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國家航天局的機構簡介
中國國家航天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負責民用航天管理及國際空間合作的政府機構,履行政府相應的管理職責。對航天活動實施行業管理,使其穩定、有序、健康、協調地發展。代表中國政府組織或領導開展航天領域對外交流與合作等活動。
主要直屬單位:
1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
成立於2004年,主要承擔探月工程總體技術和管理工作;負責工程技術、總體設計和實施工作;擬定總體方案和研製程序,制訂研製總要求和總體技術文件、工程和研製計劃,與各系統簽訂研製合同,管理相關固定資產投資和預先研究工作;編報重大專項及型號項目經費預算並監督檢查經費執行情況;對工程各系統進行協調、監督、檢查,實施工程式控制制與考核;承擔工程相關的新聞宣傳、成果和知識產權管理、市場開發與服務等工作;管理工程的文件、資料、檔案等。
2 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
成立於2010年,負責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科技專項工程(以下簡稱「高分」)實施和組織管理,承擔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工作;負責高分專項技術與工程總體任務,組織制定工程總體方案;負責工程大總體和系統間協調;負責相關科研和建設項目的立項組織、考核監督及驗收評價;承擔對地觀測數據服務、產業化推廣、技術咨詢及國際合作
3 國家航天局航天遙感論證中心
成立於2004年。由國家航天局直接業務指導,接受國家航天局、中國科學院共同管理,以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為依託。其任務是根據我國民用航天發展的思路,面向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和國際航天有關科學與技術發展方向,針對我國遙感系列衛星及其應用,開展一些基礎性、前瞻性、戰略性研究工作,民用航天領域的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和建議。
4 國家航天局新聞宣傳中心
成立於2001年。是經中編辦批准設立的全額撥款的正局級事業單位。主要承擔組織開展航天重大新聞發布、重大專項和日常新聞宣傳工作;承擔國家航天局網站的建設、管理、運行、維護等工作;承擔音像資料的攝錄編輯、影視宣傳品的製作等工作;受託統籌管理、組織承辦相關展覽工作等。
5國家航天局空間碎片監測與應用中心
成立於2015年。以中科院國家天文台為依託。主要職責是承辦空間碎片和近地天體監測系統規劃論證、總體方案設計和能力建設等相關工作;承辦空間碎片和近地天體跟蹤監測、風險研判和應急聯動的日常運行保障以及突發事件應急響應;承辦空間碎片數據信息的共享和應用,建設和維護空間碎片自主編目動態資料庫工作;承辦空間碎片國際合作與技術交流,支撐開展空間碎片戰略規劃、技術發展和法律規范等研究工作。
6國家航天局衛星總裝集成測試中心
成立於2017年。是國家航天局衛星項目工程總裝集成測試技術實體及衛星總裝集成測試基礎設施對外合作單位。充分利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在衛星總裝集成測試方面的基礎設施和研製能力,在衛星工程、測試方法、標准、管理等方面與國際合作項目對接,加強我國航天技術實力和基礎設施能力的對外展示及項目合作。
7 國家航天局空間法律中心
成立於2017年。是國家航天局法治航天工作的總體支撐機構,依託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和北京理工大學開展工作。其主要任務是開展航天領域法律問題研究,支撐國家航天局航天法律法規與政策體系、航天法治戰略和頂層規劃論證;承擔有關航天領域法律及相關條例、規章制度研究起草工作;參與航天法律與政策研究的國際合作;承擔國家航天局日常法律事務工作,為國家航天局法治航天建設提供咨詢;組織開展航天法律政策的國際學術交流與人才培養等。
8中國宇航學會
成立於1979年。其宗旨是團結和組織廣大航天科技工作者,促進航天科學技術的創新和發展,推動航天科學技術的普及與推廣,不斷提高航天科技人才的素質,加速他們的發展和成長,從而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中國宇航學會的主要任務是: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舉辦各種國內和國際學術會議、講座、展覽,促進民間國際科技交流,積極開展青少年航天科技教育活動,普及航天科學技術知識,傳播推廣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
9中國遙感應用協會
成立於1992年。是我國遙感應用領域唯一經民政部批准登記注冊、國防科工局主管的國家一級科技類社會團體,也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團體成員。協會宗旨是團結全國遙感信息技術隊伍,規范遙感技術市場,促進全國遙感信息技術的應用和發展。
10 中國空間法學會
成立於1992年,是由國家有關部門和空間法學研究機構、空間科學技術研究和應用機構及空間法律政策研究領域專家學者組成的全國性學術社團組織。
11 中國航天基金會
成立於1995年。是在民政部登記注冊的全國性公募基金會,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其宗旨是為中國航天事業服務,獎勵為中國航天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有功人員;資助航天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支持航天學術研究和技術開發;支持與國外航天界有關組織建立友好往來與合作;開展航天科普教育,提高全民航天意識,促進航天事業發展。
2. 美國太空總署NASA和中國航天局CNSA 職能是不是一樣
美國太空總署主要是管理、發射太空梭,或者進行宇宙觀測,進行衛星,空間站的修復工作,是世界上最權威的太空機構,.而中國航天局主要進行航天貿易,發射火箭,衛星.
3. 宇航員加入CNSA 是幾年前
本站2006年10月24日綜合報道】 23日,俄羅斯「進步」M-58(NASA稱之「進步」-23)貨運飛船由「聯盟」火箭從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前往國際空間站。9分鍾後進入低地球軌道,飛船的太陽帆及導航天線隨後展開。
「進步」M-58貨運飛船攜帶了約2.5噸的食物、水、燃料及其它補給,還為空間站上出現故障的氧氣發生系統帶去了關鍵的部件。氧氣發生系統於9月出現故障。 航天員訓練項目分八大類,即基礎理論訓練、體質訓練、航天環境適應性訓練、心理訓練、專業技術訓練、飛行程序與任務模擬訓練、救生與生存訓練及大型聯合演練。以上除大型聯合演練外,均為航天員職業訓練過程中必須完成的訓練項目。
基礎理論訓練:開設了《載人航天工程基礎》、《航天醫學基礎》等13門基礎理論課程,目的是使航天員了解載人航天的專業基礎知識和相關領域的科學知識。
體質訓練:在航天員訓練的各階段均佔有大量的訓練課時,以保持和提高航天員的體能素質和健康水平。
航天環境適應性訓練:包括前庭功能,超重耐力適應性、失重飛機飛行、跳傘、航空體驗飛行、飛船著陸沖擊等訓練…… [詳細內容] 失重是航天飛行中的一個特殊物理現象,載人航天實踐證明,失重對人體的生理功能有很大影響,但不像原先想像的那樣嚴重。 生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與地球重力環境相適應的生理結構與功能特徵,但進入太空後,由於地球重力作用幾乎完全消失,生物有機體處於一種失重狀態。人類40多年的航天實踐表明,微重力環境對宇航員的健康、安全和工作能力會產生重要影響,中長期 航天飛行可導致宇航員出現多種生理、病理現象,主要表現為心血管功能障礙、骨丟失、免疫功能下降、肌肉萎縮、內分泌機能紊亂、工作能力下降等...[詳細航天員在上天前都經過嚴格的身體檢查,保證其良好的生理、心理狀態。同時,飛船內也配備了各種醫療設備,如醫療監測設備,生理信號測試盒,心電信號磁記錄器還有醫監設備的備件等等,這些設備可以隨時監查航天員的身體狀況。此外飛船上還備有疾病防治的醫保用品,假如航天員生病了,飛船上的航天葯箱也能派上用場。
4. 如何進入中國航天局
好好學習,考上航空類重點院校,航天系統的院校:北航、哈工大、西工大、南航。
中國國家航天局(China National Space Administration),於1993年4月22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非軍事機構,其職責是執行中國的國家航天政策。國家航天局是在原航天工業部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現今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對外保留國家航天局牌子。
中國國家航天局(CNSA)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負責民用航天管理及國際空間合作的政府機構。履行政府相應的管理職責。對航天活動實施行業管理,使其穩定、有序、健康、協調地發展。代表中國政府組織或領導開展航天領域對外交流與合作等活動。是在原航天工業部的基礎上,於1993年4月22日成立並接替被撤銷的航空航天工業部,負責管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天和國際空間合作事務的國務院部委管理的國家局,現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管理。
在一批批航天人的艱苦奮斗下,完成了包括東方紅一號衛星、神五神六神七神九載人航天、嫦娥系列探月工程、天宮號空間站、北斗系列導航衛星系統、資源勘探遙感衛星等科研成果。
5. 中國航天局(CNSA)和美國航天局(NASA),哪個更厲害一點
毋庸置疑的,NASA是世界最強航天探索機構,在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進行廣泛的太陽系探測,旅行者1號已經飛行220億公里,而它的主要目標是探測土星、木星等天體。
我國的航天其實起步就比美國晚很多,二戰中美國本土沒有遭受影響,而在二戰後美國迅速推行工業化,在1950年代美國就成了工業化強國,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前往,同時笑話了德國的一些技術儲備,所以工業化迅速且完善。在1960年代美國就設計了很多至今仍讓人拍案的高精尖設備,包括高空偵察機黑鳥、迄今為止唯一曾投入載人飛行的超重火箭土星五號。
當然這和馬斯克會炒作有關,但是咱不能否認它們技術底子確實豐厚。我國未來用於登月或者探測活性的重型利器長征九號,運載能力比土星五號大一些,但是土星五號可是50多年前的設備了,而寫美國SLS的重型火箭也快進入試飛了,而它的運力比土星五號還強不少。
從工業化開始時間、航天發展時間以及火箭的運力、探測的廣度,我國目前全面落後於美國。說句難聽話,我國現在走的很多路,都是美蘇的老路,包括航天器設計和登月程序設計,仍有美蘇的影子。我們可以說是摸著美蘇過河。知恥而後勇,能夠看到差距才是最重要的,不怕慢就怕站著不同。
6. iso9001體系認證cnsa機構頒發的證書多少錢
國內機構認證約2.5萬元,國際機構認證需要3萬—4萬元。
7. 改革開放30年來航天界的成就
這是權威回答 (中國航天局)
航天改革開放的30年
改革開放的30年,是我國航天事業取得輝煌成就、跨越發展的30年。改革開放不但為我國航天事業的振興和騰飛提供了機遇,帶來了新的活力,而且也為我國航天科技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應用和走向世界開辟了廣闊的前景。30年來,我們親身見證了中國航天壯國威、振民心、躋身於世界先進國家行列的光輝發展歷程。
重大突破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航天科技工業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逐步建立起了適應市場經濟條件的新體制、新機制。根據專業化分工協作和發展規模經濟的要求,進行專業重組,優化資源配置;推進企事業單位體制改革和科研生產能力結構調整;加強和完善制度體系建設,加快財經制度、投資管理制度、科研生產管理制度、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等的建設,完善經營管理的監督體系;形成了以總體為主導,專業為基礎,軍民結合、協調發展的格局。改革創新推動了航天科研生產的又好又快發展。
1978年以前,我國還只有「長征一號」和「長征二號」兩種運載火箭,發射衛星6次,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最大隻有1.8噸。而改革開放30 年,「長征」運載火箭已形成4個系列14種,覆蓋了從近地軌道、太陽同步軌道、地球同步軌道的低、中、高軌道範圍,其運載能力近地軌道達到9.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達到5.1噸,而且火箭總體性能及火箭入軌精度、有效載荷系數、運載能力等方面,都接近和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一箭多星技術、衛星回收技術、高能低溫燃料火箭技術、靜止軌道衛星發射測控技術、捆綁火箭技術等領域進入世界先進行列。30年,「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創造了114次發射紀錄,共把80 多顆不同功能的國產衛星、7艘「神舟」飛船和1個月球探測器送上太空,特別是自1996年10月以來連續64次發射成功。在此期間,取得了載人航天和繞月探測技術的重大突破,中國航天員乘「神舟七號」飛船到太空飛行和出艙活動,「嫦娥一號」衛星飛抵月球軌道傳回月球圖像,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和奔月夢想。30年,我國在實現人造衛星上天的基礎上,不但繼續鞏固了中國航天科技發展的第一個里程碑,而且還建立和開創了中國航天史上的第二個和第三個里程碑。
科技強軍
30年,我國導彈裝備技術實現重大跨越。從20世紀80年代初洲際導彈全程飛行試驗和潛艇水下發射導彈相繼成功,到1999年8月成功發射新型遠程火箭,我國的導彈技術邁上了一個新台階。
1995年7月、1997年3月先後在東海和東南沿海舉行的軍事演習和訓練中,我國新型地地戰術導彈、防空導彈、海防導彈發射試驗取得圓滿成功。特別是1999年國慶50周年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的閱兵典禮中,我國在改革開放時期研製的各種新型導彈武器,充分展示了我國國防實力,形成了一支強大的科技強軍力量。
我國已經既有戰術導彈又有戰略導彈,擁有了有效的戰略威懾力量和防禦反擊手段;我國的防空導彈已形成中高空、中低空、低空、超低空防空導彈系列,能滿足區域防空、要地防空、野戰防空、艦隊防空和單兵防空的需要,具有了不同發射方式、攻擊不同空域的防空能力,防空導彈技術實現了基本型、系列化、高起點、上水平;我國已研製成功岸艦、艦艦、空艦、潛艦等海防導彈,在小型化、高精度、超低空、抗干擾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進展,具有了抗登陸、封鎖重要海域和近海作戰的能力。
30年,我國自主研製的各種導彈武器,為國家的領土、領空、領海築起了堅固的鋼鐵屏障,成為完成祖國統一、保衛國防、維護世界和平的一支強大力量。
軍民結合
30年,我國航天科技工業發揮自己的優勢和潛力,從軍工小天地走上為國民經濟服務的主戰場,更有效地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服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經濟、科技、社會的發展。
30年獨立研製和發射16種不同用途的衛星,實現了系列化、平台化,已形成返回式、通信、氣象、資源、導航、海洋和科學探測等7個衛星系列。這些衛星在國民經濟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促進了通信、氣象、資源勘測、環境監測等的現代化,滿足了日益增長的通信、廣播、電視、教育事業的需要,提高了氣候觀測、氣象預報、災害監測的准確性,改善了國土普查、地質勘探、鐵路選線、海上作業、農林開發、太空育種、城市規劃、測量定位、海洋監測等先進手段,對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航天科技工業博採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就,如自動控制技術、遙測遙感技術、溫控技術、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復合材料技術、特種工藝技術等,不僅滿足了航天自身發展的需要,而且也反過來提高了民用工業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水平,促進了民用工業的進步。軍民結合,利用航天科技成果,開發國民經濟各個部門所需的技術裝備和人民生活所需的產品。我國航天科技工業在衛星應用、信息技術、新材料和新能源、航天特種技術、汽車零部件與特種車輛、科技奧運等民用產業中起到輻射帶動作用,並在發展裝備製造、電子技術、通信導航等新興產業中越來越占著重要地位。航天科技工業產生了大量民用成果,取得了越來越顯著的經濟效益。
我國航天科技工業建立和完善了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科研生產體系,在航天民用產業的發展中,突出主業,推動創新,優化布局,規范運作,在信息技術、裝備製造、金融貿易、專用設備、節能環保等方面提升核心競爭力,將大量航天成果移植到民用部門,建成成百上千條民品生產線,開發出成千上萬種民用產品,在機械、電子、輕工、化工、石化、煤炭、電力、建材、紡織、鐵道、民航、煙草、廣播通信、醫葯衛生等行業得到廣泛應用,民品產值己佔到航天科技工業總產值的80%以上,創造了新的奇跡。
走向世界
30年,我國航天科技工業跨出國門,走向世界,進入國際發射服務市場。1990年以來,我國沖破制裁和阻撓,承攬外國衛星發射業務,共有5次搭載法國、德國、日本等國的微重力試驗裝置,發射了29顆美國和歐洲國家製造的衛星,我國「長征」火箭成為國際市場上知名的高科技產品。從2004年起,我國承擔了向奈及利亞、委內瑞拉提供衛星整星研製和發射交付服務,2007年研製發射成功奈及利亞一號通信衛星,實現了衛星整星出口的突破,中國航天科研在世界上已經贏得了一席地位。
我國還與許多國家建立了航天科技的雙邊合作、區域合作、多邊合作關系,特別是中國和巴西成功聯合研製資源衛星,中國和歐空局聯合實施的雙星探測計劃,中國和法國合作開發的通信衛星有效載荷,中國與英國、俄羅斯研製發射的航天清華小衛星等,已經取得了實際成果。
30年,我國航天人才建設也取得了新的成績,順利地完成了新老交替,培養造就了一支思想過硬、作風扎實、技術精湛的新一代航天人才隊伍,孕育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的航天精神。我國航天事業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書寫了光輝的一頁。
8. 美國太空總署NASA和中國航天局CNSA
美國太空總署主要是管理、發射太空梭,或者進行宇宙觀測,進行衛星,空間站的修復工作,是世界上最權威的太空機構,。而中國航天局主要進行航天貿易,發射火箭,衛星。
9. 中國航天局在哪裡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阜成路甲8號
郵編:100048
E-mail: [email protected]
主要職能:
負責研究擬定國家航天政策和法規;
負責研究制定國家航天發展規劃、計劃和行業標准;
負責重大航天科研項目的組織論證與立項審批,負責監督、協調重大航天科研項目的執行;
負責航天領域政府及國際組織間的交流與合作。
航天體系:
國家航天局:
對航天活動實施行業管理,使其穩定、有序、健康、協調地發展。代表中國政府組織或領導開展航天領域對外交流與合作等活動。
企業集團:
參與航天技術的開發與科技成果轉化,承擔國家重大、重點航天型號的研製、試驗與生產。
應用部門:
航天技術在國民經濟各領域的應用歸口管理部門。負責提出航天技術應用需求和應用發展思路,開發應用領域。
大學與科研機構:
指從事航天領域先期技術探索與研究、空間科學研究、學科及專業發展和航天人才培養等航天活動的高等學校或研究機構。主要有中科院、相關大學。
發射測控基地:
承擔航天型號的飛行試驗和發射任務的測試、發射、測控及相關後勤保障任務等。
探月工程中心:
負責組織探月工程的總體論證工作,編制探月工程各期的方案和研製總要求;負責研究制訂探月工程有關的研製程序和管理辦法,負責編報工程經費預算並監督檢查經費執行情況;負責組織探月工程項目的實施,包括編制研製計劃,分解工程總體技術指標,與各系統簽訂研製合同,對各系統進行協調、監督、檢查,實施工程式控制制與考核等;負責與探月工程有關的技術改造項目的管理;負責提出探月工程各系統總指揮、總師領導人選建議;負責與探月工程有關的新聞宣傳、市場開發、成果管理,承辦與探月工程有關的國際合作事務;負責探月工程文件、資料、檔案的歸檔和整理工作;承擔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工作。
其他組織:
指為推進航天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航天技術向應用領域的推廣應用而成立的各種學會、協會等團體或組織。
商業公司:
指為商業目的而運作民用航天活動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