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李真真科研成果

李真真科研成果

發布時間:2021-07-29 13:19:29

Ⅰ 楊振寧極力推薦的天才,24歲成麻省理工博士,學成後毅然回國,是誰呢

楊振寧慧眼識英才,希望小苗盡快成長,開花結果驗證奇跡

Ⅱ 中國河南省鞏義市李真真女

因為鞏義市李真真,是個女人,她不是男人。

Ⅲ 如何管控科研活動「灰色地帶」

《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完善科研誠信管理工作機制和責任體系。從事科研活動及參與科技管理服務的各類機構要切實履行科研誠信建設的主體責任,從事科研活動和參與科技管理服務的各類人員要堅守底線、嚴格自律。學會、協會、研究會等社會團體要發揮自律自凈功能。

《意見》強調,加強科研活動全流程誠信管理。將科研誠信建設要求落實到項目指南、立項評審、過程管理、結題驗收和監督評估等科技計劃管理全過程。著力深化科研評價制度改革,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制度。「科研活動的每個環節都可能會有不端行為的出現。」在李真真看來,將科研誠信管理貫穿於科研活動的始終,不留死角,不僅懲戒踩「紅線」者,而且對處於「灰色地帶」者也形成威懾。「這樣既能夠保證科研成果的可靠性,也有利於保證『人才真的是人才』。」李真真說。來源:人民日報

Ⅳ 用 我愛你李真真,開頭寫幾句話

我認為的
愛情是兩個人
你要付出 我也是
李子樹是甜的
真理是這樣 也會有酸的啊
真理也可能不對啊

Ⅳ 學術休假的春暉計劃

盡管學術休假與中國科學家仍有距離,但是中國科學界對此並不陌生。典型事件是中國教育部於1996年設立的「春暉計劃」,即利用海外傑出人才的學術休假進行的「柔性引進」。 2000年底又增設了「春暉計劃」海外留學人才學術休假回國工作項目。
「春暉計劃」由政府部門積極推行,有著溫情的細節規定:教育部對高等學校執行海外留學人才學術休假回國工作項目提供一定數額的獎勵津貼、補助經費。受聘的海外留學人才在國內招聘高校工作期限為6個月至1年。
「春暉計劃」在作10年總結時寫道:共資助140多個留學人員團體,12000人次短期回國工作。
也許是嘗到了國外學術休假的甜頭,第一批被列入「春暉計劃」海外留學人才學術休假回國工作項目試點的高校,也可以算是國內學術休假制度的先行者。盡管相關部門沒有提出具體措施,清華大學及北京師范大學分別在2004年前後相繼提出學術休假制度。
「至少從規章制度上提出學術休假是一個教授的權益,這是一個進步!」 林傑是一位樂觀的倡議者,「學術休假一般是在工作滿6至7年之後,這時候該上的職稱也上了,要爭取更高職稱可能還需要經過幾年。所以,這時正適合休假、充電。」
哈佛大學教授何毓琦在科學網博客中講述了自己在學術休假時堅持每天和研究生散步的事例:1987年我在麻省理工學院「休假」,每天早上我特意把車停到哈佛大學,讓研究生們輪流陪我步行兩英里,走到麻省理工學院。這樣一來,我每周至少有一到兩次用一個半小時的時間來討論每個人的研究進展。
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員李真真也很推崇學術休假。目前的狀態是一些科研機構都在緊緊跟隨社會熱點或者國際熱點,導致研究人員只能考慮很實際的問題,跟著熱點走下去,沒有靜下來思考的時間。「學科積淀會越來越薄。而研究人員有時需要的僅僅是跳出慣有的思維、方法和路徑。」李真真說。
然而,學術休假仍然遠離著中國科學家。
如果以2004年部分高校高調宣布實行學術休假制度算起,至今2009年,時過5年,卻無法在國內找到一位真正享受過學術休假的人,0比「春暉計劃」的12000應是一個學界無法釋懷的比例。
資金約束?
「推行學術休假主要是資源問題。誰出錢支持這種休假?國內要執行這一制度,主要要看每個科研單位或大學能否有經濟力量支持這種休假。」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助理、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徐揚生在接受《科學新聞》采訪時說。
林傑對美國學術休假進行過深入研究,他認可美國的做法,即學術休假的經費主要應由學校承擔或者一些基金會項目的支持。林傑建議,學術休假甚至可以作為教師發展的組成部分,從教師發展的經費中拿出一部分來作為支持。
徐揚生院士提出了資金來源更廣泛的可能性。如一種可以是由「派出單位」出,另一種是由本人的科研經費支出,也可以是由「接受單位」支出。他認為比較合理的做法是派出單位出一半,另一半由本人的科研經費或「接受單位」支出。
學術休假對相關個人收入規定也不盡相同,有薪水減半、取消課時費等,總而言之,相對在崗期間,個人收入是有所下調的。
不過,收入問題並沒有引起被采訪者的過多關注,而國內實行多年的訪問學者制度,似乎也沒有因為國內機構要承擔派出學者的基本工資而受阻。
抱憾實施細則
中科院政策所在2001年前後正式提出學術休假,但是一直沒有實際演練過,這與其他許多科研院所的情況大致相同。在李真真看來,原因很簡單,就是沒有實施細則。作為一項制度要具有可操作性,學術休假不僅僅是一個研究人員離開多久的簡單問題,它需要多方面的配套措施。
西方國家學術休假的審批過程為:有此項打算的教師需預先提交一份詳細的計劃,在得到系領導和院長的同意以後,被送到分管學術休假事務的教師評價委員會討論通過,最終遞交校長和董事會審批。有些大學會對每年享受學術休假的教師數量作出限制;有些大學則遵循預算作出相應的規定。
「首要是管理部門如何考慮。如果一個單位真正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甚至可以採取強制性休假,關鍵是前期要可操作,後續要可評估。比如,一位教授打算學術休假,提交的計劃是寫本專著,他銷假時就可以用這本書作為考核對象。」李真真說。
美國芝加哥大學生態與進化學系教授龍漫遠向記者介紹:在美國,只有「終身教授」(tenured professor)才有資格享受學術休假。有了終身職位,不用參加以學期或學年為單位的短期考評,教授們自然會珍惜自己學術休假的機會,利用這段時間,為自己長遠的學術生涯作積累。他說,「一般來講美國的中青年科學家會珍惜這次機會,我沒見到過有到我們實驗室來學術休假的人偷懶。」
對於高校,師資力量能否允許也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國外高校一般採用模塊教學,即一個專業內單一的教學活動組合成不同的主題式教學單位。一個模塊通常是一個總量為4~8 學期周學時的教學單元。而國內高校教師除了科研,教學任務比較重,特別是一旦承擔了本科生的教學任務就是一個很長的教學過程,很難真正脫身一段時間去作學術交流。
「因為平時的教學任務比較重,在教務安排上也難以同時讓很多老師學術休假。我們學院一直想推行學術休假,但終因難以平衡而未能實施。」廣州大學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院長曹廣福告訴《科學新聞》。
休,還是不休?
有資格休假而沒有準備去利用這一資源的人,提到學術休假先搖頭,管理制度、配套措施、工作環境等不利因素脫口而出。
「學者自身就沒有重視學術休假!」李真真沒有絲毫猶豫地評說。
但她也認為部分教授可能並不願意學術休假,「因為涉及考評制度、學術環境等,很復雜」。
還有更多的理由使一線人員無法完成休假。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中科院科研人員分析,現在已經有一定工作年限、出成果的研究人員忙於跑課題,潛規則是一個大課題就那麼個小圈子敲定,融入這樣一個圈子十分不易。如果你離開了,不要說一年,有可能幾次缺席重要場合,都有可能被踢出一個項目的「申請游戲」。
北京師范大學退休教授黃安年曾在其科學網博客上發表《導師學術休假和研究生培養「放羊」》一文。老教授一片苦心是為了提醒校方,一定要處理好導師學術休假和別讓研究生「放羊」的關系,而對那些「放羊」過度的導師們也該有切實的整治措施才是。
李真真則認為不能休假的原因之一,是整個學術環境還沒有達到。一個研究課題,可能會因為一個重要研究者的離開造成比較大的影響。美國很多研究機構則有很好的研究團隊,彼此研究水平相當,團隊中某一個人的離去,對研究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休假還是休息?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教育學研究者Celina Sima曾對美國一所公立大學三個學年被批準的學術休假申請進行調查,發現教師們無論是對學術休假的預期還是實際的目標,都首推學術研究。
在《科學新聞》采訪過程中,國內大部分學者也認為學術休假應該是出於學術目的,而非個人放鬆。
然而在中文語境中,「休假」更多聯系著的,則是「休息」的語義。
從網上可以瀏覽到青島市發布的的《關於組織2008年專家學術休假考察活動的通知》,內容大意是:國家或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可以參加此休假考察,時間為8天,休假考察路線為雲南線(昆明、大理、麗江、玉龍雪山、香格里拉、瀘沽湖等)。
「對純休假,我持反對態度,原因是學術研究本來就是個很有彈性的工作,你某個階段想做研究,可以專心做研究,若不想做,大可以休息一下,不需要行政安排。」曹廣福說。
中國農業大學理學院教授賈貴儒認為學術休假這個名詞翻譯不準確,容易產生歧義。
徐揚生對此特別釋義了學術休假的概念,「學術休假不是『休假』,也不是因為職業生涯倦怠,而是學術發展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的。」
制度改進
盡管學術休假在西方國家已經實行百年之久,但也有諸多問題。如1991年美國羅切斯特理工學院的院長羅斯(M. Richard Rose)休假四個月為政府部門做研究。雖然他的休假是保密的,但還是被透露出去,引發爭議。學校董事會成立專門審查小組,調查結果屬實,羅斯因此辭職。上世紀90年代中期之後,越來越多的立法者對學術休假持批評態度,那些銳意改革的校董們也主張對這一制度進行審查。
「學術休假應該是所有在職教師都可以享有的基本權益。為了使這項制度達到實效,中國高校在試行學術休假時,很有必要加強休假申請與評估的環節。」林傑說。
也有些大學的學術休假制度所產生的收益並非預期那樣高。如全美有關公立大學教師及其學術休假的法律規定最完善的路易斯安那州每年用於教師學術休假的花費甚巨。但統計表明,該州大約只有59%的教師休假後返回原校。因此學生與公眾並沒有從學術休假中受益多少。
「但是國外並不是否定這一制度,而是在思考如何完善!」李真真說。

Ⅵ 把句子寫具體一李真真做事真是一絲不苟。

把句子寫具體一李真真做事真是一絲不苟。
我班的李真真同學在學校里做事真是一絲不苟讓人不得不催肥。

Ⅶ 李真真的生僻字怎麼寫

若「生僻字」指的是繁體字的話,則「李真真」三字未曾被簡化過,本身就可視作繁體字,與簡體字通用。

Ⅷ 人浮躁時怎麼辦

遇事急躁,缺乏耐心,沉不住氣,這是一種不良的情緒。這種毛病在血氣方剛的青少年朋友中較為常見。

詩人薩迪說過:」事業常成於堅忍,毀於急躁。的確如此,急躁常使我們不能冷靜地審視客觀條件而任意行事,其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事與願違,欲速則不達。

急躁與一個人的氣質和性格類型有關,一般來說,膽汁和多血質的人往往比粘液質和抑鬱質的人更易急躁。如A型性格的人有較強的緊迫感與競爭心,可見到他們整日忙忙碌碌、慌慌張張。卻常是蜻蜓點水,一掠而過,鑽不進去,沉不下去,因而效率並不見高,效果也不一定好。當然,除氣質與性格對引有一定的影響外,與一個人後天所處的環境與教育、自身的修養、認識也有較大的關系。那麼,應該怎樣克服急躁的毛病呢?

1、認識到其危害。只有充分認識到某事的危害,才可能有自覺去克服的動機與力量。在實際中,急躁的人易帶來以下不良後果:一是浮光掠影,掛一漏萬。如看書時,有的同學走馬觀花,一目十行,但事後一回憶,卻不知所雲,做作業或考試時也是錯誤百出;二是騎虎難下,使自己處於尷尬境地。有些人喜歡說起風就是雨,美其名」雷厲風行」,一旦有個或聽到個新奇的想法,就不顧自身的主客條件如何,魯莽上陣,不做冷靜的全面的利弊與可行性分析論證。其結果往往是半途而廢,不了了之,甚至讓自己下不了台;三是常感情用事,易發脾氣,出言不遜,不計後果,不顧人家的自尊心與個性特點,一味強求別人與自己保持統一,從而使人際關系難以和諧。有時好心也得不到好結果。四是給自己造成不愉快、煩躁的心理,影響身心健康。

2、要形成冷靜慎重,三思而行的習慣。要看到世界是復雜的,不可能都按我們個人的意願行事,任何一件事都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約。有時光靠」急」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反而易將事情弄糟。因此,要冷靜地思考,慎重地決策,全面地分析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耐心地處理,盡量避免一些偏差,提高辦事的效率。如果條件暫時不成熟,一是盡可能創造條件,二是耐心等待時機,三是對不具備可能性的事就改換目標或途徑,以免費力不討好。

3、適時進行自我暗示,以消除可淡化急躁心理。如,當急躁情緒出現時,就自己提醒自己:」要冷靜點,靠著心急能解決問題嗎?心急只會把事情弄糟的。」何必太心急呢?」等,也可請人在發現自己有急躁情緒又沒意識到時,及時提醒一下。從而幫助自己恢復情緒的常態,以避免急躁心理。

Ⅸ 如何進一步推進科研誠信制度化建設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李真真認為,制度作為一套規則,通過法律、法規、政策、指令、道德規范等,激勵或約束人的行為。我國科研誠信制度化建設,也要從體制機制、治理結構和價值認同出發,系統地加以考慮,提供一整套的規則。

李真真指出,目前一些科研人員對科研道德和學術規范不甚了解,或者沒有系統地學習過科研道德和學術規范的知識。《意見》提出,將科研誠信工作納入日常管理。加強經常性的科研誠信教育,有利於科研人員更為深入地了解誠信規范、理解這些規范的內涵,從而將科研誠信教育與科學實踐活動更好地結合起來。來源:人民日報

閱讀全文

與李真真科研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