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何說都江堰成就了天府之國
“天府之國”即成都平原,都江堰是秦國修建的一項很重要的水利工程。之所以大家認為都江堰成就了“天府之國”,是因為自從修了這個水利工程後,蜀地從“窮山惡水”變成了物產豐饒的“黃金”寶地。
李冰和他的兒子率一眾人等修建了都江堰,讓蜀地從“窮山惡水”發展為物產豐饒的“天府之國”,可謂功不可沒。新中國成立後,當地政府不斷修整和維護都江堰,並提高了都江堰的灌溉面積,讓兩岸百姓獲益良多。
『貳』 徐竹鳴的學術成果
其主研的國家「十五」課題《基於網路環境下,高中英語「自主、協作」學習模式的研究》獲中央電教館三等獎,省電教館二等,獎市一等獎;主研的國家「十一五」課題《手持式網路學習系統初中數學教學模式研究》獲達州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主研的《高中英語教學資源網站開發與運用研究》獲達州市政府教學成果二等獎。先後出版或發表大量教研論文,其中《政治教學需要藝術》發表在《華夏教育》2010年第1期;《淺談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吸引力》發表在《讀寫算》2010年第9期;《淺談現代教育理念下的高中政治新課教學流程》在2010年8月省級骨幹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培訓中榮獲一等獎;《從校本教研與傳統教研的比較談校本教研的有效形式》刊載在《中學校長論教育》上;《淺談當前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刊載在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的《素質教育》一書中;《心靈的天空》在四川省心理學會2007年學術大會論文評選中被評為一等獎;2008年11月作為編委參與《天府名師名校高考能力提升與訓練》編寫工作。
『叄』 天府文化的代表有哪些
川菜、蜀綉、三星堆、都江堰等;川劇變臉作為巴蜀藝術的瑰寶;三國文化能代表天府文化.魚鳧文化,寶墩文化等等。
1、川劇
川劇俗稱川戲,主要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川渝雲貴四省市的漢族地區,是融匯高腔、崑曲、胡琴(即皮黃)、彈戲(即梆子)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而成的傳統劇種。
2、川菜
川菜即四川菜餚,是中國特色傳統的四大菜系之一、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中華料理集大成者。
3、蜀綉
蜀綉,四川省成都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4、三星堆
三星堆古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分布面積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歷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范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
5、都江堰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3)天府成果擴展閱讀:
川劇是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
川劇變臉是川劇表演的特技之一,用於揭示劇中人物的內心及思想感情的變化,即把不可見、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緒和心理狀態變成可見、可感的具體形象——臉譜。川劇變臉是運用在川劇藝術中塑造人物的一種特技。是揭示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手法。
說起變臉,有必要先到川劇那裡去溯一溯源頭。川劇變臉話說清乾隆、嘉慶年間,每至逢年過節之際,在四川鄉鎮村落碼頭處林立的廟堂都會搭起戲台以作慶典,久而久之,川劇就在街頭巷尾之中漸成氣候。
清代「兩湖填四川」,為蜀地的文化帶來了諸多新元素,昆、高、胡、彈、燈,諸腔戲班匯集入巴蜀各大城中的酒肆街坊之中,生、旦、凈、末、丑同亮相於茶館的小戲台之上,日久逐漸形成共同的風格,清末時統稱"川戲",後才改稱「川劇」。
相較於川劇藝術本身的淵源和博大,變臉的技藝成形則還要歸屬於二十世紀。在這期間,變臉在戲班的對台戲中不斷摸索、演變、精化,漸漸成為川劇的一大特色。川劇的悲劇極有特色,喜劇獨樹一幟,凡是情感波折、內心激變之處,變臉皆有用武之地。
它以其怪誕猙獰的面相變化表現出人物內心不可名狀之律動,作為一種對人物內心非常獨特的表現手法,無疑大大增加了川劇本身的表現力,每及名角表演變臉,就常常釀成爆棚之患。可見,老百姓對這種極端好看的耍活兒是打心眼地認可的。
『肆』 成都是天府文化,四川是什麼文化
巴蜀文化,指四川省、重慶市的地域文化。巴文化以重慶為中心,巴人在夷城(今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境內)建立了巴國第一個首都。後活動於重慶全境、湖北西部、四川東部、陝西南部及貴州北部地區。蜀則由三個古族融合而成,後成為西周封國,傳『蜀與夏同源』及『禹興於西羌』等。含川西、陝南、滇北一帶。巴、蜀交融已是戰國之後。商至西周時,蜀人與黃河流域民族已有文化交流。
文化特點 總體上,巴蜀文化綿長久遠、神秘而燦爛,可坐享天成,亦可以行卒而生;可無為逍遙,更因刀劍而存。文化上兼容儒釋道,以道,注川人風骨;以儒,舉川人仕進;以釋,去川人彷徨;進退之間,死生契闊。
(4)天府成果擴展閱讀:
「巴蜀文化」作為學術術語提出已近50年,郭沫若、衛聚賢、顧頡剛、徐中舒、蒙文通、馮漢驥、任乃強、繆鉞、張秀熟、鄧子琴等國學大師對巴蜀古史傳說、古代歷史、民族、學術、宗教和考古等方面進行開拓性研究,取得了一批劃時代的成果。在西南地區,四川大學和重慶大學等素來是巴蜀文化研究的帶頭人,50多年來先後出版和發表了約450餘種論著,巴蜀考古也獲重大成果,三星堆遺址的發現和研究,以成都「寶墩文化」命名的古城遺址發掘,三峽古人類遺址的發現,都凝聚了川大學人的心血,1999年川大師生對三峽李家壩原始人遺址的搶救性發掘,被評為該年度「十大考古發現」。博物館4萬余件以巴蜀及西南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文物收藏,為研究工作提供了豐富的實物條件。
四川大學早在1991年即已成立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並接受邵逸夫捐款修1000餘平方的「中心」大樓。1997年開始的「211工程」,又將巴蜀文化研究列為重點建設課題。該中心與實體型研究所古籍所組合成四川大學巴蜀文化研究所,該所豐富的藏書和專職研究隊伍,為全面開展巴蜀文化研究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有中國古代史、考古學、專門史三個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為巴蜀文化高級人材培養提供了學術保障。
中國的茶文化有記載最早始西漢,源於邛崍山脈蒙山之上,被陸羽稱為西蜀茶稱聖。
『伍』 《天府數學》相比《天府前沿》哪個難
《天府數學》比較難。
《天府數學》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天府前沿》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陸』 為什麼說四川是「天府之國」
四川被稱為"天府之國"由來已久。這是由於它自身所處的獨特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環境所決定的,主要是:
1.歷史上所說的"天府之國"主要是指四川盆地,並不包括現今的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特別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後,成都平原成了"水旱從人,不知飢饉"的"天府之土",因而,成都平原成了中國歷史上農業和手工業都十分發達的地區,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糧食供給基地和賦稅的主要來源,故稱 "天府"。
2.四川盆地周圍都是崇山峻嶺,交通閉塞,古稱"四塞之國",在冷兵器時代,它具有易守難攻的特殊戰略地位,因而避免了歷史上很多次戰爭的破壞,得到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這就更有利於它社會經濟的發展。歷史上許多有眼光的戰略家,如張良、諸葛亮等都把四川當作可以立國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關中發生戰亂時,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選列四川成都避亂,當時的成都,在他們眼裡正是一片笙歌宴舞之地,當然就要被稱為 "天府之國"了。
3.巴山蜀水,風光無限
四川的地勢與中國的地勢相擬:西高東低。長江自西向東橫貫而過,黃河亦在川西北掛角而去。四川西部被稱為川西高原,是青藏高原的邊緣部分,高寒少雨,地廣人稀;東部為四川盆地,面積達16.2萬平方公里,是著名的中國四大盆地 (其他三個盆地分別是: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中最富饒多姿的一個。四川盆地的邊緣由東邊的巫山,南邊的大婁山、大涼山、西邊的邛崍山、岷山、北邊的大巴山、米倉山等連結而成。境內的河流大都從這些山地中流出匯入長江。因大巴山、巫山、大婁山界內屬古代巴國地域,以山地、丘陵為主;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為古蜀地域,四川的主要河流大都從這里經過流入長江,故歷史上習慣於把四川的山水簡稱"巴山蜀水"。
4.川西高原山地有:
大涼山,介於四川盆地與川西南山地之間,是大、小涼山的總稱,是我國東部濕潤亞熱帶氣候和西部干濕交替亞熱帶氣候的分界線,因而東西的動植物區系截然不同,東北坡產大熊貓,有大風頂自然保護區和螺髻山、瀘山等風景名勝區,又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
沙魯里山,位於甘孜、涼山州西部,是金沙江和雅礱江的天然分水嶺。主要山脈有雀兒山、索龍山、海子山、木拉山等,南北綿亘500--600公里,向南伸入雲南境內,東西寬200多公里,是四川最長、最寬的山系。這里是四川冰川、湖群最集中的地 區,僅理塘至稻城間就有400多個。被譽為"最後的香格里拉" 的亞丁自然保護區就在稻城縣境內。
大雪山,位於甘孜州東部,是大渡河和雅礱江的分水嶺,由 北向南有黨嶺山、折多山、貢嘎山、紫眉山等,南北延伸400哆公里,是橫斷山系主要山峰之一。貢嗄山主峰海拔7556米,是四川最高的山峰,被稱為 "蜀山之王",也是古冰川發育最完全的山地。著名的貢嗄山風景名勝區,海螺溝冰川公園是中外遊客嚮往之地。大雪山是四川境內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東部西部的地貌、氣候、農業和民族都有很大差別,四川西部的所謂 "關內n 和"關外"以此山為界。
岷山,位於四川西北部川甘兩省邊境,南北長500多公里。四川境內是岷山的中南段,主要山脈有紅崗山、羊拱山、鷓鴣山、雪寶頂等。岷山中高山湖泊甚多,著名的有九寨溝、黃龍牟尼溝等。另有四姑娘山風景名勝區。還有唐家河、王朗、白河、白水河等6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岷山還是岷江、涪江、白龍江 (嘉陵江上源)和黃河支流白河、黑河的分水源地。
四川西部高原山地是紅軍長征走過的地方,現大渡河邊、夾金山脊、大雪山、紅原草地、千里岷山都留下了不少紅軍長征遺跡。因此,中央在松潘川主寺修建了紅軍長征紀念碑園。這里是 "重走長征路"旅遊線路最驚險、絕妙的地段。
5.四川境內河流眾多,有大小河流近千條,主要河流水系有:
金沙江水系。金沙江是四川同西藏的界河,四川境內的流域面積有20萬平方公里,是一條峽谷型河流,水能資源約占整個長江的43%,流域內的森林蓄積量佔四川的48%。
岷江水系。岷江發源於岷山弓杠嶺和郎架嶺,全長735公里,也是長江上游最大的一條支流,都江堰以上為上游,水力資源豐富,茂縣、汶川一帶為羌族聚居區;都江堰至樂山為中游,是成都平原主要灌溉水系;樂山至宜賓為下游,以航運為主。
沱江水系。沱江又名外江、中江,因《史記》"岷山導江,東別為沱"的記述而得名,沱江上游有綿遠河、石亭江、湔江三個源頭,均發源於幾項山。
嘉陵江水系。嘉陵江古稱閬水、渝水,嘉陵一名出自陝西省西風縣的嘉陵谷。上源有白龍江、西漢水。
6.巴蜀大地 資源富集
四川是中國資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可稱為中國西部的資源大省。
7.天府之土 經濟繁榮
四川是中國經濟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尤其是成都平原,自古就是中國的糧倉。四川現代經濟發展的特點是:經濟總量指標較高,在中國尤其是西部地區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經濟總量佔西部10省、市、區總量的1/3。但四川有8000仍 多萬人口,所以人均水平仍然較低,貧困地區數量不小。 四川最突出的經濟成果是解決了哎仍多萬人的吃飯問題。糧食總產量佔中國西部10省、市、區總和的1/3以上,人均糧食佔有量保持在400公斤以上。四川還是中國經濟作物生產基地之一,農產品除滿足本省需求外,還有糧食、油料及其他經濟作物產品大量外銷,其中尤以豬肉外調約佔全國的1/3左右,一時有"川豬安天下"之說。四川的主要糧食生產基地是川西平原的溫江等23個縣,糧食總產量約佔全省的14%;棉花生產基地則是川中和川北的金堂、中江等19個縣 (市、區),其總產量佔全省的90%以上;甘蔗生產基地集中在內江、南充、攀枝花的20 余縣 (市、區),其產量佔全省70%以上;油菜生產集中在川西平原;芝麻生產集中在達州和宜賓等地;烤煙生產在涼山、宜賓;畜牧業則主要在川西高原牧區。
『柒』 鄧稼先的成果
鄧稼先(1924-1986)安徽懷寧人,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鄧稼先祖父是清代著名書法家和篆刻家,父親是著名的美學家和美術史家。「七七」事變後,全家滯留北京,16歲的鄧稼先隨姐姐赴四川江津讀完高中。1941年至1945年在西南聯大物理系學習,受業於王竹溪、鄭華熾等著名教授。1945年抗戰勝利後,鄧稼先在北京大學物理系任教。
1948年10月,鄧稼先赴美國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學物理系讀研究生,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在他取得學位後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國的輪船。回國後,鄧稼先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1958年8月調到新籌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論部主任,負責領導核武器的理論設計,隨後任研究所副所長、所長,核工業部第九研究設計院副院長、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鄧稼先又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領導並親自參與了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實驗工作。
鄧稼先和周光召合寫的《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研究總結》,是一部核武器理論設計開創性的基礎巨著,它總結了百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這部著作不僅對以後的理論設計起到指導作用,而且還是培養科研人員入門的教科書。鄧稼先對高溫高壓狀態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了培養年輕的科研人員,他還寫了電動力學、等離子體物理、球面聚心爆轟波理論等許多講義,即使在擔任院長重任以後,他還在工作之餘著手編寫「量子場論」和「群論」。
鄧稼先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為了祖國的強盛,為了國防科研事業的發展,他甘當無名英雄,默默無聞地奮鬥了數十年。他常常在關鍵時刻,不顧個人安危,出現在最危險的崗位上,充分體現了他崇高無私的奉獻精神。他在中國核武器的研製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卻鮮為人知,直到他死後,人們才知道了他的事跡。
他主要從事核物理、理論物理、中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統計物理和流體力學等方面的研究並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開始組織領導開展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從而邁開了中國獨立研究設計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組織領導並親自參與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試驗工作。1979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6年7月16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鵬前往醫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去世。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捌』 天府新區一周年有哪些成就和規劃
都還在規劃跟拆遷中
『玖』 天府新區景茂成果買房是成都戶口嗎
是成都戶口,天府新區現在戶籍地就是天府新區了,以前是屬於雙流縣。這個月才開始啟用成都市天府新區這個戶籍的。關於成都戶口方面的問題你可以在成都人事代理網上查到詳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