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首次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時間是多少
2013年10月24日至25日,我國在北京召開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
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中國和周邊多個國家的關系得到極大提升。
② 中國睦鄰友好周邊外交政策對促進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周邊外交是中國和平外交的戰略基點,中國奉行睦鄰友好的周邊外交政策。進入21世紀,面臨新的國際國內形勢,中國政府明確提出以"與鄰為善,以鄰為伴"作為新時期中國睦鄰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針,這標志著中國的睦鄰外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此外交新理念的指導下,中國積極展開與周邊國家的友好交往,雙邊合作與多邊合作長足發展,取得了豐碩的外交成果。與此同時,在周邊外交中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這需要以雙邊和多邊為基本合作形式,通過建立對話與合作機制實現共同安全、共同發展。
③ 中國周邊外交的亮點和難點有哪些
中共十八大提出,中國將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主動應對各種挑戰。一年來,中央高度重視周邊在中國發展大局和外交全局中的重要作用,展開一系列外交活動,亮點頻現。
一是加強政策宣示,倡導友好合作,化被動應對為積極進取。一年來,中國主要領導人頻繁出訪周邊國家,接待周邊國家領導人來訪,摸清情況,果斷決策,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重大友好合作倡議。2013年10月,中央召開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重申我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理念,為我國發展爭取良好的周邊環境,同時使我國發展更多惠及周邊國家,實現共同發展。這一重要政策宣示,對內統一思想認識,對外解疑釋惑,推動了各項合作倡議的實施。
二是加大外交資源投入,與陸疆近鄰乃至大周邊國家的互利合作踏上新台階。一年來,進一步鞏固與深化了同俄羅斯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系,通過雙邊和多邊合作加強了同中亞和部分南亞國家的政治互信、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妥善處理同印度的邊界爭端和經貿關系,提出建立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發展同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等東盟西部國家的互聯互通合作。從近鄰出發,友好合作進一步向西亞、外高加索和中東歐地區擴展,我國經略大周邊的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三是在東部和東南部海疆戰略方向,我國採取果決行動,維護國家主權和海洋權益的斗爭取得階段性成果。中央建立權威的維護海洋權益領導機構,確定大政方針,協調各方面工作。國家建立統一的海上執法維權機構,加大執法維權投入,實現對釣魚島附近海域常態化巡航執法,打破了日本對該海域的實際控制局面。建立三沙市,統一經略我國南海海域的安全與開發事務。堅持對黃岩島、仁愛礁等海域的管控,增強了我國在整個南海地區的實際存在。對存在海權爭議的國家,有針對性地做工作,就共同開發海上油氣資源同汶萊達成共識,同馬來西亞達成一定默契,推動越南與我國相向而行,孤立了菲律賓,使其綁架東盟國家一致對我國的圖謀遭到失敗。
四是反制美國遏制與圍堵我國的戰略圖謀取得一定成效。我國提出同美國建立「相互尊重,合作共贏」新型大國關系,深化同俄羅斯、歐盟和新興大國的合作,牽制了美國對我國遏制的圖謀。同時,我國加強海空軍一體化建設,現代化艦隊從原來的近海維權向外發展,挺進太平洋深海,展示了我建設海洋強國的堅定決心和巨大潛力。
但我們應清醒地看到,我國周邊安全環境還有很多問題尚未完全解決,有的甚至仍在惡化,還有新的問題在涌現。我們應密切注視東亞和整個周邊局勢的演化,科學預判,主動應對,以便在任何情況下都立於不敗之地。
把握國內與國際兩個大局,加強整個對外戰略的統籌運作。緊緊抓住和好好利用當前的戰略機遇期,全面深化改革,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進一步增強我國的綜合實力。以建立國家安全委員會為契機,根據不斷變化的新形勢,對國內與國際安全全面謀劃,穩定與發展大國關系,加強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商同有關國家盡快落實我國提出的一系列加強與周邊國家互利合作的建議。加強軍隊現代化建設,我國不想通過軍事手段解決同任何國家的領土爭端,但必須做好隨時進行軍事斗爭的准備。
精心謀篇布局,反制美國「戰略重心東移」的實施。要通過倡導建立新型大國關系,鈍化美國對亞洲戰略調整的進攻鋒芒,牽制其實施的步伐,削弱美國在亞太的戰略支點。通過揭露日本改變二戰結果的圖謀和在東亞挑起戰端的危險,促使美國提高對日本重走軍國主義老路的警惕。本文來源:瞭望觀察網
鞏固與擴大我國在釣魚島維權斗爭中取得的成果,挫敗日本借釣魚島爭端反華的戰略圖謀。大力加強海上執法隊伍建設,積極有效地承擔起釣魚島附近海域的巡航任務,使巡航活動常態化,打掉日本的所謂「實際管轄權」,逐漸實現我國對釣魚島附近海域的全面管控。東海航空識別區已宣告建立,有關規定要堅決落實到位。揭露日本以捍衛「海上權益」為借口強軍備戰,重溫「大東亞共榮」舊夢的妄想。揭露和挫敗日本利用金錢和「共同價值觀」在我國周邊構建制華包圍圈的陰謀。對安倍政府的一系列挑釁行為,不僅要嚴詞譴責,還要制定具體的嚴厲反制措施。
大力做東盟國家的工作,緩解南海爭端,增強我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加大對南海海域的巡查,擴大我國在那裡的有效存在。東盟國家是我國經貿合作的重要夥伴,要加緊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和互聯互通命運共同體的建設。要針對不同國家採取有所區別的政策,消除政治安全上對我的疑慮,實現經貿合作上的互利共贏。
密切關注整個陸地周邊形勢的變化,進一步加固我國陸地戰略屏障。朝鮮政局變幻莫測,俄羅斯對亞洲戰略調整,中亞國家內部的不安定因素增加,北約國家2014年從阿富汗撤軍,美國在中東啟動收縮政策等,這一切都可能給我國相關地區帶來復雜因素,特別伊斯蘭宗教極端勢力的增長和恐怖主義暴力活動的加劇。對此,宜未雨綢繆,及早採取防範與應對措施。□
④ 中國2015外交面臨哪些新的國際形勢
在全球化進程不斷加速和深化、世界格局變動和轉型的形勢下,中國與外部世界關系的不確定性在增加。跨國創造、製造和消費使全球資金、技術和人才的流動加快,世界各國需要共同維護國際秩序,共同面對環境、移民、反腐敗、跨國犯罪、糧食、能源等問題。同時,中國與外部世界經濟的相互依賴挑戰著中國處理國際關系的一些傳統觀念。
崛起中的中國在國際舞台上具有身份和利益的不確定性和矛盾性,這對中國處理對外關系構成非常嚴峻的挑戰,也給中國制定對外政策和發展國際關系提出新的要求,「如何維護自身利益」「如何堅持國家對外戰略目標」「如何處理中美及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的關系」「如何在國際上發揮積極和建設性作用」「如何確保我國外交保持其正確性和合理性」均是需要認真面對的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賈慶國提出,我們需要認清形勢,充分認識新時期中國在外交上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既要維護過去和現在的利益,也要維護未來的利益,慎重界定核心利益,保持低調務實、謹言慎行、順勢而為、量力而為、有所為、有所不為、借力而為,不要急於出手,更不要隨意「亮劍」。
針對中美關系問題,雖然美國超級大國的地位在可預見的未來無可撼動,但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其經濟遭到重創,軍事能力的增速大幅減緩,在國際上的綜合實力和影響力相對下降;與之對應的是,中國的經濟規模開始快速接近美國,擁有了以航母、殲20為代表的一系列先進武器裝備,解放軍的軍事訓練質量也有明顯改善。中國不搞領土擴張,在國際上主要通過貿易的方式來增加國家財富、謀求地位和聲望,在諸如市場經濟、法治、人權和民主的價值觀念上與美國的差距也在縮小,這些都有利於避免中國在崛起過程中與美國發生對抗。當然,中美要避免對抗、實現合作需要雙方的共同努力,審慎處理這一關系,避免使彼此的擔心變成敵對、對抗甚至戰爭。中美在氣候、朝核、雙邊投資協定等許多具體問題上的合作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步子還不大,成效還不太明顯。
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存在兩個重要問題:一是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以及與日本的領土和海洋權益問題,二是中日關系的歷史問題。「如何堅持原則,管控爭端,避免沖突,是對新一屆黨和政府領導人的考驗。」賈慶國認為還是要回到鄧小平提出的「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上,此原則適用於過去,也適用於現在和將來。
⑤ 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的召開時間是哪一年
2013年10月24日至25日,黨中央在北京召開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中國和周邊多個國家的關系得到極大提升。
⑥ 如何解讀"一帶一路"政策對中國周邊外交乃至中國外交的影響
長期以來,作為全球霸權的美國不僅是中國處理大國關系的主要對象,也是塑造中國周邊環境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之一,在戰略、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等各個維度深刻影響亞太及歐亞地區。由於美國在「一帶一路」構想所涉及的東南亞、南亞、中亞及俄羅斯、中東等地均長期以來擁有重要的戰略存在及外交運籌,因此中國在規劃和實施「一帶一路」構想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將受到美國的影響,也進一步凸顯了研究把握美國學界、政策界及輿論界對「一帶一路」意圖、方式及前景看法的重要意義。
一、美方對中國提出「一帶一路」意圖的認知
美方看來,出於抗衡美國「亞太再平衡」等一系列考慮,中國提出陸海並進的「一帶一路」倡議,一方面在戰略空間上可以實現向西拓展,另一方面也能滿足中國快速增長的能源資源進口需求及急迫的海上通道安全需求。此外,中國在雙邊關系、地區及全球事務上拉攏俄羅斯,意在振興歐亞地緣板塊,在政治、經濟等諸多方面打造「去美國化」的地區及全球秩序。
(一)陸上「西進」和海上擴展:拓展戰略空間
美方認為,中國既是陸上大國,也是海上大國。不斷崛起的中國勢力將加速擴張,必然會將自身力量擴展至全球地緣政治的支點,覆蓋整個歐亞大陸。當前,中國已經深入歐亞大陸,通過拓展貿易、修建油氣管線等方式緊密加強與中亞國家的聯系,但是「擴展的范圍還遠遠不夠」[4],中國力量還將繼續在陸上向西延伸,在海上加速擴展,追求陸權和海權的齊頭並進及再平衡。
從陸上來看,「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為中國提供了在經濟和外交上拉近「本國與南亞、中亞和包括沙烏地阿拉伯在內海灣國家關系」的機遇」[5],超越長期以來中國對外開放和交往主要面向的東亞及太平洋方向,向廣闊的西部方向大力拓展。下一階段,中國將在美國從阿富汗撤軍之際密切與阿的經濟和商業聯系,進一步拉攏巴基斯坦以打通赴印度洋通道,增強與資源豐富的海灣及非洲國家的互聯互通。另外,歐盟也將成為中國擴大共同利益的工作重點[6]。從海上來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將使中國的觸角超越西太平洋海域,向南深入南太平洋、向西開辟進入印度洋通道,與美國、印度、日本等國在這些海域的海上力量抗衡。此外,「西進」還與中國國內區域發展戰略相輔相成,將會加快中國「西部大開發」的進程,加強西部邊界和各省的安全[7]。
(二)抗衡美國「亞太再平衡」
美方認為,美國推進「亞太再平衡」戰略以來,安全上推動與地區盟友及夥伴的軍事聯盟,政治上靠近和拉攏中國周邊國家,經濟上打造具排他性質的「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以下簡稱TPP),被中國視作全方位遏制和打壓中國的戰略手段。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中美關系越來越具有沖突和零和博弈的性質[8]。
中國主動出擊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本質上是在美國主導力缺乏、區域合作機制化程度較低的中亞、南亞、中東及其他相關地區推行一體化戰略。中國一方面可以避免在東亞與美國的競爭和對抗進一步激化,另一方面擴大自身影響力,以經濟合作為先行力,逐步帶動和整合政治和安全領域的協作。
以中亞地區為例,中國在中亞尚無類似自由貿易協定一類的地區機制,這抑制了中國與中亞經濟融合,而中國必須把握中亞為中國提供通向世界市場出口通道的意義[9]。隨著俄羅斯在中亞實力的相對下降和美國從阿富汗撤軍,中國在中亞影響力將日益上升,在資金方面比美國更具優勢,從而對美國在中亞的存在形成挑戰[10]。
一種更為激進的觀點認為,中國新領導人上任後提出一系列外交新理念及舉措,意在與美國尋求陸上及海上戰略空間的權力分享甚至勢力劃分。中國提出「新型大國關系」理念實質在與美國瓜分太平洋水域,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目的在於將東盟海洋空間劃歸自己的太平洋水域勢力范圍[11]。中國將在東亞地區之外打造以自身為中心的經濟圈,更多地與發展中國家而非僅僅是發達國家進行經濟融合,化解美國以TPP為手段對中國的擠壓,進而對美國在亞太地區對中國進行的遏制和圍堵形成有效的反制。
(三)聯合俄羅斯等國,重振歐亞地緣戰略板塊,構建「去美國化」地區秩序
美方認為,2013年以來,中俄首腦互訪、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系顯著加強、中俄天然氣協定簽訂等一系列雙邊重大往來表明,兩國正摒棄分歧,空前加強戰略團結並形成事實上的「准同盟」,打造「新的反美軸心」[12]。中俄明確指向美國,旨在對抗和反擊美國在亞太和歐亞地區的控制力,重新奪回地區主導權。兩國在斯諾登事件、敘利亞危機及烏克蘭危機上的協作,實質是對抗以美歐為中心的價值觀,重新制定地區和全球秩序,同時對包括日本等國在內的美國地區盟友起到震懾作用。在這一過程中,中俄各取所需、優勢互補,俄羅斯獲得了來自中國的經濟動力,中國則得到了巨額的能源利益。
此外,中國對俄羅斯、印度、蒙古等中國周邊歐亞大國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不斷提升。除俄羅斯以外,2013年蒙古和印度總理相繼訪華。這說明,中國加速實施外交和周邊戰略,重心向亞洲內陸調整,一方面有利於打造貫穿歐亞大陸的經濟集團,另一方面也降低俄羅斯和印度影響力,獲取這些國家的資源並讓其在外交上向中國靠攏[13]。
值得注意的是,美方認為中國正在加強自身主導下的地區機制,通過打造亞信峰會、提振亞太經合組織(以下簡稱APEC)構建「去美國化」秩序。2014年中國主導召開亞信峰會,並將繼續擔任接下來兩年的輪值主席國,美國及在亞太最重要盟友日本僅作為「觀察員」身份參會。這表明,中國試圖在美國缺席的情況下,通過反恐、經濟合作等手段加強亞洲內部的多邊機制化交流。盡管亞信峰會能否成為具有凝聚力的多邊安全體系尚存不確定性,但是它「可能會決定亞洲未來發展的方向」[14]。另外,作為2014年APEC輪值主席國,中國大力強調APEC的重要性,這是因為「美國近年來不太重視APEC,這讓中國看到了一個機會」
.................
⑦ 新一屆中共中央周邊外交座談會上提出的中國周邊外交戰略目標要服務於什麼
中國周邊外交的戰略目標,就是服從和服務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面發展同周邊國家的關系,鞏固睦鄰友好,深化互利合作,維護和用好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努力使周邊同中國政治關系更加友好、經濟紐帶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聯系更加緊密。
⑧ 中國周邊經濟外交的成就及現狀論文1500字左右
中國同周邊國家的經濟交往有秦漢時期的絲綢之路的開辟,到了漢朝不斷擴大,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的發展,使得中國和周邊國家交往密切。隋唐宋元時期採取比較開明開放的國策,同周邊國家的的經濟交往更加頻繁,比如東部的日本朝鮮,東南下附屬國,以及同印度西域、中亞等國的交往是外國的商品不斷流入中國,中國的絲綢瓷器商品等流入外國,是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時期;到了明清時期,大多採取海禁政策和閉關鎖國政策,中國同外國經濟交往有所減少,但是同周邊國家的交往並沒有中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採取開昂的國策,同外國經濟交往處於黃金時期,各項經濟指數不斷提高。加入到了東南亞經濟組織和上海合作組織,同歐洲國家簽署了許多經濟合作協議,特別是區域經濟聯盟,上海合作組織的產生,把中國同周邊國家的經濟交往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主要成就:
其一,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是中國開展對外經濟外交的重大舉措。中國正式成為WTO一員,標志著中國的經濟外交政策取得極大成功,意味著中國將與佔世界經濟貿易額90%以上的國家和地區發展經濟貿易關系,意味著中國的增長速度將由此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對全球經濟的發展也必將帶來深遠的影響。
其二,亞太經合組織成為中國開展經濟外交的重要舞台。作為一個跨區域的經濟合作論壇,亞太經合組織在推動不同層次的區域合作機制、加強成員國溝通與協調、尋求利益交匯點以及促進全球化健康發展方面,發揮著獨特的紐帶作用。
其三,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中國開展經濟外交的最新嘗試。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不僅將加強雙方業已存在的經濟合作,也將有助於擴大雙方的貿易和投資。
其四,中國近年來在非洲、中亞以及南美地區開展的能源外交也是中國經濟外交的一大亮點。
中國的經濟外交成就是顯著的,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成、中日韓自貿區談判如火如荼地進行中,近年和緬甸關於石油管道的合作以及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口建設、中國與俄羅斯在能源方面的合作也不可忽視;海峽兩岸已經簽訂ECFA,確保經濟合作雙贏。 中國經濟外交戰略是中國推動建立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和諧世界理念的重要詮釋,是中國堅持平等互惠原則基礎上拓展對外關系的重要手段,對於推動中國的改革開放,促進經濟建設與產業結構升級、貿易自由化、吸引外資發揮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對於加深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相互交往和相互理解,拓展國際市場起到巨大的作用。有利於消除周邊國家對於中國經濟發展與和平崛起的擔憂,改善中國周邊的安全環境,也有利於中國拓展國際經濟影響力、展現大國國際形象。具體現狀:
其一,隨著中國對外貿易總量的持續增長,中國進入了一個國際貿易摩擦的高發期。這將是中國在經濟崛起中不得不面對的日益嚴峻的國際經濟環境。
其二,在全球資源日益短缺、中國經濟又高速發展的背景下,中國對外能源和資源的依存度急劇增高,並因在全球資源市場缺乏國際定價權而陷入被動局面。
中國目前所面臨的國際經濟挑戰並非偶然,在國際貿易市場與全球資源市場獲得「規則制定權」對於中國來說絕對具有戰略意義。中國走到了經濟崛起、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要實現和平崛起,中國的經濟外交還需要進一步規劃與完善。
⑨ 2015中國外交,一個重點,倆條主線分別指什麼,詳細
2015中國外交「一個重點、兩條主線」令人期待
2015-03-10 10:56 人民日報客戶端
中國釋放著感染世界的力量,中國的「朋友圈」自然越來越大,好朋友、好夥伴越來越多。中國已同世界上70多個國家和諸多地區組織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夥伴關系,基本形成覆蓋全球的夥伴關系網路,用結伴但不結盟的全新實踐詮釋著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理念。
「一個重點、兩條主線」,這是2015年中國外交的關鍵詞。全面推進「一帶一路」就是這個重點,奉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倡導共同發展的理念,鎖定合作共贏的目標,「不是中方一家的『獨奏曲』,而是各國共同參與的『交響樂』」。做好和平與發展這兩篇大文章就是兩條主線。中國將同國際社會一道辦好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以史為鑒,開辟未來——世界將共同感受中國維護和平的強大力量。中國將積極參與聯合國發展峰會和國際氣候變化合作,推動制定符合廣大發展中國家利益的2015後發展議程和新的應對氣候變化安排——世界將共同感受中國促進共同發展的建設性作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中國和平發展的新路,開創了人類的歷史。各國合作共贏的新路,正在中國同世界的互動之中向前鋪展開來。這就是中國外交的故事,飽含「為國家擔當、為世界盡責」的動人故事,展示出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⑩ 2015年中國外交新氣象"新"在哪裡
三大新氣象
1、主場外交:兩場盛會展示新角色
北京APEC會議與上海亞信會議相互呼專應,集屬中展現了中國正擔負起的新角色——前者是在亞太乃至全球的經貿引領地位,後者是在亞洲安全事務方面的積極作為。
2、特色外交:大國外交新起點
中國要培育有自己特色的大國外交理念,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爭取世界各國對中國夢的理解和支持,追求中國人民和各國人民的共同福祉,作出了五個「不會改變」的戰略判斷。這個新起點也可以視為中國開啟了外交新常態。
3、進取外交:不避分歧凝聚新共識
中國守信重義,不避矛盾分歧,塑造互利共贏格局的大國外交,中國外交新常態下的2015年,舊問題或將繼續存在,新問題可能隨時出現,但一兩朵雲彩遮不住中國外交的晴空,中國外交將結出更多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