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青州人為什麼不說自己是濰坊的
這絕對是被同省的部分同胞給帶節奏了。這種人,或許會有但是很少的好吧。尤其是這么說的那一小部分,也是不經常出省的。
以我所見,多數青島對外自我介紹的標准答案應該是山東青島人。單純說山東人和單純說青島人的應該都屬於較少數。當然這是我個人所見所聞,不代表權威數據。
首先,青島是山東的,無論是歷史,文化,還是情感上都是如此。全國人民也都知道。
其次,青島固然是山東的經濟龍頭,但是論全國知名度,比起北上廣深,西安南京,之流還是有差距的好吧。你單說一個青島,很多地理不好的人未必第一時間反應的過來。
另外,青島畢竟是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全國排得上號的城市。出門在外,強調一下自己的城市也是理所當然。
所以,山東青島才是很多青島人自我介紹的標配。
再舉個栗子,一個西安人會說自己是陝西人還是說西安人,或者陝西西安?很明顯的好吧。畢竟,人家西安一個市的知名度都蓋過了本省。你光讓人家介紹自己是陝西人,西安不要面子的啊。
心動只是一時的美麗,心懂才有一生的不離不棄,撫思漫遊,看枯梗殘葉,在風中煢煢孑立,曲卷消香,把落寞的景緻,在幾許青墨綠意里,斂了一池的風雅和禪意,寧靜的輕柔的詩意的彌漫,欣賞這清幽婉怡的意境,就像看如蓮的青字,落在柔軟萱白的素箋上,所念所想落墨別有洞天。
賞青衣江岸邊,迎風招展的霧松,猶如白發魔女,微風中飄飄欲仙,觀西雪蓑,祈願來年風調雨順,如意吉祥的寓意,眺望雪域高原,珠穆朗瑪峰白雪皚皚,風光無限,雅魯藏布江把春夏秋的真誠一起化成最美好的祝願,流淌到祖國的大江南北,捧一朵朵天山上的雪蓮花,擷一顆顆南山的紅豆,寄給有情人,作為純潔愛情的定情物,采一片片含羞的紅楓,贈一株株傲霜鏗鏘的菊花,祝福冬日溫暖開心,幸福甜蜜,萬事如意心想事成,沐浴燦爛的陽光,祝事業蒸蒸日上興旺發達,袖手水岸,醞生古韻的詩意,佇立在殘葉清冽的煙波中,執手相看,歲月花間遇見陽光,千萬花事,都有別樣的紅,唯卓爾不凡的花,風幹了繾綣,素心也會沉靜塵世蒼茫,風月浸霜,紅塵煙雨紅妝,獨綻寒枝,殘跡留香,幾許滄桑,留一徑傲骨欣慰心緒。
秋已深,凋花卸了紅妝,秋水寂無波瀾,孤情瘦意,墨染了一池碎影,弦念清涼,昨日絕色的傾城,清寂安放,一縷遺落的幽香,沉澱了浮華,把寂色的種子,暫且隱藏在波下的青苔里,待冰雪融化,再度重逢,一池碧水之上,白蓮朵朵,那開榭有度的風雅,便植在了心上,或許給心境塗上素色的畫意,凋零才會有柔曼的詩韻,臨風看淺黛,殘容凝斂,三分生息,帶著治癒的香息,將蓄發重生的夢,悄然勃發,今昔臨近一池殘荷的夢,借流殤,落幾許清幽墨跡,眼底,風催枯蓬瘞馥香,心陌上洗盡鉛華也顯昂,陪著冬姑娘漫步於大自然,讓心靈安逸修養,珍惜難得的休閑時光,把一片片帶著秋意的落葉,小心翼翼地夾在冬日抒情散文集的頁間,收藏在記憶的腦海中,此時此刻,在我的眼裡,只有冬只有暖陽,她簡單而復雜,淺顯而深奧,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擁抱著大自然特別賜予的純真和朴實
② 關於祖沖之,賈思勰,酈道元的朝代,成就,影響和評價
賈思勰(xié)是一千四百多年以前,我國南北朝時代北魏一位傑出的農業科學家。他是山東益都(今壽光)人,出生在一個世代務農的書香門第。他的祖上並不只是那種「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農民,在勞作的同時,還喜歡讀書、學習,特別重視農業生產技術知識的學習和研究。這些都無形之中在賈思勰的腦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並不很富裕的家中卻擁有大量藏書,使賈思勰能夠從中攝取各方面的知識,這些都為他日後編撰《齊民要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成年後的賈思勰,開始走上仕途。他曾經做過高陽郡(今山東臨淄)太守等官職,並因此到過山東、河南、河北等許多地方。他每到一處,都非常重視農業生產,認真考察和研究當地的農業生產技術,並虛心向一些有著豐富實踐經驗的老農請教,從而積累了許多農業生產方面的知識。
中年以後,他又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開始親自從事養羊、種莊稼等農業生產勞動和放牧活動。在經營農牧業的過程中,他對農業生產也有了親身體會。在遇到問題時,他還時常到各地向有經驗的農夫請教。
有一次,賈思勰養的二百多頭羊因為飼料不足,不到一年就餓死了一大半。事後他想,下次我事先種上20畝大豆,這下准備的飼料應該足夠多了。這樣,他又養了一群羊。可是過了一段時間,羊又死了許多。到底是什麼原因呢?羊少飼料多,羊也會死亡。就在這時,有人告訴賈思勰,在百里之外有一位養羊的能手,也許能幫助他。賈思勰立刻找到這位老羊倌,向他請教。老羊倌在仔細詢問了賈思勰養羊的情況後,找到了羊死亡的原因。原來是因為賈思勰隨便把飼料扔在羊圈裡,羊在上面踩來踩去,拉屎撒尿也都在上面。羊雖然不會說話,可羊是不肯吃這種飼料的,於是就餓死了。賈思勰又在老羊倌家裡住了好多天,認真觀察了老羊倌的羊圈,學習了老羊倌一套豐富的養羊經驗。回去後,就按照這些養羊的方法去做,效果果然不錯。
後來,賈思勰又陸續到過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許多地方。每到一處,賈思勰都虛心地向當地有經驗的老農請教,學習他們多年積累下來的寶貴生產經驗。比如:長著茅草的地要先讓牛羊在上面踩過一遍,七月份翻地後,茅草才會死去;長得飽滿的、顏色純正的穗子,一般是首選的種子類型,把它們割下來,高高掛起,等到第二年春天再脫下粒來播種,莊稼長勢才好;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氣候環境,要選不同的作物種類。例如風大霜重的山地種穀子,就得選用莖桿堅強的品種;而溫暖潮濕的低地種穀子,就得選用生長旺盛產量高的品種。賈思勰在探索、實踐中,逐步掌握了許多豐富的生產經驗。
賈思勰為什麼會對農業生產經驗如此感興趣呢?因為他認識到農業生產和人民的生產生活關系密切,國家能否強盛起來,幾乎決定於君主是否重視農業生產。而農業生產要想有發展,就必須依靠提高政府官員和農民的科學技術水平。他親自進行農業生產活動,總結當時的經驗,研究前人的成果。大約在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到東魏武定二年(544年)期間,他將自己積累的許多古書上的農業技術資料,請教老農獲得的豐富經驗,以及他自己親身實踐後的體會,加以分析整理和歸納總結,寫成了農業科學技術巨著《齊民要術》。
說《齊民要術》是巨著,是因為該書分為10卷,共92篇,11萬字;其中正文約七萬字,注釋約四萬字。另外,書前還各有「自序」、「雜說」各一篇。在「序」中,賈思勰廣泛摘錄聖明的君主,賢明的宰相以及有識之士等重視農業生產,從而國富民強的事例。《齊民要術》論述的內容相當豐富,涉及面極廣,既包括各類農作物、纖維作物、油料作物、染料作物、香料作物、綠肥作物、飼料作物等田間作物,也包括水生植物、蔬菜、瓜果、實用木材等等,就連養豬、養雞、製造醬醋等農副產品,也都有詳細說明。可以說,《齊民要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農業網路全書,為我們研究我國古代農業生產提供了極為真實的詳細史料。
《齊民要術》的內容和賈思勰的貢獻,可從下面幾個方面探討。
《齊民要術》的最大成就,是使我國的農業科學第一次形成了系統理論,對以實用為特點的農學類目作出了合理的歸劃。在這部書里,賈思勰對當時各種農作物,從初始的開荒耕種及生產前的各樣准備,到生產後的加工、釀造和利用等一系列過程,做了全面而詳細的描述。比如,對農作物進行分類;分析影響農作物生長的多種因素;針對農作物生長的各個階段,都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如何改善農作物的生長條件?怎樣才能提高農作物適應環境的生長能力?同時賈思勰在這本書里還論述了種植學、林學以及多種動物的養殖學。應該說,《齊民要術》內容異常豐富,結構極其嚴謹,論述有理有據,並與實踐緊密結合。賈思勰所提出的這些問題,正是農業科學所要研究的主要方面。這些研究成果,不但促進了當時的農業生產,就是在今天,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齊民要術》提出種子的優劣對作物的產量和質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例如書中共記錄各類種子八十多個品種,按照成熟期,植株高度和產量、質量,抵抗不良環境的能力等多種特性進行分析比較。同時說明了如何保持種子的純度,種子播種前的各項准備工作有哪些,如何做,才能保證播種下去的種子能發育完好,並長出茁壯健康的幼苗。更為可貴的是,賈思勰看到了各種事物相互聯系這一辯證規律,描述了環境在生物的存活和生長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生物遺傳、變異之間的關系;論述了人工雜交,人工選擇及定向培育等育種原理。對於種植蔬菜、果樹和林木的扦插、壓條和嫁接等育苗方法以及幼樹撫育方面的技術作了說明。至今,我們仍然採用其中的許多方法。
賈思勰在進行了大量實地調查研究,總結他所生活實踐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氣候特點是:「春多風旱」。在《齊民要術》中詳細探討了抗旱保墒的問題。在書中,他還規范了耕、耙、耱(mo)等基本耕作方式,並與各種技術環節巧妙結合,在理論上說清道理和意義。另外,他還提出以輪換作物品種的辦法恢復提高土壤肥力,還出現了綠肥植物的栽培及輪作套種的方式,明確提出農業生產的原理應是因地制宜。
《齊民要術》將動物養殖技術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書中用6篇記錄了牛、馬、雞、鵝等家畜、家禽的飼養方法。對於畜力的使用,家畜的飼養,雌雄如何搭配才合適等問題,書中也都有描述。書中還有獸醫處方48例,涉及外科、內科傳染病、寄生蟲病等多種疾病,提出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講究衛生,以及積極配合防病治病等措施,直至今日,有的措施仍在採用。
農產品的加工、釀造、烹調、貯藏等技術也是《齊民要術》涉及的內容之一。從書中記載的酒、醋、醬、糖稀等的製作過程,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對微生物在生物釀造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和實際經驗。書中記載的蔬菜保存方法,至今在我國北方地區仍在使用。
《齊民要術》還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其中記載了許多關於植物生長發育和有關農業技術的觀察資料。例如,書中說椒不耐寒,屬於溫暖季節的作物,因此越冬時要把它包起來。最可貴的是,書中記述了果樹開花期於園中堆置亂草、生糞,漫煙防霜的重要經驗。書中認為,如果雨過天晴,又刮西北風降溫的話,那天晚上一定有霜。根據這一經驗,人們可以提早做好預防准備,避免損失。
值得一提的是賈思勰十分重視對農業生產、科學技術與經濟效益的綜合分析。在當時,他就能在書中把科學技術與農業生產結合起來,依據一定的理論,從科學道理出發,描述多種經營的方法,可以增加經濟效益,增加農民的收入。
《齊民要術》是一部總結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經驗的傑出著作,是一部具有高度科學價值的「農業網路全書」。農史學家稱贊該書使中國農學第一次形成精耕細作的完整結構體系。經濟史學家認為該書也是封建地主經濟的經營指南,為增加經濟效益提供了實際方法和途徑。再有食品史學家認為該書在農產品加工、釀造、烹調、果蔬貯藏等方面也給出了很好的技巧、方法。
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能得到各界史學家的高度評價,取得如此成功,是和他本人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分不開的。他非常重視吸收前人的經驗。在《齊民要術》中,他引用的古書有一百五六十種。這些古書中有不少都失傳了,幸虧賈思勰把其中一部分精華摘錄下來。比如西漢時期的《氾勝之書》,《四民月令》等許多農學著作。賈思勰雖然十分重視前人的經驗,可是並不迷信古書。例如《氾勝之書》中說,黍子的種植要稀一點。可賈思勰通過親自實踐發現,如果密植,棵雖然發得小些,但是籽粒勻稱飽滿,米色比較白,比稀植效果要好。於是在《齊民要術》一書中,他就糾正了《氾勝之書》的說法。
賈思勰不但吸收書本中的精華,同時還親自參加農業勞動,積極向群眾學習,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從而獲得了大量確切的第一手資料。因此書中很多知識的描述相當精確,如果不是親自實踐,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
賈思勰這種不人雲亦雲的嚴謹治學態度是難能可貴的,這和當時社會追求名利,崇尚空談的作風是迥然不同的。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一書中表達了他濟世救民,要求實行變革的政治態度。他認為,只有農業首先得到發展,國家才能富裕起來。他蔑視那些終日吃喝玩樂,不問百姓疾苦的達官貴族。賈思勰很有政治遠見,在他看來,如果人民的基本生活無法保障,人們吃不飽,穿不暖,日積月累,達到極點定會引起人們的不滿,國家也就難以維持穩定的局面了。
還有一點值得特別提到的是:賈思勰不僅注意總結漢族人民的生產經驗,同時還注意學習和吸收各兄弟民族的先進生產經驗。例如書中關於畜牧方面的許多好方法,就是從兄弟民族學習來的。
《齊民要術》由於其內容廣泛,記述豐富,內容詳實,不僅在我國有著深遠的影響,而且在國外也有一定的影響。例如日本早在寬平年間(889—897),藤原估世編撰的《日本國見在書目》,其中已收錄了《齊民要術》。歐洲學者也翻譯出版了英、德文本的《齊民要術》。
總之,賈思勰本人尊重勞動,敬重勞動人民,具有一定的遠見卓識,能把富國的根本放在農業上,這是很可貴的見解。他還擁有豐富的知識,通曉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術,將實踐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不只靠空想,還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這些優秀品質在他所著的《齊民要術》中都得到了充分展示。《齊民要術》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無限的聰明才智,為保留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寶貴經驗,推動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發展,都做出了重大貢獻。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稱得上是一部不朽的、具有很高科學價值的農學巨著。 祖沖之( 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我國傑出的數學家,科學家。南北朝時期人,漢族人,字文遠。生於宋文帝元嘉六年,卒於齊昏侯永元二年。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為避戰亂,祖沖之的祖父祖昌由河北遷至江南。祖昌曾任劉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祖沖之的父親也在朝中做官。祖沖之從小接受家傳的科學知識。青年時進入華林學省,從事學術活動。一生先後任過南徐州(今鎮江市)從事史、公府參軍、婁縣(今崑山市東北)令、謁者僕射、長水校尉等官職。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三方面。
酈道元(約470—527),字善長,北魏范陽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平東將軍、青州刺史、永寧侯酈范之子,我國著名地理學家、文學家. 著有《水經注》是我國一部優秀的地理學著作,並有很高的文學和史學價值。
他們的成就表明了我國古代魏晉南北朝人民的聰明才智及當時高超的科學文化。
③ 古時候青州府管轄哪些地方
山東省現轄17級市及49市轄區31縣級市60縣
(稱九州十府百單八縣)青州府稱謂現青州縣級市隸屬濰坊市(級市)管轄
所說薄(我知道字寫聽爺爺說念BO)縣(實際博山)現已經劃歸淄博市(級市)管轄淄博市區叫博山區(相於縣)
博山濟南市(山東省)東約150公處比淄博市遠比濰坊市近兩市間
④ 青州的歷史及由來
青州之名,始見《尚書·禹貢》:「海岱惟青州」,為古「九州」之一。上古為東夷之地。至夏商間,先後為爽鳩氏、季則氏、逄伯陵氏所據。周初封呂尚為齊侯,地始歸於齊。
歷春秋戰國之世,均為齊屬。秦統一天下,置齊郡。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設青州刺史部,駐廣縣,稱青州城。東漢至三國間,青州城為東方之重鎮。
西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年)曹嶷棄廣縣,築廣固,為青州刺史治。東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慕容德陷廣固,定為南燕國都。義熙六年(410年)劉裕滅南燕,夷廣固,築東陽城,置北青州刺史治於此。
(4)青州候成果擴展閱讀:
青州的地理區域:
青州市,山東省濰坊市下轄市,地處山東半島中部,東臨昌樂縣,西靠淄博市的淄川、臨淄兩區,南接臨朐,北與東營市的廣饒接壤,東北與壽光市毗連,為古「九州」之一。
因地處東海和泰山之間,位於中國東方,「東方屬木,木色為青」,故名「青州」。1986年由原益都縣撤縣設市,現為省轄縣級市。
青州市東臨昌樂縣,西靠淄博市的淄川、臨淄兩區,南接臨朐,北與東營市的廣饒接壤,東北與壽光市毗連,總面積1563.8平方公里,跨東經118°10′~118°46′,北緯36°24′~36°56′范圍內。總面積為1569平方公里。
⑤ 青州十大名吃有哪些
有鄭母燒餅、東台頭五香豆腐乾、隆盛糕點、廟子大鍋全羊、清真醬牛肉、東門清真燒、老槐樹水煎包、青州煎餅、雲門陳釀、魏七小麻花。
1、鄭母燒餅
青州有個鎮子叫鄭母鎮,鄭母鎮是經學大師鄭玄的歸葬處。鄭母燒餅是山東青州漢族傳統名吃,鄭母燒餅形為半球狀,兩個合為一球體來銷售的習慣沿用到今。
4、廟子大鍋全羊
廟子全羊起源於清代,經歷代廚師發掘創新,無論菜品特點,還是烹調技藝。都是非常有特點的。一隻全羊可做菜 100 多種,炸、溜、爆、燒……醇而不膩。
⑥ 青州市法院刑事庭庭長是誰
青州法院副院長、執行局局長--趙成果
⑦ 青州實驗中學的歷史簡介
山東省青州第八中學31年歷程:
青州八中在教學質量與學校基本建設兩條戰線上同時出擊,1985年7月,首屆百餘名畢業生參加高考,有39名學生金榜題名,隨後幾年高考成績穩步上升。
1988年,學校面積達14953平方米,擁有1700平方米的教學樓一座,2170平方米的辦公樓一座和教工宿舍樓一座。有12個教學班,676名在校
學生,教職工77人,設辦公室、教務處、總務處、團委等機構,高考突破「百名」大關,達到110名。8月,濰坊市政府特授予青州八中「千秋功業,為國育才」的錦旗。
1989年至1993年,學校仍舊保持原有規模,教學班級始終維持在10-12個班之間,在校學生人數600人左右,教職工由1989年的72人,增長到1993年的99人。在原有機構設置的基礎上,1990年設勤工儉學辦公室,1992年設政教處,負責學生管理與德育工作。
1994年到2000年,隨著學校建設的發展,招生數量成倍增長,學校迅速發展。教職工人數由1994年的98人,增加到2000年的155人,在校學生由1994年的1177人,增長到2000年的28個教學班,1492人。其間新增綜合樓一座、教工宿舍樓一座、學生公寓樓一座,新增建築面積11977平方米。學校機構在原有設置的基礎上,1999年新設教科室,負責學校教科研工作。
2001年至2006年,學校突破30個教學班,發展到2006年的37個教學班,學生人數由2001年的1813人,發展到2006年的2160人,教職工人數也在不斷擴大,到2006年已經達到201人,比2001年增加近50人。2001年建成3700平方米餐廳、禮堂一座,建成2852平方米四層教工宿舍樓一座;2002年學校規模擴大為31350平方米,新建倉庫平房、音樂教室平房等共696平方米;2006年建成1953.44平方米的實驗樓一座。在原有機構設置的基礎上,2006年設計劃財務處、信息宣傳中心,原勤工儉學辦公室改為伙管室。
1988年以來,學校被授予「青州市十佳學校」榮譽稱號,連續被評為「青州市教育工作先進單位」、「濰坊市文明單位」,先後贏得了「青州市教學工作先進單位」、「青州市教書育人先進單位」、「平安青州建設示範校園」、「濰坊市教育先進單位」、「濰坊市師德建設先進集體」「濰坊市平安學校建設示範學校」等多項榮譽稱號。
1988年以後,青州八中完成了學校建設任務,開始專心致力於教育教學工作,教育教學質量、教學成績連年提高。1992年8月,學校提出了「辦一流學校,創一流業績,當一流教師,做一流學生」的奮斗目標,全校師生對實現這一目標信心滿懷,積極投入教育教學工作,積蓄力量,等待時機,迅速發展。
1993年11月,青州市委、市政府批准青州八中由副科級單位升格為正科級單位,學校千方百計籌資470多萬元,興建起「教學、圖書、會議室」為一體的綜合樓,並建起了教職工宿舍樓,使學校硬體設施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1994年招生規模擴大了一倍,學校迎來的新的發展階段。在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方面,學校根據上級教育部門的要求,結合學校的實際,先後制訂了《教師崗位責任制》、《教師考核細則》,注重定期進行檢查評比,有效地調動了各個方面的積極性。
2000年以後,學校在強化基本建設,努力改善辦學條件的過程中,通過各種渠道籌集資金2600多萬元,征下了青州大理石廠,拆遷了王府村的舊設施和房屋,使校園面積在短時間內擴大了近一倍,新建了可容納上千人同時就餐的學生餐廳、學生公寓,整修了辦公樓、教學樓、購置了200KVA變壓器一台,進行了舊線路翻新改造,新建了兩條排污管道,修建了學生操場,解決了長期困擾八中發展的「學生無操場」的問題。學校不斷加大對信息技術教育的投入,建起了微機室、語音室、多媒體教室,購置120台計算機,使百分之九十的教師很快達到計算機中級水平。學校進入更大發展階段。
為適應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學校狠抓了規范化管理,建立健全了管理運行機制。制訂完善了《青州八中教師日常行為規范》、《青州八中考核制度》等十幾項規章制度,並制訂了有關教師職稱評定、教職工考核等多項規定,規范了教師行為,提高了教師工作積極性。
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普遍高漲。在全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競賽中,先後有八十多名同學獲得省三等獎及以上獎勵,其中全國二等獎5人,國家三等獎6人,省一等獎10人,省二等獎20人。學校高考成績也取得了全面豐收。1995年高考,陳偉同學以666分的優異成績,成為濰坊市「理科狀元」,榮獲濰坊市政府設立的「鴻啟獎」第一名。1996年,韓志廣和王志強同學獲高考青州市理科第六名、第七名;1997年,趙迎輝同學獲高考青州市理科第二名;1998年,任在成同學獲高考青州市理科第七名;1999年,岳玉濤、劉洋和楊斌同學分別獲高考青州市理科第四名、第五名和第八名;2000年,王軒同學獲高考青州市文科第二名;2001年,尹海平同學獲高考青州市理科第五名;2002年,孫娜和侯曉瑩同學獲高考青州市文科第一名和第三名。2005年,吳建倫同學獲高考青州市文科第四名。
2006年,學校建成實驗樓,鄭重向社會承諾「讓學生成才、讓家長滿意、讓社會放心」,以教學為中心,在加強管理,嚴格制度落實的基礎上,注重教學、管理方面的改革,使之更加適應不斷變化的教育教學形勢,青州八中迎來新的發展階段。
實施名師工程,突出名師特色
學校圍繞改進教學方法,組織開展了以「四課型」達標教學、優質課評選、青年教師匯報課、高三年級各科示範課和評選優秀教學論文為主要內容的崗位練兵活動,舉辦「教學能手示範課」、新老教師一對一幫扶活動,促進了廣大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學校鼓勵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培訓,鼓勵教師繼續深造,提高自身素質。以教科室為科研龍頭,建立教育教學科研網路,促進學校教育教學研究水平的提高,學校涌現出一大批能力強、業務精、素質高的優秀教師。1993年,馬湘華同志在國家教委舉辦的「蘇、魯、豫、皖」四省教育工作會議上,代表山東省作了示範課講授,受到領導和專家的好評。1997年以來,馬湘華、李炳文等教師多次在濰坊市舉行教學能手巡迴示範課。劉光耀、薛良玉、張德民等同志被評為山東省優秀教師,孟祥民、劉光耀、劉長英、趙金星、謝玉榮、張德剛、李炳文、李承國等同志被評為濰坊市優秀教師,馬湘華、房賢勝、趙寶德等二十多位老師被評為濰坊市教學能手。2002年、2005年李炳文房賢勝同志先後被評為濰坊市特級教師。2005年,劉長坤、馬湘華和房賢勝同志又被評為青州市特級教師。
學校充分利用師資資源,注重發揮省市優秀教師、教學能手、特級教師的帶動作用,使學校教師整體業務水平和素質有了大幅度提升。1998年以來,先後有30多人被評為青州市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3人被評為青州市「十佳」教師,4人被評為青州市「學生最喜歡的老師」,120多人被評為青州市優秀教師、教學能手,20多人獲得青州市企業家英才獎,22人獲青州市人民政府及青州市人事局、教育局嘉獎。獲國家、省、市優秀成果獎、各類競賽優秀輔導員獎、青州市高考單科質量優勝獎等各種獎項100多項,學校教育教學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⑧ 青州市來歷
因地處東海和泰山之間,位於中國東方,「東方屬木,木色為青」,故名「青州」。
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設青州刺史部,駐廣縣,稱青州城。
東漢至三國間,青州城為東方之重鎮。
西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年)曹嶷棄廣縣,築廣固,為青州刺史治。
民國時期,撤消青州府,益都縣直屬山東省轄。
1948年青州解放,設立青州特別市,陳光任市委書記,馮毅之任市長,1952年恢復益都縣。1986年改稱青州市。
(8)青州候成果擴展閱讀
青州的氣候特徵:
青州市處於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冬季寒冷乾燥,夏季炎熱多雨,春秋溫暖適中。
地貌特徵:
低山丘陵:約占青州市總面積的52.6%,有石質山嶺、低山嶺坡、近山階地三種微地貌類型。主要分布在西南石灰岩低山地區,海拔高度多在60米以上。
河谷階地:主要分布在大小河流兩側,包括河灘高地、河漫灘和河谷梯田三種微地貌類型,約占青州市總面積的8.9%。
⑨ 青州實驗中學的教學成果
同心協力,眾人劃槳開大船。「沒有完美的個人,只有完美的團隊」,學校制定了教師群體發展和青年教師培養計劃,在教師隊伍建設上實施梯次培養,以群體教師——骨幹教師——名師為培養思路,既重視群體素質的提高,又強化骨幹教師培養。堅持名師帶動戰略,全面實施「骨幹教師成長計劃」,啟動了青年教師雛雁起飛、骨幹教師群雁齊飛、拔尖教師頭雁領飛的「三飛工程」。青年教師雛雁起飛,成績喜人,冀常海等14人獲得青州市教壇新秀稱號,24名教師參加了青州市優質課評選,學校7門課程獲第一名,14人獲一等獎,10人獲二等獎,獲獎名次、等次、比例創歷史新高;骨幹教師群雁齊飛,在學科備課組長、班主任、高三教師等重要崗位上做出了突出貢獻。齊立偉等4名教師獲濰坊市政府教學成果獎;卜祥昆等14名教師獲青州市優秀班主任、學科質量優勝獎。拔尖教師頭雁領飛,擔任著學校重點課題的研究工作,在教學改革方面起了很好的引領作用。到目前為止,學校有2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人被評為山東省師德標兵、山東省優秀教師,2人被評為濰坊市師德標兵、濰坊市優秀教師,29名教師被評為濰坊市教學能手,李福軍老師獲山東省優質課評選一等獎,趙國美老師的課堂視頻入選「齊魯名師講堂——國家課程資源建設項目」。不拘一格——教學模式創新改革的是課堂,成長的是教師,受益的是學生。
為了實現「自主、合作、優質、高效」的課堂目標,學校推行了「第四次備課」制度。即第一次備課是教師自己根據課標、教材、教參等自己「粗備」。第二次備課是各課題組集體備課。第三次備課是教師結合集體備課所確定的內容和要求,結合本班實際教學情況及個人的知識見解,對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步驟等方面進行詳盡的書面形式的個性化備課。第四次備課是在前三次備課的基礎上,與上課以後的情況進一步整合個人課堂教學的教後感,作業考試批改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學生學習中提出的問題及教師間互相聽課後取長補短時發現的問題,對原來所備的課再次調整,對教學設計再做修改和完善。「第四次備課」制度使得教師們及時梳理自己的所感所悟,綜合思考教學過程中的「得」「失」「疑」,科學地改進教案教法,揚長避短,推陳出新,促進了教學的可持續發展。「苦心人天不負」,濰坊教科院領導對學校的課堂教學給予了高度評價,肥城三中、重慶市綦江縣教育考察團來校交流,對學校課堂教學給予充分肯定。在2009年高考中,趙海波同學以698分的成績獲得青州市理科狀元,被清華大學錄取,學校各項高考指標均為濰坊市前茅。
傳授的是知識,提高的是素質,升華的是人生學校注重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以養成教育為立足點,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以學科教學為主渠道,創造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滲透德育教育;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形成個性鮮明的高品位班級文化,綜合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和積極參與、勇於實踐的情感態度;以班隊文明建設工作為依託,以重大節日為載體,積極開展主題鮮明、形式活潑、豐富多彩而又富有成效的藝術教育活動、綜合實踐活動等,為學生的個性和特長提供發展的平台。如「七博會志願者活動」「親情教育活動」「學生自我管理活動」「情系災區,奉獻愛心」「千名學子進社區」活動等,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動,心靈得到啟迪,情操得到陶冶,將外在的行為規范內化為學生的自覺意識和主動行為。學校還積極開展社團活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成立了文學社、舞蹈隊、民樂隊、書畫社等31個社團,大大豐富了同學們的課餘生活,提升了學生的品味和素質。學校開展的親情感恩教育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一致好評。學校承辦了山東電視台<天下父母>親情教育進校園系列活動——青州市啟動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