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924年,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拉開了國民大革命的序幕請簡要概括國民大革命取得的成就
國名大革命新奇了中國工農運動的又一個高潮,掀起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斗爭。發動了偉大的北伐戰爭,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在我國的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在我國的統治。
㈡ 國民大革命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什麼
國民大革命取得的重大成果是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
國民革命,也稱大革命,第一次革命。國民革命在共產國際與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孫中山順應世界潮流,適應時代步伐,著手對國民黨進行改組,並於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民黨改組的完成和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國民大革命的意義:
①通過工農運動蓬勃發展、軍閥內部的分化和革命,孫中山北上宣言和國民會議運動以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擴大,國民革命開始興起。
②從1924年1月開始到1927年7月失敗,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中國人民同代表帝國主義封建地主利益的北洋軍閥的矛盾,革命的主要對象就是北洋軍閥,革命的主要任務是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革命的性質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國人民的政治基礎是新三民主義。
③鑒於力量對比的懸殊,廣州國民政府北伐採取了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在工農運動的積極促進和配合下基本消滅孫、吳兩大軍閥,打敗了奉系軍閥。革命高潮由南向北,由珠江流域迅速席捲到長江流域。
④革命有四個突出特點:a、四個階級結成統一戰線,全力(規模大)進行革命;b、中共直接領導的工農運動蓬勃發展,此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都沒有這樣廣泛的群眾基礎;c、有正規的新式的革命軍隊,並進行了空前規模的北代戰爭,這是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所無法比擬的;d、大革命取得了空前的勝利。上述四點足以說明這是一場國民大革命。
⑤由於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反動勢力的瓦解破壞和蔣汪叛變革命以及中共的右傾妥協,北伐雖然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但又出現了充當中外反動勢力代理工具的蔣介石集團,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仍未改變,民主革命任務仍未完成,大革命最後失敗了。
㈢ 近代史上兩次國共合作各取得什麼重大成果
第一次國共合作從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歷時三年半。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宣傳共產黨的綱領,擴大黨在群眾中的影響;黨開始掌握部分革命武裝;廣大人民群眾受到一次革命洗禮,為中國革命繼續前進奠定了基礎。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同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第二次國共合作,促成了全國人民空前的大團結,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1947年3月7日,國共第二次合作因國民黨方面的原因破裂~
㈣ 國共第二次合作取得什麼成就
來1、成就
最終取得抗日戰自爭的勝利。
2、簡介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同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7年8月中旬蔣介石被迫同意將在陝北的中央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了共產黨的合法地位。10月間,又將在南方十三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至此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始。
3、影響
①第二次國共合作,促成了全國人民空前的大團結,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②同時也為中共力量的發展和壯大提供了很好的契機.
③顯示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力量,使得外國列強刮目相看.
④雖然抗戰辛苦,可是它也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㈤ 中共七大取得的成果有哪些
01 中共七大取得的成果包括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總結了武裝斗爭、統一戰線、黨的建設等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的經驗與教訓,指出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是黨的三大優良作風;確立了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選舉產生了以毛澤東為首的新領導集體,使全黨在組織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是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在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舉行的會議。這次大會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最重要、最成功的一次代表大會,具有極其深遠的歷史意義。此次會議出席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補代表208人,代表全國121萬名黨員。毛澤東在會上作了《“七大”工作方針》的講話,指出“七大”的方針是:“團結一致,爭取勝利。”
中共七大取得的成果包括:
1、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就是“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大會指出,當前最重要、最迫切的任務,就是立即廢止國民黨的一黨專政,建立聯合政府;如果國民黨發動內戰,人民就用革命的戰爭,打到反動派,建立新中國。
2、總結了武裝斗爭、統一戰線、黨的建設等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的經驗與教訓,指出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是黨的三大優良作風。
3、確立了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七大通過的新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的一切工作的指針,反對任何教條主義的或經驗主義的傾向。
4、選舉產生了以毛澤東為首的新領導集體,使全黨在組織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大會選舉中央委員44人、候補中央委員33人。6月19日,七屆一中全會選出13名中央政治局委員,選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等5人為中央書記處書記,選舉毛澤東為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書記處主席。
㈥ 解放戰爭取得哪些偉大的勝利成果
解放戰爭使中國有了較長時間的和平環境,基本實現了祖國大陸的統一。
㈦ 解放戰爭中創造了奪取國民黨通知城市的三種方式
A、天津方式
B、北平方式
C、綏遠方式
㈧ 辛亥革命取得的成果!
辛亥革命以反對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標,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正如毛澤東指出的:「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規地說起來,是從孫中山開始的。」辛亥革命的領袖們,則認識到要救國必須革命,要想救亡圖存,只能是推翻封建皇權。
辛亥革命沖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籠。自漢代董仲舒以來的中國思想文化,君臣關系是「三綱五常」中三綱之首。皇帝不僅是政治上的權威,也是文化中諸多價值觀念的重要依據與合法性的來源。
辛亥革命不但從行動上堅決地打倒皇帝,並從輿論上對君權神授觀念和皇權思想進行鞭撻和批判,極大地促進了人民的思想解放,為探索救國興邦的道路打開了新的思想境界
辛亥革命促進了社會習俗的除舊布新。辛亥革命的實際政治影響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料。政治體制的革故鼎新帶來了民國初年的中國社會面貌為之一新。正是這些新的變化,打開了中國通向現代化的閘門。
(8)奪取國民黨成果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以清道光二十年到二十二年(1840—1842)的鴉片戰爭為標志,中國歷史進入了近代,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代。鴉片戰爭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訂立,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完整遭到破壞,開始喪失了政治上的獨立地位。
辛酉政變後,隨著太平天國的失敗,清廷政局逐漸穩定下來,慈禧太後的統治地位也日趨鞏固。1895年中日戰爭後,英、俄、美、日、法、德等國爭先恐後地奪取侵華權益,迅速形成了瓜分中國的局勢。
1894年11月(光緒二十年十月),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1895年2月,孫中山在香港建立興中會總部,規定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建立合眾政府,鮮明地提出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第一個綱領。
㈨ 第一次國共合作所取得的最大成果是什麼
第一次國共合作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兩黨的第一次合作,是從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專歷時三年半。
第一次國共合屬作所取得的成果是:
1.國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國革命前進的步伐;
2.北伐戰爭的迅猛發展,威懾了帝國主義列強;
3.黨大大地拓展了成員數量和組織,建立了一定數量的工農武裝;
4.合作失敗後,使黨開始成長成熟,懂得了進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裝的重要性。
㈩ 袁世凱奪取革命成果的三個步驟
1、打擊國民黨,鎮壓二次革命
2、掃除民主障礙,如國會、憲法等
3、請人推舉擁戴,還假星星的推辭
這其中,其軍事支柱北洋軍的實力是關鍵,謀取日本等國支持也是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