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國家宏觀調控的三種手段:經濟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請各舉一例
經濟手段:國家每年的稅收
法律手段:經商上犯了法進行逮捕
行政手段:國務院出台相關的經濟政策
❷ 法律既然禁止濫用私刑,為什麼許多人(當然也包括我)就是不理解
公法是強行性規范,公法問題必須在體制的范圍內依照法律規定解決;私法是任意性規范,私法問題只有在當事人之間不能達成協議自行解決的前提下才能進入司法體制內解決。所以,公法問題當事人不得自行處理,私法問題也不能濫用公法的處理方式。因為國家依法有權對公民、法人採取強制措施,甚至刑罰手段,所以,法治國家中一般都有大量的法律規范國家權力,就是擔心國家濫用權力,包括濫用刑罰措施。禁止刑訊逼供,禁止體罰犯人,就是出於這個原因。
私刑必須禁止。對行為人採用剝奪或限制人身自由、剝奪他人生命的手段進行懲罰,這是典型的公法保護方式;而毆打等行為則為文明社會的法律所禁止。即使動用這些方式保護自己的合法的財產權利和人身權利,也是法律所不允許的。在土改和「文革」期間,批鬥解放前的地主,往往會涉及地主私設地牢、濫施酷刑。從法律角度看,有些地主的行為也是維護自己的「合法」財產。可為什麼這種行為激起了公憤?人們批鬥地主時講到激憤處,把地主現場處死,後來中央還發文制止,為何?都是一個禁止私刑的問題。
從大處看,如果允許人們動用私刑解決糾紛、處理問題,那麼,就是公然支持人們用武力解決相互之間的矛盾,勢必時光倒退,重歸叢林法則,與法治背道而馳;從小處看,小偷也罷,強盜也罷,法律自有處罰的標准和辦法,依法處理,不僅可以避免錯案、冤案,而且也是為了維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或許法律的規定不合理,或許公安機關措施不得力,但是如果我們養成了對體制的依賴,我們就會努力推動體制的改革和完善。如果我們不相信體制,動輒使用私刑,那麼,最終損害的一定是百姓的利益,因為那個時候,金錢和武力會成為最終的裁判者,平頭百姓缺的不就是這些嗎?
❸ 限制商標權濫用的法律有哪些
一、對商標許可權制的理論探討許多國家的商標法對商標權的限制均有相應的規定。不同國家關於商標許可權制的規定不盡相同,從總體上看對商標權內容的限制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商標合理使用從商標的構成要素看,商標可以是由權利人獨創的臆造詞彙構成的,也可以使用已有的普通詞彙。對於前一種由臆造詞彙構成的商標當然只能由商標權人作為商標加以使用,但對於後一種商標,構成商標的普通詞彙除作為商標使用之外,還存在被他人在該詞彙的正常意義下使用的情況。在此情況下,該商標的商標權人雖然對商標標識擁有專有權,但這種專有權也只能限於將該標識作為商標使用的情況,如果權利以外的其他人只是以正當的方式使用該標識,使用的目的也並非為了與權利人進行不正當的商業競爭,那麼商標權人自然也無許可權制他人對商標標識的合理使用。
商標合理使用的限制在許多國家的商標法中均有規定,例如《法國知識產權法典》L713-6條、《德國商標法》第23條、《義大利商標法》第1條之二、《日本商標法》第26條等。TRIPS協議第17條也體現類似的意思。根據各國商標法的規定,商標合理使用一般須具備以下構成要件:
(1)構成該商標的詞彙為普通詞彙,即該詞彙除作為商標使用外還具有其他意義。尤其是由顯著性較弱的描述性詞彙構成的商標,由於構成這類商標的描述性詞彙還有可能被他人用來表示商品或服務的名稱、種類、質量、原料、數量、功能、用途、產地、形狀、工藝使用方法等特點,因而這類商標適用合理使用限制的可能性更大。
(2)對商標的合理使用應當是以正常的方式表明自己的姓名、名稱或地址,或者以正常的方式表示自己的商品或服務的名稱、種類、質量、原料、數量、功能、用途、產地、形狀、工藝、使用方法等特點,只有在以上情況下使用商標標識才屬於合理使用。
(3)對商標標識的使用應當符合誠實信用原則,而並非出於不正當競爭的目的。
(二)商標先用權所謂商標先用權是指那些在他人獲得商標注冊之前已經開始使用的商標的所有人在他人獲得商標注冊之後還享有在原有范圍內繼續使用該商標的權利。作為商標法先申請原則的補充,商標先用權主要是為了保護那些雖未注冊但已經在市場上建立了一定聲譽的商標使用人的利益。
商標先用權制度主要存在於那些只承認商標權注冊產生的國家和地區,如法國、日本和我國台灣地區。在這些國家,由於商標的使用並不能導致商標專有權的產生,如果沒有商標先用權制度,商標使用人使用多年的商標一旦被他人注冊成功,其多年經營的成果就有毀於一旦的危險。為平衡注冊商標權人與商標在先使用人之間的利益,這些國家的商標法中一般都規定了商標先用權制度。而在那些既承認商標權注冊產生,又同時承認商標權使用產生的國家,則一般沒有商標先用權制度。
根據有關國家商標法相關規定,商標先用權的產生和行使一般應具備以下構成要件:
(1)商標在先使用人應在他人商標注冊申請以前已經在該商標注冊申請有關的指定商品或類似商品上使用該商標或類似商標,或將該商標作為商號加以使用。有的國家還規定,在他人商標注冊時在先使用人對該商標的使用應達到一定年限,如5年。
(2)在該商標注冊申請前,商標在先使用人的使用已為該商標建立起了一定的市場聲譽。有人認為商標的在先使用應使該商標在注冊申請前已經在相關領域馳名,筆者則認為沒有必要規定得如此嚴格,只要在相關市場領域具備一定知名度即可。
(3)商標在先使用人的繼續使用不得出於不正當競爭的目的,有的國家就要求商標在先使用人在繼續使用該商標時應附加適當表示防止與注冊商標權人的相關業務相混淆。
(三)商標權用盡商標權用盡,是指商標權人本人或經其許可的帶有注冊商標的商品首先投入市場以後,無論何人使用或轉售帶有該商標的商品,都不侵犯商標權。商標權利用盡制度的主要作用在於平衡商標權人與商品所有權人對商品的處分。因此,商標權用盡制度實際上是商品所有權人的權利對商標權的一種限制。
目前關於商標權用盡問題的爭議主要集中在權利用盡適應的范圍方面,一般對權利用盡在一國范圍內適用並無爭議,但對於商標權利用盡能否在國際范圍內適用,即平行進口是否應當允許則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贊成者認為商標權僅賦予了權利人對商標首次投入市場行為的控制權,一旦商標已合法投入市場,權利人就無權再加以干預,因此平行進El應當允許。而反對者則認為,由於商標權具有地域性,因而權利用盡也只意味著在一國國內的權利用盡,並不能導致另一國商標權當然用盡。正是由於這種不同意見的存在,TRIPS協議也不得不迴避了這一難題。
(四)商標權濫用之禁止行使一切民事權利應出於正當的目的並不得超出正當界限,否則即構成權利濫用,商標權的行使也是如此。商標權的行使一般應當是為了維護商標的識別作用,並通過其識別作用的發揮維持正常競爭秩序。但現實中有時卻會出現商標權人為了不正當競爭目的行使商標權的情形,在此情形下當然應使用禁止權利濫用的原則限制其商標權的行使。
構成商標權濫用一般應具備以下構成要件:
(1)須有商標權存在,即權利人通過注冊申請獲得商標專有權,即使在權利人的權利是由於商標審查人員的疏忽或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得,在其被宣布無效之前應認為商標權存在。並且商標權人的行為在表面上屬於行使商標權利的行為。
(2)該行使權利的行為損害他人利益。例如,將他人未注冊的知名商標注冊後反過來禁止他人使用;或者將他人已馳名的商標另類注冊後反過來向他人出售等等。這些行為貌似行使商標權,實際上損害了他人的合法利益,應屬於濫用權利的行為。
(3)須有損害他人利益或不正當競爭之故意。例如,主觀不知他人未注冊馳名商標的存在而申請注冊,則其後行使權利的行為不應視為權利濫用。
二、漏洞補充:反不正當競爭法的適用雖然許多學者專家都建議在對商標法進行修改時應增加有關權利限制或例外的規定。但遺憾的是,本次商標法的修改仍然沒增加有關權利限制的條款。近年來,在我國的現實經濟生活中已出現了不少與商標許可權制有關的糾紛,其中有一些糾紛正是因為商標法缺乏相關規定而遲遲得不到合理解決。因此在本文的這一部分中筆者打算重談如何在司法活動中彌補這一漏洞。
(一)我國的有關法律實踐我國商標法雖然一直未規定商標許可權制的內容,但我國法院已經審理了不少這方面的案件,可以說人民法院已經通過司法活動進行了彌補漏洞的實踐。對人民法院的實踐經驗進行總結將有利於我們從理論上探討這一問題。
目前我國發生較多的此類糾紛主要是有關商標合理使用的糾紛,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在1999年12月29日發布的《關於商標行政執法中若干問題的意見》第9條中就曾規定了商標合理使用的內容。但這一規定畢竟屬於部門規章,作為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行政執法的依據沒有問題,作為法院司法裁判的依據似有不足。
各地人民法院近年來也處理過不少涉及商標合理使用的糾紛。在有些案件中法院肯定了在一定條件下對注冊商標的使用不構成侵權。例如在重慶白市驛板鴨廠訴重慶凌峰食品公司商標侵權一案中,「白市驛」為重慶市一盛產板鴨的地名,而重慶白市驛板鴨廠注冊了「白市驛」商標,被告在其生產的板鴨包裝上使用了「白市驛風味」,被訴侵犯了原告的商標權。一審法院認定侵權成立,二審法院認為「白市驛」為商品產地名稱,被告以正常方式表示商品產地,並且不會造成消費者混淆,不構成商標侵權行為。
而在另一些案件中法院則指出商標合理使用應不得出於不正當競爭的目的,不得造成消費者誤認。例如,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在《關於煙台市京蓬農葯廠訴濰坊市益農化工廠商標侵權糾紛案的答復》中指出,「桃小」是昆蟲的通用名稱,商標權人不能以其注冊了「桃小靈」商標而限制他人使用該詞彙,但這並不等於說他人在任何情況下使用「桃小」均是正當合理。
除了商標合理使用糾紛之外,我國法院也處理了一些商標先用權以及商標權濫用方面的糾紛。比較典型的就是將他人已經使用的商標搶注後反而起訴正當使用人侵權,由於我國法律沒有賦予在先使用人先用權方面的抗辯權利,法院往往判決在先使用人敗訴,造成了一種合法不合理的無奈局面。
商標權用盡方面的糾紛近年來在我國也出現了。例如由廣州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LUX」香皂平行進口案就是一例。
從上述情況看,我國法院已經處理了一些有關商標許可權制的案件,做出判決時也考慮了商標許可權制的一般原則。但是由於法律並未明確規定商標許可權制的內容,不同法院在法律適用和法律解釋方面的意見並不一致,造成了有些案件久拖不決,經過再審以後還存在爭議,也有一些案件的判決不盡合理。因此,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在就商標法修訂草案第一稿提出的修訂意見中提出,在本次商標法修改時應規定商標合理使用和商標先用權的內容,以解決這類案件沒有法律依據的問題。遺憾的是這一建議沒有被採納。
(二)漏洞補充中的法律問題我國商標法沒有規定商標許可權制應屬於一處明顯漏洞,這就要求法官在處理此類案件時運用法律解釋的方法進行補充。
補充商標法的這一漏洞,首先應考慮對商標法現有的規定進行合理解釋是否能夠解決問題。從商標法的現有規定看有關商標許可權制的漏洞有些是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彌補的。
例如商標合理使用,可以通過對商標法第52條的解釋得出相近意旨,第52條規定「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的,屬於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換言之如果他人雖使用了注冊商標的文字但並非作為商標使用當然不構成侵權。
再如商標權用盡,也可以根據對同一條款的解釋得出,根據第52條未經商標權人許可使用注冊商標構成侵權,則在國內銷售商標權人或經其許可投放市場的商品不構成侵權,而平行進口行為未經本國商標權人的許可一般應判為侵權。
但僅僅通過對商標法現有條款的解釋還不能完全彌補法律漏洞,象商標先用權就無法從已有法條中解釋出來。即使是象商標合理使用、商標權用盡等內容雖然可以通過現有法條的解釋得出相近意旨,但怎樣適用方為合理、是否平行進口一概均為侵權等問題從商標法的現有條款中仍然無法得到合理解答。因此,要完全彌補商標許可權制這一漏洞還必須結合其他法律規范的適用。
從本文第一部分介紹的商標許可權制的基本理論看,適用反不正當競爭法對於補充我國商標法的這一漏洞是很有必要的。從理論上來說,反不正當競爭法在整個知識產權體系中處於基礎地位,其所確立的遵循公平、自願、平等、誠實信用原則和公認商業道德的競爭原則也是整個知識產權法的基本原則,我們對商標法漏洞的彌補必須受這一原則的支配方能保證不發生偏差。
從商標許可權制的具體情況看,在判斷是否構成商標合理使用方面,對商標標識的說明性使用是否合理主要看是否與商標權人的營業構威混淆,是否形成不正當競爭;在商標先用權以及商標權濫用的適用方面,也需要判斷繼續使用商標以及行使商標權的行為是否以不正當競爭為目的。因此在具體案件中適用反不正當競爭法對於商標合理使用、商標先用權、商標權濫用的判斷具有關鍵作用。
商標權用盡即平行進13問題在各國商標法中都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但如果將其納入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制之下也可以得到較為滿意的解決。例如我國台灣公平交易委員會在認定平行進13是否侵權時,既非一概禁止也非一概允許,而是根據平行進13是否具有不正當競爭的性質判斷其合法性。我們也進可以借鑒這一做法,在判斷平行進口是否侵權時,在一般認定侵權的原則下,對於那些明確將平行進口商品與國內商標權人商品區分開來,沒有造成消費者誤認不具有不正當競爭性質的,應認定為不構成商標侵權。
❹ 如何避免科技成果的不當應用
如何避免科技成果的不當應用
加強科技工作者道德自律意識,增強社會責任回感,是防範科研答成果濫用的有效方法。
提高科技工作者的業務能力和道德修養,規范科技工作者行為,是科技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保障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的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科技人員只有把個人抱負和知識同國家和人類發展需求結合起來,才是社會和大眾需要的科技工作者。
要嚴格履行技術合同的有關約定保證科技成果轉化的質量和應用的效益。加大懲處力度,是避免成果濫用的法律手段。科技工作者要自覺接受輿論的監督。嚴重違背科技工作者職業道德、影響極其惡劣的行為,在准確把握事實真相的基礎上,要充分運用報刊、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對其進行嚴厲鞭笞。新聞媒體在進行輿論監督時,不得對他人惡意誣告、中傷誹謗,不得侵犯當事人和他人的合法權益。對違背科技作者行為准則的不良行為,可以向各級科技行政管理部門和其他科技管理機構進行投訴。
❺ 公然違背國家法律法規,採取停水斷電等手段,置幾十戶人家近百人的生死於不顧,法律何在,良心何在
《行政強製法》第43條明確規定,除緊急情況外,行政機關不得在夜間或法定節假日實施行政強制執行。也不得對居民生活採取停止供水、供電、供暖、供氣等方式迫使當事人履行相關行政決定。而且強拆必須是在行政機關履行了公告義務,當事人未在法定期限內自拆,也未申請行政復議或提起行政訴訟的前提下,才能由具有執法資格的人員執行強拆。
❻ 國家採取的禁毒措施
強制戒毒和勞教戒毒普遍採取治療、教育、康復相結合的方法國家鼓勵開展禁毒科學技術研究,推廣先進的緝毒技術、裝備和戒毒方法。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禁毒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將禁毒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
國家鼓勵對禁毒工作的社會捐贈,並依法給予稅收優惠。
國家鼓勵開展禁毒科學技術研究,推廣先進的緝毒技術、裝備和戒毒方法。國家鼓勵公民舉報毒品違法犯罪行為。國家鼓勵志願人員參與禁毒宣傳教育和戒毒社會服務工作。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七十三條
教唆、引誘、欺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並處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
1,強制戒毒和勞教戒毒普遍採取治療、教育、康復相結合的方法,對吸毒人員進行綜合的生理和心理矯治。
2,公安和司法機關分別制定了對強制戒毒所和勞教戒毒所實行等級化、規范化管理的有關制度
3,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頒布了《阿片類成癮常用戒毒療法的指導原則》和《戒毒葯品管理辦法》,建立了國家葯物依賴性研究中心、國家葯物濫用監測中心、國家麻醉品實驗室,組織科研機構開展科學戒毒方法和戒毒葯物的研究。
4,衛生防疫部門與禁毒部門密切合作,在戒毒所開展了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並在一些戒毒所建立了艾滋病監測點和檢測系統。
1,身體依賴性,由於反復用葯所造成的一種強烈的依賴性。
毒品作用於人體,使人體體能產生適應性改變,形成在葯物作用下的新的平衡狀態。一旦停掉葯物,生理功能就會發生紊亂,出現一系列嚴重反應,稱為戒斷反應,使人感到非常痛苦。
2,精神依賴性
毒品進入人體後作用於人的神經系統,使吸毒者出現一種渴求用葯的強烈慾望,驅使吸毒者不顧一切地尋求和使用毒品。一旦出現精神依賴後,即使經過脫毒治療,在急性期戒斷反應基本控制後,要完全康復原有生理機能往往需要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
3,毒品危害人體的機理
中國流行最廣、危害最嚴重的毒品是海洛因,海洛因屬於阿片燈葯物。在正常人的腦內和體內一些器官,存在著內源性阿片肽和阿片受體。在正常情況下,內源性阿片肽作用於阿片受體,調節著人的情緒和行為。
4,影響壽命
據國外有關部門統計,吸毒者多數短命,一般壽命不超過四十歲。
我國禁毒措施
協調加強禁毒工作。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由衛生部、公安部、外交部、海關總署的負責人組成我國麻醉葯品管理與禁毒協調會議。
成立國家禁毒委員會。1990年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家禁毒委員會,統一領導全國禁毒工作。政府的方針是「禁吸、禁販、禁種、禁制」「四禁並舉、堵源截流、有毒必肅、販毒必懲、吸毒必戒、種毒必究」。
頒布法律法規。199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並發布關於加強禁毒工作的決定。1995年國務院發布了《強制戒毒辦法》。1997年3月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刑法第六章第七節專門對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制定了法律條款。
加強對毒品犯罪案件的偵破緝查工作。公安、海關部門加強了緝毒隊伍和裝備,嚴厲打擊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的犯罪活動。
加強禁毒宣傳工作。重點宣傳國家禁毒法律,宣傳政府禁毒措施,揭露吸毒危害,以提高全民的禁毒意識。
成立戒毒機構,強制戒毒。重點省、自治區在政府領導下舉辦戒毒所,對吸毒者進行強制戒毒。
加強科研與技術指導。國務院批准衛生部於1984年建立了中國葯物依賴性研究中心(1988年改為研究所),1988年建立中國葯物依賴治療中心,1990年建立國家麻醉品實驗室以加強科研和技術指導。在全國20多個省、市建立了治療、監測中心。
成立禁毒基金。國家建立了中國禁毒基金會。中國醫學基金會設立了戒毒專項基金,為禁毒、戒毒事業服務。
國際合作。我國與聯合國禁毒基金、聯合國禁毒署、國際麻醉品管制局、世界衛生組織、亞太經社理事會等單位以及有關國家開展了禁毒合作,取得了成效。
❼ 如何避免出現破壞公共財產的方法
潘星蘭、楊大蘭的故事為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她們是湖北省枝江縣董市鎮桂花農業銀行分社的營業員。1989年12月25日清晨,她們正在銀行金庫值班,突然聽到一陣響動。兩個蒙面歹徒,用4把匕首架在她倆脖子上,逼她們交出鑰匙。潘星蘭身上被歹徒捅了11刀,左耳被割下仍勇敢地與歹徒搏鬥,後來終於疼得昏了過去。楊大蘭趁另一個歹徒不注意,把歹徒推倒在地,大聲呼救,被歹徒連砍數刀,壯烈犧牲。潘星蘭蘇醒過來,發現銀行的錢被盜,強忍劇痛,爬到外面報警。公安人員立即出動,不到48個小時,就抓住了那兩個歹徒,追回了被盜的錢。潘星蘭、楊大蘭為保護國家財產,不畏強暴,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為全國人民樹立了榜樣。
公共財產是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的財產,還包括一切公共場所的設施等,它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物質基礎,是人民辛勤勞動的成果,與我們每個人的利益息息相關,受國家法律保護。凡是國家和集體的財產都屬於公共財產。前者是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國有財產一般由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所有權;後者是集體所有。
根據我國《刑法》第九十一條,公共財產包括國有財產、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用於扶貧和其他公益事業的社會捐助或者專項基金的財產等。根據《物權法》的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財產有:礦藏、水流、海域;城市的土地;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除外);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野生動植物資源;無線電頻譜資源;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文物;國防資產;法律規定為國家所有的鐵路、公路、電力設施、電信設施和煤氣管道等基礎設施。《物權法》規定屬於集體的動產和不動產包括: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土地、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集體所有的建築物、生產設施、農田水利設施;集體所有的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設施。
公共財產與公民的個人利益息息相關,愛護公共財產是憲法規定的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每個公民在工作、勞動和生活中必須承擔愛護和不揮霍公共財產的義務,必須承擔負責使用和保管公共財產的義務。國家鼓勵並提倡公民同侵犯公共財產的違法行為作斗爭,這些公共財產包括公共場所的電影院、公園、體育場,出門乘坐的公共汽車、火車、飛機,國家和集體企業的廠房、機器設備、生產材料,還有礦山、油田、橋梁、鐵路、公路等。
❽ 怎樣防止權力濫用的小論文
論警察權力濫用的預防和避免徐康國 摘要: 警察權力濫用的現象,雖然僅發生和存在於個別警察機關和少 摘要:數警察人員身上,但其危害和後果卻不容忽視,如非法定主體越權行事, 無視法定要件行使權力,弄權瀆職,違反程序行使權力,忽視人權保障, 濫用自由裁量權等。因此,我們要通過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完善預防制度 體系、嚴肅行政執法行為和推行透明政府建設等多種途徑來預防和避免警 察權力的濫用。 關鍵詞: 關鍵詞:警察權力 濫用 預防 Abstract: Abstract:Although the phenomenon which about the abusing of police power just only occur and exist in few police authorities and someone , the harm and consequences should not be overlooked ,for example, non-statutory body overstepping authority, ignore the legal requirements to exercise power, bill frist malfeasance, exercise of power against proceres, ignoring human rights, abuse of discretion, and so on. Therefore, we must find a variety of ways to avoid the abuse of police power , such as strengthening prevent and ideological carrying and moral construction , improving institutional system , out administrative law government building. , enforcing and implementing transparent Keywords: Police power Abuse 1 defend 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當家作主,其權力來自於 人民,反過來必須服務於人民。要確保警察權力的正確行使,首先要明確 警察權力的基本特徵及其基本內涵。 一、中國警察權力的基本特徵 國警察權力的基本特徵(一)主體的特定性 警察權力是國家通過立法賦予警察機關和警察人員的,是與警察職務 密切相聯的責任和權力。因此,警察權力的行使主體只能是人民警察,只 能是國家依法設立的人民警察機關和通過法定程序獲得警察職務的人員。 除此之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組織和個人都不得行使警察權力。不同 警種,由於各自的分工和崗位職責不同,相互之間只要未經法定程序授權, 就不能代替其它警察機關和警察人員行使法律賦予該部門的權力。即使在 同一警察機關內部的不同警種之間,也應嚴格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行使權 力,否則一律視為越權和濫用權力。 (二)內容的法定性 人民警察權力的內容是法律確定的,具有法律的權威性。各級警察機 關及其人民警察的權力在法律上都有詳細的規定。 (1)人民警察的任何權 力都是通過法律規定和授予的。人民警察行使權力作為一種法律行為,只 能按照法律所界定的范圍(即法律所提供的行為模式、標准、條件或方向) 行使,否則要承擔相應的否定性的法律責任。 (2)未經法律許可,任何警 察無權擅自變更、轉讓或放棄權力。 (3)人民警察依法行使權力的行為, 一經作出,非經法定程序不得被改變或撤銷。 (三)權責的統一性 人民警察的職責與權力密不可分,有多大的職責,就有多大權力;職 2 責是權力的前提和基礎,權力是履行職責的保證;二者在實施的過程中達 成統一,職責的履行伴隨著權力的行使,權力的行使過程就是履行職責的 過程。如果放棄權力就意味著放棄職責,這是法律所不允許的。 二、警察權力濫用的具體表現及其危害 警察權力濫用的具體表現及其危害警察權力濫用主要是指警察權關或其警察人員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 偏離或超越了法律所界定的權力范圍,未能嚴格按照法律所提供的行為模 式、標准、條件或方向履行職責和行使權力,以及未經法律許可擅自變更、 轉讓或放棄權力的行為。 (一)具體表現 警察權力屬於公共權力,其本身具有一種內在的矛盾性,它一方面不 僅同社會整體利益相聯系,還與掌權者的個體利益相聯系。一方面,權力 具有造福社會的趨向,另一方面,權力本身潛藏著一定的侵犯性和腐蝕性。 當權力擴張超越一定的界限,就產生了所謂的「權力異化」現象。這導致 極少數民警無視法定要件,憑經驗和感情辦事,只強調專政和打擊職能, 忽視人權保障職能,野蠻執法,甚至隨意使用警械;有的民警在行使權力 時,程序意識缺乏,該請示的不請示,該履行審批手續的不履行審批手續, 執法中隨意性很大;還有的消極不作為,弄權瀆職等等。 1.非法定主體越權行事 1.非法定主體越權行事 警察權力的行使主體只能是法定警察機關及其人民警察,而且,人民 警察的任何權力都具有法律授權屬性,只要未經授權或法律許可,即使法 定的警察機關及其人民警察也不得行使該項權力。然而,在現實生活和工 作實踐中,卻有那麼一些警察機關或其警察人員無視上述「剛性規定」, 悖道而行。有的超越本機關、本部門、本警種的權力范圍行事,濫用管轄 權;有的隨意參與諸如催糧派款、扒房拆屋、刮宮引產等非警務活動,濫 用警察權力;有的擅自變更、轉讓法定權力,動用非警察人員從事警務活 動。 3 2.無視法定要件行使權力 2.無視法定要件行使權力 無視法定要件行使 根據《人民警察法》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任何警察權力的行使都 必須以法定要件的存在為前提。而有的警察機關和警察人員在行使權力時, 卻根本不考慮法定要件是否具備這一事實,任經驗和感情辦事,動輒採取 嚴厲手段,隨意使用武器警械,濫用人身和財產強制措施,既侵犯了群眾 利益,又褻瀆了法律的尊嚴。 3.消極不作為, 3.消極不作為,弄權瀆職 消極不作為 一些警察機關和警察人員受特權思想和「法律虛無主義」觀念左右, 在執法辦案和曰常管理過程中,工作作風簡單粗暴,耍特權,抖威風,動 輒以「管人者」自居,對待群眾「冷硬橫推」,漠視群眾疾苦和公民合法 權益。有的對群眾的報案求助要求敷衍塞責,消極應付,能推則推,能拖 則拖,給群眾造成不應有的損失,甚至導致嚴重後果;有的利用權力,搞 權錢交易、權色交易,吃請索賄,弄權瀆職,袒護、包庇、放縱不法行為, 使一些理應受到法律追究的違法犯罪嫌疑人逍遙法外,繼續危害社會;有 的與不法分子稱兄道弟、拉拉扯扯,對違法犯罪行為漠然置之,充當違法 犯罪嫌疑人的後台和「保護傘」,甚至與他們同流合污「魚肉百姓」。 4.違反程序行使權力 4.違反程序行使權力 違反程序行使 根據《人民警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處罰法》等有關法律、法 、 、 規規定,人民警察在行使權力過程中,必須嚴格履行相應程序。而一些警 察機關和警察人員由於程序意識缺乏,重實體輕程序,在行使權力時,視 程序規定為「兒戲」,該請示的不請示,該履行審批手續的不履行審批手 續,該告知權利的不告知權利,憑個人主觀意志行事,表現出很大的隨意 性,動搖了警察權力行使工作的嚴肅性。 5.注重行使權力, 5.注重行使權力,忽視人權保障 注重行使權力 一些警察機關和警察人員由於思維方式陳舊落後,在行使權力過程中, 過分強調專政和打擊職能,忽視服務和人權保障職能,甚至將用權與服務、 執法與維權對立起來,不尊重人權,不注意維權,採取粗暴野蠻的行為, 隨意剝奪或限制公民的合法權益,尤其是當事人和違法犯罪嫌疑人的合法 權益。 6.執法處罰權力異化 6.執法處罰權力異化 一些警察機關和警察人員受利益驅動,把市場經濟中商品交換的原則 4 滲透到行使權力和執法辦案活動中,把法律賦予的權力當作是一種「特殊 商品」,視權力為「搖錢樹」和「聚寶盆」,把執法用權與經濟利益掛鉤, 以解決辦案經費為由違規收費,亂罰濫罰,把查處賭博、賣淫嫖娼等罰款 數額較高的案件,當成創收的「法寶」,甚至將減刑、假釋、解教、取保 等行為當成「斂財」的渠道,嚴重偏離和違背了法律精神。 7.自由裁量權濫用亂用 7.自由裁量權濫用亂用 由於各種違法犯罪行為的性質、情節和社會危害性不盡相同,法律、 法規在規定各種處罰手段、年限、數額等方面給執法者留有一定的裁量空 間。然而,一些警察機關和警察人員在行使法律賦予的裁量權時,不是依 據違法犯罪行為的性質、情節和社會危害程度以及違法犯罪嫌疑人的個人 情況,選擇處罰種類和幅度,而是依據關系的親疏、人情的厚薄以及金錢 的多寡作出裁量,致使以罰代刑、以罰代處、因情廢法、因錢廢法等降格 處理現象時有發生。 (二)警察權力濫用現象的危害 人民警察是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意志的忠實執行者和捍衛者。一旦權 力被濫用,就勢必會脫離群眾,失去人民的信任,進而動搖人民民主專政 政權的根基。其負面影響不可忽視。 1.褻瀆了法律的尊嚴 1.褻瀆了法律的尊嚴 由於從警察權力的授予到各種權力的行使都具有嚴格的法律屬性。因 此,警察機關及警察人員在履行職責和行使權力過程中,必經嚴格依法辦 事。只要不是依法行使權力,不論是超越法定范圍用權,擅自轉讓和放棄 法定權力,消極不作為,都屬於濫用警察權力。這種濫用權力現象的最終 惡果,會使法律的權威性失落,法律的尊嚴受到褻瀆。 2.人權得不到應有的保障 2.人權得不到應有的保障 一些警察機關和警察人員由於「以人為本」觀念的缺失,在行使權力 和執法辦案活動中,過分強調專政和懲罰職能,而忽視了服務和維權職能, 自覺不自覺地陷入了「重懲罰輕保護、重管理輕服務、重實體輕程序、重 權力輕義務」的誤區和泥潭,人治思想、特權思想惡性膨脹,沒有切實將 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憑主觀臆斷干工作,憑個人好惡用權力,對群眾的 正當權益和要求熟視無睹,對違法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權利漠不關心,甚至 5 隨意剝奪和限制,缺乏起碼的人文關懷,致使刑訊逼供、超期羈押、濫用 警械以及強制措施等現象時有發生,不僅引起了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嚴 重損害了警察機關和人民警察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而且影響了黨和 國家的聲譽,甚至危及了社會穩定。 3.成為滋生腐敗現象的「溫床」 3.成為滋生腐敗現象的「溫床」 成為滋生腐敗現象的 任何權力的濫用都極易導致腐敗,警察權力的濫用也不例外。比如, 權錢交易、權情交易、權色交易的必然惡果,就是最終導致徇情枉法、徇 權枉法、腐化墮落;消極應付、執法不作為,必然導致玩忽職守、包庇和 縱容違法犯罪活動;濫用自由裁量權、管轄權、處罰處置權,必然導致執 法不公、執法不嚴,甚至是執法犯法。由此可見,警察權力的濫用,不僅 不利於人民民主專政的鞏固,而且還可能導致既害人又害己的嚴重後果。 三、導致警察權力濫用的主客觀因素之所以發生警察權力濫用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少數警察機關和 警察人員權力觀念、法律意識、權力監督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適應新形勢 新發展要求的偏差和誤區。 (一)權力的固有屬性是導致權力濫用產生的潛在原因 一方面,權力通常表現為掌權者對受權者的強行支配和控制,掌權者 和受權者實力懸殊、地位不平等,這就決定了權力自我擴張的本性。另一 方面,權力具有可交換的特性,這使權力濫用的產生成為可能。權力可看 做一種資源,如果淪為掌權者謀取個人或小團體利益的「商品」和工具, 那麼這種「權錢交易」的權力濫用行為自然而然產生了。 (二)權力思想錯位 受社會上一些消極和負面因素的影響,一些警察機關思想政治工作弱 化,重業務輕教育,重使用輕管理,致使部分警務人員在繁重的工作面前 放鬆了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改造,是非觀念顛倒,理想信念錯位, 精神支柱傾斜,價值觀念扭曲,特權思想、人治思想惡性膨脹,把黨和人 民賦予的權力作為謀取個人私利和撈取「好處」的工具,對待群眾態度冷 漠粗暴,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亂辦事,甚至動輒「以管人者自居」, 6 耍特權、抖威風,隨意指責訓斥、打罵體罰群眾,人為造成對立情緒,導 致人民群眾對警察機關和警察人員缺乏起碼的信任和支持。 (三)法律意識淡薄 一方面,我國目前警察組織往往比較注重實用主義法律,即當前警察 接納法律知識的范圍往往以其日常維持治安的職責范圍為限,大多數警察 傾向於掌握和操作刑法、刑事訴訟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他們認為具有較 強「實用性」的法律,而對於憲法、民法等卻極不熟悉。這樣在執法時他 們就只會聯系他們所熟悉的那些法律,而忽略其他法律,從而有可能導致 警察權力的濫用。 另一方面, 一些警察機關和警察人員受「法律虛無主義」 意識左右,過分強調自己的「執法者」身份,卻淡忘了「執法的前提是守 法」這一基本常識,錯誤的認為法律是管老百姓的,片面要求老百姓守法, 只要能讓老百姓守法,即使在執法中打點兒「擦邊球」,甚至犯規逾矩也 無大礙。正是這些錯誤執法思想和觀念的支配和驅使,使得少數人民警察 無視法律對權力行使的相關規定,想當然辦事,隨意執法,濫用權力,導 致法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嚴重受損,最終走上了「執法者犯法」的歧途。 (四)基本道德觀念失范 警察機關及其警察人員的權力來源於人民的授予。警察權力行使的目 的,在於代表人民群眾意識行使國家權力、為人民群眾謀取利益,維護人 民群眾合法權利。但在實際操作中,依然有個別警察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 去損害人民,甚至國家的利益。 (五)權力監督不力,權力主體缺乏限制 警察機關被賦予了大量的行政管理職權且其具有高度集權的特徵,而 對於警察權力卻缺乏足夠的制約與監督。由於監督體制不夠順暢、監督措 施不盡到位,特別是缺乏必要的監督保障機制,而且在個別地方和部門中 存在著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保護主義,出現了權力監督工作中的漏洞和 「盲區」,致使實際監督效果被弱化,給權力濫用現象提供了可乘之機和 可鑽之空。在我國轉型時期,制度尚不太完善的前提下,權力越大,使用 權力謀取私利的機會越多。正如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所言: 「一切有權力的 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 7 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這也驗證了德國歷史學家弗里德里希·邁內 克的精闢論述: 「一個被授予權力的人,總是面臨著濫用權力的誘惑,面臨 著逾越正義與道德界限的誘惑。 『人們可以把它比作附在權力上的一種咒語 ——它是不可抵抗的』 四、預防和避免警察權力濫用的方法和途徑 權力濫用的本質是以權謀私,權力缺少制約和監督會導致權力濫用, 權力濫用反過來侵蝕權力,這種惡性循環導致權力濫用愈演愈烈。 警察 權力濫用現象,雖然僅發生和存在於個別警察機關和少數警察人員身上, 但其危害和後果卻不容忽視。若是任由這些問題發展蔓延,最終結果必然 是要詆毀廣大警察用巨大的犧牲和奉獻所贏得的成績和榮譽,降低黨和國 家的威信,損害了警察機關的聲譽和警察隊伍的形象,更為嚴重的是影響 了警民關系,腐蝕和消解了警察隊伍的整體戰鬥力,動搖了警務工作賴以 生存和發展的群眾基礎,進而影響和制約警察隊伍的健康發展和國家長治 久安的進程。古人雲:先其未然為之防,發而止之為之救,行而責之為之 戒,防為上,救次之,戒為下。由此可見,對濫用權力的行為,預防是上 策,其次才是採取撲救措施,撲救不了的只能引以為戒。 (一)培育警察正確的法律信仰,增強其以人為本的理念 克服有礙法律實施的警察職業文化中的不良因素,關鍵在於糾正警察 職業群體中對法律的斷章取義甚至鑽營取巧的實用主義態度,其治本之策 就是培育警察的法律信仰。各級領導幹部要帶頭學法用法,不斷提高法律 素質,增強依法執政能力。樹立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的觀念,樹立國家 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觀念,樹立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觀念;提高依法管理經 濟和社會事務的能力,規范決策、管理和服務行為;各級警察機關也要有 針對性地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法律宣傳教育,如集中培訓、法制講 座、法治知識競賽、以案釋法等等,真正讓法治理念深入人心。理念是行 動的先導,在新世紀、新階段,人民警察作為國家重要的執法機關和執法 主體,只有解放思想、更新理念,才能從根本上清除重打擊輕保護、重實 體輕程序、法律虛無主義、人治思想等傳統權欲觀和傳統執法理念中不合 時宜的成分,才能牢固樹立「立警為公、執法為民」和公平正義的執法理 8 念。為此,各級警察機關要切實重視和加強對警察隊伍的法律理念教育工 作,千方百計地教育和引導廣大民警切實端正執法思想,牢固樹立正確的 權力觀,堅決抵制和反對「尚權廢法」和「用權擾民」等不良行為,努力 提高「人民警察為人民」的自覺性,始終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 利為民所謀,憂為民所解,事為民所辦」的工作導向,進一步明確「為誰 掌權,為誰執法,為誰服務」的問題,真正在頭腦裡面打牢「立警為公, 執法為民」的根基,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多些愛心,少點私心,多份責任 心。正確的法律信仰和以人為本的理念能高效地指導實踐活動,築起遏制 權力濫用的長城。 (二)凈化整個警察隊伍的思想作風 第一,必須對掌權者進行正確的權力觀教育,不斷增強其自覺抵禦各 種腐朽思想侵襲的能力。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國家權力是一定社會上 層建築的核心部分,國家政權掌握在哪個階級的手裡體現著國家的本質。 在我國,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必須加強宣傳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 使黨員幹部切實做到「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貪欲之害,常排非分之想,常 修為官之德。 」 第二,必須充分掌握基層民警的思想狀況和心理情緒,有針對性地做 好政策、形勢教育,讓基層民警能把握准政治方向,並對其進行思想道德 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等。相對於法制的國家強制力而言,道德固然只是一 種「軟約束」 ,但是道德規范一旦內化為人的信念,其作用是不容忽視和不 可替代的。任何法律和制度都是由具體的人員操作的,如果人的道德素質 低下,再好的法律和制度都是一紙空文。 (三)加強對警察權力的制約和監督 要想使預防權力濫用的艱巨任務不受人的主觀隨意性干擾,最有效的 方式就是加強對警察權力的制約和監督。當前,警察權力濫用現象發生很 大程度上是由於監督不力造成的。因此,如果不加強對警察權力的制約和 監督,容易造成濫用權力,公民、法人和其它社會組織的合法權益很容易 受到侵害。所以,必須牢固樹立制約監督權力的觀念,加強警察法治建設, 進一步鞏固和完善權責明晰、內外統一的制約監督體系,建立規范明確、 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從警察行政立法到行使權力等環節 9 加強對權力的監督,保證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真正用來為人民群眾謀利益。 只有這樣,警察權力濫用的預防和避免才不致成為一句空談。一方面,通 過明確的法律規則來規定權力的界限和范圍,調整權力主體之間的相互關 系,保證權力自我約束機制的順暢。在劃分上級和下級權力的界限時,要 尊重下級的利益,按照事權與財權相匹配的原則下放權力,免得出現「巧 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局面。另一方面,必須建立健全各項權力監督制 度。權力監督制度是最傳統的制約性預防制度,只有實行監督,掌權者才 不敢鬆懈。我國有自己的國情,不能直接借鑒西方國家三權分立的政體模 式,但可以成立專門的權力監督機構,依靠法律賦予其獨立的監督審查權 力、足夠的活動資金,將所有國家機關包括現有的監督資源都納入監督范 圍內,重點監督權力濫用高發領域。此外,公民監督是最直接、最有效的 監督,必須喚醒公民自覺、主動的權利意識,拓寬公民的監督渠道和監督 范圍,擴大公民有效的政治參與,使得公民監督真正發揮其作用。 (四)轉變執法理念,立志服務人民 人民警察肩負著大量的社會管理職能和刑事執法職能,而且每一項工 作和權力的行使都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換而言之,人民警察 的行政管理活動和執法活動,本質上就是一種特殊的服務,嚴格公正文明 執法和依法行使權力就是對人民警察服務質量的要求。因此,必須認識警 察工作的本質,把握警察工作的規律,把「嚴格、公正、文明執法」作為 警察工作的中心環節和基本建設來抓,不斷強化服務意識,寓管理於服務, 寓用權於服務,並將各項管理活動作為為人民服務的具體實踐,不擺架子, 不抖威風,甘當警察事業的「孺子牛」,甘當人民群眾的「貼心人」。只 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立警為公、執法為民、服務社會、服務公民的目的, 才能真正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才能有效地預防和避免警察權力的濫用。 (五)推行透明政府建設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 ,建立公開、政務透明的政府是預防權力濫用 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進行權力監督制約的前提和基礎。各級政府及其工 作人員的一切行政行為都必須符合法律規范,切實做到依法辦事,創建多 方式、多渠道的政務公開平台,及時便捷地把政府決策程序、服務方式、 辦事途徑向社會公布,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監督,進一步提高政府辦事效率 10 和服務水平。一方面要制定《政府信息公開條例》 ,明確規定除國家機密以 外,凡是可以公開的事項,必須向公民和社會公開。政府檔案館以及公共 部門的所有檔案資料,不僅要對專家和研究人員開放,新聞媒體和公眾也 有權要求查看。盡量使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減少濫用權力謀取私利的機會。 另一方面,引進先進的信息技術和手段,建立電子政府體系,擴大政府網 絡的互通性,減少信息不對稱發生的幾率。 (六)嚴肅行政執法行為 制止和懲治違法犯罪活動,保護國家利益即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既 是法律賦予人民警察的基本職能,更是法律賦予人民警察的基本權利和義 務。因為,一切違法犯罪活動都是違背人民群眾意志、危害人民群眾利益 的行為,是廣大人民群眾所深惡痛絕的。對犯罪行為的仁慈,就是對人民 群眾的殘忍。只有堅決對其打擊,才能真正保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才 能真正鞏固人民群眾的執政地位,才能真正維護國家長治久安,才能真正 保障人民群眾的安居樂業。法律賦予人民警察的各種權力屬於強制性規范, 既可以依法行使,又必須依法行使,既不能轉讓又不能放棄,更不能濫用, 否則就意味著失職和瀆職。從這種意義上來講,嚴肅行政執法,就能夠最 大限度地預防和避免權力濫用的現象發生。人民警察在行政執法過程中不 得超越法律、不能違背公正。要確保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職責,必須從程序 上嚴格規范行政執法,通過制定完善的行政程序規范,確保執法的程序公 正、內容公正、結果公正。當前發生的一些警察權力濫用的現象,與一些 執法環節缺乏相應的程序和標准有關,因此要從環節、階段、步驟、方式、 要求、內容、原則、指導思想等方面對人民警察權力的行使進行細則的規 定,讓廣大民警尤其是一線執法民警在執法中有規可循,嚴格按照程序操 作,從而有效地避免違法違紀現象的發生。 預防和避免警察權力濫用對反腐倡廉、構建服務型政府、建設新型社 會主義國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新世紀,我們堅信,隨著國家有關法 律、法規、政策的完善,特別是監督管理制度的健全以及公民維權意識的 提高,警察權力在法律規定的程序范圍內正常行使,國家、集體及公民的 利益會受到應有的保護。 11 參考文獻 [1]1995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 [2]霍憲丹.科學發展觀的系統思考——兼析中央司法警官學院的發展定位[J].安徽 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5;4 (1) :3-4. [3]王大偉.中國公安教育的特色與定位[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3,19(2) : 40-44. [4]劉須群,周劍英.論警察權力的制約與保障——兼談對《治安管理處罰法》中警察 規范執法與執法監督的理解[J].湖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 年 06 期. [5]盛虎.論警察權力行使中的誤區[J].湖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 年 01 期. [6]肖霄.論法治條件下警察權的合理構建[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6 年 02 期. [7]黃仁興.淺談如何正確行使警察權[N].廣西政法報.2000 年 [8]付立慶.濫用的警察權[N].法制日報.2001 年. 12
❾ 如何保護研發工作人員研發出的知識成果如何讓欺騙手段騙取成果的公司受到法律約束
申請專利保護
需要注意這個問題,避免別人偷專利的有關建議方法如下:
A、在沒提交申請獲得專利申請號以前,必須做好保密工作,如果他人獲得該技術先申請專利,如果授權專利權歸他人,中國是先申請制度。
B、如果自己熟悉專利申請流程當然在整個申請過程只需要注意接收文件可靠安全即可;
作為電子申請專利則做好防止他人使用你的電腦,因為電子申請CPC客戶端無密碼登陸,就算證書可以設置密碼防止隨意下載新文件,但對你已經下載的文件仍然能隨意閱讀。
C、如果自己不熟悉專利申請流程,則委託正規合法的專利代理機構申請,並簽訂委託書,是否屬於正規合法的專利代理機構,需要到國家知識產權局查詢,因為代理機構每年要年檢,有執照並不意味本年度合法,如果合法的代理機構泄露或剽竊你的專利將受到嚴厲懲罰,並能通過法律手段夠有效地歸還你的專利權或賠償你的損失。
D、在獲得專利申請號以後,也同樣需要做好保密工作,因為我們國家專利審查對於先申後公技術不用於評價創造性,這個情況比較復雜,簡單地說就是,你申請專利以後,如果你自己私下給一些朋友或廠家了解,不正當的了解人將你的技術稍微做一點改進就可以再申請專利而不受創造性的約束。所以如果你在在獲得專利申請號以後,根據公司發展的需要,要麼完全保密,要麼就完全向社會公開,則能避免本問題。
❿ 國家對經濟法律關系的保護手段
主要依據合同法及企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