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紅軍長征取得了哪些成果
在整整兩年中,紅軍長征轉戰十四個省,歷經曲折,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保存回和鍛煉答了革命的基幹力量,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了西北,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
紅軍長征的勝利,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長征是在糾正了「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和反對了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在遵義會議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確領導下取得勝利的。它充分表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艱苦卓絕的斗爭精神。這種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和她所領導的紅軍發展壯大的巨大精神力量,並給了全國人民以巨大的影響。中國工農紅軍的三大主力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先後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內進行了戰略大轉移。長征勝利地跨越了12個省、總行程達2.5萬里以上。雖然失去了南方原有的根據地,損失了很大一部分力量,但是保存和鍛煉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骨幹,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種子。正當抗日戰爭的烽火即將在全國熊熊燃燒起來的時候,這三支主力紅軍為擔負起中國革命的新任務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神聖職責而在西北會師,這無疑是一個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事件。
2. 2000年以來中國在航天方面的科技成果
中國2000年以來的航天重大科技成就有:
一、神舟一號
神舟一號飛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載人航天計劃中發射的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飛船於1999年11月20日凌晨6點30分在酒泉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承擔發射任務的是在長征-2F捆綁式火箭的基礎上改進研製的長征2號F載人航天火箭。
在發射點火十分鍾後,船箭分離,並准確進入預定軌道。 飛船入軌後,地面的各測控中心和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的測量船對飛船進行了跟蹤測控,同時,還對飛船內的生命保障系統、姿態控制系統等進行了測試。
二、天宮一號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是中國首個自主研製的載人空間試驗平台,於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3秒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內部有效使用空間約15立方米,可滿足3名航天員在艙內工作和生活需要,設計在軌壽命兩年。
三、東方紅一號
東方紅一號衛星,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由以錢學森為首任院長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自行研製,於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發射。該衛星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衛星設計的工作壽命20天,至1970年5月14日停止發射信號,與地面失去了聯系。由於東方紅一號衛星的近地點高度較高,因此東方紅一號衛星至今仍在軌道上。
四、神舟十一號飛船
神舟十一號飛船,是中國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是中國第6次載人飛行任務,也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任務,總飛行時間長達33天。
神舟十一號於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隨後與天宮二號對接形成組合體,2名航天員進駐天宮二號,進行了為期30天的駐留,在軌飛行期間,完成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五、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
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上首顆量子實驗衛星「墨子」號送上天空,這將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
首顆量子通信衛星以我國古代科學家墨子的名字來命名。墨子最早提出過光線沿直線傳播的觀點,進行了小孔成像實驗。用他的名字命名以紀念他在早期物理光學方面的成就。
墨子最早通過小孔成像實驗發現了光是直線傳播的,第一次對光直線傳播進行了科學解釋——這在光學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條原理,為量子通信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墨子還提出了某種意義上的粒子論。光量子學實驗衛星以中國科學家先賢墨子來命名,體現了中國的文化自信。
3. 紅軍長征期間經歷了哪些階段
一、長征准備階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當年5月,中共中央開始醞釀和籌劃戰略轉移。
以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會寧和將台堡地區會師為標志,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4. 長征勝利的具體時間和意義
1934年10月進行長征。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長征是在糾正了「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和反對了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在遵義會議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確領導下取得勝利的。
它充分表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艱苦卓絕的斗爭精神。這種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和她所領導的紅軍發展壯大的巨大精神力量,並給了全國人民以巨大的影響。
長征的由來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最初並沒有使用「長征」這個名稱。中央紅軍行動之初,所確定的行動目標是到湘鄂西地區與紅2、紅6軍團會合,然後實施反攻,打破國民黨軍的「圍剿」,恢復中央蘇區。因此,當時所使用的名稱是「長途行軍與戰斗」、「遠征」、「轉移」或「戰略轉移」。
而在中革軍委與紅軍總部機關所發布的命令、指示中則稱之為「西征」「突圍」。這些名稱,一直使用到了1935年5月中央紅軍經過彝民區。此時,距離中央紅軍離開江西中央蘇區已經有七個多月的時間了。
1935年5月,中央紅軍進入大涼山冕寧地區彝民區,紅軍總司令朱德發布《中國工農紅軍布告》,布告寫道:「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在成立冕寧縣革委會大會上,朱德講話中又提到「長征」一詞。這是最早見到使用「長征」一詞。
5. 紅軍在長征途中經歷的四次著名戰役
紅軍在長征途中經歷的四次著名戰役是:強渡烏江、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湘江戰役。
四渡赤水戰役是遵義會議之後,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處於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進行的一次決定性運動戰戰役。紅軍強渡烏江江界河渡口的軍事行動,為紅軍贏得了寶貴的休整時間,為中央政治局會議的舉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一仗,我軍與優勢之敵苦戰,終於撕開了敵重兵設防的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 紅軍雖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鎖線,但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強渡大渡河是中國工農紅軍在四川省越西縣安順場渡過大渡河的戰斗,也是長征途中的一次著名戰斗。
(5)長征階段成果擴展閱讀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
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是一部偉大的革命英雄主義史詩。它向全中國和全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紅軍長征,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長征精神為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6. 紅軍長征經歷了哪幾個重要階段
一、長征准備階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當年5月,中共中央開始醞釀和籌劃戰略轉移。
二、遭遇挫折階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紅軍在湘江兩岸浴血奮戰,經過新圩、直嶺頭、界首、腳山鋪、鹹水等戰斗,擋住丁國民黨軍的猛攻,掩護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和直屬隊於12月1日渡過湘江。
但是,紅軍卻遭到慘重損失,紅5軍團第34師和紅3軍團第6師第18團被阻於湘江東岸,指戰員大部犧牲。
中央紅軍渡過湘江後銳減至3萬餘人,紅8軍團番號撤銷。
在毛澤東堅決主張下,中共中央政治局放棄了去湘西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
三、長征轉折階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的統治,肯定了毛澤東的軍事戰略主張,並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
會後,中央紅軍在毛澤東等指揮下,四渡赤水,佯攻貴陽,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跳出了國民黨軍隊的包圍圈。
四、堅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階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
1935年5月下旬,中央紅軍向川西北挺進,6月中旬在四川懋功(今小金)地區與紅四方面軍會師。
會師後,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兩河口召開擴大會議,決定紅軍繼續北上,建立川陝甘根據地。
但張國燾反對中央北上方針,堅持南下。中共中央多次催促、勸說無果。
9月9日,張國燾電令紅軍前敵指揮部政治委員陳昌浩率右路軍南下。
五、發展鞏固和南下受挫階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紅軍陝甘支隊(紅一方面軍主力)到達陝西吳起鎮。
紅四方面軍南下後,轉戰於川康地區。
六、大會師階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保存了力量約3萬人。
7. 紅軍長征從幾年幾月開始,到幾年幾月結束。
紅軍長征從1934年10月10日開始到1936年10月22日結束。
1934年10月10日,中 共 中 央、中 央 軍 委率紅軍主力五個軍團及中央、軍委機關和部隊共八萬六千人,分別自江西的瑞金、於都和福建的長汀、寧化出發,開始長征。
歷時13個月零2天,縱橫11個省份,長驅二萬五千里,途中總共爬過18座山脈,走過600里人跡罕至的茫茫草地,渡過24條河流,打過大小戰斗300多次;
1936年10月22日,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合,長征勝利結束。
(7)長征階段成果擴展閱讀:
長征中三大著名戰役:
一、血戰湘江
1934年11月25日17時,紅一軍軍委下達了《我野戰軍前出至全州、興安西北之黃山地域的作戰部署》的命令,湘江突圍戰正式打響;12月1日,經過艱苦的戰爭後,紅軍主力過湘江。
此次戰役,中央紅軍減員38000餘人,部隊由出發時的8.6萬餘人減少到3萬餘人,是紅軍長征途中最為慘烈的戰爭,遭受了紅軍史上最為慘重的損失。其中新圩之戰、界首之戰、腳山之戰,是湘江戰役中最有名的三大阻擊戰。
二、強渡烏江
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在猴場作出了《中央政治局關於渡江後新的行動方針的決定》;1月2日,紅軍右縱隊一軍團主力和九軍團,在余慶縣箐口附近的回龍場渡口擊潰黔軍第8團萬式炯部,渡過烏江;1月3日,軍委縱隊、五軍團及左縱隊三軍團渡過烏江:1月7日,紅軍全面佔領遵義城。
三、四渡赤水
1935年1月29日,中央紅軍分三路,從元厚、土城沿線向西,一渡赤水,於2月9日成功在扎西地區集結;1935年2月11日,為了擺脫川、滇兩敵側擊,中央紅軍分3個縱隊由扎西地區東進,於18日同至21日分別由太平渡、二郎灘向東二渡赤水河,回師黔北再占遵義;
1935年3月16日,在將蔣介石親自督戰形成合圍的狀況下,從茅台第三次渡過赤水河,再入川南;1935年 3月21日,中央紅軍經二郎灘、九溪口、太平渡向東四渡赤水河,後幾經迂迴,並於5月9日,在皎平渡、洪門渡渡過金沙江。
8. 中國航天有什麼成果
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重要成就和重大成果
新華社北京11月22日電(記者周方)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天發表《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全面介紹了中國航天事業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和重大成果。
據介紹,中國航天事業自1956年創建以來,經歷了艱苦創業、配套發展、改革振興和走向世界等幾個重要時期,迄今已達到了相當規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設計、生產和試驗體系;建立了能發射各類衛星和載人飛船的航天器發射中心和由國內各地面站、遠程跟蹤測量船組成的測控網;建立了多種衛星應用系統,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間科學研究系統,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質好、技術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隊伍。
白皮書指出,中國航天事業是在基礎工業比較薄弱、科技水平相對落後和特殊的國情、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中國獨立自主地進行航天活動,以較少的投入,在較短的時間里,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和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國在衛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溫燃料火箭技術、捆綁火箭技術以及靜止軌道衛星發射與測控等許多重要技術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在遙感衛星研製及其應用、通信衛星研製及其應用、載人飛船試驗以及空間微重力實驗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據白皮書介紹,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自主研製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國共研製並發射了47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飛行成功率達90%以上。目前,中國已初步形成了四個衛星系列——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系列、「風雲」氣象衛星系列和「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資源」地球資源衛星系列也即將形成。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衛星回收成功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中國的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國際水平。近幾年來,中國研製並發射的6顆通信、地球資源和氣象衛星投入使用後,工作穩定,性能良好,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白皮書說,中國獨立自主地研製了12種不同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適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5100千克,基本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自1985年中國政府正式宣布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以來,已將27顆外國製造的衛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中佔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實施了63次發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連續21次發射成功。
白皮書說,中國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個航天器發射場,並圓滿完成了各種運載火箭的飛行試驗和各類人造衛星、試驗飛船的發射任務。中國航天器發射場既可完成國內發射任務,又具有完成為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和開展其他國際航天合作的能力。中國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測控網,包括陸地測控站和海上測控船,圓滿完成了從近地軌道衛星到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從衛星到試驗飛船的航天測控任務。中國航天測控網已具備國際聯網共享測控資源的能力,測控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白皮書說,中國於1992年開始實施載人飛船航天工程,研製了載人飛船和高可靠運載火箭,開展了航天醫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工程研究,選拔了預備航天員,研製了一批空間遙感和空間科學試驗裝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標志著中國已突破了載人飛船的基本技術,在載人航天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
9. 長征歷時幾年
長征歷時一年。
毛 澤 東有一段關於長征的講話(可算是人人皆知的名言):
講到長征,請問有什麼意義呢?我們說,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么?12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別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只腳,長驅2萬余里,縱橫11個省。請問歷史上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么?沒有,從來沒有的。長征又是宣言書。它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是英雄好漢,帝國主義者和他們的走狗蔣介石等輩則是完全無用的。長征宣告了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圍追堵截的破產。長征又是宣傳隊。它向11個省內大約兩萬萬人民宣布,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不因此一舉,那麼廣大的民眾怎會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還有紅軍這樣一篇大道理呢?長征又是播種機。它散布了許多種子在11個省內,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將來是會有收獲的。總而言之,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誰使長征勝利的呢?是共產黨。沒有共產黨,這樣的長征是不可能設想的。中國共產黨,它的領導機關,它的幹部,它的黨員,是不怕任何艱難困苦的。誰懷疑我們領導革命戰爭的能力,誰就會陷進機會主義的泥坑裡去。長征一完結,新局面就開始。直羅鎮一仗,中央紅軍同西北紅軍兄弟般的團結,粉碎了賣國賊蔣介石向著陝甘邊區的「圍剿」,給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
里邊明確說了「12個月光陰」。
長征是19354年10月出發的,1935年10月基本結束。
10. 秋收起義到紅軍長征之間的輝煌成就
1、創建了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秋收起義失敗後,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放棄攻打大城市,走中國自己的革命道路。於是,毛澤東同志創造性的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2、進行了土地革命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和中國人民為反對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反動統治,廢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工農民主政權而進行的革命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起義有100多次,遍及14省140多縣(市),參加起義的工農群眾和革命士兵有數百萬人。這些起義,高舉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旗幟,給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以有力的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