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污事件

成果污事件

發布時間:2021-08-02 13:14:30

1. 世界十大污染事件

世界十大環境污染事件

(1) 北美死湖事件美國東北部和加拿大東南部是西半球工業最發達的地區,每年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硫2500多萬噸。其中約有380萬噸由美國飄到加拿大,100多萬噸由加拿大飄到美國。七十年代開始,這些地區出現了大面積酸雨區。美國受酸雨影響的水域達3.6萬平方公里,23個州的17059個湖泊有9400個酸化變質。最強的酸性雨降在弗吉尼亞洲,酸度值(pH)1.4.紐約州阿迪龍達克山區,1930年只有4%的湖無魚,1975年近50%的湖泊無魚,其中200個是死湖,聽不見蛙聲,死一般寂靜。加拿大受酸雨影響的水域5.2萬平方公里,5000多個湖泊明顯酸化。多倫多1979年平均降水酸度值(pH)3.5,比藩茄汁還要酸,安大略省薩德伯里周圍1500多個湖泊池塘漂浮死魚,湖濱樹木枯萎。

(2) 卡迪茲號油輪事件1978年3月16日,美國22萬噸的超級油輪"亞莫克。卡迪茲號",滿載伊朗原油向荷蘭鹿特丹駛去,航行至法國布列塔尼海岸觸礁沉沒,漏出原油22.4萬噸,污染了350公里長的海岸帶。僅牡蠣就死掉9000多噸,海鳥死亡2萬多噸。海事本身損失1億多美元,污染的損失及治理費用卻達5億多美元,而給被污染區域的海洋生態環境造成的損失更是難以估量。

(3) 墨西哥灣井噴事件1979年6月3日,墨西哥石油公司在墨西哥灣南坎佩切灣尤卡坦半島附近海域的伊斯托克1號平台鑽機打入水下3625米深的海底油層時,突然發生嚴重井噴,平台陷入熊熊火海之中,原油以每天4080噸的流量向海面噴射。後來在伊斯托克井800米以外海域搶打兩眼引油副井,分別於9月中、10月初鑽成,減輕了主井壓力,噴勢才稍減。直到1980年3月24日井噴才完全停止,歷時296天,其流失原油45.36萬噸,以世界海上最大井噴事故載入史冊,這次井噴造成10毫米厚的原油順潮北流,湧向墨西哥和美國海岸。黑油帶長480公里,寬40公里,覆蓋1.9萬平方公里的海面,使這一帶的海洋環境受到嚴重污染。

(4) 庫巴唐"死亡谷"事件巴西聖保羅以南60公里的庫巴唐市,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死亡之谷"知名於世。該市位於山谷之中,六十年代引進煉油、石化、煉鐵等外資企業300多家,人口劇增至15萬,成為聖保羅的工業衛星城。企業主只顧賺錢,隨意排放廢氣廢水,谷地濃煙彌漫、臭水橫流,有20%的人得了呼吸道過敏症,醫院擠滿了接受吸氧治療的兒童和老人,使2萬多貧民窟居民嚴重受害。1984年2月25日,一條輸油管破裂,10萬加侖油熊熊燃燒,燒死百餘人,燒傷400多人。1985年1月26日,一家化肥廠泄漏50噸氨氣,30人中毒,8000人撤離。市郊60平方公里森林陸續枯死,山嶺光禿,遇雨便滑坡,大片貧民窟被摧毀。

(5) 西德森林枯死病事件原西德共有森林740萬公頃,到1983年為止有34%染上枯死病,每年枯死的蓄積量占同年森林生長量的21%多,先後有80多萬公頃森林被毀。這種枯死病來自酸雨之害。在巴伐利亞國家公園,由於酸雨的影響,幾乎每棵樹都得了病,景色全非。黑森州海拔500米以上的樅樹相繼枯死,全州57%的松樹病入膏肓。巴登——符騰堡州的"黑森林",是因樅、松綠的發黑而得名,是歐洲著名的度假聖地,也有一半樹染上枯死病,樹葉黃褐脫落,其中46萬畝完全死亡。漢堡也有3/4的樹木面臨死亡。當時魯爾工業區的森林裡,到處可見禿樹、死鳥、死蜂,該區兒童每年有數萬人感染特殊的喉炎症。

(6) 印度博帕爾公害事件1984年12月3日凌晨,震驚世界的印度博帕爾公害事件發生。午夜,座落在博帕爾市郊的"聯合碳化殺蟲劑廠"一座存貯45噸異氰酸甲酯貯槽的保安閥出現毒氣泄漏事故。1小時後有毒煙霧襲向這個城市,形成了一個方圓25英里的毒霧籠罩區。首先是近鄰的兩個小鎮上,有數百人在睡夢中死亡。隨後,火車站里的一些乞丐死亡。毒霧擴散時,居民們有的以為是"瘟疫降臨",有的以為是"原子彈爆炸",有的以為是"地震發生",有的以為是"世界末日的來臨".一周後,有2500人死於這場污染事故,另有1000多人危在旦夕,3000多人病入膏肓。在這一污染事故中,有15萬人因受污染危害而進入醫院就診,事故發生4天後,受害的病人還以每分鍾一人的速度增加。這次事故還使20多萬人雙目失明。博帕爾的這次公害事件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因事故性污染而造成的慘案。

(7) 切爾諾貝利核漏事件1986年4月27日早晨,前蘇聯烏克蘭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一組反應堆突然發生核漏事故,引起一系列嚴重後果。帶有放射性物質的雲團隨風飄到丹麥、挪威、瑞典和芬蘭等國,瑞典東部沿海地區的輻射劑量超過正常情況時的100倍。核事故使烏克蘭地區10%的小麥受到影響,此外由於水源污染,使前蘇聯和歐洲國家的畜牧業大受其害。當時預測,這場核災難,還可能導致日後十年中10萬居民患肺癌和骨癌而死亡。

(8) 萊茵河污染事件1986年11月1日深夜,瑞士巴富爾市桑多斯化學公司倉庫起火,裝有1250噸劇毒農葯的鋼罐爆炸,硫、磷、汞等毒物隨著百餘噸滅火劑進入下水道,排入萊茵河。警報傳向下游瑞士、德國、法國、荷蘭四國835公里沿岸城市。劇毒物質構成70公里長的微紅色飄帶,以每小時4公里速度向下游流去,流經地區魚類死亡,沿河自來水廠全部關閉,改用汽車向居民送水,接近海口的荷蘭,全國與萊茵河相通的河閘全部關閉。翌日,化工廠有毒物質繼續流入萊茵河,後來用塑料塞堵下水道。8天後,塞子在水的壓力下脫落,幾十噸含有汞的物質流入萊茵河,造成又一次污染。11月21日,德國巴登市的苯胺和蘇打化學公司冷卻系統故障,又使2噸農葯流入萊茵河,使河水含毒量超標准200倍。這次污染使萊茵河的生態受到了嚴重破壞。

(9) 雅典"緊急狀態事件"1989年11月2日上午9時,希臘首都雅典市中心大氣質量監測站顯示,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318毫克/立方米,超過國家標准(200毫克/立方米)59%,發出了紅色危險訊號。11時濃度升至604毫克/立方米,超過500毫克/立方米緊急危險線。中央政府當即宣布雅典進入"緊急狀態",禁止所有私人汽車在市中心行駛,限制出租汽車和摩托車行駛,並令熄滅所有燃料鍋爐,主要工廠削減燃料消耗量50%,學校一律停課。中午,二氧化碳濃度增至631毫克/立方米,超過歷史最高記錄。一氧化碳濃度也突破危險線。許多市民出現頭疼、乏力、嘔吐、呼吸困難等中毒症狀。市區到處響起救護車的呼嘯聲。下午16時30分,戴著防毒面具的自行車隊在大街上示威遊行,高喊;要污染,還是要我們!""請為排氣管安上過濾嘴!".

(10) 海灣戰爭油污染事件據估計,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海灣戰爭期間,先後泄入海灣的石油達150萬噸。1991年多國部隊對伊拉克空襲後,科威特油田到處起火。1月22日科威特南部的瓦夫臘油田被炸,濃煙蔽日,原油順海岸流入波斯灣。隨後,伊拉克佔領的科威特米納艾哈麥迪開閘放油入海。科南部的輸油管也到處破裂,原油滔滔入海。1月25日,科接近沙特的海面上形成長16公里,寬3公里的油帶,每天以24公里的速度向南擴展,部分油膜起火燃燒黑煙遮沒陽光,伊朗南部降?quot;粘糊糊的黑雨".至2月2日,油膜展寬16公里,長90公里,逼近巴林,危及沙特。迫使兩國架設浮攔,保護海水淡化廠水源。這次海灣戰爭釀成的油污染事件,在短時間內就使數萬只海鳥喪命,並毀滅了波斯灣一帶大部分海洋生物。

2. 各次著名石油污染事件(帶圖片)著名!

歷年重大石油污染事件

1967年3月18日,賴比瑞亞籍超級油輪「托利卡尼翁」號(Torrey Canyon)觸礁失事或標志著現代極其嚴重的原油泄漏事故的開始,12萬噸原油傾入大海,浮油漂至法國海岸。事故原因是船長為了盡快到達目的地,擅自改變航道,釀成苦果。

1977年,埃科菲斯克油田井噴事故泄漏26.3萬噸,事故原因本來是可以避免的。原因是在之前的一次維護中,工人將本可以預防井噴的機械設備(被稱為井噴預防器)上下顛倒安裝在了井口上。

1978年3月16M/T天堂」號的姐妹船「阿莫戈-卡迪茲」號滿載160.45萬桶原油,23萬噸原油。因方向舵被一個巨浪損壞導致失控,撞上90英尺(約合27.4米)深的岩礁,使得這艘油輪斷為兩截,迅速沉入海底,到那時,船上全部的原油全部泄漏到海里。在盛行風和潮水的聯合作用下,泄漏的原油漂到200英里(約合322公里)以外的法國西部布列塔尼附近海域沉沒,野生動物因此遭遇重創,共計有2萬只海鳥、9000噸重的牡蠣以及數百萬像海星和海膽這樣棲息於海底的動物死亡

1979年6月,墨西哥灣一處油井發生爆炸,100萬噸石油流入墨西哥灣,產生大面積浮油,共漏出原油1.4億加侖。

1979年7月19日,多巴哥島附近的加勒比海水域遭受強熱帶風暴襲擊。有兩艘船被困在風暴中:滿載原油的超級油輪「大西洋女皇」號(Atlantic Empress)和「愛琴海船長」號(Aegean Captain)。不幸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大西洋女皇」號和「愛琴海船長」號發生碰撞導致大爆炸,結果發生了迄今歷史上最嚴重的油輪漏油事故。

1988年11月,美國籍油輪「奧德賽」號就在那裡遭遇一起災難性事故。當「奧德賽」號距離新斯科舍省700英里(約合1127公里)的時候,突然發生爆炸,船身斷裂變成兩截。火舌迅速吞沒了船上13.2萬噸的原油,回顧這起事故,原油燃燒或許是件幸事:在接下來的幾周里,泄漏的原油沒有被沖到新斯科舍省附近海岸

1983年,「貝利韋爾城堡」號油輪遭遇了像「奧德塞」號一樣的狀況,事發地區的風向和氣候條件令泄漏的原油遠離海灘和海岸線,雖然泄漏25.2萬噸原油,但是對環境影響不是特別深刻。

1983年,伊朗諾魯茲海上油田在兩伊戰爭中多次經歷戰火,雖未造成人員傷亡,但卻泄漏了大量原油。由於該地區當時屬於戰區,伊朗用了半年時間才撲滅燃燒的油井。伊拉克直升機還對附近一個鑽井平台發動過襲擊,造成原油泄漏,直至1985年5月才撲滅,此時距事故已經過去了兩年,造成73.3萬桶(相當於10萬噸)的原油泄漏。這幾起事故共造成諾魯茲油田8000萬加侖(約合26萬噸)的原油泄漏,20名工人在試圖撲滅燃燒的油井時遇難。

1989年3月23日,美國埃克森公司「瓦爾德斯」號油輪在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灣擱淺,泄漏5萬噸原油。沿海1300公里區域受到污染,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海洋污染事故。

1991年1月,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軍隊撤出科威特前點燃科威特境內油井,多達100萬噸石油泄漏,污染沙烏地阿拉伯西北部沿海500公里區域。

1991年5月初,「ABT夏日」號在伊朗哈爾克島裝上了26萬噸的重油,5月28日,火災引發了大爆炸,「ABT夏日」號被摧毀,船上的32名船員有五人死亡。到6月1日,海面浮漂的原油大部分已經燃燒掉,「ABT夏日」號殘骸也沉入海底

1992年12月,希臘油輪「愛琴海」號在西班牙西北部拉科魯尼亞港附近觸礁擱淺,後在狂風巨浪沖擊下斷為兩截,至少6萬多噸原油泄漏,污染加利西亞沿岸200公里區域。

1996年2月,賴比瑞亞油輪「海上女王」號在英國西部威爾士聖安角附近觸礁,14.7萬噸原油泄漏,致死超過2.5萬只水鳥。

1991年1月晚些時候,薩達姆下令從科威特撤退的伊拉克軍隊打開石油管道、油井甚至停泊在港口的油輪的閥門,據估計,從1月23日至27日,至少有2.4億加侖(最多可能達4.6億加侖)的原油流入內陸和波斯灣。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原油泄漏事故,海灣戰爭漏油事故估計向波斯灣外泄了800萬桶原油。浮油覆蓋的最大區域達到101X42英里(約合163X68公里),厚度達5英寸(約合12.7厘米)。

1999年12月,馬爾他籍油輪「埃里卡」號在法國西北部海域遭遇風暴,斷裂沉沒,泄漏1萬多噸重油,沿海400公里區域受到污染。

2002年11月,賴比瑞亞籍油輪「威望」號在西班牙西北部海域解體沉沒,至少6.3萬噸重油泄漏。法國、西班牙及葡萄牙共計數千公裏海岸受污染,數萬只海鳥死亡。

2007年11月,裝載4700噸重油的俄羅斯油輪「伏爾加石油139號」在刻赤海峽遭遇狂風,解體沉沒,3000多噸重油泄漏,致出事海域遭嚴重污染。

2010年4月20日,半潛式鑽井平台「深水地平線」發生爆炸,兩天後沉入墨西哥灣,造成11人死亡。爆炸沖擊力撕裂了連接鑽井平台和井口的長5000英尺(約合1524米)的管道,井口本身開始泄漏原油。美國當局很快便認定,每天有5000桶(約1萬噸)原油泄漏到墨西哥灣,可能會引發一場破壞程度堪比20多年前「埃克森-瓦爾迪茲」號事故的環境災難。至於最終泄漏的原油總量,恐怕同樣是個天文數字。

2010年7月17日,遼寧大連新港附近中石油的一條輸油管道發生爆炸起火,雖然歷經15個小時撲救,至17日9時左右火勢基本被撲滅,但是該次爆炸卻導致了大量原油泄漏入海。 16日18時許,一艘30萬噸級外籍油輪在泄油附加添加劑時引起陸地輸油管線發生爆炸引發大火和原油泄漏。

2011年6月期間中海油渤海灣一油田發生漏油事故,漏油持續至今已經六個月了,造成的危害無法估計。這是中海油與美國康菲公司的合作項目。

3. 歷史上有哪些重大的污染事件

世界十大污染事件:

  1. 馬斯河谷煙霧事件:
    1930年比利時馬斯河谷工業區由於二氧化硫和粉塵污染,一周內有近60人死亡,數千人患呼吸系統疾病。

  2. 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
    1943年美國洛杉磯市汽車排放的大量尾氣在紫外線照射下產生化學煙霧,使大量居民出現眼睛紅腫、流淚、喉痛等,死亡率大大增加。

  3. 多諾拉煙霧事件:
    1948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多諾拉鎮,因煉鋅廠、鋼鐵廠、硫酸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及氧化物和粉塵造成大氣嚴重污染,使5900多居民患病,事件發生的第三天有17人死亡。

  4. 倫敦煙霧事件:
    1952年英國倫敦由於冬季燃煤排放的煙塵和二氧化硫在濃霧中積聚不散,頭兩個星期死亡4000人,以後的兩個月內又有8000多人死亡。

  5. 四日市哮喘病事件:
    1961年前後日本四日市由於石油化工和工業燃燒重油排放的廢氣嚴重污染大氣,引起居民呼吸道疾病驟增,尤其是哮喘病的發病率大大提高,50歲以上的老人發病率約為8%,死亡10餘人。

  6. 水俁病事件:
    1953—1956年日本熊本縣水俁市因石油化工廠排放含汞廢水,人們食用被汞污染和富集了甲基汞的魚、蝦、貝類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樞神經中毒,死亡率達38%,汞中毒者達283人,其中60餘人死亡。

  7. 富山痛痛病事件:
    1955—1972年日本富山縣神痛川流域,因鋅、鉛冶煉廠等排放的含鎘廢水污染了河水和稻米,居民食用後中毒,1972年患病者達258人,死亡128人。

  8. 愛知米糠油事件:
    1968年日本北九州市愛知縣一帶,因食用油廠在生產米糠油時,使用多氯聯苯作脫臭工藝中的熱載體,這種毒物混入米糠油中被人食用後造成中毒,患病者超過10000人,16人死亡。

  9. 博帕爾事件:
    1984年設在印度中央邦博帕爾市的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農葯廠儲罐爆裂,大量劇毒甲基異氰酸酯外泄,造成至少2500多人死亡,十幾萬人受傷的慘劇。

  10. 切爾諾貝利核污染事件:
    1986年原蘇聯基輔地區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反應堆爆炸,大量放射性物質外泄,上萬人受到輻射傷害,直接死亡31人,13萬居民被疏散,污染范圍波及鄰國,核塵埃遍布歐洲。

4. 列舉2000年以來中國的污染事件

1. 蘇丹紅事件」
2. 花江受污染 哈爾濱停水四天
因主要水源松花江遭上游化學品污染,黑龍江省省會城市哈爾濱11月23日停止供應自來水。
3. 湘江遭遇鎘污染
水體污染之母親河受到柴油污染
河南省人民政府發布黃河污染預警,1月5日上午10時左右,河南省鞏義市第二電廠儲油罐發生泄漏事故,有6噸左右柴油進入黃河支流伊洛河。
山東沿黃63個取水口因黃河污染暫停取水

4. 水體污染之松花江危情
受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爆炸事故影響,松花江發生重大水污染事件,吉林、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啟動了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採取措施確保群眾飲水安全。
這位負責人說,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爆炸事故發生後,監測發現苯類污染物流入第二松花江,造成水質污染。苯類污染物是對人體健康有危害的有機物。

5.水體污染之廣東北江險象環生
據廣東環保部門監測發現,該省北江韶關段近年出現鎘超標現象,經跟蹤加密監測,鎘超標的高峰值沿江下移,從孟洲壩電站斷面到高橋斷面全部超過標准,2005年12月15日高橋斷面鎘超標近10倍,嚴重威脅下游飲用水源安全。經該省環保局聯合調查組初步確認,此次北江韶關段鎘嚴重超標,是由韶關冶煉廠設備檢修期間超標排放含鎘廢水所致,是一次由企業違法超標排放導致的嚴重環境污染事故。
6紫金礦業事件

5. 成果以前的黑歷史都有哪些

成果以前的黑歷史,比較知名的是早期微博的言論,但是事實上放下成見,從心出發的去看的話根本就不算什麼黑歷史。

6. 歷史上最嚴重的污染事件是什麼

紅色警報 > 人禍 > 被污染的海洋 >

被污染的海洋

歐洲發生環境史上最嚴重的海洋污染

就在人們為即將到來的新世紀興奮歡呼的時候,1999年12月12日,滿載2000噸重油的「埃里卡號」油船在布列斯特港以南70公里處海域沉沒,造成大量石油泄漏,嚴重污染了附近海域及沿岸一帶。使法國西海岸,至少大約有20萬只以上的海鳥已成為「埃里卡號」油船泄漏污染海洋的犧牲品,顯然,這場事故已經成為歐洲歷史上最嚴重的海洋石油污染事件。

歷史上最大一次海洋污染事件

歷史上最大一次海洋污染事件發生在1978年3月16日 夜,美國標准石油公司的超級油輪艾莫科.凱迪斯船舵失去控 制,隨之在法國布列塔尼海岸擱淺,這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 次油輪溢油,也是損失最大的一次海岸擱淺航海污染事件。

價值1500萬美元的艾莫科油輪和2400萬美元的中東原油損失 在冰冷的海水中,溢出的原油形成一條寬18海里、長80海里 的海上油河,污染了130海里風景如畫的海岸。

6000名志願人員在法國軍隊配合下,從岸邊和港口海面 收集起25000噸原油。死於溢油污染的各種鳥類達10000隻。 還不得不把5000噸被原油嚴重沾污的牡蠣處理掉。法國政府 花費了9500萬美元補償溢油污染所造成了損失和清理溢油 所需的開支。布列塔尼地區居民的損失達3000萬美元。這次 海洋污染事件直接經濟損失達1億多美元。
世界上最嚴重的一次核污染事件

1986年4月26日,原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第四號反 應堆發生爆炸,起火,大量放射性物質外泄,成為有史以來最 嚴重的一次核污染。造成31人死亡,233人受到嚴重的放射 性損傷,附近13萬居民緊急疏散,損失慘重。據蘇聯官方公布 的數字,損失達35億美元,事故造成的潛在損失和間接損失 還難以計算,預計將有數千人受輻射致癌,事故產生的放射性 塵埃,隨風飄散,使歐洲許多國家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這一 重大事故不僅在歐洲,而且在整個世界引起強烈震動。事件發 生至今其後遺症並沒有消除。德國、瑞典、土耳其、南斯拉夫, 把不斷出現的畸形胎兒仍然歸罪於那場災難。有人認為,空氣 受到污染是產生怪嬰的主要原因,環境污染已經危及後代,這 是確信無疑的。如何防止有害有毒物質對人體健康和後代的 危害,這正是科學界面臨的一個大課題。

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大氣污染

由於海灣戰爭,造成科威特200口油井燃起的黑煙遮天 蔽日,燃燒的大火持續時間之長令世人罕見,致使海灣及其周 邊地區環境污染十分嚴重。據報導,科威特下午兩點上街開車 要打亮前燈,居民出門得靠手電筒尋路,人們飽含著有害的二氧 化硫及碳氫化合物的污染。

據有關人士說,科威特油井燃燒3 個月到半年就能產生150萬噸煙塵,形成半個美國那麼大的 煙雲,使阿富汗、印度等國深受其害,濃煙蔽日,天空變暗,大 量煙塵將使印度大陸的氣溫下降好幾度。並且使該地區在雨 季到來之時不再下雨,從而對該地區幾個國家已經十分緊張 的糧食供應造成直接威脅,使到達地面的太陽能減少20%, 從而使該地區的氣溫下降4℃。並預言,油井燃燒所產生的煙 塵將使北半球一半地區的氣候受到破壞。美國威爾士的化學 工程師約翰·考克斯所作的估計更為悲觀,他說,濃重的煙雲 可能使海灣地區的白晝氣溫下降20℃之多。可見海灣戰爭所 造成的大氣污染在世界歷史上是最嚴重的。
據有關資料記載,1952年12月5-9日,倫敦發生了歷史上最嚴重的煙霧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數達4000人

7. 污染事件有哪些

2005年,一場「環保風暴」在中國內地颳起,30個總投資達1179億多元的在建項目被國家環保總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屬正部級單位的三峽總公司的三個項目。理由是,這些項目未經環境影響評價,屬於未批先建的違法工程。
環境惡化無路可退中國的環境問題並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紀90年代,環境污染問題就已非常嚴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紀90年代五類水質就佔到了80%,整個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條巨大的污水溝。1995年,由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1875億元。
據中科院測算,目前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佔到GDP總值的15%,這意味著一邊是9%的經濟增長,一邊是15%的損失率。環境問題,已不僅僅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已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
目前,中國的荒漠化土地已達267.4萬多平方公里;全國18個省區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而且荒漠化還在以每年1萬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長。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水質已超過40%。全國668座城市,有400多個處於缺水狀態。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質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寧波市,地處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口,卻因水質污染,最缺水時需要靠運水車日夜不停地奔跑,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裡的各個企業。
中國平均1萬元的工業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並產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還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進河道,要不了10年,中國就會出現無水可用的局面。
全國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污染的空氣,有1/3的國土被酸雨侵蝕。經濟發達的浙江省,酸雨覆蓋率已達到100%。酸雨發生的頻率,上海達11%,江蘇大概為12%。華中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賓、懷化、紹興、遵義、寧波、溫州等,酸雨頻率超過了90%。
在中國,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許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200萬~1400萬噸。而2003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就達到2158.7萬噸,比2002年增長12%,其中工業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國僅火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將達2100萬噸以上,全部排放量將超過大氣環境容量1倍以上,這對生態環境和民眾健康將是一場嚴重災難。
1月27日,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有人預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類歷史上突發性環境危機對經濟、社會體系的最大摧毀,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中國。
治理污染陷於兩難有一種說法,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控制好環境,在環保方面的投入須達到GDP的1.5%以上。但這是在環境保護本來就非常良好的情況下,在中國,根據上海的經驗,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環境,環保投入須佔到GDP的3%以上。而在過去20年裡,中國每年在環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幾年也只有1%多一點。環保是一種「奢侈性消費」,投入大,對GDP貢獻小,因此,一些本應用於環保方面的專項資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國在環境問題上進退兩難:再不治理,未來無法保障;真要治理,則需大規模投入,眼前的經濟又難以承受。
有人算過,雲南滇池周邊的企業在過去20年間,總共只創造了幾十億元產值,但要初步恢復滇池水質,至少得花幾百億元,這是全雲南省一年的財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紙廠,20年累計產值不過500億元。但要治理其帶來的污染,即使是幹流達到起碼的灌溉用水標准也需要投入3000億元。要恢復到20世紀70年代的三類水質,不僅花費是個可怕的數字,時間也至少需要100年。
違法成本低執法成本高就微觀角度說,在過去20年裡,國內製造業在無法依靠技術進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況下,只能朝兩個方面挖潛:一是工資,二是環保。最簡單的事,例如水泥生產,要達到起碼的環保要求,每噸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廠價的5%。紡織業每年排放的廢水超過10億立方米,如要處理,則每噸需花費1.2~1.8元。提高生產成本5%。而絕大多數企業根本就沒有這么高的利潤率。因此只能在環保問題上打游擊:或是不建任何廢水處理設施:或是建立以後就當擺設,白天把污水放到處理池裡,晚上沒人時就排放到河裡,這樣就可以節省一大筆成本。在市場的無序化競爭中,這5%的成本。往往就決定了企業的盈與虧、生與死。
而中國在環保執法上的兩高一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也助長了這種傾向。通常的情況是,環保部門為取證一件違法偷排事件,需耗費50萬元,而最終落到違法企業頭上的罰款,則只有區區5萬元,包括正在勁刮的所謂「環保風暴」。
一些投資數十億元的特大電站項目,違反環境評價擅自開工建設,最後的罰款也不過20萬元。區區20萬元罰款,對於一個投資超億元的項目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這樣的處罰力度對違法行為談何震懾力?因此《環保法》歷來被人稱為「豆腐法」。
一場環保風暴將涉及數十萬家企業,由此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大批企業的破產倒閉,大量人員失業,企業成本大幅提高,國內物價指數迅速地突破兩位數。因此,無論是宏觀成本,還是微觀成本,實際上都無法承受。
四個因素阻礙環境治理對環保部門在執法過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總結出了四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對科學發展觀認識不到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煉、小鐵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項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現蔓延的趨勢。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片面強調簡化審批,限期辦理相關手續。而不管項目是否會存在污染情況,只要來投資就批准,個別地方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審批中存在「首長意志」、「先上車,後買票」等違法現象。
再次,環評質量亟待提高。有些環評單位不堅持科學評價,不敢以客觀的事實和科學的數據說話,評價結論含糊,模稜兩可,將項目的環境可行性與否的結論推給審批部門,甚至極個別的環評單位弄虛作假,編造、偽造數據,或者隱瞞事實,嚴重影響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落實,使環境影響評價流於形式,喪失了第三方咨詢機構起碼的科學性和公正性。
最後,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工作開展不足。我國目前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政府主導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監管數量龐大的建設項目,顯然力不從心。
其實,環評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後的經濟利益在驅使。
掀起真正的「環保風暴」
中國是一個在環境上迴旋餘地極小的大國,又是一個在全球資源、市場基本被瓜分完畢後崛起的一個後起國家。中國沒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國家那樣,等到環境惡劣到極點後再來治理。
但中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別人走過的先發展經濟、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國不可避免的也會走一遭。
世界各國的歷史已經表明,在經濟增長與環境變化之間有一個共同的規律: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會有一個環境污染隨國內生產總值同步高速增長的時期,尤其是重化工業時代:但當GDP增長到一定程度,隨著產業結構高級化,以及居民環境支付意願的增強。污染水平在到達轉折點後就會隨著GDP的增長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環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謂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當年日本的發展過程就是這一規律。
毫無疑問,中國沒有可能跨越這樣一個重化工業時代。因為中國的人口太多,國家太大,無法像芬蘭那樣,在本國製造業尚不發達的情況下,藉助於全球化分工,直接進入高科技時代。
上世紀90年代末,筆者曾回過蘇南老家,小時候那種清清河水,坐著船就可到達四鄉八鎮的情景已一去不復返了。而令筆者吃驚的是,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國,即使不發展工業,由人口增長帶來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環境惡化到令人無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這樣的污染,也需要大筆投資,需要有經濟基礎。
中國在治理污染問題上,任重道遠,需要依法辦事,制止惡性環保事件的發生,延緩環境惡化的速度。

8. 世界十大污染事件的詳細資料(最好有圖片)

世界十大污染事件:
⑴馬斯河谷煙霧事件:1930年比利時馬斯河谷工業區由於二氧化硫和粉塵污染,一周內有近60人死亡,數千人患呼吸系統疾病。

⑵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1943年美國洛杉磯市汽車排放的大量尾氣在紫外線照射下產生化學煙霧,使大量居民出現眼睛紅腫、流淚、喉痛等,死亡率大大增加。

⑶多諾拉煙霧事件:1948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多諾拉鎮,因煉鋅廠、鋼鐵廠、硫酸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及氧化物和粉塵造成大氣嚴重污染,使5900多居民患病,事件發生的第三天有17人死亡。

⑷倫敦煙霧事件:1952年英國倫敦由於冬季燃煤排放的煙塵和二氧化硫在濃霧中積聚不散,頭兩個星期死亡4000人,以後的兩個月內又有8000多人死亡。

⑸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61年前後日本四日市由於石油化工和工業燃燒重油排放的廢氣嚴重污染大氣,引起居民呼吸道疾病驟增,尤其是哮喘病的發病率大大提高,50歲以上的老人發病率約為8%,死亡10餘人。

⑹水俁病事件:1953—1956年日本熊本縣水俁市因石油化工廠排放含汞廢水,人們食用被汞污染和富集了甲基汞的魚、蝦、貝類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樞神經中毒,死亡率達38%,汞中毒者達283人,其中60餘人死亡。

⑺富山痛痛病事件:1955—1972年日本富山縣神痛川流域,因鋅、鉛冶煉廠等排放的含鎘廢水污染了河水和稻米,居民食用後中毒,1972年患病者達258人,死亡128人。

⑻愛知米糠油事件:1968年日本北九州市愛知縣一帶,因食用油廠在生產米糠油時,使用多氯聯苯作脫臭工藝中的熱載體,這種毒物混入米糠油中被人食用後造成中毒,患病者超過10000人,16人死亡。

⑼博帕爾事件:1984年設在印度中央邦博帕爾市的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農葯廠儲罐爆裂,大量劇毒甲基異氰酸酯外泄,造成至少2500多人死亡,十幾萬人受傷的慘劇。

⑽切爾諾貝利核污染事件:1986年原蘇聯基輔地區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反應堆爆炸,大量放射性物質外泄,上萬人受到輻射傷害,直接死亡31人,13萬居民被疏散,污染范圍波及鄰國,核塵埃遍布歐洲。

圖片沒找著,盡力

9. 世界上發生過哪些重大的污染事件

馬斯河谷事件

1930年12月1~5日發生在比利時馬斯河谷工作區。當地的煉焦、煉鋼、電力、玻璃、硫酸、化肥等工廠排出的有害氣體在逆溫的條件下,於狹窄盆地的工作區近地層積累,其中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幾種有害氣體和粉塵對人體的危害極大,一周內就造成60多人死亡,以心臟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此外,有幾千人患上了呼吸道疾病,許多家畜也染病死亡。

多諾拉事件

1948年10月26~31日發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市南邊的一個工作小城鎮——多諾拉鎮。鎮處河谷,工廠很多,大部分地區受反氣旋和逆溫控制,持續有霧。大氣污染物在近地層積累。估計其中二氧化硫濃度為0?5~2?0ppm,並存在明顯的塵粒。4天內發病者5,911人,佔全鎮總人口的43%,其中輕度患者佔15%,中度患者佔17%,重度患者佔11%;死亡17人,為平時周期的8?5倍。

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

二十世紀40年代初期發生在美國洛杉磯市。該市三面環山,市內高速公路縱橫交錯,佔全市面積的30%。全市250多萬輛汽車每天消耗汽油約1,600萬升,由於汽車漏油、汽油揮發、不完全燃燒和汽車排氣,向城市上空排放了近千噸石油烴廢氣、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鉛煙,在陽光照射下,生成淡藍色的光化學煙霧,其中含有臭氧、氧化氮、乙醛和其他氧化劑成分,滯留在市區。光化學煙霧主要刺激人的眼、喉、鼻,引起眼病、喉頭炎和不同程度的頭疼,嚴重時會導致死亡。在1952年12月的一次煙霧中,共造成400名65歲以上老人死亡。

倫敦煙霧事件

1952年12月5~8日發生於英國倫敦市。當時,英國幾乎全境為濃霧覆蓋,溫度逆增,逆溫在40~150米低空,使燃爆產生的煙霧不斷積累。塵粒濃度最高達4?46mg/m3,為平時的10倍;二氧化硫濃度最高達1?34ppm,為平時的6倍;加上三氧化二鐵的粉塵作用,生成了大量的三氧化硫,凝結在煙塵或細小的水珠上形成硫酸煙霧,進入人的呼吸系統,導致市民胸悶氣促,咳嗽喉痛,並造成約4,000人喪生,以45歲以上者居多,而1歲以下幼兒的死亡率也在不斷增加。事件發生後的兩個月內還陸續有8,000人死亡。英國環境專家認為,倫敦毒霧是和英國森林遭到破壞,特別是與泰晤士河兩岸森林被毀的潛在原因有關。

四日市哮喘事件

1961年首次發生於日本四日市。1955年以來,該市共發展了100多個中小企業,石油冶煉和工作燃油(高硫重油)所產生的廢氣,嚴重污染了城市空氣,整個城市終年黃煙彌漫。全市工廠粉塵、二氧化硫排放量達13萬噸;大氣中二氧化硫濃度超出標准5~6倍;500米厚的煙霧中飄浮著多種有毒氣體和有毒的鋁、錳、鈷等重金屬粉塵。重金屬微粒與二氧化硫形成硫酸煙霧,人吸入肺中,會導致癌症和逐步削弱肺部排除污染物的能力,形成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以及肺氣腫等許多呼吸道疾病,統稱為「四日氣喘病」,又稱為「四日型喘息病」。1961年,四日市氣喘病大發作;1964年,四日市連續3天煙霧不散,氣喘病患者開始死亡;1967年,一些患者不堪忍受痛苦而自殺;1970年,氣喘病患者達300多人,實際超過2,000人,其中10多人在折磨中死亡。後來,該病蔓延到全國,到1972年為止,日本全國患四日氣喘病者達6,376人。

水俁病事件

1953~1956年在日本熊本縣水俁市。含無機汞的工業廢水污染水體,使水俁灣的魚中毒,人食魚後受害。1950年出現了中樞神經性疾病患者和瘋貓瘋狗。水俁灣和新潟縣阿賀野川下游有汞中毒者283人,其中60人死亡。1973年兩次水俁病患者共900多人,死亡近50人,兩萬多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

北美死湖事件

美國東北部和加拿大東南部是西半球工業最發達的地區,每年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硫2,500多萬噸。其中約有380萬噸由美國飄到加拿大,100多萬噸由加拿大飄到美國。七十年代開始,這些地區出現了大面積酸雨區,酸雨比番茄汁還要酸,多個湖泊池塘漂浮死魚,湖濱樹木枯萎。

卡迪茲號油輪事件

1978年3月16日,美國22萬噸的超級油輪「亞莫克·卡迪茲號」,滿載伊朗原油向荷蘭鹿特丹駛去,航行至法國布列塔尼海岸觸礁沉沒,漏出原油22.4萬噸,污染了350千米長的海岸帶。僅牡蠣就死掉9,000多噸,海鳥死亡2萬多噸。海事本身損失1億多美元,污染的損失及治理費用卻達5億多美元,而給被污染區域的海洋生態環境造成的損失更是難以估量。

墨西哥灣井噴事件

1979年6月3日,墨西哥石油公司在墨西哥灣南坎佩切灣尤卡坦半島附近海域的伊斯托克1號平台鑽機打入水下3,625米深的海底油層時,突然發生嚴重井噴,使這一帶的海洋環境受到嚴重污染。

庫巴唐「死亡谷」事件

巴西聖保羅以南60千米的庫巴唐市,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死亡之谷」知名於世。該市位於山谷之中,六十年代引進煉油、石化、煉鐵等外資企業300多家,人口劇增至15萬,成為聖保羅的工業衛星城。企業主只顧賺錢,隨意排放廢氣廢水,谷地濃煙彌漫、臭水橫流,有20%的人得了呼吸道過敏症,醫院擠滿了接受吸氧治療的兒童和老人,使2萬多貧民窟居民嚴重受害。

西德森林枯死病事件

原西德共有森林740萬公頃,到1983年為止有34%染上枯死病,每年枯死的蓄積量占同年森林生長量的21%多,先後有80多萬公頃森林被毀。這種枯死病來自酸雨之害。在巴伐利亞國家公園,由於酸雨的影響,幾乎每棵樹都得了病,景色全非。黑森州海拔500米以上的樅樹相繼枯死,全州57%的松樹病入膏肓。巴登符騰堡州的「黑森林」,是因樅、松綠得發黑而得名,是歐洲著名的度假勝地,也有一半樹染上枯死病,樹葉黃褐脫落,其中46萬畝完全死亡。漢堡也有3/4的樹木面臨死亡。當時魯爾工業區的森林裡,到處可見禿樹、死鳥、死蜂,該區兒童每年有數萬人感染特殊的喉炎症。

印度博帕爾公害事件

1984年12月3日凌晨,震驚世界的印度博帕爾公害事件發生。午夜,坐落在博帕爾市郊的「聯合碳化殺蟲劑廠」一座存貯45噸異氰酸甲酯貯槽的保安閥出現毒氣泄漏事故。1小時後有毒煙霧襲向這個城市,形成了一個方圓25英里的毒霧籠罩區。首先是近鄰的兩個小鎮上,有數百人在睡夢中死亡。隨後,火車站里的一些乞丐死亡。毒霧擴散時,居民們有的以為是「瘟疫降臨」,有的以為是「原子彈爆炸」,有的以為是「地震發生」,有的以為是「世界末日的來臨」。一周後,有2,500人死於這場污染事故,另有1,000多人危在旦夕,3,000多人病入膏肓。在這一污染事故中,有15萬人因受污染危害而進入醫院就診,事故發生4天後,受害的病人還以每分鍾一人的速度增加。這次事故還使20多萬人雙目失明。博帕爾的這次公害事件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因事故性污染而造成的慘案。

切爾諾貝利核漏事件

1986年4月27日早晨,前蘇聯烏克蘭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一組反應堆突然發生核漏事故,引起一系列嚴重後果。帶有放射性物質的雲團隨風飄到丹麥、挪威、瑞典和芬蘭等國,瑞典東部沿海地區的輻射劑量超過正常情況時的100倍。核事故使烏克蘭地區10%的小麥受到影響,此外由於水源污染,使前蘇聯和歐洲國家的畜牧業大受其害。當時預測,這場核災難,還可能導致日後十年中10萬居民患肺癌和骨癌而死亡。

萊茵河污染事件

1986年11月1日深夜,瑞士巴富爾市桑多斯化學公司倉庫起火,裝有1,250噸劇毒農葯的鋼罐爆炸,硫、磷、汞等毒物隨著百餘噸滅火劑進入下水道,排入萊茵河。警報傳向下游瑞士、德國、法國、荷蘭四國835千米沿岸城市。劇毒物質構成70千米長的微紅色飄帶,以每小時4千米速度向下游流去,流經地區魚類死亡,沿河自來水廠全部關閉,改用汽車向居民送水,接近海口的荷蘭,全國與萊茵河相通的河閘全部關閉。翌日,化工廠有毒物質繼續流入萊茵河,後來用塑料塞堵下水道。8天後,塞子在水的壓力下脫落,幾十噸含有汞的物質流入萊茵河,造成又一次污染。11月21日,德國巴登市的苯胺和蘇打化學公司冷卻系統故障,又使2噸農葯流入萊茵河,使河水含毒量超標准200倍。這次污染使萊茵河的生態受到了嚴重破壞。

雅典「緊急狀態事件」

1989年11月2日上午9時,希臘首都雅典市中心大氣質量監測站顯示,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318毫克/立方米,超過國家標准(200毫克/立方米)59%,發出了紅色危險訊號。11時濃度升至604毫克/立方米,超過500毫克/立方米緊急危險線。中央政府當即宣布雅典進入「緊急狀態」,禁止所有私人汽車在市中心行駛,限制出租汽車和摩托車行駛,並令熄滅所有燃料鍋爐,主要工廠削減燃料消耗量50%,學校一律停課。中午,二氧化碳濃度增至631毫克/立方米,超過歷史最高紀錄。一氧化碳濃度也突破危險線。許多市民出現頭疼、乏力、嘔吐、呼吸困難等中毒症狀。市區到處響起救護車的呼嘯聲。下午16時30分,戴著防毒面具的自行車隊在大街上示威遊行,高喊「要污染,還是要我們」,「請為排氣管安上過濾嘴」!

海灣戰爭油污染事件

據估計,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海灣戰爭期間,先後泄入海灣的石油達150萬噸。1991年多國部隊對伊拉克空襲後,科威特油田到處起火。1月22日科威特南部的瓦夫臘油田被炸,濃煙蔽日,原油順海岸流入波斯灣。隨後,伊拉克佔領的科威特米納艾哈麥迪開閘放油入海。科南部的輸油管也到處破裂,原油滔滔入海。1月25日,科接近沙特的海面上形成長16千米,寬3千米的油帶,每天以24千米的速度向南擴展,部分油膜起火燃燒黑煙遮沒陽光,伊朗南部降了「黏糊糊的黑雨」。至2月2日,油膜展寬16千米,長90千米,逼近巴林,危及沙特。迫使兩國架設浮攔,保護海水淡化廠水源。這次海灣戰爭釀成的油污染事件,在短時間內就使數萬只海鳥喪命,並毀滅了波斯灣一帶大部分海洋生物。

10. 世界十大環境污染事件

環境保護小資料(鏈接中的資料更全)
一、全球10大環境問題
1、氣候變暖
2、臭氧層破壞
3、生物多樣性減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銳減
6、土地荒漠化
7、大氣污染
8、水體污染
9、海洋污染
10、固體廢物污染
二、我國環境狀況
1、大氣污染屬煤煙型污染,以塵和酸雨危害最大,污染程度在加劇。
2、酸雨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地區及四川盆地。華中地區酸雨污染最重。
3、江河湖庫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部分內陸河流和大型水庫外,污染成加重趨勢,工業發達城鎮附近的水域污染尤為突出。
4、七大水系(珠江、長江、黃河、淮河、海灤河、遼河、松花江)中,黃河流域、松花江、遼河流域水污染嚴重。
5、大淡水湖泊總磷、總氮污染面廣,富營養化嚴重。
6、四大海區以渤海和東海污染較重,南海較輕。
7、漁業水域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並呈加重趨勢。
8、城市環境污染呈加重趨勢。
9、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嚴重,呈惡化趨勢。絕大多數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10、全國2/3的河流和1000多萬公頃農田被污染。
三、歷年環境日主題
1974年:只有一個 地球
1975年:人類居住
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資源
1977年:關注臭氧層破壞、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濫伐
1978年:沒有破壞的發展
1979年:為了兒童和未來——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0年:新的10年,新的挑戰——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1年:保護地下水和人類和人類食物鏈;防止有毒化學品污染
1982年:紀念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10年,提高環境意識
1983年:管理和處理有害廢棄物,防止酸雨
1996年:我們的地球、家園、居住地
1997年:為了地球上的生命

閱讀全文

與成果污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