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日本二戰後經濟發展原因
主要因為美國的扶持與日本自身的全面發展戰略。具體原因如下:
1、美國為了實現自己的強大,實現其自身的霸權戰略,由最初想佔領日本,並且扶植日本發展,從而輻射整個亞洲,所以那個時候日本就作為了美國在亞洲的代言人。並且隨著國際政治形勢的發展,美國認識到日本的經濟文化的恢復有助於自己在亞洲勢力的擴張。
2、二戰之後日本制定了相對全面的發展戰略,主動地參與國際競爭,重視科學與教育,國內的企業也制定出符合國家國情的發展策略,日本人獨有的民族心理幫助他們在二戰之後短時間內將日本的經濟迅速的崛起。
(1)日本戰後經濟發展成果擴展閱讀:
一、日本經濟發展歷程:從「成功」向「失落」的轉折
1. 明治維新後的崛起階段(1868-1945年)
2. 戰後經濟復興及高速增長階段(1946-1985年)
3. 泡沫膨脹及後泡沫經濟階段(1986年至今)
二、當前日本經濟的主要特徵與前景展望
1. 長期失落導致經濟疲態盡顯
2. 經濟前景展望及「安倍經濟學」評價
三、日本經濟從成功陷入失落的深層次原因分析
1. 政策層面看,出現了一系列決策失誤
2. 制度層面看,日本式經濟體制出現「制度疲勞」
3. 供給層面看,老齡少子化加劇,全要素生產率下降
四、全面看待日本經濟狀況和發展水平
1. 無論是國家還是國民富裕程度仍在全球名列前茅
2. 經濟增速雖低,但發展「質量」較高
3. 社會穩定程度較高
4. 城市化與基礎設施水平世界領先
5. 國民素質、醫療社保等處於世界較高水平
B. 試述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成就和原因
到了20世紀40年代末經濟恢復到戰前水平,到了70年代經濟成為世界第二強國。外部原因是美國的扶持。內部原因是日本重視科技和人才的培養。
C. 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成果如何
戰後日本經濟一片凋敝,以往國家賴以為生的巨型多元化家族產業被美軍強制拆分,加上麥克阿瑟決心讓日本徹底去武裝化,幾乎完全消除了日本的重工業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似乎沒有東山再起的可能性了。然而,隨著朝鮮戰爭的打響,當時日本首相直接大呼:」日本有救了!「隨著美軍及聯合國軍在朝鮮戰場上的節節失利,越來越多的資源和資本涌進了日本。更因為這場戰爭,美國重新評估了日本的作用,認為它是遏制赤色中國和俄羅斯的前哨站,是美國涉足東亞事務的極好立足點。進而發生的越南戰爭,更是鞏固了美國的這一觀點。為了確保其軍事存在,美國為日本提供了大量的貸款和援助。
當然,也並不排除日本這個民族本身的勤奮耐勞、好學以及精益求精的精神。日本戰後曾經有一段時間員工跳槽率居世界之最,而後松下幸之助提出了終身僱傭制,這種把企業變成家庭的做法在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日本大受歡飲,員工和企業之間建立了一種非常巨大的依賴和信任感,這是日本騰飛的重要原因。
再者,日本的政體雖然是民主制,但是其政-商-官的聯系非常緊密,從體制上產生一種抱團一致對外的狀態,所以外國競爭者和日本產品抗衡的時候相當於在和日本政府抗衡,其結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D. 日本戰後經濟發展狀況
目前,在日本經濟的緩慢恢復過程當中,依然是明朗因素和陰暗因素並存。隨著庫存調整取得進展,企業生產成為帶動景氣恢復的主要動力,民間設備投資特別是信息技術投資出現改善跡象,個人消費心理好轉,預計日本經濟將繼續緩慢恢復。但是,高失業率和企業破產高居不下等不透明因素依然存在,消費增長困難,經濟結構改革進展緩慢,財政結構改革壓力日漸緊迫,日本經濟尚未完全走上以內需為主導的自主恢復軌道。
註:日本財政年度從當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E. 日本的戰後經濟是怎麼發展起來動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對峙的國際形勢是顯而易見的原因,日本企業因而獲得源源不斷的軍需訂單,從而為戰後日本經濟的恢復提供了強有力的刺激。
二、出於抑制日本並與蘇聯對抗的考慮,美國一直以其核力量和海軍、陸軍保護日本本土和海上航道。這意味著,日本得以將大量經費從高額國防開支中轉移出來,為其工業和技術發展提供更多資源。
三、晚至經濟早已「起飛」的20世紀80年代,日本年均國防開支僅116億美元,而同一時期法國、英國、西德為210至240億美元,美國更高達2390億美元。按人均計算,1983年每個日本居民只需為防務支付98美元,而英國人為439美元,美國人為1023美元。
(5)日本戰後經濟發展成果擴展閱讀:
日本戰後70年的經濟增長主要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50年代後半期到70年代前半期的高速成長,70年代前半期到90年代前半期的穩定成長,以及90年代之後股票等泡沫崩潰的「失去的20年」,日本陷入被稱為通貨緊縮的低速增長。
而日本經濟實現高速增長的起點是1956年。當時已超過了戰前的經濟規模,日本政府的經濟白皮書中也記錄到「已經不是戰後」。冰箱、洗衣機和黑白電視這「三件神器」銷量驚人,豐富的勞動力對生產和流通構成支撐。
在經濟迅猛增長的背後,扭曲也出現擴大。大氣和水污染日益嚴重,由於增發國債,日本政府的債務出現膨脹。20世紀90年代之後,日本經濟經常陷入負增長。經濟刺激的資金和債務不斷增長,遠遠超過稅收收入,加劇了財政的惡化。
F. 日本戰後經濟發展供給變化
一、模式特點:
1、財政方面日本大部分財權由中央所掌握
從原則上講,各地方自治體負有自主經營財政的責任。行政上必需的支出,由各地區負擔。但由於各地方不可能都具備與所需經費相適應的稅收財源,而中央稅收額通常要佔稅收總額的70%,所以中央通過「下撥地方稅」、「讓與地方稅」及「國庫支出款」等,把中央收入的大部分撥付給地方。
2、金融方面
日本銀行的建立,始於1868年。1876年修改了國民銀行條例,1881年建立了日本中央銀行,同年又頒布了「日本銀行條例」。因此,日本銀行系統的發展及日本銀行作為「銀行的銀行」(中央銀行)有其悠久的歷史。戰後,日本重建了金融體系。日本現有兩套金融,一套屬於系統,另一套是在日本銀行監督下的各類私營銀行。
3、特點:
日本產業政策的成功是與日本獨有的特點相聯系的。日本間競爭的目標,不是尋求短期利潤的最大化,而是追逐市場佔有份額的擴大與維持。競爭結果,導致單位產品利潤及產品價格的不斷降低。還必須通過擴大生產規模並積累經驗,以不斷地改進產品質量,求得在競爭中獲勝。生產經驗的積累又形成了日本工人隊伍的穩定(終身僱傭制)及日本的年功序列工資制。這兩種制度促進了有經驗工人對低級工人知識和經驗的傳授。也鼓勵私營對青工的教育和訓練進行。
二、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的經濟增長速度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是最高的。19 53―1979年日本工業平均年增長率為 10.9%,同期聯邦德國為5.7%,法國為4.2%,美國為4%,英國為2.5%。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占資本主義世界的比重,1950年只有1.5%, 1980年猛增為13.3%,在資本主義世界的地位從第7位躍升到第 2位,僅次於美國。西方有些學者把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稱為20世紀的「奇跡」。
G. 2戰後日本經濟發展 重大事件 (詳細敘述 正史)
第一是對待戰爭賠款。你不要麼?沙喲那拉,正好。日本國依靠掠奪起家,自然深深懂得戰爭賠款對於國家的意義。不要賠款,日本國的狂喜之情可想而知。精細與邪惡交織的日本人自然以為遇上了一個憨大,不欺負你豈非是暴殄天物?弱肉強食嘛,自古如此,這本來就是日本民族的國家意識與民族性格。於是,日本的作為是,既不贊揚你大度寬宏,也不會因此而心生歉疚,甚至還要在世界面前做出「日本更文明」的姿態求求你不要戰爭賠款,沙喲那拉,我給你無代價政府援助貸款作為補償。可是,且不說這種政府貸款的性質、數量與接受心理,都遠遠無法與戰爭賠款相比,就是在實施中,日本國也牢牢的將它與中國對日本的態度聯系在一起。你還是糾纏我給你添的那次麻煩么,多多關照,貸款沒有了,沙喲那拉。
第二是出口歧視政策。「日本製造」曾經在中國人心目中是一則完美的神話,中國人絲毫沒有因為戰爭而影響日本的中國市場。可是,曾幾何時,東芝筆記本計算機事件、豐田車安全事件等,終於使中國人知道了日本國的「政策」是一等產品銷售本國,二等產品銷售歐美,三等產品銷售中國。出口美國的產品出了問題可以大賠。出口中國的產品出了問題,對不起,你沒有那樣的法律,沙喲那拉。
第三是高技術封鎖。1993年日本政府白皮書宣布,對中國的高技術轉讓必須與日本保持在二十年以上的距離。一位朋友說,中國外貿官員在中央黨校大禮堂講到這里時,禮堂里全體鴉雀無聲,那位官員也沉默了好一會兒沒說話。我們原本不指望別人恩賜而發展,中國人對待封鎖還是有一套的,雖然肯定是苦一點兒。但是,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待自己曾經血腥掠奪過的國家的經濟政策,是可以看到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本色的。
守定自己資源絕不觸動的「保護」政策。人們普遍認為,日本國地土狹小,資源貧乏。日本國的教材輿論也從來是這樣宣傳的。實際上,按照正常發展的需求說,日本絕不是資源匱乏國家。一個最基本的方面,日本森林覆蓋率佔66%,有20多萬平方公里的森林。在木材提煉為石油代用品即將成為現實的時代,這將是一筆何等豐富的能源!另外,日本周圍的海域都發現了海底油氣田(中國就驚喜的宣布過多次),偏偏地處茫茫太平洋的日本說自己海域沒有石油。這可能么?日本多山,卻宣布自己沒有什麼礦藏,於是各國也跟著這樣說。真是這樣么?中國人拚命在自己的土地上勘探資源,日本卻篤定的依靠進口,而絕不花大力氣去開發本土資源。但是,對於可以在海洋中流動的魚類(包括保護類鯨魚),日本的捕殺卻是毫不留情極為積極的,捕魚量世界第一!對鯨魚的捕殺世界第一!綠色和平保護組織的強烈抗議也絲毫不能約束住日本。為什麼?魚是流動資源,我不撈別人撈完了怎麼辦?這就是日本民族的經濟意識。五十年戰爭的資源是靠掠奪維持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樣的全面戰爭,日本也沒有開發自己的資源(當然,也包括了來不及這一因素)。具有掠奪根性的民族,掠奪的原因絕不是自己沒有自己匱乏,而是本能的要將全世界資源據為己有的掠奪本性。強盜富起來之後如果還要做強盜,你能說他是因為什麼「匱乏」么?精明邪惡的日本民族明白,世界資源是有限的,總有一天會有普遍的資源危機。需要資源,一是戰爭掠奪,而是用加工品交換。等到世界資源耗到盡頭的時候,日本人才會開始享用自己的存糧
H. 二戰後日本經濟的四個階段具體是怎麼的
1、低成長時代
1973年,全球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日本經濟陷入混亂,1974年經濟增長率銳減,戰後以來的經濟高成長宣告終結。主要出口產品由鋼鐵轉為汽車。1970年代後,日本長期維持巨額貿易出超,而美國在貿易上長期赤字。
此後,根據1985年簽訂的廣場協議,日元不得不升值而導致經濟不景氣。1980年代後,因為金融環境寬松,景氣持續強勁,導致股票價格和地價大幅攀升。即泡沫經濟。
2、長期低迷
1990年代,資產價格(股票價格、地價)急劇下跌,受泡沫經濟崩潰引發的後遺症影響,日本經濟長期低迷,被認為是「失去的十年」。2002年後,在外國需求上升的拉動下,情況有所改善。
3、貨幣刺激政策
日本經濟在第三季度出現萎縮,這是自去年以來的首次經濟萎縮,使得全球第三大經濟體陷入衰退,導致日本央行宣布將繼續強有力的貨幣刺激政策來促進經濟增長。
日本央行對經濟的刺激政策到目前為止收效甚微,期望貨幣刺激政策來立即提振經濟增長的期望是不現實的。
全球經濟的回暖,尤其是中國經濟增長,加上日本最近的財政刺激方案和逐漸轉好的消費市場才能幫助日本走出衰退。
4、經濟復甦
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Haruhiko Kuroda)周四(2013年7月4日)表示,日本經濟正在復甦軌道上,有跡象顯示通脹預期正在上升,強調日本央行積極貨幣刺激舉措正在發揮作用。
日本央行釋出大規模貨幣刺激舉措,誓言將持債量翻番並加大風險資產購買,兩年內實現2%的通脹目標。自此日本央行一直保持貨幣政策穩定。
(8)日本戰後經濟發展成果擴展閱讀
二戰後的日本工業基礎設施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在其後20年間,日本的經濟年均增長率達8%,第一個從戰後的「發展中國家」一躍跨入「發達國家」的行列。1968年,日本經濟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60年代,日本工業競爭力穩步提高,年均出口增長率高達18.4%。
在60年代中期之後,除1973年石油危機後的2年,日本的經常項目每年均為順差。在1985年的「廣場協議」之後,日元迅速升值,由此引發的出口產品的價格增長削弱了日本出口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1998年的日本經濟出現負增長。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日本經濟再次遭遇重創,除2010年外,其餘年份名義GDP 增長率都小於1%,並且GDP增長率多年出現負增長。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日本出現近20年來最嚴重的衰退,名義GDP增長率為-4.6%。
日本經濟高度發達,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水平。2014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第17位。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3位(僅次於美國和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第23位。
I. 二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三個時期
二戰後日本經歷以下三個時期:
1、戰後經濟恢復階段(1945-1955年)
戰後日本進行社會改革,通過解散財閥、不允許獨自佔有、勞動民主化等方式,進一步掃清生產過程中的障礙,在得到美國的幫助下,根據國際形勢分析,美國為日本投入充足的資金來幫助日本經濟發展,經濟得到初步發展,在朝鮮戰爭背景下,日本大量加工軍工產品,經濟得到很大恢復。
2、經濟高速增長階段(1955-1972年)
日本經濟在高速發展階段有過三大景氣時期,分別是神武景氣、岩戶景氣和伊奘諾景氣。神武景氣據統計,1960年~1970年間,日本的工業生產年均增長16%,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11.3%。1968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超過聯邦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
3、經濟低速增長階段(1973-1990年)
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世界經濟陷入低迷,原油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的日本受到很大沖擊,製造業成本大幅上升。1974年,日本實際GDP增長率從上一年的8%驟降至-1.2%。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開始調整能源結構,推動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開發的同時,促進產業結構從資本密集型向耗能少的知識密集型產業轉型,以提升製造業的競爭力。經過一段調整後,日本率先走出危機,但從此經濟增速明顯放緩,1975~1990年,日本實際GDP年均增長率為4.5%。
(9)日本戰後經濟發展成果擴展閱讀:
二戰時日本本土遭到轟炸,工廠、機械以及基礎設施等硬體設施遭到嚴重損毀,但人才和科技還在,只要有充足的資金和資源注入很快就能進行重建。戰後美國對日本進行了大力的扶持,向日本注入巨額資金,並大量轉移技術,使得日本很快恢復了生產。
日本在戰後進行了全面的現代化改革,涉及到土地、商業、社會等各個方面,日本基本確立了民主式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日本也因此更好的融入了美國主導的經濟體系,使得日本的經濟更加富有活力和動力。作為對抗蘇聯的橋頭堡,日本獲得了美國的大力扶持。
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不僅是世界經濟強國、貿易大國,也成為對外投資大國、援助大國和債權大國,1987日本超越蘇聯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J. 日本戰後經濟政治的發展
1、日本經濟現代化的實現,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外部條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2、戰後初期日本實行的民主改革,推動其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較大的變化,也對社會生產關系作了局部調整,建立起適應當代經濟發展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和有利於運用現代化管理手段的企業組織形式和管理體制,從而將國民中蘊藏的勞動智慧和創造力激發釋放出來,成為推動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基礎動力。
3、戰後國際形勢的演變給日本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美國私人資本也大規模湧入日本。美國的扶植,使日本獲得了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資金和技術。
4、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就一直非常重視教育。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經費支出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在人才結構方面,政府根據不同時期經濟結構的發展變化,調整教育重點。由於日本長期堅持「教育先行」的戰略,為經濟發展保證了人才資源。
5、日本政府利用國內外各種條件,確定了具有本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在這方面,日本的國家干預方式和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特點,都對經濟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據日本的特點,一方面採取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方針,另一方面確立「貿易立國」的戰略,積極有效地開拓國際市場,擴大進出口貿易,加強資本輸出。日本企業不惜花費巨額資金,吸引優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礎上博採眾長,改革創新。
日本發展速度超過了所有資本主義國家,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
1968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419億美元,超過了聯邦德國,僅次於美國,躍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1970年,日本在世界國民生產總值和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均為6%左右,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