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的早期文明成果
有中國在明朝以前國力和科技一直居於世界前列,最著名的有火葯、造紙術、指南針、印刷術四大發明,這開啟了世界工業革命的先鋒。
⑵ 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黨的十八大報告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全面戰略部署,其中最顯著的亮點有三個:一是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地位,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總布局;二是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就是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三是指明了建設生態文明的現實路徑,就是「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保(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建(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這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理念的重要升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整體布局頂層設計的科學完善,意義重大而深遠。
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生態文明作為人類文明的基礎,延續了人類社會原始文明、農耕文明、工業文明的歷史血脈,承載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設成果,貫穿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因此,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
生態文明之所以擺上如此重要地位,有其歷史的必然性和重大的現實意義。人類自從進入工業文明以來,在創造輝煌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時,也帶來了難以承受的資源危機、生態災難、環境危機,以致發展不能持續,民生不能有效改善,人類的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超越工業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積極推動、逐步形成的一種社會形態,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形態。以生態文明取代工業文明成為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這是全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克服危機的明智之舉。
多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建設生態文明,注重節約資源,注重產業結構的調整,注重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黨的十七大作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部署。5年來,舉國上下在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推進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國近半數的省份積極開展了生態省(區、市)創建活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形勢喜人。但是,我們也應看到,生態文明建設任重而道遠,需要下大力氣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論體系和實踐模式。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是很有遠見、很有深意的重大戰略舉措。
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選擇這樣一個宏大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就是針對我國面臨的生態環境狀況。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制約越來越明顯,環境狀況總體惡化趨勢沒有根本遏制,生態系統退化,自然災害頻發。
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就是要盡快消除生態環境危機,推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建設天藍、地綠、水凈為主要標志的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轉方式、調結構、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制度
按照黨的十八大報告要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應當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兩型社會」、搞好制度建設。
第一,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個源頭上抓起。在我國現階段的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比重較大,第三產業比重始終沒有突破50%。第二產業消耗了全國70%的能源資源,而重化工又消耗了這70%中的70%。加上一些地方和行業「三高一低」的粗放式生產方式,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危機。所以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
第二,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搞好「兩型社會」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既是生態文明的本質特徵,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兩者是一個有機整體:資源節約了,有利於環境友好;環境友好的社會,資源的產出率一定是高的。所以我們必須節水、節地、節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大力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第三,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加強制度建設。一要改革幹部考評制度,堅決摒棄以GDP論英雄的考核標准,代之以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考評標准,也就是黨的十八大報告要求的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二要完善資源環境經濟政策,健全並嚴格執行資源環境法律法規。三要強化公民生態道德教育,提高廣大幹部群眾的生態道德文化水平,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如今,我們已經取得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初步成效。可以預見,未來的中國,在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的征程上,一定會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
⑶ 世界的現在文明成果有哪些
主要包復括:
廣泛民主,普遍制人權,法制秩序,突破意識形態藩籬,相對充分的個人自由,打破種族歧視,宗教理性化、世俗化,寬容和社會和諧,物質的極大豐富,善待、善處自然環境。
現代文明孕育了人類普遍價值觀,中國的現代化與此接軌,被接納進了核心價值觀,但僅是觀念的初步認同,形成自上而下的共同行為需要漫長過程。
⑷ 到目前為止,我黨提出了五個文明建設,分別是什麼
到目前為止,我黨提出了五個文明建設分別是:
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
1、物質文明
是指人類物質生活的進步狀況。物質文明越高,表明人類離開野蠻狀態愈遠,依賴自然的程度愈小,控制自然的能力愈強。物質文明在四個文明中處於基礎地位。
2、政治文明
指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的進步狀態和政治發展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觀念兩個層面的內容。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是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最新成果。
3、精神文明
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過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智慧、道德的進步狀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人類精神文明發展的重要階段。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徵,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特徵。
4、社會文明
是指人類社會的開化狀態和進步程度,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所獲得的積極成果的總和,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國家文明和人類文明等方面的統一體。
5、生態文明
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發展的一個更高階段。
拓展資料:
1、五個文明,即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2、生態文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這「四個文明 」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共同發展的。其中生態文明是基礎和根本,有健康的生態文明,才有健康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生態文明的建設和發展,沒有良好的生態條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質享受、精神享受和政治享受,沒有生態安全,人類自身就會陷入不可逆轉的生存危機。
⑸ 簡述華夏文明的文明成果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為本體、以儒家、莊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為主體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諧包容的實體系。中華傳統文化亦叫華夏文化[1]、華夏文明[2],是中國5000年優秀文化的統領。而流傳年代久遠,分布廣闊,文化是宇宙自然規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內在驅動力;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傳統文化的重大特徵是突出的地域性。中國國土遼闊、地大物博,自周秦以來除個別分裂割據時期外,在大部分時間內保持著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這一政治機構。因而,在中華傳統文化這一體系之中,既有源自黃河流域的華夏文明作為主體,也有多樣的少數民族文化作為補充,相得益彰。中華傳統市場早在數千年前就與異國文化開始了交流。漢唐時代,中國文化是相當開放的。在許多方面,中華民族的祖先曾非常勇敢地、毫不猶豫地吸收外來文化因素,並加以改造,不斷豐富中華文化的內涵。從意識形態方面看,中國接受了從印度傳來的佛教,這是世界主要文明體系之間的最大規模的交流之一。從藝術方面看,中國大量吸收了沿絲綢之路傳來的異國音樂、舞蹈,並使之中國化。「胡琴」是中國民族樂器中的重要代表,但如同其名稱所示,它原來是外來品。從飲食、服飾、民俗等方面看,中國所吸收的異國文化內容也十分驚人。與此同時,中國也將自己的文化向外輸出,如造紙等四大發明、絲綢與瓷器等工藝製作等,都對世界文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中華傳統文花的許多精華,如中醫、氣功、武術等,至今仍受到全世界的重視。中外文化的交流與比較,是文化研究的基本課題之一,需要加以專門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中若干文化的交流必將進一步擴大,具有悠久傳統的中華文化,必將以嶄新的資態邁進未來的世界文化體系之中。資料來自網路。
⑹ 丹東有什麼歷史
距今38至18億年前,就有丹東地域的原始古陸。1982年發現的:「前陽人」頭蓋骨化石表明,早在1.8萬年以前,丹東地區已有處於原始母系氏族時期的先人在開拓、繁衍、生息。東港市馬家店鎮三家子村後窪果園古人村落遺址又表明,距今6000至7000年,丹東地區的先人已邁入新石器時代。寬甸下露河下金坑村、永甸幸福村和振安區九連城龍頭村等多處遺址則證明,3500至4000年前先人已進入青銅時代。 丹東地處祖國邊陲,歷朝都是軍事要塞。唐堯屬青州,虞舜屬營州,戰國時為燕國東部邊疆。西漢設西安平縣、武茨縣,唐朝總章元年置安東都護府,遼建宣州、開州、穆州和來遠城,金朝屬婆速府路(今振安區九連城鎮)管轄,元朝時沿襲金制置婆娑府,明朝隸屬遼東都指揮使司。 1618年,後金採取定邊政策,在叆河邊門和鳳凰城邊門築柳條邊,禁止在邊牆以外地區農牧、漁獵、採伐、采礦,致使丹東地域成為不毛之地,嚴重破壞經濟、文化的發展。1689年後
丹東市區景觀(26張),清朝政府實行拓邊政策,才逐步得到開發。隨著山東、河北等地墾殖的漢民日益增多。處於內外交困的清政府,被迫利用「禁區」富饒的資源「歸化流民」,准許熟地升科,到1874年規定「東邊地帶全部開禁」,於1875年在鞍子山設置升科納稅。1876年,清政府設置安東縣、岫岩州、鳳凰廳。翌年,設置寬甸縣,並以鳳凰廳為首府管轄岫岩、安東、寬甸3個縣。至此,結束了邊陲自然開發的歷史。丹東進入新的開發時期,為丹東市的形成創造有利條件。 九一八事變第二天,日本軍隊便侵佔安東和鳳城。是年12月15日,日偽改遼寧省為奉天省,安東縣隸屬於奉天省,為甲類縣。1934年10月,偽滿洲國把東北4省劃為14省,其中新增設的安東省管轄安東、鳳城、賽馬、寬甸等12縣,治所設於安東縣城,安東遂成為安東省軍事、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心。1937年12月,偽滿洲國設置安東市。安東市從安東縣析出,與安東縣同隸屬於安東省,市區劃金湯、元寶、中興、鎮安、浪頭、大和、旭日7個區。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進駐安東市。11月初,接收日偽政權,成立安東省和安東市、安東縣、鳳城縣、賽馬縣、寬甸縣政府。安東市區劃為中央、鎮江、中興、元寶、金湯、鎮安、浪頭7區。1946年3月、1947年11月,安東縣九連城和五龍背區先後劃歸安東市。1946年6月,成立遼南省二專署,隸屬於遼南省,管轄安東、孤山兩縣。11月,改屬於安東省。翌年3月,撤銷二專署,安東市、安東縣和孤山縣均直屬於安東省。1949年5月,遼東省成立,安東市隸屬於遼東省。安東市是安東省、遼東省省會,為安東省和遼東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新中國成立後,安東人民站抗美援朝斗爭的最前沿,被譽為英雄人民;安東市,被譽為英雄的城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安東市經過「一化三改」,走上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安東人民又以極大的政治熱情,投入社會主義建設高潮,使國民經濟和各項事業都得到很大發展。 1954年9月,遼東、遼西兩省合並,設置遼寧省,丹東市隸屬遼寧省。1956年4月,元寶、鎮安兩區合並為元寶區,鎮興、中央兩區合並為鎮興區。7月,又將九連城、五龍背兩區合並為五龍背區,浪頭、湯池兩區合並為浪頭區。1957年7月,撤銷浪頭、五龍背兩區,設市郊區。1958年12月,將安東、鳳城、岫岩、寬甸4縣劃歸安東市,實行市管縣體制。1965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安東市改名丹東市。意為紅色東方之城。安東縣改名東溝縣。2月,鎮興區改名振興區。 1965年12月庄河劃歸丹東市。 1968年12月庄河又劃歸旅大市(今大連市)。 1978年後,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方針、政策指引下,全市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開創了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取得一個又一個光輝成就,使丹東市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縣區行政機構也發生變化。首先,恢復元寶區的稱謂。 1980年10月,郊區改名振安區。 1985年後,岫岩、鳳城、寬甸3縣先後改為滿族自治縣。 1992年2月,岫岩滿族自治縣劃歸鞍山市。 1993年6月、1994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先後撤銷東溝縣建立東港市、撤銷鳳城滿族自治縣設立鳳城市。至此,丹東市轄振興區、元寶區、振安區和東港市、鳳城市、寬甸滿族自治縣。並設置國家級丹東邊境經濟合作區。 1992年,國家就在丹東邊境線上,設立了國家級經濟合作區丹東邊境經濟合作區,是當時國家14個國家邊境經濟合作區之一。2005年5月,邊境合作區改為江灣合作區。 2006年,隨著遼寧「五點一線」沿海對外開放戰略的提出,丹東作為中國海岸線北起點,經遼寧省委、省政府批准,「遼寧丹東臨港產業園區」正式成立,並成為遼寧沿海開放戰略「五點一線」中重要的一點。
⑺ 四大文明古國的文明成果
古代埃及 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
古代巴比倫 漢莫拉比法典,空中花園
古代印度 種性制度
古代中國 四大發明
⑻ 當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通過大力開展專形式多樣屬的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力發展農村科教文體及廣播電視事業,農村的文明程度、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和整體素質得到了進一步提高。我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入開展,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勃勃生機,給農民生活質量的提升注入了源源動力,為老百姓辦了實事,辦了好事,成就是巨大的。具體體現在:第一,大力創建文明生態村,走出了一條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新路子。第二,提高農民思想道德水平,促進了農村「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第三,發展農村基層文化,推動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實踐證明,只要精神文明建設與百姓精神文化需求相結合,就會受到農民的歡迎,取得看得見、摸得著的良好效果。目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任務仍十分繁重,各地必須從加強黨的基層執政能力建設的高度出發,積極探索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新路子,推動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