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治理黃土高原!
C
修築梯田不適合黃土高原 回加速水土流失
㈡ 黃土高原的治理方法!!
植樹造林,退耕還林,修建梯田,禁止砍伐樹木.減少水土流失,做好水土保持工作.1、可迅速徹底治理水土流失。鎖死一條溝,這個小流域的水土流失便得到了徹底治理,便由惡性流失轉為還原性運動,一次根治一大片,而且是當年見效,一勞永逸,今後只要稍加維護即可,千秋萬代,黃土地會越來越平整。
2、可充分利用奇缺的天上水。洪水攔在溝內,我們把其中的一部分提上山灌溉農田,澆樹澆草;一部分均勻的送向下游,供下游利用;一部分則滲入地下,地下水增加,山泉會增多,氣候會改變,實際上等於把集中暴發的山洪轉化為源源不斷的清水供給了黃河。只要有了水,植被自然容易成活,土地沙化問題也會解決。
3、可增加耕地。黃土高原的耕地被千溝萬壑佔去不少,而且還在繼續侵蝕。修建攔洪壩,可逐步將山溝再還原為耕地。攔洪壩建成以後,少則七八年,多則十幾年,壩內淤積的土壤里便可種高桿作物。淤到半山腰,溝底的淤積面佔到整個流域面積的30%以上時,全溝都是穩產高產田了。
用以上的辦法治理黃土高原,幾十年後,支離破碎的黃土地開始「復原」,山泉增多,溝里新淤積的土地水肥充足,是穩產高產田。地下山泉增加,一年四季有源源不斷的清水流入黃河。這美好藍圖能否實現,答案是肯定的。下面討論它的可行性。
㈢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成功事例
慶陽合水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發展對策
合水縣地處隴東黃土高原腹地,位於東經107051'~108042',北緯35036'~36037'之間,總土地面積為2941.79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為1862
km2,占總面積的63.3%,地形以丘陵溝壑為主,山、川、塬相間,子午嶺由西北向東南斜貫全境,東北部為子午嶺林區,海拔在1380~1682m之間,面積約為1640.8
km2,占總面積的55.8%。中北部部分區域為丘陵溝壑區第二副區,海拔在1110~1450m之間,面積約為309
km2,占總面積為10.5%,西南部分為於黃土高原溝壑區,海拔在979~1400m之間,面積約為992
km2,占總土地面積的33.7%,年平均降水量562.8mm,年平均氣溫7.4—9.1℃,年平均日照總時數2376.0~2491.6小時,年平均蒸發量1592mm,全年平均無霜期151~167天。縣內河流以子午嶺為界,分涇河、洛河兩大水系,馬蓮河、縣川河、固城河為涇河支流,苗村河、葫蘆河為洛河支流,年平均總徑流量為0.595萬m3。
一、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現狀
(一)土壤侵蝕類型
合水縣水土流失面積1862km2,占總土地面積2941.79km2的63.3%。土壤侵蝕類型主要有水力侵蝕、重力侵蝕及風蝕三種類型。水蝕有面蝕和溝蝕兩種侵蝕方式。造成我縣水土流失的內因是黃土高原土壤質地疏鬆,孔隙度大,節理發育,見水易崩解,外因是水力和重力侵蝕,其主要是水力侵蝕,風力侵蝕僅在前塬鄉鎮的坡耕地和植被較差的乾旱地上較為嚴重,重力侵蝕實際上是在水力推動作用下,以重力為其直接原因產生的。
(二)土壤侵蝕狀況
全縣平均土壤侵蝕模數為5400t/km2·a,局部地區侵蝕模數高達10000
t/km2·a,主要分布於我縣的中南部。其中:輕度侵蝕區面積449km2,占總面積的24.1%;中度侵蝕區面積620km2,占總面積的33.3%;強度侵蝕區面積313km2,占總面積的16.8%;極強度侵蝕區面積430km2,占總面積的23%;劇烈侵蝕區面積50km2,占總面積的2.7%。
(三)水土流失成因
(1)地形影響。合水縣的地形溝壑縱橫,丘陵起伏跌宕,溝壑支離破碎。水土流失易受坡度、坡長影響,坡度、坡長大小,不僅影響水流速度,還影響水的滲透和徑流量,由於全縣地形坡度大、坡長長,水力沖刷強,導致水土流失嚴重。
(2)土壤質地疏鬆。全縣處在黃土高原多沙區,黃土疏鬆,土層深厚,顆粒多在0.02—0.002mm之間,粉粒多,粘粒少,土壤有機質匱乏,孔隙度大,抗蝕性差,易被水力沖刷搬運。
(3)植被稀少。全縣除子午嶺林區有天然林91500hm2以外,其它均為人工林,植被較差,全縣現有人工林僅為58122hm2,覆蓋率為19.7%。由於植被稀少,覆蓋率低,其截攔降水、減少降雨流速、分散水流流量、過濾淤泥、涵養水源等功能只在局部得到發揮。
(4)降水集中。降水量和降水強度對水土流失有較大影響,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外力是降水。全縣降水絕大部分集中在7、8、9三個月,佔全年降水總量的60%。歷年平均降水量在350—620mm之間,降水量集中和高強度的降雨量是引發全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5)人為因素。我縣屬陝甘寧革命老區,由於歷史和自然因素,經濟發展速度緩慢,交通不便,群眾生活困難,其中亂墾亂伐、超載放牧是造成全縣水土流失的主要人為因素,加之今後一個時期,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全縣將成為長慶油田的主要開發區,油田建廠、修路、鑽井、棄土、棄渣,必將大面積毀壞原有地貌、植被,致使土壤裸露,將會造成更為嚴重水土流失。
(四)水土保持現狀
多年來,合水縣積極貫徹落實國家預防為主、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因地制宜、加強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針,積極開展梯田建設、淤地壩建設、植樹種草、生態修復和小流域綜合治理,先後實施了黃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貸款一期項目、重點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生態修復試點項目,中央財政預算內專項資金水土保持項目,國家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項目、黃土高原水土保持淤地壩建設等多個國內外水保項目。經過多年實踐探索,探索出了由分散小規模治理向集中連片大規模治理、由單一小片治理向以小流域為單元治理、由單純治理向開發、保護和封育治理和由以常規手段為主的低層次治理向應用新技術為主要治理措施轉變的工作思路,使全縣水土保持工作走上了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道路,促進了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生態屏障。截止2012年低,全縣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145.74km2,治理程度達到61.5%;其中:興修梯田33380hm2,人工造林58122hm2,人工種草15545hm2,實施生態修復封禁治理7527hm2,修築治溝骨幹壩20座、中小淤地壩45座,實施各類小型蓄水工程4110處。初步形成了山水田林田路綜合治理和梯田、林草、骨幹壩和小型水保攔蓄工程相互配套的綜合防護體系,有效的遏制了全縣水土流失及水土流失所帶來的次生自然災害,使全縣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
參考資料:http://gansu.gscn.com.cn/system/2013/03/13/010284513.shtml
㈣ 黃土高原的環境治理
新中國成立後,對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採取了一系列綜合治理措施。 1、植被分布的非地帶性
黃土高原植被分布的地帶性規律是毋庸置疑的,自南向北,自然植被呈森林向草原過渡的總體趨勢。不同土質、地形部位和坡向的地塊,土壤水分狀況存在一定差異,適合不同植被群落的生長。但黃土高原的植被分布也存在以下非地帶性特徵,其植被分布的總體特徵應為植被的地帶性分布與非地帶性分布兩者的自然組合。
2、土質非地帶性
在《黃土高原森林分布與黃土厚度的關系》一文中對此已進行了較詳細的論述。現將主要觀點簡述如下:1)黃土顆粒組成細,孔隙度高,孔隙以細孔隙為主。在降水不豐沛的半濕潤、半乾旱區,降水入滲淺,地面蒸發耗水多。厚層黃土坡地土壤水分條件相對乾旱,自然植被為草原。2)裂隙發育的岩層,孔隙度低,孔隙以大孔隙為主,降水入滲深,地面蒸發耗水少。在降水不豐沛的半乾旱、半濕潤區,裂隙發育的岩質坡地,土壤水分條件較濕潤,自然植被為森林。3)薄層黃土坡地,由於下伏不透水岩層埋藏淺,地下水位較高,樹木往往可以通過發達的根系吸取地下水,自然植被也為森林。
3、微地貌非地帶性
黃土高原溝壑密集,地形切割深。由於地表徑流和土壤重力自由水向下運移,塬面、墚、峁等正地形部位,土壤含水量較低,地下水埋藏深;溝谷及溝坡中下部等負地形部位,土壤含水量較高,地下水埋藏淺。在半乾旱、半濕潤的氣候條件下,溝谷及溝坡中下部的土壤水分條件往往適合樹木的生長,自然植被為森林,墚峁、塬面及溝坡中上部的土壤水分條件往往適合草灌的生長,自然植被為草原。溝坡森林植被的分布高度,自南向北呈降低的趨勢。
4、坡向非地帶性
陽坡坡地的地面蒸發耗水大於陰坡,同一區域陽坡的土壤水分條件往往較陰坡乾旱。因此,陽坡的植被群落往往較陰坡更耐乾旱。溝坡的森林分布上限,陰坡高於陽坡。
5、黃土高原土壤水分的可持續利用
黃土高原50年來的人工林草建設,沒有遵循土壤水分地可持續利用原則,片面追求人工林草的高生長量、高經濟效益,結果多以失敗告終。如20世紀50-70年代的「山頂戴帽子」,在墚峁頂上造林,樹木初期生長尚好,但5至10年後多為小老頭樹或者死亡。20世紀80年代初期,飛播沙打旺,人工種植紅豆草,沙打旺、紅豆草3年內長勢喜人,5年後逐漸衰亡。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等單位對人工林草地的土壤水分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現人工林草地出現了明顯的土壤干層,土壤干化現象嚴重。洛川塬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大面積發展的蘋果園,也已普遍出現土壤干層。
自然修復恢復的植被,最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形成的群落最為穩定。吳旗縣的封禁實踐和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的定位觀測表明,完全可以依靠自然修復恢復黃土高原的植被,時間也無須很長,3至5年就可以形成較好的植被覆蓋。 處黃土高原的吳起縣,是1935年中央紅軍經二萬五千里長征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的地方。記者初次來到這里采訪時,只在個別流域看到少許綠色,多數山山峁峁因開墾種糧而滿眼土黃。
在退耕還林過程中,吳起縣特別注重把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改善生態環境與發展地方經濟緊密結合起來,大力推動舍飼養羊和林果業、草畜業、棚栽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和勞務輸出等農村後續產業的發展,使農民收入穩步提高。2008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658元,較1997年的887元凈增2771元。
1999年來,國家退耕還林政策扶持下,吳起縣計完成造林種草面積240多萬畝,林草覆蓋率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62.9%,成為全國退耕還林啟動最早、面積最大、成效最好、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縣。在最新的EOS衛星遙感圖片上,一片濃綠的顏色清晰地勾勒出了吳起的地貌輪廓。 經過30多年的建設,位於黃土高原的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水保試驗站。
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位於陝西省延安市的安塞縣,始建於1973年,是科技部國家重點野外台站、中國科學院生態系統研究網點重點站。
這個試驗站已建成山地、川地試驗場,其中包括農田水分平衡試驗場、養分循環試驗場、土壤侵蝕試驗場等160個小區以及先進的山地自動氣象站和農林旱地微氣候觀測站,佔地75萬平方米,成為世界上面積和規模最大的水土保持試驗站。
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重點研究領域是水土流失規律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黃土丘陵區生態環境特徵及演變規律、水土保持型生態農業系統結構功能及調控原理、流域健康診斷與管理理論及方法等多個方面。同時它還肩負研究合理開發和利用農業資源、改善生態環境、恢復和重建退化生態系統、為黃土高原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建設提供科學依據和途徑等任務。
這個試驗站利用身處黃土高原的特有條件,30多年來先後承擔了國家和陝西省關於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農業發展的科技攻關課題和中國科學院重大研究項目31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以及中國科學院和陝西省的各類獎項18項。這里還吸引了來自俄羅斯、日本、美國、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的同行開展合作研究。 小流域綜合治理(以上措施之綜合,外加農業技術和生物技術。農業技術:節水技術和提高單產量的技術。重點在保持水土)。黃土高原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加大「三北」防護林的建設,加大植被的覆蓋面積和覆蓋率,改善天然草場的植被,壓縮農業用地。尤其對於這個土質比較疏鬆的黃土高原來說,森林覆蓋率一定要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22%,只有這樣才能比較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有11萬平方公里特嚴重面積。大部分地區的侵蝕模數在4000噸/平方公里,最嚴重的地區達3.57萬噸/平方公里。從地球上來看,黃土主要分布於中亞到我國的西北、華北和東北一帶,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就是位於黃河上中游地區的黃土高原。它的范圍大致是北起陰山,南至秦嶺,西抵日月山,東到太行山,橫跨青海、寧夏、甘肅、陝西、山西、河南6省,面積64萬平方公里。黃土覆蓋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下,而以隴東、陝北、晉西黃土層最厚,六盤山以東到呂梁山西側,黃土厚度在100米~200米之間,最厚在蘭州,達300米以上。黃土分布的面積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
㈤ 黃河黃土高原段目前治理得如何2015年最新狀況,聽說山東段經常斷流,是不是治理得很差啊
治理的還不錯,黃土高原在延安以南、隴東、晉中南及關中地區已經基本上綠化了,尤其是六盤山、子午嶺、呂梁山、黃龍山等林區森林覆蓋率已經達到80%以上。延安以北的榆林80km內也看不到流沙。
㈥ 請寫出黃土高原的治理措施
黃土高原土質疏鬆,植被稀少,在夏季暴雨的沖刷下,水土流失嚴重.可採取的措施有:a.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和建梯田、修擋土壩等工程措施相結合.(陡坡種草、緩坡建梯田)b.除保留少量口糧田外,大量的退耕還林、還草、過度放牧的地方減少牲畜數量.(改天然放牧為圈養)近幾十年來,通過對黃土高原進行大規模的整治,這里的生態環境逐漸發生了喜人的變化,不少地方已滿目青翠,林茂糧豐,擺脫了昔日的貧困局面.
故答案為:a.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和建梯田、修擋土壩等工程措施相結合.(陡坡種草、緩坡建梯田)b.除保留少量口糧田外,大量的退耕還林、還草、過度放牧的地方減少牲畜數量.
㈦ 黃土高原治理
緩坡梯田,因為緩坡才可以建梯田
㈧ 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及整治措施
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關於黃土的來源,長期以來,中外學者有過不同的爭論。其中,以「風成說」比較令人信服。認為黃土來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肅、寧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亞等廣大乾旱沙漠區。這些地區的岩石,白天受熱膨脹,夜晚冷卻收縮,逐漸被風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塊、沙子和粘土。同時這些地區,每逢西北風盛行的冬春季節,狂風驟起、飛沙走石,塵土蔽日。粗大的石塊殘留在原地成為「戈壁」,較細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區,聚成片片沙漠,細小的粉沙和粘土,紛紛向東南飛揚,當風力減弱或迂秦嶺山地的阻攔便停積下來,經過幾十萬年的堆積就形成了浩瀚的黃土高原。根據黃土堆積環境的不同,可將我國黃士發育分為三個時期:早更新世,相當於第一次冰期,氣候比新第三紀干寒,發生午城黃土堆積;中更新世,發生第二次冰期,氣候進一步變干,堆積了離石黃土,范圍廣、土層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氣候更加干寒,堆積了馬蘭黃土,厚度雖小,但分布范圍更廣,南方稱下蜀黃土。進入全新世,氣候轉為暖濕,疏鬆的黃土層,經流水侵蝕,形成了溝壑縱橫、梁、峁廣布的破碎地表。
科學在不斷發展,近年來科學家發現許多現象是黃土風成學說無法解釋的。譬如,黃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東南遞減,黏土的含量卻從西北向東南遞增,這種自西北向東南的有規律的排列呈疊瓦階梯狀的分布過渡,而不是平面模糊過渡。這種疊瓦階梯狀的分布過渡更像是洪水的傑作等等。
為了解黃土高原的「變臉」過程,專家們特意到黃土高原西部甘肅靜寧縣、秦安縣、定西縣等地採集黃土高原6個典型地質剖面的黃土標本,從中獲得了700餘塊孢粉樣本和209塊表土孢粉樣本,這近千份孢粉樣本大約記錄了公元前4.6萬年至今黃土高原植被變遷過程。通過對碳14的測量,在6個典型剖面中共測得年代34個。經過分析,專家們發現,從黃土高原採集的20克樣品中最多分離出孢粉顆粒達到1112粒左右,最少的則不足50粒,顯示著4萬多年來,環境和植被出現了巨大的變化過程。
李春海說,從孢粉的分析來看,發現了松、雲杉、冷杉、鐵杉、櫟、菊科等數十種植物孢粉的記錄,專家們認為黃土高原在最初的時候並不姓「黃」,在4.6萬年的歷史中,有一多半的時間,黃土高原是森林和草原的成分相互消長,在這段時間里,黃土高原經歷過多次快速的「變臉」———歷經過草原、森林草原、針葉林以及荒漠化草原和荒漠等多次轉換。
黃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加快了侵蝕和風化的速度,在高原周圍的低窪地區堆積了大量卵石、沙子和更細的顆粒。每當大風驟起,在西部地區便形成飛沙走石、塵土彌漫的景象。被捲起的沙和塵土依次沉降,顆粒細小的粉塵最後降落到黃土高原區域,形成了一條荒涼地帶。
印度板塊向北移動與亞歐板塊碰撞之後,印度大陸的地殼插入亞洲大陸的地殼之下,並把後者頂托起來。從而喜馬拉雅地區的淺海消失了,喜馬拉雅山開始形成並漸升漸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塊的擠壓作用隆升起來。
然而東西走向的喜馬拉雅山擋住了印度洋暖濕氣團的向北移動,久而久之,中國的西北部地區越來越乾旱,漸漸形成了大面積的沙漠和戈壁。這里就是堆積起了黃土高原的那些沙塵的發源地。體積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聳立在北半球的西風帶中,240萬年以來,它的高度不斷增長著。青藏高原的寬度約佔西風帶的三分之一,把西風帶的近地面層分為南北兩支。南支沿喜馬拉雅山南側向東流動,北支從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開始向東流動,這支高空氣流常年存在於3500—7000米的高空,成為搬運沙塵的主要動力。與此同時,由於青藏高原隆起,東亞季風也被加強了,從西北吹向東南的冬季風與西風急流一起,在中國北方製造了一個黃土高原。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和對策
1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從目前國內外防治水土流失的各項措施看,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它們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們是一個統一體,在實施過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4.1.1 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水平梯田,打壩淤地,引洪灌地。根據黃土高原現狀,在一些坡度較小的緩坡上建設水平梯田,能平整土地,減少水土流失,有利於保水、保土、保肥,利於耕種;打壩淤地可使大量的肥土淤泥,在壩內變成溝底平地,既攔水淤泥又形成平坦肥沃的可耕地,一舉兩得;引洪灌地就是引用暴雨產生的洪水漫灌川地、台地、壩地等,可有效的控制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問題。
4.1.2 林草措施
根據對1987~1992年七年的人工草地的水土保持作用的分析,當覆蓋率在20%~40%時,具有明顯減少侵蝕作用;當覆蓋率達到60%~70%時,可減少土壤侵蝕量90%以上。由此可見,植樹種草可以有效的減輕水土流失。由於黃土高原氣候乾旱,應以鄉土林種為主體,合理利用外來樹種。在林種布局完整的基礎上,要慎重選擇經濟林樹種。在降雨量400mm以下的地區,以營造灌木林為主,使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保護和利用並舉,大力營造農田防護林、水源涵養林、分水嶺防護林,可有效促進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4.1.3 耕作措施
從黃土高原水土流失人為因素來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目前根據旱坡地坡度大小,提出一套適合於坡度大小的耕作制度,即大於30。坡地實行草灌間作,25。~30。坡地實行了草糧兩輪間作,小於25。坡地水坡地水平溝種植,在緩坡地丘陵地盡量增加人工草場,發展畜牧業,在川地、壩地、發展耕作業,這樣有利於保持水土、發展水土、發展生產。實踐證明,黃土高原必須遵循客觀規程,走「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2 ,防治水土流失的對策
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和西北部地區旱澇災害嚴重的具體情況,要遏制生態環境惡化,防止水土流失以及人為因素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為此特採取以下對策。
4.2.1 加強領導,健全體系,合理規劃
各級黨政領導要組織各方力量,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規劃是組織實施中的依據,各地應在國務院水土保持建設總規劃的指導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區的規劃,認真執行。 4.2.2 加強生態建設的科技支撐作用
利用科技加強黃土高原的生態建設主要包括:⑴提高適用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速度,解決生態環境建設質量低下的問題。⑵加快推廣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整套技術。⑶完善科技服務和推廣網路,提高科技的轉化利用率。
4.2.3 多方籌集資金,統一管理使用
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籌集資金,由水保主管部門統一管理,專款專用,投資項目要擇優扶持,要扶持重點工程以及對脫貧致富能起較大作用的關鍵措施項目。
4.2.4 搞好隊伍建設,提高人員素質
為了使水土保持規劃順利實施,必須加強水保隊伍的建設,首先要選擇具有較高學歷的專業人才,其次要對工作人員進行輪訓,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
4.2.5 穩定落實退田還林(草)的補貼政策
黃土高原部分地區十分貧窮落後,要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問題,必須首先考慮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問題,應積極執行中央提出的「以糧代賑」政策,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
4.2.6 嚴格控制人口數量,減緩人口增長速度
黃土高原地區經濟落後,農業人口數量多,而且早婚、早育、多育現象十分嚴重,人口數量快速的增加,從而看你加劇對黃土高原的土地破壞。
4.2.7 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相結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治理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要總結前人的經驗,貫徹因地制宜、綜合治理原則,兼顧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4.2.8 加強宣傳教育,強化全民水保意識和法制觀念
廣泛深入地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森林法》以及有關生態環境的法律、法規。提高公民的法制觀念,使其自覺履行防治水土流失的義務和責任。
㈨ 黃土高原治理措施
治理 綜合治理黃土高原是中國改造自然工程中的重點項目。治理方針是以水土保持為中心,改土與治水相結合,治坡與治溝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實行農林牧綜合發展。這種治理措施已取得重大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