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夢幻西遊CA成就中的138個npc是誰跟誰
我很佩服你的勇氣,我都不行 也不想去找長安NPC一覽表
1.長安導游 2.門派傳送人 3.拜師收徒介紹人 4.裝備收購商 5.裝備鑒定商
6.王夫人 7.商會總管 8.三界包打聽 9.花香香 10.配色師
11.驛站老闆12.貿易車隊總管 13.羅道人 14.張老財 15.拍賣保管員
16.袁守城 17.龍孫18.袁天罡之徒 19.少府監 20.大寶
21.二寶 22.小寶 23.蘇夢夢 24.長安珍品商人 25.陳員外
26.仙符道人(94 12) 27.長安導游(去國境) 28--29.長安府守衛30.王捕頭 31.建房吏
32--37.點卡交易公證員 38.在線提醒設置人
39.點卡充值領獎使者 40--41秦府守衛 42.比武大會主持人 43.劉副將
44.遊方車夫 45--46相府守衛 47.在線購卡服務使者 48.節日禮物使者
49.長安特產商人 50.PK申請人 51.點卡充值領獎使者(249 119)
52.憐兒姑娘 53.將軍令服務使者 54.密保卡服務使者 55.長安商人
56.孟大娘 57.窮漢 58.房都尉 59.兜售煙花的兔子 60.馬貨商 61.蘇小小
62.蘭虎 63.五行大師 64.幫派競賽主持人 65.仙符道人(鐵旁邊) 66.貨郎李
67.包裝師 68.月老 69.紅線童子 70.轎夫 71.寶石商人 72.喜轎班頭
73.魚市收購商 74.貿易車隊總管(酒店旁)75.長安貨商 76.雲遊仙人
77.業績王變身使者 78.國子監祭酒 79.國子監司業 80.流浪藝人 81.超級大熊貓使者
82.泡泡使者 83.超級泡泡使者 84.孫小三 85.超級神牛使者 86.超級神虎使者
87.超級神兔使者 88.超級海豚使者 89.超級人參使者 90.超級筋斗雲使者
91.超級金猴使者 92.超級白澤使者 93.超級靈鹿使者 94.超級赤炎獸使者
95.超級大鵬使者 96.超級大象使者 97.袁天罡 98.裝備鑒定商(塔門口)
99.馴獸藝人 100.裝備收購商 101.墨家小子 102.牌中傑 103.棋童
104.牌中聖 105.幫派接引人 106.牌中仙 107.幫派主管 108.蔣大全
109.團隊合約擔保人 110.萬事通 111.皇宮護衛 112.皇宮護衛(塔門口)
113.三界包打聽(領雙那裡) 114.護衛總管 115.馬副將 116--117.御林軍(馬副將旁邊)
118.李將軍 119.周傑倫 120.副本官員 121.趙美人 122--127.御林軍 128.御林軍左統領 129.御林軍右統領 130.玄雲道人 131.劇情道具NPC 132.金銀鎖 133.場地效果師 134.聖山傳送人 135.拍賣使者 136--138.小龜競猜1--3
❷ 牛夏牧的成果
論著成果
[1] Xia-mu Niu, Zhe-ming Lu and Sheng-he Sun. Digital Watermarking of Still Images with Gray-Level Digital Watermarks. IEEE Transaction on Consumer Electronics. 2000. Vol.46, No.1. pp: 137-145
[2] Xiamu Niu, Shenghe Sun, Wenjun Xiang. Multiresolution Watermarking for Video Based on Gray-level Digital Watermark. IEEE Transaction on Consumer Electronics. 2000. Vol.46, No.2. pp: 375-384
[3] Xia-mu Niu, Zhe-ming Lu and Sheng-he Sun. Digital image watermarking based on multiresolution decomposition. IEE Electronics Letter. 2000. Vol.36, No.13. pp: 1108-1110
[4] Xiamu Niu, Shenghe Sun. Robust Video Watermarking Based on Discrete Fractional Fourier Transform.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 2001. Vol.10, No.4. pp:28-34
[5] Xiamu Niu, Zheming Lu and Shenghe Sun. Gray-Level Digital Watermarking of Still Images.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 2000. Vol.9, No.3. pp:253-256
[6] Xiamu Niu and Shenghe Sun. Multiresolution Digital Watermarking for Video.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 2001. Vol.10, No.1. pp:106-109
[7] 牛夏牧,陸哲明,孫聖和. 基於多解析度數字水印處理技術. 電子學報. 2000. Vol.28, No. 8. pp: 1-4
[8] 牛夏牧,陸哲明,孫聖和. 彩色數字水印嵌入技術. 電子學報. 2000. Vol.28, No. 9. pp: 10-12
[9] Xiamu Niu, Martin Schmucker, Christoph Busch. Video Watermarking Resisting to Rotation, Scaling, and Translation. In Proceedings of the SPIE, Security and Watermarking of Multimedia Contents IV. San Jose, CA, USA, January 19-25, 2002. Vol. 4675. pp:512-519
[10] Christoph Busch, Xiamu Niu,Intelligent Watermarking Techniques -Video watermarking: Requirements, Problems, and Solutions (Chapter 7), World Scientific Book Publishing Co., 2003 (In English)
❸ 化學中CA代表什麼
鈣的化學符號就是Ca
在化學里Ca是元素,在實物中Ca應該為Ca單質或者Ca離子Ca2+
❹ 劉筠的主要成就
劉筠院士率先應用細胞工程和有性雜交相結合的綜合技術,在國內外建立了第一個遺傳性狀穩定且能自然繁殖的四倍體魚類種群,成功地培育出了優質的三倍體鯽魚和三倍體鯉魚。
1960年,劉筠和同事們終於完成了「草魚等家魚人工繁殖及技術推廣應用」這項前無古人的研究課題。才到而立之年的劉筠,以自己特有的才華和膽略首次結束了中國家魚不能人工繁殖的歷史。這項成果逐步在全省推廣,並很快向全國各地輻射。湖南師大生物系的教師說,劉老師中青年時期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鄉間僻壤的漁場度過的,即使如今年逾古稀,也有不少於三分之一的時間下鄉或在實驗室里做學問。
1995年9月,劉筠的「青魚人工繁殖自行產卵技術」項目,成功解決了雌魚排卵與雄魚排精不同步的難題,在我國草、鰱、鱅三大家魚人工繁殖自產卵受精技術難關,從此宣告中國四大家電的養殖已進入全部可人工繁殖的新紀元。這項科研成果獲1995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這些重大成果,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和經濟效益。據有關部門對湖南省部分地區所做的統計,僅甲魚的人工繁殖一項,1994年就增加產值4億余元,新增利稅5000萬元以上。全國甲魚年增產值不少於25億元,年增利稅不少於3億元。
1998年4月8日,以推廣劉筠院士主持的國家「863」高新技術中試開發項目「湘雲鯽」、「湘雲鯉」為使命湘雲實業有限公司在湖南師大宣告成立。會上,副省長唐之享指出:「這一國際領先的高技術成晰產業化,標志著該校面向經濟建設的主戰場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對湖南農村經濟的發展,對魚米之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將發揮更加有益的作用。」劉筠院士領導的課題組承擔了國家許委投資1500萬元的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推廣項目——「年產10億尾湘雲鯽苗種產業化示範工程項目」,已在長沙、湘陰、資興、常德建起了四個規模較大的生產基地。
1999年11月26日,湖南師范大學生物樓報告廳洋溢著一派喜慶氣氛。學校劉筠院士隆重慶祝七十大壽,一時間掌聲和歡笑聲不斷,祝福和賀詞連綿。湖南省副省長潘貴玉、龐道沐、湖南師大、中國水產學會等單位和個人向劉院士敬獻了花籃,賓主盛贊劉院士為發展我國水產事業所所作的突出貢獻,深情地祝福老人。
中國四大家魚繁殖全部由自然王國邁上了必然王國。劉筠,被公認為我國家魚人工繁殖的創始上,也被成千上萬個家魚養殖與特種水產養殖單位和專業戶乃至於「魚王」、「蛙王」,尊為他們發財致富的「及時雨」、「富星」。他幫助成立的漢壽特種水產研究的所的發展,使漢壽成為全國甲魚生產基地縣。該縣僅甲魚繁養單位和專業戶就有1100多家,近幾年已向全國29個省(市)的5萬多家單位和專業戶提供種鱉100多噸、稚鱉500多萬只、幼鱉3萬多公斤。
近十幾年,劉筠先後在國內外著名刊物上發表論文50篇,在研究青魚(雌)與三角魴(雄)的受精細胞學時,他首次發現魚類遠緣雜交具有 受精細胞學過程,從而否定了國外一些專家認為魚類遠緣雜交異源精子只能起激活卵子限育的作用。這一理論被國際魚類研究界稱為「劉氏定理」和「最新研究成果」。在鯽鯉雜交研究中,劉筠發現雄性部分可育,培育F1-F10代,並培育出一個遺傳性狀穩定的四倍體種群,首先推翻了國內外認為鯽魚雜交F代雄性完全不育的觀點。這些發現,對於澄清學術是非和發展魚類及水生經濟動物的生殖生理與育種科學,具有重大意義。
由著名生物學家劉筠院士和某種著名蛋白質化學家梁宋平教授主持的湖南師范大學蛋白質與魚類發育生物學實驗室,200年被正式批准納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建設規則,成為我國地方師范院校中第一個進入這種「國家隊」建設體系的重點實驗室。湖南師大蛋白質化學與魚類 生物實驗室,是由蛋白質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和魚類發育生物學實驗室組成的。其中蛋白質化學與分子生物科學為湖南省次批省級重點實驗室,1997年在全省省級重點實驗室評估中名列第一,它的蛋白質化學研究方向是留美博士後梁宋平教授1990年歸國來此發展起來的,在蜘蛛毒中發現新型類Ca?#離子通道抑制劑和分子量最小的細胞凝集素並完成其化學 結構測定。以劉筠院士為學術帶頭人的魚類發育生物學實驗室已有40多年的歷史,它是50年代末由劉筠和幾名學生辦的一個課題小組發展起來的,當年這個僅幾千元資產的實驗室,如今擁有資產1700多萬元,與蛋白質化學實驗室合並成的我國擁有2900多萬元資產的生物研究的航空母艦,在生物學界赫然矚目。
❺ 科學家的成就
波義耳:
石蕊試紙和黑墨水的發明
建立了元素的新定義:不能用化學方法再分解內的簡單物質才是元素容
實驗化學的創始人
門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的發現
成功地預測了鐳的原子數及其性質,且研製了鐳製品門氡(液態鐳)。
拉瓦錫:
拉瓦錫的對化學的第一個貢獻便是從試驗的角度驗證並總結了質量守恆定律
拉瓦錫最重要的發現:燃燒原理,是他對化學研究的第二大貢獻
拉瓦錫對化學的第三大貢獻是否定了古希臘哲學家的四元素說和三要素說。建立在科學實驗基礎上的化學元素的概念。
阿伏伽德羅:阿伏加德羅定律及常數發現與測定
道爾頓:
英國科學家約翰·道爾頓在19世紀初把原子假說引入了科學主流。他所提供的關鍵的學說,使化學領域自那時以來有了巨大的進展。
❻ 楊貴貞的科研成果
《醫學免疫學》 專著 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主編
《人類紅細胞血型學應用理論與實驗技術》 專著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12月 主編
《中華內科學》「臨床免疫學基礎」篇 專著 人民衛生出版社 主編
《21世紀學科發展叢書-免疫學:生命的雙刃劍》專著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 主編
《免疫中葯學》中葯葯理與臨床 專著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9年 主審編委編寫
《人參皂甙對手術應急大鼠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及免疫靶器官中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素、ACTH陽性細胞數的影響》論文 中國神經免疫及精神病學雜志1998,5(1):12教委三等獎
《海馬中一氧化氮通過NPY-PAA調節細胞免疫功能》論文 中國免疫學雜志1998,14(1):37 教委三等獎
《抗APO-1單抗促進SEB活化的淋巴細胞凋亡及其與細胞內游離Ca+濃度相關性研究》 論文 解剖學報1998,29(3):275
《神經肽Y基因在哺乳動物CHO中的穩定表達》論文 中國免疫學雜志1998,14(5):353 教委三等獎
《神經營養素對小膠質細胞分泌的血漿蛋白溶酶原及其激活因子的調節作用》 論文 中風與神經病雜志1998,15(1):22
《大鼠血纖酶原的純化和鑒定》 論文 中國生物製品雜志1998,15(1):22
《中葯免疫學研究由啟蒙到升華-我與中西醫結合事業》 論文 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
《老齡個體的免疫狀態》 論文 老年醫學與保健1998,4(1):3
《開展博士生免疫學公開課的嘗試》論文 中國免疫學雜志1998;14(1):77
《大鼠腦內膠質細胞神經營養素受體的表達》論文 細胞生物學雜志1998,20(4):187
《Preparation of peptide mimicking lipid A epitope using phage display peptide library》 論文 U.S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1999,1:43
《APO-Ⅰ/Fas及其配體介導超抗原SEB誘導的淋巴細胞凋亡》論文 基礎醫學與臨床1999,13(3):57
《試用ICAM-1相關小分子肽抑制角元細胞介導的共刺激反應》論文 中國免疫學雜志1999,15(9):402
《IgY抗體對幽門螺旋菌菌體抗原細胞活性的中和作用》論文 中國生物製品雜志1999,12(3):139
《人紅細胞免疫小鼠促腎上腺皮質釋放激素受體的表達特徵》 論文 中國微生物和免疫學雜志1999,19(6):501 教委二等獎
《用原位雜交方法檢測NPYmRNA在PC12細胞中的表達》 論文 中國免疫學雜志1999,15(9):66
《炎性細胞因子對人胚胎胰島功能及其分泌IL-6的調控效應》 論文 中華微生物免疫學雜志1999,19(5)42
《中葯免疫學研究的走向》論文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9,10(5)59
《中葯免疫學之我見》研究論文 上海免疫學雜志1999,10(5):257
《神經免疫學進展動向之一-細胞因子神經生物學》論文 中國免疫學雜志1999,22(5):17
《噬菌體表達短肽模擬脂多糖類脂A表位的研究》論文 中國免疫學雜志1999,15(2):49
《Expression of recombinant BPI23-Fcrl fusion protein in E.coli.》 論文 U.S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2000,2:13
《The expression and its specification of the Ku70 gene transferred in LCA.》
論文 U.S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2000,2:71
《變應原卵清蛋白核心表位類似物對小鼠哮喘模型的實驗性研究》 論文 中國免疫學雜志2000,16(1)42
《Ku70基因導入人肺癌細胞後的表達及意義》論文 中國免疫學雜志2000,16(4):203
《rBP23基因克隆及鑒定》論文 中國免疫學雜志2000,16(6):312
《髓磷脂鹼性蛋白促進單核細胞對內皮細胞的粘附效應》論文 中國免疫學雜志2000,16(8):423
《VCAM-1核心表位的噬菌體短肽用於EAE的實驗治療》 論文 中國神經免疫學及神經病學雜志2001,8(3):145
《髓磷脂蛋白提純及其對PBMC產生TNF和IFN的影響》 論文 中國神經免疫學及神經病學雜志2001,8(3):148
《膈下迷走神經切斷降低LPS所致大鼠發熱及室旁核、孤束核c-Fos蛋白表達》 論文 中國免疫學雜志2001,17:201
《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大鼠腦血管內皮細胞VCAM-1和MHC-II類分子表達》論文 解剖學報 2002,33(2)
《脂多糖通過誘導白介素-1的生成引起迷走傳入神經活動》論文 生理學報 2002,54(2):111-114
《盛會後的思考》-記第二屆全國中醫葯免疫學術研討會 述評 中國免疫學雜志 2002,1
❼ ca,sa,cscd,jst是sci嗎
是的。
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簡稱 SCI )於1957 年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簡稱 ISI)在美國費城創辦,是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創辦出版的引文資料庫。
SCI(科學引文索引 )、EI(工程索引)、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是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其中以SCI最為重要。
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簡稱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創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來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科學論文的數量進行統計分析的大型檢索工具。
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簡稱CSCD)。創建於1989年,收錄我國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學、地學、生物學、農林科學、醫葯衛生、工程技術和環境科學等領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優秀期刊千餘種。
目前已積累從 1989 年到現在的論文記錄3714291 條,引文記錄 38942322條。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具有建庫歷史最為悠久、專業性強、數據准確規范、檢索方式多樣、完整、方便等特點,自提供使用以來,深受用戶好評,被譽為「中國的SCI 」。
(7)ca成果擴展閱讀:
科學引文索引是當今世界上最著名的檢索性刊物之一 ,也是文獻計量學和科學計量學的重要工具。通過引文檢索功能可查找相關研究課題早期、當時和最近的學術文獻,同時獲取論文摘要;可以看到所引用參考文獻的記錄、被引用情況及相關文獻的記錄。
50 多年來,SCI 資料庫不斷發展,已經成為當代世界最為重要的大型資料庫,被列在國際六大著名檢索系統之首。另外,隨著 ISI 還陸續出版了《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和《藝術與人文引文索引》(A&HCI)。
它不僅是一部重要的檢索工具書,而且也是科學研究成果評價的一項重要依據。它已成為目前國際上最具權威性的、用於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成果的重要評價體系。它是評價一個國家、一個科學研究機構、一所高等學校、一本期刊,乃至一個研究人員學術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
SCI所收錄期刊的內容主要涉及數、理、化、農、林、醫、生物等基礎科學研究領域,選用刊物來源於40多個國家,50多種文字,其中主要的國家有美國、英國、荷蘭、德國、俄羅斯、法國、日本、加拿大等,也收錄部分中國(包括港澳台)刊物。
❽ (三)主要成果和認識
1.第四紀紅土的地球化學特徵反映了區域氣候環境、流域物源特徵和紅土化作用強度的變化,對生態地球化學環境恢復有重要意義
(1)紅土元素的區域地球化學分布具一定的分帶性
第四紀紅土是濕熱氣候環境下風化殼進一步紅土化的產物,它的物質組成與其地球化學過程有密切的關系。洞庭湖區第四紀紅土與中國紅壤在化學成分上相似,與北方黃土相比則為低鹼性高酸性元素,總體以富Si、Al、Fe、Ti,低Ca、Mg、Na、K、Mn、P、N、C為特徵。但在不同區域的紅土中,成分上有差異,湘江流域紅土脫Si,富Al、Fe 程度高,Ge、S、Sn、Zn,Cu、F、B、Se、I、As、Cd、Hg、Pb、Sb、Tl、U、Bi、Br、Ce、Cl、Ga、La、Li、Rb、Se、Th、W、Zr等顯著偏高;而沅江流域紅土富Si、Mo、Se、Ag、Li、Nb、Se、Sr、Ti、Y、Zr;澧水流域紅土富Fe、Mg、Ti、Co、F、I、V、Cu、Zn、Be、Cr、Ni、U,其常量組分與母質中砂礫石含量、紅土化強度有關,微量元素則與區域地球化學背景關系更密切。不同流域紅土元素組合不同,湘江流域紅土以 Cd、Ag、Bi、Zn、Pb、TOC、TC、Hg、Au、W、N、Cu、As、磁化率、Sn、F、Mn、Ni的組合為主,是有色金屬礦成礦帶所致;次為Ga、Sc、Ge、V、Ti、Cr、Fe、Ni、Al及與其負相關的Si、pH的組合,系紅土化作用所致。沅水流域紅土的主要組合為Rb、Th、Nb、Ga、B、Sc、Al、Sr、Ti、Zr、K、Tl、Ge、N、Sn、F、Y、Ba、Mg、W、La、Ni、Li、Bi和與之負相關的Ag、Si,為富鋁紅土化的粘土吸附作用所致,體現了表生作用中脫硅富鋁所形成的相互關系;次為富鐵紅土化作用的Cu、Fe、Be、U、P、As、磁化率、Sb、–Si、V、Mo、Zn、Cd、Br、Se、Cr組合;此外,尚有Hg、Pb、Se、Mo和V的組合,與流域內著名的汞礦帶有關聯。
(2)紅土元素的區域地球化學分布具一定的階段性
不同母質發育成的紅土在剖面上的元素組成變化趨勢說明濕熱的氣候環境對各類型母質母岩的改造作用使得形成的紅土具有趨同性,以Zr為參照,協變分析不同母質母岩風化、紅土化等體積過程的元素遷移累積結果表明母質母岩常量元素在紅土化過程中更多的是活性元素遷移,穩定元素富集;紫紅色碎屑岩變化不大。但不同類型不同紅土化程度紅土以及不同時代紅土的元素含量及組合亦不同,並有一定規律性變化的趨勢。
在不同類型紅土中,或隨紅土化作用增強,紅土化作用由富鐵紅土化向鐵鋁分離的富鋁紅土化方向演化,有機吸附作用減弱,大多數微量元素淋失,元素組合有由復雜變為簡單的趨勢。富鐵紅土化的特徵元素組合為Fe、Cu、U、Be、P、Mo、V、As、Se、Zn、Cr等;富鋁紅土化的組合為為Rb、Li、K、F、Tl、Nb、Ti、Ni、Mg、Ga、Sc、B、Th、Ge、Al、Ba、Y,以大離子親石元素為主。網紋紅土貧鹼(土)金屬,脫Si富Al、Fe的紅土化程度最強,為典型的紅土,相對於均質紅土或褐黃土,除Cr等少量難風化遷移的元素外,易溶元素多為貧乏。均質紅土是生物作用參與下對網紋紅土的後期改造的結果。在表層紅土或全新統紅土中,Mn、P、N、TC和TOC含量最高,Cd、As、Hg、U等富集,與生物及人類活動作用強有關。
不同時代紅土亦表現出元素分布的階段性特徵:
更新世早期的汨羅組(Qp1m)易溶的鹼(土)金屬與鋁等酸性難溶的殘余富集的元素共存,表明元素復雜且分異不明顯,可能與有機質吸附有關。
更新世中期早時的新開鋪組(Qp2x)時期,環境可能變得較穩定,植被繁茂,有機碳富集,地層中保存有一些易溶的鹽類組分Cl、B等,在隨後的風化、紅土化過程中,隨脫硅富鋁鐵作用的進行,V、Cr、Se、As、Br、Ge、Hg、Bi、I、Ga、Sc、Ti、P、Nb、Na、Sb、U與Al和Fe共殘余富集,La與Si等淋失,而大部分元素因有機物及粘土礦物的吸附而形成最重要的特徵元素組合。
更新世中期中時的白沙井組(Qp2b)有兩種同等重要的元素組合:一種 F、Rb、Be、K、Ba、Ca、Ni、Zn、Mg、Tl、Li、Nb等,另一為Br、I、TOC、Na、TC、Mn、磁化率、N、Co等及負相關的Al;紅土化作用表現富鐵鋁和富鐵兩種。
更新世中期晚時的馬王堆組(Qp2mw)也有強的紅土化,脫硅富鐵鋁過程中伴隨強烈的元素貧化富集作用比前面各期強烈,顯著富集的元素有 Sn、Cl、Bi、Mo、W、Th、Se、As、S、Br、Sc、Ga、Rb,多為易被粘土吸附的元素;顯著貧化的元素為 Sr、Y、Co、Mn、Ag、Be、Mg、Ba、Na、B、Nb、Zn、Li、Ca、Cd、N及pH值。
更新世晚期白水江組(Qp3bs)主要的元素組合為沉積物形成時的Sc、Mg、Cu、F、N、Cr、Ni、V、Sb、Al、Se、Zn、I組合,後期紅土化作用不強,表徵信息度的方差貢獻率為19.91%;有較弱的富鐵紅土化(方差貢獻率僅為14.65%),元素組合為As、Ce、Nb、Fe、Th、P、La、W、Sn、U、Mn等的富集與 Si、Zr、Mo 的貧化;值得關注的是 Cd、Hg、Au、Bi、TOC、TC、Cl、Ag、Pb、W、Sb、Zn等,重金屬與有機碳共生,說明其富集與生物作用有關。
全新世(Qh)有61%的信息表現為脫硅富鋁作用,並且與大部分重金屬元素與有機質正相關,說明風化淋溶成壤作用佔主導,人類及生物活動對重金屬元素的富集有影響。
(3)紅土的元素含量及其比值是地層對比、古氣候恢復、環境變化研究的有效指標
紅土的元素含量及其相對含量或比值是環境變化的結果,如硅-鐵-鋁三組分圖可作為紅土地球化學分類的指標;隨著紅土化作用的增強,Ca/Sr、Ca/Mg、Sr/Ba、K/Rb、B/Ga、Co/V、Mn/Cr、Ca/Cd等比值逐步減小,Fe/Mn、Rb/Sr、Cl/Br、K/Na、V/Ti、Zn/Cu、Zn/Cd、Ce/Y、Cr/Th、Ti/Nb、Zr/Nb、Al/Zr等比值增大,其變化反映了區域生態地球化學環境的變化過程,可以將紅土的元素含量及其比值進行地層對比、古氣候恢復和環境變化研究,紅土可作為生態地球化學環境變化研究的有效介質。
2.平原區沉積層元素含量等的規律變化是對物源及沉積區生態地球化學環境的綜合反映
(1)地球化學與孢粉指標的綜合可較好表徵區域生態地球化學環境特徵
洞庭湖平原區沉積物的地球化學指標與各種冷暖干濕類孢粉間的相關性顯著,如孢粉總量與TOC、Ca/Sr正相關,水生植物類與Br/I負相關,指示乾旱環境的蒿/藜比值與Al/Zr、Rb/Sr等正相關,說明本區氣候條件或植物(孢粉)類型等與元素的地球化學分布關系密切,據其不僅可幫助查明元素及其比值組合的氣候環境意義,而且其各種組合可相互補充和印證,可綜合表徵地球化學環境和氣候環境,為本區的生態地球化學環境分區及演化研究提供依據。
(2)沉積物的磁化率是對區域生態地球化學環境的綜合反映
洞庭湖區沉積物的磁化率在空間上大致有從盆地四周向中心逐漸升高的趨勢,與物質來源、搬運、沉積過程及人類活動有關,湘江源沉積物磁化率值較低,反映物質來源於南華地槽年輕的沉積岩——酸性岩類;西北部澧水、長江源沉積物磁化率較高,與來源於揚子地台較古老的變質岩——偏基性岩類有關。時間上,地層時代變老,磁化率有漸降的趨勢。磁化率與常量組分Ca、Mg、Na、Fe,及TOC、pH值、粘粒、常綠與落葉植物孢粉比值等呈顯著正相關,與Si呈顯著負相關,其與 Cr、V、Ti、Ni、Sr、Sc、Nb、F、Cu、Co、La、Y、Ce、Zn、Zr、Ba、Li、Ga、N、Br、P、Mn、U等鐵族、親碎屑微量元素等的組合(方差貢獻為40 %)是鐵磁性顆粒富集所表徵的特徵微量元素組合;其與Ga、Th、Cl的負相關是鐵磁性顆粒貧化、順磁性和抗磁性物質富集的元素組合。可見沉積物的磁化率記錄可作為區域生態地球化學環境變化可靠的綜合性因子。
(3)不同流域、不同時代沉積物元素組成規律變化反映了物源及沉積區生態地球化學環境變化
從沉積物元素分布得知其含量變化受沉積時物源及氣候環境的影響明顯,後期的改造使元素豐度發生改變不是很顯著。
不同時代沉積物中Si由老到新呈逐漸降低的趨勢,全新世晚期為最低;Al含量變化不明顯;Fe從中更新世以後為相對高值;K總的變化不大;Na、Ca、Mg、N、C均顯示從老到新由低到高的變化,與氣候環境變化關系密切。在各時期SiO2/Al2O3-K2O/Na2O-CaO/MgO三角圖上不同流域樣品聚集一起且表現出演化性趨勢,說明該3組組分的相對含量可作為成因分析和地層對比的指標。
不同區沉積物的元素含量及其組合的規律變化反映了地質背景區、物源區、沉積區的氣候環境、水動力環境、物理化學環境的不同。如長江物質分流進入洞庭湖沉積引起地球化學組分發生較大的變化,可由其在鑽孔中出現的部位確定其進入洞庭湖的時間,不同區沉積物的元素組合可以作為區分主導作用、地質背景及物源的標志。從全孔樣品的元素組合來看,長江物源區為Hg、Se、Sb,湘江尾閭區為Au、Sn、W,澧水下游區為Cu、Co、Sb、W、Sn、Zn、Hg,東洞庭湖湖區為Au、W、Co。從同一時段不同區域的元素組合來看,如從全新世晚期沉積物地球化學參數的對比可知,四水物源微量元素最豐富,長江物源次之,湖區微量元素較貧乏;湖區及長江物源的Ca/Cd、Cr/Th、C/N比值普遍高,四水物源比值則較低,可以其作為區分物源的標志。
3.文化層賦存了古代自然和人文環境信息,其地球化學記錄是解讀人地關系的鑰匙
(1)文化層常量元素更多反映了自然環境狀況,新石器中期以後的文化層微量元素則多反映人類活動特徵
澧陽平原農耕文化區不同文化層常量元素由老至新的變化與丘崗區紅土由老至新脫硅富鋁化減弱的規律一致,說明文化層亦受表生地質作用控制;但文化層比其下生土層略富硅及鹼(土)金屬,較貧鋁鐵,亦別於表土層,說明文化層是在古風化殼上堆積而成的,其元素組合特徵可表徵文化堆積形成時的環境狀況。
澧陽平原農耕文化區不同時期文化層微量元素地球化學分布控制因素差異明顯:
舊石器不同時期的微量元素組合既有繼承性(相似),又有演化性(相異),親石元素較富,親硫(或說親生物)元素較缺,且愈老(往舊石器早期)愈明顯,亦反映氣候由溫暖到干涼的轉換。
新石器早期氣候相對寒冷至中期逐漸變為暖濕,湯家崗至石家河時期微量元素豐度普遍較高,特別是大溪和石家河兩時均出現峰值,元素多以與人類關系密切的重金屬為主,說明人類制陶、燒土等活動對金屬元素的富集有影響。
歷史時期以來微量元素的豐度變化與銅、鐵器冶煉等金屬利用有更大的關系。春秋以Au、Hg和Mo等及TOC為特徵,重金屬Cd等普遍較低。戰國文化及其以後重金屬元素有增加的趨勢,如Cd在唐代文化層出現高峰。
(2)農耕與城市不同文化屬性文化層的元素組合不同
澧陽平原農耕文化層有多種元素組合,主要組合為Cr、V、Ga、Bi、Fe、Al等富集及Si的缺乏,代表了文化層的自然成土作用;次為P、Ca等「磷灰石型」的元素組合特徵,可作為人文景觀的指標;再次為TOC、TC、N、Cu、Hg等,與植物和有機物豐富、氣候濕潤有關,代表氣候溫潤宜農宜人;第4組合為Mg、K及負相關的Ti、Si、Nb,反映了文化層堆積中的粘土類礦物特點,表明當時的氣候相對較乾熱,雨水較少,掩埋古人生活器物的泥沙為較細的物質。
城市文化層元素主要反映人類的「工業」活動和城市功能進化,與氣候關系不是很明顯。長沙城市文化層的親鐵、親硫元素、磁化率等、及負相關的易溶的鹼(土)金屬組合主要在唐代文化層為高值,說明鐵族等與亞鐵磁性礦物有關的元素有一定的富集作用;Au、Pb、Sn、Ag、Hg、Mo、As、Cu、Se、Sb、Zn、F的組合可能系人類「冶煉」等活動的元素組合,主要在北宋時為高,清文化層較高,說明冶煉等人類活動在此兩階段為最;Cl、I、Br、U、Ca、Ce、Sc、N、TC、TOC、Se、Sr、P的組合,以表生條件下易溶、易氧化分解的元素為主,主要在明清過渡的含煤堆積層和西周文化第三層高,前者系含煤堆積層,故該組合可作為含煤層或有機污染的標志元素;而既有表生條件下易溶,又有相對難溶的元素組合則代表了一種未經強烈表生作用改造、人為混雜堆積的元素組合特徵,其在明代「廢渣」狀文化層高;以S、N、TOC、TC、Ce、V等親生物元素為主的組合反映了人類城市生活排污特徵,主要在漢代古井、次在明清文化層為高;Cd、P、Mn、Zn、CaO、Tl、Ni、Br的組合,可與澧陽平原農耕文化區的「磷灰石型」元素組合類比,主要在西周文化層第三層高,次在唐代文化層高,可能反映的是一種人類生活垃圾如動物骨骼的堆積;Al、Ga、F、Sc的組合,為表生條件下趨向殘余富集的元素,代表了自然地質背景作用明顯,主要在西周文化層之下的生土層為高。
對文化層的「少人類影響」和「人類影響」兩類樣品元素分布規律研究表明,Au、Ag、Pb、Sn、Cd、Hg、Zn、Cu、TOC、P等「人為源」元素,及La、Ge、Th、Tl、Sc、Co、Sr、Ni、Ga、V、Cr、Al、F、Ca、Mg、B、K、Fe、Br、I等「自然源」元素在兩類文化層中均有顯著差異。「自然源」元素的差異是物源區地質背景不同造成的。在少人類影響的文化層樣品組中,散點圖上的「人為源」元素與「自然源」元素可擬合出一呈顯著相關的回歸線;時間序列圖上Cr/Ti、Ni/Ti比值同步呈周期性變化;Cd、Hg、Zn等元素與Cu組合;Cd和P同步變化,等等,證明大溪文化以前,人類活動較弱時期,文化層樣品中影響這些「人為源」與「自然源」元素分布的地球化學過程主要為自然過程,元素含量變化受元素的地球化學性質控制,各元素的相對含量比例比較穩定,元素間的相關性明顯。而將人類影響明顯的(大溪文化以後)文化層樣品投影到上述散點圖上,則多不服從回歸方程,並且鎘鋅與銅汞、鎘與磷的分離,證明這些「人為源」元素的含量受自然與人類活動雙重因素的影響。以La、Ni、Ge、V、Sc、Sr、Co、Tl等元素為參比元素,可以扣除自然作用的影響,估算「人為分量」的大小。計算結果表明「人為源」元素含量的人為分量在春秋以前是非常低的,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類活動影響份額越來越大。據「人為源」元素的「人為分量」可將區域文化演化劃分為狩獵文化、農耕文化和原始的「工業」(城市)文化3個歷史階段。在生產力低下的狩獵及初始農耕文化階段以人類活動特徵元素的「人為分量」低,Cd和P含量同步變化,Cd、Hg、Zn等與Cu組合在一起為特徵;原始工業(城市)文化階段的冶煉、鑄造等人類活動造成文化層金屬元素含量增高,原始的自然地球化學平衡被打破,以Ag、Au、Pb、Sn、Cd、Cu、Hg、P、TOC等元素含量高,Cd和P分離為特徵。
(3)文化層的地球化學分類可實現對文化和環境的同一性認識
文化層地球化學指標的最優分割及因子分析所劃分的「文化大層」(或類型)能將不同文化之間隱含的相同的自然環境信息及人類活動留在文化遺存中的蹤跡緊密聚合在一起,揭示了文化發展(人類文明演化)與環境演化的階段性、統一性本質。
(4)重金屬富集是與人類原始工業活動同生的另一「文化遺產」
將長沙各文化層的元素含量與生土層比較,說明長沙地區早在西周時期就有了重金屬富集問題,「秦漢古城」在給長沙留下豐富文化遺產的同時,也留下了人類影響環境的痕跡。農耕與城市文化區文化層相比,元素Ag、Au、Cd、Cu、Hg、N、P、Sn、Zn、TOC等含量及磁化率在城市文化區文化層中顯著高於農耕區文化層;Hg/Sr、P/Co、Ag/La、Au/Ni、Cd/V、TOC/La、Sn/Ge、Cu/Ge等比值亦在城市高於農耕區,且在城市文化區中明顯有隨時代前進而增加的趨勢,這些比值可作為區分古代城市與農耕區人類活動的有效指標。
4.生態地球化學環境指標在空間上的數值及涵義分異,沉積區地球化學環境指標的時間序列模型揭示了區域生態地球化學環境的演變規律
(1)同一地球化學指標在風化剝蝕區與沉積區可能有不同的古氣候古環境意義
在綜合考慮風化剝蝕區的基岩類型、元素分布、氣候環境、地形條件,以及洞庭湖沉積區的岩相古地理、氣候環境、構造運動、湖泊開放封閉條件及時間因素等的基礎上,參考孢粉分析結果,通過地球化學原理分析,認為反映本區生態地球化學環境的30 余對元素對比值指標有兩大類:
一是剝蝕區與沉積區生態地球化學環境涵義相同者:TOC/N、Zn/Cu、Ti/Si、C值、Fe/Mn及磁化率等,其高值代表濕熱(或熱、或濕)氣候;Ca/Cd、U/Th、F/Cl、Zn/Pb、Sa值、Saf值等,其高值代表乾冷(或干、或冷)氣候。
另一為剝蝕區與沉積區生態地球化學環境涵義相異者:Ce/La、Ti/Nb、Al/Zr、K/Ca、K/Na、Rb/Sr、Zn/Cd、Ce/Y、Zr/Nb,其在剝蝕區高值代表濕熱(或熱、或濕)氣候環境,而在沉積區相反,代表乾冷(或干、或冷)氣候環境;B/Ga、Ca/Mg、Ca/Sr、K/Rb、Sr/Ba、Li/Si、Br/I、TC/N、Cl/Br,與上相反,其在剝蝕區值高代表乾冷,在沉積區代表濕熱氣候環境。
雖然這些地球化學參數指示古氣候的特徵主要是在與本區較成熟的古氣候指示劑——孢粉標志的相關關系規律之上建立的,它們僅為具有區域局部意義的參數,是否具有普遍性有待進一步探討,但從文章的初步分析中可見古氣候對這些參數的影響,不失為今後該區或其他區的研究提供了線索。
(2)沉積區18個地球化學環境指標的時間序列模型綜合揭示了區域生態地球化學環境的演變規律
對沉積區全部鑽孔樣品按年齡排序(元素含量用Al標定),將4種重金屬元素、4個環境參數(TFe2O3、TOC、磁化率和 C 值)、5 對元素比值(Rb/Sr、TOC/N、Al/Zr、Cd/Ca 和 Zn/Cd)、5 個因子(分別代表濕熱、干涼、熱、濕熱和濕熱氣候環境的 F1、F2、F3、F4和「綜合」)共18個指標建立的ARIMA模型結果表明,從整個第四紀2.6 Ma來看,可劃分為21個生態地球化學環境演化旋迴,重金屬含量在0.12 Ma以來變化較小,而TOC和磁化率隨時間演變而顯著增高;地球化學「綜合」因子的預測值顯示氣候環境將向濕熱方向轉變,約過30 a左右,有一轉折點,與許多學者預測的公元203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上升0.5~2.5℃的結論吻合。對未來生態地球化學環境趨勢的預測說明本區環境的變化總體上受非局部性因素控制,這對於正確把握環境趨勢、指導資源合理利用意義重大。
5.洞庭湖區第四紀環境地球化學變化是對區域地質環境演化及全球環境變化的響應
(1)本區生態地球化學環境變化是全球環境變化的響應
將本區紅土剖面與安徽宣城的紅土剖面進行對比,發現本區紅土剖面與宣城剖面反映的氣候環境的變遷旋迴具有明顯的可比性,元素及其比值、磁化率、全氧化鐵、有機質谷峰的振盪,證明了本區與我國南方紅土地區從更新世早期晚時以來,發生了多次冷暖氣候變化的旋迴,與宣城的古土壤與古風化殼所反映的氣候變遷的規律相近。證明本區紅土與我國南方紅土一樣,存在著大量反映氣候環境變遷的信息,可為全球變化研究作出新的貢獻。
將本區沉積層與北方黃土的靈台剖面比較,說明本區鑽孔沉積物0.7 Ma以來Rb/Sr等地球化學指標亦可相應劃分5個以上旋迴,年齡相當,兩者具有明顯的可比性。說明本區的氣候環境和地球化學環境變化是與全球環境變化緊密相聯的。
將本區沉積層的TFe2O3、TOC、磁化率、Rb/Sr、Al/Zr及上述5 個因子等環境地球化學指標與深海氧同位素進行對比,表明在過去的0.8 Ma期間,與全球氣候波動劃分出的20個同位素階段對應,本區沉積物的TFe2O3及「綜合因子」等環境地球化學指標亦呈大致相似的趨勢變化,與深海氧同位素的奇數階段對應,指示溫度升高,表明是暖期;而Rb/Sr、Al/Zr等與偶數的階段對應,指示溫度降低,是冷期。
由於緯度不同,尤其秦嶺和喜馬拉雅山脈的分隔,本區與北方黃土區及第四紀以來的海洋區域相比屬於迥然不同的氣候帶,沉積物類型的重大差異就是證據,但它們又同時對全球性變化有所響應,關鍵是要確定這種反映全球變化標志的獨特因素和參數。仔細分析深海沉積、黃土、冰蓋和記錄全球變化的共同標志或參數,發現主要為氧、碳同位素及Rb/Sr等少數幾種比值。本書採用的多參數不僅突出了本氣候帶中物質成分的差異,而且其綜合表達的趨勢與深海氧同位素變化具某種相似性,說明經Al標定的參數明顯是從區域或局部環境記錄中抽取了的全球變化信息,是可以確定局部區域環境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的。
(2)洞庭湖區生態地球化學環境與區域地質環境演化的關系
根據更新世早期沉積與第四紀以前老地層的接觸關系,全區主要鑽孔及階地區所見剖面分析,早期盆地形成是區域地殼構造沉降差異形成湖泊的雛形,第四紀早期沉積物砂礫石以快速搬運沉積至湖盆地中心,形成較厚的砂礫石層,礫石成分以硬質岩石為主,礫度變化較大,圓度較差,多以次稜角狀到次圓狀為主,與基底岩層有顯著的地球化學差異。
更新世早、中期沉積物之間為典型的不整合界面,周邊階地區地層剖面顯示明顯,如長沙、赤山等地就是以中期沉積物砂、砂礫石不整合覆蓋於早期沉積的砂及砂礫石沉積表部,界面線上下凸凹不平,層理顯示有一定的角度差,同時更新世中期沉積底部出現底礫層礫石大小混雜的結構。上下層沉積物ESR年齡差可達0.2 Ma。在地球化學成分上反映上下層也有較大的差異。鑽孔剖面中磁極性倒轉變化,其下早期為松山正極性世,其上中期為布容正極性世。顯示其為全球地殼運動在本地區的反應。
全新世中期距今5000 a左右,長江南移江水向洞庭湖區分流明顯增強。在本區北東部幾個鑽孔中沉積物的地球化學組分發生顯著的變化,代表長江物源的物質大量進入洞庭湖區,洞庭湖成為典型的過水型湖泊,地球化學成分分析顯示長江物源有更多的鹼(土)元素,SiO2降低,Al2O3、Fe2O3增高,同時Cd、As、Hg、Sb、Pb、S、Se、Ge 等的降低均形成一個突變的界面,說明了長江之水大量進入洞庭湖這一重大事件的發生。
❾ 誰知道CA、BA、SCI有什麼區別嗎說的具體一點
BA《生物學文摘》
<br>CA《化學文摘》
<br>SCI《科學引文索引》
美國《生物學文摘》創刊於1926年,現由美國生物科學情報社編輯出版,收錄世界上110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種期刊,每年文獻報道量30萬余篇。1972年起為半月刊,12期為一卷,全年兩卷。1998年期,一年一卷,每卷出一套累積索引。目前BA由多種載體形式:刷版、光碟版和網路版。
收錄范圍:
生物學、醫學、農學等領域的理論研究、實踐研究和臨床及現場研究的原始資料;生物學研究的主要成果及評論;生物學的信息理論和應用;新發現的生物屬類、名稱、分布情況及新名詞的定義;生命科學研究中所採用的新材料、新技術、新方法、新儀器設備等。
美國化學文摘(Chemical Abstracts)簡稱CA,由美國化學會(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CS)的化學文摘社(Chemical Abstracts Service,簡稱CAS, http://www.cas.org)編輯出版。創刊於1907年。
期索引:CA每年兩卷,每卷26期,共52期;卷索引:每卷出齊後隨即出版;積累索引:每隔10年(1956年以前,1-4次累積索引)或5年(1957年以後,從第5次累積索引開始)出版一次。目前已出版了13次累積索引(Collective Index,1992-1996)指導性索引:索引指南(Index Guide,簡稱IG)、資料來源索引(CAS Source Index)和化學物質登記號手冊等。
學科領域 :化學、化工、生物化學、生物遺傳、農業和食品加工、醫用化學、葯物、毒物學、環境化學、地球化學以及材料科學等。
❿ 王貴成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共主持省級科研項目4項,分別是:
1. 平頂山市鹽礦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研究;自選項目,河南省科技廳鑒定,豫科監委字2002.第194號;
2. 平頂山市調整經濟結構,實現礦業可持續發展的研究;自選項目,河南省科技廳鑒定,豫科鑒委字2002.第242號;
3. 河南省大小公峪金礦成礦斷裂構造特徵研究;橫向課題,河南省科技廳鑒定,豫科鑒委字2003.第322號;
4. 葉縣區域農業土壤地質及化學背景的調查研究;橫向課題,河南省科技廳鑒定,豫科鑒委字2004.第316。
(二)主持市級科研項目4項:
1. 礦產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2. 平頂山市主要地質災害的綜合防治研究;
3. 平頂山市硅灰石礦可持續開發利用研究;
4. 礦產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中應處理好的幾組辯證關系;
另外,參加市級科研項目6項。參編教材一部:地質學基礎。國家專利一項:安全保健書包(實用新型)。
(三)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
1.我國自然資源安全及其保障的戰略優化途徑。理論探討(CSSCI)。2006(6)
2.河南省舞陽鐵礦田鐵山廟式鐵礦床的形成過程及氧化作用特徵研究,礦物學報(CSCD),2006(6)。
3.基於專家群的礦床經濟技術灰關聯評價方法,礦冶工程(EI.CSCD.CA)2006(6).
4.用灰色理論確定邊坡最優監測點及安全系數,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E I),2007,(3)。
5.知識經濟時代我國西部礦業可持續發展的研究,資源開發與市場(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2(5)。
6.土地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經濟地理(CSSCI.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0(5)。
7.礦產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資源開發與市場(全國中文核心期刊)。1999,15(4)。
8.礦業經濟發展中應注意地質環境保護,中國礦業(全國中文核心期刊)。1999年第8卷總第43期(增刊)。
9.區域礦產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中國礦業,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