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3/10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山東人不僅創造了燦爛輝煌的物質文明成果和
山東,因居太行山以東而得名,簡稱「魯」,省會濟南。先秦時期隸屬齊國、魯國,故而別名齊魯。山東地處華東沿海、黃河下游、京杭大運河中北段,是華東地區的最北端省份。西部連接內陸,從北向南分別與河北、河南、安徽、江蘇四省接壤;中部高突,泰山是全境最高點;東部山東半島伸入黃海,北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相對、拱衛京津與渤海灣,東隔黃海與朝鮮半島相望,東南則臨靠較寬闊的黃海、遙望東海及日本南部列島。
山東是儒家文化發源地,儒家思想的創立人孔子、孟子,以及墨家思想的創始人墨子、和文化的創始人柳下惠、軍事家吳起等,均出生於魯國。姜太公在臨淄(今淄博市臨淄區)建立齊國,成就了齊桓公、管仲、晏嬰、鮑叔牙、孫武、孫臏等一大批志士名人;齊國還創建了世界上第一所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
山東是中國的經濟大省、人口第二大省、中國溫帶水果之鄉,國內生產總值列全國第三,佔中國GDP總量的1/9。2013年,山東與廣東、江蘇,一起被評為中國最具綜合競爭力省區。
山東是第十屆中國藝術節,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運動會,第三屆亞洲沙灘運動會,2014年世界盃帆船賽、世界園藝博覽會、APEC貿易部長會議,2015年世界休閑體育大會、國際歷史科學大會舉辦地。
B. 山東人創造了輝煌的物質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形成了以什麼為特點的山東精神
您好哦 山東,因居太行山以東而得名,簡稱「魯」,省會濟南。先秦時期隸屬齊國、魯國,故而別名齊魯。山東地處華東沿海、黃河下游、京杭大運河中北段,是華東地區的最北端省份。西部連接內陸,從北向南分別與河北、河南、安徽、江蘇四省接壤;中部高突,泰山是全境最高點;東部山東半島伸入黃海,北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相對、拱衛京津與渤海灣,東隔黃海與朝鮮半島相望,東南則臨靠較寬闊的黃海、遙望東海及日本琉球群島。山東是儒家文化發源地,儒家思想的創立人孔子,以及墨家思想的創始人墨子、和文化的創始人柳下惠、軍事家吳起。姜太公等均出生於魯國等一大批志士名人;齊國還創建了世界上第一所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山東是中國的經濟大省、人口第二大省、中國溫帶水果之鄉,國內生產總值列全國第三,佔中國GDP總量的1/9。2013年,山東與廣東、江蘇,一起被評為中國最具綜合競爭力省區。2013年,山東與廣東、江蘇,一起被評為中國最具綜合競爭力省區。
望採納!
C. 山東近幾年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山東近幾年取得的成就如下:
2019年10月15日,交通運輸部確定山東省為第一批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地區。
2019年,山東省鐵路、公路、水路共完成旅客運量6.7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1%,貨運量36.5億噸,增長4.3%,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16.1億噸,增長8.9%,年末民用汽車擁有量2351.0萬輛,比上年末增長9.4%,其中,私人轎車1364.7萬輛,增長9.3%。
2020年9月29日,被交通運輸部、財政部確定為「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試點地區」。
山東文化建設碩果累累:
山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素有「孔孟之鄉、禮儀之邦」之稱,誕生了孔子、孟子、孫子、墨子等一大批思想家、政治家、科學家、藝術家,山東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充分挖掘齊魯文化資源優勢,推進文化強省建設,文化領域各項事業日新月異。
作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山東成就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濰坊風箏、葫蘆烙畫、淄博琉璃等20個非遺項目、30件具有齊魯風韻的非遺精品精彩亮相,展現了齊魯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蘊。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山東
D. 是孔子影響了山東還是山東成就了孔子
是各自成就吧。古時山東的環境造就了孔子,現在的山東因孔子而出名。
E. 秦成勇的主要成就
現為山東省衛生系統傑出學科帶頭人。 97 年被衛生部授予首屆 「 全國衛生系統十大傑出青年崗位能手 」 稱號。 2001 年 9 月被省人事廳、科技廳、省青聯等部門聯合授予 「 山東省 10 佳優秀青年知識分子標兵 」 ,省政府並給予記二等功獎勵。 2003 年獲 「 山東省直機關十大傑出青年 」 等稱號。
1984 年畢業於山東醫科大學,分配至山東省立醫院工作,先後獲得山東醫科大學、山東大學碩士、博士學位; 93 年首批破格晉升為副主任醫師, 99 年起擔任省立醫院業務副院長, 95 年擔任山東醫科大學碩士生導師, 2004 年聘為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指導博士後 2 名,已畢業博士生 3 名,指導博士生 10 名。)作為訪問學者曾赴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醫學院研修,參加英國劍橋大學邱吉尓學院醫院管理高級短期培訓班。
二○一二年四月九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決定,任命:秦成勇為山東省立醫院院長(試用期一年)。
現擔任中華醫學會內科學會全國常委,消化學會全國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消化醫師分會常委,山東省醫師協會會長,山東省醫師協會內科醫師分會主任委員。
曾獲山東省科學進步一等獎、山東醫學科技創新成果二等獎、山東軟科學優秀成果獎等多項獎勵。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近 70 篇, 3 篇被 SCI 收錄。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內科及內科葯物治療學》,主譯:山東科技出版社《膽管鏡診療彩色圖譜》等多部專著。
F. 古時候在山東出現的十大名人,都有著哪樣的成就
山東古代十大名人:1、孔子,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即嘉靖七年閏十月初一-萬曆十五年十二月初八),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漢族,山東登州人,祖籍安徽定遠。明代著名抗倭將領、軍事家,與俞大猷齊名。其父戚景通任漕運官員(今山東省微山縣魯橋鎮)戚繼光亦出生於此地。率軍之日於浙、閩、粵沿海諸地抗擊來犯倭寇,歷十餘年,大小八十餘戰,終於掃平倭寇之患,被現代中國譽為民族英雄,卒謚武毅。世人稱其帶領的軍隊為「戚家軍」。有多部軍事著作及詩作傳世,戚繼光紀念館現為福建省愛國教育基地。
G.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山東人不僅創造了燦爛輝煌的物質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
你說的山東是什麼時候的山東?是現在意義上的山東省還是兩漢以前的崤山以東的山東?很多地名現在和以前意義是不同的,比如河南河北,現在是指河南省河北省,而在大約兩千年以前是指黃河以南黃河以北
H. 我的家鄉山東的30年來的變化
朋友結合實際進行修改:30年前,安徽鳳陽小崗村十八位農民冒著坐牢的風險在「大包干」的契約上摁下了十八個鮮紅的指印,從此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這場變革的先行者是農民,實驗場是農村。「中國改革看農村,農村改革看山東」,山東農村的改革和開放也走過了30年的歷程,並且取得了矚目成就。在這個歷史的節點,山東行政學院黨委副書記、山東農村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山東省縣域經濟研究所副會長兼秘書長高煥喜,這位省內知名的農經界專家,這位山東30年農村改革歷程的推動者和見證者,帶領本報記者沉澱歷史,整理思緒,回顧山東農村改革所走過的艱苦歷程,總結農村改革的經驗,並對未來山東農村進一步的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提出了前瞻性的建議。
三十年:三個三步走
記者:您對30年來山東農村改革開放總體上是什麼評價?
高煥喜:1978年以來的農村改革,目標就是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其緊緊圍繞的核心是保障和維護農民利益,特別是經濟利益。30年來,山東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巨大,生產力得到極大促進,農民收入不斷增長,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些偉大成果都得益於改革。為了農民的福祉,為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改革是必須進行的。1978年到上世紀90年代中葉,是改革促發展,改革促開放;90年代末期,特別是本世紀以來,發展和開放倒逼改革,因為不改革就沒有出路。
山東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省,其農村改革在國內具有榜樣和標桿的作用。在中國農經學界,有「中國改革看農村,農村改革看山東」的說法,這就說明山東農村的改革和開放是中國「三農」發展的縮影,其改革的路徑對全國甚有意義。
記者:30年來山東的農村改革是如何促進農村生產進步的?具體的歷史進階又是如何實現的?
高煥喜:要促進生產力,必須使得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相適應,改革首先就是對生產關系的調整。這對生產關系的調整,按照歷史發展的時間軸線,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自1978年開始,首先在農村中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其中重要的形式是「大包干」。眾所周知,安徽鳳陽小崗村的村民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實際上山東東明的某些農民在這之前就已經把地分了,農村的改革山東農民走得很靠前。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把人和生產資料有機地結合起來了,改變了以前吃「大鍋飯」,「干多干少一個樣」,農民的利益與生產掛鉤不直接,對發展生產沒有積極性;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之後,做到了「大包干,大包干,直來直去不拐彎,交足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改革使得生產關系中勞動者的權、責、利有機結合起來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迸發出來了,生產也就很快發展起來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落實到位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一步一直延續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山東省,是從欠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推進,從西向東推進的。
1985年以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已經在農村普遍實行,生產也得到了迅速發展,農民有了糧也有了錢,溫飽問題得到了解決,但是在許多地方出現了農產品難賣的問題。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出現了「蒼山蒜薹」事件。當時,糧食主要由國家統一收購,由於尚未放開的市場難以消化迅速增加的農產品,從而出現了賣糧排隊的情況,甚至有棉農賣棉花要排整整一天的隊,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挫傷。這時,一方面需要調整農村中的生產結構,以適應市場多樣化需求,一方面要切實為農民解決賣難問題,並要讓農產品賣到較好的價錢。這時,諸城提出了「貿工農一體化」、「農工商一體化」,貿工農、農工商之間「風險共擔,利益均沾」;到1992年,濰坊正式提出了「農業產業化」。農業產業化的實施,為解決市場問題,即農產品交換問題,提供了鬆散的組織制度保障,這使得農業與上下游產業環節的利益關系較為理順,實現了不同生產經營部門間的初始的利潤平均化的格局。這樣,改革就進入了第二步。從農業產業化實施以後,農民的經濟行為更加理性,農村結構調整進一步加快,在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又出現了退耕還林、還草和把糧食作物改種經濟作物的情形。到1993年,政府正式肯定了農業產業化,萌發於山東的「農業產業化」得到了普遍認可,這也是山東農村改革為全國農村改革所做的巨大貢獻。
到上世紀90年代末期,又出現了新的問題:農民與企業因農產品買賣關系不斷出現問題,出現了因市場價格變動,企業或農民不按原合同價格履約,甚至毀約等情形。因為農業產業化的利潤分配還是在不同利益主體之間進行的,遇有市場波動,很容易出現矛盾。這時,從生產關系層面孕育並出現了第三步改革:農業企業化。在90年代末的淄博臨淄等地,出現了土地入股、農民合夥、龍頭企業租賃農民土地搞種植養殖等情形。這時伴隨城市國有企業改革步伐的加快,鄉鎮企業發展開始步入低谷。不少農民企業家把鄉鎮企業掙的錢轉手投資農業生產,有的大面積承包荒灘,承包荒山,農業企業化就是這樣萌發的。所謂農業企業化,就是按照現代企業的理念和機制來改造傳統農業,把各種要素按企業要求重新優化組合,這就能解決農民與企業之間的矛盾,提升農業效益。今後的趨勢是,推進農業企業化,升級農業產業化。
記者:國家針對農村的改革和開放,制定了哪些具體重大的政策變革?為什麼要制定這些方針政策?這些政策起到了什麼作用?
高煥喜: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是以現實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為基礎的,政策好不好、適用不適用要看它能否適應當時生產力發展要求。從上層建築這個層面看,國家實行的涉農的若乾重大政策調整,確實起到了促進農村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作用,因為適應了農民的要求,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也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
第一步,從1979年起,國家將農產品收購價格提升30%,農產品的大幅漲價,使農民得到了實惠,從而進一步調動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使生產發展了,農民收入增加了。
當農村改革逐步推進的時候,城市中的改革卻步伐很小,在上世紀80年代前期,農村經濟的活躍程度超過了城市。此時的市場極度飢渴,各種商品非常短缺,幾乎生產什麼都能賺錢,在這樣的背景下,這一層面的改革邁出了第二步,1983年,中央號召鼓勵農民發展鄉鎮企業,此後,鄉鎮企業如雨後春筍般萌發成長。山東的鄉鎮企業有了發展,膠東地區走在前面。隨著越來越多的鄉鎮企業為市場提供越來越多的商品,國民經濟結構也發生了改變,蓬勃發展的鄉鎮企業佔到了整個國民經濟的「半壁江山」。同時,鄉鎮企業的崛起也培養了一批農民企業家。伴隨著鄉鎮企業的悄然興起,農村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空前涌動,人口素質得到了提高,農村社會階層也悄然發生著變化。
本世紀以來,中央對三農問題非常關注,到2000年以後,這方面的改革邁出了第三步,國家相繼推進了農村的稅費改革,取消了「三提五統」。減免農業稅,「農民種地再不用交稅了」,中央政府鄭重宣布全國農民從此免交農業稅,這是中國自有階級社會以來破天荒的第一次,(當然,不排除這種情形在歷史上短期局部也偶爾出現過),這是歷史性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改革。
記者:30年來,農村的改革和開放使得鄉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縮小城鄉差別上,產生了哪些變革?起到了什麼作用?
高煥喜:中國經濟的發展不是一個均衡的發展,有地區差別、城鄉差別、產業差別,歸根結底還是城鄉差別、工農差別。因此,農村的改革必須解決城鄉差別問題,協調城鄉關系。從社會關系、城鄉關系的層面看,這方面的改革也走了三步。
第一步,允許農民進城進行自由貿易。在改革開放以前,社會管理很嚴,市場自由交易也是不允許的,不允許農民到城裡自由買賣農產品。放開城市市場,允許農民進城貿易,既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又活躍了城市市場,這是城鄉進行交流和互動的開始。
第二步,到了1984年左右,隨著鄉鎮企業的繁榮,國家進一步放鬆人口的流動,允許農民進城務工,進一步沖破了分割城鄉的就業樊籬。在這之前,城市和農村之間的人口的就業流動很難,農村人要「跳出農門」進城,只有上學、參軍、招工三條路可走,而能夠真正實現進城夢想的農民少之又少。給予農民在城裡的就業「打工」權之後,農民真正有了通過自身的工作而改變命運的權利。這時,一個叫「民工潮」的新詞彙開始出現,這股人潮的涌動深刻地改變了城市,也深刻地改變了農村。過去農民進城做工連想都不敢想,現在農民工和城裡人雖然還不能完全平等,但畢竟使農民有了更多機會。
黨的十六大以來,這一層面的改革走到了第三個階段,城鄉統籌發展的思路融入了農村改革的歷史進程中,「五個統籌」、「新農村建設」都是這種「統籌城鄉」思路的體現。目前有不少城市已經取消了城鄉戶口的差別,而戶籍制度是城鄉分割的根本的制度約束,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取消城鄉戶籍制度差別將是歷史的趨勢。在社會保障、就業教育等政策上,國家正在將農村居民統一納入、統籌考慮,以進一步縮小城鄉差別。
因此,農村改革開放三十年,從三個層面看都分別走了三步,這三個層面及三個層面中的三步是互相交叉交融、互相依存依託、又相互促進、促動的,這三個層面的改革共同構成了波瀾壯闊的農村改革開放的歷史大潮。
中國改革看農村農村改革看山東
記者:有這樣一種說法,「中國改革看農村,農村改革看山東」,山東省農村的改革是走在全國前列的。您認為這三十年來山東農村改革的基本經驗有哪些?
高煥喜:山東省農村改革能走在全國的前列,主要有以下幾條基本的經驗:
第一,山東省農村改革三十年來政策穩健,連續性強。山東省的政策歷來以穩健著稱,農村改革也不例外。改革開放以來,歷屆山東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視農村改革,不斷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政策穩步推進,銜接良好,沒有出現「上一任挖,下一任填」等瞎折騰現象,保護了農業發展的連續性和可持續性。當然,山東省農村改革政策的穩定性與山東作為儒學發源地,倡導中庸之道的傳統思想影響也有關。
第二,嫁接組合,善於創新。改革開放以來,為對接港澳,我國南方改革開放先行一步,市場經濟比較發達,而北方改革開放稍晚於南方,傳統體制的東西多一些。山東省介於南北方之間,有效地將傳統體制與市場機制有機結合起來,在嫁接組合的基礎上,謀求創新突破,這種結合也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山東省農村改革之所以比較成功,與這種思維與做法緊密相關。而充分運用這一思維與做法,將市場與計劃完美結合的典範就是壽光。上世紀90年代初,壽光的大白菜產量巨大,銷售壓力隨之而來。我們在壽光組織召開了培育市場的理論研討會,當時探討的就是如何將計劃與市場進行有效結合的問題,會後全國各大媒體給予了充分報道,由此全國很多地方要求購買壽光的大白菜等蔬菜,從而架起了生產與消費的橋梁。到上世紀90年代後半期,北京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大鍾寺蔬菜市場來自壽光的蔬菜一度佔到市場份額的40%以上。以此為契機,壽光開始倡導大規模的蔬菜種植,建起了號稱「江北第一家」的蔬菜批發市場,一直發展到今天這種規模。除壽光之外,山東省各地包括昌邑經驗、招遠經驗、牟平經驗、膠州經驗、膠南經驗等都是立足當地實際,有效進行嫁接組合,實現創新的鮮活例子。
第三,落點扎實,重視縣域。山東省歷屆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視縣域經濟的發展。一直把縣域經濟當作一項工作重點抓在手上,善於總結和運用縣域創造的經驗指導和推動面上的工作。山東省重視縣域經濟的發展成效也很明顯:在全國第一次百強縣評比中,山東省佔了23席,位列第一;1992年李鵬總理在常熟主持召開全國第一個縣域經濟工作會議上,第一個發言介紹經驗的就是山東;山東的縣域經濟發展與廣東、蘇南、浙江並列,是全國的四大亮點之一;2000年以來,山東省的縣域經濟出現了百花齊放、萬馬奔騰的局面。山東省經濟發展的很多經驗都是由縣域總結的。山東省是一個農業大省,要解決我省的「三農」問題,實現城鄉統籌,必須從縣域切入,從縣域著手解決,牢牢抓住縣域經濟的發展。
第四,善用專家,勤於調研。山東省歷屆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視專家的作用,組建了農業專家顧問團,由省委老領導、著名農業專家陸懋曾擔任顧問團總團長。省里許多重大決策大都咨詢專家們的意見,專家們也經常向省里提出建議。去年,我曾提出的重視培育農村大戶、著力打造農業名牌得到了分管省領導的肯定,被吸收進省委、省政府的有關決策。山東省委、省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經常深入實際,組織調研,了解掌握第一手資料,以確保決策科學性。
第五,巧抓重點,方法得當。歷屆山東省委、省政府都善於抓重點、抓典型、抓「兩頭」,比如在縣域經濟發展問題上的促強扶弱,提出三十個強縣三十個弱縣,針對不同的縣採取不同的發展戰略,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山東省提出的突破濟南、突破菏澤等戰略也是抓重點的體現。在縣域經濟的發展方面,山東省總結出多種以縣域為基礎的特色模式,比如萊西的村級財務公開,萊蕪完善鄉鎮功能,章丘的城鎮帶動、新農村建設、縣域園區的發展,山亭的高標准起步跳躍式發展,泗水的走出貧困模式,金鄉的農貿帶動,高唐的工業帶動等等,省里往往通過開現場會等方式積極推廣這些縣域經濟發展的典型模式。陵縣、諸城、壽光、山亭等許多縣(市、區)都開過現場會。
記者:山東省在農村經濟的發展方面有別於其他省份的獨有的特點有哪些?
高煥喜:在山東省三十年的農村改革中,有四大亮點應該是舉國公認,也是讓人信服的。
第一是農業良種工程。山東省在上世紀80年代初作出了實施農業良種工程的決策,即農業生產加快推廣良種,在種植(包括糧、棉、蔬菜、水果等)、養殖等農業種苗使用問題上加快良種化進程。正因此,山東省的農業良種普及率最高,普及得最早。改革開放以來,山東農業能出現眾多的全國第一,比如糧食、棉花、花生、蔬菜、水產、畜產品等總產量,都曾在全國一度第一或目前依然位居第一。這些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優勢的取得與良種工程的開展、普及是密切相關的。實施良種工程結合實施良法等耕作制度的改良,並且要培訓農民、教育農民如何使用良種良法,這恰是依靠科技支撐農業的發展。
第二是農業產業化。農業產業化最早是在山東叫響的,從1987年在諸城開始出現,到1992年正式提出了「農業產業化」,這一提法當時曾引起很大的爭議。山東省委、省政府及時肯定了這一具有改革意義的做法,並加快了在全省范圍的推廣,農業產業化的實施,對全省農村經濟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它不僅解決了山東當時農業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推進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創造了經驗,涌現了典型,提升了山東農業的知名度,從更高層面看農業產業化是對農村生產關系的完善,它有效解決了農產品公平交易和農業生產部門與加工、商貿部門的利潤相對公平分配問題。
第三是農業國際化。山東是最先在全國叫響發展外向型農業口號的省份之一。我早在1998年的時候就提出了「山東農業的出路在國外」、「實施農業國際化」的觀點,為什麼呢?首先,山東農業基礎好,地理位置優越。山東省離日本、韓國都很近,有利於發展外向型農業;其次,周邊其他省份的農業急起直追,國內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我曾做過統計,2000年壽光蔬菜在北京大鍾寺批發市場的份額由40%下滑為14%。這迫使山東省尋找新的市場和增長點,使農產品走出國門,搶占國外市場正當其時。為此,我們曾做了大量調研,到許多地方宣講實施農業國際化的必要性。由於各級政府和企業與基層對農業國際化的重視,山東省的農業國際化得到了迅速推進。截至2007年,山東省的農產品出口連續八年居全國第一,出口量佔全國總出口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第四是注重縣域經濟的發展。30年來,山東省曾總結、推廣了一大批縣域改革與發展的典型,以縣域為抓手為載體,對推動全省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重要作用。山東經濟在全國GDP排名中位居席次,與山東省縣域經濟的繁榮緊密相關。據統計,山東省GDP總量的80%都是縣域經濟創造的。
這四大舉措是山東省農村經濟發展中最大的亮點,也是最讓人信服的成就。
山東農村改革開放前瞻
記者:我省農村經濟的發展還存在哪些問題?
高煥喜:我省的農村經濟雖然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也還存在著諸多亟待重視和解決的問題,比如,比較突出的問題有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問題。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增收先增崗」。現在突出的問題是人多地少,勞動力與生產資料不匹配。只有增加就業崗位,解決農村中剩餘勞動力和剩餘勞動時間問題,農民增收才能成為現實。當然,同時還有農業增效、農民增智、政府增服、財政增扶的問題。此外,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農業效益低,農業中叫得響的名牌少;二是農村規劃不合理,存在嚴重的建設浪費問題;三是生產規模小,土地流轉困難。我之所以提出培育農村種植大戶的建議,就是希望農村土地能夠適當集中;四是農業生產資金缺乏,農民融資困難。在農民融資問題上存在大銀行看不上眼,小銀行不敢貸款給農民,農民民間融資又無法無據的問題。
當然,我們應該看到,所有這些困難都是發展中產生的問題,也必將在農業的進一步發展中得到解決。
記者:下一步應該如何解決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高煥喜: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做好工作:
第一,以增收為核心,緊緊抓住創業增崗。政府對農村應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可考慮實行轉移就業、拓展就業予以補貼;對吸納就業的企業、事業單位獎勵;對培育就業人才予以扶持;積極投資興辦創業孵化機構等。
第二,以龍頭企業為骨幹,培育壯大龍頭企業。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和農業企業化的骨幹力量,抓好了可以帶動更多農戶和基地,也是農村規模經營的主要途徑。
第三,以名牌為抓手,打造各地特色品牌。品牌是產品內在質量品質的外在表現,品牌打出去之後,就可以獲得超額利潤。比如大澤山的葡萄有的能賣到200多元一公斤,膠州大白菜能賣到50多元一棵。要想獲得更大的利潤,必須打造農業名牌,要想在農業發展領域走在其他省份的前面也必須打造名牌。
第四,以大戶為基礎,培植農業精英。現在的農村人才缺乏,大學生不願意到農村就業,連高中生和青壯年勞動力也不願意從事農業生產,培養的農業人才也想找機會「跳出農門」。為此,我們應通過培育農村各類生產經營大戶為農村發展培養和保留住精英人才,同時還應該注意對農村婦女的培養。因為今天婦女已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維系農村社會關系的軸心要素。
第五,以合作組織為紐帶,發展農業中介組織。上世紀90年代我省涌現出一批農村合作組織的典型,但目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還遠不適應實際需要。農民不論大戶還是小戶都需要通過中介組織與市場對接,以解除農民的後顧之憂,這是現代農業發展,社會分工不斷細化的客觀要求,也是今天農村經濟加快發展之急需。下一步我們應重視培育發展以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為主體的各類中介組織。
第六,以改革為動力,加大支農、扶農的力度。現在國家有能力支持農業的發展,今年國家拿出了5800多億元資金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關鍵的問題是要把這塊資金的使用籌劃好、管理好、利用好,使之發揮更大更有效的作用,在進一步完善相關監管措施的情況下,使農業、農村和農民得到更大的實惠。
第七,以投入為引子,推進基礎設施和新農村建設。要在政府的引導下,讓社會各界和地方各級政府拿出更多的資金投入到農業領域和新農村建設中去。
第八,以選人育人為重點,選好配好基層領導班子。「選好一個人,帶起一個村;選好一個長,救活一個廠」。選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擔任村領導,讓他們開拓進取,帶領廣大農民奔小康致富,同時要重視對幹部和廣大農民的培訓和培養,要營造穩定的培訓機制對農民和村官尤其是村幹部進行不間斷滾動式的培訓。
I. ITM模式是山東的創新成果嗎
山東官員總是向自己臉上貼金,人家ITM在理論探索的時候,怎麼沒官員出來說是創新成果?現在說是山東的創新,真是會邀功。
J. 山東人民廣播電台的發展成就
據山東省統計局節目收聽率情況調查顯示,山東廣播電視台綜合廣播(山東人民廣播電台)2003年的有效綜合收聽率為37.12%,滿意度為88%。一大批名牌欄目--山東新聞、田園晚風、新聞焦點、法眼看社會等,在聽眾中產生了較大反響。山東廣播電視台綜合廣播(山東人民廣播電台)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跨越發展,廣泛實施「走出去」戰略,開放辦新聞、開放辦節目、開放辦社會活動,相繼策劃了「重走長征路」、「記者西部行」、「邊貿口岸行」「申奧萬里行」等多起大型記者目擊式采訪報道活動,舉辦了「長征組歌」、「20世紀著名歌唱家成名作演唱會」、「世紀大閱兵展」等大型社會活動,成立了富民興農農業專家咨詢力、山東廣播合唱團等團體,定期送科技下鄉、送高雅藝術進校園,有效地擴大了廣播的社會影響力。山東廣播電視台綜合廣播(山東人民廣播電台)把高新技術視為廣播發展的先導,大力鋪設加快發展的高速公路。開通了辦公自動化和音頻工作站綜合業務網,播控系統實現全面數字化,節目全部實現衛星傳輸,覆蓋省內外及周邊48個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