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內定向成果

內定向成果

發布時間:2021-08-02 05:43:17

❶ 效果營銷的成果

廣告聯盟是「效果營銷」曾經的主流,並且在2004年、2005年的時候廣告聯盟也確實火了一把,尤其是麒潤、易特、億起發等廣告聯盟在給網路服務提供商的線上推廣上確實產生了很好的效果。但畢竟它主要是針對的是網路服務提供商,對於成千上萬的傳統企業還是束手無策,其局限性是顯而易見的。
再來看看2006年的效果營銷主流,恐怕就不得不提到搜索引擎和窄告、聯告這些廣告商。這些廣告產品的出現就是對前面廣告聯盟效果營銷的一個拓展。拓展的是傳統行業這塊更龐大的市場,像聯告ADSKY,這個產品面對的是中國千千萬萬的企業主。他的效果營銷才是更廣泛意義上的效果營銷。聯告提出的城市定向、時間定向、內容定向等多種功能,能夠幫助企業更准確的切准目標客戶,達到有效的營銷目的,是具有開拓性的意義的。比如說城市定向,很多企業做的是地域性品牌,所以它的消費群是有地域限制的,企業根本沒有必要把一個地域性產品的廣告放在全國來投放,那麼他就可以選擇和自己潛在客戶群對應的區域投放,以免造成廣告資源的浪費。還有時間定向,有些行業有旺季和淡季之分,甚至一天都有消費高峰和低谷,那麼就可以設置在旺季和一天的消費高峰投放廣告,其他時間不投或者少投。 同時,這類產品還可以提供效果的反饋報告,追蹤上網瀏覽企業廣告的用戶來源、IP地址、頁面停留時間、瀏覽PV數等等,相當於模擬一個潛在消費者的個性特徵、愛好、習慣等從而判斷促成該用戶購買的幾率有多大。不僅如此,象這些多緯精準定向廣告還提供了豐富的展現形式,比如圖片、富媒體廣告等更吸引受眾眼球的廣告形式,這個特性對於一些以適合圖片形式展現的廣告產業,提供了比較良好的投放渠道。隨著防止作弊的手段上的提升,這種集合眾多站點的長尾模式已經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廣告優勢。
廣告聯盟的CPM、CPC、CPA等這些按效果計費的收費模式確實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一些廣告主,但實際上對於一些線下傳統企業來說他們想要的「效果」和聯盟闡述的「效果」完全是兩個概念。企業主們要的是看的見的客戶數量的增多,電話咨詢量的上升,甚至是銷售量的增長,經濟效益有明顯的提高,這些聯盟廣告不能做到的,聯告確可以輕而易舉的做到,而且是讓企業在減少廣告費的浪費上做到的。這種具有很強針對性,成本低效果又看的見的廣告模式一開始就是在基於廣告主和廣告商雙贏的基礎上建立的。想不成功都難。
至於效果營銷到底最後能給企業帶來多大的效果?這個效果是否和預期的一致?除了廣告能否切中受眾目標這個關鍵點外,另外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就是企業的執行方面是否到位。網路廣告畢竟是新型的廣告形式,很多傳統企業在操做上還存在不到位的地方也是正常的,關鍵在於廣告主和廣告商之間能夠更多的溝通,精確判斷的目標客戶群體在哪裡,從而制訂相應的投放方式,這樣才能讓網路廣告價值最大化。

❷ 工程技術成果

在實施深部資源研究計劃的過程中,我們研發的先進鑽探技術和鑽井地球物理測量技術經受了實踐的考驗,證明是實現地質和地球物理研究十分有效的技術手段。

·專門研製了自動化程度非常高的БY-15000鑽機,設計能力為鑽進井深15千米。在油壓達到400千克/平方厘米的條件下鑽機的提升能力為400噸,採用直流電機驅動可實現主要技術過程的無級調節,可實現鑽具的自動升降和給進,使鑽進速度提高好幾倍。

·研究和應用了原理上全新的鑽進方法,使井身結構的金屬耗量減少了80%以上(與油氣鑽井對比),減少了用水泥固定套管的時間損失,預防了難以克服的井內復雜情況,因此保障了鑽至很大深度的可能性。由於採用了最合理的徑向尺寸(214毫米)(應為215毫米——譯者注)鑽進,所以使成井的時間縮短了50%~60%。

·專門為超深井設計了岩石破碎工具、高可靠性的輕質合金鑽桿和能適應深井條件的井底動力機,其工作壽命超過了中深井中設計值的15%~20%,而在超深井中可超過70%~100%。還研製了耐高溫的低速渦輪鑽具,其穩定的工作轉速為80~200轉/分(鑽進中鑽桿柱不回轉或以最低轉速2~4轉/分回轉)。設計並應用了可向地表發送信號的井底渦輪鑽具控制裝置,如果沒有該裝置,井底動力機實際上不可能靠地表感測器實現過程式控制制,並鑽至8~9千米的深度。

·研製了可在井底通過水力把岩心送入貯存倉內的新型取心工具、不用水泥架橋便可在井壁上不定向地鑽出小徑新孔——清除井底大顆粒沉渣的新辦法,以及有效地防治井斜的專用技術等。

·為實現科拉超深井的進一步加深,採用了大量組合新技術。例如,為把套管下到8770米深處並加以固定,我們把套管分成四段下放,每段重140~150噸,長度2000米。研究了特殊辦法並開發了專用軟體確保成功對接,確定了保證最小曲率的專門方案,使套管柱可自由通過。為了固定套管柱,首次在高溫下(150℃)採用廣譜的簡化水泥砂漿,以提高水泥與套管的粘接強度。在固定好了的管柱上每隔100米裝有一個磁性和放射性標記物,以便在進行地球物理勘查時精確掌握物探結果的深度指標。

·由於套管的存在和保證了井身的垂直度,使鑽桿柱在井身中的運轉阻力幾乎下降了2/3,為鑽井繼續加深至14000~15000米創造了有利條件。

·研製開發了一批可在高溫(250℃)高壓(100兆帕)條件下工作的新型地球物理儀器,為進行具有世界水平的全面綜合研究提供技術保障。其中有聲學測井儀和分光計式伽馬測井儀,前者可研究聲學場規律並確定橫波和縱波在區間和層間傳播速度,後者可在250℃高溫和210兆帕高壓條件下進行精確的分光計測量。

總之,前蘇聯成功地按計劃完成了研製並應用新技術的任務,取得了對深部地殼和地幔綜合研究的階段性成果。實踐證明,我們以深部研究計劃為基礎,藉助現代化技術和工藝手段開展大范圍綜合研究的方針是正確的。我們獲得的成果對許多國家的學者和專傢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和實際意義。因為他們可以根據超深井的資料在全球意義上進行更深入的綜合性地質研究。

❸ 主要成果及初步認識

(一)Cu的相態分析成果

Cu的總量與相態分析結果見圖4.33~圖4.35所示。由圖可見,該區Cu的背景主要有兩個級次,其中每一級背景屬正常背景,其濃度低,變化小。第二級背景屬異常背景,濃度較高,變化明顯,有一定方向性,多與礦床、岩體、構造及其一特殊層位吻合,詳見表4.128。

表4.128 銅地球化學背景特徵表

從表4.128可見,Cu異常背景較正常背景在相態上的突出特徵是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濃度及其在總量中佔有率高,襯度大,從而可體現出正常背景與異常背景的本質區別。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Cu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異常背景較總量的異常背景發生明顯變異,突出表現在該區東部Cu全量有兩個明顯的二級異常背景帶(其中北側帶與地層有關)。但在硫化物與氧化物相圖中,這兩個異常背景帶消失,成為一個與Cu礦床分布相吻合的異常背景區或局部異常。說明東部兩個Cu異常背景帶不存在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異常背景,系由岩性或環境因素形成的以結合相為主,即是由非成礦因素形成的二級背景,一般情況下不應作為Cu的找礦遠景帶看待。此外,在該區西部Cu氧化物相沿獅子嶺閃長岩體呈環形展布,與斷裂關系也十分密切。縱觀全區Cu的硫化物相、氧化物相較Cu的全量與Cu或含Cu礦床、火成岩、斷裂的空間關系更為密切,進一步說明該區Cu的相態分析成果可以更客觀地反映Cu礦化分布富集規律。

Cu的硫化物相是反映Cu成礦作用的直接信息,由於Cu在表生作用中屬活動元素,Cu原生硫化物易氧化成氧化物,Cu氧化物相也是反映Cu成礦作用的直接信息,因此Cu氧化物相與硫化物相合量與總量比值即

相態分析與地質找礦

式中:w(OCu)為氧化物相銅的質量分數,10-6;w(SCu)為硫化物相Cu 的質量分數,10-6;w(TCu)為全銅的質量分數,10-6

ACu也是反映Cu成礦作用的重要信息,圖4.36 即為ACu值圖,由圖可見ACu高值帶(>0.5)與上述Cu異常背景一致,區內已發現的Cu礦床或含Cu礦床均分布在ACu高值帶內,且ACu高值帶的展布與斷裂、火成岩體空間關系也十分密切,從而更清晰地反映出該區Cu的富集規律。

綜上可見,Cu的全量結果只能在量上反映出Cu地球化學場變化特徵及展布規律,但不能反映其內在特點與性質,而Cu的相態分析結果則可以揭示出Cu地球化學場變化的內在特徵和規律,並對其作出深入解釋評價,區分出有找礦意義的異常背景帶,以更准確地圈定找礦遠景區或帶。

依據上述對Cu的全量與相態分析結果可以看出:

(1)Cu的不同級次背景有本質區別,各自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學意義。Cu的正常背景硫化相與氧化相濃度低,變化小,定向性差,與成礦控制因素空面關系不明顯,應屬區域地球化學本底。Cu的異常背景則相反,與成礦作用有關,屬成礦區帶的地球化學本底,可作為圈定找礦遠景區(帶)的地球化學依據。

(2)下列地段應作為該區找Cu的主要遠景地段:①二檯子至大西溝一帶,該地帶Cu硫化物相有較明顯顯示;②太白花崗岩體東側四方台一帶,該地帶Cu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均有明顯顯示;③東江口岩體南接觸帶及西延,該地帶Cu全量與Cu氧化物相均明顯富集;④獅子嶺岩體接觸帶及外側,該地段Cu氧化物相有明顯顯示。但從總體看,該區Cu全量、氧化物相、硫化物相濃度較低,初步認為該區淺表部Cu的找礦遠景不很大。

(二)Pb的相態分析成果

Pb的結果如圖4.37~圖4.39。

由圖可見該區Pb的地球化學背景也具有兩個明顯的級次。

1.Pb的正常背景

全量值為30×10-6,變化范圍為3×10-6,以中部、東部最清晰。硫化物相為0~2×10-6,東部與西部有明顯差異,東高西低,西部為0,東部為2×10-6。氧化物相為0~7×10-6,西部偏高(5×10-6),東部偏低(0~3×10-6),可見Pb的正常背景也具有硫化物相很低,氧化物相較低,Pb的存在形式以結合相為主(>70%)的特徵。

2.Pb的異常背景

全量異常背景濃度一般為40×10-6,襯值為1.3~1.5,走向多與地層一致。但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異常背景較全量發生明顯變異,突出表現為:全量異常背景有的消失,有的解體(如西部),有的變大,並出現新的異常背景帶。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異常背景展布規律也有明顯變化,與火成岩體、構造、鉛鋅礦床的空間關系更為密切,較全量更為清晰。確切地展示了該區Pb的富集規律。Pb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異常背景基本一致,前者濃度均大於5×10-6,襯值>2.0,後者為5×10-6~10×10-6,襯值一般大於2.0,可見Pb的異常背景,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濃度也明顯高於正常背景,襯度也明顯高於全量值。

由於Pb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都更確切地反映了Pb的分布富集規律,且二者為正相關(線性相關系數為0.8870,n=212,故APb值:

更好地反映了該區Pb的分布富集規律,如圖4.40所示,區內所發現的鉛鋅礦床均分布於APb異常背景區內,更為清晰確切地展示了該區Pb地球化學場特徵,APb二級背景區(帶)可以作為該區鉛鋅礦找礦遠景區(帶)。

綜合上述結果,下述地段在該區鉛鋅礦找礦工作中應予以注意:①東江口岩體南接觸帶外側至二檯子一帶;②鳳太地區獅子嶺岩體外接觸帶;③鉛硐山西部至陝甘邊界。

(三)Zn的相態分析成果

Zn的地球化學背景也分為兩個明顯級次,詳見圖4.41~圖4.44。

1.Zn正常背景

全量值具有明顯的分區性,東部(東江口岩體以東)為低Zn正常背景區,一般為85×10-6,西部為高Zn正常背景區,其值一般為100×10-6。Zn硫化物相正常背景在全區均一,穩定,一般為1×10-6~4×10-6,濃度很低;氧化物相正常背景在全區也無明顯差異,較均一,濃度較低,一般為4×10-6~8×10-6。可見Zn全量正常背景值在東部與西部差異應與岩性或表生環境因素有關。Zn正常背景同樣也具有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濃度很低之特徵。

2.Zn異常背景

Zn全量異常背景呈近東西及北東向帶狀,濃度一般為110×10-6~140×10-6,西高東低,與正常背景具有一定的漸變關系。襯度較低,一般都小於1.5。硫化物相異常背景展布規律與Zn全量相似,但其襯度明顯變大,一般大於2.0,較全量更為清晰,與鉛鋅礦床、斷裂,火成岩空間關系更為密切,並出現新的異常背景帶或區域異常。

值得指出的是,由於表生作用下Zn活動性強,原生閃鋅礦易氧化為Zn2+而遷移分散,因此Zn氧化物相地球化學場呈現出明顯的多級次漸變的特徵,與Zn地球化學性質一致(見圖4.42),其第一級屬正常背景,濃度為4×10-6~8×10-6,與前述硫化物相正常背景一致。第二級背景介於正常背景與異常背景之間,濃度為10×10-6~15×10-6。第三級為異常背景,濃度大於15×10-6,梯度變化較大,與硫化物相異常背景基本吻合。並在中部、西部出現新的異常背景。但在全量圖中並無顯示,因此也應注意研究其找礦意義。可見,考慮到Zn在表生作用下具有活動性強的特點,對Zn氧化物相異常背景更應予以注意。

綜合上述Zn的相態分析結果,下列地帶在該區Zn的找礦工作中應予以注意:①獅子嶺岩體外接觸帶;②東江口岩體南側外接觸帶;③鳳鎮—山陽大斷裂南側;④大西溝—桐木溝礦帶。

(四)對成果的初步認識

綜合上述區域樣品Cu、Pb、Zn的相態分析結果可見,相態分析結果既能反映出全量結果的主要地球化學特徵,又較全量結果有其獨特的優越性,主要表現為:

(1)能更清晰地區分出地球化學場不同級次,提高了異常場的地球化學襯度,更確切地展示元素分布富集規律,區內已發現的多金屬礦床均分布於相態分析異常中。

(2)相態分析結果具體體現了元素產出模式,可對全量地球化學場做出較深入的評價,揭示其內在特徵。尤其能區分出可能由岩性或環境因素產生的異常背景(即非礦信息)和可能由成礦作用產生的異常背景,從而使成礦地球化學區(帶)乃至成礦遠景區(帶)圈定更為准確,以減少失誤,還能圈出全量結果未能圈出的有找礦意義的異常背景區(帶)及區域異常,避免漏掉有意義的找礦地段。此外,還增強了某些弱異常,起到了強化異常的作用。這就使化探工作由量的研究轉入到質的研究。

(3)對不同級次地球化學背景及其找礦意義的本質區別了更深入的認識:①正常背景,以結合相為主,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濃度很低,在總量中佔有率低,反映出其基本未受礦化影響。②異常背景,以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為主,反映出其受到成礦作用影響。

(4)Zn、Cu在表生作用中屬活動性強易分散元素,應注意氧化物相研究。

(5)該區Cu、Pb、Zn異常背景與斷裂火成岩、多金屬礦床空間關系十分密切,因此應注意構造、火成岩對成礦的控製作用。

❹ 計劃內定向是什麼意思

研究生招生分為計劃內和計劃外。計劃內又稱公費,分為計劃內定向和計劃內非定向,定向生畢業後要回定向單位工作,在讀期間生活及其它待遇由定向單位負責,定向生檔案、戶口、工資關系等不調入我校;計劃內非定向生檔案、戶口、工資關系等調入我校,按目前國家政策計劃內非定向生享受助學金,每月190元至210元不等。計劃外又稱自費,分為計劃外自籌生和委培生, 計劃外自籌生要交學費,不享受助學金,其它與計劃內非定向生相同;委培生要交學費,其它與計劃內定向生相同。2008年學費標准及交費方式尚未確定。
無論是公費生(非定向生),還是委培生、自費生(自籌經費生)都屬於按照國家下達的招生計劃招收的研究生,在學籍資格、課程學習、獲得學歷學位證書等方面不存在任何差別,其主要區別在於教育費用的來源渠道不同。

❺ "定向'和"非定向'是什麼意思

定向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dìng xiàng,一般指轉向指定的方向,包括事物的方向性、動物主動調整其身體或身體某部分的空間位置的行為等方面。

定向生(Directed student)是指為了幫助邊遠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和工作環境比較艱苦的行業培養人才,保證他們得到一定數量的畢業生而制定的一項政策。

考生自願填報有關高等學校定向就業招生志願並按有關政策一旦被錄取為定向生,須在入學注冊前與高校及定向就業單位簽訂有關定向就業協議。

非定向 與定向相對,在畢業後可以自由的尋找工作單位。

研究生培養類別分國家計劃內非定向研究生、國家計劃內定向培養研究生、委託培養和自籌經費研究生四種。非定向研究生是指在錄取時不確定未來的工作單位。在校期間享受國家規定的獎學金和其他生活待遇。畢業時應服從國家就業指導,在國家規定的服務范圍內進行安排或實行雙向選擇。

非定向研究生:是國家計劃內非定向培養。國家對所有納入招生計劃的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均安排生活撥款,所有納入招生計劃的全日制碩士研究生都要繳納學費。

國家和招生單位通過設立獎學金、助學金、助學貸款、三助崗位、綠色通道等制度,建立多元獎助體系,支持碩士研究生完成學業,提高碩士研究生待遇水平。入學時,考生還需將檔案、人事、戶口、工資關系轉到學校,畢業時就業實行「雙向選擇」。

(5)內定向成果擴展閱讀:

定向轉非定向:

錄取時,教育部要求各有關省級招辦對高等學校定向就業招生須安排在非定向就業招生同一批次,同時向有關高等學校投檔。

若高等學校定向就業招生計劃在該校調檔分數線上不能完成,可在該校調檔分數線下20分以內、同批錄取控制分數線以上,由省級招辦補充投檔,高等學校根據考生定向志願擇優錄取;如生源仍不充足,應就地轉為非定向就業招生計劃執行。

❻ 什麼叫攝影測量內定向

內定向就是根據像片的框標坐標(分角框標與邊框標)和相應攝影機的檢定參數,恢復像片與攝影機的相關位置,也就是在加密和採集儀器上建立像片坐標系。
導入像片的框標坐標和相應攝影機的檢定參數,能實現自動內定向,但為了把握起見,一般應進行手工內定向。

❼ 試驗成果分析

1.剪應力-位移關系曲線

以剪應力為縱坐標,剪切位移為橫坐標,系統地繪制出τ-u關系曲線,分為沿原狀樣第一次剪切和沿破壞面第二次剪切兩組曲線。具體關系曲線如圖6-12所示。沿原狀樣第一次剪切,所獲得的抗剪強度為初次剪切強度。而沿破壞面所進行的第二次剪切,同樣可獲得抗剪強度,與初次剪切強度有所不同,稱為殘余抗剪強度。便於對比,兩組關系曲線一起給出。顯然,殘余抗剪強度明顯低於初次剪切強度。

2.抗剪強度參數取值方法

(1)取值依據與原則

本次攜剪試驗的屈服值是指曲線上曲率變化最大的點(簡稱曲率點,下同)。由圖6-12中所繪制的曲線,即可初步得出峰值抗剪強度、屈服抗剪強度和殘余抗剪強度。其取值方法如下:

1)選取初次剪應力-位移關系曲線上的峰值τmax,得到峰值抗剪強度。

2)一般在穩定性分析評價時,用比例極限值偏於安全保守,峰值抗剪強度則具有較大的風險性,殘余值一般已完全破壞,大都也只用在滑坡穩定性評價之中。因此,對這類結構面的參數取值,工程中多採用折衷的方法,即取屈服值。

屈服抗剪強度的選取:若在其沿原狀樣第一次剪切τ-u關系曲線(圖6-13)上,於峰值抗剪強度點之前,有明顯的屈服點,則可直接選取此點作為屈服抗剪強度。同時,這種曲線也類似於岩石應力-應變彈塑性(下凹型)曲線,這里稱為Ⅰ類屈服曲線。此點特徵明顯:在剪應力-位移關系曲線達到曲率點之前,剪應力(τ)增幅大於位移(u)增幅;該點之後,位移(u)增幅則大於應力增幅(τ)。若在峰值抗剪強度點之前,無明顯的屈服點,相似於岩石應力-應變塑彈性(上凹型)曲線,這里稱之為Ⅱ類屈服曲線。此時,可選峰值抗剪強度折減。工程試驗實踐,其折減系數一般取0.85左右,即峰值×0.85=屈服值(聶德新等,1999)。這兩種屈服點的取值方法不一樣。但經驗證,在Ⅰ類屈服曲線上取屈服實點所得的屈服抗剪強度和採用峰值抗剪強度折減所獲得的屈服抗剪強度近似,從表6-5可知,屈服實點值與峰值的比值均也在0.85左右。

表6-5 屈服實點值與峰值比值統計表

復雜軟岩特性及其高邊坡穩定性研究:以四川岷江紫坪鋪水電站為例

復雜軟岩特性及其高邊坡穩定性研究:以四川岷江紫坪鋪水電站為例

圖6-12 不規則樣抗剪試驗破壞時剪應力(τ)-水平位移(u)曲線

圖6-13 屈服值點選取示意圖

(2)確定抗剪強度指標

依據上述取值方法獲得各組剪樣抗剪強度值,繪制出正應力(σ)-剪應力(τ)關系曲線(圖6-14)。利用這些關系曲線,採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對所選取的抗剪強度值進行線性擬合,可初步計算出每組剪樣的內摩擦角φ和內聚力C。

復雜軟岩特性及其高邊坡穩定性研究:以四川岷江紫坪鋪水電站為例

圖6-14 不規則樣抗剪試驗正應力(σ)-剪應力(τ)關系曲線

3.剪切帶含水率與屈服抗剪強度相關性分析

軟弱結構面與軟岩攜剪試驗後的剪切層含水率同屈服抗剪強度參數C、φ值存在著一定的對應關系(圖6-15,圖6-16)。從關系曲線圖中可以看出,屈服抗剪強度參數C、φ隨含水率的增加有降低的趨勢。

圖6-15 含水率同內聚力C值關系圖

圖6-16 含水率同內摩擦角φ值關系圖

4.結構面屈服強度特徵

根據野外層間錯動帶所進行的岩礦鑒定結果,和室內剪切層的詳細描述,攜剪試驗的剪切面(帶)有四種類型:泥化夾層、炭質頁岩、軟岩夾煤線、含炭屑砂岩或砂岩夾斷續煤線。其中前三類可歸為不同的軟弱結構面。由於工程中一般採用屈服值,所以這里只就屈服值的變化規律進行簡單的分析,且剪切強度特性與剪切方向有關。

(1)泥化夾層型結構面強度

在溢洪道下段內側邊坡1#排水洞2#采樣點所採集的泥化夾層結構面比較典型。原始的層狀岩層形成後,在後期多次強烈的構造作用下,將炭質頁岩、泥質粉砂岩、煤等軟質岩擠壓與研磨,形成未膠結的岩石碎屑粉末夾層。含泥質、貫通性是該類軟弱面的主要特徵。2#RXN、4#RXN兩組試樣其抗剪強度參數是:內聚力C一般在0.09~0.16MPa之間,平均為0.12MPa,內摩擦角φ變化在10.9°~33.9°之間,平均為22.7°。當泥化夾層中黏粒含量愈高、滑膩性礦物含量愈多或飽水時,其強度愈接近下限值,其黏聚強度可能降低到0.02MPa以下,反之則接近上限值。

(2)炭質頁岩型結構面強度

含炭質泥岩或泥頁岩結構面強度的綜合,受構造變形的影響較大。邊坡軟弱帶中所發育的炭質頁岩為層間剪切破碎帶的主體,其岩性軟弱,呈散體結構,壓縮變形量大,強度很低,岩體質量極差。1#LXT、2#RXT、5#RXT三組試樣其抗剪強度的參數是:內聚力C一般在0.06~0.22MPa之間,平均為0.13MPa,內摩擦角φ變化在18.5°~26.5°之間,平均為23.03°。若含泥較重,頁理鏡面較發育或飽水時,剪切強度兩參數可取下限值;若砂頁岩互層,構成了軟硬相間的岩性組合,在剪切過程中,其中細軟物質可以被擠緊,硬質砂性物則產生很大的摩阻力,因而剪切強度的兩參數可取靠近上限值。

(3)軟岩夾煤線型結構面強度

以確定含煤或夾煤線的結構面強度為主,大都呈碎裂狀,其煤層厚度不大且不穩定。軟岩夾煤線型結構面各單體邊坡發育不均一,受構造變形的影響較大。

1#LX、5#RXM、6#RL三組試樣其抗剪強度的參數是:內聚力C一般在0.05~0.18MPa之間,平均為0.09MPa,內摩擦角φ變化在11.9°~40.0°之間,平均為21.4°。剪切強度由其中軟弱部分所控制,一般不含或很少有充填物,未受膠結。當光滑破裂面愈平直、擦痕愈微細、微粗糙度愈小或飽水時,其抗剪強度愈接近下限值。反之,抗剪強度就愈接近上限值。

(4)含炭屑砂岩型結構面強度

涵蓋了泥質粉砂岩型和粉砂質泥岩型結構面強度,具條帶狀的泥質粉砂結構,定向構造。泥質粉砂岩岩性軟弱,遇水較迅速崩解。岩體結構屬鑲嵌碎裂結構,其質量較差,並具有較大的壓縮變形。3#LX抗剪強度的參數是:內聚力C為0.28MPa,內摩擦角φ為34.1°。在邊坡軟岩中,其結構面強度相對較大。

❽ 計劃內非定向,計劃內定向,計劃外委託培養,計劃外自籌經費培養這幾種都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區別

我去年考研的時候也困擾了半天,網上有很多定義,比較啰嗦。下面這是我自己總結的,很直白的解釋。計劃內非定向:自己考研考上公費的。計劃內定向:本校保研的,外校保送的。計劃外委託培養:自己考研,考上以後所在單位給你出學費。計劃外自籌經費培養:自己考研,考上以後要交學費。

❾ 主要研究成果

由於我國煤盆地構造-熱演化的復雜性和煤儲層的特殊性,煤層氣排采過程中普遍存在煤粉產出問題,煤粉問題是制約煤層氣井產能的主控因素之一。本書以鄂爾多斯盆地東南緣煤層氣韓城區塊為研究區,在分析煤儲層地質背景的基礎上,採用典型煤層氣井現場監測、系統的煤粉和煤岩測試分析、專門物理模擬實驗和現場工程措施應用相結合的方法,從煤岩自身性質與工程擾動耦合效應入手,綜合分析了煤粉產出的影響因素及產出煤粉特徵,提出了煤粉的成因機制-產出位置綜合分類體系,探討了煤粉來源,揭示了煤粉產出機理,查明了煤粉產出規律,制定了適宜的煤粉管控措施,為實現煤層氣高效穩定排采奠定了基礎。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

(一)煤粉產出的影響因素及綜合分類

採用井下煤層觀察、測井曲線解釋及室內測試分析等方法,結合煤層氣井生產現場實踐,分析了韓城區塊主力開發煤層3號、5號和11號煤層的煤岩組分、煤體結構、煤層結構、礦物含量和組成等和煤層氣井的鑽井工程、壓裂儲層改造、排采設備及排採制度等及其對煤粉產出的影響。綜合考慮煤粉的成因機制、產出位置及其對煤層氣生產的影響等因素,提出了煤粉的綜合分類體系。

(1)煤粉的形成是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結果,從煤粉成因方面,將煤粉產出影響因素主要分為煤儲層靜態地質因素與煤層氣動態工程因素兩個方面,指出了煤儲層靜態地質因素(包括煤岩特徵、煤體結構特徵和煤層結構特徵等)是煤粉產出的基礎,煤層氣動態工程因素(包括鑽井工程、儲層改造工程和排采工程)是煤粉產出的誘因,而構造煤發育是煤粉產生的關鍵因素。

(2)從煤粉的成因機制角度,把煤粉劃分為煤層固有煤粉、機械破壞和應力條件改變產生的煤粉;從煤粉產出的位置出發,把煤粉劃分為煤儲層中的煤粉、井筒中殘留的煤粉和排采系統中的煤粉;綜合考慮煤粉成因機制、產出來源及其對生產的影響等因素,提出了煤粉的成因機制-產出位置綜合分類體系。

(二)產出煤粉特徵

採用煤粉濃度監測儀、激光粒度測試儀、光學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和X射線衍射測試等手段,從煤粉的濃度、粒度、成分、磨圓度、形態、表面特徵和破裂方式等方面,對韓城區塊煤層氣井產出煤粉特徵進行了精細化描述。結合韓城區塊的煤岩特徵,分析了煤層氣井產出煤粉的主控因素,探討了煤粉的來源和煤粉成因,為揭示煤粉產出規律和採取合理管控措施提供基礎數據和依據。

(1)通過煤粉濃度特徵分析,發現韓城區塊煤層氣井煤粉產出與井型、完井工藝和煤體結構有關。下套管射孔壓裂完井的直井和定向井煤粉濃度一般小於裸眼完井的水平井的煤粉濃度,分析認為,水平井煤層裸眼段易遭受鑽具的研磨以及液流的沖蝕作用而產生煤粉。位於斷層附近的煤層氣井產出煤粉濃度大,分析認為,構造作用對煤層的破壞比較嚴重,易產生大量煤粉。

(2)通過煤粉粒度特徵分析,得出煤層氣井產出的煤粉顆粒的體積平均直徑基本都集中在100μm左右,具體到各個單井又有微小的差異。根據煤粉粒度分布的形態,將產出煤粉粒度分布曲線類型劃分為單峰型和雙峰型,單峰型煤粉顆粒直徑一般分布范圍在0.1~1000μm,雙峰型煤粉顆粒直徑一般分布范圍在0.1~2000μm。韓城區塊煤層氣井產出煤粉顆粒大小與煤岩特徵和力學性質、煤體結構以及液流的攜粉能力相關。

(3)通過煤粉成分特徵分析,煤粉成分以無機礦物為主,其平均含量大於50%,運用X射線衍射儀對煤粉無機礦物成分分析,結果顯示,煤粉中無機礦物以黏土礦物為主,平均含量約占無機礦物的50%。而煤岩成分以有機質為主,無機礦物含量較少,佔10%左右。與煤岩相比,煤粉中含有大量的黏土礦物。這是由於黏土礦物集合體對骨架顆粒附著力很差,在高速流體的剪切應力作用下,黏土礦物集合體容易從骨架顆粒上脫落,易形成煤粉。分析發現,產出煤粉的成分與煤岩特徵和煤層結構特徵有關。

(4)通過煤粉形態特徵分析,認為煤粉的形態特徵與煤粉的來源及煤體結構有關。從磨圓度分析,認為煤層中的固有煤粉由於搬運過程中的磨蝕而容易成為圓狀、次圓狀;稜角狀、次稜角狀煤粉主要是受力脆性破壞的結果,這些煤粉主要來源於鑽井、壓裂、排采工程造成的機械破壞與應力改變,屬於後期形成的次生煤粉。從球度分析,認為柱狀煤粉可能是由原生結構或碎裂煤受破壞而形成的煤粉;片狀煤粉可能是來自鱗片煤或片煤的片狀剝落而形成;粒狀煤粉可能是碎粒煤形成的。從破裂方式分析,認為片狀剝落的煤粉主要是鱗片煤或片煤脫落所致,而塊狀破裂的煤粉主要是原生結構煤或碎裂煤遭受沖蝕形成的。從表面特徵分析,將煤粉顆粒表面特徵分為粗糙型表面和光滑型表面兩種,認為粗糙型表面的煤粉顆粒以無機礦物質為主,而光滑型表面的煤粉顆粒以有機質為主。

(5)從產出煤粉形態出發,分析了原生結構煤、碎裂煤、碎粒煤和鱗片煤產生煤粉的破壞形式、產出煤粉特徵以及產出煤粉傾向性。其中,原生結構煤和碎裂煤以塊狀斷裂的方式形成以柱狀或粒狀為主的煤粉,顆粒較大,稜角較分明,煤粉產出的傾向性較小;碎粒煤形成以粒狀為主的煤粉,粒度較小,煤粉產出的傾向性較大;鱗片煤以片狀剝落的方式形成片狀煤粉,產生煤粉的傾向性也較大。

(6)通過煤粉濃度、粒度和成分特徵分析,結合煤層氣主力開發煤層特徵分析,指出了煤粉產出的主控因素有煤岩特徵、煤體結構和煤層結構特徵、井型、完井工藝、儲層改造、排採制度等。而煤體結構是煤粉產出的首要控制因素。

(三)煤粉產出物理模擬

從驅替流速、圍壓、煤岩組分和煤體結構等4個方面進行了煤粉產出物理模擬實驗。以不同驅替流速模擬煤層氣排采過程中產水強度,查明了驅替流速的變化對煤粉產出的影響;以不同圍壓強度模擬煤層氣排采過程中煤儲層壓力,查明了圍壓的變化對煤粉產出的影響;以不同煤岩組分特徵的煤樣模擬不同煤儲層,分析了煤儲層組分對煤粉產出的影響;以不同煤體結構的煤樣模擬不同煤儲層,分析了煤體結構類型對煤粉產出的影響。通過煤粉產出物理模擬與煤層氣井煤粉產出對比分析,揭示了不同煤儲層、不同排采條件下流壓、流速對煤粉產出的動態影響規律。

(1)通過驅替流速對煤粉產出影響的物理模擬實驗,分析了驅替流速對煤粉產出的影響。結果表明,在一定圍壓及驅替流速作用下,煤粉將會被驅替液攜帶產出。圍壓穩定不變,驅替流速越大,煤粉產出量越多,即煤粉產出量與驅替流速之間具有正相關關系。驅替流速低,產出煤粉粒度偏小,流速提高,沖蝕作用增強,產出的煤粉粒度分布范圍擴大,粒度值增大。驅替液的沖蝕作用會攜帶堵塞裂隙通道的煤粉運移排出,進而擴大有效裂隙系統的展布空間,故隨著驅替流速的逐步增大,裂隙導流系統的滲透率將會相應提高。

(2)通過圍壓與煤粉產出的物理模擬實驗,分析了圍壓對煤粉產出的影響。結果表明,驅替流速穩定不變,圍壓越大,煤粉的產出量有所降低,表明其產出量與圍壓之間具有負相關關系。圍壓越大,實驗煤樣所受的擠壓力越大,實驗煤樣的破損程度越大,將會產出粒度較大的煤粉,同時,造成煤樣內裂隙系統的有效應力增大,開放程度降低,煤粉不易隨排出液產出,導致其產出量降低。圍壓增大,將會導致煤粉堵塞裂隙通道,煤粉隨排出液運移不暢會降低有效裂隙系統的聯通空間,故滲透率會隨圍壓的提高而降低。

(3)通過不同煤岩組分與煤粉產出的物理模擬實驗,分析了不同煤岩組分對煤粉產出的影響。結果表明,圍壓不變,隨著驅替流速增大,不同煤岩組分的煤岩中煤粉產出量均有增大的趨勢,煤岩滲透率有增大趨勢,且流速越大,不同煤岩組分的煤樣滲透率變化趨勢越接近,但不同煤岩組分的煤岩中煤粉產出量差異顯著,黏土礦物含量高、鏡質組含量低的煤樣產出煤粉量大。驅替流速不變,隨著圍壓增大,不同煤岩組分的煤樣煤粉產出量均有增大的趨勢,而煤岩滲透率有下降趨勢。但不同煤岩組分的煤岩中煤粉產出量和滲透率差異顯著,黏土礦物含量較高的煤樣隨圍壓增大,煤粉產出速率增大。圍壓的增大可造成性脆易碎的鏡質組破裂,導致鏡質組含量高的煤樣形成更多的煤粉,逐漸堵塞有效導流裂縫,導致滲透率持續降低。

(4)通過不同煤體結構對煤粉產出影響的物理模擬實驗,分析了煤體結構差異對煤粉產出的影響。結果表明,碎粒煤在同一實驗條件下產出煤粉量要遠遠大於原生結構煤產出煤粉量,原生結構煤產出煤粉平均粒度比碎粒煤大,碎粒煤實驗產出煤粉對流速條件變化敏感性強。原生結構煤產出煤粉一般稜角明顯,分選性差,煤粉表面相對光滑;碎粒煤產出煤粉圓度大,煤粉表面相對粗糙。產出煤粉的組分類型與實驗前煤岩樣品一致,但不同顯微組分的含量比例出現了分異性:產出煤粉中鏡質組及黏土礦物含量明顯增大。隨煤粉產出,煤岩滲透率均呈現前期逐漸增大,後期趨於穩定的現象,但原生結構煤的滲透率遠大於碎粒煤的滲透率。

(5)間斷-重啟實驗,煤粉產出量瞬間增多,表明驅替流速的瞬間提高將擾亂煤儲層原有平衡狀態,使得煤粉大量產出;而驅替流速突然增大,會造成裂隙系統內流體壓力降低,有效應力增大,導致部分裂隙出現一定程度的閉合,若煤粉無法暢通排出,則會堵塞裂隙。

(6)在煤層氣井排采過程中,煤粉產出受多種作用力的綜合影響。類似碎屑物的搬運規律,煤粉的運移存在臨界啟動速率與臨界沉積速率。當液體流速大於煤粉的啟動運移速率時,煤粉發生移動;當流速降低至煤粉臨界沉積速率時,煤粉將停止運移而沉積。

(四)煤粉產出規律

通過對韓城區塊煤層氣井煤粉監測、室內煤粉特徵測試及煤粉物理模擬實驗,結合煤層氣排采實踐,分析了煤粉產出隨排采階段的變化情況及煤粉產出的運移情況,揭示了煤粉產出規律,劃分了煤粉產出階段,總結了不同煤粉產出階段的煤層氣井生產特徵和煤粉產出特徵。

(1)韓城區塊在各排采階段內產出煤粉粒度和濃度均具有明顯的階段變化特徵,煤粉濃度整體趨勢隨排采階段遞增而變小,呈產出煤粉濃度在排水降壓階段低、在起套壓階段和放產階段高、在穩定產氣階段低的總體趨勢。通過進行井口產出的煤粉特徵與修井採得的井底煤粉特徵對比分析,發現井口產出的煤粉形態大部分呈球狀、片狀,稜角不明顯,磨圓度好,且粒度較小;井底的煤粉大部分呈塊狀、粒狀,稜角明顯,磨圓度差,粒度大,揭示了煤粉在通道和排采系統中的運移規律。

(2)通過煤層氣井排采實踐、煤層氣井的現場監測和煤岩煤粉測試分析,從煤粉產出濃度與煤層氣井排采關系分析,提出了煤粉產出四段式劃分方案,總結了不同煤粉產出階段的煤層氣井生產特徵、煤粉主要來源和煤粉特徵。指出了排采初期和產氣量快速上升期是煤層氣井卡泵的高峰期,排采初期主要是大顆粒進入排采系統造成的卡泵,而產氣量快速上升期是煤粉產出的高峰期,主要是大量煤粉聚集造成的卡泵。

(五)煤粉產出管控措施

在綜合分析韓城區塊煤層氣井煤粉產出的影響因素、煤粉產出機理及煤粉產出規律的基礎上,從地質、工程、設備工藝及排採制度等方面提出了煤層氣生產井煤粉產出的管理和控制措施。

(1)根據導致煤層氣井煤粉產出問題的具體因素,提出了一套包括地質預防、儲層改造、設備優選、生產預警、排采控制和工藝治理等方面的煤粉管控措施體系。

(2)根據對韓城區塊原煤樣的詳細觀察,以宏觀形態與內部結構的差異,劃分了韓城區塊煤體結構類型,總結了韓城區塊不同煤體結構類型煤的測井響應特徵,確立了密度測井、自然伽馬測井、電阻率測井及井徑測井4組測井響應組合值。通過對韓城區塊3號、5號、11號煤的測井曲線的煤體結構類型識別解釋,查明了各煤層的煤體結構類型在橫向和縱向上的分布特徵,在布設煤層氣井位置及開發層段時,應避開Ⅲ類構造煤層發育段,為地質方面預防煤粉產出提供基礎。

(3)為了有效預防煤粉產出導致的煤層氣井排水不暢、抽油泵漏失、卡泵等井下故障的發生,可採用示功圖來預警煤粉產出強度,建立了示功圖預警煤粉相關井下故障的定量化指標,選取了井下故障實例,分析了故障過程中示功圖形態特徵的變化規律,隨著井底煤粉產出與聚集程度加重,示功圖形態變化明顯,具有較強的指示作用。因此,示功圖監測可起到有效的煤粉預警措施。

(4)以韓城區塊現場生產為基礎,提出了韓城區塊煤層氣井不同排采階段煤粉產出的精細化排採制度,總結了自潔泵、射流泵、電潛螺桿泵、桿式泵等排采設備及常規注水洗井、井筒酸化洗井和空心抽油桿洗泵等工藝的適用性。

閱讀全文

與內定向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