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取得的主要進展和成果
1)以若拉崗日結合帶的邊界斷層為界將調查區及鄰區劃分為2個地層區、3個地層分區,系統測制了各分區內的地層剖面,根據岩石組合、接觸關系、古生物、同位素測年等成果劃分地層單位,建立了調查區內完整的地層系統,尤其是解體了前人籠統歸入三疊系的若拉崗日群,解體出早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下二疊統、上二疊統、三疊系等多個地層單位,在地層認識方面取得突出進步。
2)在若拉崗日結合帶內發現一套淺變質(綠片岩相)地層,地層中的碎屑鋯石U-Pb-SHRIMP測年獲得了524Ma的最小年齡,通過分析認為這一年齡代表了淺變質地層的沉積上限,結合區域地質資料,認為可以和羌塘地塊上的下古生界瑪依崗日組對比,兩者為同一地層單位。
3)根據地層的時空分布情況及沉積相、地質構造演化等特徵,明確了調查區各時期沉積盆地的性質及時空演化規律,明確了石炭紀—早二疊世陸內裂谷盆地的性質和三疊紀前陸盆地的遷移演化規律。
4)對分布於若拉崗日結合帶的基性岩(脈)及少量超基性岩進行詳細調查研究,查明了它們的野外產出狀態,通過岩石學、岩石化學和地球化學等特徵的對比,認為它們有別於洋脊或洋殼(蛇綠混雜岩)中的基性、超基性岩,而與大陸板內或板內裂谷基性岩相似,K-Ar法同位素測年結果表明它們可能形成於三疊紀。
5)查明了石炭紀—早二疊世一套以鹼性系列基性火山岩為主的火山岩,根據火山建造的時空分布情況及岩石學特徵,火山岩的岩石化學、地球化學特徵,認為它們與板內裂谷作用有關,而不是洋脊玄武岩,從而證實石炭紀—早二疊世 「古特提斯洋」 發展階段,本地區僅發育大陸裂谷,這與金沙江縫合帶的東段地質特徵有較大的差異。
6)查明了若拉崗日結合帶的邊界斷層及基本性質、物質組成情況、地質結構等特徵,識別出一處逆沖推覆構造(花石山逆沖推覆構造),以及很多斷層現代活動的證據,尤其是對1997年瑪尼7.9級地震的地表破壞情況(朝陽湖現代活動斷裂)進行了詳細調查,這些都為恢復地質構造演化史及新構造運動規律等提供了資料。
7)綜合地質、構造情況,明確了若拉崗日結合帶屬於華力西期構造結合帶,它代表羌塘地塊與可可西里-巴顏喀拉地塊之間石炭紀—早二疊世裂谷於晚華力西期閉合後的殘留,否定了若拉崗日結合帶中存在蛇綠混雜岩的認識,不存在構造岩漿帶等洋殼消減碰撞造山帶等常有的地質現象,這些均說明金沙江縫合帶所代表的 「古特提斯洋」 在向西延伸過程中形成陸內裂谷構造環境,反映了金沙江縫合帶的東西差異與構造分段性。
8)在區域地質調查中注重遙感地質解譯工作,與實際地質調查相結合,按青藏高原B3類區要求完成了遙感解譯工作量,提高了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的效率與質量,總結了本地區的地質體遙感影像特徵、遙感地質解譯原則與規律。
9)在開展地質調查的同時注重其他國土資源的調查,如對調查區的地貌、植被、動物、生態環境、水文、氣候、道路交通等情況進行了概略性了解。
『貳』 取得的主要成果與認識
本專題的研究工作取得主要成果和認識如下:
1)制定了13000m超深井鑽孔結構和套管程序。七開鑽進方案作為標准方案,八開鑽進方案作為儲備方案。在制定方案時,考慮了兩種鑽進施工方法,即「超前孔裸眼鑽進方法」和等井徑鑽進方法。
2)制定了13000m超深井鑽進技術方案,涉及取心鑽進技術方案、全面鑽進技術方案、擴孔鑽進技術方案和井斜控制技術方案。在制定方案時,考慮了「超前孔裸眼鑽進方法」和等井徑鑽進方法以及沉積岩和結晶岩兩種地層條件。取心鑽進和全面鑽進原則上採用井底馬達驅動和金剛石鑽頭,盡可能採用液動錘鑽進。在鑽井的上部7000~8000m,採用自動垂鑽系統控制井斜,為下部的順利施工打好基礎。
3)制定了13000m超深井鑽進鑽機方案。現有的9000m國產鑽機和12000m國產鑽機分別可滿足等井徑鑽進方法和「超前孔裸眼鑽進方法」施工13000m科學超深井的載荷要求。可以這兩種鑽機為基礎,對鑽機進行適當改造,以提高其快速起下鑽能力,解決科學鑽探取心多、起下鑽次數多、輔助施工時間長的問題。主要改造內容包括:①加高井架,使鑽桿立根長度達到40m左右;②進一步優化鑽台操作裝置,通過提高其機械化和自動化程度來提高操作效率。
4)制定了13000m超深井鑽進鑽桿柱方案。原則上可採用國內最新研製成功的V-150鋼級鑽桿柱。若鑽進到該井的最深部位,鑽柱強度能力不足,可進口一部分強度更高的U-160鋼級鑽桿。
5)通過調研得出結論,目前的鑽探技術只能用於300℃以內的鑽進施工,鑽井泥漿、井底馬達、測斜儀器和測井儀器的耐溫能力都低於此溫度。採用連續鑽井技術,可使井底溫度下降40°~50°,使鑽井深度相應增加。
6)對施工13000m科學超深井所需的時間進行了估算。考慮了幾個主要因素,如地層情況、取心鑽進比率、鑽進方法等對鑽進施工時間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取心鑽進比率對鑽進施工時間影響最為顯著。施工13000m科學超深井,取心鑽進比率為5%時至少需要8.7年,取心鑽進比率為100%時至少需要21.4年
7)對施工13000m科學超深井所需的費用進行了估算。以結晶岩中採用「超前孔裸眼鑽進方法」施工為例,估算了採用不同取心鑽進比率時13000m科學超深井鑽進施工所需的費用。取心鑽進比率為5%時至少需要12.4億元,取心鑽進比率為100%時至少需要23.9億元。
8)對「超前孔裸眼鑽進方法」和等井徑鑽進方法進行了對比,「超前孔裸眼鑽進方法」是一種成熟的鑽進施工方法,但其鑽井體積比等井徑鑽進方法的大得多,需要的鑽井器材也相應地多很多。不過,等井徑鑽進方法是一種新出現的鑽進方法,使用的井深還較淺,還須開展研究與開發來解決該方法在超深井中可靠使用的問題。
『叄』 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過多種方法綜合對水源區生態環境質量的定量研究,取得了如下的主要成果及認識:
(1)水源區生態環境現狀調查和研究表明,水源區生態環境問題突出,表現在: ①水土流失嚴重; ②森林資源退化; ③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④環境污染形勢嚴峻; ⑤礦山環境不斷惡化。
(2)初步建立了水源區的土地利用/覆被遙感圖像分類體系,進行了水源區土地利用/覆被信息數據統計和變化趨勢分析。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技術相結合,以 1989 年和 2000年的 LandsatTM 遙感數據源為依據,運用 ENVI 和 PHOTOSHOP 等圖像處理軟體和 MapGIS地理信息系統軟體,進行了水源區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研究,建立了該區的土地利用/覆被遙感圖像分類體系。根據影像特徵建立判讀標志,採用人機交互方式進行———影像判讀,採用屏幕數字化方式提取兩個時相的土地利用/覆被信息,進行土地利用/覆被信息的數據統計和變化動態分析,揭示出該區土地利用/覆被變化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
(3)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進行了水源區生態環境敏感性與生態功能評價。研究表明,水源區屬土壤侵蝕中度敏感區、生物多樣性及生境極敏感區及高度敏感區; 南部丹江口水庫庫體周圍和丹江支流的水體周圍是重要的水源涵養區; 北部山區是重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區; 丹江口庫區及周圍的淺山丘陵區是重要的土壤保持區。
(4)建立了水源區的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標准。在系統分析研究該區域生態環境現狀基礎上,建立了該區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標准。此次研究選取了與生態環境質量關系密切的氣象、水資源、地形地貌、植被、土壤、人口與土地、災害和環境污染 8項一級指標,23 項二級指標。
(5)多種方法綜合對水源區生態環境質量的定量研究表明,該區生態環境質量一般。目前該區的生態環境已經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生態系統結構有變化,但尚可維持基本功能,受干擾後易惡化,生態問題顯現。人類活動是導致該區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近期內生態環境仍然表現為繼續惡化的趨勢。
(6)對水源區生態環境進行了預警研究。在現狀評價基礎上,依據歷年統計資料趨勢外推獲取預警時段 2010 年和 2020 年的預測數據。結果表明: 未來 15 年,水源區生態環境質量處於一般狀態,生態環境呈現逆向演化趨勢,惡化速度不容忽視。根據警度區間劃分表可知,警情逐漸由中警向重警逼近,生態環境質量由一般狀態向惡劣狀態過渡。因此,需要對水源區進行報警。
(7)提出控制水土流失與面源污染,進行森林資源的培育、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加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合理開發與保護礦產資源等生態環境建設對策; 提出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法制和體制管理,建立生態環境建設的經濟保障機制,加大水源區城鎮基礎建設投入,加強水質和生態環境監測手段,加強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宣傳與公眾參與等保障措施。
『肆』 取得哪些成果
北京APEC會議概括復起來有八大成制果。
第一大成果是明確了未來亞太合作的方向與目標。
第二大成果是作出了啟動亞太自貿區進程的重大決定。
第三大成果是勾畫了建設亞太互聯互通網路的新藍圖。
第四大成果是找到了支撐亞太經濟發展的五大新支柱。
第五大成果是開辟了一系列全球性問題的合作新領域。
第六大成果是舉辦了亞太經合組織東道主夥伴對話會。
第七大成果是促進了中國與亞太主要國家雙邊關系的新發展。
第八大成果是廣泛宣示中國內外政策,贏得更多國際理解和支持。
『伍』 高分急求:關於村民自治的研究性調查報告 加急!!!
關於村民自治工作調研報告
近幾個月來,我們組織有關人員深入福州、莆田、泉州、漳州、龍岩市的縣(市、區)鄉鎮、部分村,召開有縣級民政局幹部、鄉鎮幹部和村幹部、村民代表、鄉鎮人大代表等參加的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座談會,結合以往的調研活動和平常的工作實際,對我省完善農村村民自治,發展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基
本情況有了比較全面、真實的了解掌握,對進一步完善農村村民自治,加快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步伐的重要意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一、當前我省村民自治工作的主要成效
1、民主選舉日臻規范,選舉質量逐屆提高
我省村委會換屆選舉已進行了九屆次。民主選舉作為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環節,在我省受到各級領導、有關部門,直至廣大農民群眾的廣泛重視和熱心支持,首先是選舉法規比較健全。我省在全國率先出台了《福建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辦法》和《福建省村民委員會選舉辦法》(以下簡稱《實施辦法》和《選舉辦法》),並經過多次修訂完善。2005年在總結2000年、2003年兩次換屆選舉實踐經驗和分析研究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的基礎上,對兩個「辦法」進行進一步修訂完善,使法規更加切實可行,便於操作。其次是操作程序更加規范。在換屆選舉過程中,各地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黨內法規辦事。做到凡法律法規有明確規定的,嚴格遵照執行;法律法規和政策沒有明確規定的,堅持村民自治的原則由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按照大多數人的意見辦理。各地還對操作程序和操作辦法作出了嚴格具體的規定,盡可能地壓縮了操縱選舉的空間。三是民主程度不斷提高。由原先的直接任命,到後來的間接選舉,再到目前的直接選舉,以及備受關注的不確定候選人選舉,選舉的民主程度一屆比一屆提高,運作程序也一屆比一屆規范,成功換屆選舉的數量與質量在不斷提高。2006年,全省應換屆的14433個村委會已有14379個完成了換屆選舉工作,完成率為99.6%,其中廈門、三明市100%完成選舉任務,福州、泉州、寧德、龍岩市完成率達99.8%以上。通過換屆選舉,各地村委會幹部隊伍的整體素質進一步得到提高,基層組織建設邁上一個新的台階,有力地推動了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進程,為推進海峽西岸新農村建設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全省新當選的村委會成員中,黨員比例佔60.2%,比上屆提高了3.4個百分點;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佔76.5%,比上屆提高了5.6個百分點;平均年齡40.9歲,其中30歲以下的佔16.8%。許多地方的經濟能人和高素質人才當選為村委會成員。福州市村委會成員中30歲以下的佔10.5%,村主任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佔3.7%。廈門市由當地企業家當選村主任的約佔三分之一。龍海市村委會成員平均年齡38.8歲,30歲以下的佔14.7%,大專文化程度以上的村主任佔15%。
2、民主決策日趨嚴謹,決策方式更加多樣
當前,我省農村民主決策形式更加多樣,成效更加顯著。全省50%以上村委會在村務決策中引入民主聽證制度。在開展決策聽證中,村「兩委」努力做到立足本村實際,認真制定具體實施細則,精心組織召開聽證會,扎實做好聽證事項的落實,把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務,包括重大村務決策意見出台、村集體財務收支、村幹部管理、計劃生育、企業(耕地和山林等)承包、工程招投標、宅基地分配和土地徵用補償、義務工攤派和農民負擔、優撫、福利、救濟、村規民約的修訂完善以及村民反映強烈的其他事項,都納入了聽證內容。三明市共有1514個村開展了村務決策聽證活動(占村總數87.4%)。近年來,全市先後召開聽證會4000多場(次),列入聽證事項3600餘件。泉州市今年來通過聽證議定事項5523個,已辦結的事項4193個,得到了廣大基層幹部、群眾的認可,群眾滿意率達90%。寧德市今年來共召開聽證會1968場(次),確定聽證議題2238個,其中涉及村級重大事務和農民群眾切身利益的議題1809個,最後形成統一
意見的有1776個,解決了一大批歷史遺留問題和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
在未實行村務決策聽證的村,沿用村民代表討論決策的傳統形式。具體做法是:由村黨組織、村委會
、村民代表或其他組織提出,由黨組織受理,交村「兩委」聯席會議討論提出方案,再交由村民代表會議
討論決定,表決結果和會後執行情況通過村務公開欄公布,接受群眾監督。莆田市秀嶼區東埔鎮下坑村在
剛開始提議集資建設公益性骨灰堂時,響應者寥寥。隨著村民代表會議討論的不斷深入和建設方案的不斷
修改完善,絕大多數家庭願意參與集資建設。村務決策聽證制與民主決策制度的實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
村委會少數人說了算的弊端,減少了村務決策失誤,優化了村務決策水平。
3、民主管理更加主動,管理方式更趨合理
九十年代後半期起,特別是近年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農村社區建設後,村民為了更好地實現自我管
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由村民討論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及村中的各種管理制度,作為幹部和
村民的行為規范。目前,全省有98%的村委會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有95%的村委會制定了有關生產管理、
財務管理、社會治安、計劃生育、福利保障、幹部目標管理等項制度。許多地方還建立了由村民代表或群
眾團體人員參加的執約隊,依據
自治章程或村規民約,開展經常性的檢查活動,確保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的貫徹落實。邵武市村村制定了
村民自治章程,建立村務管理規定。古田縣各個村委會還把《村民自治章程》印製成冊,分發到每家每戶
,成為村務管理的依據和村民言行的准則。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的制定實施,減少了村委會工作的隨
意性,許多山區農村因為制定了自治章程,實施了民主管理,使村務管理加強了,幹部群眾更加和諧了,
亂砍濫伐森林的現象減少了。
4、民主監督意識增強,村務公開日臻透明
我省農村民主監督工作,主要是通過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或村務公開等形式對村委會及其幹部的
工作進行審議和評議來實現的。近幾年來,各級黨委、政府把村務公開作為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
重要舉措,做到責任到位,工作到位。全省建立了省、市、縣、鄉、村五級村務公開工作領導小組,形成
了各有關部門團結協作、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目前,全省100%村委會設立了村務督查小組或民主理財小
組,所有的村委會均設立村務公開欄。南平市農村實行集體財務一月一公開,確保村集體財務公開情況讓
村民看得見、看得懂、看得早,深受村民群眾的歡迎。漳浦縣前亭鎮田中央村許多村民說:「村裡的事,
以前公道不公道天知道,如今公道不公道,一看就知道」。
近年來,各地還通過村財階段性審計和離任審計來實現民主監督。在很多村委會,凡超過一定數量(
一般是1000元以上的)的開支,均經過民主理財小組的階段性審計。村委會幹部離任審計,是村財審計的
一項重要內容。每屆村委會換屆之前都要進行村財審計。2006年村委會換屆選舉之前,全省審計面達
99.6%,審計金額達405億元,其中查出違紀金額1.35億元,涉及3584個村委會,處理了涉嫌貪污挪用集體
財物者263人,其中受黨政紀處分53人,移交司法機關處理42人,清退款物1174萬元。通過村財審計,農
村經濟和村財管理問題得到再整頓,進一步加強和規范了村集體財務和資產的管理,促進了農村黨風廉政
建設。
5、大膽探索改革創新,民主自治上新水平
近年來,我們結合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實際,緊緊圍繞改革創新這一時代精神核心,從有關法規和
政策規定上,從民主自治方式方法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有效地促進了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
上新水平。一是進一步修訂完善了地方性法規,從法規上進行改革創新。2005年11月,省人大十屆20次會
議對《實施辦法》和《選舉辦法》進行重新修正、完善並頒布實施。兩個辦法對選委會的直選、選民資格
的認定、不確定候選人的選舉、選舉效力的認定等問題作出了符合基層實際的具體規定,尤其是明確了村
委會成員在任職期間,有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違反計劃生育法律、法規多生育或者婚外生育,連續六個
月以上不履行或者不能履行職務三種情形之一的,其職務自行終止。2006年度村委會換屆選舉中,有49名
村委會成員當選後職務自行終止,其中村委會主任30名。實踐表明,這些措施的出台,對促進村委會建設
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二是制訂下發各種規范性文件,從政策上進行改革創新。2003年,省民政廳在不
違背法律法規和立法宗旨的原則下,下發了《關於2003年村委會換屆選舉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對選委
會選舉、村民代表選舉、選民登記、候選人資格等13個問題作出具體的規定,使選舉工作更便於廣大農村
基層幹部群眾掌握和操作。兩年多來,省民政廳對村民自治中的村委會成員另行選舉、駐村單位是否參選
、選舉效力、村委會成員職務自行終止等問題,共下發了近20份規范性文件,從政策上進一步豐富完善了
法規規定,創新了村民自治工作。三是深入開展村務決策聽證活動,從方法上進行改革創新。為進一步建
立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推進農村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
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2005年,省里下發了《關於開展村務決策聽證工作的意見》,在全省農村全面
推行村務決策聽證工作。《意見》明確了開展村務決策聽證工作的指導思想、目標要求、基本原則、總體
安排、方法步驟和組織領導,並制定了《福建省村務決策聽證辦法》,從工作方式方法上對深化村民自治
工作作出了具體規定,進一步提升了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水平。
二、村民自治工作面臨的困難和主要問題
(一)民主選舉的重視度下降,選舉難度略顯增大
一是部分鄉鎮對村委會選舉重視程度和工作力度有所下降。隨著農村政策和農村工作重心的變化,鄉
鎮在工作上對村級組織的依賴程度降低,財力上對村級的依賴性減弱,部分鄉鎮領導機關對村級組織選舉
的關心程度降低,對村委會選舉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組織領導不力,依法指導不細致,宣傳發動不充分,
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組織選舉,有的消極應付,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村委會選舉的質量。
二是選舉的競爭性進一步增強,婦女當選的難度加大。婦女當選難度加大的主要原因有:在一些經濟
發達地區,村「兩委」交叉任職的比例逐步提高,村委會成員的職數大幅度減少,村委會選舉的競爭性增
強;村幹部的政治、經濟待遇逐步提高,參與競選村幹部的人數越來越多;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族群體和以
經濟利益為紐帶的利益群體的競爭日益激烈。我省目前約10%的村委會沒有女委員,在將來的選舉中,如
果不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村委會成員中婦女的比例將會進一步下降。
三是違法干預選舉的現象依然存在,賄選現象增多。賄選現象已在很多地方出現,部分地方已呈蔓延
之勢。賄選的手段多樣化,有給錢的,也有給物的,還有既給錢又給物的。有候選人直接參與賄選活動的
,也有候選人指使他人所為的。2006年換屆選舉時,福州市有一個村,候選人扛著80萬元人民幣,用透明
塑料袋裹著滿村遊走,給人一種暗示:候選人若當選,村民將有好處。因賄選引起的選舉爭議和上訪事件
時有發生。
四是對村委會選舉中違法行為的查處存在困難。由於對村委會選舉中違法行為的查處機構及其職責的
規定比較原則,涉及選舉中的一些矛盾和糾紛,如村民資格、候選人條件、賄賂選舉、另行選舉、重新選
舉、選票認定、罷免、違法行為處罰等,在現有的法律、法規中規定不明確或處理措施難執行,處理難度
大,群眾只好逐級、越級上訪。一些人鑽了法律空子,致使干擾破壞選舉現象時有發生,糾錯效果不明顯
。
(二)村委會屆期三年太短,基層選舉過於頻繁
近年來,基層幹部群眾普遍反映,村委會屆期三年太短。太短的任期一是造成村幹部隊伍不穩定,二
是增加了行政成本,影響了農村的發展。有一種說法叫一年選、二年干、三年等著換。第一年要接受任前
必要的培訓,還要忙著定計劃,確定發展思路,第二年才忙工作,第三年快要換屆了,至少半年要考慮是
否參加下一屆選舉,如何連選連任等等。此外,基層選舉活動過於頻繁,用群眾的話說,十年九選,今年
是村委會換屆選舉,明年是鄉鎮人大代表選舉,後年是縣區人大代表選舉。每次選舉,都要讓村委會幹部
忙碌一兩個月,開支一筆錢,少則幾千,多則數萬不等。有的村幹部反映說:他們村裡幾乎每年都要搞一
次選舉,而每一次選舉都得花上2至3萬元。毋庸置疑,目前,我省仍有部分村經濟較薄弱,頻繁的選舉活
動對他們來說是一個負擔。而且,選舉活動多了,牽扯著村幹部的精力,也影響發展經濟。再者,次數多
了,也影響村民參與積極性。
(三)村「兩委」關系不盡和諧,選舉聯動有待推進
在一些地方,村委會與村黨支部的關系不很融洽。有的村委會班子成員認為自己是全村群眾選舉的,
而村黨支部書記只是由占村民總數一小部分的黨員「兩推一選」的,於是盲目自大,自己想怎麼干就怎麼
干,不尊重黨支部的領導;有的村黨支部認為,基層黨組織是領導核心就是要領導一切,於是就大包大攬
,妨礙了村委會班子正常行使應有的權力。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目前,尚有8%左右的村委會與黨支部關系
處理不好、村「兩委」選舉聯動有待於進一步規范和推進。
(四)村務公開仍需規范,監督整改措施乏力
一是認識不到位。有的地方黨政領導和業務部門對開展村務公開工作的重大意義認識不足,對推進村
務公開工作的要求把握不準,存在安於現狀、盲目樂觀、松勁懈怠的現象。有的村幹部存在怕麻煩不想公
開,怕監督不敢公開的心理,甚至產生抵觸情緒。有些群眾認為村務公開只是上級和村幹部的事,與自己
沒有多大關系,不聞不問,不參與監督和公開。二是工作不規范。對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不同程度存在
內容、時間、地點、程序的不規范。公開內容不全面,省里要求公開11項內容(村幹部補貼、集體財務收
支、計生指標、企業承包、工程投標、宅基地分配、被征土地面積及補償款項、義務工攤派、救災救濟物
資和生產資料發放、扶貧資金使用等),有的才實行四方面、六方面的公開,一些比較敏感和群眾關心的
內容不公開或公開不徹底。有的公開項目不細化,只籠統公開大的支出項目,而不公布具體的支出情況,
群眾看了還是不明白。特別是在村財的收、管、用等環節上,普遍存在失范乃至混亂現象,亂發補貼、亂
開支等違紀違法的問題不同程度存在。三是監督整改不力。有些地方監督措施乏力,監督滯後,暴露出來
的問題查處不及時,整改措施未能真正到位。
(五)基層工作隊伍較薄弱,局面難以開拓創新
推進民主政治建設,需要專業工作者扎實工作和不斷創新,需要農村基層骨乾和積極分子投身其中積
極實踐。但我省許多地方的情況是,從事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人員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明顯不夠。
作為職能部門的全省各級民政部門的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處(科、股)的同志屈指可數:設區市民政局基
層政權和社區建設科的工作人員,多數單位只有一人,許多縣(區、市)政權股大都只有二分之一、三分之
一甚至四分之一人(即一個人,兼辦其他事務)。而鄉鎮從事基層政權建設工作的骨乾和積極分子則更缺乏
。另外,在很多地方基層政權建設沒有專項經費,也制約了工作的開展。
三、完善農村村民自治,發展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一)進一步加強領導,形成齊抓共管新局面
我省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是在各級黨組織的領導下,在各級人大的監管下,在各級政府的指導下
進行的,各級黨組織要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高度,深刻認識加強農村基
層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把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一、二把手親自抓、
帶頭抓。要確定目標,部署措施,落實獎懲手段,組織各有關部門相互配合,齊抓共管,形成合力。鄉鎮
黨委和村黨支部要加強對村民自治工作的具體領導,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把黨的領導始終貫穿於村民
自治的全過程,保持村民自治工作的正確方向。各級人大要切實按照村委會組織法的要求,發揮好自身職
能,一方面搞好村民自治法律法規建設,另一方面開展經常性的執法監督活動。各級政府要認真研究農村
民主政治建設的新情況、新特點以及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全面掌握工作動態,及時總結經驗,並推廣典型
經驗,加強指導力度。司法、公安部門也要積極關注村民自治工作,搞好有關村民自治的法律法規的宣傳
教育,及時懲治那些干擾破壞村民自治工作的不良行為。要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和輿論監督作用,通
過報刊、電台、電視台,宣揚各種先進典型,曝光各種違法現象,引導農民群眾在自治活動中把握正確的
方向,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關注和監督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
(二)進一步完善新形勢下民主選舉制度
現有的相關村民自治的法律法規雖經多次修訂,但有的仍然不能完全適合當前農村新形勢新情況。因
此,有必要依據村民自治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和需求,對法律法規進行修訂。修訂法律法規,是對以往村民
自治制度的再創新,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要用發展、辨證的態度去修正不適應農村實際
的有關制度,以充分體現法律和制度與時俱進的時代性。從現在情況看,修訂的內容首先要著重考慮民主
選舉的辦法和程序。比如,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流動量大,部分村民長期外出,他們有
的想回村參加選舉,但無法脫身,有的則乾脆不回村參加選舉,這無形中給村委會選舉帶來不小的困難。
比如在選舉中,要想達到「兩個過半」(即選舉村民委員會,有選舉權的村民的過半數投票,選舉有效;
候選人獲得參加投票的村民的過半數的選票,始得當選)已不太容易,這樣的規定原來是必要的,因為這
樣有利於擴大民主,培育民主,可以維護村委會選舉的代表性和廣泛性。但是現在情況不同了,一方面由
於人口的流動性增大,一定要堅持「兩個過半」會增加選舉的難度,加大選舉的成本。另一方面,棄權也
是一種權利,或表示不在乎選舉的結果,或表示認同所有的結果,即使在美國,近幾屆選總統,選民也均
未過半。因此,參選應堅持自願原則,以獲得參選人的多數票的當選,這樣既體現了民主,又降低了選舉
成本。再就是明確對違法行為具體的懲治辦法,要把村民自治實踐中的民主權利切實地納入法律保護范圍
,建立明確的可有效操作的村民自治的保障機制。比如,對干擾破壞民主選舉的行為,不執行民主決策、
民主監督的行為,應負什麼樣的責任,受到什麼樣的懲治,由誰來執行懲治行為等,要有明確、具體的規
定。在修訂法律的過程中,還應考慮延長村委會任期時間。農村幹部群眾普遍反映當前選舉活動過於頻繁
,他們希望對選舉活動予以整合,簡化選舉過程,改村委會一屆任期三年為五年。
(三)正確處理鄉與村及村「兩委」關系
正確處理「鄉村關系」。要正確理解鄉鎮政府對村委會的指導、支持和幫助的關系。在制定農村政策
時,要充分考慮農民的利益,科學劃分農民與政府的利益格局,理順管理體制,既要防止鄉鎮政府的「越
權」,又要防止政府對農村社會的「失控」。鄉鎮政府必須在充分尊重村民自治權的基礎上,認真履行職
責,堅持「協調、效能、服務、法治」的原則,不斷強化法律意識與服務意識,嚴格依法行政、依法管理
,轉變政府職能,增強服務功能。村委會要把對鄉鎮政府依法行政的協助和配合作為自己的法定義務,決
不能以自治組織要服從民意為借口,不願接受鄉鎮政府對村務工作的指導,甚至唱對台戲或抵制鄉鎮政府
的工作。另一方面,村委會必須糾正實踐中村委會包辦鄉鎮政府對農村和村民相關事務的做法。
村黨支部與村委會的關系是我國政治生活中黨政關系的自然延伸,處理好村黨支部與村委會關系對村
民自治發展和農村和諧社會的構建都尤為重要。要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
有機統一的總體要求出發,努力探索規范、協調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關系。一是要科學劃分職權與職責,
處理好政治領導與具體事務之間的關系。村黨支部是農村的領導核心,是政治領導、組織領導和思想領導
,主要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管理好黨務工作和村黨支部自身的建設。這就決定了村黨支部不能代替村委會
直接管理具體的村務。村黨支部應督促村委會依法實行自治,積極提出村的發展規劃,並通過村民會議或
村民代表會議形成決議,監督村委會貫徹落實,監督村委會和村委會幹部的工作。村委會要增強黨的領導
的觀念,自覺地接受和依靠村黨支部的領導。二是要增強農村黨的基層組織的執政能力,提高村民自治組
織的自治能力。作為農村黨的基層組織的村黨支部要加大建設力度,改進領導方式,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
能力,以適應民主政治發展的要求。作為村民自治主體之一的村委會不僅要樹立依法自治的意識,提高民
主自治的能力,而且要牢固樹立「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的思想意識,不斷增強自覺在黨的領導下開展工
作的政治覺悟。
(四)進一步完善以村務公開、民主評議、民主理財為主要手段的民主監督制度
進一步完善村務公開制度,切實把群眾最關心、與群眾利益息息相關的問題作為村務公開的重點,對
公開事項、公開時間、審核辦法等做出具體規定。同時,進一步規范村務公開的工作程序,包括定期公開
事項的內容、時間、地點、形式和意見受理等,都要符合規范要求。進一步健全並落實村務公開民主管理
實施細則,以保障村民應有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使群眾監督由對村務活動結果的監督延
伸至村務決策及其整個執行過程的監督。堅持村民民主評議幹部制度,制定評議規則,定時定期進行統一
安排。明確規定評議主體、評議對象、評議內容、評議方式、評議原則和評議要求等事項,使這一制度的
實施既要有利於對村委會及其成員的有效監督,又要有利於發揮村委會及其成員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
創造性,提高村務管理效率。堅持民主理財和財務監督制度,認真貫徹落實《福建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
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辦法》和《福建省村集體財務管理條例》,健全村務監督小組和民主理財小組制度
,保障村務監督小組充分履行職責,努力使民主理財、民主監督達到良好的實際效果。
(五)進一步擴大宣傳,樹立正確的村民自治觀
農村幹部群眾是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實施主體。要採取各種有效途徑,廣泛深入的向農村幹部群
眾宣傳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和國家關於村民自治的法律法規。通過宣傳教育,讓農村幹部群眾增長村民自
治的知識。使他們懂得如何尊重群眾的意願,如何進行村民自治基本制度的建設,如何依法有效實施各項
自治活動;懂得如何正確行使民主權利,遇到違法行為時又如何維護自己的民主權利,從而提高民主實踐
的能力和水平。樹立起健康的村民自治觀念,包括堅持黨的領導、依法辦事和充分發揚民主有機統一的觀
念,明白堅持黨的領導、依法辦事和發揚民主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權利和義務相一致的觀念。要糾正那
些認為農村實行自治了,可以不受約束,想怎麼干就怎麼乾的錯誤思想。
宣傳教育工作要注重實際效果,要做到經常性宣傳和階段性宣傳相結合,正面宣傳和典型教育相結合
,一般性宣傳和疑難問題解答相結合,增強宣傳教育工作的多樣性和針對性。要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
視、電台等新聞媒體,向全社會宣傳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報道村民自治的典型事例,批露違法問題,營
造全社會尊重、支持農村民主建設的良好氛圍。
『陸』 取得的進展和成果
1)建立了符合國際標準的數據質量篩選原則,對研究區主要塊體如塔里木、准噶爾、西伯利亞顯生宙以來的古地磁極數據進行了篩選,初步建立了研究區質量可靠的顯生宙古地磁極資料庫,並重點對研究區及鄰區白堊紀古地磁極數據進行了篩選。
2)初步建立了塔里木塊體顯生宙古地磁視極移動曲線,並編制了塔里木塊體顯生宙古緯度變化圖。 由此視極移曲線推測參考點(39°N,84°E)的古緯度和磁偏角可以看出,奧陶紀塔里木位於南半球低緯度區(16.7°S);至志留紀塔里木快速移到赤道以北的中低緯度地區(漂移量達3840 km),同時順時針旋轉了12.5°;志留紀至泥盆紀塔里木塊體基本保持穩定;塔里木塊體自泥盆紀至晚石炭世向北移動約13° (1400 km),並順時針旋轉了40°,這表明,塔里木塊體可能正向北消減到哈薩克板塊之下。 在晚石炭世和中侏羅世之間,塔里木塊體北向移動已不存在,但在二疊紀仍發生了26°的順時針旋轉,表明塔里木塊體在這一時期與哈薩克塊體的碰撞可能已開始減速。 三疊紀—中侏羅世塔里木塊體逆時針旋轉了16°。
3)西伯利亞板塊與塔里木塊體的晚石炭世—二疊紀古緯度在95%置信范圍已趨於一致,即兩塊體在二疊紀前對接縫合,形成天山造山帶。
4)華北與塔里木兩塊體記錄的磁偏角是在侏羅紀才比較相近,古地磁極也已在95%誤差范圍內(朱日祥等,1998),說明兩塊體間的對接與縫合是在侏羅紀完成的。
5)准噶爾塊體石炭紀—二疊紀時已成為一整體連接到勞亞大陸(Laurasia),自石炭紀以後幾乎未發生視極移(即南北向凈漂移,Sharps et al.,1992)。
6)對白堊紀古地磁極數據進行了初步分析,給出了白堊紀研究區主要塊體間的相對運動狀態:
准噶爾、塔里木塊體、華北塊體、華南塊體早、晚白堊世的古地磁極位置基本一致,這表明當時各塊體相對於古磁極的相對運動或位移較小。對於整個歐亞視極移曲線(APWP)來說,這是個U形圈或穩態時期(Besse et al., 1991)。 因此,可以將早、晚白堊世數據平均來獲取白堊紀的古磁極。
盡管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華北和華南塊體的古磁極與歐亞各塊體的磁極是一致(Enkin et al., 1992),這表明,在古地磁數據的誤差范圍內,中國大陸各主要塊體和西伯利亞塊體在晚侏羅世時已處於其現今的相對位置。 歐亞、准噶爾、塔里木、青藏西部和印度各塊體的白堊紀古磁極近似地沿一與中亞成NNE方向相交的大圓排列,這意味著這些塊體在一級近似的情況下,沿NNE方向相互彼此靠近,具有較少的旋轉量。
由北向南,歐亞塊體與准噶爾塊體古磁極間的角距離為6.2°±4.8° (Chen et al., 1991 ,1993),這相當於650±530km的南北向縮短(即古緯度差為5.9°±4.8°),同時准噶爾塊體相對於西伯利亞(參考點位於44°N/86°E)逆時針旋轉了2.4°±5.8°。
准噶爾塊體和費爾干納塊體古磁極間的角度差異產生了可忽略的緯度差0.3°±6.9°和相對於費爾干納附近參考點(40.5°N,72.5°E)15.7°±10.0°的旋轉(Chen et al., 1993)。
准噶爾和塔里木塊體古磁極間的角距(4.3°±5.5°)在95%的置信水平上是無意義的(Chen et al., 1991, 1993)。但是,塔里木塊體與歐亞塊體古磁極間的角距較之與准噶爾的系統偏大,這相當於420±605 km(古緯度差3.8°±5.5°) 的縮短和2.11°±6.3°的旋轉(參考點位於40°N/77°E)。
塔里木塊體與藏西古磁極間的角度差為8.5°±6.4°,但古緯度差並不大(5.7°±6.2°)。 這意味著兩者間近南北向縮短量為630±680 km(即古緯度差為5.7°±6.2°),以及相對於參考點34°N/80°E具有較大的旋轉量7.1±6.4° (Chen et al., 1993)。
吐魯番盆地白堊紀平均視磁極與同一時期的准噶爾塊體、歐亞大陸間的角度差分別為8.4°±6.7°和13.7°±5.5° (Cogne et al.,1995),表明准噶爾和吐魯番之間可能發生了相對運動,存在徑向運動(6.4°±6.7°),但並無明顯的旋轉(4.0°±6.7°)。
吐魯番盆地白堊紀平均視磁極與同一時期塔里木的視磁極很相近,兩者間的角度差為4.3°±6.2°(Cogne et al.,1995),在統計上無意義。 這表明吐魯番與塔里木塊體間自晚侏羅世以來未發生明顯的相對運動,當時的塔里木已是剛性塊體,其地理范疇已包括了吐魯番盆地。
綜上所述,據古地磁資料沿80°E方向初步估算各塊體間的縮短量分別為650 km(西伯利亞和准噶爾塊體之間,主要在阿爾泰)、420 km (准噶爾和塔里木塊體之間,主要在天山)、630 km(塔里木和青藏塊體之間,主要在昆侖山和阿爾金山)。 所有這些由古地磁資料獲取的縮短量和旋轉量可能反映了自印度與歐亞大陸碰撞以來的中亞整體變形狀況。
7)選擇新生代變形幅度相對較大的塔里木塊體西緣喀什-阿圖什地區和變形幅度較相對較小的北天山北緣瑪納斯地區作為野外重點采樣區,對其新生代地層進行了初步的古地磁研究,完成了227個古地磁樣品的測試及分析。 結果表明,北天山烏魯木齊山前凹陷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沉積地層存在嚴重的重磁化現象,所獲得的5個采點的平均剩磁方向較離散。 這說明各采點所在推覆體之間可能存在相對運動。 研究區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沉積地層實測磁傾角普遍存在淺化問題,即實測磁傾角比由歐亞大陸視極移曲線預測的磁傾角要淺(如在西南天山博古孜河要淺19°,這與該區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的古地理重建是不協調的)。 Thomas et al.(1994)在對塔吉克盆地第三系(古近紀、新近紀)紅層進行古地磁研究時也報道了類似的現象。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目前說法不一。 因此,利用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沉積地層古磁傾角來研究該區新生代各塊體間的緯向運動(即南北向縮短量)目前可能是不現實的,但利用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火成岩的古磁傾角有可能獲得該區新生代各塊體間的緯向運動狀況。
此外,可利用古磁偏角的變化來確定各塊體繞垂直軸的相對旋轉量。博古孜河剖面自N2以來逆時針旋轉了18.9°,拜城逆時針旋轉了17.8°;英吉莎自80 Ma以來順時針旋轉了21.0°±10.4°,這些結果與地質研究 (Chen Jie et al., 2000; Rumelhart et al., 1999; Burtmanet al., 1993)是一致的。
『柒』 當代中國農村村民自治難以取得成效的原因是什麼
「村民自治」 是個什麼鬼? 自己自足還是自己把自己關家裡不出門?
『捌』 取得的成果及認識
1.4.2.1 對沂沭斷裂帶演化階段進行了釐定
依據對沂沭斷裂帶深部構造和淺部構造岩、構造形跡、構造盆地建造和改造特徵的論述,將沂沭斷裂帶的演化劃分為四個階段:誕生階段(J1)、左行平移階段(J2-K1)、張扭性裂谷階段(K1-K2)和擠壓斷塊運動階段(E-Q)。其在山東境內的最大平移距離約150 km。
1.4.2.2 對沂沭斷裂帶形成的動力學環境進行了探討
沂沭斷裂帶強烈活動的大陸動力學環境起源於中亞-特提斯構造域向濱太平洋構造域轉化、太平洋板塊的俯沖。在三大板塊即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碰撞造山、太平洋板塊向NWW俯沖的大背景下,導致了沂沭斷裂帶的活化並發生左行平移,其最大平移距離超過300 km。新生代則以拉張、擠壓(兼扭動)交替進行為特徵,形成具裂谷特徵的構造格架。
1.4.2.3 對構造演化與成礦關系進行了研究
對各個主要階段沂沭斷裂帶的主要構造事件進行了描述,分別探討了海西-印支運動時期、侏羅紀時期、白堊紀時期、古近紀-新近紀時期和第四紀時期沂沭斷裂帶的構造表現形式,以及構造對礦產資源的控製作用。其中印支期構造-岩漿活動與鐵、銅、金礦有關;燕山早期形成了與鹼性雜岩體有關的歸來庄式金礦床;燕山晚期經歷多次張-壓交替構造岩漿活動,岩漿活動不僅發育在斷裂帶內,在魯東大面積花崗岩的侵入,帶來了豐富的深源金元素,形成膠東金礦床密集區,以焦家式和玲瓏式金礦為典型,及與火山碎屑岩、礫岩有關的白堊紀礫岩型金礦床等;喜馬拉雅運動則形成了以石油和褐煤(古近紀)、藍寶石和硅藻土(新近紀)、地下鹵水和砂金礦(第四紀)等礦床。
對區內典型金礦包括蝕變岩型、矽卡岩型、石英脈型和潛火山岩型等金礦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述,探討了各自產出的成礦地質背景與構造環境,對金礦成礦機理進行了探討;對帶內(外)銅礦、鉛鋅礦、鐵礦和藍寶石礦的形成機理和成礦作用進行了探討,建立了區內構造-沉積-岩漿(火山)-成礦活動時序和成礦系列。
1.4.2.4 探討了金礦成礦作用
通過對金礦穩定同位素、年代學同位素、包裹體、惰性氣體研究,確定了區內金礦的成礦階段與形成時代,探討了物質來源。
對區內典型金礦床硫、氫、氧、碳和鉛等穩定同位素的研究結果表明:黃鐵礦的δ34S值的變化為+2.7‰~+4.4‰,δ18OH值為-1.78‰~4.07‰,δD(SMOW)值為-74‰~-77‰,δ13C平均值為-4.18‰~-5.1‰,鉛同位素具有正常鉛的特點,說明區內金礦的成礦物質來源於地下深處,成礦流體以岩漿水為主,大氣降水為輔。區內金礦的形成主要是岩漿熱液加入天水作用的結果,在成礦過程中,大氣降水的參與改變了成礦熱液的理化條件而發生沉澱形成金礦。
對沂沭斷裂帶中段兩種類型金礦床的方解石、石英包裹體的研究揭示:石英和方解石中包裹體冰點溫度變化於-2~-8.6℃之間,對應的鹽度質量分數在3.39%~12.39%之間,可分為3.5%~6.5%和8.5%~12.39%兩個鹽度段,可能代表了兩種流體端員組分,即中等鹽度的岩漿流體(或深源流體)和低鹽度的深循環的大氣水流體。包裹體顯微測溫結果反映了早期以中溫石英為代表的早期成礦階段(260~330℃),以中低溫石英和方解石為代表的中期成礦階段(177~260℃)和以低溫方解石為代表的晚期成礦階段(125~160℃)。
區內的金礦成礦時代採取了K-Ar和單顆粒鋯石U-Pb同位素測年,結果表明,本區金礦的形成應在中生代白堊紀,金質來源與燕山期火山-岩漿活動有關。
『玖』 中國共產黨十五大以後,在推進廣大農村地區民主建設上取得了什麼成效
以村委會為中心的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主要體現為村民自治。這是廣大農民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依法辦理自己的事情,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一項基本制度。村民自治發端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創舉打破了原有的農村社會結構,在政治上也帶來了新問題:人民公社制度退出歷史舞台之後,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相適應的農村基層政權建設應該走向何方?黨中央在肯定和鼓勵農村經濟變革的同時也對農村基層自治制度予以肯定。實踐證明,村民自治是適合中國國情的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有效途徑。1982年憲法關於村民自治的原則規定和此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為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奠定了法律的基石,有力地推動了村民委員會在基層的蓬勃發展。今年是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實施十周年,民政部等有關部門正在醞釀對該法進行進一步的修訂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