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質證資料由誰准備,是書面質證還是面對面質證
質證是指當事人、訴訟代理人及第三人在法庭的主持下,對當事人及第三人提出的證據就其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以及證明力的有無、大小予以說明和質辯的活動或過程。
質證資料是當事人及第三人提出的證據
質證是面對面
依據<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六條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
❷ 質證意見怎麼寫
簡單地說,就是針對對方提出的每一條支持其論點的證據,從真實性、合法性與關聯性這三個方面提出質疑的意見。書寫時應當逐條質證,否則法庭視為不予質證。
網上有很多質證意見的範文,可以參考
❸ 質證是什麼意思
所謂質證,是指當事人、訴訟代理人及第三人在法庭的主持下,對當事人及第三人提出的證據就其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以及證明力的有無、大小予以說明和質辯的活動或過程。
質證制度的意義在於,通過質證程序使審理更加公開、法院能夠正確地認定證據、保障當事人的程序權利。《證據規定》第47條規定: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由當事人質證。未經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質證不同於訴訟中的對質。對質,是指在庭審中,雙方當事人各自申請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相互之間就其對案件事實中專門問題的認識所進行的說明和質辯。對質與質證的相同點在於:兩者都是在雙方之間展開的行為;其行為都表現為對某一對象的說明和質辯;兩者都涉及案件的事實。不同的是,質證是在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第三人之間進行,而對質則是在案外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之間進行的;對質的目的是便於法院通過比較獲得對專門問題的正確認識,而質證的目的在於法院正確認定證據。
二)質證的主體
質證的主體,是指在質證過程對證據予以說明、質辯的主體。質證的主體范圍包括當事人、訴訟代理人和第三人。法院是證據認定的主體,不是質證的主體。
(三)質證的客體
質證的客體,是指質證主體質證行為的對象。質證的客體是證據,其范圍是當事人向法院提出的證據,包括根據當事人的申請由法院調查收集的證據。在質證時,根據當事人申請由法院調查收集的證據作為提出申請的一方當事人提供的證據。
法院依職權調查收集的證據不屬於質證的對象。法院應當將依職權調查收集的證據在庭審中予以出示,聽取當事人的意見,並可以就調查收集該證據的情況予以說明。當事人可以對法院就其調查收集的合法性、真實性和關聯性問題提出質疑,但不能同法院就這些問題在法庭上進行質辯。這是由法院在訴訟的中立、裁判的地位所決定的。如果法院在聽取當事人意見後,發現所收集的證據本身或收集證據的方法有問題時,應當自行撤回該證據。
(四)質證的程序
在法庭審理中,質證按照以下程序進行:(1)原告出示證據,被告、第三人與原告進行質證;(2)被告出示證據,原告、第三人與被告進行質證;(3)第三人出示證據,原告、被告與第三人進行質證。
(五)質證中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
1.當事人在證據交換過程中認可並記錄在卷的證據,無須進行質證,可以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但審判人員應當在庭審中對此說明。當事人在證據交換過程中已經認可的證據即表明當事人雙方對該證據的證明力沒有異議。
2.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或者法律規定的其他應當保密的證據,不得在開庭時公開質證。因為如果公開質證就有可能泄露國家秘密、商業秘密以及侵害個人隱私。民事訴訟法規定,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的案件不應當公開審理,而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需要注意的是,由於《證據規定》規定商業秘密的案件不得公開質證,因此即使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法院沒有準許當事人不公開審理申請的,也不能公開質證。也就是說,公開審理的案件有可能存在不公開質證的情形。不公開審理的案件,如果涉及上述三類案件的一定是不公開質證,但不公開質證並不等於不質證,不公開質證可以理解為質證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時,不得有不得接觸該國家秘密、了解該商業秘密和知曉隱私的人在場。如果質證的對方當事人屬於不得接觸該國家秘密的人時,實際上質證就無法進行。這種情況下,應當在當事人證明其屬於國家秘密時,由法院直接對該證據的效力加以認定。涉及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應當視具體情況而定。
3.對書證、物證、視聽資料進行質證時,當事人有權要求出示證據的原件或者原物。但以下兩種情況除外:(1)出示原件或者原物確有困難並經人民法院准許出示復製件或者復製品的;(2)原件或者原物已不存在,但有證據證明復製件、復製品與原件或原物一致的。要求出示證據的原件或者原物主要目的在於有效地質證證據的法律效力和證明力。
4.質證一般採取一證一質,逐個進行的方法;也可以在對方同意的情況下,對一組有關聯的證據一並予以質證。當案件有兩個以上獨立的訴訟請求的,當事人可以分別圍繞其訴訟請求逐個予以質證。法庭應當將當事人的質證情況記入筆錄,並由當事人核對後簽名或者蓋章。已經質證的證據一般不得重復質證。
❹ 被告人對法院做的書面說明是否要質證
質證,是指在法庭審理過程中,雙方當事人通過採用質疑、辯駁、對質、辯論以及其地方法證明證據效力的活動。
質證是訴訟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民事訴訟法》第66條規定:「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雙方當事人互相質證。」《民事證據規定》第47條規定:「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由當事人質證。未經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但是,我國民事訴訟法對質證的規定十分簡單,對庭審中質證問題予以規范的僅有該法第66條即「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雙方當事人互相質證。」1992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施行的《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72條亦就質證問題作了類似的規定:「證據應當在法庭出示,並經過庭審辯認、質證。」然而這些都是非常原則性的規定,並未明確質證制度的具體內容。由於立法上對質證的規范過於簡陋,未能為當事人開展質證活動提供具體的操作規程,因而不能有效地指導當事人有序地展開質證,充分發揮質證制度的功能。繼而,最高人民法院於1998年7月6日公布並於同年7月11日施行的《關於民事經濟審判方式改革問題的若干規定》對庭審階段質證的一些具體問題作出了明確規范。如該規定第12條規定:「未經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第13條規定:「補充的證據或者重新進行鑒定、勘驗的結論,必須再次開庭質證」;第15條和第8條則對再次開庭審理時的質證和質證的先後順序分別作出了規定。
這些規定進一步明確了在法庭上進行質證是證據材料產生證據能力的必備形式要件,表明了質證是民事訴訟中法定的必經程序,同時也規范了質證的對象和質證展開的次序,這無疑是我國質證制度的一種進步。盡管這樣,民事審判實踐中還是暴露出諸多的問題,這不僅體現在立法的滯後性,也體現在司法運作的無序性上。為彌補上述不足,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證據規定》對質證制度作了較為全面的規范。該規定涉及質證制度的部分共有16條,內容涵蓋了質證構成要件的各個方面。這既為人民法院有效地組織當事人進行質證活動提供了具體的操作規程,也為當事人在庭審中規范、有序地展開質證提供了必要的法定程序保障。
❺ 質證名詞解釋
質證是指當事人、訴訟代理人及第三人在法庭的主持下,對當事人及第三人提出的證據就其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以及證明力的有無、大小予以說明和質辯的活動或過程。廣義質證通常指在訴訟或仲裁活動中,一方當事人及其代理人對另一方出示的證據的合法性、與本案爭議事實的關聯性、真實性,是否有證明力,是否可以作為本案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進行的說明、評價、質疑、辯駁、對質、辯論以及用其他方法表明證據效力的活動及其過程。狹義的僅指訴訟活動中,在證據交換程序中或是在法庭審理過程中的法庭調查階段,進行的前述活動。
❻ 質證是什麼意思
質證是指當事人、訴訟代理人及第三人在法庭的主持下,對當事人及第三人提出的證據就其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以及證明力的有無、大小予以說明和質辯的活動或過程。
廣義的質證通常指在訴訟或仲裁活動中,一方當事人及其代理人對另一方出示的證據的合法性、與本案爭議事實的關聯性、真實性,是否有證明力,是否可以作為本案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進行的說明、評價、質疑、辯駁、對質、辯論以及用其他方法表明證據效力的活動及其過程。
狹義的質證僅指訴訟活動中,在證據交換程序中或在法庭審理過程中的法庭調查階段,進行的前述活動。
(6)質證書面語擴展閱讀:
所謂庭審質證,就是在庭審過程中,在審判長的主持下,由雙方當事人進行舉證和對證據進行質疑的過程。這一過程是確認案件事實的過程,是影響法官對案件事實認定的過程,也是整個案件的事實審理過程。
這一過程是確認案件事實的過程,是影響法官對案件事實認定的過程,也是整個案件的事實審理過程。
為了保證在事實審理過程中,使對自己一方當事人有利的事實得以確認,對自己一方當事人不利的事實得到合理的解釋,因此,代理律師必須在庭審前,針對案件事實進行分析,按照庭審過程可能調查的事實的順序,撰寫詳細的庭審質證提綱。
❼ 質證的質證概念
質證制度的意義在於,通過質證程序使審理更加公開、法院能夠正確地認定證據、保障當事人的程序權利。《證據規定》第47條規定: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由當事人質證。未經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質證不同於訴訟中的對質。對質,是指在庭審中,雙方當事人各自申請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相互之間就其對案件事實中專門問題的認識所進行的說明和質辯。對質與質證的相同點在於:兩者都是在雙方之間展開的行為;其行為都表現為對某一對象的說明和質辯;兩者都涉及案件的事實。不同的是,質證是在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第三人之間進行,而對質則是在案外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之間進行的;對質的目的是便於法院通過比較獲得對專門問題的正確認識,而質證的目的在於法院正確認定證據。
❽ 質證應該是以當庭質證為准還是書面記錄為准
原則上是以當庭質證為准,對方同意書面質證的,也可以書面質證一下。
❾ [轉載]如何對證人證言進行質證
證人證言,是各類案件中經常遇到的證據。證人證言,量大而廣,真偽難辨。只有經過法庭質證,證明案件真實情況,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由於證人在作證時接受到主觀心態的支配,其在感知案件的事實時也受到主觀、客觀條件的影響,因此,判斷證人證言的客觀真實就很重要了。 一、我國法律關於證人的相關規定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七十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提交書面證言。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五十八條規定:審判人員和當事人可以對證人進行詢問。證人不得旁聽法庭審理;詢問證人時,其他證人不得在場。人民法院認為有必要的,可以讓證人進行對質。第五十九條鑒定人應當出庭接受當事人質詢。鑒定人確因特殊原因無法出庭的,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書面答復當事人的質詢。第六十條經法庭許可,當事人可以向證人、鑒定人、勘驗人發問。詢問證人、鑒定人、勘驗人不得使用威脅、侮辱及不適當引導證人的言語和方式。第五十三條 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為證人。待證事實與其年齡、智力狀況或者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作為證人。 二、對證人證言質詢 1、對到庭證人證言的質證(律師對證人證言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質證) a、證人與當事人之間的關系; b、證人的主觀能力。如感知力、記憶力、表達力等; c、證人的基本情況; d、證人證言的來源及合法性; e、證人感知案件事實時的環境和條件; f、證言的內容及要證明的問題; g、證人前後的證言是否矛盾; h、證言與其他證據的相互印證及其因果關系 2、對證人證詞的質證,即是對法庭上宣讀的未到庭的證人證言的質證 a、證詞形成的時間、地點和環境; b、證詞的來源; c、證人與當事人之間的關系; d、證人的基本情況; e、證人的主觀能力。如理解力、記憶力、表達能力、感覺能力等; f、證詞的內容及要證明的問題; g、證詞的真偽; h、證詞與其他證據的相互印證及其因果關系; i、證人未能出庭的原因;(是否符合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七十條的規定) J、必要時,要求當庭質證,或提出不可信的意見 律師對證人證言質證後,應結合有關案件材料,評價證人證言,發表是否可信的意見,並闡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