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滿語證書

滿語證書

發布時間:2021-08-03 18:23:23

1. 2020年黑龍江省養老金領取資格認證為什麼認證不了了

可以重試一下。
黑龍江,是流經蒙古、中國、俄羅斯的亞洲大河之一,位於亞洲東北部。中國古稱羽水、黑水、浴水、望建河、石里罕水等,蒙語稱哈拉穆河,俄語稱阿穆爾河。
黑龍江有南北兩源,以南源額爾古納河為河源,全長4440公里,在俄羅斯的尼古拉耶夫斯克注入鄂霍次克海峽。黑龍江總長度,自海拉爾河源起4440公里(一說4370公里[1] ),以克魯倫河為源頭計算約5498公里[1] ,中俄界河長3000公里,俄羅斯境內長1400多公里,流域面積185.6萬平方公里。其中中國境內流域面積89.1萬平方公里。[2] 幹流(自漠河縣西北部的洛古河村石勒喀河河口起)全長2821公里。是中國四大河流(包括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之一、世界十大河之一。
黑龍江原為中國內河,僅次於長江、黃河,為第三大河流。清代,沙俄迫使清政府簽訂不平等的《中俄璦琿條約》《北京條約》,上中游被劃為中俄兩國界河。哈巴羅夫斯克(伯力)以下的下游由全部俄羅斯內河。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簽署最後邊界協定,將兩國國界以黑龍江為基本界限劃清。[1]
黑龍江流域廣闊,流域包括中國、俄羅斯、蒙古、朝鮮四國,15 個一級行政區,河源地區是蒙古草原地帶,中下游大部位於大小興安嶺林區的低山和平原地帶。流經內水力資源豐富,航運條件較好。
黑龍江,因河水含腐殖質多,水色發黑得名。[3-4] 古稱「黑水」、「弱水」、「完水」,唐稱「望建河」,《遼史》稱「黑龍江」(遼金稱松花江入黑龍江後至海為「混同江」)。清初,稱「薩哈連烏拉」。滿語,「薩哈連」意為「黑」,「烏拉」意為「江」。清代又稱「烏江」、「烏龍江」。俄稱「阿穆爾河」。黑龍江的名稱來源,有學者考證,遼初,太祖多以「黑龍」二字命名,如祖州有太祖廟曰「黑龍」,太祖陵有門曰「黑龍」。《遼史·道宗本記》:「太康三年春正月癸丑,如混同江(即松花江)。夏四月乙酉,泛舟黑龍江」。至此,「黑龍江」之名方顯於世。又有地方誌記載:「黑龍江水黑,蜿如蛟龍,故名為黑龍江」。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

2. 誰知道沒有學位證能不能報考研究生!~

報考研究生有本科畢業證就可以。黑大報名並不要求學位證。

滿族語言文化研究中心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01滿族語言與歷史文化研究
02滿語文翻譯與應用研究
03滿族語言文化與相關民族語言文化比較研究 6 ①101政治理論②英語或俄語或日語③清史與滿族史④綜合(含古漢語、現代漢語)
復試科目:滿語
專業課參考書為:
清史與滿族史
《滿族簡史》,《滿族簡史》編寫組 中華書局
《簡明清史》 戴 逸 人民出版社
綜合 《古代漢語》王力(前2冊) 中華書局
《現代漢語》 黃伯榮 廖序東 高等教育出版社
復試參考書目:
滿語 《滿語研究通論》劉景憲 趙阿平 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

先進行網上報名,持本人身份證、畢業證(學生證)和網報編號到報名點交費、照相。報名點為各省招生辦指定。

基本就是這些。因為這個專業較冷,報名前最好先和學校研招辦聯系了解相關情況,這樣最可靠。

希望有幫助 。

3. 誰介紹族

(一)蒙古族 menggu zu
Mengol ethnic minority group

蒙古族,現有人口4806849 人。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 其餘分布在中國的東北、西北 地區。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於傳奇色彩的民族。千百 年來,蒙古族過著「逐水草而 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 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 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蒙古族在科學文化事業 上比較發達,特別是明代以 來,在歷史、文學、語言、 醫學、天文、地理等方面,對祖國的科學文化事業 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民間文藝方面,「好力寶」是 蒙古族中流傳很廣的一種演唱形式,馬頭琴是最富 特色的民族樂器。
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 岸一帶。「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 始見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 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 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的部落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了。
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蒙古族屬阿爾泰語 系蒙古語族,分為內蒙古、衛拉特、馬爾虎--布 里亞特三種方言。

潔白的蒙古包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 「包」,滿語是「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納20多人 休息;小者,也能容10幾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 一個畫圈,然後沿著畫好的圓圈將「哈納」(用2.5 米長的柳條交叉編結而成)架好,再架上頂部的「 烏尼」(長約3 . 2 米的柳條棍),將「哈納」和 「烏尼」按圓形銜接在一起綁架好,然後搭上毛氈,用毛繩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戶牧民就算在草原上 安家落戶了。
蒙古包搭好後,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 的地氈,擺上傢具,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在 一些傢具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 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將 哈納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 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雙輪牛車就可以 運走,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 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 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居住和 使用。

馬奶酒與手扒肉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馬奶酒、 手扒肉、烤羊肉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 和待客佳餚。
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馬壯,是釀制馬奶酒的季節。 勤勞的蒙古族婦女將馬奶收貯於皮囊中,加以攪拌,數日後便乳脂分離,發酵成酒。隨著科學的發達, 生活的繁榮,蒙古人釀制馬奶酒的工藝日益精湛完 善,不僅有簡單的發酵法,還出現了釀制烈性奶酒的蒸餾法。六蒸六釀後的奶酒方為上品。 馬奶酒性溫,有驅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 效。被稱為紫玉漿、元玉漿,是「蒙古八珍」之一。曾為元朝宮廷和蒙古貴族府第的主要飲料。忽必烈 還常把它盛在珍貴的金碗里,犒賞有功之臣。
「手扒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品方法之一。做 法是將肥嫩的綿羊開膛破肚,剝皮去內臟洗凈,去 頭蹄,再將整羊卸成若干大塊,放入白水中清煮, 待水滾肉熟即取出,置於大盤中上桌,大家各執蒙 古刀大塊大塊地割著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 得名。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達對客人 的敬重和愛戴。當你踏上草原,走進蒙古包後,熱 情好客的蒙古人便會將美酒斟在銀碗或金杯中,托在長長的哈達上,唱起動人的敬酒歌,款待遠方的 貴客,以表達自己的誠摯之情。這時,客人理應隨 即接住酒,然後能飲則飲,不能飲品嘗少許,便可將酒歸還主人。若是推推讓讓,拉拉扯扯,不喝酒, 就會被認為是瞧不起主人,不願以誠相見等等。主 人的滿腔熱情,常常使客人產生難別之情,眷戀之感。

草原「那達慕」
八月的草原,金風秋爽,牛羊肥壯,牧民們喜 慶豐收的季節到了。這時候他們便開始釀制馬奶酒, 屠宰牛羊,縫制新衣,准備各種美味的食品,舉辦 不同規模的「那達慕」(蒙古語「娛樂」、「游藝」 的意思),進行被稱為「男兒三藝」的射箭、摔跤、 賽馬等傳統體育比賽。
「那達慕」,一般進行五至七天。每逢此時, 牧民們穿著嶄新的民族服裝,騎著馬、趕著勒勒車, 從四面八方匯集而來。在綠茵草地上搭起氈帳,熬 茶煮肉。整個草原炊煙裊裊,人歡馬叫,一片歡騰。
「那達慕」起源於十三世紀初,在蒙古族人民 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那時候,蒙古族的頭領們每 當舉行大「忽力勒台」(大聚會)時,除了制定法規,任免官員,進行獎懲外,還要舉行規模較大的 「那達慕」。當時,「那達慕」的主要項目就是進 行射箭、摔跤、賽馬比賽。如今的「那達慕」已增加了物資交流、文藝演出等許多新內容。使這一傳 統的民族盛會,更加喜慶、吉祥、歡樂而富於實效!
摔跤是那達慕的主要內容,沒有摔跤不能稱為 那達慕。摔跤手可多可少,最多達1000餘人,且不受地區和體重的限制。摔跤手進行編排配對後,采 取單淘汰式,失敗者不允許再上場。摔跤手上身著 牛皮或帆布製成的緊身半袖背心,裸臂蓋背,邊沿鑲有銅釘。下身穿肥大摔跤褲,腳登蒙古靴,頸上 套五色綢緞製成的彩條「景嘎」,標志著獲得過多 少名次。大部分地區摔跤手出場比賽前唱摔跤歌。出場、收場雙方摔跤手都要跳躍。裁判員發令,雙 方握手後開始交鋒,不限時間,不許抱腿和跪腿摔, 膝蓋以上任何部位著地都為失敗。參加那達慕的摔跤手都有獎品,前三名的獎品較貴重。
蒙古族歷史器重「達爾罕摔跤手」,這是終身 的榮譽。在授予光榮稱號的儀式上,獲「達爾罕」 稱號的摔跤手,穿上比賽的全套服裝,三唱摔跤歌 後跳躍進場進行表演。由主持那達慕的領導人發給 證章、證書和紀念品,並按民族習慣請他喝一碗奶酒和鮮奶。此時,獲「達爾罕」者挑選一名最有前 途的摔跤手,把自己的摔跤服脫下來贈給他,自願 擔任業余教練,然後互相擁抱, 一齊跳躍出場。

成吉思汗陵
在鄂爾多斯高原東南部,綠草叢生,溪水縈繞、 牛羊遍布的伊金霍洛草原上,高高聳立著一座精美 別致的宮殿。數十里外,就可遙見它那閃爍的光輝、 雄偉的身姿,這就是蒙古人心中的聖地、一代天驕 成吉思汗安息的地方--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園總面積55000多平方米,建築面 積1500多平方米。陵宮坐北朝南,建築在一米多高的長方形台基之上。共分正殿、東殿、西殿、寢宮 和東廊、西廊六部分。正殿高26米,上面為蒙古包 式的穹廬頂,上面有俏麗的圓柱形裝飾品和用黃藍兩色琉璃瓦鑲砌的祥雲圖案。下面是雙層藍色八角 飛檐。東西兩殿比正殿略低一點,頂部與正殿相同, 設有單層屋檐。三殿相互連通。正殿內安放著成吉思汗的雕像,兩側殿內的牆壁上繪有歌頌他豐功偉 績的壁畫。殿堂的後面緊連著寢宮,安放著四個黃 鍛覆蓋的蒙古包。包內分別供奉著成吉思汗及其夫人孛兒帖、二夫人呼倫、三夫人伊緒,其胞弟別力 古台、胞妹哈撒爾、四子拖雷和夫人伊喜哈圖的靈 柩,包前盛放著歷代相傳的成吉思汗的馬鞍等珍貴文物。
成吉思汗是一位偉大的傳奇人物。關於他的逝 世、葬地、靈柩的遷移等也有許多歷史記載和傳說。盡管由於秘葬的原因,今天的成吉思汗陵並未真正 安放著他的真身,但幾百年來,蒙古人仍把它當作 自己聖主的長眠之地。對成吉思汗陵寄以無限的崇敬和嚮往。這里經常是香煙繚繞,祭奠活動不斷。 直到今天,每年的農歷三月二十一日、五月十五日、 八月十二日和十月初三,還要舉行四次隆重的祭奠活動。每到這一天,眾多的拜謁者懷著虔誠的心情, 不辭辛苦地長途跋涉而來。站在這位偉人高大的雕像 前,獻上潔白的哈達、明亮的蠟燭、芬芳的香炷、肥壯的整羊、乳黃的酥油、醇香的馬奶酒等祭品,追憶 他的雄才偉略,寄託對他的不盡思念。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臨近省。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為「兌巴」(阿里地區),「藏巴」(日喀則地區),「衛巴」(拉薩地區),「康巴」(四川西部地區),「安多娃」(青海、雲南、川西北等地區)。藏語依地區劃分為衛藏、康、安多三個方言。藏族人民熱情開朗、豪爽奔放。他們以歌舞為伴,自由地生活。藏族民歌抑揚頓挫,合轍貼韻,悅耳動聽。唱時還伴以各種舞蹈。舞姿優美,節奏明快。其中踢踏舞,鍋庄舞、弦子舞最為廣泛流傳。

【語言文字】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藏文的使用,加強了藏族與祖國中原地區經濟的聯系。十世紀到十六世紀,是藏族文化的興盛時期,幾百年間,藏族文化大放異彩。除舉世聞名的《甘珠爾》、《丹珠爾》兩大佛學叢書外,還有關於韻律、文學、哲理、史地、天文、歷算、醫葯等專著問世。

【宗教信仰】藏族信仰藏傳佛教。公元七世紀佛教從印度傳入西藏,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著名的寺廟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倫布寺和布達拉宮。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主要教派:公元10世紀後,隨著藏傳佛教「後弘期」的開始,陸續出現了許多教派,早期的有寧瑞派(俗稱「紅教」),薩迦派(俗稱 「花教」),噶當派,噶舉派(俗稱「白教」)等。15世紀初,宗喀巴實施宗教改革,創建格魯派(俗稱「黃教」),此外藏傳佛教還有一些獨立的教派:息學派,希解派,覺宇派,覺囊派,廓扎派,夏魯派等。

【飲食習慣】以青稞等製作的糌粑和酥油、青稞酒是農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碗豆炒熟後磨製而成的炒麵,酥油茶是把磚茶的茶葉倒入1米長的木質長筒內,加上鹽巴和酥油,用長軸上下沖擊,使其各種成分均勻融合而成。青稞酒是用當地出產的青稞釀制而成的一種低度酒,食物多用肉食和奶製品,不少人愛吃風乾的牛羊肉。

【服飾風格】藏族服飾無論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服飾。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藏族同胞特別喜愛「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哈達」是雪白的織品,用紗或絲綢織成。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裝款式,種類很多,藏袍花紋裝飾很講究,藏袍較長,一般都比身高還長,紮上腰帶。跳舞時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優美。
幫典,即圍裙,是藏族特有的裝束,是已婚婦女必備的裝飾品,幫典顏色,或艷麗強烈,或素雅嫻靜。
藏帽式樣繁多,質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氌帽等一二十種.藏靴是藏族服飾的重要特徵之一,常見的有「松巴拉木」花靴。
頭飾佩飾在藏裝中佔有重要位置,佩飾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講究的還鑲以金銀珠寶、頭飾的質地有銅、銀、金質雕鏤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寶。

【禮儀禁忌】藏族在迎接客人時除用手蘸酒彈三下外,還要在五穀斗里抓一點青稞,向空中拋撒三次。飲茶時,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過飲用,否則認為失禮。吃飯時講究食不滿口,嚼不出聲,喝不作響,揀食不越盤。獻哈達是藏族待客規格最高的一種禮儀,表示對客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敬意。
藏族人絕對禁吃驢,馬肉和狗肉,有些地區也不吃魚肉。敬酒時,主人會及時添滿,再喝一口再添滿,連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滿時,必須一飲而盡。行路遇到寺院,瑪尼堆,佛塔等宗教設施,必須從左往右繞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經筒、經輪不得逆轉。忌諱別人用手觸摸頭頂。

【節日慶祝】藏歷新年,藏族稱新年為「羅薩」。藏歷新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一年最大的節慶。藏民族過年是從藏歷十二月二十九日開始的。晚上,家家戶戶要團聚在一起吃「古突」(面團肉粥),以此辭舊迎新,求得太平康樂。一家人在歡聲笑語中吃完九道「古突」後,舉著火把,放起鞭炮,呼喊著「出來」,走到十字路口祈望給來年帶來好運。藏歷除夕是個十分忙碌的日子。這天,各家都要在一個叫「竹素琪瑪」的木斗內裝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麥粒、人參果等食品,上面插上青稞穗和酥油花彩板。然後把琪瑪、「卡賽」(油炸果子)、青稞酒、羊頭、水果、茶葉、酥油、鹽巴等擺放在正堂藏櫃之上,在大門前用糌粑或白粉畫上吉祥八圖,預祝新年五穀豐登、人畜兩旺。藏歷初一,是在凌晨時分吉祥的「折嘎」說唱中迎來的。藏族人大年初一會來一個「搶水比賽」,每戶要出一名青年人到河邊、井口或自來水下「搶」頭道水。當太陽升起時,盛裝的人們按長幼次序已吃完幾道節日食品。那時,鄰居間就要挨戶端琪瑪、敬青稞酒,高誦沿傳已久的「扎西德勒品松措」、「艾瑪帕卓貢康桑」等表示吉祥、健康、幸福、和睦的祝辭。此後,全家會閉門歡聚。
雪頓節,雪頓節是藏族傳統節日,藏語「雪」意為「酸奶」,「頓」意為「宴會」,雪頓節即為酸奶節,每逢藏歷6月30日舉行,為期四五天。雪頓節活動後演變成為以藏戲匯演為主,宗教和文娛活動相結合的重要節日,故又稱「藏戲節」。節日期間有哲蚌曬佛、藏戲表演、逛林卡等活動。
薩噶達瓦節,四月十五日是藏族的薩噶達瓦節。關於它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紀念釋迦牟尼成道的日子;一說是紀念文
成公主到達拉薩的日子。這天西藏各地都要舉行宗教紀念活動。

【喪葬習俗】西藏人死後有五種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圓寂的達賴喇嘛死後,才可享受此待遇。其次,活佛和一些領主死後,即享受火葬。另有其他水葬、火葬儀式。天葬寄託一種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儀式一般都是在清晨舉行的,不經允許一般是不歡迎人們去觀看的。

【建築風格】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碉房一般分兩層,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卧室、廚房。因外觀很像碉堡,故稱為碉房。

PS.因著對此民族的特殊感情,對其一些方面的介紹較其他民族更為詳細。期待與你的再次相會,扎西德勒。

4. 全國大約有多少姓吉的

吉氏在宋版
中排序為第一百九十位
,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九十五位,人口約六十萬三千餘

補充:吉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吉姓起源於兮姓。上古時黃帝分封他的一個孫子於南燕國(今河南省延津縣一帶),同時黃帝還賜給他一個「姞」姓,後來他的子孫省去女旁,簡化成「吉」,並保留至今。這一支吉姓多聚居於洛陽一帶。吉姓還有一支起源,時間上比較晚,是在西周時期。當時周宣王時有大臣叫兮甲,字吉甫。吉甫能文能武,為周朝的中興立下了顯赫戰功。他的家族很昌盛,子孫後代中有以他的字命氏的,稱為吉氏。在古代,吉姓的望族大多出自於馮詡。
吉(姞)姓源流的歸納與演繹
中華吉(姞)姓源流悠悠,至今已有五千餘年的歷史。....上古之時,「吉姓」和「姞姓」族群的時空分布當是「多元並行」的,在中原地區的「華夏部族集團」中就有多支「吉姓」和「姞姓」部族,其中既有游牧族、也有農耕族,如「馴馬造車船」的「吉光」部族和
「作臼作舂」的「姞姓雍氏」當為典型的游牧族和農耕族。除了中原地區外,東部地區的「東夷部族集團」中也有「吉姓」部族,如上古的「吉夷氏」、夏初時教後
羿學射的「吉甫」等,當是東部地區的「吉姓族人」。....在先秦和秦以後,「上古十二姓」之一的「姞」姓,逐漸被「吉」或其他姓氏所取代,原先的各「姞姓氏族」要麼改以「吉」為姓氏,要麼就改以「燕、須、雍、鄂、闞、光、楊、孔、尹、蔡、魯」等為姓氏。....到了漢唐時期,中原吉氏族人的聚居地主要分
布於陝、豫、晉、鄂等地,並從中涌現出馮翊、洛陽等吉氏郡望。其間,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長期戰亂後,隨著中原吉氏族人的遷徙,冀、蘇、魯、皖、甘等地已
有吉氏族人定居落籍,浙、贛、川、湘等地也已成為吉氏族人的活動領域。....五代宋元時期,中原吉氏族人同其他中原士族
一樣,常因戰亂或其它原因從原聚居地南渡,多次遷徙到江南各地定居,粵、桂、閩等地又成為吉氏族人的新遷居地。元末明初,山西吉氏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
之一,分遷於陝、冀、魯、豫、皖、蘇等地;而蘇、皖吉氏族人中則有隨軍而遷雲、貴者。到了明代中葉,吉氏族人開始遷入台、瓊等地。到了清代,一些滿族旗人
改而姓吉,中華吉氏族群中又增添了新成員。清康雍乾以後,冀、魯、豫等地的吉氏漢族人中有因闖關東而定居於東北者。清咸同年間太平天國時期,江南吉氏族人
中則有因避戰亂而遷居江北者。....如今,中華吉氏族群在時空上「多元並行」分
布的特徵更為顯著,除了漢族和滿族的吉氏外,在黎族、土家族、蒙古族、彝族、回族、藏族、哈薩克族、朝鮮族、傣族等民族中,都有以「吉」為姓的。

5. 古代沒普通話,皇帝上朝的時候,是如何跟滿嘴方言大臣交流的

近兩年古裝劇非常火熱,電視網路幾乎都被各大古裝劇霸屏了,如果小編問大家看過沒有,肯定大部分人能說出來一長串。我們在看古裝劇的時候,除了英雄俠義和兒女情長,更被震撼的一定是皇帝上朝那個場景,場面之宏大,人數之多讓人咋舌。公公一嗓子:「上朝」!只見皇上威嚴地坐在龍椅上,下面是全國而來的大臣們整裝跪拜,「五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在此刻多少人會想像自己就是那個皇帝。

慢慢到了清朝後期,滿語成了固定場合的語言,就像現在晚會開場的中英雙語一樣,當時宴會開場,是滿語和北京話雙語,顯得更加的高大上了。所以說古人的聰明才智也不容小覷的,他們為自己創立了無障礙交流的條件,也就是官話的流通,使得人民之間更加的團結,社會更加穩定,國家更加強盛。

當然我們現在不僅僅說普通話,更多的也把方言保護起來,國家也在推行說方言,因為方言也是我們社會進步的結晶,保護方言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多元,而統一語言是讓我們更團結,如果大家有時間,小編也建議大家考考普通話證書哦。感謝大家陪伴,我們明天再見。

6. 粵語接近古語言還是客家話

粵語、閩語、客家話和北方話
作者 gdzzsw

對粵語來說,唐、五代到北宋對粵語的影響更大。
南宋之後南遷的基本都是客家話了,客家人也和當地畲族融合,吸收
畲語成分,他們南遷於南宋,南宋的時候就有文天祥在當地征客籍兵
的記載,但在明清之前大多還沒有進入廣東,而是游離在閩/粵/贛邊界,
這就是為什麼他們被認為是外來者的原因。

閩南語更像是南朝音演化來的(日語在唐朝時到中國學習漢語的吳音
部分),從五胡亂華後就隨晉室南遷了,所以南朝音更加古老(但也
融入了三國時東吳的口音,到了閩南/潮汕/雷州/台灣/海南之後也吸收當
地少數民族的少量語言成分),但閩南民系同樣不可能是在東晉時就
直接進入廣東的,那時可能還在吳越一帶,直到唐朝時才有陳元光入
閩南,五代十國的時候漳州有個開閩王王審知建立了閩國,我懷疑閩
人大概是在南宋到元的時候才進入廣東,注意閩語民系是東晉時南遷
南宋時進入廣東,而客家民系是南宋時南遷但還沒有進入廣東。
粵語更像是北朝音演化來的,不過北朝人當然不可能南遷,否則
南朝早被北朝兼並了,北朝音南遷是在唐之後的事,所以我們當然不會
說是北朝音,我們說他是唐音(日語在唐朝時到中國學習漢語的漢音部分),
其實唐是從隋來的,而隋是從北周來的,北周是從北魏來的隋朝陸法言
(鮮卑人)的《切韻》就已經指出南北音異,有人說《切韻》是北朝音
和南朝音的大雜燴,可見那時南北音就已經分開了,但不要把現在的
北方話當作北朝音,不是的,現在的北方話是金母音演化而來的,這是
後話

清代廣州出了個音韻學家叫陳澧,他寫過一本《切韻考》他在一篇
叫《廣州音說》的文章里論證過粵語最切合隋唐音韻。
那有人說唐之前早在東漢蒼梧等地就有士燮、陳元等人活動,甚至
早在秦末西漢就有趙佗建立南越國,我說北京在戰國時還說的是燕國語,
元朝時元大都里的忽必烈還說蒙古語,清朝時皇宮里的貴族還說滿語
呢,古代時的四川還說古蜀語呢,在南北朝的時候還有史載大量獠人進入
西南,今四川、陝西漢中一帝當時全是獠人的天下呢,莫非就是現在
的四川話。個別不能代表全部,過去不代表現在,而是要看他們之間
的聯繫到哪個程度。

再說宋代音,也是從隋唐音(其實是從北朝音演化來的,但我們
不喜歡這么叫)來的,但經過五代十國肯定有點變化,但變化沒有
南北朝時漢語分裂成南音和北音那麼大,這就是為什麼客家話和粵語
相差沒有那麼大,而粵語和閩南語卻相差比較大的原因,但有人說
客家話有些字音詞彙卻近閩南語不近粵語,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
「客家本部」和「閩南語本部」所在的地方都比較接近,像梅州和潮州
都在粵東,長汀和漳州部在閩南,但我們發現客家話和粵語的近似點
更多,像「花」,恐舊只有粵語和客家話用f作聲母(fa),其餘f聲母
的字同理;像「會」,粵語是wui,客家話是vi,閩南語是ei,普通話是
hui,聽感上粵語和客家話最接近,其餘粵語w聲母的字同理。還有
o類聲母的,客家話也和粵語同,像「堂」,粵客都讀tong,全國方
言只有粵客贛這類清況最多,所以有人分類漢語的時候北方話一組,
南方話里粵客贛一組,閩吳湘一組(閩吳湘這一組相差更大,我懷疑
閩語是正宗南朝音演化來的,湘語可能是從古楚語演化來的,吳語的
情況比較復雜,受歷代北音的影響,但南吳語和閩語的接近更堅定了
我認為閩南語繼承南朝音的想法)

所以粵語和閩語是在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改大分裂時期(南北朝)
分野的,那時上古漢語遷入南方融合了少量三國時東吳口音(東吳口音
也不完全等於古時吳越人的語言,也是有發展歷史的)形成了南朝音,
北方漢語融入胡語成分變成的北朝音(即後來的所謂中古漢語)閩
南語就是南朝音(金陵音)演化來的,雖然隨著歷史有變化,但中古、
近古直到現在都不能改變她的底子。回頭說北朝音,經過隋、唐,到
唐代的時候廣東有了大發展,廣州更是成為當時第一大港,加上後來
唐末北方又爆發了戰亂,唐音就隨著移民傳入廣東,唐結束後劉氏兄弟
在廣東更是建立南漢國,與此同時在福建建立的就是閩人王審知建立
了閩國。

而粵語和客家話的分野是就是在小分裂時期(五代十國)形成的,
之所以說是小分裂時期,是因為大約只有一百年不到,而第一改大分裂
時期長達幾百年但就是這小分裂時期也足夠變化,你看1949年到現
在幾年變化多大。何況在古代而且第一改大分裂時期有五胡,小分
裂時期也是有少數民族的,最主要的就是沙陀族,像唐末的李光弼、
哥舒翰、安祿山,五代時建立後唐國的李克用,五代時兒皇帝石敬塘
。所以可以想像,到了宋代音肯定和唐代音有差異,但差異沒那麼大而
已,這就是為什麼研究《切韻》(陸朗)的陳澧說廣州音最切合隋唐
音韻,而一般認為客家話和《廣韻》(宋代)最像,當然粵語和《廣
韻》也像,因為唐音和宋音差別不大(但不是沒有差別)

再說北方話,和宋代音的分野是在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改大分裂時期
(宋金對峙)遠在北宋,就有遼、西夏,但影響還不是那麼大,到
了金,已經和南宋劃長江而治了(原文如此,有誤)而歷史記載南宋音
和金國音(女真化漢語)也是不同的直到元朝,雖然統治者操的是蒙古語
,但北方漢人操的還金國音漢語,北方各地的方言當然也有點不同,
但都屬於金國音范疇,元朝初有個叫周德清寫了本《中原音韻》,已經
和現代的官話比校近了,但卻和宋代的《廣韻》相差巨大,雖然名為
中原音韻,但那時的中原早已在金國統治之下,所以辛亥時的國學大師
章太炎才會說北方話是金元虜語,到明朝時,朱元璋的江淮方言也屬於
金國音范疇,清朝時本來想用滿語,但行不通,最後還是用了金國音,
這個統治者也可以接受,因為滿族就是女真族演化來的,但他們又不
是完全照搬明朝音,而是經過滿族統治者改造的,這就是為什麼你聽
到的北京話(普通話)的音調只和東北話那麼像,而像附近天津等地的
冀魯官話卻都和北京話都不一樣,同在東北的遼東的膠遼官話和東北話
也不一樣,因為遼東半島的居民多來自山東膠東半島移民

從《切韻》、《廣韻》、《中原音韻》的差別和聯系你就能看出粵語
、客家話、北方話的來源,閩南語沒有對應的南朝音韻,那是因為南
北朝時還沒有形成音韻學,但我們從閩南語沒有f聲母等語言現象可以
知道,因為像f音讀b音這是很古老的,直到魏晉南朝漢語還是這種格
局。

從存古程度上來說,閩南語大於粵語,粵語大於客家話,客家話
大於北方話。上面說的不一定就是古代的官話,像粵語不一定就是唐朝
音官話,但一定是唐朝音的方言,就像東北話和北京話,基本相差不大
而且每一種當代的方言都會變化的,但不能就因此否認他的源頭的存在。
我認為閩南語是晉音方言(注意這個晉音不是指現在山西的晉語,是指
西晉東晉的那個晉,不過奇怪的是閩南人自稱來自河東,河東在哪
里?今山西是也,源自第一改大分裂時期一一南北朝劃江而治的南朝
音)。粵語是唐音方言(源自第一改大分裂時期一一南北朝劃江而治的
北朝音)。客家話是宋音方言(源自第一改大分裂時期一一南北朗劃江而
治的北朝音,並經過一改小分裂時期一一五代十國後有所變化)。北
方話是金母音方言(源自第二改大分裂時期一一宋金劃江而治的金國
音)。

7. race和ethnicity有什麼區別

區別如下:

1、race主要是從人種上,也就是體貌特徵來區分的不同的race的。這個詞多用於指人種,跟人的長相、體形這些有關系。

2、而ethnicity這個詞是按文化區分的。這個跟人種沒有太大關系,而跟語言、宗教、文字、起源這些有關系。

(7)滿語證書擴展閱讀

race釋義

英 [reɪs] 美 [res]
n.
賽跑; 民族; 人種; 競爭
v.
參加比賽; 使比賽; 快速移動; 劇烈跳動

ethnicity

n. 種族地位,種族特點,種族淵源;

[例句]He said his ethnicity had not been important to him。

他說他的種族淵源對他向來都不重要。

8. 百家姓中有承嗎

百家姓中沒有承姓。

承姓少見,卻有著3000多年的歷史。承姓源於姬姓,出自周朝時期衛國大夫成叔承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西周初年,周公旦平定了弟弟管叔、蔡叔與商紂之子武庚發動的叛亂之後,封周文王第八子康叔封於衛邑,侯爵,康叔建衛國,立都於朝歌(今河南淇縣),史稱衛侯。

春秋時期,衛國有個大夫名叫成,字叔承(一說承成),史稱其為「成叔承」。在成叔承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字為姓氏者,稱承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承氏正宗。

(8)滿語證書擴展閱讀:

承姓名人:

1、承名世

承名世, 號橫岸、橫岸邨民,早年齋名有「橫岸草堂」,中年後有「香蒲室」,晚年多用「求一筆是齋」。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著名書畫家、文物鑒賞家,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考古學會會員、君陶藝術院顧問、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等。

能畫擅書,精鑒賞,對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的《高逸圖》內容提出獨到見解。山水畫初學「四王」,雅逸清麗;後由石濤而入「元四家」,直追宋人,兼具雄渾蕭逸之氣。

2、承淡安

承淡安(1899.09.01 - 1957.07.01),原名啟桐、秋悟,1899年9月13日出生,江陰華士人。中醫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少時隨父親學醫,17歲時師從名醫。

1951年,中國針灸學研究社在蘇州司前街恢復社業,承淡安帶病參加教學和管理。1954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聘請為省中醫進修學校(南京中醫葯大學前身)校長,後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從此,他更加奮發有為、力疾從公,為中國針灸走向世界傾注了全部心血,被譽為中國針灸一代宗師。

9. 普通話的歷史,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普通話
普通話就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是全國各民族通用的語言。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

「普通話」這個詞早在清末就出現了。1902年,學者吳汝綸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議中國應該推行國語教育來統一語言。在談話中就曾提到「普通話」這一名稱。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學日本時,曾與留日學生組織了一個「演說聯系會」,擬定了一份簡章,在這份簡章中就出現了「普通話」的名稱。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學者朱文熊在《江蘇新字母》一書中把漢語分為「國文」(文言文)、「普通話」和「俗語」(方言),他不僅提出了「普通話」的名稱,而且明確地給「普通話」下了定義:「各省通行之話。」上世紀三十年代瞿秋白在《鬼門關以外的戰爭》一文中提出,「文學革命的任務,決不止於創造出一些新式的詩歌小說和戲劇,它應當替中國建立現代的普通話的文腔。」「現代普通話的新中國文,應當是習慣上中國各地方共同使用的,現代『人話』的,多音節的,有結尾的……」

「普通話」的定義,解放以前的幾十年一直是不明確的,也存在不同看法。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10月召開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期間,漢民族共同語的正式名稱正式定為「普通話」,並同時確定了它的定義,即「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為促進漢字改革、推廣普通話、實現漢語規范化而努力 》的社論,文中提到:「漢民族共同語,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的普通話。」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出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把普通話的定義增補為「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 這個定義從語音、詞彙、語法三個方面明確規定了普通話的標准,使得普通話的定義更為科學、更為周密了。其中,「普通話」二字的涵義是「普遍」和「共通」的意思。

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這是在1955年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上確定的。這個定義實質上從語音、詞彙、語法三個方面提出了普通話的標准,那麼這些標准如何理解呢?

「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指的是以北京話的語音系統為標准,並不是把北京話一切讀法全部照搬,普通話並不等於北京話。北京話有許多土音,比如:老北京人把連詞「和(hé)」說成「hàn」,把「蝴蝶(húdié)」說成「húdiěr」,把「告訴(gàosu)」說成「gàosong」,這些土音,使其他方言區的人難以接受。另外,北京話里還有異讀音現象,例如「侵略」一詞,有人念「qīn lüè」、也有人念成 「qǐn lüè」;「附近」一詞,有人念「fùjìn」,也有人念成「fǔjìn」,這也給普通話的推廣帶來許多麻煩。從1956年開始,國家對北京土話的字音進行了多次審訂,制定了普通話的標准讀音。因此,普通話的語音標准,當前應該以1985年公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以及1996年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為規范。

就詞彙標准來看,普通話「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指的是以廣大北方話地區普遍通行的說法為准,同時也要從其他方言吸取所需要的詞語。北方話詞語中也有許多北方各地的土語,例如北京人把「傍晚」說成「晚半晌」,把「斥責」說成「呲兒」,把「吝嗇」說成「摳門兒」;北方不少地區將「玉米」稱為「棒子」,將「肥皂」稱為「胰子」,將「饅頭」稱為「饃饃」。所以,不能把所有北方話的詞彙都作為普通話的詞彙,要有一個選擇。有的非北方話地區的方言詞有特殊的意義和表達力,北方話里沒有相應的同義詞,這樣的詞語可以吸收到普通話詞彙中來。例如「搞」、「垃圾」、「尷尬」、「噱頭」等詞已經在書面語中經常出現,早已加入了普通話詞彙行列。普通話所選擇的詞彙,一般都是流行較廣而且早就用於書面上的詞語。近年來,國家語委正在組織人力編寫《現代漢語規范詞典》,將對普通話詞彙進一步作出規范。

普通話的由來

普通話的語法標準是「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這個標准包括四個方面意思:「典範」就是排除不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作為語法規范;「白話文」就是排除文言文;「現代白話文」就是排除五四以前的早期白話文;「著作」就是指普通話的書面形式,它建立在口語基礎上,但又不等於一般的口語,而是經過加工、提煉的語言。

普通話前身是古代北方官員的官話,因為北京做過多朝首都,官話也就更接近北京話,今天南京方言不像其他蘇南地區,也因為南京做過多朝首都,有點接近官話。

「普通話」一詞,是朱文熊於1906年首次提出的,後來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話」的說法,並與茅盾就普通話的實際所指展開爭論。經「五四」以來的白話文運動、大眾語運動和國語運動,北京語音的地位得到確立並鞏固下來。

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舉行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張奚若在大會主題報告中說明:漢民族共同語早已存在,現在定名為普通話,需進一步規范,確定標准。「這種事實上已經逐漸形成的漢民族共同語是什麼呢?這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的普通話。」「為簡便起見,這種民族共同語也可以就叫普通話。」

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中,對普通話的含義作了增補和完善,正式確定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普通話」一詞開始以明確的內涵被廣泛應用。

10. 普通話是如何形成的,起源於中國哪地方

普通話的形成: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是根據元雜劇的用韻編寫的,書中歸納的語音(聲母、韻母、聲調)系統已經相當接近今天的北京話,因此,成為近代普通話形成的原始基礎。到了清朝末年,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的漢民族共同語實際上已經形成。

普通話起源於中國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200多年的歷史斷層,「洗」掉了灤平原先的方言;滿清旗民在灤平開田建庄,又讓灤平成為北京官話的推廣區。灤平既然像是空白磁帶,大量來源多樣的移民沒有強勢方言,通用的就是清朝推廣的北京官話,可以說在清朝時灤平就是北京官話推廣的先行區。

(10)滿語證書擴展閱讀:

清朝高級貴族群體在灤平紛紛建立「口外莊田」,在空白區域形成一個新的貴族區。北京官話是北京雅音,區別於北京胡同音,雅音以當時有文化的貴族群體為主要使用人群(並帶動其他人模仿學習),學習漢語韻典,在語速、氣流、韻味等方面有講究,形成高雅音質。

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灤平話,受北京官話影響很深,演變中也具備了自己的特點,比如直接、清晰、明確。也許這些恰好符合推廣的標准吧。」從清末到民國,再經過新文化運動,影響廣泛的北京官話最終成為新中國普通話的前身。

閱讀全文

與滿語證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