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清華任教後出走美國的顏寧,在生物醫學領域的貢獻究竟有多大
我國之前有一個很著名的生物學家名字叫顏寧,可是她後來去到了美國。她在中國任職的時候就受到了很多非議。顏寧出生於山東,她在六歲的時候跟著自己的家人來到了北京,從小她的成績就特別好,家長和老師都很看重她。顏寧原本的志向是去北京大學,但她聽從了老師的建議,選擇了清華大學,學的是生物科學。
結語
可能她離開中國的原因也是因為她無法在中國證明自己,哪怕是她獲得了很多成就,別人也只會說是中國有很好的條件,有更多的資源。她去外國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遺憾的是,中國從此少了一個像她這樣優秀的生物研究者。
② 如何評價清華大學顏寧研究團隊的科研成果
其實顏寧自己在博客裡面說得很清楚。科研的三重境界:生計、興趣和永生。這項工作是她進清華開始就想做的,現在做出來了,而且是可以寫進教科書的工作。毫無疑問,這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算是有些「永生」的味道了。對於純粹的科學家來說這就足夠了。
③ 「顏寧」現象,說明了什麼
清華大學顏寧教授在2017年的時候,接受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邀請,離開了清華大學,從清華大學全職教授的身份轉變為清華大學兼職教授,對於顏寧教授的離開,讓許多人感到意外。在小匠老師看來,“顏寧”現象,其實說明了一個通俗易懂的道理,那就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顏寧教授離開了自己任教長達10年之久的清華大學,踏出了自己的舒服圈,趁著自己還年輕去嘗試更多的可能性,這其實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對於顏寧教授離開清華大學也引起了網友們廣泛的討論,而且到現在爭議也不少,有的人表示顏寧教授之所以選擇離開清華大學,是負氣出走。
顏寧教授本人回應自己之所以離開清華大學,並非是因為自己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而是因為自己已經在清華大學任教多年,趁著自己還年輕,希望去其他國家大學體驗一下當教授是何種感覺,而且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科研環境和平台更好,也有利於自己的研究,因此才會選擇離開清華大學。
那麼對於這個問題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歡迎留言討論。
④ 如何評價清華大學顏寧研究團隊的科研成果
首先介紹下顏寧老師。
顏寧,1977年出生,2000年獲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學士學位;之後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師從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2004年獲博士學位,之後繼續在該校接進行博士後研究,2007年博士後出站後受聘清華大學醫學院,成為當時清華大學最年輕的教授、博導,其在清華的研究主要致力於重要跨膜運輸蛋白及植物脫落酸受體信號通路的結構與功能機理研究,承擔和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及2項科技部重大科學計劃項目。顏寧回到清華迄今發表學術論文30篇,其中自2009年以來作為通訊作者在三大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細胞》(Cell)上發表學術論文9篇,成果於2009、2012年兩次被美國《科學》雜志評選的「年度十大科學進展」重點引用, 2012年入選中國十大科學進展。
顏寧2005年因為傑出的博士論文研究獲得《科學》(Science/AAAS)和GE Healthcare評選的「青年科學家獎」(北美地區);回國後相繼獲得「貝時璋青年生物物理學家獎」、中國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葯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等獎勵和榮譽。2012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13年入選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即「萬人計劃」青年組);2011年,顏寧教授成為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院(HHMI)評選的首屆28位國際青年科學家之一。2014年被《細胞》雜志選為全球40位年齡在40歲以下的傑出科學家之一。顏寧老師是施一公老師的學生,目前都在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中心擔任PI,在回國的5年裡已經在CNS上發文9篇,在以論文數量排資論輩的環境,這對一個科研工作者來說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數字,可以完爆很多中科院院士。
再介紹一下工作。上面提到,她主要致力於重要跨膜運輸蛋白的結構與功能機理的研究,而此次發表文章《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glucose transporter GLUT1》是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結構。
葡萄糖(D-glucose)是地球上包括從細菌到人類各種生物已知最重要、最基本的能量來源,也是人腦和神經系統最主要的供能物質。葡萄糖代謝的第一步就是進入細胞:親水的葡萄糖不能自由穿透疏水的細胞膜,其進出細胞需要通過鑲嵌於細胞膜上的葡萄糖轉運蛋白完成。
GLUT1是發現最早的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幾乎存在於人體每一個細胞中,是紅細胞和血腦屏障等上皮細胞的主要葡萄糖轉運蛋白,對於維持血糖濃度的穩定和大腦供能起關鍵作用。在已知的人類遺傳疾病中,導致GLUT1功能異常的突變會影響葡萄糖的正常吸收,導致大腦萎縮、智力低下、發育遲緩、癲癇等一系列疾病(GLUT1 Deficiency syndrome,又稱De Vivo syndrome)。另一方面,當發生癌變時,葡萄糖是腫瘤細胞最主要的能量來源,但是腫瘤細胞由於缺乏氧氣供應而只能對葡萄糖進行無氧代謝,同質量葡萄糖所提供的能量不到正常細胞的10%,因而對葡萄糖的需求劇增(這是被稱為Warburg Effect的腫瘤細胞代謝現象),在很多種類的腫瘤細胞中都觀察到GLUT1的超量表達,以大量攝入葡萄糖維持腫瘤細胞的生長擴增,這使得GLUT1的表達量可能作為檢測癌變的一個指標。
癌(腫瘤) 細胞和正常細胞的重要區別是腫瘤細胞主要通過糖酵解Glycolysis獲取能量,對葡萄糖進行無氧代謝,而正常細胞可以通過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氧化磷酸化) 獲得大量能量,由於糖酵解提供能量很少,所以腫瘤細胞對葡萄糖的需求就大大增加,因而能觀察到GLUT1的超量表達。所以總結起來,GLUT1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運蛋白,這也是非常重要非常有價值的一項基礎研究,但是距離實際的臨床應用還有很遠,但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本身就是有區別的,在我看來,基礎研究就是為了探索未知。
該成果在5月18日由《自然》雜志在線發表後,立刻受到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充分肯定這是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科學成就。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斯坦福大學教授布萊恩•科比爾卡(Brian Kobilka)評價說:「要針對人類疾病開發葯物,獲得人源轉運蛋白結構至關重要。對於GLUT1的結構解析本身是極富挑戰、極具風險的工作,因此這是一項偉大的成就。」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膜轉運蛋白研究專家羅納德•魁百克(RonaldKaback)表示:「人們終於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膜轉運蛋白在原子解析度水平上的晶體結構,這是50年以來的一項重大成就。」人體GLUT1基因序列鑒定者、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資深教授哈維•羅德士(Harvey Lodish)認為,這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並且表示將把這一重大成果加入到他正在編寫的《分子細胞生物學》(Molecular Cell Biology)經典教科書第八版之中。
⑤ 顏寧有哪些個人成就
顏寧當選為美國抄科學院外籍院士。
對做獨一無二的自己的執著追求。顏寧曾說過:「清華畢業生每個人毫無疑問都是優秀的,但是一定要去做別人眼中那個優秀的你嗎?我們是不是一不小心就變得隨波逐流、人雲亦雲了?在這個微時代,希望大家保持勇氣,勇敢地去做獨一無二的你自己!」
⑥ 顏寧教授離開清華大學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一個人的人生有多少個10年?顏寧教授把自己人生當中最美好的十年都留在了清華大學。
趁著自己還年輕,是時候該離開了,在清華大學任教長達10年的顏寧教授終於選擇了離開清華大學,去追求自己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有的人想進入清華大學,而有的人卻想從清華大學出來,正好對應了“牆里的人想出來,牆外的人想進來”的這一個矛盾。
因此,顏寧教授之所以會選擇離開清華大學,有精神層面的需求,也有物質條件上的需求。
其實有更好的發展平台,更好的機會,擺在一個人的面前,換做是誰,都可能會伸出手去把握住,對於顏寧教授選擇離開清華大學,這也是人之常情。
當然我們也不必感到可惜,因為顏寧教授還保留著清華大學教授的身份,只不過是從全職教授轉變成為兼職教授,換句話說,顏寧未曾離開過清華大學,她一直都在!
⑦ 如何看待顏寧對韓春雨研究成果的評價
這是非常厲害的生化研究,屬於基礎科學研究。當然,雖然這篇報道拿治療癌症當話題,其內實這個研究和癌症治療還容是非常遙遠的。當然,搞清楚這個GLUT1的結構可以為抗癌葯物的研究提供一個新的思路,相信不久就會有人進行相關的實際應用研究。相比之...
⑧ 顏寧為什麼在美國評上了院士在國內就評不上
院士是國家所設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都為終身榮譽獎,對於學者而言,院士的頭銜是他們一生所最求的最高目標,院士是身份地位的象徵,更多的是別人對自己學術的高度認可,院士的稱號也不是那麼容易獲得的,在中國一流的科研工作者中選拔出最頂尖的人,難免有很多即使很優秀的人落選。
中國與美國院士的身份地位也是不同的,在我國院士不僅有著榮譽,地位,還有著優厚的待遇,美國的院士稱號,待遇沒有多大的變化,職稱也沒有多大的提升,反而自己的義務責任多了不少,不僅要繳納會費,而且在犯了一定得錯以後,院士稱號可能還會被剝奪。在國內如果不是犯了非常大的錯誤,基本就是終身頭銜。
顏寧為什麼在美國能夠當選院士,並不是國內對人才不重視,而是國內對院士稱號的重視,不僅僅要有著超高的學術研究,而且要有著超高的社會貢獻度。
⑨ 顏寧的介紹
顏寧(1977年11月21日-),女,山東章丘人,中國結構生物學家,「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首屆「國際青年科學家」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兼職教授 。
顏寧主要從事與疾病相關的重要膜轉運蛋白、電壓門控離子通道的結構與工作機理及膜蛋白調控膽固醇代謝通路的分子機制方面的研究。
生平
畢業於清華大學生物系,取得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導師是施一公),後來留校成為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博士後。2007年回國擔任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博導,成為清華歷史上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導。
至今已在《自然》、《科學》和《細胞》等國際主流刊物上發表論文10多篇,主要科研成果有葡萄糖轉運蛋白的結構與原理等。
2017年,顏寧離開待了10年的清華大學,成為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首位雪莉·蒂爾曼(Shirley M. Tilghman)終身講席教授。
顏寧離開清華大學的決定,在中國國內引起了很大關注和討論。此前,顏寧曾在博客中批評中國國家自然基金會,稱他們不願支持風險較高的研究。一種普遍的猜測是,顏寧因為在中國學術體制下難以進行自己想做的研究而離開。
然而,顏寧則表示離開是為了換個環境,她認為「改變環境能對學術突破帶來新的壓力和啟發」。
(9)顏寧學術成果擴展閱讀:
榮譽:
1、 2019年,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2、 2019年,魏茨曼婦女與科學獎,魏茨曼科學研究學院;
3、 2011年,貝時璋青年生物物理學家獎;
4、 2012年,第九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5、 2012年,年度科技創新人物;
6、 2012年,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
⑩ 科研能力十分強悍的顏寧女士為何沒評上中科院院士
說起顏寧,人們就會想她的科研成就,她所帶領的團隊攻破了生物領域多年來都沒有解決的問題,為生物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顏寧還曾擔任清華大學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在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等上發表過19篇論文,那麼科研能力突出的顏寧為什麼在2017年評選中科院院士時落選了呢?其實,評選中科院院士不單單只看科研成績,資歷是否足夠和影響力如何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在評選中落選雖讓一些人驚訝,但按評選條件來看,這也是情理之中。
不管怎樣,我們都要承認顏寧所帶來的科研貢獻,無論她是否評上了中科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