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張懷林的藝術成果
作品參加第八屆全國美展、第三屆中國油畫展、第九屆全國版畫展、第一屆北京國際中國畫展(一等獎)、第一屆全國科普美展(二等獎)、中國書籍裝幀展(二等獎)、加拿大·國際楓葉獎中國畫展(優秀獎)、日本·中國現代版畫展等十餘次國內外大展並獲獎,多幅作品為日本千葉美術館、加拿大大人物畫廊等多家藝術機構和美國、法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地收藏家收藏。1995年、2002年、2007年和2009年分別赴新加坡、美國、法國舉辦畫展。《美術》《美術之友》《藝術生活》香港《文匯報》、新加坡《新明日報》《聯合早報》美國《美國報導》《時代周刊》《名家書畫·油畫卷》《中國當代版畫》等報刊和大型畫冊曾介紹繪畫、書法作品。著有《世界美術史簡明手冊》《中國美術史簡明手冊》《中國水印版畫》《海外珍藏中華瑰寶》《中國當代油畫家張懷林》等34種專著和畫冊,在《中國書畫》《文藝報》《藝術生活》香港《文匯報》新加坡《藝術天地》等國內外報刊、書籍發表論文、藝術評論及畫冊、書籍序言等28篇。編輯的圖書曾獲亞洲國際博覽會鍍銀獎、日中藝術交流貢獻金獎、首屆全國優秀藝術圖書獎、全國(文藝類)優秀暢銷書獎等十餘項大獎,論文獲華東地區一、二等獎。
2. 寫一篇畫展的新聞
於校園畫展的新聞稿:為了展示書畫教學成果,豐富校園文化建設內容,我校舉辦的校園書畫展於本周一拉開序幕。書畫展通過宣傳板展出了近50幅優秀作品,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提高了繪畫水平,陶冶了情操。
3. 藝術節畫展我想獲一等獎,可是畫什麼才能得一等獎
建議你最好選一些題材突出的,新穎的,有爆炸性的,當今時事熱點的。首先你要把別人的眼球吸引過來,畫展有要求紙的大小嗎,如果沒有就搞得大氣一點,復雜一點(不懂內行的人一般都人為越復雜越難畫,越難畫的畫出來水平越高)。原來我試過一個題材,就是畫4張畫,然後拼在一起。
可以是4張不同的風格也可以是4張不同表現。對於復雜的話,你就用那種黑色的線條筆去鉤,切記線條很重要,不能亂,要有層次感,近看很細膩的那種···········如果你選擇我給你4張紙的推薦,4張的風格要差異大一點,讓人看著就覺得畫畫的水平有了、
然後,就是中心思想了。可以體現人性美呀,eg:4張畫是同一個人的一生,可以畫他小時候,青年時,中年時,老去時。可以體現四季節的美,eg;同一個地點,春香秋冬時的不同經歷。
抱歉只能給你這么多的提示了,這都是我個人的智慧成果分享給你了。其實還有很多很多的,自己想像豐富一點,抄襲畢加索的都可以拿獎。
望採納,原因:打字犧牲了我的寫作業時間;我給你分享了我的智慧成果;帶上我美好的祝願你一定可以拿上一等獎!
4. 天看邯鄲市博物館抗戰70周年圖畫展觀後感怎麼寫
昨天,我懷著沖激的心情早早的等待在筆記本前等待著《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閱兵》的率先。閱兵是中國向世界表態我們堅持維護二戰後國際秩序的窗口。
我不知道今天讓我期待了多久,因為對閱兵有極大的興趣,建國60周年的閱兵式我也記不清看了多少遍,這次終於有機會在屏幕前近距離接觸一番了。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也是中國人民抗戰戰爭勝利70周年。中國人民抗戰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戰場爆發時間最早、歷時最長。中國人民抗戰戰爭堅定了盟國與法西斯作戰的信心,發動了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中國人民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
看見閱兵式上的官兵們雄赳赳氣昂昂、英姿颯爽的樣子使人們倍感精神振奮、非常自豪,有這樣的軍隊、有這樣的官兵作為一名中國人我非常驕傲。我們希望通過舉辦紀念活動,引起每一個善良的人對和平的嚮往和堅守,避免歷史悲劇重演,與熱愛和平的國家共同捍衛二戰勝利果實,開創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回頭看70年前,以前的中國是怎樣一種社會情況,內憂外患,貧困落後,今天可謂是截然不同了。現代化的城市,信息化的設備,巨艦橫行海洋,坦克碾壓陸地,戰機翱翔長空,核武器威懾世界。現在的國家發展日新月異,這便是社會建設者立下的赫赫戰功。二十一世紀,看到了祖國的飛速進步與發展,但我們不能夠停留在別人的成果中,我們應建立起遠大的理想與目標,向著我們遠大的理想去努力,去建立起更加和諧美好的社會,這就是我們年輕人應該做的。
自強不息,激流勇進,永不服輸,是我們中華人民的傳統精神。歷史啟發了我們將來的路不可能一馬平川,也不可能一帆風順。只是這條路我們會走下去,因為正是這些迎刃而解,堅持不懈,頑強拼搏,刻苦鑽研才成就了我們祖國的今天,成就了我們祖國的繁榮富強。
現在,中國繁榮昌盛,蒸蒸日上。作為中華民族子女的我們,更應該努力學習,把我們的祖國發揚光大。更應當為祖國作出一份力所能及的貢獻。讓我們在同一片藍天下,共同奮斗吧,為我們的祖國有我們而驕傲!
觀察後真可謂感慨萬千。我可靠在看完《勝利日大閱兵》後每個人都會有所改變,讓我們丟掉昨天的不快與氣餒,共同走向新的明天!祝祖國繁榮昌盛,更加繁榮富強,早日成就祖國的偉大復興!中國——萬歲,中國——加油!
5. 小學美術畫展前言
畫展前言
有人說,美術的世界是多彩而夢幻的。干濕點染中,包容了整個大自然的色彩;一勾一畫里,蘊涵著老師和學生無盡的情思。我校為展示美術教育的成果,舉辦了本次畫展。它不僅僅是一次有意義的文化藝術活動,也是我校特色教育建設的探索,更是向全校師生獻上的藝術盛宴。
世界因為你們的描繪而變得更加美麗,世界因為你們的想像而變得更加神奇。如果說一個人成長的腳印連在一起就是人生道路,那麼這一張張繪畫作品正是你們所思、所想、所夢。
建設富有特色的教育是我校的發展方向。有特色的教育,學校才有靈魂,才有獨特的風采和魅力。這次畫展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考,力圖從繼承和創新、課程改革和質量提高、學生的升學和就業、師生個人發展和學校整體發展等諸多關系中尋找聯結點。我校的師資力量雄厚,美術老師多次獲得國家、省、市級展覽的大獎。這次展覽我校老師拿出部分獲獎作品和我校優秀學生的作品,這些作品比較全面地展示了我校美術教育發展的整體水平。一幅幅主題突出、形式新穎、風格鮮明、稚趣盎然的繪畫作品,凝聚著老師和學生的智慧和心血。充分展示了廣大師生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藝術的追求。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初升的朝陽正冉冉升起,我校的錦綉藍圖正徐徐展開,讓我們全體師生一道,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熱土上,留下最新最美的印記!
衷心感謝領導、老師和同學為這次展覽所付出的辛勤勞動!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我們堅持不懈,我們學校的美術教育就一定能波起浪涌,蔚成大觀,為我校特色教育的建設、為和諧校園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6. 急需:畫展觀後感
感覺上現在汕頭漫畫這個圈子的人在更新換代也好快~``
來了一批,又走了一批,到結果沒幾個會真正留下來~``
老大也很無奈吧~``
這次畫展比上屆的確要成熟很多了~`至少我覺得這算是個進步了~`
想當年……我找那個漫展,竟然花了N個小時的時間在高新區逛~``
今年比前年更多接受漫畫的人了~```
路還很長,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努力終會看到成果的~``
樂觀的話說完了~``
汕頭有太多因素在制約著漫畫的發展~`
文化、經濟~```
即使我們這些漫畫的愛好者……說好聽點的是搞漫畫的人~`
其實對漫畫的認識也是很少~``或者說是片面~`
我覺得我們還只是在摸索階段```
而且現在我們潮汕地區玩這些的人很分散~``
沒什麼向心力~``
至於畫技嘛~`呵呵~``
慢慢磨練咯~~``我覺得有自己的風格很重要啊~``
路,長著啊~```
彭友善教授是江西德高望重的老畫家,是我們江西書畫院成立之初即聘請的特邀畫家,後聘為顧問。雖然我在六十年代初就認識了他,並慕仰其大名,但對他的藝術的認識卻是近十多年的事。因為他是特邀畫家,凡是畫院舉辦的藝術研討會或筆會,他總是積極參加,發表精闢的見解或是臨場揮毫,給我們以學習觀摩的機會。
彭教授三十年代初接受嚴格的專業訓練,先後師從徐悲鴻、齊白石等大師,三、四十年代不斷有佳作問世,參加當時的全國美展,或為國內外名人收藏,飲譽海內外。但解放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不能揚其所長,即使在家中默默作畫,聊以自慰,所有作品,也在文革浩劫中毀於一旦,在精神上和肉體都受到折磨。打倒「四人幫」後,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的盛世,使彭老精神煥發,古稀之年,筆耕不止,他決心要把逝去的時光奪回來,去世前一天還在作畫。所以此次在京展出作品除極少數是復制三、四十代作品外,大都是八十年代以來的新作,由此可見,一個寬松的環境,開明的政策,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是多麼重要!
彭友善先生像許多老一輩藝術家一樣,既吸收西洋畫有益養分,又保持中國畫傳統精華,走中西融合之路,他技能全面,舉凡人物、山水、花鳥、魚草、美竹,走獸等皆有相當的造詣,他尤喜畫虎,別號「虎癖居士」,我覺得他的藝術特色是:
一、彭老的畫總是給人一種清新、俊逸、靈妙、動人的感覺,他的畫有情、有景、有美的意境,他總是把花鳥置於一定的「境」中,注入人的情感,因而具有動人的力量。如他的牡丹總是那樣豐滿濃艷,枝葉繁茂,給人一種明媚春光之感;他的蘭竹,筆墨不多,但卻表達了一種勁節、幽香的感覺;他的白鶴,或涉於水,或棲於樹,吉祥、平和的氣氛躍然紙上;他的老虎,不是表現虎的兇殘,而是頌其威武、生氣、力量,不論卧、立、躍、撲各種姿態,無不形神兼備,他的人物,不論觀音,達摩,鍾馗,無不賦與現代人的情感。
二、彭老的畫非常講究造型,注重形神兼備,這得益於他對生活觀察的敏銳與精微。他的夫人吳惠生女士最近撰文回憶他倆在散步中路過一顆松樹時,彭老問她晴天與雨天松針的區別?師母回答:「雨天松針多一些水珠。」彭老則糾正地說:「晴天的松針是散開的,雨天的松針是收攏的!」由此師母深感對生活要求馬馬虎虎,對人世問恩恩怨怨利害得失不甚縈掛於心的糊塗丈夫,對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竟一往情深,觀察如此細致入微!由此可見彭老總是以畫家獨特的慧眼觀察各種他感興趣的事物,反復揣摩,目識心記,嫻熟於胸,因此他能不假思索地勾畫出花的風晴雨露,鳥的飛鳴,魚的游弋,虎的長嘯等生動形象,當然這也得益於他堅實深厚的造型功夫,彭老早在三十年代藝專求學時代接受嚴格的素描、透視、解剖等西畫技法訓練。這對深入、准確地表現形體起著重要作用。
三、彭老的畫,筆墨蒼秀,氣勢宏大。在章法上注意畫面總的布局,多而不亂稀而不疏,個中見全,平中見奇,用蒼勁秀潤的筆墨表現出寵大的景象,下筆如風落雷轉,須叟即成,做到疾中求穩,穩中求變。晚年他因手抖,作畫時常用左筆相扶,勾畫細長的蘭葉及竹枝時,抑、揚、抹、折,仍然不亂方寸,運墨則酣重華滋,善於處理黝色層次,濃淡相宜,虛實相生。觀彭老的畫,近看有筆墨,遠看有氣勢,遠近都好看,就是因為他畫中的局勢和筆墨得到完美的統一。
小小的展廳里,明晰的燈光烘托著一幅幅精美的畫作。自己也曾是個戀畫之人,想想曾經小小的成績和幾年冰封沉睡的墨硯,心裡也盪起了那麼一絲欣喜的氣息。
我「游覽」著,曾看過許多畫卷的眼睛似乎挑剔了許多,確實,肯定作者非凡的筆鋒,妙幻的色彩配比,然而觸動我心的卻沒有,有些憾然……
路本不長,到了「卷末」愈發覺得無趣,漫不經心的掃視,猛地住了,似乎是被什麼輕點了心潭的水,但漣漪卻盪滌不絕。凝視,便是翻湧無阻的海浪,捲起千丈驚濤拍岸,那一點粉紅在枯黃中格外鮮亮,高潔傲岸,清麗典雅。
沒錯,是菏!漫天的枯葉頹萎地垂下舞裙,沒有氣力地說著放棄,純粹的秋的顏色,葉似暮年老人的皮膚,偶爾的突起的葉脈掙扎著,無奈著,但她,紅得那麼熱烈,粉的那麼艷美,紅與粉的背後不是碧天,而是枯葉,或許因為她是剛烈不是柔美……
《詠菏》?何以之詠,又何以為菏呢?
菏,或許寄予你情感的作者,也不知如何定下你的名字,便在圖下加了詩句的吟詠,悲我未能抄錄,悲我沒有那麼好的言語去描繪你。
我望著你,望著你光亮的外表反射出的自己。她很年輕,她有那麼多夢想稚嫩的心經不起風雨。或許吧,寂寞同你一樣無聲佇立,靜了,周圍的一切變作白幕,這里只有我望著你,望著不是我的自己。我應怎樣面對?同你一樣佇立於秋日的蕭瑟,多麼渴望有同你一樣的姿態傲視蒼穹。但我無法釋然,面對冰冷的現實我包裹著自己,將何去何從?
霎時,菏在眼前搖動,綻開得更大更艷,一陣清香撫著我無邊的心跳,述說著曾經的艱辛,我似乎懂了些,似乎悟出些……
散了,離開了……
風涼意未減,狂奔回教室的路上,下弦月的伴隨引我到一個未開的野菊,望著同菏一樣的顏色,我猛得一驚,笑了,撫她:「要開花,一定會開花,像菏一樣」,伴著這句話相信我會到遠方。
7. 王伯敏的書畫展
慶賀王伯敏先生90壽系列活動
人文正脈——王伯敏書畫展
展覽時間:2013年8月20日——25日
展覽地點: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浙江省杭州市南山路218號)
主辦單位:中國美術學院
中國國家畫院
中國美術家協會
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
溫嶺市人民政府
畫史南山——王伯敏九十日課展
展覽時間:2013年9月21日——27日
展覽地點:中國美術學院藏品陳列館西廳(浙江省杭州市南山路218號)
主辦單位: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
中國國家畫院
中國美術家協會
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
溫嶺市人民政府
半唐齋里人長樂——王伯敏、王大川、王庚畫展
展覽時間:2013年9月22日——10月7日
展覽地點:恆廬美術館(浙江省杭州市南山路202號)
主辦單位:
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
溫嶺市人民政府
同道堂文化藝術機構
半唐齋里人長樂書畫展
展覽時間:2013年11月
展覽地點:溫嶺王伯敏美術史學館(浙江省溫嶺市)
主辦單位:
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
溫嶺市政府 王伯敏
詩、書、畫是我一生讀書的餘事。到了晚年,畫得多一些,有時「落墨燈前不令閑」。
半個多世紀,書劍長隨。要求自己做個讀書人。要做讀書人,務必多讀書,多行路。作為畫畫的人,還要師造化,不乏內營丘壑之功。對此,我只能說自己向這方面努力著。
中國畫的創作,要求「以不似之似似之」。說得太好了,有著「經典」性的理論價值。繪畫是可視藝術,畫好「似」,塑造出對象的形象特徵,這是應該的,故曰:「畫虎不可類犬。」但是,作為藝術,不能只以「畫似」為准則。就此,辯證地提出「不似之似」。事實上,「不似」是正常的,因為藝術表現,要經過概括、取捨、誇張和變形。畫中的形,不等於客觀存在的形,即南朝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所謂的「以形寫形」。若是藝術的形,在畫家主觀成分中,表現出完全的「不似」,這又過了分。所以提出了「不似之似」。這四個字,言簡意賅,便成了畫壇合乎科學具有邏輯的至理名言。試看看歷代山水畫家的作品,便可以一目瞭然。北宋的李、范、郭、米,南宋的李、劉、馬、夏,元代的黃、王、倪、吳,明代的文、沈、唐、仇,以及清代的「二石」、「四王」,還有近現代的黃賓虹、李可染、傅抱石等,他們的作品,局部為「不似」,試看他們畫中的「雨點皴」、「亂柴皴」、「卷雲皴」、「披麻皴」,又什麼「沒天沒地的劈面點」等等,顯然都是些抽象的概括,點即所謂「不似」。而從整體看,他們所畫的千岩萬壑、飛瀑清流,或紅樹青山、或狂風暴雨、或煙波釣艇、或長橋卧波,無不一一具現,既是「以不似」為之,又是「似之」。石濤曾有詩雲:「變幻神奇懵懂間,不似似之當下拜。」為此,仍在努力探索。
有人相問,老頭多年畫下來,到底有何創造?我回答,創造談不上,往往畫失敗了。年輕時,受黃賓虹的用水啟發,修「龍王行雨之業」。我人笨,經驗又不足,釀成水災,所以廢畫一堆。有時遇巧,水生波瀾,自得其樂。我喜歡以漬水、凝水、潑水、鋪水在生宣上運筆。或以水破墨、水破彩,或以墨彩去沖水,或讓水去沖宿墨。有時沖出一片氤氣,又在一片氤氣中,綴點焦枯的墨色去提一提。說不上乾裂秋風,潤含春雨之功,總想有那麼一種變化的味道。我的這種想法與做法,傅抱石早已經說過,這是一種「闖畫」。他的意思是:「闖」,突破常規來作畫。「法」為畫家所用,卻不可被「法」所束縛。
到了八十歲以後,我喜歡以重彩來畫山。對石青、石綠、硃砂、赭石,以單色用,或以復色用。多數以白粉代水用來調色。我在上海美專求學,一度在西洋畫系學油畫。陳士文先生是指導老師。他一再地說,各種顏色,放上一些白色去調一調,會生出另一種色彩效果。所以我喜用白粉,受陳老師的一定影響。還在試驗中,談不出甘苦有得之言。
如今,朋友們好心又多情,將我歷年一些不經意的作品,擬編為一集並作展覽。際此開展,表示衷心感謝。 慶賀王伯敏先生90華誕
「人文正脈——王伯敏書畫展」
中國美術史學泰斗、中華人文正脈的集大成者、當代文人畫的傑出代表、享譽國際的中國書畫大家王伯敏教授,1924年生於浙江台州,1947年畢業於上海美專。畢業後赴北平藝術專科學校研究班深造,既是徐悲鴻的研究生,又是國畫大師黃賓虹的弟子。1952年起任教於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現任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美術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國家畫院院士、敦煌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西泠印社理事、杭州畫院名譽院長、中國國際茶文化書畫院名譽院長。
為慶賀王伯敏先生90華誕,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國家畫院、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王先生的家鄉溫嶺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由中國國際茶文化書畫院、王伯敏美術史學館、浙江美術傳媒等單位承辦的《人文正脈——王伯敏書畫展》,於2013年8月20日——25日,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杭州南山路218號)舉辦。此次展出王伯敏教授歷年精品代表作,有尋丈巨制,也有咫尺小品。王先生自謙:畫畫是讀書餘事。作為王伯敏先生第一次正式畫展引起了各界對這次畫展的期待。
王伯敏先生出經入史,著作宏富,而以中國美術史研究獨步當世,為學林公推巨擘。1988年9月 , 王伯敏主編的《中國美術通史》獲得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頒發的「中國圖書獎」,1992年國務院授予王伯敏「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榮譽,2009年獲國家級美術最高獎「首屆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王伯敏先生先後編著並在國內外出版了《中國繪畫史》《中國版畫史》《中國美術通史》《中國繪畫通史》《中國少數民族美術史》《中國民間剪紙史》《敦煌壁畫山水研究》、《中國畫構圖》《唐畫詩中看》《古肖形印臆釋》《水墨畫縱橫談》《黃賓虹畫語錄》等近六十種專著,逾千萬字。還有兩百多篇論文在國內外報刊發表,並出版有《王伯敏美術文選》《王伯敏美術史研究文匯》《王伯敏畫集》《柏閩詩選》等。
王伯敏先生花費六十多年時間,撰寫美術界迫切需要的七部美術專史,把我國美術史的研究推進了一大步。他以超前的悟性與創見,對古今書畫藝術的論斷,提出更新、更深層面的理解,代表了我國美術史學研究的學術高峰,有的填補了我國以至東方美術史學研究的空白,有的著作被國外學者翻譯,出版外文本。王伯敏是20世紀下半葉中國美術史學科研究領域的奠基人和傑出帶頭人,堪稱「畫史通儒」、「七史罕人」。
王伯敏遍游祖國名山大川,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身體力行,倡導文人畫研究和實踐。其畫儒雅天成,以朴為美,充滿詩意,有「學者妙造」「一代儒墨」之譽,開創了當代中國文人畫新境界。被譽為繼黃賓虹、陸儼少之後浙江畫壇又一位山水畫大師。
王伯敏先生在梳理美術史脈絡的同時,不斷精研中國山水畫的特性(章法、空間、透視處理、墨法、水法、用色、意境等諸方面)進行了創造性的解讀和歸納。他提出了「高遠、深遠、平遠、闊遠、迷遠、幽遠」這山水畫透視法的「六遠」理論;提出了「步步看、面面觀、專一看、推遠看、拉近看、取移視、合六遠」的「七觀」理論被列入《中國美術辭典》;提出了中國畫的水法理論即「水調墨、水帶墨、水破墨、墨破水、水破色、漬水、潑水、凝水、鋪水」被稱為「水法九種」,對繪畫界產生深遠影響。
王伯敏先生以理論研究的成果來指導和探究自己的繪畫實踐,成就斐然。潘天壽先生曾盛贊他:「不僅專史,能詩又工畫,實在難能可貴」,趙朴初先生有「一卷畫如黃大痴,構思妙若雨催詩」詩句相贊,他妙用「水法」以水為墨,運化調和,令畫面層次生動,蒼潤華滋。長期對敦煌壁畫及其色變的研究,令其用色更為大膽、直接。他注重空間意境之美,以空間、空白為畫眼,開闊的胸懷,長期的人文修養、爐火純青的筆墨表現手法,使書卷之氣、優雅之韻縱貫其作品,直接體現著中國文人畫的大雅境界,開創了當代文人畫的至美新境。直到大耄之年,他依然默默錘煉著自己的畫風,卻更強調禪意境界和對「精神空間」的追求。80歲後,王先生的繪畫爐火純青、日臻化境、朴茂雄渾、變化萬千,將長期積累的人文情懷揮灑出來,表現得淋漓盡致。這個階段的繪畫作品更加醇釀。王先生曾說過:「我是為理想而作畫,為追求而繪寫。」王伯敏先生的繪畫實踐成為中國畫家「理」和「行」完美結合的實證和典範。
中國傳統人文精神可以用「正、清、和、雅」四字來表達,這是中華文化核心價值觀所在。而伯敏先生的學問、繪畫藝術和一生修為正是這四個字的寫照。
此時此刻的王伯敏老人,歲月染白了他的雙鬢,眼神依然那麼睿智,那麼率真。在晚晴的歲月中,讀書、吟詩、煮茶、看月、研硯、鋪水……一切那麼從容、一切那麼淡定。
祝王伯敏先生藝術之樹常青! 序
王伯敏
日課,簡言之,學做人,修作業,日日進行,寒暑不間斷。
昔王荊公、顧亭林、黃賓虹諸賢立日課,余效之也。
余立日課,已有70個春秋,以讀書、行路為日課,詩書畫為讀書餘事,煮茶、造石、夜坐為副課也。
此次展出,計130個日課的作業。餘一生出版著作62種。以62個日課計,編少數民族54種美術史,以54個日課計,又采風十題,以10個日課計,展出詩書畫30件以5個日課,如此相加,得130個日課,作業皆涉及美術,故曰「美術日課」。
余今歲年正90,慚愧的很,展出作業,成績微薄,為「世紀一粟」。頃者,向文化界同仁匯報,甚望達者大教。若有「非我當者」,或「是我直者」,當尊之以師。余等豪言壯語,誠以登山不以艱險而止步,在學術磨礪的征途上,立足新時代,焚膏以繼晷,盡心力做一些我應做之事;為國家文化建設,奉獻一磚一瓦而已。 《畫史南山——王伯敏90日課展開幕》新聞稿
為慶賀王伯敏先生90壽辰,作為慶壽系列活動之一,2013年9月21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國家畫院、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中國美院人文學院、溫嶺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王伯敏90日課展》在中國美術學院校史陳列館開幕,展出王伯敏先生歷年著作、手稿、學術卡片、文獻、日記、文物、師友酬和及王老自己的書畫代表作,展現了這位積學大儒、藝術大師真實的治學、生活場景。
展覽除王老大量親筆手稿、文物原件外,還有黃賓虹、齊白石、潘天壽、李可染、沙孟海、趙朴初、饒宗頤、錢君陶等人與王先生酬和的書畫原件及王伯敏先生與禪門宗師凈慧長老的唱和詩詞等。
王老在《90日課展》自序中講到:「學做人、修作業,日日進行,寒暑不間斷。」「在學術磨礪的征途中,以登山不以艱難而止步。」這是這位文化老人的心聲,以讀書、養志、修身、學術研究為自己的終身追求,內營丘壑,不負光陰,以身作則,以苦為樂。真實的學問離不開日常的積累和用功,王伯敏先生抱著一顆平常心,以70年漫長的學術生涯在中國傳統文化正脈的寶庫中修學、磨礪,又為之奉獻一生。
參觀王伯敏先生的90日課,在一篇篇手稿、一筆筆字跡後面,大家看到的是王老肩上所負的歷史使命感和學術智慧。讓人感受到傳統文人修身治學的方法和道路,看到傳統文化人高貴的精神世界和內心的追求。
21日下午《畫史南山》為題,在中國美院專家樓舉行王伯敏學術生涯研討會,海內外專家、學者和佛教界代表雲集杭城,共同參加了這次盛會。
《半唐齋里人長樂——王伯敏、王大川、王賡書畫展》新聞稿
金秋的杭州,在舉辦《人文正脈——王伯敏書畫展》、《畫史南山——王伯敏90日課展》之後,又一個有關王伯敏教授的展覽《半唐齋里人長樂——王伯敏、王大川、王賡書畫展》在南山路恆廬美術館開幕。
這個畫展,由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主辦,由中國國際茶文化書畫院、王伯敏藝術史學館、同道堂文化機構等單位承辦。展出當代文人畫領袖王伯敏先生的代表作及半唐齋一家祖孫三代的力作。
展覽從2013年9月22日至10月7日,歡迎在杭州最美的季節里來欣賞最美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