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的主要成果
促進會成立以來,在中央領導的關心下,在各有關部委的指導和大力支持下,先後在北京、深圳、天津等地舉辦了每年一屆的中國產學研合作高峰論壇,對推進中國產學研合作產生較大影響;經科技部和國家獎勵辦公室批准,促進會組織了「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與促進獎」評選工作, 197個單位和個人榮獲了首屆「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與促進獎」;促進會在國內31個園區、聯盟、企業建立了全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範基地(試點),啟動建設了基於互聯網的產學研合作協同創新平台,大力支持地方產學研合作的項目對接活動。
2. 產學研合作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有什麼作用
【摘要】本文立足於如何加強產學研合作,發揮高校、科研院所的技術優勢,解決企業生產過程中遇到的技術瓶頸,來促進技術創新所需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成為推動經濟和整個社會發展的一種最強勁的動力。【關鍵詞】產學研合作;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產學研合作是指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之間的合作,通常指以企業為技術需求方,與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學校為技術供給方之間的合作,其實質是促進技術創新所需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剩餘3303字)
3. 什麼是產學研合作創新舉例說明
就是生產企業、高校和研究所合作開展的技術創新,可以利用大家的互補性資源。好處是:提高創新成功率,加快創新速度,分擔創新成本等。比如RFID方面、新能源開發與應用方面就存在產學研合作。近年來,我國不少創新型企業活躍在國際合作舞台上。長安福田、奇瑞、吉利等汽車企業走全方位引進外國技術資源,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之路,包括在全球范圍內吸納和聘用人才,委託國際著名專業設計公司開發車型,加快基礎創新。
天津大學與跨國公司合作成立並運行25個聯合研究開發機構,上海中外聯合實驗室已達140多個。我國TD-SCDMA、AVS國際標準的戰略聯盟已經取得可喜成績。以AVS(音頻視頻數字編碼)為例,經過以我國產學研為主體的創新團隊的努力,以開放的思維,兼容的思路,在國內國際互動中推進標準的建立和產業應用中發揮了作用。2005年5月,AVS產業聯盟成立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同年12月 「基於AVS標準的數字視頻廣播編碼播出與接收系統」順利通過鑒定,AVS標准完備性和可實現性得到了事實驗證。
廣東中山方面,2006年底,廣東省共有國家和省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408個,比2002年增加1倍多,其中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33個,數量居全國前列;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省級公共實驗室114家,比2002年增加54家,數量全國最多。
4. 產學研合作方式有哪幾種
產學研合作按合作主體的關系可分為:校內產學研合作模式、雙向聯合體合作模式、多向聯合體合作模式、中介協調型合作模式。
1.校內產學研合作模式
校內產學研合作模式是高校為促進教學與科研結合,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籌措教育經費,利用校內自身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自己研究出的科技成果和人才優勢,創辦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並將經營實體與教學實習基地合二為一,以達到人才培養、科研發展與經營效益並舉的目的。
2.雙向聯合體合作模式
雙向聯合體合作模式是高校與企業的合作。通過與高校合作,校外企業獲得了人才、成果與技術的有力支撐,提高了企業開發新產品的能力,促進了企業的不斷發展與市場份額的拓寬。
3.多向聯合體合作模式
有些成果、特別是大型項目,盡管有市場,但因投資大,而雙方合作無法解決,於是就出現以三主體為主要形式的多向合作模式。三向包括:技術成果方(高校)、出資方(金融機構或個體資本投資者)與生產經營企業。
4.中介協調型合作模式
中介協調型合作模式是以中介機構為紐帶的合作模式。中介機構有政府的生產力促進中心、高校產業推廣服務中心、社會科技推廣服務機構以及一些媒體附屬的科技成果傳播機構等。
【(4)產學研合作情況及相關成果介紹擴展閱讀】
產學研合作是指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之間的合作,通常指以企業為技術需求方與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學校為技術供給方之間的合作,其實質是促進技術創新所需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
隨著高校功能從人才培育、科學研究到社會服務的延伸,高等教育、科技、經濟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強。尤其是在知識經濟社會中,大學將被推向社會發展的中心,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5. 產學研的簡介
產學研即產業、學校、科研機構等相互配合,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強大的研究、開發、生產一體化的先進系統並在運行過程中體現出綜合優勢。 產學研合作是指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之間的合作,通常指以企業為技術需求方,與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學校為技術供給方之間的合作,其實質是促進技術創新所需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隨著技術發展和創新形態演變,政府在創新平台搭建中的作用,用戶在創新進程中的特殊地位進一步凸顯,知識社會環境下的創新2.0形態正推動科技創新從「產學研」向「政產學研用」,再向「政用產學研」協同發展的轉變。
產(企業的市場經濟)
在市場經濟的前提下企業尋找更加適合企業發展的合作方式,以科研機構、高校的人才、研究成果輸出作為企業發展的原動力。同時也為高校、研究機構提供研究和人才開發的利用資源。
學(高校人才的培養計劃)
高校的人才培養能更加適應社會企業的需求,以高素質的專業人才來完成對行業內的轉型需求。同時在人才產出的同時引進社會專業人才對高校的人才庫進行充實。
研(科研機構的科學技術研究)
藉助社會企業的良好平台及資源,科研機構在技術上的開發的同時完成對研究方向的規劃,以單純的技術型研究機構轉型成技術、方向性兼顧的研究結構,同時研究成果將推動企業以及行業的整體發展。
社(社會整體人文道德素質)
以專業高素質人才提升旅遊行業建設水平,藉助高水平的質量完成對社會文化的推動,來提升社會整體的人文素質和道德水平。同時以社會消費者的良好消費價值取向來推動產業鏈的進一步完善、整體發展。
政(國家政府管理)
由政府出台相關政策來推動一體化的發展,在強有力的政策保證下使產學研合作得到快速發展。
用(用戶)
知識社會以及創新民主化的進程使得生活、工作在社會中的用戶、大眾成為創新的主體,傳統意義的實驗室的邊界以及創新活動的邊界也隨之「融化」。知識社會的創新2.0重新定義了創新中用戶的角色、應用的價值、協同的內涵和大眾的力量。以生產者為中心的創新模式正在向以用戶為中心的創新模式轉變,以用戶為中心、社會為舞台的面向知識社會、以人為本的創新2.0模式正逐步顯現,用戶創新成為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戰場。
6. 產學研合作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形式
大學、科研機構擁有科技開發人才、實驗設備、儀器等優勢,科技成果轉化經驗版卻不足;企業技術開權發能力相對薄弱,但資金優勢明顯。因此,企業依託大學可以實現優勢互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就有產學研合作傳統的日本十分重視加強企業與大學、研究機構的合作,合作形式多種多樣:聯合研究;大學接受企業委託進行研究;高校教師到企業進行技術指導;高校接納企業研究人員在學校里進行項目研究;高校接受企業的捐贈等。英國的科技創新主要由大學來推動,一批相似、互補為特徵的中小高科技企業圍繞大學校園建成,使高科技企業蓬勃發展。可以說,產學研相結合是各個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形式。可是,我國的科研單位和企業往往自成體系,缺乏緊密聯系,使許多處於國際前沿的科技成果束之高閣,形成科研成果的極大浪費。為改變這一現狀,政府應該強化宏觀調控手段,制訂相關政策促進政府、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步伐。
7. 產學研合作的介紹
產學研合作是指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之間的合作,通常指以企業為技術需求方,與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學校為技術供給方之間的合作,其實質是促進技術創新所需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隨著高校功能從人才培育、科學研究到社會服務的延伸,高等教育、科技、經濟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強。尤其是在知識經濟社會中,大學將被推向社會發展的中心,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以信息技術為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對產學研合作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其中,斯坦福大學對師生創業和建立學術界與產業界合作的積極支持,創造了「矽谷」的經濟奇跡,使產學研合作在高新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今世界,成為推動經濟和整個社會發展的一種最強勁的動力。
8. 團隊成員間現有或曾有的研究合作關系及研究合作成果 怎麼寫
1、公司基本情況 2、主要管理者情況3、產品/服務描述(產品/服務介紹、產品技術水平,產品的新穎性、先進性和獨特性,產品的競爭優勢。) 4、研究與開發(已有的技術成果及技術水平,研發隊伍技術水平,競爭力及對外合作情況,已經投入的研發經費及今後投入計劃,對研發人員的激勵機制。) 5、行業及市場(行業歷史與前景,市場規模及增長趨勢,行業競爭對手及本公司競爭優勢,未來3年市場銷售預測。) 6、營銷策略(在價格、促銷、建立銷售網路等各方面擬採取的策略及其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對銷售人員的激勵機制。) 7、產品製造(生產方式、生產設備、質量保證、成本控制。) 8、管理(機構設置、員工持股、勞動合同、知識產權管理、人事計劃。) 9、融資說明(資金需求量、用途、使用計劃,擬出讓股份,投資者權利,退出方式。) 10、財務預測(未來3年或5年的銷售收入、利潤、資產回報率等。) 11、風險控制(項目實施可能出現的風險及擬採取的控制措施。)
9.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與促進獎的簡介
產學研合作創新與促進獎是中國在產學研合作方面的第一個全國性獎項,以獎勵在促進產學研合作及創新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及個人,充分調動各方在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方面的積極性,鼓勵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努力推進產學研合作向高層次發展。
該年度榮譽獎設立於2009年,分為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獎、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中國產學研合作突出貢獻獎4個獎項,其中後兩個獎項是今年獲批新增的兩個全國性獎。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每次評選不超過100名,授予在產學研合作工作中成績突出的企業、高校、院所等單位(60家)及個人(40名),要求申報者在產學研合作創新工作中成果顯著,取得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推動了本行業、本領域的自主創新、技術進步,具有一定的示範和帶動作用。
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獎,每次評選不超過100名,授予在產學研合作工作中起到重要促進作用的管理部門及金融、中介等單位(60家)及個人(40名),要求申報者在積極推動、促進產學研合作,營造產學研合作的良好的政策環境、投資環境、創新環境中發揮重要作用,有實際作為。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每次評選不超過100項,授予在產學研合作中涌現的突出創新成果,凡在中國境內通過產學研合作創新活動形成對地區、行業、技術領域等具有突出影響力的創新成果的承擔企業、高校、院所等單位和個人,均可申報。
中國產學研合作突出貢獻獎,每次評選不超過10名,授予在產學研合作中做出的突出貢獻的個人。
10. 什麼是產學研合作項目
產學研合作是指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之間的合作,通常指以企業為技術需求方與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學校為技術供給方之間的合作,其實質是促進技術創新所需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
產學研合作中的「產」是指產業界及各類產業中依託技術創新的現代企業和現代企業家;「學」泛指學術界;「研」主要指以進行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各類技術開發為中心的應用型科研院所以及高校中的科研機構。
(10)產學研合作情況及相關成果介紹擴展閱讀:
在我國,「產學研合作」一般是指高校、科研機構與產業界的合作。其涵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上的「產學研合作」是指教育與生產勞動有機結合以及科學研究在人才培養、科技開發和生產活動中的有機結合。
狹義的產學研合作僅指高等學校、企業和科研院所三方本著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所進行的合作與交流 。
國內外產學研合作的形式
國內外產學研合作的形式包括:高校和企業自主聯合科技攻關與人才培養;共建研究中心、研究所和實驗室;建立科技園區,實施科學研究與成果孵化;建立基金會,設立產學研合作專項基金;吸納企業公司和社會資金成立學校董事會,建立高校高科技企業;
高校與地區實行全方位合作等。其中,大學科技園作為教學、科研與產業相結合的重要基地,成為高校技術創新的基地、高新技術企業孵化的基地、創新創業人才培育的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輻射催化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