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壓力的國內研究成果

壓力的國內研究成果

發布時間:2021-08-03 02:30:32

① 國內代表性研究成果

1. 1∶ 20 萬區域地球化學測量方法研究

東北森林沼澤景觀區礦產資源地球化學勘查方法技術研究開始於 1974 年,中國地質科學院物化探研究所李明喜等在黑龍江省多寶山銅礦區及其外圍進行了區域和礦區地球化學勘查方法技術的初步研究。確定了 -60 目粒級水系沉積物測量在區域化探及其異常查證中的有效性,提出採用 -60 目水系沉積物測量進行 1∶ 20 萬區域化探掃面的工作方法,地質礦產部系統使用這種方法在東北森林沼澤區開展 1∶ 20 萬區域化探持續了較長時間。

1990 年地質礦產部物化探研究所張華、孔牧、劉應漢在內蒙古三河 ( 即得耳布爾)鉛鋅礦區及外圍進行了區域化探掃面方法技術研究,1991 年張華、任天祥、孔牧等進行了內蒙古滿洲里1∶ 20 萬區域化探工作方法試驗研究,提出該類地區 1∶ 20 萬水系沉積物測量掃面的采樣密度為 1 點/2 ~ 4km2或更稀,采樣粒級為 - 20 目 ( - 0. 9mm) 。這一成果對 20 世紀 90 年代我國森林沼澤區 1∶ 20 萬區域化探掃面產生過一定影響,在內蒙古東北部、黑龍江省和吉林省使用了 10 多年。

1975 ~ 1999 年間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東北部先後分階段以 - 60 目、 - 20 目作為采樣介質,完成了森林沼澤景觀區大約 90% 左右面積的 1∶ 20 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工作。這些工作在地質找礦中發揮了一定作用,但由於對森林沼澤景觀區廣泛存在的腐殖質對水系沉積物中地球化學變差的干擾程度估計不足,使用的采樣介質均涵蓋了腐殖質的優勢粒級,使樣品中混入較多腐殖質,對測區地球化學分布產生了較大幹擾,致使許多異常追蹤評價工作幾上幾下找不到異常源,使找礦工作陷入困境。

1999~2001年楊少平、孔牧等在森林沼澤景觀區1∶20萬區域化探掃面方法技術專項研究中,對該類景觀區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學作用及元素在水系沉積物、土壤和泥炭中的分布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初步查明了有機質對化探工作的影響程度,提出了森林沼澤景觀區1∶20萬區域化探工作方法,對區域化探異常查證方法也進行了探索,肯定了水系沉積物粗粒級測量和殘坡積土壤測量在區域化探異常查證中的重要作用。2002年提交了試驗成果報告。經中國地質調查局批准,該項專題研究提出的1∶20萬區域化探方法作為森林沼澤景觀區1∶20萬區域化探掃面新方法使用,該方法的主要內容:①森林沼澤景觀條件下區域化探掃面,基本采樣密度為1個點/4km2,采樣粒度以-10目~+60目為宜;②采樣部位必須是在活動性流水線上;③采樣介質為代表匯水域基岩成分的岩屑物質;④每一采樣點強調多點採集組合樣;⑤在局部水系不發育地區,應採集土壤樣品代替,采樣密度為2~4個點/4km2,土壤樣品必須采自殘坡積層物質,並多點采樣組合,采樣粒度同水系沉積物測量;⑥水系沉積物樣品加工時必須去除粘土膠結物(即假粒級),必要時採取水篩方法處理。

2.中大比例尺地球化學測量與異常查證方法研究

1995~1997年,汪明啟、孔牧等在黑龍江省大興安嶺森林沼澤景觀區開展了異常追蹤與查證方法技術研究,提出了以4點/km2網格法土壤測量和礫石測量進行異常追蹤、土壤和礫石剖面測量進行詳查的異常查證工作程序。

2001年李慶錄、宋丙劍、宋貴斌開展了森林沼澤景觀區化探找金技術方法研究,在5個礦區採集了46件水系沉積物、56件土壤樣品,進行-20~+40目、-40~+60目、-60目~+80目、-80~+120目等4個粒級試驗,發現所採集樣品從粗粒級到細粒級金元素含量有增高的趨勢,金主要富集在-40目粒級中,含量大於3×10-9可以形成異常。金在水系沉積物中遷移距離一般為800~1400m。

2001~2002年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承擔了國土資源調查技術方法類研究項目「得爾布干成礦帶北段森林沼澤景觀中大比例尺化探方法研究」,對得爾布干成礦帶北段森林沼澤景觀進行調查,對森林沼澤區景觀地球化學特徵、元素存在形式、元素遷移富集規律和化探異常影響因素進行了較深入研究,研製出對消除有機質影響有一定效果的水系沉積物測量「漂洗采樣法」,提出了森林沼澤景觀中大比例尺化探工作方法:①1∶50000地球化學測量以水系沉積物測量為主、溝系沉積物測量為輔,水系、溝系欠發育時以土壤測量為主,采樣密度為4~5點/km2;②樣品加工粒級-4~+60目或-10~+60目;③水系沉積物測量使用漂洗法可以有效消除樣品中有機質干擾,增強與礦化有關的信息。該方法在4個試驗區示範性測量中取得了很好的找礦效果。

2002年馬曉陽、崔玉軍、李祥佑通過研究提出,在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北部地區開展1∶5萬化探工作,以水系沉積物測量為主,輔以土壤測量;采樣密度4~5點/km2;截取水系沉積物中-10~+60目的物質構成樣品,能夠減少有機質的干擾,使異常清晰度明顯增高,取得明顯的找礦效果。

2002~2003年,楊少平、張華等在森林沼澤區化探掃面資料評估研究中發現:在森林沼澤區的水系沉積物、泥炭、腐殖土和殘坡積土中,腐殖質主要以胡敏素的形式存在,其比例維持在1/2到2/3的水平上。對於地球化學活性很強的富里酸和胡敏酸來說,富里酸佔有比較大的比例(在2/3以上)。在殘坡積層中,腐殖質相的比例明顯偏低,但在腐殖層中則明顯偏高。其中富里酸結合/吸附的Cu、Pb、Zn占腐殖質相的50%左右,因此,富里酸的結合-吸附作用是影響東北森林沼澤區土壤中元素富集的主要因素之一。

2003~2005年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金浚等與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楊少平等合作承擔了中國地質調查局技術方法類研究項目「森林沼澤景觀異常查證方法技術研究」,研究范圍擴展到額爾古納河流域、大興安嶺中北部、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區,基本涵蓋了我國森林沼澤景觀的全部地區;選擇內蒙古自治區得耳布爾鉛鋅礦、大梁金礦、吉峰八岔溝鉛鋅礦、黑龍江省多寶山銅礦、東安金礦、小西林鉛鋅礦、吉林省天合興銅礦等7個礦區為試驗區,開展森林沼澤區自然景觀調查和二級景觀類型劃分,研究森林沼澤景觀各類介質中元素存在形式、元素遷移富集規律、地球化學異常影響因素,進行森林沼澤景觀中大比例尺化探方法和異常查證評價技術研究試驗,提出了針對不同類型二級景觀區中大比例尺的化探工作方法和異常查證評價技術;選擇上述礦區外圍及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吉峰地區、西陵梯地區、扎蘭屯市碰頭嶺地區、綽爾13公里溝地區、黑龍江省塔河縣塔源地區等12個地區為勘查示範區,進行中大比例尺化探示範性測量、異常查證、後續地質工作及工程驗證,發現了太平川鉬銅礦、大梁金礦等具有大中型遠景的礦產地,取得了很好的找礦成果。

2004年程志中、王學求、胡忠賢等在《森林沼澤區富含有機質樣品中金的存在形式及對分析的影響》一文中提出:有機質的存在有利於金的富集,但金不是以有機質結合形式存在,有很大一部分金以SO2包體形式存在。有機質存在對金的分析造成一定困難,用常規的王水溶礦法分析使樣品的含量偏低,而在採用四酸溶礦法(硝酸、氫氟酸、高氯酸、王水)驅逐樣品中的SO2後樣品金測定值明顯增高。這一建議對森林沼澤景觀區金異常查證具有指導意義。

2006年耿衛華、楊乃峰、馬曉陽研究了黑龍江省森林沼澤區地球化學亞景觀類型劃分,根據溫度、濕度、地貌、水系、土壤、元素地球化學分布等因素,將黑龍江省森林沼澤景觀劃分為上黑龍江低山丘陵亞景觀、呼中-塔河中低山亞景觀、黑河-孫吳低山亞景觀、小興安嶺-張廣才嶺中低山亞景觀、完達山低山丘陵亞景觀、鏡泊湖-雞東新生代玄武岩覆蓋區等6種二級景觀類型,對森林沼澤區二級景觀類型的劃分有一定參考價值。

2008年楊少平、焦保權、孫忠軍等發表了森林沼澤景觀區區域化探異常追蹤方法技術部分研究成果,提出森林沼澤景觀區區域化探異常追蹤可以選擇以下方法:①水系沉積物測量加密法,采樣密度3~4點/km2,采樣粒級-10~+60目;②土壤測量B層殘坡積物測量,采樣粒級取-20目;③有倒石堆地區採用滲濕土測量,采樣密度6~7點/km2。他們認為泥炭測量難以全面客觀反映異常情況,不宜使用。

截止到2011年,在黑龍江省地質調查研究總院、黑龍江省地球物理勘察院、吉林省地質調查院、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院、陝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二綜合物探大隊(原地質礦產部第二綜合大隊)、安徽省勘查技術院(原地質礦產部第一綜合物探大隊)等省區、隊的努力下,我國森林沼澤景觀區的1∶20萬區域化探掃面(水系沉積物測量)工作已經基本上完成,發現了數以萬計的地球化學異常;對測區的地質找礦工作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區域化探異常只查證了很少一部分,大量的區域化探異常處在待查階段。

② 國內外研究現狀怎麼寫

研究現狀是開題報告的關鍵部分,對開題報告的層次和水平起決定性作用,也是英語論文「文獻綜述」的基礎。

撰寫研究現狀之前,需要查閱與論文選題有關的國內外文獻,以便了解國內外在該選題上的研究現狀,比如:目前已經有了哪些方面的研究;這些研究是如何實施的;它們的研究方向和深度;取得了什麼成果;還有哪些問題有待解決等等。

對選題相關文獻的認真查閱不但可以讓我們避免進行無效重復的研究工作,而且可以開闊我們的視野、拓展我們的研究視角。通過較全面的國內外文獻資料的分析就可以發現以往研究的不足或漏洞,甚至可以啟迪新的研究思維和角度,為我們提供新的研究目的和切入點。

(2)壓力的國內研究成果擴展閱讀

寫論文研究現狀注意事項

研究現狀內容長度一般是在1000字左右。並要附上有權威性和時效性的參考文獻目錄。在寫研究現狀時,不能單純列舉,應避免繁瑣和不得要領。

另外也應避免空洞和泛泛而談。要先從大處著手,然後逐步歸攏,最後集中到本選題的研究問題上。要對所搜集到的研究文獻進行的歸納和整合,客觀地闡述研究背景,然後對巳有研究的不足進行主觀評論。

必須指出國內外文獻就相關論題已經提出的觀點、解決方法和階段性成果,闡述這些研究的廣度、深度和不足,從而提出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確定本選題研究的平台,並指出本選題的研究預期將有哪些突破。

③ 主要研究成果與結論

(1)全面分析了全球地質環境驅動力、組成要素、環境問題時空變化及未來趨勢,表明經濟全球化促使世界資源環境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交織程度日益加深。

按照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DPSIR)的技術框架,分析了全球化大背景下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等經濟活動對地質環境變化的驅動作用,研究了土地、水、礦產等地質環境要素隨時間變化規律和水土污染、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環境問題走向,梳理了國際社會為加強地質環境保護所做出的政策響應,並對未來全球地質環境形勢進行了研判。

研究表明:各國經濟發展和全球化深刻影響和改變了世界資源環境格局,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分化明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環境污染與生態惡化形勢日趨嚴峻,各國之間的資源、環境與生態影響不斷加大,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交織程度日益加深,全球經濟體面臨著傳統發展模式與可持續發展模式的艱難選擇。全球地質環境前景堪憂,對地質環境調查提出了新的課題:面向資源、環境與生態綜合管理構建地質環境研究新框架,加強地質環境科學對國土資源管理政策的支撐與溝通,加強全球化對地質環境變化驅動作用研究。

(2)梳理總結了新的世情下國際環境地質科學研究現狀與發展戰略,提出地球關鍵帶為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解決提供了一種新的圖景,是地質環境研究的新框架,並對地球關鍵帶內涵、特徵、研究範式與進展進行了系統歸納。

通過梳理新的世情下美國、歐盟等經濟體環境地質科學研究現狀與發展戰略,勾勒出國際環境地質科學研究根據國際、國內需求轉變的發展路線和脈絡,提出地球關鍵帶為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解決提供了一種新的圖景,是地質環境研究的新框架,在界定地球關鍵帶內涵與特徵的基礎上,分析了關鍵帶科學研究的DPSIR(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體系框架和3M(填圖—監測—建模)循環體系框架,從填圖、監測、建模三個方面總結了關鍵帶研究進展。

當今經濟社會所面臨的資源、環境和生態問題相互關聯、相互耦合,迫切需要打破傳統的學科界限,搭建一個新的技術框架,進行跨學科、多領域系統研究。地球關鍵帶將與經濟社會最密切的地球圈層作為獨立的開放系統,為這種需求提供了一個完整的系統框架。地球關鍵帶具有獨有的特徵:復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不斷變化、相互耦合;在空間展布上呈現出高度的非均質性;在垂向上呈現出明顯的分層特徵;在外在過程的作用下不斷發生著短期的變化和長期的演化。

地球關鍵帶科學有兩種研究範式:DPSIR體系框架,以環境問題的因果鏈為主線,從基礎研究通向管理措施;3M循環體系框架,以循環上升的認識過程為主線,從數據採集通向綜合分析。近年來研究進展表明,通過將地質學、水文學、土壤學、生態學等學科進行融合,地球關鍵帶科學為氣候變化、生態管護、水資源安全、自然災害防治等重大問題的解決展示了一種新的圖景。面向生態文明建設,我國地質環境工作應將地球關鍵帶作為重點靶區開展基礎地質和水工環地質綜合調查,建立近地表圈層三維地質框架;同時,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的小流域建設關鍵帶觀測站,為地質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搭建一個開放平台。

(3)採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了地質環境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地質環境的空間變化與脆弱特徵進行了定量評價,深化了對我國地質環境脆弱性的認識。

中國地質環境總體上具有明顯的先天脆弱性。通過對地質環境脆弱性內涵與特徵進行分析,採用層次分析法綜合考慮地質構造、地表形態和組成物質等影響因素構建了地質環境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地質環境的空間變化與脆弱特徵進行了定量評價,為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服務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實施和支撐生態國土建設提供基礎依據。

地質環境脆弱性評價結果表明:中度脆弱—極度脆弱區面積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3,總體脆弱是我國地質環境的突出特徵;我國區域地質環境脆弱程度呈現西北高東南低、西南高東北低的總體空間格局,大致以賀蘭山—六盤山—邛崍山—烏蒙山一線為界,此線以西地區地質環境脆弱程度高,此線以東地區地質環境脆弱程度低。區域地質環境脆弱性對社會經濟發展空間布局具有框架性的制約作用,地質環境脆弱度與人口密度、GDP等呈負相關關系。

(4)集成物質流分析與生態足跡方法建立了地質環境壓力評價體系與模型,定量刻畫了經濟發展對地質環境壓力的時間變化與空間變化,提高了對我國地質環境走勢的研判能力。

經濟活動通過資源開發所形成的輸入物質流和廢棄物排放所形成的輸出物質流,對地質環境施加壓力。地質環境壓力的大小可採用單位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上物質流的數量來衡量。基於這一認識,集成物質流分析方法與生態足跡方法構建了地質環境壓力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模型,評價模型將區域經濟活動強度與區域生態承載力耦合在一起,能夠更准確地衡量經濟發展對地質環境所產生的壓力大小。採用所建立的模型,對1995~2013年國家尺度的地質環境壓力的時間變化進行了定量分析,對1997~2013年省域尺度的地質環境壓力空間分布與時間變化進行了定量評估。

研究表明:1995~2013年,我國地質環境壓力指數經歷了緩慢增加、快速增加和平穩增加3個階段,說明經濟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壓力從緩慢加大、急劇加大開始向高位趨穩過渡;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資源需求增速放緩、節能減排力度加大,我國地質環境壓力可能將接近峰值,在高位趨穩後會緩慢下降。1997~2013年,省域地質環境壓力總體呈上升態勢,東部地區省域地質環境壓力較大,但近年有所減弱;西部地區地質環境壓力較小,但上升較快;地質環境壓力大的區域以京津冀地區為中心逐步向中部、西部地區擴展,其空間分布重心有從東部京津冀地區向中部、西部轉移的趨勢。2013年地質環境壓力的總體格局表現為以山西和京津冀地區為中心由東向西、由北向南遞減態勢。

(5)在分析經濟新常態下地質環境形勢、需求、問題與挑戰的基礎上,提出了邁向生態文明的地質環境調查戰略框架,明確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轉型方向、戰略重點與對策措施。

在論述地質環境調查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和理論基礎的基礎上,從驅動力、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環境管理等3個方面分析了經濟新常態下地質環境形勢發展趨向,剖析了生態文明建設對地質環境調查的需求與挑戰,對1999年以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進展與取得的成果進行了歸納總結,提出了邁向生態文明的地質環境調查戰略框架,明確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轉型方向、戰略目標、戰略重點與對策措施。

新的歷史時期,地質環境調查要以生態文明建設及其重大戰略實施為核心,突出水資源安全、地質災害防治、空間格局優化、地質環境健康等四類問題,抓好水文地質調查、地質災害調查、環境地質調查、地質環境健康調查、地質環境管理研究、地質環境監測體系建設等六大戰略任務,夯實填圖、監測與建模三個基礎,構建地質環境信息系統平台,不斷深化區域地質環境的認知程度與規律把握,促進地質環境與生態系統交互作用過程耦合,服務與支撐生態文明建設不斷走向深入。面向生態文明建設,地質環境調查需要實現六個轉變:在研究對象上,實現從特定的地質實體向地球關鍵帶轉變;在研究模式上,實現從偏重於填圖向填圖—監測—建模一體化轉變;在效用評價上,實現從偏重資源價值向資源價值與生態價值耦合方向轉變;在問題應對上,實現從偏重事後應急向事前預警轉變;在組織實施上,實現從單純依賴地質部門向聯合大地學部門轉變;在國際視野上,實現從偏重解決國內問題向積極參與全球地質環境治理轉變。

(6)針對國家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需要,通過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災害分布和礦產資源開發現狀及前景分析,提出了主體功能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布局與宏觀部署方向。

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是我國優化國土開發格局的重要戰略舉措,目前已全面進入實施階段。根據全國與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梳理了全國主體功能區分布總體布局,統計分析了各類主體功能區地質環境事件分布、礦產資源開發現狀與前景,研究提出了主體功能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與布局方向。

研究表明:優化開發區域和重點開發區域地質環境事件分布相對密集,農產品主產區和生態功能區分布相對稀疏,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地質災害威脅,重點開發區域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水土污染;金屬礦產資源開發與重點生態功能區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重疊性,煤炭資源開發與重點開發區域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重疊性;我國重要礦產資源西移的分布格局初步形成,西部地區是我國生態服務供給的主陣地,資源開發是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面臨的重要問題。服務主體功能區戰略實施,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是:按照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確定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和生態功能區的地質環境調查服務方向和重點任務,形成與城市化、農業發展和生態安全格局相適應地地質環境調查工作布局,推動制約主體功能區建設的重大地質環境問題的解決,推進各地區主體功能的強化和提升。

(7)針對國家實施重大區域發展戰略需要,通過對重要經濟區資源環境形勢進行深入分析,提出了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與工作布局。

在總結重要經濟區布局與發展方向的基礎上,對重要經濟區水資源、土地資源、污水與廢棄物排放、地質環境事件等資源環境形勢進行了深入分析,系統梳理了面臨的主要地質環境問題,回顧總結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進展、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研究提出了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與工作布局,以期為推進重要經濟區和城市群地質環境調查計劃提供決策參考。

圍繞不同需求,循序漸進推進地質環境調查。服務國土空間開發規劃編制,服務水土資源開發、工程建設與城市管理,服務地質環境精細化管理,服務資源、環境與生態綜合管理,由面上1∶25萬調查尺度向重點區1∶5萬調查尺度、由重點區向完整的地質單元、由靜態的地質框架向動態的地質環境過程不斷推進、拓展和深化。圍繞四大區帶,布局地質環境調查工作。環渤海及京津冀協同發展地區加強含水層及地下水開發引發的地質環境問題、環渤海海岸帶、活動斷裂調查。絲綢之路經濟帶加強水文地質、城市與重大工程建設區工程地質、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長江經濟帶加強地下水與土壤污染、突發性地質災害、礦山地質環境、重大工程建設區工程地質、活動斷裂調查等。泛珠江三角洲地區加強地下水與土壤污染、地質災害、海岸帶重大工程建設區工程地質調查。

④ 姚武的主要研究成果

完成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面上)、教育部科技發展重點基金、教育部骨幹教師資助計劃、鐵道部重點項目、上海市科技發展基金、京福高速公路、龍灘電站、蘇通大橋和洋山深水港科技攻關項目在內的各類研究課題十餘項。其中智能水泥基材料和海工混凝土耐久性等研究成果居於國內領先水平。目前主持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性碳纖維水泥基材料鋪覆層對鋼筋混凝土陰極保護的機理研究》、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水泥低能耗制備與高效利用的基礎研究》等重要研究課題。在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of 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 Experimental Mechanics,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復合材料學報等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150餘篇,其中被SCI收錄34篇、EI收錄65篇、ISTP收錄2篇,論文被SCI引用150餘次。近年來先後榮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上海自然科學三等獎等多項省部級獎,出版專著和教材8部,授權發明專利4項。

⑤ 就業力的國內對就業力的研究成果與定義

自2007年3月份開始,山東省政府委託山東經濟學院和山東社科院聯合開展山東省人才供需預測研究。作為該課題最新階段性成果的《 2009年山東省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研究》(下稱《就業力研究》), 12月27日新鮮出爐。《就業力研究》提出,從根本上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必須把大學生就業政策的目標從提高「就業率」轉向提升「就業力」,將過去畢業之際的就業指導與供需見面政策,向前推進到高等教育過程中,建立以培養大學生就業力為核心,政府、高校、用人單位緊密配合、整體推動的就業政策體系。 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610萬,山東省內有高校畢業生43.6萬人,加上省外高校山東生源畢業生回魯及往年未就業畢業生,省內求職高校畢業生首次突破60萬人。因此,有人將大學生就業難的直接原因歸結為高校擴招導致大學生數量激增。但山東省人才供需預測研究課題組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當前就業市場明顯呈現出結構性就業難的特點,調查顯示,88.51%的大學生以大中型城市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為就業首選目標,而相對貧困地區和一些中小企業卻很難招到適用人才。因此,課題組認為,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根源並不在於大學生數量過多,而在於沒有形成高等教育質量提升與產業優化升級的良性互動發展機制,一方面以低端製造為主的產業結構嚴重製約了大學生就業崗位的創造;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培養質量也無法滿足產業優化升級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於提升大學生的就業力,這也是促進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社會人才需求對接的突破口。 就業力是指個人在經過學習過程後,能夠具備獲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課題組主要負責人、山東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張體勤解釋,與就業率是數量概念、注重通過引導就業意向和拓寬求職渠道提高大學生就業數量不同,就業力這一質量概念並非只注重短期就業數量,而是重視大學生的競爭力。
課題組通過訪談、問卷等樣本調查和實證研究方法,分別對大學生畢業時達到的就業力水平和實際工作所要求的就業力進行了比較分析,顯示出畢業生具備的就業力總體水平低於用人單位實際工作的要求,且二者的差異具有顯著性。
分學科比較,不同學科畢業生就業力滿足用人單位實際工作要求的程度差距最大的為經濟學,其後依次為醫學、工學、管理學、理學、法學和文史哲類專業。
分學歷層次比較,普通專科畢業生的就業力與用人單位的實際要求差距最大,其後依次為普通本科、碩士和高職專科。這一結果說明,普通本專科教育在就業力培養上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而高職教育由於其面向市場、貼近「實戰」的定位,在滿足用人單位需求方面已經逐漸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優勢。
就業力分項比較,實際工作要求較高而畢業生水平相對較低的前 10 項就業力分別是:談判能力、捕捉機遇能力、壓力承受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協調組織能力、主動性、時間管理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處理人際沖突能力。而這10項就業力基本屬於承擔較高層次工作所需要的人際溝通和實際操作能力,這正是高等教育與勞動力市場需求脫節的主要方面,也是當前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關鍵環節。 通過調查分析,課題組得出結論:就業力不足是社會人才供給與需求之間最深層次的內在矛盾,是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症結所在,提升大學生就業力是一項緊迫而又長期的任務。
提升大學生就業力,需要多方攜手做好一些開拓性工作。政府方面,首先,要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真正賦予高校自主核定辦學規模、制定招生方案、調節系科招生比例、設置和調整學科專業,自主制定教學計劃等權利。其次,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建立大學就業力教育基金,鼓勵和引導高校改革教育教學模式。另外,政府要建立就業力信息平台,為人才供需對接提供信息支持。
高校方面,要完善以就業力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讓所有學生都有充分機會利用大學教育發展其就業力。 實施重點包括推行通識教育與彈性學制,延緩專業分流,擴大學生職業發展選擇空間及對產業人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鼓勵教師在教學方法和課程內容中融入表達溝通、團隊合作、問題解決等核心就業力的培養。
企業方面,要加強與政府、高校的合作,更加積極地參與人才培養過程,更加主動地融入就業政策體系。 如全程參與學校課程體系制定,為學生提供實踐實習工作機會,把實習學生作為重要的人力資源儲備,納入企業整體人力資源戰略規劃,推行模擬化的職場體驗課程,把畢業生從「原材料」變成「備用件」。國內已經有些企業在這方面做探索性的研究,比如南富士職前培訓,他們的口號就是「系統培訓,提升就業力」。

⑥ 如何查國內最新的研究成果

你可以去科技查新工作站去查詢,一般知名大學或研究院所,都可以提供這個服務的,當然是收費的 。有的城市的科技信息中心,也可以提供這個查新服務的。希望能幫到你,有問題接著問。

⑦ 科研工作人員是不是壓力都很大

科研工作人員是壓力都很大:
1、科研工作最大的壓力來源於科研項目和基金競爭,也就是所謂的「跑經費」「爭項目」。不少青年科研人員正因為項目爭取難、壓力大才自嘲為「青稞」。青年科研人員的職稱越高,其科研項目和基金競爭的壓力越大。領導獨立研究組的研究員、隸屬某個研究組的研究員、領導獨立研究組的副研究員、隸屬某個研究組的副研究員以及助理研究員,他們認為科研項目和基金競爭壓力最大的比例分別是:75%、60.13%、43.8%、40.71%、36.96%。
在科研或實驗工作之外,青年科研人員花在「跑項目」上的時間最多。調查顯示,66.7%的人把科研或實驗之外的時間花在了爭取項目(申報經費)上,僅有17.45%和1.97%的人選擇參加學術會議和科普活動。
2、對於任何一名科研人員來說,從開始投身科研工作起,到做出科研成果,並最終影響所在研究領域乃至整個國家總體的科研情況,似乎都很難離開微觀層面「自身的學歷和工作經驗」「自身的科研天賦和水平」,中觀層面「同研究組中學生或研究人員的能力」「課題組的機遇和硬體條件」「所在研究機構內部的政策或制度」,以及宏觀層面 「國內的大背景下科研政策或制度」等因素。

⑧ 國內研究現狀

1.2.2.1 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研究已步入規范化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開展了大規模的地質工作,產生了大量的實物地質資料。當時的管理模式是由各地勘單位建立岩心庫,一些地質局和地質院校建立地質博物館,保管資料設施簡陋,技術方法落後,服務對象大多限於本單位或本系統,對地質資料的服務意識較為淡薄,基本不提供對社會的服務。對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的研究工作開展較少。

2002年,國務院印發了《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349號),明確提出了實物地質資料的概念「是指在地質工作中形成的岩礦心、各類標本、光薄片、樣品等」,明確了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的內容:「公開和利用」,並明確提出「探礦權人、采礦權人匯交的地質資料等由地質資料館或者地質資料保管單位予以公開」、「保護期內的地質資料可以有償利用等」。

2003年,國土資源部發布了《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明確了國家級和省級地質資料館的服務職責「地質資料館藏機構應當利用現代信息處理技術,提高地質資料的處理、保管水平,建立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網路系統,公布地質資料目錄,開展對地質資料的綜合研究工作,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為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

2008年,國土資源部印發了《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我國實物地質資料服務工作進入新的階段。辦法明確規定了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機構的職能「建立健全館藏實物地質資料保管、利用制度」「並向社會提供實物地質資料服務」。

2012年,國土資源部辦公廳又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原始地質資料管理的通知》【國土資廳發〔2012〕57】),再次明確了「館藏機構及受託單位應積極創造條件建設地質資料庫房,依照相關規定對原始地質資料進行保管和提供服務」。

1.2.2.2 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研究開始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

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專家翻譯了部分發達國家的相關資料,對包括美國、澳大利亞、英國、荷蘭等國家的實物地質資料服務情況進行了考察,並撰文介紹了這些國家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的先進經驗。如:任香愛(2013)發表的《中國與部分發達國家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政策與方法對比》,分析了發達國家與我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政策方法;劉鳳民、任香愛、夏浩東等(2013)發表了《荷蘭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概況》及《英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情況及其啟示》;陳新宇(2013)發表了《俄羅斯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與服務》及《國外地質資料管理服務特點與加強我國地質資料管理和服務的建議》。

1.2.2.3 我國各省和各行業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研究開始起步

近年來,各省主管部門開始了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研究。各省管理人員針對各省的不同情況,介紹了各省的服務現狀及管理建議,對建立我國省級實物地質資料服務模式做出了探討。如任香愛(2013)發表的《省級實物地質資料館建設面臨的問題及建議》,樂艷莉、陳忠良(2011)發表的《上海市實物地質資料信息管理與服務系統建設》,李東風等(2013)發表的《建立遼寧省礦產資源勘查實物地質資料篩選分級標準的思考》,李卉、於順然(2012)發表的《江蘇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現狀與對策建議》,張紅、張美芝(2008)發表的《山東省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現狀及對策》等。

各行業也根據行業的不同,對實物地質資料服務體系進行了探討。如賈顯英(2013)發表的《淺談油田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現狀與對策》,岳玉山(2009)等發表的《地質岩心實物資料的標准化管理》。

1.2.2.4 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研究內容由生產管理向公共服務轉變

最初幾年,實物地質資料研究的內容大多數屬於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即採集、匯交、庫藏等方面),服務研究資料較少。近年來,實物地質資料研究的內容開始逐步轉向服務研究轉變。如:任香愛與張業成(2013)發表的《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研究與產品開發的總體設想》,提出了開展我國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研究的總體設想;高鵬鑫(2013)發表的《實物地質資料服務體系框架及其內部組合關系》,論述了服務研究的框架及體系內部各子體系的相互關系;本人(2013)也進行了探索性研究,發表了《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與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初步探討》。

從目前國內外研究情況看,存在以下問題:

(1)由於國情不同,還沒有完全可以借鑒的國外關於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的研究成果的成熟模式,需要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服務體系。

(2)國內對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的研究剛剛起步,近年來也取得明顯的進展。但大多數可借鑒的研究資料屬於地質資料的范疇,由於實物地質資料的特殊性,有針對性地服務研究還比較薄弱。

(3)目前國內的研究成果大多數偏重於對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研究,對服務的研究比較薄弱。

(4)對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的研究僅限於個別產品的開發和利用,還沒有根據公共服務需求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服務體系。

⑨ 組織行為學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個人是否能夠體驗到工作壓力,主要取決於等因素

答案:組織行來為學家的源研究成果表明,個人是否能夠體驗到工作壓力,主要取決於(知覺、經歷、壓力與工作績效關系、人際關系)因素
組織行為學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個人是否能夠體驗到工作壓力,主要取決於知覺、經歷、壓力與工作績效關系、人際關系等因素

⑩ 我們要寫研究綜述,請問怎麼查國外研究成果啊!我只能找到國內的~給個實例吧

給你個能夠下載英文論文專網站:屬https://xue.glgoo.org/

閱讀全文

與壓力的國內研究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