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未成年繼承的股權監護人能轉讓嗎
首先轉讓股權的行為,是建立在保護未成年人利益的基礎上。如果侵犯了未成年人的利益,那麼該轉讓行為無效。
❷ 監護權可以隨意變更嗎,監護資格能否拋棄或轉讓
監護權不能變。這是公民的權利。但是監護人可以變。一般父母對孩子是第一監回護人,答子女對老年父母是第一監護人,不過如果監護人違法或不能盡到監護義務的,其他監護人可以申請變更監護人。監護權一般不能主動放棄。 可以轉讓,只能在有監護資格的人之間轉讓,轉讓方式為其他監護人申請變更當前監護人,同時當前監護人同意即可。
❸ 監護人轉讓精神病人的股份,怎麼轉讓
繼承者有精來神病人,源也有監護人,監護人本人也是繼承者。
但是監護人已經將自己的份額轉讓給其他繼承者,因為當初轉讓的價格跟現在的房價有差距,監護人不配合辦理房產證,法院判決份額後,監護人不同意分割精神病人的房產,請問該如何是好,對方轉讓費都已經收了!
❹ 監護權轉讓證明信怎麼寫'什麼格式'謝謝
申請人:XXX, 男/女,XXXX出生,公民身份號碼:XXXXX,住址:XXX。
關系人:XXX, 男/女,XXXX出生,公民身份號碼:XXXXX,住址:XXX。
茲證明申請人XXX是關系人XXX的父親/母親。
提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十六第一款之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
筆者在實踐中辦理多起類似上述親屬關系公證書,均被相關單位採用。
如果未成年人的父母表示由父或母一人行使監護權的,可由未成年人的父母訂立行使監護權協議或出具監護權委託書,公證機構再對監護權協議或監護權委託書進行公證。
在未成年人的父母死亡或喪失監護能力的情況下,按法律規定的監護人順序,先由有監護能力的人員訂立監護協議,再由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單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村委會、居委會出具指定書確認監護協議所商定的監護人。公證機構以間接證明的方式對協議書、指定書進行公證。必要時,公證機構還可以出具監護人與被監護人之親屬關系公證書。
二、精神病人的監護權公證
《民法通則》第19條規定「精神病人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精神病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民事訴訟法》第十五章第四節對公民民事行為能力的認定在程序上作專門的規定。可見,在認定公民有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主體資格上法律只授予人民法院。故公證機構在辦理監護權相關公證時,應特別注意,必須要求精神病人的利害關系人提供有關認定精神病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人民法院裁決書,以此作為辦證的前置條件。證詞表述上不能直接認定精神病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也不能直接證明XXX為某精神病人的監護人。
鑒於確認精神病人的監護人大部分是為了管理使用精神病人的財產,為防止侵犯被監護人的人身財產權利,避免法定范圍內的其他監護人對擔任監護人的異議,產生不必要的紛爭,由精神病人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兄姐達成監護協議,再由精神病人所在單位或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指定協議商定的人員為監護人。公證機構對業已達成的監護協議及監護人指定書進行公證。雖然民法通則規定,對監護人有爭議的才需指定。但在辦證實踐中,可不拘囿於此。由精神病人所在單位或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再對利害關系人選定的監護人加以指定,更利於被相關單位採用。由於精神病人所在單位或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較清楚被監護人的家庭情況,由其出具證明指定監護人,可以排除沒有監護能力的人擔任監護人。訂立監護協議時對順序在前的監護人已故的或喪失監護能力情況的應詳細載明並出具相關證明。
監護人與精神病人之親屬關系公證書證詞可參照未成年人的監護權公證格式,增加的文字提示說明內容作如下表述:「茲證明申請人XXX是關系人XXX的配偶或父母。提示:依據XX號《XXX人民法院裁決書》,XXX法院認定關系人XXX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之規定,精神病人的監護人順序為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兄姐、其他近親屬。(由父母做監護人的,可增加關系人XXX未婚或離婚或喪偶等婚姻狀況)。關系人XXX的近親屬達成監護協議商定申請人XXX為關系人XXX的監護人,XX居委會也指定申請人XXX為關系人XXX的監護人」。
三、非精神疾病喪失意思能力人的監護權公證
《民法通則》第十六條、第十七條對精神病人的監護問題作了明確規定,但對非精神疾病人的監護問題未作任何說明,監護權的司法解釋中也未涉及非精神病人的監護權問題。至今,非精神疾病喪失意思能力人的監護權問題在法律上仍是空白。而現實中形形色色的非精神疾病喪失意思能力的患者是客觀存在的,急需取出存在其名下的存款或變賣登記在其名下的房產籌集資金救治患者,此時就應確定其監護人來管理使用該款項,需要一證明機構為此作證明。作為國家證明機構的公證機構理應承擔該項任務。如何辦理非精神疾病喪失意思能力人的監護權公證是公證機構和公證員面臨的棘手而又必須解決的問題,也是對公證機構和公證員的能力考驗,辦證時須慎之又慎。
(一)必須由法院裁決非精神疾病喪失意思能力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民法通則》第十九條明確規定只有法院才有權依法認定精神病人的民事行為能力。公證機構認定公民的民事行為能力於法無據。對非精神疾病喪失意思能力患者的民事行為能力的認定更應當類推精神病人的民事行為能力的認定辦法,由其關系人申請法院認定。公證機構切不可認為某些非精神疾病喪失意思能力人如植物人明擺著就是沒有民事行為能力,進而認定其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不要求利害關系人申請法院認定。需要時,公證機構可對法院裁決書進行公證。
(二)由非精神疾病喪失意思能力人的所有有監護能力的近親屬以協議方式商定監護人,公證機構對該監護協議進行公證。民法通則及相關司法解釋雖然對精神病人的監護人的順序和范圍做
❺ 公司轉讓的時候把法人和監護人都改別人。轉讓後貸款了。京東以曾經關系公司為理由凍結了我的賬戶
這個應該直接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身的權利,沒有任何個人或者公司可以凍結或者劃扣其他人或者公司的資金!
❻ 父親轉讓監護權,母親不要怎麼辦
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作為父親不能擅自轉讓監護權,母親回也不能拒絕答承擔監護責任,另外,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可以依民法通則第十六條規定,確定監護人。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十六條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由下列人員中有監護能力的人擔任監護人: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兄、姐;
(三)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
沒有第一款、第二款規定的監護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