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成就心態小故事
有個記者訪問世界最大的連鎖旅館總裁,問他:「你十四歲就輟學出來工作,在酒店裡當侍應生、洗碟子、收餐具,但你卻一步一步爬到這個地位,而過去和你一起工作的人,可能還在小飯店裡洗碟子、收餐具——當時你知道你會和他們差距這么遠嗎?」
「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總裁微笑道,「老實說,在我往上爬的路上,我真的沒看到其他的人。」
他從沒把跟他一起洗碟子、收餐具的同事當作比較目標,他只看見自己該走的路。如果他只想成為那堆侍應生中最好的,他現在可能還在當領班。
⑵ 成就故事
我實在忍不住說一句,這個這么多要求,都可以寫成一篇論文長度了.網路顯示「這是一道等待解答中的難題 >.
⑶ 成就的小故事 - 百度
我每道路某關鍵期總現關鍵性物或許父母或許師或朋友所說看似普通句卻讓牢記永忘普通些功士例外
總明白仁比聰明更難做
全球網書店亞馬遜公司總裁傑夫-貝索斯候經暑假隨祖父母起車外旅遊
10歲貝索斯隨祖父母外旅遊旅遊途看條反吸煙廣告說吸煙者每吸口煙壽命便縮短兩鍾貝索斯祖母吸煙且著30煙齡於貝索斯便自作聰明始計算祖母吸煙數計算結:祖母壽命吸煙縮短16意結告訴祖母祖母傷放聲哭起
祖父見狀便貝索斯叫車拍著肩膀說:孩總明白仁比聰明更難做祖父句雖短短19字卻令貝索斯終難忘直都按照祖父教誨做
勇敢面我家容膽鬼
美前第夫希拉-柯林頓4歲候家外搬芝加哥郊區帕克奇居住新環境潑希拉急於交新朋友快發現並非易事每外面玩耍鄰居孩嘲笑欺負推推或打倒每都哭著跑家再家門
希拉母親靜靜觀察幾周終於希拉哭著跑家母親站門口擋住路母親聲說:勇敢面我家容膽鬼希拉硬著皮走家門讓些欺負孩吃驚沒料丫快希拉終於自勇氣贏新朋友歲月每遇困難與挫折希拉都鼓起勇氣膽迎接挑戰
失財富決能失性格
原美布朗校現任卡內基基金主席瓦爾坦-格雷戈安童十幸6歲候母親便病世祖母伊朗山區帶
格雷戈安祖母幸由於戰爭疾病失所孩雖命運十公卻並未失信
讓格雷戈安失親陰影走健康快樂祖母經教導說:孩兩件事定要記牢第命運控制;第二性格掌握失美麗失健康財富決能失性格掌握自手祖母句格雷戈安道路起十關鍵作用
事情值做做
沃爾特-克朗凱特美著名電視新聞節目主持孩提代始新聞興趣並14歲候校自辦報紙《校園新聞》記者
休斯頓市家報社新聞編輯弗雷德-伯尼先每周都克朗凱特所校講授新聞課程並指導《校園新聞》報編輯工作克朗凱特負責采寫篇關於校田徑教練卡普-哈丁文章
由於同聚於克朗凱特敷衍事寫篇稿交第二弗雷德克朗凱特單獨叫辦公室指著篇文章說:克朗凱特篇文章糟糕沒問該問問題沒做全面報道甚至沒搞清楚干接著說句令克朗凱特終難忘:克朗凱特要記住點事情值做做
70新聞職業涯克朗凱特始終牢記著弗雷德先訓導新聞事業忠貞渝
男孩能做事孩絕都能做 雅芳公司總裁鍾彬嫻
雅芳公司總裁鍾彬嫻母親位非優秀性早曾讀於加拿倫班唯名讀化專業
鍾彬嫻母親希望能像自強自立經教導鍾彬嫻說:男孩能做事孩絕都能做要努力論哪領域都能達頂峰
鍾彬嫻永遠記住母親句
⑷ 撰寫成就小故事
作業內容:撰寫成就故事:
只要符合以下兩條標准,就可以被視為「成就」:
(1)你喜歡做這件事時體驗到的感受。
(2)你為完成它所帶來的結果感到自豪。
在撰寫成就故事時,每一個故事都應當包含以下要素:
你想達到的目標:即需要完成的事情
面臨的障礙、限制、困難
對結果的量化評估:可以證明你成就的任何衡量方法或數量
⑸ 七個成就小故事
1、學騎車
可能看到這個題目有人會笑,會騎車也算是成就,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可能不算什麼,但是對於一名5歲的孩子來說的確算是一件大事了。
5歲那年,父親給我買了一輛「好孩子」牌的自行車,當時的我個子不算高,上自行車都很吃力,更別說騎了,一開始在父親的幫助下才能坐在上面,盡管後面還有兩個小輪子但是就是不敢騎,於是我就坐在後貨架上騎。
看著和自己一起買車回來的小夥伴們都騎的很輕松,我為什麼就不能騎好自行車,害怕其他小夥伴們笑話,於是我就每天晚上8點之後到樓下練習,無數次跌倒、無數次爬起來,一個星期之後終於可以和其他小夥伴們一起馳騁了。
2、當領導
1996年9月開始了我的學習生涯,就讀於當地的第二小學。開學伊始並沒有選舉班級幹部,但是為了更好的完成每天的出操,老師選我擔任了班級的體育委員,每天負責出操整隊。
有一天自習課老師出去開會了,我們在教師上自習,由於當時小、天真、活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學習,於是在老師離開沒多久大家就開始玩了起來,由於當時班級只有我一名班級幹部,我看當時的情況不太好,於是就在黑板上寫了幾行字「把第二課的生字寫三遍並組詞」,這也是老師當時經常讓我們的寫的。
也算是給大家留了作業了吧,很多同學都認真的寫了起來,當老師回來的時候,教室內從未有過的安靜,老師當時非常高興,就問黑板上的字是誰寫的,我當時有點害怕了,戰戰兢兢的說:「是我寫的」。老師什麼都沒說,到了第二天老師選了班級幹部,我成功當選為班長。我的領導生涯開始了。
3、在他鄉
小學四年級之前我的學習成績在班級一直名列前茅,為了讓我接受更好的教育,父母把我送到了市裡的一所小學。
從未離開過家的我,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不得不寄宿在別人家,那時我小學四年級。一開始的幾天里整天以淚洗面,特別是晚上,經常偷偷的往家裡打電話,但是到後來才知道,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讓父母更擔心遠方的我。從那時起除了飯有人給做之外,其他事都需要自己做,洗衣服、買生活用品……
在那生活了3年,我真的應該感謝父母給了我那三年的生活,正因如此我學會了自立,我做任何事的時候我都充滿自信,盡管當時非常比理解父母的做法,感覺他們不要我了。但是今天才知道,換一個環境也許會改變你的一生。
4、有了自己的「小寶貝」
在小學六年級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喜歡上了攝影,從那時起就開始喜歡看別人照相或錄像,更喜歡自己親身體驗。上了高中之後才漸漸有了這樣的平台,在高一的時候競選加入了《襄平書院》報編輯部,成了一名學校的攝影記者,但是我的設備是傳統的膠片的,總不能及時的把照片在報紙上發表。
在高一下學期我和父母探討了想買數碼照像機的想法,結果只有父親一個人支持我,有人支持就好啊,通過自己的市場調查,看好了一款數碼相機,最後盡管家人反對但是我仍然用我積攢下來的3000元錢買寫了那款心愛的數碼照像機。這是由於買了這款相機,在隨後的校運動會中大展風采,學多照片《襄平書院》報上發表。
當家人們開到我的成績的時候,不再是反對,而是說「既然喜歡這個,就好好努力做吧!
5、三掃陽光
有兄弟二人,年齡不過四、五歲,由於卧室的窗戶整天都是密閉著,他們認為屋內太陰暗,看見外面燦爛的陽光,覺得十分羨慕。兄弟倆就商量說:「我們可以一起把外面的陽光掃一點進來。」於是,兄弟兩人拿著掃帚和畚箕,到陽台上去掃陽光。
等到他們把畚箕搬到房間里的時候,裡面的陽光就沒有了。
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掃了許多次,屋內還是一點陽光都沒有。正在廚房忙碌的媽媽看見他們奇怪的舉動,問道:「你們在做什麼?」他們回答說:「房間太暗了,我們要掃點陽光進來。」媽媽笑道:「只要把窗戶打開,陽光自然會進來,何必去掃呢?」
6、一隻蜘蛛和三個人
雨後,一隻蜘蛛艱難地向牆上已經支離破碎的網爬去,由於牆壁潮濕,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會掉下來,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來…… 第一個人看到了,他嘆了一口氣,自言自語:「我的一生不正如這只蜘蛛嗎?忙忙碌碌而無所得。」
於是,他日漸消沉。 第二個人看到了,他說:這只蜘蛛真愚蠢,為什麼不從旁邊乾燥的地方繞一下爬上去?我以後可不能像它那樣愚蠢。於是,他變得聰明起來。 第三個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屢敗屢戰的精神感動了。於是,他變得堅強起來。
7、自己救自己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見觀音正撐傘走過。這人說:「觀音菩薩,普度一下眾生吧,帶我一段如何?」
觀音說:「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無雨,你不需要我度。」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現在我也在雨中了,該度我了吧?」
觀音說:「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為有傘;你被雨淋,因為無傘。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傘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請自找傘去!」說完便走了。
第二天,這人遇到了難事,便去寺廟里求觀音。走進廟里,才發現觀音的像前也有一個人在拜,那個人長得和觀音一模一樣,絲毫不差。 這人問:「你是觀音嗎?」 那人答道:「我正是觀音。」 這人又問:「那你為何還拜自己?」 觀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難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⑹ 關於成功的小故事
1、孫康映雪夜讀
晉人孫康,家貧而酷愛讀書。夜晚,雖有時間卻買不起燈油,只好默默地回憶,消化白天學過知識。有年冬天,他半夜醒來,感到屋內並非漆黑無光,還能隱約約看到一些東西,原來是皚皚白雪反映所致,這給了他啟發:何不借雪光來看書呢?於是雪夜,特別是月光映照下的雪夜,就成了孫康苦讀的好時光。由於勤奮好學,他終於成為一個有名的學者,並當上了御史大夫。
2、達·芬奇畫蛋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達·芬奇,從小愛好繪畫。父親送他到當時義大利的名城佛羅倫薩,拜名畫家佛羅基奧為師。老師要他從畫蛋入手。他畫了一個又一個,足足畫了十多天。老師見他有些不耐煩了,便對他說:「不要以為畫蛋容易,要知道,1000個蛋中從來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個蛋,只要變換一下角度去看形狀也就不同了,蛋的橢圓形輪廓就會有差異。所以,要在畫紙上把它完美的表現出來,非得下番苦功不可。」從此,達·芬奇用心學習素描,經過長時期勤奮艱苦的藝術實踐,終於創作出許多不朽的名畫。
3、被認為是傻子的科學家
本世紀最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童年時並不顯得聰明,3歲時才學會說話,父母因而認為他是一個傻子。上學後,有位老師對他父親說:「你的孩子將是一事無成」,甚至勒令他退學。16歲時,他報考蘇黎世大學,又因成績差而名落孫山。但他並不恢心。通過勤奮學習,成了傑出的物理學奠基人。曾有青年問他是怎樣成功的,他寫下了這樣一個公式:A=X+Y+Z(A代表成功,X代表勤奮學習、工作,Y代表好的學習方法,Z代表少說廢話)。
4,西漢司馬遷
西漢司馬遷少年時就涉獵群書,立志繼承父業。正當他撰寫的《史記》進展順利的時候,「李陵事件」的牽聯,使他遭受宮刑。面對這奇恥大辱,他不是嘆息、沉淪,而是銳意進取,「幽而發憤」,他含冤蒙垢數十年,終於寫出了「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流芳後世。
5,司馬光警枕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⑺ 作文~我的成就小故事
人的一生會做出很多成就,而成就的背後就有一個又一個的故事,這是苦盡甘來的故事。我也不例外。
在六年級下學期的一天,班主任郭老師告訴了我要開班隊會的消息,並簡單的介紹了班會的內容,主管是我。我頓時感覺到一個重擔壓在了我的肩上,喘不過氣兒。這……怎麼找上我了?哎,沒辦法,事已至此,我也只好硬著頭皮上了。說干就干,首先我給3個做課件比較好的同學規定了具體內容,布置了做課件的任務,並讓他們把發布內容分配給組員。接著就是寫串詞這項大工程了,前幾天我一直在給別人分配任務,這次也該輪到我完成了。
第二天就要演練了,可是我的串詞還沒有寫,時間緊迫,於是我從當天晚上7點鍾開始在電腦上打串詞。開頭當然要描寫時間、季節的變化,還要突出我們對奧運的企盼,怎麼寫呢?哎呀!真麻煩!急得我直冒汗。過了好長時間,我終於完成了第一段。還沒等我鬆口氣,又有一個問題來了:怎樣和下面的小組展示、同學作品連接呢?這可讓我傷透了腦筋。一轉眼,就到了12點,而我卻剛寫完一半,還差那麼多沒寫,明天就要用……困死我了!可是我一想到老師對我的信任,就一下子打起了精神,拿濕毛巾擦了把臉,又回到了電腦前。凌晨1點……凌晨2點,噢!我終於完成了!我趕緊把文件存進U盤,睡覺去了。
第二天也就是星期一,我們通過了演練。很快,星期三的第二節課——正式開隊會的時候,我作為主持人拿著我自己寫的主持詞,心情溢於言表。各小組的精彩展示,老師、同學的動情話語,讓在座每個人的淚水奪眶而出。這次我們班的班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受到了聽課老師和其他老師的好評,六(4)班班主任還讓我給她們班的4個總負責人說一下經驗。我成功了,真是「苦盡甘來」呀!
這次班隊會讓我的能力和膽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前開班會都是老師寫串詞、布置任務,這次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也開展了一次成功的班會,我們能完成好這樣艱巨的任務。原來也都是讓平時主持好的人主持班會,而這次我也能在全班同學面前主持班會了。此時此刻,我的心裡像吃了蜜一樣,甜極了。
⑻ 有沒有努力與好成果的小故事五十字的
眾所周知,鄧亞萍從小就酷愛打乒乓球,她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夠在世界賽場內上大顯身手。容卻因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於國家隊的大門之外。但她並沒有氣餒,而是把失敗轉化為動力,苦練球技,持之以恆的努力終於催開了夢想的花蕾——她如願以償站上了世界冠軍的領獎台。在她的運動生涯中,她總共奪得了18枚世界冠軍獎牌。鄧亞萍的出色成就,不僅為她自己帶來了巨大的榮耀,也改變了世界乒乒壇只在高個子中選拔運動員的傳統觀念。
⑼ 改革開放以來巨大成就小故事
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房子的故事
編者按:今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這30年,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黃金歲月」,也是很多人改變人生命運的「黃金歲月」。對於這一偉大歷史進程,作為參與者、創造者、見證者和受益者的中國老百姓,可以說感受最真,情意最切,體會最深。為了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總結30年我們走過的光輝歷程,本報從本期起推出我省改革開放30年以來取得的輝煌成果和改革開放給百姓生活帶來的種種變化。讓我們一起來回顧和講述曾經的、現在的、未來的故事和畫面。
房子,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問題,是一個人生活的棲息地,也就成了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熱門話題。
30年來,關於房子,有太多的變化。從土房到蓋板房、從木頭房到水泥房、從平房到樓房、從福利房到商品房,從一家幾口人蝸居在不到20平米的斗室里,到現在一家人享受著上百平米的居室……這就是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的變化,改革開放是中國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是我們告別舊時代的一縷春風。
曾經,一家人擠在20平米的小屋裡
「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這首曾經流行一時的歌曲唱出了許多人的心聲。
房子作為我們生活的起居室,是一所溫馨的處地。改革開放讓我們告別了曾經住房緊張的局面,在談及關於改革開放後的住房變化時,76歲高齡的杜大爺激動地對記者訴說著房子的故事。
杜大爺雖年已進入花甲,可精神非常好,面對記者的采訪,他的思維好像一下被拉回到了那個荒涼、貧窮、飢餓的年代。「你看過電影《沒事偷著樂》嗎?看過你肯定記得這樣的場景:一家老少擠在一間屋子裡,要住上下鋪;一大早起來,居民要排隊搶著上廁所;為了子女結婚,只能在自家院子里加蓋屋裡長著大樹的小房……」這就是我以前的真實寫照。杜大爺回憶說,改革開放前的住房十分緊張,單位沒有條件分房,他們一家六口人只好租了一間二十平米的平房。「平房是用土坯修的,很簡陋。牆是用土塊砌的,上面的木頭不算大,但還結實,可木頭上面的竹子由於時間過久的原因斷了或壞了,房子中間常裂開一條縫,土經常掉下來落在我們的頭上。而且我們一家六口人根本住不下,平時,小孩只好跑到他同學家去睡覺。尤其是到了冬天,由於房子的密封性很差,我們經常凍得睡不著覺。家裡來客人,連坐的地方都沒有,我們只好站著聊天,那時的情形不是現在的年輕人所能想像得到的。」杜大爺說。
「改革開放後,人們的生活慢慢有了改觀。最早是有些人在現在的湟光街道兩旁蓋起了二三層的小樓房。後來的幾年間,樓房已經越來越普遍、越建越高了。現在我一個人有三間房子,而且面積很大、也很明亮。我們應感謝共產黨,感謝改革開放。」
激動總是會在一瞬間表達出人們內心最真實的感受,杜老大爺樸素的言語深刻地印證了改革開放對我們生活改變。
平地起高樓
同樣有此經歷的侯聚物老人告訴記者,他是山西人,1954年隨做生意的父親來到西寧,剛來時,全家人住在「天主教堂」(現解放商場)後院的土坯房中。因為侯老上過小學,被招到西寧汽車一廠去上班。當時因為家裡人多,侯老全家9口人就擠在30多平米的房子里。人多房少,沒辦法,侯老的爺爺又將30多平米的大房間用木板隔離成三間小房子,三個人住一小間。「我睡的那間和廚房連在一起,多日的煙熏火燎地把房子熏得黑糊糊的,很像現在的煤房。」
「當我在湟光看到三層小樓時,不禁叫出聲,好高的樓啊……」侯老用手比劃著,興奮的眼睛眯成了一條線。1981年,在改革開放剛剛開始時,西寧汽車一廠蓋起了第一棟家屬樓,侯老有幸分到了樓房,60多平米,5樓。這時全家人終於有了一個舒舒服服睡覺的地方。隨著侯老的兒女們都長大成人,一個個走上工作崗位,現在他們又搬家了,是80多平米的房子。「改革讓人民生活富裕了,高樓大廈越來越多了,人們的小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侯老高興地說。
破爛平房變成漂亮樓房
「學校以前最大的變化是以前破爛不堪的幾排平房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兩棟漂亮的樓房。」某中學教師魏老師說。
回想起1990年上初中時的情景,今年35歲的魏老師說,以前學校的面貌真是慘不忍睹。學校的教學樓、宿舍門窗都是敞口的,沒有天花板,冬天用磚頭壘個土爐子,剛生火時滿教室烏煙瘴氣,根本沒法上課。至於宿舍,為了安全,不能生火,一到晚自習下課,一路小跑回到宿舍,鑽進冰冷的被窩,凍的直發抖。沒辦法,只好兩個人擠到一個被窩里互相取暖。
「前幾日有機會到母校轉了轉,看到了母校的變化,真讓人驚喜。外觀漂亮的教學樓,室內窗明幾凈,教室里真叫人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而且宿舍也全部都是樓房,由以前的20多人的大宿舍變成了現在8個人的宿舍。這只是一個小小的縮影,但卻讓我們看到了國家在改革開放政策的帶給人們的實惠,相信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魏老師很自信地說。
從有房住到住好房
「房子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夜之間無數棟高樓拔地而起,看到這些像是在做夢一樣。」今年28歲的中學教師孫延魁說。
孫延魁告訴記者,他老家是農村的,從他記事起,家裡一直住著三間用木頭蓋的房子。但那房子一到下雨天就是「外面大下,屋裡小下。」經常在半夜弄的一家人用盡了家裡的鍋碗瓢盆接漏雨。再後來孫延魁考上了大學,畢業後分配到一所中學執教,學校給他分了一間20平米的宿舍,雖然比在家時好了許多,但來幾個朋友時免不了經常打地鋪。去年,小孫在縣城按揭貸款賣了一套房子。
家住西寧市經濟開發區的李小姐今年25歲,是一位剛參加工作不久的教師,她在談及自己的住房時,卻顯得格外輕松。
李小姐說,「我出生在80年代,是家裡的獨生女。所以在購房時,父母會為我做一定的考慮,比如先替我付首付款,或者為我買好房,但我更想靠銀行貸款買房,因為我想自力更生。現在的住房環境相對於小時候好多了,以前雖然我們住的是小二樓,但環境各方面都不好,改革開放30年,青海的樓房由原來多層發展到了現在的十幾層、幾十層,我們對居住環境也有了更多的選擇,過不了幾年我也要考慮重新買房,現在人們的觀念已由過去的有房住發展到了追求居住環境優越。」
200多平米的房子, 新潮前衛的家用電器。這在西寧市民看來都是讓人羨慕不已的,可只有李教授才知道其中的波波折折、酸甜苦辣。李教授永遠忘不了當時遠方親戚到家中無處下腳的尷尬局面,也忘不了一家三口爭著用書桌的「熱鬧」場景。作為高校教授的她,不知把床底那些厚厚的書搬了多少個來回,當她從90年代90多平米的房子,搬進200多平米的房子里。她不禁感嘆到:「國家政策好,尤其是改革開放讓我們百姓受了益,從以前要求房子寬敞到現在要求房子結構合理、物業服務周到,大家的消費觀念正在一步步提高,真是可喜啊!」
數字見證發展
據有關部門統計,青海省1978年人均居住面積僅為1.74平方米,到1988年,已增長到7.48平方米,平均每年以6.9%的速度在高速增長,到1997年人均居住面積已接近9.45平方米,至2003年,全省人均居住面積已增到16.9平方米……改革開放30年來,人均居住面積已番了九倍。據資料顯示,2008年西寧市計劃開工建設各類住房360萬平方米,3.5萬套。年末建成各類住房1.44萬套,建成面積140萬平方米;其中政策性住房建設26.16萬平方米。這樣的數字還在不斷的增加。
5月15日,西寧市二期工程經濟適用房作為2008年西寧市政府為民辦實事的項目,一直深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根據計劃,二期工程將建設經濟適用住房10萬平方米,其中配建廉租住房200套,預計年底前建成。二期工程的開工,標志著西寧市保障性住房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為全省各地穩步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切實解決城鎮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起到了良好的示範和借鑒作用。
據了解,西寧市此前開工建設的一期10萬平方米經濟適用住房和配建240套廉租住房項目,今年6月份符合申請條件的城鎮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即可入住。
改革開放,帶來了中國經濟的騰飛,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百姓一朝更比一朝好的生活。改革開放讓我們在歷史的變革中感到了溫暖,感到了幸福,讓我們繼續向美好的生活奮力奔跑吧!
出國去掙「四大件」
上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的出國人員一定不會忘記坐落在北京安定門外的那個院子。院子內人頭攢動,排長隊等著報關的,交外匯券的,提貨的——人人興高采烈,旁人艷羨不已。院外邊好多人圍著門口,有看熱鬧的,有想換外匯的,忙得不亦樂乎。那個大院,正是出國人員服務公司的所在地。
拿外匯券買「洋貨」的日子
「在安外大院,大門離倉庫有二三百米的距離。每天早上,當警衛把門往外一開,黑壓壓的人群就拿著票往裡跑,東西實在供不應求。」中國出國人員服務總公司國內免稅部總經理池學鋒至今還能清晰地想起當時的場景。
「那時候在講改革開放,要把家門打開,讓國外的一些文化先進來,咱們的人也要走出去。而中國要和世界交融在一起,首先要人員流動。那時,國內的物質需求非常旺盛,但生產能力很差,是短缺經濟時代。有出國人員在國外買了電器等東西背回來,一是影響了國人形象,二是把錢花在國外比較可惜。所以就想了個辦法,設立一個地方給出國人員提供服務,也同時收回外匯。」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向《環球》雜志記者分析了當時的背景。
據記者了解,當時到免稅商店買東西,需要滿足三個基本條件:一要出國,並根據政策得到相應的可購買自用物品的數量,也就是所謂的「指標」;二是相對應的一些證明,比如護照等;三就是錢(外匯券)。
受歡迎的日貨
「83年,國務院就批准成立了我們這家公司。在這個行業里,我們是領頭羊。我們從國外,尤其是日本,把商品買進來,再按照有關免稅的政策向出國人員提供商品。商品范圍大到摩托車,小到電池,我們都有。出國人員需要什麼,我們就提供什麼。當時,人們都崇尚日本原裝進口,我們有日本所有的牌子,索尼、松下、東芝、日立、三洋……」池學鋒介紹說。
的確,在80年代,日本電器讓國人趨之若鶩。人民銀行一位李女士告訴記者:「1988年,我到澳大利亞出差,因為這次出國,得到了去免稅店買一個"大件"的指標。我挑了好久,最後買了松下的彩電,質量相當好,是原產的,後來用了很多年」。
李女士所說的「大件」也是當時時興的術語。池學鋒介紹說:「免稅店的商品最初分"大件"、"小件"和"不算件"三類。最初的時候,有舊"四大件",即電視、自行車、縫紉機和收音機。後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四大件"也升級了,變成彩電、音響、冰箱、洗衣機等等。"小件"則有吸塵器、電熨斗等。再後來,情況又變了,有的"小件"就不算件了,只分要件和不要件。政策是隨著市場的需求和改革開放的深化而變化的。」
一扇開了的窗
「80年代人們的願望太簡單了,就是改善現有的生活。怎麼改善呢——想辦法出國掙幾大件。」有人這樣形容那個時代的消費觀。但就在這樣樸素的消費觀影響下,中國人走向了一個更廣闊的世界。
「西方的一些文明隨著他們的商品進入了中國家庭。中國曾經有一度崇尚西方,覺得人家什麼都先進,咱們自己生產的什麼都不靠譜。這其實是一種文化的撞擊,是改革開放的中國與國際交融的過程。」池學鋒這樣評價。
「在開放之前,中國注重重工業的發展,沒有什麼輕工業。而在那扇窗口打開了之後,國家開始制訂一系列的政策以鼓勵輕工業的發展,一方面通過我們這樣的渠道引進國外的原裝產品,另一方面加緊走合資的道路,給合資的企業開了口子。於是,像松下這樣的企業就變成了雙軌制,一方面在日本維持它的生產線和研發,給我們提供原裝的產品,另一方面一條腿踏進了中國,開始在中國建立合資企業,相繼建起了40多個廠。這就造就了國外原裝品和合資品同步發展的格局。後來,國內廠家的基礎技術和生產質量都有了很大提高,很多產品就談不上原裝不原裝了。我們就不做電器了。」
對於電器這塊被放棄的業務,池學鋒一點也不「心疼」。他認為,隨著中國工業水平的提高和人們消費觀念的提升,業務轉向是必須的,而這種升級也是令人欣慰的。
他告訴《環球》雜志記者,如今他們的業務已經開始進入後消費時代,「原來我們的商品以日本產品為主,而現在主要以歐洲產品為主。我們開始走品牌、品位路線,當然,貨真價優這個特點是始終保持的。」
改革開放三十周年:100元的故事
說到改革開放給中國老百姓帶來的變化,當然要說到錢。要說到錢,就說100元在我經歷中的意義吧,也許,這會讓每個人想到自己那本小賬,那些經歷。
最早接近100元這個數字,是「文化大革命」上山下鄉。高中畢業了,大學不招生,城市也無法給青年人提供就業機會,就把青年們下放到農村去,自食其力,叫做「插隊知識青年」。我自食其力在農村第一年的收入,大約有100元。其中實物收入是糧食300多斤,每斤約1角錢,現金收入約60多元。當然,糧食的黑市價每斤有1元多錢,但我自己張嘴塞肚皮還不夠,哪能去賣?所以一年總收入就只有100元。我在生產隊表現還好,當上了副隊長,收入等級較高,每天掙工分9分,最高等級每天掙10分。因此,這也是「文化大革命」中一個農民的收入狀態。
我參加工作的第一份工資是每月27元,軍馬場的倉庫保管員,行政27級。拿了兩年,軍馬場撤銷了,調到部隊另一個工程處。財務科說:「哪來的27級?一級工還相當於25級呢。」於是我變成一級工,升了兩級,拿36元錢。再一年升到二級,拿42·1元。這個標准一直拿到我以後上完大學。42·1元的月工資是化學工業行業的工資,這是除了大學畢業生每月拿56元之外,青年職工中較高的工資了。這是個什麼概念?我記得一個老工人給我扳著指頭算賬:「現在市場雞蛋2角一個,我一月掙200個雞蛋!」當年鄧拓寫了篇《一個雞蛋的家當》被批鬥撤職。其實中國老百姓沒有金本位,就是「蛋本位」。也就是說,我剛參加工作的工資是每月100個雞蛋,到改革開放前變成了每月掙200個雞蛋。這就是當時城市青年職工的生活水平,每月掙200個雞蛋,已經不是一個雞蛋的家當了,我心滿意足。要問我當時最大的心願是什麼?我說過,「唉,如果正常升工資,再加運氣好當個官,到退休能每月掙100元錢多好!」
改革開放初期,雖然工資還沒漲,我上大學了。上了大學還發表作品了,發表作品掙稿費,收發室小黑板上常有「葉延濱」3個字,同班同學也有幾個奮起寫作。寫作還得全國獎了。1981年,還是個大學生的我,風風光光在中央首長手上領了獎狀。不僅有獎狀,還有獎金。中國作家協會頒發的國家級獎金100元。少嗎?那時我可真是不覺得少,兩個半月的工資哪!從此之後,榮譽不只是掛在牆上的獎狀了,還有獎金。
1992年,我有幸成為首批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這專家稱號與津貼有關,每月發給特殊津貼100元(剛開始我和另一位「年輕專家」每月只有50元,很快就變成100元)。這津貼在1993年相當於我工資的一半,按當年物價能買多少雞蛋沒算過,但畢竟一下子漲了50%的工資啊。
之後,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100元面值的大鈔。改革開放30年,我們的工資獎金變成多少個100元了,人人心知肚明。100元就變成人人都熟悉的物件了,100元成了老百姓常招來揮去的平常物了。於是,在我的記憶中,100元從此不再有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