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博士期間毫無或幾乎無科研成果是一番怎樣的體驗
大概就是一開組會就肯定被罵得狗血淋頭,任何時候在導師都膽戰心驚大氣不敢出,任何時候討論到誰誰誰又發表了什麼什麼文章的時候就不自主地把頭埋低點……
⑵ 如何做一個成功的博士生
一:專業方向如果博士生所在的專業不是熱門專業(也有暫時的不熱門專業),起碼博士生就要嘀咕如何發文章、如何畢業後找到好的工作了,既然讀博了,專業似乎沒得選擇,除非時間倒流,讓你本科畢業讀碩時就好好選擇專業。心態穩的人、素質好的人就安心下來,爭取早出成果、早點畢業、早點脫離苦海,心態不好的博士生,讀博兩年了,還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什麼,前途一片迷茫。所以如果你覺得自己的專業很冷門或者了解專業後覺得沒出路,那就早點轉個專業或專業方向,甚至退學,免得嘗受以後讀博的無奈和痛苦。我在上海交大讀博期間在學校BBS的phd版就有許多博士生同學發牢騷,說要退學的,後來了解還真退學好幾個。也許現在在這個不重視培養研究生、人才泛濫的社會大環境下,退學也許還真是好事。專業方向還有一個對於博士生來說致命的影響,就是發表文章的難易,好的方向,每年發10篇SCI也不為過,比如新興的納米技術和生物醫學,那些SCI文章一堆一堆的發出來,而且期刊影響因子IF還很高。羨慕之餘,我們也不要盲目悲觀,畢竟,你的研究方向和這些有大的差別,你所要做的,就是多看文獻、多創新、做好實驗、寫好paper,盡量往本研究領域期刊影響因子IF高的期刊投稿,在本領域頂級期刊發表文章才是你的目標。當然,為了博士早點畢業,你也可以先發中低檔期刊,湊足了學校文章要求的數目,再去投本領域高檔期刊,當然,希望不要將你的客觀上十分優秀的文章「往下」投偏了。即使專業方向好,也不能保證你在實驗的過程中和科研道路上一帆風順,更何況有的專業冷門變熱門,熱門變冷門。
⑶ 博士生後面還有什麼學位
沒有了,中國學位分學士、碩士、博士三級。
「博士後」不是學位,而是指獲准進入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博士學位獲得者。
博士學位是本專業最高學術水平的稱號,標志著受教育者的文化水平和學術水平達到規定的標准。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學位體系中,博士學位是最高的一級。日常生活中也只有博士學位會特別與姓氏結合被尊稱為某某博士。
而博士英文同醫生一樣是Doctor。基本上,博士學位論文必須包含該領域的創新和深入內容,並且只能通過同行評審獲得。
(3)博士生成果擴展閱讀:
博士生相關問題:
博士教育作為學術教育的「頂層」,不僅反映了一個國家最高的教育和科研水平,而且影響著一個國家的知識創新能力和學術水平。20多年來,中國研究生教育在美國完成了100多年,實現了「趕美超英」的目標。
對此,有學者用「大躍進」、「泡沫化」來形容,之後,就很難保證博士生的質量了。目前,在中國博士生管理中,採用了鬆散的導師領導學生管理模式。
⑷ 博士畢業是看成果還是看論文質量
都有,一般是看發到什麼級別的期刊上 可以詳詢我
⑸ 為什麼有的人研究生期間表現一般,但是博士的時候成果很多
跟對了導師,導師名氣大,隨便一個小成果就能吹成大成果,沒准還是國外的成果他改一下數據就自己用
⑹ 如何做一名優秀的博士生
作者:清華大學施一公(2011年中科院院士候選人,著名海歸學者)
【序:我從獲得博士學位至今已經整整16 個春秋,但博士階段的感受仍然歷歷在目。我從指導自己獨立實驗室的第一個博士生到現在也已經13 年了,其中的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後中已經有11 人在美國和中國的大學里擔任獨立實驗室的PI。他們的成長過程差別極大,性格、能力也各有不同。應該說,沒有任何一個學生可以簡單地遵循另外一個優秀科學家的足跡脫穎而出。從這個意義上講,
科學家的成功是不可能復制的。但是,優秀科學家常常具備的共同特點應該對年輕學生有很大啟發。
本文主要來自我在2008 年清華大學研究生入學教育里一次2.5 小時的講座,又綜合了一些隨後的思考和總結。在那次講座中,我一再強調,我的目的不是要求研究生完全按照我講的去做,而是希望從根本上沖擊、振盪一下研究生的思考角度,啟發大家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成才之路。本文很長,分四部分陸續發表出來。】
所有成功的科學家一定具有的共同點,就是他們必須付出大量的時間和心血。這是一條真理。實際上,無論社會上哪一種職業,要想成為本行業中的佼佼者,都必須付出比常人多的時間。
有時,個別優秀科學家在回答學生或媒體的問題時,輕描淡寫地說自己的成功憑借的是運氣,不是苦幹。這種回答其實不夠客觀、也有些不負責任,因為他們有意忽略了自己在時間上的大量付出,而只是強調成功過程中的一個偶然因素,這樣說的效果常常對年輕學生造成很大的誤導,因為有些幼稚的學生甚至會因此開始投機取巧、不全力進取而是等待所謂的運氣;另外一些學生則開始尋找他們的運氣,把相當一部分精力和時間用在了與科學研究無關的事情上面。說極端一點:如果真有這樣主要憑運氣而非時間付出取得成功的科學家,那麼他的成功很可能是攫取別人的成果,而自己十有八九不具備真正在領域內領先的學術水平。
大約在十年前,著名的華人生物學家蒲慕明先生曾經有一封非常著名的email 在網上廣為流傳,這封email 是蒲先生寫給自己實驗室所有博士生和博士後的,其中的觀點我完全贊同。這封email 寫的語重心長,從中可以看出蒲先生的良苦用心。我無論是在普林斯頓還是在清華大學都把這封email 轉給了我實驗室的所有學生,讓他們體會。其中的一段是這樣說的:「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what I consider to be sufficient amount of time and effort in the lab work. I mentioned thatabout 60 hr working time per week is what I consider the minimal time an average successful young scientist in these days has to put into the lab workI suggest that everyone puts in at least 6 hr concentrated bench work and 2+ hr reading and other research-related activity each day. Reading papers and books should be done mostly after work.」(我認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實驗室里的工作時間,當今一個成功的年輕科學家平均每周要有60 小時左右的時間投入到實驗室的研究工作......我建議每個人每天至少有6 小時的緊張實驗操作和兩小時以上的與科研直接有關的閱讀等。文獻和書籍的閱讀應該在這些工作時間之外進行。)。
有些學生讀完蒲先生的email 後告訴我,「看來我不是做學術的料,因為我真的吃不起這份苦。」我常常回復道,「我在你這么大年紀的時候,也會覺得長期這樣工作不可思議。但在不知不覺之中,你會逐漸被科學研究的精妙所打動,也會為自己的努力和成績驕傲,你會逐漸適應這種生活方式!」這句話表面上是勸學生,實則是我自己的經歷與體會。
我從小就特別貪玩,並不喜歡學習。但來自學校和父母的教育與壓力迫使自己盡量刻苦讀書;我高中就讀於河南省實驗中學,憑借著比別人更加刻苦的努力,綜合成績始終名列前茅。1984 年全國高中數學聯賽我獲得河南賽區第一名,保送進入清華大學。大學階段,我保持了刻苦的傳統,綜合成績全班第一並提前一年畢業。但這種應試和灌輸教育的結果就是我很少真正獨立思考、對專業不感興趣。大學畢業時,我本沒有打算從事科學研究,而是一心一意想下海經商。陰差陽錯之間,我踏上了赴美留學之路。
可想而知,留學的第一年,我情緒波動很大,內心浮躁而迷茫,根本無心念書、做研究,而是花了很多時間在中餐館打工、選修計算機課程。第二年,我開始逐漸適應科研的「枯燥」,並開始有了一點自己的體會,有時領會了一些精妙之處後會洋洋得意,也會產生「原來不過如此」的想法,逐漸對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了一點自信。這期間,博士研究生的課程全部修完,我每周五天、每天從上午9 點做實驗到晚上7、8 點,周末也會去兩個半天。到了第三年,我已經開始領會到科研的邏輯,有點兒躍躍欲試的感覺,在組會上常常提問,而這種「入門」的感覺又讓我對研究增加了很多興趣,晚上常常干到11 點多,趕最後一班校車從霍普金斯醫學院回Homewood campus(我住在附近)。1993 年我曾經在自己的實驗記錄本的日期旁標注「This is the21st consecutive day of working in the lab.」(這是我連續第21 天在實驗室工作。),以激勵自己。其實,這多少有作秀之嫌,因為其中的一個周末我一共只做了五、六個小時的實驗。到第四年以後,我完全適應了實驗室的科研環境,也不會再感受到枯燥或時間上的壓力了。時間安排完全服從實驗的需要,盡量往前趕。其實,這段時期的實驗時間遠多於剛剛進實驗室的時候,但感覺上好多了。
研究生階段後期,我的刻苦在實驗室是出了名的。在紐約做博士後時期則是我這輩子最苦的兩年,每天晚上做實驗到半夜三點左右,回到住處躺下來睡覺時常常已是四點以後;但每天早晨八點都會被窗外紐約第一大道(First Avenue)上的汽車喧鬧聲吵醒,九點左右又回到實驗室開始了新的一天。每天三餐都在實驗室,分別在上午9 點、下午3點和晚上9、10 點。這樣的生活節奏持續11 天,從周一到第二個星期的周五,周五晚上做灰狗長途汽車回到巴爾地摩(Baltimore)的家裡,周末兩天每天睡上近十個小時,彌補過去11 天嚴重缺失的睡眠。周一早晨再開始下一個11 天的奮斗。雖然體力上很累,但我心裡很滿足、很驕傲,我知道自己在用行動打造未來、在創業。有時我也會在日記里鼓勵自己。我住在紐約市曼哈頓區65 街與第一大道路口附近,離紐約著名的中心公園(Central Park)很近,那裡也時有文化娛樂活動,但在紐約工作整整兩年,我從未邁進中心公園一步。我一定會把自己的這段經歷講給每一個我自己的學生聽,新生常常問我:「老師,您覺得自己苦嗎?」我通常回答,「只有做自己沒有興趣的事情時候覺得很苦。有興趣以後一點也不覺得苦。」 是啊,一個精彩的實驗帶給我的享受比看一部美國大片強多了。現在回想起當時的刻苦,感覺仍很驕傲、很振奮!有時我想:如果自己在博士生、博士後階段的那七年半不努力進取,而是不加節制地看電影、讀小說、找娛樂(當時的互聯網遠沒有現在這么內容豐富),現在該是什麼狀況?
做一個優秀的博士生,時間的付出是必要條件。
⑺ 博士期間投稿,畢業之後發表的文章,算畢業之後的成果嗎
您的意思在學校內部刊登後,再在期刊上面發表是吧,這種情況比特殊,但是只要你的文章沒有在網上出現過,作者又是你本人,你再在期刊上發表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你的文章上了網的話就不能在發表了。
⑻ 博士生 用團隊研究生的成果嗎
博士生
如果團隊研究生的成果
可用,有幫助,當然要用
給誰,都一樣
⑼ 985院校博士申請考核,一般要求研究生階段什麼成果
你說的抄考核,是指什麼考核?襲中期嗎?
如果是中期的話,那就什麼成果都不需要,只是檢查一下進度是否和開題時預計的一樣,有多大差異,能否順利進行下去。如果一致或者差不多一致,那就通過。如果差別很大,那就要討論是否需要重新開題,或者督促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