,《訓詁教學與研究》1988年第1期
40-C.韓陳其《古漢語單音程度副詞之間的音義關系》,《徐州師院學報》1988年第4期
41-D.韓陳其《試論漢語語詞的訛變現象》,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教學研究》,1988年第4期
1989年.
42-A. 韓陳其《從「所」字結構看語言發展的本質特徵和言語使用的經濟原則之關系---漢語羨餘現象綜合研究之八》,《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89年第2期
43-B. 韓陳其《試論文言名詞充當動詞性謂語時的語義結構程式和語言環境形式》,《徐州師院學報》1989年第2期
44-C. 韓陳其《漢語羨餘現象綜論》,袁曉園主編《中國語言學發展方向》,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12月
45-D. 韓陳其《話是如何被「砍」出來的》,香港《普通話》1989年第2期
1990年
46-A. 韓陳其《從香港故娘說開去——街頭語法站談之一》,香港《普通話》1990年第2期
47- B.韓陳其《論文言今譯的科學原則和基本方法及現狀》,《徐州師院學報》1990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1991年第1期全文轉載
1991年
48-A. 韓陳其《我的他:他是誰?——街頭語法站談之二》,香港《普通話》1991年第1期
49-B. 韓陳其《佳麗的家族》,香港《普通話》1991年第2期
50-C. 韓陳其《論<說文>會意字》,《徐州師院學報》1991年第4期
51-D.韓陳其《論文言判斷句的歷時層次》,香港《語文建設通訊》1991年7月號
52-E.韓陳其《以今通古掌握詞義》,《中文自學指導》1991年第11期
53-F.韓陳其《比較<劉氏語通>與申小龍「新說」》,香港《語文建設通訊》1991年第32期
1992年
54-A.韓陳其《說「老」道「子」——語法小議》,香港《普通話》1992年第1期
55-B.韓陳其《蘋果樹、女人街及其他——語法小議》,香港《普通話》1992年第2期
56-C.韓陳其《數字的文化色彩》,《語言文字應用》1992年第4期
57-D.韓陳其《論<史記>復音詞的意義特點》,《語文研究集刊》第一輯,語文出版社1992年
58-E.韓陳其《對文的比照和詞義的推求》,《中文自學指導》1992第2期
59-F.韓陳其《五論「名名」結構的內部修飾義》,《徐州師院學報》1992年第1期
1993年
60-A.韓陳其《男驢?女驢?——語法小議》,香港《普通話》1993年第1期
61-B.韓陳其《牛奶與情話之類——語法小議》,香港《普通話》1993年第1期
62-C.韓陳其《數字的文化意義》,香港《普通話》1993年第2期
63-D.韓陳其《試論古代漢語同義句式繁化的規律性傾向——漢語羨余現象綜合研究之十四》,《徐州師院學報》1993年第3期
1994年
64-A.韓陳其《漢字的男女文化》,《學習》(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期
65-B.韓陳其《新婚賀語的文化隨想》,香港《普通話》1994年第1期
66-C.韓陳其《論連語的演變》,《南京師大學報》1994年第1期
67-D.韓陳其《透過古音洞察文言虛詞》,《語文之友》1994年第3期
68-E.韓陳其《人名與文化——漢語專名文化要覽之一》,香港《普通話》1994年第1期
1995年
69-A.韓陳其《論「所」字結構》,《語言研究集刊》第四輯,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
70-B.韓陳其《同名互指的歷史文化義蘊》,香港《普通話》1995年第1期
71-C.韓陳其《街名與文化》,香港《普通話》1995年第2期,1996年第1期
合刊
1996年
72-A.韓陳其《論語片語合關系歷時變化的理據》,《南京師大學報》1996年第3期
1997年
73-A.韓陳其《街名與文化》(署名:曉丹)《語言研究集刊》第五輯,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
1999年
74-A.韓陳其《初讀<馬氏文通>》,《鎮江師專學報》1999年第1期(第33——47頁)
75-B.韓陳其《試論漢語詞義:結構單位選擇性》,香港《語文建設通訊》1999年總第59期
76-C.韓陳其《〈經義述聞〉平議》,《語言研究集刊》第六輯,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587——642頁)
2000年
77-A.韓陳其《論〈馬氏文通〉語法觀--〈文通〉百年,鄉人評說》,載《〈馬氏文通〉與漢語語法學》,商務印書館2000年(第54——83頁)
78-B.韓陳其《〈經義述聞〉評介》,載《中國典籍精華從書語文名著》,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122——187頁)
79-C.韓陳其《〈馬氏文通〉與中國語言學》,載《語言研究集刊》第七輯,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77頁)
2001年
80-A.韓陳其《論〈史記〉統括性范圍副詞》,載《中國語言學報》第十期,商務印書館2001年第3期(第197——206頁)
81-B.韓陳其《漢語詞彙學引論》,《南京師大文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第65——76頁)
2002年
82-A.韓陳其《漢語詞綴新論》,《揚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2002年第10期
2003年
83-A.韓陳其《論循境求義》,《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84-B.韓陳其《論匯比求義和文本詮釋》,《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5期
85-C.韓陳其《論〈經義述聞〉的語義觀》,《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
86-D.韓陳其《關於漢語史研究現狀的若干感性認識和理性思考》,《徐州師大學報》2003年第3期
87-E.韓陳其《論〈經義述聞〉的語法觀》,《揚州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
88-F.韓陳其《漢語四方方位詞的成詞理據》,《南通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
2004年
89-A.韓陳其《論漢語詩歌語言的語學釋讀原則和釋讀途徑》,《徐州師大學報》2004年第2期
90-B.韓陳其《論因聲求義》,《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91-C 韓陳其《論比喻義和借代義的釋義》,《語言文字應用》2004年第3期
2005年
92-A.韓陳其《論詩歌語詞的語義關系和語義關系網路——「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新釋》,中國人民大會中文系編《語言研究的務實與創新——慶祝胡明揚教授八十華誕學術論文集》,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年3月版
93-B.韓陳其《淺談「 幾乎」類語詞的形式聯系和語義強度》,《漢語學習》2005年第5期
2006年
94-A.韓陳其《中國詩歌語言的語學釋讀欣賞系列研究蘇軾詞釋讀欣賞(之一)》,《文教資料》2006年第31期
2007年
95-A.韓陳其《韓中語言文化比較漫談——2004年11月韓國湖西大學大學院演講稿》,《慶祝廖序東教授九十華誕紀念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
96-B.韓陳其《論中國詩歌語言的詞彙-語義的視聽類具象和感知:以蘇詞為例》,《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
97-C.韓陳其《論蘇軾詞的詞彙- 語義的視聽類具象和感知—— 從語言學的視角研究蘇軾詞之一》韓國《漢語教學與研究》總第7期,首爾出版社2007年5月
98-D. 韓陳其《關於20世紀以來的中國語言學研究的若干反思和正思》,韓國《韓中語言文化研究》2007 年總第13期;又載韓國《漢語教學與研究》總第8期,首爾出版社2007年10月
99-E. 韓陳其《語言人視域內的關於韓中語言文化教育內省和外思的若干感性比較認識和理性認同思考綱要》,韓中建交15周年紀念, 第9次韓中文化論壇2007年8月
2008年
100-F.韓陳其 立紅《論中國古代詩歌的語學釋讀》,韓國漢陽大學主辦《第一屆中國地域文化與語言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韓國】李光哲 吳秀琴主編《中國北方文學與文化》,第131---180頁,韓國文化社2008年2月19日第一版
101-A.韓陳其《關於20世紀以來的中國語言學研究的若干反思和正思》,《新鄉學院學報》2008 年第3期;又載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語言文字學》2009年第2期【說明:本文與韓國版同名文章, 同名異實】
102-B韓陳其.《爾雅》名義考論新說:爾雅=明義,《辭書研究》2008年6期
103-C.韓陳其《論漢語詞典編寫的理論原則和規范條例》,韓國《韓中語言文化研究》2008 年總第15期
104-D.韓陳其《中華漢族鼠文化研究》,韓國《韓中語言文化研究》2008 年總第17期
105-E.韓陳其《同義對稱結構四字格所映射的詞化現象》,《漢語學習》2008年1期
106-F.韓陳其《視野高而邃發掘深而精<文通>真知音---序劉永華博士<馬氏文通>研究》,載劉永華《馬氏文通研究》,巴蜀書社,2008年3月
107-G.韓陳其《關於<爾雅>研究的後瞻與前瞻的若干反思與正思》,載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語文論集》(第5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9月
2009年
108-A.韓陳其《關於華夏文明的牛文化研究》,韓國《韓中語言文化研究》2009 年總第20期【關於《華夏文明的牛文化研究》作者的啟事,刊韓國《韓中語言文化研究》2009 年總第20期】
109-B.韓陳其《古詩文言意傳輸的最新最佳的嘗試-----序仲濟民等<高中古詩文新課標導學>》,載仲濟民等《高中古詩文新課標導學》,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
110-C.韓陳其《論蘇軾詞的「詞彙-語義」的觸覺類、味覺類具象及其感知》,《三峽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
111-D.韓陳其《蘇軾詞的詞彙—語義的聯覺具象和感知及其變化和轉移》,《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112-E.韓陳其《中國現行教育的「度」、「量」、「衡」》,《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四)九十年代以來的其它語言學成果(約120萬字)
[1]、《古代漢語常識百問百答》(約20萬字),載《古代漢語自學指導》(韓陳其主編之一),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2]、《全唐文》點校本第794卷——900卷審訂(約100餘萬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五)九十年代以來的語言學成果以外的部分散文創作
[1]、韓陳其《人:男人·女人》
[2]、韓陳其《花·人·街》
[3]、韓陳其《文身——圖騰文化的映現》
[4]、韓陳其《服色與身份》
[5]、 韓陳其《壬申雙春喜話猴》
[6]、韓陳其《漢字中的男女文化》
[7]、韓陳其《鄉音的魅力和語言的勢利》
[8]、韓陳其《花名與名花》
[9]、韓陳其《雞:人化、神化和文化》
[10]、韓陳其《雞子·孩子·君子》
[11]、韓陳其《山水詠嘆調》(託名)
[12]、韓陳其《讀書耦談》
[13]、韓陳其《父母眼中的子女》
[14]、韓陳其《我的老師》
[15]、 韓陳其《人名與民風》
[16]、韓陳其《景名與游興》
[17]、韓陳其《酒名與詩歌》
[18]、韓陳其《店名與社會》
[19]、 韓陳其《姓氏——古老文化的大廈》
[20]、韓陳其《新婚賀語隨想》
[21]、 韓陳其《三「韓」緣——游韓詠嘆調》
[22]、韓陳其《淑明「美」思——游韓詠嘆調》
[23]、 韓陳其《韓國教育觀「花」 ——游韓詠嘆調》
[24]、韓陳其《韓中女子名異同談趣——游韓詠嘆調》
[25]、韓陳其《秋色賦——游韓詠嘆調》
[26]、 韓陳其《千禧之愛——游韓詠嘆調》
[27]、 韓陳其《夢溪鄉思》
[28]、 韓陳其《狗頭狗腦----狗年的遐思和祝福》
[29]、 韓陳其《鄉人賽珍珠墓前的祭思》
[30]、 韓陳其《華盛頓的櫻花世界》
[31]、 韓陳其《三游美國費城》
[32]、 韓陳其《美國「牛友」麥樂尼》
[33]、 韓陳其《游祭美國葛底斯堡古戰場》

5. 取得的主要成果

本書是在充分吸收消化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對華北克拉通北緣哈達門溝和金廠溝梁兩個最有代表性的典型金礦床進行重點解剖研究,通過野外地質調查和室內測試,綜合分析研究相結合,查明典型金礦床的成礦地質背景、礦床地質特徵、成礦流體地球化學特徵、成礦物質來源以及成礦時代,進行成礦機制分析。在單個礦床解剖的基礎上,對兩個典型礦床進行對比研究,探討華北克拉通北緣區域控礦因素及成礦規律,為進一步找礦提供依據。本書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1.成岩(礦)時代方面

通過精確的成岩(礦)年齡測定,在哈達門溝金礦區,獲得沙德蓋岩體鋯石SHRIMP U-Pb加權平均年齡為221.6±2.1 Ma,西沙德蓋岩體鋯石LA-ICPMS U-Pb加權平均年齡為222.9±0.82 Ma;獲得哈達門溝金礦床輝鉬礦Re-Os等時線年齡為386.6±6.1 Ma,金成礦的形成主要發生在早泥盆世;礦區北部西沙德蓋鉬礦床輝鉬礦Re-Os等時線年齡為226.4±3.3 Ma,鉬礦床形成於三疊紀。在金廠溝梁金礦區,獲得對面溝似斑狀花崗閃長岩鋯石LA-ICP MS加權平均年齡140.86±0.71 Ma~142.65±0.44 Ma,對面溝細粒花崗閃長岩鋯石LA-ICP MS U-Pb加權平均年齡138.7±1.2 Ma,西檯子似斑狀黑雲母二長花崗岩鋯石LA-ICP MS U-Pb加權平均年齡226.8±0.87 Ma,金廠溝梁片麻狀二長花崗岩鋯石LA-ICP MS U-Pb加權平均年齡258.6±1.6 Ma~261.61±0.94 Ma,礦區石英斑岩脈鋯石LA-ICP MS諧和年齡為154.68±0.45 Ma。與礦脈相互穿插的黑雲粗安斑岩鋯石LA-ICP MS U-Pb加權平均年齡為131.7±1.1 Ma,接近或略早於成礦年齡,礦區南部對面溝銅鉬礦化輝鉬礦Re-Os加權平均年齡131.45±0.93 Ma,西礦區深部鉬礦化石英脈輝鉬礦Re-Os等時線年齡244.7±2.5 Ma,加權平均年齡243.5±1.3 Ma。

2.穩定同位素方面

礦石硫同位素組成:哈達門溝礦區δ34S變化於-21.7‰~5.4‰之間,極差為27.1‰,說明硫來源的復雜性,平均值為-10.6‰,表現出虧損重硫的特點,結合區內變質岩中黃鐵礦的δ34S值,認為這套變質火山-沉積岩系為一套孔茲岩系,本身富32S,哈達門溝成礦流體中硫繼承了這套太古宙地層中硫的同位素特點,並混有深部含礦流體的硫,所以成礦物質來源於深部流體和變質地層。金廠溝梁礦石硫化物δ34S變化於-2.8‰~-0.6‰之間,極差為2.2‰,平均值為-1.61‰,長皋溝金礦區礦石硫化物δ34S變化於-1.5‰~1.2‰之間,極差為2.7‰,平均值為-0.15‰,二道溝金礦區含金硫化物δ34S變化於-0.7‰~2.3‰之間,極差為3‰,平均值為-0.08‰,三者硫同位素組成相似,極差范圍小,均集中在0值附近,具有深源硫的特點。

鉛同位素組成:哈達門溝礦石鉛同位素組成、計算的單階段模式年齡,Th/U比值、μ值等,變化范圍較大,表明鉛不是在單一的鈾、釷-鉛系統中演化的,而是多階段的,鉛同位素的組成並非是正常鉛,而是混合鉛。在鉛構造模式圖上,哈達門溝礦石鉛同位素投點比較分散,表明哈達門溝金礦床鉛來源的復雜性。金廠溝梁、二道溝、常皋溝三個礦區礦石鉛同位素組成,單階段模式年齡,Th/U比值、μ值等一系列參數均相似,說明它們成礦作用有著相同的過程。參數變化范圍很小,說明鉛來源單一。在鉛構造模式圖上,鉛同位素數據主要投在地幔鉛演化曲線和下地殼鉛演化曲線之間,反映了鉛的來源主要為地幔和下地殼。

氫-氧同位素組成:哈達門溝金礦脈的δ18O‰在3.80‰~5.20‰之間,平均4.49‰,柳壩溝金礦脈δ18O‰在4.22‰~4.32‰之間,平均4.27‰,將結果投入δ18OH-δD圖上,投影點均落在原生岩漿水及變質水附近,說明哈達門溝金礦成礦熱液來源於岩漿水和部分變質熱液,後期有天水的混入。金廠溝梁金礦脈的δ18O‰在2.2‰~7.8‰之間,平均4.9‰,δD為-108‰~62.4‰,平均-86‰,二道溝金礦脈δ18O‰在7.4‰~7.9‰之間,平均7.6‰,δD為-110.9‰~-97.8‰,平均103.1‰,長皋溝金礦脈樣僅有一件,δ18O‰為7.7‰,δD為-81.3‰,將結果投入δ18O-δD圖上,三個礦區投影點均落在原生岩漿水及下方,說明成礦流體主要來自岩漿水,有部分天水混入,有1個樣品投入變質水范圍,說明流體繼承了變質流體的性質。

3.流體包裹體方面

哈達門溝金礦石英脈成礦溫度在160~300℃范圍內,成礦溫度集中在200~280℃之間,平均236℃;鹽度集中分布在5%~15%NaCleq之間,平均鹽度9.80%NaCleq;密度為0.75~1.15g/cm3,主要集中在0.75~0.85 g/cm3之間,平均0.86 g/cm3;成礦壓力(平均值)為(139~366)×105 Pa,平均253×105 Pa,對應靜岩深度為0.515~1.354 km,平均0.96 km,靜水深度為1.39~3.66 km,平均2.53 km;包裹體氣相成分以H2O和CO2為主,其次為N2,O2,含微量的CH4、C2H6、C2H2和C2H4等;液相組分陰離子以Cl-和 為主,還有少量的 和F-,微量Br-;陽離子以Na,K和Ca2+為主,Na>K,含少量Mg2+

金廠溝梁含金石英脈成礦均一溫度范圍為190℃~380℃,集中在240℃~340℃之間,平均294℃;鹽度范圍為0.18%~8.81%NaCleq,平均鹽度3.79%NaCleq;密度為0.58~0.90g/cm3,主要集中在0.65~0.85g/cm3之間,平均0.75g/cm3;成礦壓力為(170~986)×105 Pa,平均705×105Pa,對應靜岩深度為(0.63~3.65)km,平均2.61 km,靜水深度為1.70~9.86 km,平均7.05 km;包裹體氣相成分中均以H2O和CO2為主,其次為N2,O2;液相組分中陰離子以Cl-和 為主,少量 和F-,微量Br-;陽離子以Na,K和Ca2+為主,少量Mg2+。對面溝銅鉬礦754中段含礦石英脈石英包裹體均一溫度范圍為194℃~424℃,平均315℃,鹽度5.41%~38.16%NaCleq,平均23.44%NaCleq,密度0.76~1.00 g/cm3,平均0.88 g/cm3。對面溝銅鉬礦床成礦壓力為(162.79~1189.42)×105 Pa,平均628×105 Pa,換算成相應的深度,靜水深度為1.63~11.89 km,平均6.28km,靜岩深度為0.60~4.41 km,平均2.32 km。早期鉬礦化石英脈石英包裹體均一溫度范圍為315℃~393℃,平均356℃,鹽度范圍為1.74%~11.58%NaCleq,平均值5.30%NaCleq,密度在0.56~0.82g/cm3之間,平均0.66g/cm3。鉬礦化石英脈成礦壓力為(865.99~1027.85)×105 Pa,平均943×105 Pa,換算成相應的深度,靜水深度為8.66~10.28 km,平均9.43 km,靜岩深度為3.21~3.81 km,平均3.49 km。

4.成礦機制方面

哈達門溝金礦床形成機制:在泥盆紀早期華北克拉通北緣處於弧-陸碰撞後的伸展構造背景,這種伸展背景引發山前大斷裂的活動,深部富鉀含礦流體沿山前大斷裂上升,在運移過程中不斷萃取圍岩中的金等成礦元素,在大斷裂的次級斷裂等構造有利部位充填、交代而形成這種金鉬組合型的礦床,後期有經受海西晚期-印支期多次熱液活動的疊加和改造,表現出本區成礦年齡多樣性的特點。

金廠溝梁金礦床形成機制:燕山晚期,中國東部發生過大規模的岩石圈減薄作用,這種減薄作用的結果可以導致陸殼,尤其是下地殼的重熔活化,發生了強烈的岩漿作用,並且導致殼-幔物質發生大比例混合,形成對面溝花崗閃長岩漿,在侵入過程中,從深部帶來豐富的成礦物質,在岩漿期後,深部含礦流體的大量積聚,在岩漿熱和流體壓力驅動下,小部分進入先成岩體斷裂,遷移富集沉澱成礦,如長皋溝金礦的形成;其餘大量含礦流體,與地下水、變質水混合,並在運移過程中萃取高豐度變質岩及部分火山岩中的成礦物質,形成富金流體,隨物化條件改變,在合適空間發生沉澱成礦,最終形成現今這樣的礦床,如金廠溝梁和二道溝金礦床。

哈達門溝金礦床和金廠溝梁金礦床分別代表華北克拉通不同演化階段,不同構造體制下的產物。其中哈達門溝金礦床代表華北克拉通與古亞洲洋相互作用的產物,而金廠溝梁代表華北克拉通東部岩石圈減薄的產物。

6. 中國近年來取得的成就

1、1953年7月27日,戰爭雙方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

抗美援朝,又稱抗美援朝運動或抗美援朝戰爭,是世紀50年代初爆發的朝鮮戰爭的一部分,僅指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的階段,也包括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群眾性運動。

1953年7月,雙方簽訂《朝鮮停戰協定》,從此抗美援朝勝利結束。1958年,志願軍全部撤回中國。10月25日為抗美援朝紀念日。

2、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成為繼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之後,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同日發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聲明》稱,中國政府一貫主張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中國發展核武器是為了防禦,為了打破核大國的核壟斷。中國政府鄭重宣布,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3、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

1956年,以聶榮臻為主任的國防部航空工業委員會成立,負責導彈的研製工作和航空工業的發展工作。5月,中央軍委召開會議,討論《關於建立我國導彈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中央果斷作出發展導彈技術的決策。

1965年,導彈和人造衛星的研製被統一納入中央專門委員會的領導范圍之內。全國26個部委,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000多家單位的科技人員大力協同,在攻克尖端科技難關方面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


4、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67年6月17日8時20分,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實測當量330萬噸,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掌握氫彈技術的國家。

「一切准備就緒。……震動世界的時刻來到了。」「驟然間,閃光萬丈,碧藍天空涌現出一個烈焰翻騰的大火球,只聽一聲天崩地裂的巨響,火球消失,一個蘑菇形狀煙雲上升。

我國自己設計、自己製造的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了!」1967年6月18日,人民日報刊發文章,對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進行了紀實報道。

5、北京舉辦2008年第二十九屆奧運會

第二十九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又稱為北京奧運會,2008年8月8日至24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舉行。此屆奧運會是中國首次舉辦夏季奧運會,亦是繼1964年東京奧運會和1988年漢城奧運會後,夏季奧運會第3次在亞洲國家舉行。

本屆北京奧運會共打破43項新世界紀錄及132項新奧運紀錄,並破紀錄共有87個國家在賽事中取得獎牌,主辦國中國以51面金牌成為居獎牌榜首名,是奧運歷史上首個亞洲國家登上金牌榜首。本屆奧運先後誕生出兩名水上及陸上「飛人」—— 美國選手菲爾普斯及牙買加選手博爾特。

前者在「水立方」連奪八枚金牌,不但成為同一屆奧運會中獲得最多金牌的運動員,而且成為夏季奧運會獲得金牌總數最多的運動員;後者在「鳥巢」八日內先後以破世界紀錄成績奪得男子100米、男子200米及男子4x100米接力三枚金牌,被譽為全世界跑得最快的人。

7. 虞萬里的簡歷與成果

虞萬里,男,浙江紹興人,1956年5月生於上海。
1980年底應聘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輯工作,被錄取進漢大任編纂工作。
1982年7月赴北京中國人民大學詞典進修班進修一年。
1997年調入上海辭書出版社語辭室,修訂《古漢語大詞典》,主持99版《辭海》審音工作,並策劃音序版編排。前後編纂《漢語大詞典》《辭海》等大型語文工具書達二十年之久。
2001年10月調入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上海社科院院學術委員、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傳統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傳統中國研究集刊》主編,「經學與文獻」特色學科帶頭人,上海社科院、華東師范大學雙聘教授。
2013年7月調入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任特聘教授。 1996年6月至8月赴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研究院任訪問學者。期間曾去法國巴黎漢學研究所作學術交流。
2007年10月至12月赴台灣靜宜大學任客座教授,講授中國古代註疏學。期間受邀至十餘所大學、研究機構作演講。
2011年10月至11月赴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作特約訪問學人。期間至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主持會議和演講交流十多次。
自1993年起赴香港、台灣及各地演講四十餘場次。 論著
《榆枋齋學術論集》,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65萬字。
《上博館藏楚竹書〈緇衣〉綜合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53萬字。
《榆枋齋學林》,16開,上、下精裝二冊,120萬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古籍與近人著作整理:
《南宋雜事詩》(22萬字)清厲鶚等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馬一浮集》(承擔第一冊和第三冊部分,約80萬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2011年新版。
《經義述聞》(70萬字,與傅傑等合作)清王引之著,傳世藏書之一,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癸巳存稿》(41萬字,合作)清俞正燮著,新萬有文庫,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年。
《姜亮夫全集》第十五卷《中國聲韻學》《古漢語語音學》(40萬字),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孫詒讓全集》中《東歐金石志》整理,中華書局2014年版。
詞典編寫與改編:
《漢語大詞典》(主要編寫人員),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年~1993年。
《多功能漢語大詞典索引》(實際主持者),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700萬字。
《中華古代文化辭典》(語言部分撰寫),齊魯書社,1996年,上海大學出版社2009年新版。
《古漢語大詞典》(實際主要改編者),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
《典故小詞典》(第一作者),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
責編文史書籍: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993年。
謝啟昆《小學考》,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
《辭海》1999年版,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
《古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版。
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廣韻》,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
論文目録:
1、《清代的兩部小爾雅義證》,《字詞天地》創刊號,1983年,4千字。
2、《〈爾雅義疏〉及其作者郝懿行》,《辭書研究》,1984年第1期,7千字。
3、《段玉裁〈詩經小學〉研究》,《辭書研究》1985年第5、第6期連載,1.5萬字。
4、《歌支韻部字探賾》,《社會科學戰線》1987年第2期,1萬字。
5、《文獻中的山東古方音》,《古漢語研究》1988年創刊號,1萬字。
6、《「自詒伊戚」「自詒伊阻」考》,《語文研究》1988年第3期,6千字。
7、《黃庭經新證》,《文史》二十九輯,中華書局,1988年,3萬字。
8、《官奴考辨》,《溫州師院學報》,1991年第1期,4.5千字。
9、《王羲之與黃庭經帖》,《社會科學戰線》,1991年第3期,1.5萬字。
10、《避諱與古音研究》(與楊蓉蓉合作)《1991年武漢漢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集》,1991年,3. 5萬字。
11、《金文對揚歷史觀》,《語言研究》,1992年第1期,1.4萬字。
12、《郝懿行評傳》,《中國古代語言學家評傳》,山東教育出版社版,1992年,8千字。
13、《吐魯番雅爾湖舊城出土毛詩殘紙考釋》,《孔子研究》,1993年第1期,9千字。
14、《唐五代字韻書所反映之唐代避諱與字形》(與楊蓉蓉合作),《古漢語研究》,1993年第3期,3萬字。
15、《唐寫文選集注殘本中陸善經行事考略》,《文獻》1994年第1期,5千字。
16、《正續清經解述略》,台灣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叢》第一輯,1994年,2.8萬字。
17、《經典釋文單行單刊考略》,《語言研究》,1994年增刊,2.2萬字。
18、《從古方音看歌支關系及其演變》,《音韻學研究》第三輯,中華書局,1994年,3. 5萬字。
19、《三國志裴注引書新考》,《溫州師院學報》,1994年第4期,5千字。
20、《桃符風俗源流考》,《中國民間文化》,1995年第1期,2萬字。
21、《春秋釋例謚法篇輯說》,《學術集林》第八輯,1996年,1.5萬。
22、《敦煌摩尼教下部贊寫本年代新探》,《敦煌吐魯番研究》第一輯,1996年,1萬字。
23、《斯坦因黑城所獲單疏本春秋正義殘葉考釋與復原》,台灣《敦煌學》第二十輯。1996年,1.3萬字。
24、《尹灣漢簡神烏賦箋釋》,台灣《第一屆國際暨第三屆全國訓詁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7年;又《學術集林》第十二卷,1998年,1.4萬字。
25、《東漢肥致碑考釋》,《中原文物》,1997年第4期,1萬字。
26、《照子說略》,《辭書研究》1998年5期,3千字。
27、《三禮漢讀異文及其古音系統》,《語言研究》1997年第二期,1999年,7. 5萬字。
28、《美柯蔚南東漢音注手冊三禮資料訂補》刊《國際漢學》第五輯,大象出版社1999年,3.6萬字。
29、《陸善經行歷索隱》(增訂稿),《中華文史論叢》六十四輯,1999年,1萬字。
30、《黑城出土遼希麟續一切經音義殘葉考釋與復原》刊《吳其昱先生八秩華誕敦煌學特刊》台灣1999年,1萬字。
31、《先秦諱禮析論》,《文史》第四十九輯中華書局1999年,1.8萬字。
32、《先秦動態稱謂發覆》,《中國文字研究》第一輯華東師范大學1999年,2.2萬字。
33、《從十駕齋說到錢大昕及其全集》,《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年第3期,7千字。
34、《黃庭經用韻時代新考》,台灣《第十八屆中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2.2萬字。
35、《先秦名字、爵號、謚號、廟號與避諱論略》,《國學研究》第七卷北京大學2000年,2萬字。
36、《由甲骨刻辭多字結構說到多諸之音義及其民族與時地》,《中國文字研究》第二輯,華東師范大學,2000年,4萬字。
37、《上博簡、郭店簡〈緇衣〉與傳本合校拾遺》,《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版,1萬字。
38、《上博簡〈詩論〉「七歌紳而盪」臆解》《新出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輔仁大學文學院合編,2002年,5千字。
39、《從漢文古籍看古代西域(新疆)的人種問題》(與徐文堪合作)《古代新疆居民及其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3千字。
40、《上博簡、郭店簡〈緇衣〉與傳本合校補證(上)》,《史林》2002年第2期,3.1萬字。
41、《正續清經解編纂考》,《學術集林》第四卷,1995年。《經學研究論文選》,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增訂稿(5萬字),《二十世紀中國文史考據文錄》,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作為《正續清經解》影印本序言,江蘇鳳凰出版社,2005年,置第一冊前(全書共十三冊)。
42、《黑城文書〈新編待問〉殘葉考釋與復原》,台灣《漢學研究》2003年第二期。2.8萬字。
43、《上博簡、郭店簡〈緇衣〉與傳本合校補證(中)》,《史林》,2003年3期,2.5萬字。
44、《呂祖謙與〈近思錄〉》,《溫州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1萬字。
45、《上博簡〈緇衣〉與郭店簡本及傳本異同疏證(下)》,《史林》2004年第1期,2.4萬字
46、《獻古文尚書者梅頤名氏地望辨證》,《文史》2004年第四輯(總第69輯),5千字。
47、《由〈詩論〉「常常者華」說到「常」字的隸定》,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語言學論叢》第二十九輯,2004年10月,1.5萬字
48、《桃和鬼》,刊《趣味考據》(貳),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1.6萬字。
49、《天理本〈莊子音義〉與碧虛子所錄景德本比較研究》,刊《音史新論——慶祝邵榮芬先生八十壽辰學術論文集》,學苑出版社,2005年5月,2.4萬字。
50、《〈緇衣〉正文與孔子關系》,台灣國立師范大學《第二屆儒道國際學術研討會——兩漢論文集》,2005年10月,3.2萬字。
51、《〈緇衣〉與先秦君臣、君民關系索隱》,上海《社會科學》2005年10期,2.1萬字。
52、《〈緇衣〉簡本與傳本章次文字錯簡異同考徵》,北京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第一輯,2005年11月,4萬字。
53、《三禮鄭注「字之誤」類征》,北京大學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國學研究》第十六卷,2005年12月,6萬字。
54、《有關永樂大典幾個問題的辨證》,《史林》2005年第6期,3.8萬字。
55、《正統道藏編纂刊刻年代新考》,中華書局《文史》,2006年第四輯,總七十七輯,4萬字。
56、《商周稱謂與中國古代避諱起源》,上海社科院傳統中國研究中心《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一輯,2006年,10.3萬字。
57、《從〈詩經〉授受、運用歷史看〈緇衣〉引〈詩〉》,上海社科院傳統中國研究中心《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二輯,2006年,2.3萬字。
58、《從先秦禮制中的爵、服與德數字一體詮釋〈緇衣〉有關章旨》,《禮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慶祝沈文倬先生九十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書局,2006年,2萬字。
59、《上博〈詩論〉簡「其歌紳而盪」臆解》,《古漢語研究》,2006年第4期,4千字。
60、《〈鄭風·緇衣〉詩旨與鄭國史實、封地索隱》,《史林》2007年第1期,4萬字。
61、《黑城文書〈資治通鑒綱目〉殘葉考釋》,《歐亞學刊》第七輯,180頁~202頁,中華書局2007年6月。2.8萬字。
62、《馬一浮與竺可楨》,刊中國藝術學院《中國文化》第二十五、二十六期,2007年。2.6萬字。又載《馬一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63、《從簡本〈緇衣〉論〈都人士〉詩的綴合》,刊《文學遺產》2007年第5期。1.5萬字。
64、《康熙字典》總閱官、纂修官行歷考實》,海峽兩岸《康熙字典》研討會論文,刊《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四輯,2008年,5.3萬字。
65、《馬一浮佚詩佚文小箋——馬一浮與龍榆生交往因緣剪影》,《大連圖書館百年紀念學術論文集》,萬卷出版公司,2007年,1.25萬字。
66、孫詒讓《廣韻姓氏刊誤》推闡(卷上),《孫詒讓研究論文集》,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7年12月。2.7萬字。
67、《斯坦因三探所獲吐峪溝文書字書殘片考釋》,《語苑擷英——慶祝唐作藩教授八十華誕學術論文集》,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2007年,1.2萬字。
68、《宋太宗舊名匡乂、匡義辨證》,北京大學《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十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1.3萬字。
69、《明戴廷仁夫婦墓誌釋録補正》,《考古與文物》2008年3期,0.65萬字。
70、《孫詒讓石刻學成就初探》,《史林》2008年第3期,2.9萬字。
71、《北宋本〈通典〉刊刻年代和學術價值》,《文匯報》2008.11.29《學林版》,5600字。
72、《〈倭名類聚抄〉引〈方言〉參證》,載《東亞文化交流與經典詮釋》一書319-363頁,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叢書之一,2008年12月。2.7萬字
73、《簡本〈緇〉衣引〈詩〉考——兼論前賢以師承和異文區分四家詩之利弊》,台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編《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5th論文集》,2009年5月版,3.6萬字。
74、《〈廣韻〉姓氏來源與郡望音讀研究》,《中國語言學》第二輯,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2.1萬字。
75、《〈孔子詩論〉應定名為「孔門詩傳」論》,《中國經學》第五輯,廣西師大出版社2009年11月,2.25萬字。
76、《石彥辭墓誌》文句正讀和史事索隱,1.8萬字(有圖),《史林》2009年第6期。
77、《阿斯塔那三三二號墓文書〈春秋經傳集解〉殘片淺議》,0.6萬字,《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七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
78、《從熹平殘石和竹簡緇衣看清人四家詩研究》,4.2萬字,《中國經學》第六輯,2010年6月。
79、《明清以來之姓氏與姓氏書》,1.8萬字,《史林》2010年第3期。
80、《先秦至唐宋姓氏書之產生與發展》,1.9萬字,《社會科學》2010年第9期。
81、《馬一浮與龍榆生》,2.5萬字,《中國文化》第31期,2010年春季號。
82、《郭店簡緇衣「人苟言之」之「人」旁點號解說——兼論古代塗抹符號之演變》,1.3萬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紀念譚朴森先生逝世兩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
83、《佛典音義和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合刊》,0.8萬字,《漢語史研究集刊》第十三輯,2010年6月。
84、《追憶沈老鳳笙先生》,0.8萬字,《中國經學》第七輯,廣西師大出版社2010年12月。
85、《尚書鄭王比義序》,0.8萬字,《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八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86、《清華簡〈尹誥〉「隹尹既﨤湯咸又一悳」解讀》,1萬字,《史林》2011年第2期。
87、《別集流變論——〈王鳴盛、阮元、錢大昕三家遺文〉序》,2.5萬字,《中國文化》2011年夏季號。
88、《〈說文〉「姓」「氏」義重校新釋》,1.6萬字《中國經學》第八輯。廣西師大出版社2011年6月
89、《以丁晏〈尚書余論〉為中心看王肅偽造〈古文尚書傳〉說——從肯定到否定後之思考》,2萬字,台灣中研院《文哲研究所集刊》,2011年9月。又載《首屆國際〈尚書〉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90、《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0.7萬字,《史林》2011年第4期。
91、《北宋本〈通典〉刊刻年代、流傳蹤跡與學術價值》,1萬字,《慶祝許嘉璐從教五十周年紀念會論文集》。
92、《先秦至唐宋姓氏書之產生與發展》,1.9萬字,《人民大學復印資料》轉載《歷史學》2010年第12期。
93、《從儒典「音義」說到佛典之〈一切經音義〉》,2.3萬字,《中華字典研究》第二輯,2010年。
94、《小學考弁言》,《小學考》,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
95、《從儒典「音義」說到佛典之〈一切經音義〉》,2.3萬字,《佛經音義研究——第二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鳳凰出版社2011年。
96、《姓氏起源新論》,4萬字,中華書局《文史》,2011年第四輯。
97、《上海圖書館藏稿本〈齊魯韓三家詩釋〉初探》,2萬字,《中國典籍與文化》2011年第四期。
98、《從夏小正傳文體式推論其作者》,2萬字,《中國經學》第九輯,廣西師大出版社2011年11月。
98、《由清華簡〈尹誥〉論〈古文尚書·咸有一德〉之性質》,2.4萬字,清華大學出土文獻保護中心編輯《〈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史林》2012年第2期。
99、《羅振玉熹平石經研究》,《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九、第十合輯,2.2萬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01、陳舜俞《廬山記》卷帙辨證,0.3萬字,《中國典籍與文化》,2012年第1期。
100、《〈咸有一德〉之「一德」新解》,1.7萬字,《中國經學》第十輯,2012年3月,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02、《漢語大詞典》編纂瑣憶,0.8萬字,《辭書研究》,2012年第2期。
103、《王國維東西土文字異同理論之創立與影響》,3.5萬字,台灣第廿二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榆枋齋學林》2012年版。
104、《〈漢石經魯詩殘碑校史一則〉辨證並論〈辭通〉之誤》,《史林》2012年第1期。
105、《「鄴架」補義》,《辭書研究》2012年第6期。
106、《中華姓氏源流大典序》,1.7萬字,台灣靜宜大學《靜宜大學學報》創刊號,2012年6月。《中華姓氏源流大辭典》前,中華書局2014年版。
107、《王國維魏石經研究》,南京師范大學《古文獻研究集刊》4、5、6輯,4萬字。鳳凰出版社2012年。
108、《〈江陰東興繆氏家集〉序》,1萬字,上海社科院歷史所《史林》2013年3期。
109、《由簡帛〈老子〉重論其書之形成和篇章分合》,4萬字,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文化》第三十七輯,2013年5月。
110、《「奪情」補義》,《辭書研究》2013年第4期。
111、《精神與學術的典範——〈裘錫圭學術文集〉讀後》,0.6萬字,《中國典籍與文化》,2013年第4期。
112、《六朝〈毛詩〉異文所見經師傳承與歷史層次──以陸德明〈毛詩音義〉為例》,3.5萬字,《出土材料與新視野》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2013年12月。
113、《王念孫讀書雜志整理本序》,1萬字,《史林》2014年第1期。
114、《〈詩經〉異文與經師訓詁文本探賾》,3.3萬字,中華書局《文史》2014年第一期。
115、《「洛」、「雒」異文與漢魏二朝之五行忌避》,2萬字,《社會科學》2014年第六期。
116、《鄭玄所見〈三禮〉傳本殘闕錯簡衍奪考》,6萬字,《中國經學》第十二輯,廣西師大出版社2014年6月。
承擔課題
1、承擔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2002年BLS004《上博楚竹書〈緇衣〉與郭店簡本及傳本的比較研究》,於2004年完成,30萬字。
2、原上海市課題(2002年BLS004)後續研究,後作為武漢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陳偉教授主持的教育部2003年度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楚簡綜合整理與研究》(03JZD0010)子項目,將出版專著《上博館藏楚竹書〈緇衣〉綜合研究》,約53萬字。
3、參與許嘉璐副委員長主編的教育部2002年規劃課題《孫詒讓全集》,任編委,承擔《東甌金石志》《永嘉瑞安石刻文字記》等的整理與研究。30萬字。中華書局已陸續出版。
4、2009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從石經魯詩異文看清人四家詩研究》,預計2014年初完成。
5、主編、整理點校陳子龍等《明經世文編》,已被列入國家十二五重點出版計劃。2010-2020古籍出版規劃。全書約500萬字。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
6、主編、整理點校《高郵王氏四種》,約300萬字,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其中《經傳釋詞》已於2013年出版,《讀書雜志》預計2014年出書。
7、揚州大學《尚書》研究中心國家重大課題《尚書文獻研究集成》(2012)子課題負責人。
8、201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歷代儒家石經研究集成》(13&ZD063),預計線裝300冊,60函。匯集宋已來所有有關石經之拓片、專著、題跋、論文,為石經研究史上前所未有的集大成之作。
獲獎情況
☆1993年《避諱與古音研究》(與楊蓉蓉合作),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1986~1993)優秀成果三等獎。
☆1997年,《三禮漢讀異文及其古音系統》一文(7萬字)獲上海市第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一等獎。
☆1999年,《三禮漢讀異文及其古音系統》一文(7萬字)獲王力語言學獎金二等獎。
☆2001年,獲全國第四屆優秀中青年圖書編輯獎。
☆2000-2001年,《由甲骨刻辭多字結構說到多諸之音義及其民族與時地》一文獲上海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002-2003年,《上博簡、郭店簡〈緇衣〉與傳本合校補證》(上、中、下)一文獲上海市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006—2007年,《正統道藏編纂刊刻年代新考》一文獲上海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008-2009年,《上博館藏楚竹書〈緇衣〉綜合研究》一書獲上海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013年,《上博館藏楚竹書〈緇衣〉綜合研究》(《楚地出土戰國簡冊研究》之一)一書獲清華大學首屆李學勤中國古史研究三等獎。
☆2013年8月,《榆枋齋學林》獲2012年度全國古籍整理與研究二等獎。
☆2013年12月,《上博館藏楚竹書〈緇衣〉綜合研究》作為《楚地出土戰國簡冊研究》之一,整套叢書獲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提名獎。
整理圖書獲獎
☆參與整理之《馬一浮集》(負責學術著作整理,第一卷和第三卷部分),獲浙江省古籍整理一等獎,華東地區1997年古籍整理一等獎。
☆參與整理之《姜亮夫全集》(24卷,雲南人民出版社)獲第九屆雲南圖書獎榮譽獎(整理第十五卷《中國聲韻學》等)
☆參與編纂十七年之《漢語大詞典》多次獲獎,從略。

8. 智商108算是聰明的人嗎,,

智商108算是正常的;算不上是聰明的;

理查德·林恩教授是智商領域的資深研究者,1977年開始從事人種智商研究。2005年,林恩教授公布了一項「大膽」的研究成果,稱「男性比女性的智商高5點」。隨後,林恩還對世界各國大學生的平均智商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美國大學生智商為110,居全球之首,而英國大學生緊隨其後,平均智商109。

2006年,理查德·林恩教授出版了名為《種族智力的差異:一種進化分析》的新書,總結出不同地區人種智商的差異排位以及原因,並據此繪制了IQ世界地圖。在林恩教授繪制的IQ世界地圖上,猶太人智商最高,平均達125以上,之後為德國109,荷蘭107,波蘭106,歐洲人、東亞人擁有全世界最高的平均智商,平均值為105。

而之後排位是愛斯基摩人(91),東南亞人(87),美洲本土印第安人(87),太平洋諸島土著居民(85),南亞及北非人(84),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人(67),澳大利亞原住民(62)。人種智商最低地區是南非沙漠高原的叢林人和剛果(布)雨林地區俾格米人,平均智商為54。

學習

我們在校學習期間,除了學習知識外,會花大量時間在智商訓練方面。學數學來鍛煉數字計算、空間想像、邏輯推理能力,用語文、英語、歷史、地理等鍛煉詞彙、記憶能力。

韋氏智力量表能夠測量兒童的兩種智商的合成,一個是言語智商,一個是操作智商。我們不僅能夠反映孩子的智商的總體水平,而且還能鑒別孩子的言語能力和操作能力是否發展平衡。智力不佳的孩子往往有兩種類型:

一是言語落後型,這類孩子的智力困難主要是言語能力低下造成的,所以學習知識受到很大的妨礙;另一類是操作能力落後型,這類孩子語言能力並不低下,能有效地回答有關語言方面的測試,但在操作時間和空間認知能力上十分落後,解決數量和邏輯思維問題時,自然是困難重重了 。

9. 現在最新科技成果

20世紀是科學技術發展突飛猛進的世紀,人類在本世紀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和創造的物質財富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它們是推動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改變了並將繼續改變世界的面貌。它們中有一些為科技界公認的重大成就,將在人類歷史上永遠閃耀著奪目的光輝。

20世紀初科學革命兩大成就

20世紀的科學是在19世紀的重大理論成果如熱力學與電磁學理論、化學原子論、生物進化論與細胞學說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世紀的三大發現(X射線、放射性、電子)導致了20世紀前30年的物理學革命,誕生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成為20世紀科學發展的先導和基礎。

1、相對論

1905年,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天才愛因斯坦在他26歲時創立了狹義相對論,提出了不同於經典物理學的嶄新的時空觀和質(m)能(E)相當關系式E=mc2(此處光速C=3×108米/秒),在理論上為原子能的應用開辟了道路。

關於E=mc2,即物體貯藏的能量等於該物體的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這個數量大到令人難以想像的程度。我們不妨打個比方說,1克物質全部轉化成的能量,相當於常規狀態下燃燒36000噸煤所釋放的全部熱能;或者說,1克質量相當於2500萬度的電能。

1915年,愛因斯坦又創立了廣義相對論,深刻揭示了時間、空間和物質、運動之間的內在聯系——空間和時間是隨著物質分布和運動速度的變化而變化的。它成為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

從1923年開始,愛因斯坦用他的後半生致力於統一場論的探索,企圖建立一個既包括引力場又包括電磁場的統一場理論,雖然他沒有取得成功,但是楊振寧和米爾斯於50年代創立了「楊—米爾斯場方程」,發展了所謂「規范場」的理論,使愛因斯坦夢寐以求的統一場論可望在規范場的基礎上得以實現。

2、量子力學

1900年,普朗克創立了量子論,提出能量並非無限可分、能量的變化是不連續的新觀念。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論,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1913年,玻爾把量子化概念引進原子結構理論。1923年,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理論。1925年,海森伯和薛定諤分別建立矩陣力學和波動力學。1928年,26歲的狄拉克提出電磁場中相對論性電子運動方程和最初形式的量子場論,使包括矩陣力和波動力學在內的量子力學取得了重大的進展。

20代末量子力學的建立,是繼1905-1915年相對論建立之後對經典物理學的又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它成功地揭示了微觀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加速了原子物理學和固態物理學的發展,為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准備了理論基礎,同時也促進了化學鍵理論和分子生物學等的產生。因此,量子力學可以說是20世紀最多產的科學理論,迄今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20世紀中後期5大科學成就

30年代以來,物質基本結構、規范場、宇宙大爆炸、遺傳物質分子雙螺旋結構、大地構造板塊學說以及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等理論的創建,使人類的視野進一步拓展到更為宇觀、宏觀和微觀的領域,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巨大推動力。

10. 研究成果的意義

1.促進了深部找礦鑽探理論的發展

進行深部找礦鑽探,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採用何種類型的鑽機、何種鑽探方法及鑽 探工藝。鑽機優化選擇體系和鑽探方法綜合評價體系以及深部找礦鑽探技術優化組合方案 的建立,從理論上回答了這一問題。為深部找礦鑽探鑽機、鑽探方法及鑽探工藝的優化選 擇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也為鑽機的研發和鑽探方法組合應用指明了方向。

2.對深部找礦鑽探生產實際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

影響深孔鑽探的因素很多,不同因素對深孔鑽探的綜合影響千變萬化,十分復雜。運 用系統分析原理和試驗優化原理,科學地對影響深孔鑽探的因素進行綜合分析研究,並運 用技術經濟學原理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對每種組合進行具體分析,形成了不同因素組合情況 下的深孔鑽探技術優化組合方案,初步建立了不同施工條件下的深孔鑽探技術優化組合體 系,對深孔鑽探施工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

3.為深部找礦提供了鑽探技術保障,創造了可觀的經濟價值

課題研究緊密結合深部找礦鑽探實際,遵循了從實踐到理論再由理論到實踐的認識規 律,對深部找礦鑽探生產起到了較好的指導和促進作用,深孔鑽探不斷取得突破,成功完 成了大量深孔,其中所研究礦區超過1800m的深孔28個(附表2),超過2000m的深孔5個,3次打破國產機具固體礦產鑽探全國孔深紀錄,最深達到2109.81m,為深部找礦取得突破 提供了關鍵技術保障。

濟寧鐵礦區,作為華北六大磁異常之一,在20世紀70年代最大孔深僅達到1200m,但 因孔深不夠,沒能打到礦體,磁異常體沒能被揭開,一直成為不解之謎。2006年進行深部 找礦鑽探,成功鑽探至1804.78m,一舉取得突破而發現了該特大型鐵礦。勘探過程中,克 服了深孔強造斜復雜地層鑽孔嚴重彎曲和嚴重漏失等影響,研究掌握並較好地利用礦區鑽 孔彎曲規律,採用多種防斜技術組合措施,在理論和技術上有所突破,較好地解決了深孔 鑽探施工難題,共完成深孔41個,鑽探工作量81758.73m(截至2010年7月),而且大大減少 了糾斜工作量,縮短了工期,節約了大量成本,較好地完成了深孔鑽探施工任務,僅顏店 礦段提交工業鐵資源儲量6.22×108t,加上翟村礦段預計可提交儲量超過16×108t,經濟和 社會價值顯著。

玲瓏金礦東風礦區,在地質找礦理論的指導下,依靠深孔鑽探技術,優化了鑽孔結 構,較早採用了S95WL鑽具和加強型鑽桿,優選了沖洗液,合理採用了先進的動力頭鑽機 和液動錘WL沖擊回轉鑽探技術,在礦區設計多為斜孔的情況下,鑽探深度不斷取得突破,最深達到1891.38m,而且有效減少了事故,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保證了該特大型金 礦鑽探工作的順利進行,完成鑽孔114個,鑽探工作量130917.75m(截至2010年5月),探獲 金礦儲量約150t,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閱讀全文

與成果108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