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做好2017年防汛工作的發言稿
一是強化防汛抗旱工程體系建設.重點加強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力度、加快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步伐,同時切實加強沿海地區防颱風能力建設和重點蓄滯洪區安全建設,盡快提高中小河流防洪標准,抓緊實施《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大力促進抗旱應急水源建設,盡早建設一批規模合理、標准適度的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因地制宜地規劃建設不同類型的抗旱應急備用水源及工程系統,逐步使城鎮和農村居民點的飲用水由單一水源變成多水源;使現有的水利工程在乾旱期具有抗旱應急功能,全面提高抗旱應急供水能力.
二是強化防汛抗旱預警預報和指揮調度能力建設.重點加強對中短期天氣和水雨情的預測預報,特別要提升對極端災害性天氣事件和小尺度、局部性災害監測預報的能力.在旱災易發地區和因旱人畜飲水困難地區,建設旱情監測站網,實現旱情實時監測、分析預測評估、提出旱情預警,為科學防災和減災提供決策依據.結合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建設,加強技術研究和科技攻關,提高防汛抗旱科技成果和高新技術的應用水平,完善和優化大江大河洪水預報調度和旱情預報評估的方案和模型,深入研究台風致災規律,構建科學、高效、先進、實用的防汛抗旱指揮調度平台和體系.
三是強化防汛抗旱應急管理和社會保障能力建設.進一步完善防汛抗旱行政首長責任制和各類防汛抗旱預案,健全防汛抗旱應急響應機制,形成管理規范、協調有序、權責明確、步調一致的聯動機制.積極推進基層防汛抗旱組織建設,在洪澇、台風、乾旱災害多發區,將防汛抗旱組織延伸到鄉村.積極扶持防汛搶險隊伍和抗旱服務組織建設,建立健全防汛抗旱物資儲備制度,積極推動水旱災害保險,完善蓄滯洪區運用補償機制,進一步完善以公共財政為主渠道的防汛抗旱投資體制,積極爭取增加各級防汛抗旱經費投入.
⑵ 控制斷面設計 洪水成果怎麼看圖
網頁鏈接指當河流設計斷面發生設計頻率的洪水時,其上游各控制斷面和區間相應的洪峰、洪量和洪水過程線,它表示下游斷面的設計洪水和上游各個控制斷面設計洪水之間的關系。
⑶ 張名振的主要成就
永曆七年(年)八月,張名振和監軍兵部侍郎張煌言帶領五六百艘戰船向北進發,來到長江口的崇明一帶沙洲。崇明城中的清軍兵力有限,不敢出戰,被圍長達八個月。張部明軍以崇明和附近沙洲為基地,如清方一分檔案中所說:「築圩耕種,近城十里之外,賊眾充斥。百姓菜色相望,飢饉難支。為我用者懨懨待斃,為賊用者欣欣向榮。」「崇明產米之鄉皆在平洋山前東、西阜沙,今被賊踞。」張名振部明軍的進駐崇明沙洲只是為長江戰役作準備,並不意味著已經進入長江。 九月,明總兵張名振與邑人顧忠等,統率戰船百餘艘,駐泊排沙洪。九月十一日進入施翹河,迎戰守將呂公義。十八日,張名振率戰船乘晚潮直抵高橋洪,呂公義退兵入城,張率部千餘登岸。半夜,張部從岸上截殺河口墩兵,並燃響號炮,引誘呂公義出城。呂在天妃宮與張部相遇,中槍身亡。把總華本德同時戰死。張名振乘勝直抵城壕,包圍縣城。二十一日凌晨,張部攻打西南城,毀城牆五堞。接著又攻打西北城,遭守軍炮火還擊,乃退。二十三日,張部占據平洋沙,又分船停泊大安、山前各沙,並派船截斷各渡口,使縣城與外界「匝月塘報不通」。直至十一月張部才退兵。
永曆八年(1654年)正月十七日起,張名振、劉孔昭、張煌言等部明軍乘船分批進入長江口,沖過狼山(今江蘇南通市南面沿江重鎮)、福山(與狼山隔江相對)、江陰、靖江、孟河、楊舍、三江、■山(今鎮江市境)等清軍江防汛地,二十一日到達瓜州。明軍在金山上岸,繳獲清軍防江大炮十位和火葯、錢糧等物。張名振、劉孔昭、張煌言等帶領五百名軍士登金山寺,朝東南方向遙祭明孝陵,題詩寄慨。
永曆十三年(1659年)八月六日,明末名將鄭成功率部自寧南退,來攻崇明。八日,鄭派部將梁棟宇等至城下勸降。十一日黎明,鄭兵包圍縣城,用巨炮轟擊,毀西北角城樓百餘堞。接著,又填沒護城河,架起雲梯猛攻。鄭軍連續七次攻城,並在城樓與守城清軍展開肉搏戰,仍未攻克縣城。十四日,鄭成功引兵南去。
⑷ 防汛經驗做法
基本含義
汛期防止洪水為害,保障防護區安全的工作。汛前准備包括:培訓防汛人員;檢查防洪工程設施,消除隱患;制定度汛方案;備足防汛物料;建立健全洪水預報警報系統。汛期工作包括:進行24小時不間斷的防汛值班,及時了解氣象水文狀況,預報水情,必要時下達警報;巡查和守護防洪工程,運用防洪系統各項措施,依據水情和工程狀況以及防汛調度計劃,控制調度洪水,遇有險情立即搶護;當發生超標准洪水時,請示上級同意後採取緊急措施(如分洪、撤離分洪區居民等)以減小損失。汛後對防洪工程及防汛工作進行檢查,總結經驗教訓;對搶險工程要加固;若採用分洪等緊急措施,則應作好善後工作。中國在西漢時已設治河機構管理治河和防汛。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從中央到地方均設有防汛指揮部,統一指揮防汛工作。其方針是:「安全第一,預防為主,防重於搶,有備無患。」
其它相關
准備工作
①組織沿河居民和單位從事防汛。中國大的江河防汛,除有專業人員外,沿河單位和個人都有參加抗洪的義務。汛前沿河村、鎮、城市居民和單位組織起來,汛期進行防汛;軍隊也作好准備,必要時承擔防汛搶險任務。②建立健全洪水預報警報系統。③檢查各種防洪工程設施和歲修情況,了解工程防洪能力,及時解決存在問題,確定渡汛措施,制定防禦不同類型洪水方案,包括超標准洪水緊急措施。④對防汛骨幹人員,進行防汛知識和搶險技術培訓,提高防守能力。⑤備足防汛料物。大江大河多由國家預備土、 沙、 石、木料、麻袋、鉛絲等防汛料物。此外,在汛情緊急情況下,防汛指揮機構有權在其管轄范圍內調用所需物資、設備和人員,事後歸還或給予適當補償。
汛前檢查內容
一、防汛組織機構(即:防汛領導組織機構、防汛責任部門、搶險隊伍等)是否健全、指揮調度是否順暢;
二、防汛制度、措施、防汛應急預案是否制定;
三、有關建築物(施工圍堰、防洪牆等)是否滿足度汛要求;
⑸ 近年防汛減災方面取得的哪些成效
社保審計主要看工資表、社保交納單、勞動合同的簽屬和員工花名冊
⑹ 防洪水指的是什麼意思
防洪水指根據洪水規律與洪災特點,研究並採取各種對策和措施,以防止或減輕洪水災害,保障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利工作。其基本工作內容有防洪規劃、防洪建設、防洪工程的管理和運用、防汛(防凌)、洪水調度和安排、災後恢復重建等。防洪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防洪也是水利科學的一項重要專業學科。
1949年後,為了減輕洪災威脅,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整治江河,制定、修訂江河防洪規劃,開展防洪工程建設。到20世紀末,全國共培修、新建堤防、海塘26萬余km,興修了多處分洪工程,開辟了行蓄洪區98處,有重點地整治了河道,共修建大中小型水庫8萬余座,大中型水閘2000多處。
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引進防洪非工程措施的概念,加強了非工程措施的建設。全國已建設水情、雨情報汛站8600多處,利用計算機、氣象衛星等高科技手段觀測、預報洪水。已制定頒布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河道管理條例、防汛條例等一系列防洪法規。
到20世紀末,從中央到地方已初步建成了具有一定基礎的防洪體系。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珠江、遼河松花江等七大江河皆已初步建成了以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為主要內容的防洪體系。在抗禦實際發生的歷次洪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展望21世紀,中國在防洪措施方面還要繼續更新觀念,進一步實現:
①加強和完善防洪工程措施與防洪非工程措施的密切結合。
②提高防洪工程的運行管理水平,在保證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充分發揮防洪工程的除害興利和環境生態等綜合效益,為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做出更多貢獻。
③加速推廣高新技術,盡快實現防洪措施的信息化、數字化,不斷完善水文、氣象測報手段,提高洪水預報和調度的水平,使防洪工程體系發揮更大作用。
④隨著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防洪措施要不斷增加和日趨完善,以盡量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防洪日益增高的要求。
(6)防汛成果擴展閱讀
洪水是一種自然現象,常造成江河沿岸河谷、沖積平原和河口三角洲、海岸地帶的淹沒。但由於洪水現象的周期性和隨機性特點以及自然環境的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這些地帶被淹沒的范圍和時間既有一定的規律性,又是不固定的和有機率性的。
這些受洪水泛濫威脅的地帶,大多仍可被人類開發利用,從而出現了洪水災害(見水災)和防洪問題。洪泛區又常具有適宜發展農業與其他經濟事業的優越條件。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洪泛區的開發利用日益擴大,有些地區還逐漸成為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地區。
世界上很多國家,已開發的洪泛區常成為其主要經濟區。如日該國洪泛區占其國土面積的10%,居住人口一半以上,聚集財富佔72%,且有愈益集中的趨勢。荷蘭國絕大部分為平原,約有24%的土地低於海平面,80%的土地靠海堤保護。蘇聯有5%的土地受融雪、暴雨、冰凌洪水為害,平均每年有5400~8100萬畝受災。
中國國土有10%左右的面積位於河湖沿岸及濱海三角洲地區,居住著約50%的人口,工、農業產值已分別佔全國的70%與60%,歷來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在。世界上還有許多國家也有類似情況。因此,防洪在很多國家的江河治理中被列為首要或主要任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防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防洪措施
⑺ 水文站分期洪水成果按面積比的n次方移至水庫,這句話什麼意思
網上購車,就來是根據自己所源喜歡的車型,然後進行網上預訂,這樣就可以向你所在地的所有汽車4S店發送詢價訂單。網上預訂之後很快就會有四s店的工作人員向您打電話咨詢。這時候就可以商量價格,覺得合適後,可以去店商討。
⑻ 如何做好防汛工作
一是強化防汛抗旱工程體系建設。重點加強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力度、加快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步伐,同時切實加強沿海地區防颱風能力建設和重點蓄滯洪區安全建設,盡快提高中小河流防洪標准,抓緊實施《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大力促進抗旱應急水源建設,盡早建設一批規模合理、標准適度的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因地制宜地規劃建設不同類型的抗旱應急備用水源及工程系統,逐步使城鎮和農村居民點的飲用水由單一水源變成多水源;使現有的水利工程在乾旱期具有抗旱應急功能,全面提高抗旱應急供水能力。
二是強化防汛抗旱預警預報和指揮調度能力建設。重點加強對中短期天氣和水雨情的預測預報,特別要提升對極端災害性天氣事件和小尺度、局部性災害監測預報的能力。在旱災易發地區和因旱人畜飲水困難地區,建設旱情監測站網,實現旱情實時監測、分析預測評估、提出旱情預警,為科學防災和減災提供決策依據。結合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建設,加強技術研究和科技攻關,提高防汛抗旱科技成果和高新技術的應用水平,完善和優化大江大河洪水預報調度和旱情預報評估的方案和模型,深入研究台風致災規律,構建科學、高效、先進、實用的防汛抗旱指揮調度平台和體系。
三是強化防汛抗旱應急管理和社會保障能力建設。進一步完善防汛抗旱行政首長責任制和各類防汛抗旱預案,健全防汛抗旱應急響應機制,形成管理規范、協調有序、權責明確、步調一致的聯動機制。積極推進基層防汛抗旱組織建設,在洪澇、台風、乾旱災害多發區,將防汛抗旱組織延伸到鄉村。積極扶持防汛搶險隊伍和抗旱服務組織建設,建立健全防汛抗旱物資儲備制度,積極推動水旱災害保險,完善蓄滯洪區運用補償機制,進一步完善以公共財政為主渠道的防汛抗旱投資體制,積極爭取增加各級防汛抗旱經費投入。
⑼ 如何做好防汛工作
一是強化防汛抗旱工程體系建設。重點加強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力度、加快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步伐,同時切實加強沿海地區防颱風能力建設和重點蓄滯洪區安全建設,盡快提高中小河流防洪標准,抓緊實施《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大力促進抗旱應急水源建設,盡早建設一批規模合理、標准適度的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因地制宜地規劃建設不同類型的抗旱應急備用水源及工程系統,逐步使城鎮和農村居民點的飲用水由單一水源變成多水源;使現有的水利工程在乾旱期具有抗旱應急功能,全面提高抗旱應急供水能力。
二是強化防汛抗旱預警預報和指揮調度能力建設。重點加強對中短期天氣和水雨情的預測預報,特別要提升對極端災害性天氣事件和小尺度、局部性災害監測預報的能力。在旱災易發地區和因旱人畜飲水困難地區,建設旱情監測站網,實現旱情實時監測、分析預測評估、提出旱情預警,為科學防災和減災提供決策依據。結合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建設,加強技術研究和科技攻關,提高防汛抗旱科技成果和高新技術的應用水平,完善和優化大江大河洪水預報調度和旱情預報評估的方案和模型,深入研究台風致災規律,構建科學、高效、先進、實用的防汛抗旱指揮調度平台和體系。
三是強化防汛抗旱應急管理和社會保障能力建設。進一步完善防汛抗旱行政首長責任制和各類防汛抗旱預案,健全防汛抗旱應急響應機制,形成管理規范、協調有序、權責明確、步調一致的聯動機制。積極推進基層防汛抗旱組織建設,在洪澇、台風、乾旱災害多發區,將防汛抗旱組織延伸到鄉村。積極扶持防汛搶險隊伍和抗旱服務組織建設,建立健全防汛抗旱物資儲備制度,積極推動水旱災害保險,完善蓄滯洪區運用補償機制,進一步完善以公共財政為主渠道的防汛抗旱投資體制,積極爭取增加各級防汛抗旱經費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