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水利水電第十二工程局有限公司的科技成果
·光照水電站抄分層取水進水襲塔快速施工技術研究獲集團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2008)
·灘坑水電站高土石過水圍堰保護設計與施工技術研究獲集團公司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08)
·陡傾角斜井軌道運輸安全保護技術研究與應用獲集團公司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2009)
·黑麋峰抽水蓄能電站長斜井綜合施工技術研究獲集團公司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09)
·灘坑水電站深厚覆蓋層高面板堆石壩快速施工技術研究獲股份公司科技進步三等獎(2010)
·高寒地區不對稱峽谷深覆蓋層上混凝土面板堆石壩的施工技術獲股份公司科技進步三等獎(2010)
·引水鋼管頂管施工工藝獲股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2010)
·三板溪水電站高面板壩快速施工技術研究獲中國電力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2006)
·抽水蓄能電站土工膜防滲技術研究獲中國電力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06)
·福建水口水電站2×500噸級垂直升船機建設及運行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07)
❷ 我想獲得水利科學進步獎,怎麼做
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充分發揮科技獎勵的激勵和導向作用,鼓勵和引導廣大水利科技工作者獻身水利科學技術事業、勇攀水利科技高峰,推動行業科技進步和水利事業的發展,在水利部科技進步獎取消以後,根據水利行業內各有關單位和眾多專家的意見,按照國家《社會力量設立科技獎管理辦法》的規定,由學會牽頭申請設立的「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於2002年3月28日獲得國家批准。「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是面向全國水利行業的行業科學技術獎。它突破了以往部門科技進步獎的地區、部門界限,將獎勵對象確定為凡為水利事業發展和水利科技進步做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獎勵經實踐證明具有重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科技成果。學會以跨行業、跨地區、跨部門和聯系廣泛的特點,以五湖四海的胸襟和海納百川的氣度,通過通暢而嚴格的申報渠道,將那些創新力度大、科技含量高、綜合效益好,對水利技術創新與行業科技進步有重要貢獻的重大成果推薦上來,進入評審程序。學會始終將科學、公正作為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的生命線,把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辦成水利行業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科技獎。
❸ 中國水利學會的科技獎勵
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充分發揮科技獎勵的激勵和導向作用,鼓勵和引導廣大水利科技工作者獻身水利科學技術事業、勇攀水利科技高峰,推動行業科技進步和水利事業的發展,在水利部科技進步獎取消以後,根據水利行業內各有關單位和眾多專家的意見,按照國家《社會力量設立科技獎管理辦法》的規定,由學會牽頭申請設立的「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於2002年3月28日獲得國家批准。
「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是面向全國水利行業的行業科學技術獎。它突破了以往部門科技進步獎的地區、部門界限,將獎勵對象確定為凡為水利事業發展和水利科技進步做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獎勵經實踐證明具有重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科技成果。學會以跨行業、跨地區、跨部門和聯系廣泛的特點,以五湖四海的胸襟和海納百川的氣度,通過通暢而嚴格的申報渠道,將那些創新力度大、科技含量高、綜合效益好,對水利技術創新與行業科技進步有重要貢獻的重大成果推薦上來,進入評審程序。學會始終將科學、公正作為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的生命線,把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辦成水利行業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科技獎。
❹ 中國處在世界上處於頂尖水平的技術
曙光4000A高性能計算機的研製成功,使中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第三個能製造和應用十萬億次級商用高性能計算機的國家。
❺ 劉憲亮的科研成果
1.國家七五攻關項目:三峽大型壓力鋼管結構分析方法及伸縮節等技術研究。合同金額8萬元,1990年-1994年。伸縮節研究項目主持人,總項目第三完成者。水利部鑒定,國際先進。94年獲水利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大連理工大學科技進步一等獎。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水利部基金共同資助項目:地下埋管抗外壓彈塑性失穩屈曲破壞的機理分析及有限元計算。合同金額8萬元,1991年-1995年。主要完成者,水利部鑒定,國際先進。96年獲水利部科技進步應用成果二等獎,95年獲華北水利水電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3.南水北調工程中線U形薄殼渡槽結構分析及優化設計,共四項系列研究成果。該系列研究成果1996年12月通過水利部鑒定,與會專家認為結構穩定性分析及優化設計填補了國內空白,成果總體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總經費30萬元,本人為項目負責人。1997年獲華北水利水電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4.廣東省水利廳科研項目:廣東省東江--深圳供水改造工程渡槽方案優化設計及整體穩定分析。項目經費15萬元。該研究成果2003年3月通過河南省鑒定,與會專家認為:該項研究成果總體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成果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5.河南省電力局科研項目:安陽電廠豐安橋貯灰場灰壩動靜力分析。項目經費19.8萬元。該研究成果2003年3月通過河南省鑒定,與會專家認為:該項研究成果總體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成果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6.教育部《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劃》項目:水工結構計算機智能自動化設計研究。項目經費12.0萬元。
7.河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優化及智能CAD設計。
8.黃河水利委員會科研項目:黃河壩岸工程導流功效、沖刷機理、及新型結構研究。項目經費10萬元。
9.水利部科技重點項目: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後評價。項目經費23.0萬元。
10,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科研項目:子牙新河口納潮沖淤水流泥沙數學模型。項目經費6.0萬元。
11.國家電力公司北京勘測設計研究院:西龍池抽水蓄能電站招標階段高壓岔管三維有限元分析計算。項目經費10萬元。
❻ 黃立文的科研成果
近年來主要從事了航運安全與海洋環境相互作用數值模擬、水域通航環境安全評估、航海模擬與計算機軟體系統開發等研究工作,在水上交通安全與環境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學術成果。先後主持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我國東部海域中尺度海-氣耦合模式研究」、國家社會公益研究專項資金項目「我國南方致洪暴雨預測預警系統研究」等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和軍工項目10多項;主持了「長洲水利樞紐工程通航安全技術論證研究」、「天津港4#錨地通航環境和錨泊安全評估研究」、「萬向石油儲運舟山嶴山油庫碼頭水域通航環境安全評估研究」、「鑫亞東浪咀20萬噸級修船基地工程通航環境安全評估研究」、「武漢長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大型頂推船隊下水安全過橋實船試驗及通航條件評估研究」「長江水上交通安全指標體系研究」、「長江三峽過閘船舶安全管理對策研究」、「中石化巴陵分公司煤代油配套原料碼頭改造工程通航環境安全評估」、「中山市橋梁工程通航環境安全評估」、「舟山轄區溢油監測綜合信息系統研究」和「橋鞏水電站工程通航安全技術論證」等30項橫向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成功研製了「船用防避台風決策系統」、「溢油模擬信息系統」、「環境動力預報系統」、「中國南方致洪暴雨預測預警系統」、「中國海海-氣-浪耦合模式系統」以及「電子海圖顯示與信息系統」等,多項成果在企事業單位推廣應用,取得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先後獲交通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浙江省氣象局科學技術成果二等獎、青島海洋大學科學技術研究成果二等獎(甲)、舟山市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50多篇,三大檢索收錄10篇。指導並培養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學科方向的博士、碩士生30多人。指導論文在2003-2005年連續三年被評為湖北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獲湖北省優秀研究生導師稱號,並獲得「華為獎」。
❼ 鄭貴林的學術及主要科研成果
專著:《現代繼電保護概論》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4.11
論文:發表SCI檢索論文8篇,EI檢索l論文52篇,國內核心期刊35篇,共計已發表95篇文
專利:國際發明專利2項,國內發明專利12項,實用新型專利23項,外觀設計專利6項,國內軟體著作權8項 (1) 已完成的國家部委項目
已完成各類科研項目100多項,其中: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一項;
參加並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三項;
承擔並完成國家電力公司重點項目2項;
承擔並完成水利部重點推廣項目2項,948項目2項;
主持完成國際合作項目1項;
廣東省海洋局專項1項;
國家海洋局海洋能發電專項1項;
其餘橫向各類自動化、儀器、感測器課題超過200項。特別是:
領先開發並完成了基於物聯網平台的變電站綜合自動化項目,基於物聯網的大型泵站綜合自動化系統、大型水庫自動化系統、大型閘門自動化系統80多項,獲得水利部重點推廣先進技術7項。
創新發明了海洋差動波浪能發電技術,自取能源的移動海洋觀測平台和船舶智能微電網供電、用電系統,船舶微電網補償穩定技術裝備等先進技術和裝備,引領著海洋能源綜合利用和提升船舶電氣系統向智能化、人性化、網路管理透明化及優化節能的前沿。
創新發明了基於交流電過零點核心技術的只能系列、網路化開關,為智慧城市和智慧大廈的構建奠定聊裝置平台、通訊平台,同事有效融合了消防安全監測、管理及其消防設施狀態診斷,是新一代的電源計算機、網路化管理的重大突破。
合計承擔各類科技項目、自動化項目經費逾7800萬元
(2) 主持國家部委科技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
國家電力公司專項3項;
水利部科技專項2項;
廣東省海洋局專項1項;
國家海洋局專項1項;
廣州市重大科技專項2項。
(3)多年來的研究方向和內容
電力能源優化管理及負荷智能控制技術
風光互補野外設備電源技術
高可靠分布式直流後備電源技術
網路化環境、水情無線遙測技術及感測技術
基於INTERNET平台的信息共享和OA技術開發
脈沖負載高速交流過零點無功補償裝置及諧波治理裝置
智能系列數字感測器(全系列水文儀器、全系列多功能智能電表)新技術
離岸海洋波浪能差動能量高效發電技術及裝備
SPOOP自主動力的海洋觀測平台裝備開發與製造
智能微電網技術及裝備
智能高速局域用電側電網補償穩定技術及裝備
管道智能機器人
交流過零點智能高速開關及電動機智能雙向控制器
自主知識產權的多微處理機並行可編程式控制制器PLC裝備開發及應用
小型旋翼飛機製造技術
❽ 中國最近的科技發展成就有哪些
中國近些年發展速度非常快,尤其是科技方面更是如此,成就較多,簡單舉幾個例子。
①超級計算機。在大數據廣為應用之下,超級計算機越來越受重視,而且應用場景越來越多,這使得超級計算機成為「國家科技體現的標配」,畢竟國家信息化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准,而實現這個標準的物質基礎,就是超級計算機。近些年,我國的超級計算機發展速度極快,目前綜合實力僅次於美國,遙遙領先於第三名,在全世界范圍之內形成了中美爭霸的局面,這本身就說明中國科技的崛起。
事實上,核電技術是我國未來要發展的方向,也是未來「出海」的主力產品之一,我個人認為他要比超級計算機更具變現力和戰略性。
❾ 羅興錡的研究方向及科研成果
主要從事水力機械流動理論、優化設計、振動與穩定性研究,以及水力機組狀態檢測與故障診斷研究。發表論文120餘篇,出版專著一部。
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等省部級及大型企業科研項目100餘項。
獲陝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三等獎2項,陝西省水利廳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教育廳科技一等獎1項。
❿ 王光謙的科研成就
王光謙教授的研究領域為泥沙學科與江河治理,開展了水沙兩相流基本理論、流域水沙過程模擬及工程應用等方面研究。建立了水沙兩相流的動力學模型,得出泥沙顆粒濃度分布及速度分布公式,揭示了泥沙顆粒運動與清水湍流的不同特性。建立了流域泥沙動力學模型,實現了河道與流域過程的耦合,將泥沙研究從河流拓展到流域尺度。研究成果為解決黃河治理及長江三峽工程泥沙問題發揮了作用。承擔「復雜條件下壩堤潰決機理與風險調控理論」973項目,研究成果應用於汶川地震堰塞湖除險中 。 從事水力學與河流動力學教學與科研工作。共發表論文370餘篇,出版專著8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及省部級獎勵10項。
王光謙致力於江河治理事業,1992年博士後出站後在清華大學參加的第一項重要工作就是三峽工程壩區泥沙模型試驗研究。三峽工程泥沙問題是爭論時間最長,也是我國工程泥沙研究投入力量最大的課題。王光謙從92年開始直到96年一直參加泥沙模型試驗研究,結果表明,經過80年的泥沙淤積,三峽水庫的庫容從剛建成的398億立方米減少到220億立方米,達到沖淤平衡,以後能夠保持近200億立方米的有效庫容,不會出現泥沙淤積使三峽水庫報廢的局面。三峽工程建設的高潮是大江截流,要把長江主河道攔腰截段,迫使滔滔江水通過導流明渠。由於大江主槽很深,超過30米,容易引起逐漸合攏的戧堤坍塌,會對施工人員和設備造成重大損失。1997年,受施工單位委託為大江截流施工預測截流口門水流特性,成果及時應用於大江截流實踐。
1997年長江三峽大江截流成功是世界水電工程建設的里程碑,關鍵技術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王光謙有幸成為15位獲獎者之一,代表數千位參加大江截流的貢獻者分享了這一崇高的榮譽。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文化繁衍源遠流長。20世紀70年代以來,沿黃地區對黃河水資源進行大規模開發利用,引用水量劇增,黃河斷流頻繁發生。斷流的原因是用水超過黃河的供水能力,解決的辦法是進行黃河全流域統一的水量調度,合理分配使用水資源。王光謙積極參加水量調度系統開發工作,帶領清華大學教師和研究生組成的課題組,數十次到鄭州黃河水利委員會水量調度局,完成黃河流域水量調度系統,為確保母親河不斷流提供技術支撐。此外,還積極參加南水北調工程的論證,先後4次隨全國政協考察團對中線工程進行實地調研,對工程建設及水源保護提出建議,並在2001年「兩會」期間作為新聞發言人在人民大會堂回答了中外記者關於南水北調工程的提問。 王光謙教授的研究領域為泥沙學科與江河治理,開展了水沙兩相流基本理論、流域水沙過程模擬及工程應用等方面研究。建立了水沙兩相流的動力學模型,得出泥沙顆粒濃度分布及速度分布公式,揭示了泥沙顆粒運動與清水湍流的不同特性。建立了流域泥沙動力學模型,實現了河道與流域過程的耦合,將泥沙研究從河流拓展到流域尺度。研究成果為解決黃河治理及長江三峽工程泥沙問題發揮了作用。承擔「復雜條件下壩堤潰決機理與風險調控理論」973項目,研究成果應用於汶川地震堰塞湖除險中。
他對固液兩相流尤其是泥沙運動和泥石流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解決了泥沙運動中的一些重要部題。如懸移質濃度垂向分布的類型,並探討其成因,得到泥沙濃度的統一公式。他所進行的快速顆粒流研究,在高含沙流、泥石流以及固料輸運等方面有廣泛的應用。同時他還發展了固液兩相流的新的雙流體模型,對固液兩相流基本理論及其應用加以總結。他不僅在學術上有所成就,面且在承擔重點工程課題中,解決生產問題表現突出。他參加了三峽壩區泥沙模型試驗,為1994年7月三峽工程設計審查提供了依據。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99年;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6、2008年;
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007年;
國家高校自然科學一等獎,2000年;
教育部國家科技獎自然科學一等獎,2003年;
錢寧泥沙科學論文獎;
周培源優秀水動力學論文一等獎;
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獎項。
第四屆中國青年科技獎,1995年。 王光謙教授共發表論文370餘篇,出版專著8部。他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好評,一些成果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代表性著作:《固液兩相流基本理論及其最新應用》、《游盪型河流演變與模擬》、《流域泥沙動力學模型》。 專著 (1) 王光謙,李鐵鍵,流域泥沙動力學模型,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9, 北京。
(2) 王光謙,張紅武,夏軍強,游盪型河流演變與模擬,科學出版社,2005,北京。
(3) 王光謙, 劉家宏, 數字流域模型,科學出版社,2006,北京。
(4) 王光謙, 魏加華, 流域水量調控模型與應用,科學出版社,2006,北京。
(5) 倪晉仁,王光謙,張紅武,固液兩相流基本理論及其最新應用,科學出版社,1991,北京。
(6) 倪晉仁,王兆印,王光謙,江河泥沙災害形成機理及其防治,科學出版社,2008,北京
(7) 王光謙, 胡春宏,泥沙研究進展,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北京
(8) 王光謙,世界調水工程,科學出版社,2009,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