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近來成果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藝術研究院受文化部委託,承擔著中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具體組織工作,為我國連續3次申報的4個項目都得以成功入選發揮了積極而重要的作用。中國也由此成為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數量最多的國家。
中國藝術研究院在組織申報工作中表現出的學術水平和工作態度,贏得了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內的國際社會的普遍贊揚。2003年初,文化部與財政部聯合國家民委和中國文聯等單位,啟動實施「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之後,也將負責具體工作的「國家中心」,設在了中國藝術研究院。國家中心在保護工程的實施過程承擔了試點單位確定的論證、人才培訓等大量工作。中國藝術研究院注重國際學術界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和經驗的交流,並分別於2002年、2003年和2004年成功主辦了三次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並以敏銳的眼光和高度的責任感,創造性地將學術界普遍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以人為本」的原則付諸於實際工作之中,於2005年聘任了首批30位民間藝術創作研究員,不僅有效地提升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社會影響力,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辟了新的途徑。
與此同時,中國藝術研究院還著眼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理論研究工作,承擔著大批國家級、部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等重點課題項目。特別是近一年來,中國藝術研究院全程參與了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建立工作、承辦了我國第一個全面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果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全面介入我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活動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活動的策劃、組織、實施、宣傳等工作,為順利實現文化遺產日活動的既定目標發揮了重要作用。
B. 試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
1.從根源上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集團或個人的創造,面向該集團並世代流傳,它反映了這個團體的期望,是代表這個團體文化和社會個性的恰當的表達形式」。由此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反映了民眾集體生活,並長期得以流傳的人類文化活動及其成果,因而具有不容忽視的歷史文化價值。尤其重要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民間的、口傳的、野史的、活態的歷史文化價值,可以彌補官方歷史之類正史典籍的不足、遺漏或諱飾,有助於人們更真實、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去認識已逝的歷史及文化。
當今世界面臨著喪失文化多樣性的嚴重威脅,例如1970年代全世界還通用8000多種語言,但是現在僅存6000多種,而且這其中還有許多少數民族語言在互聯網和現代通訊工具的沖擊下正處於快速消亡中。這再次提醒我們一定要深刻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傳承價值中的文化多樣性價值,充分重視保護文化多樣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大意義。
2.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深深蘊藏著所屬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質,這些在長期的生產勞動、生活實踐中積淀而成的民族精神,是世代相傳沉積下來的民族的思想精髓、文化理念,是包括了民族的價值觀念、心理結構、氣質情感等在內的群體意識、群體精神,是民族的靈魂、民族文化的本質和核心。因此在當今全球一體化的潛在威脅下,確保民族特性、民族精神的代代相傳,就是每一個民族無法迴避的重要任務,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文化傳遞和保存的生動有效的手段、工具和載體,能夠很好地將民族精神等文化信息傳遞到每一個人、每一代人這些活生生的載體上,從而造就一個有獨特文化個性和崇高民族精神的偉大民族。
C.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和如何保護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就是保護傳統文化,保護的方法就是大力宣傳,並且和經濟掛鉤!
D. 黃驊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及現狀
黃驊面花誕生在黃驊北部楊二庄一帶,距今已有200年的歷史。黃驊市文化館的工作人員介紹說,古代黃驊北部土地貧瘠,小麥產量很低,人們生活清苦。每逢年節,人們沒什麼物品相送,就把不多的小麥磨成麵粉,蒸成壽桃、鯉魚等面花送給親戚朋友,圖個吉利。這樣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風俗習慣,加之面花相比饅頭等口感較好,就被人們逐漸接受,形成獨特的飲食文化。但由於面花製作費時費力,「身影」漸漸模糊。為了保護這項飲食文化,黃驊面花在2009年申請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黃驊的麵食向來有名,其中最典型的小吃是面花與吊爐燒餅。面花似乎不算小吃,而是黃驊最有特色的一種儀式感麵食。十里八鄉的婚喪嫁娶、紅白喜事、過年過壽,飯桌上必然少不了的吃食就是面花。
所謂面花,其實就是把面放到特製的木模子中,在面上刻出花紋,然後上鍋蒸熟。上桌前,總要點上紅點,以示喜慶。做面花不是個簡單的活計,和面的軟硬很有講究,面需要硬面,這樣做出來的面花口感才結實。而蒸面花需要在下面墊上麥秸,如果沒有麥秸也不會有獨特的香味。面花口感很韌,細細咀嚼,有天然的麥香,還有微微的香甜。
E.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歷程
雖然早在18和19世紀時,就有一些語言學者、民俗學家及其他人曾試圖記載世界上的口頭文化傳統,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卻是一個相對較新的詞彙,其概念提出的時間並不長。
20世紀50年代,日本開始了保護國粹的計劃,承認傳統藝術大師精湛的技藝,而且還將「戲曲、音樂、傳統工藝技術及其他無形的文化資產中,歷史價值較高者」,列為 「無形文化財」,並以法律形式實行保護措施。
[ 相關詳細內容請參閱【無形文化遺產】 ]
之後,類似的保護計劃也在韓國、菲律賓、泰國、美國和法國相繼展開。然而在西方,法理學家把知識產權被視為一種資產,他們把版權和專利定義為將智慧加以物化。但是,那些集體的文化創造卻因沒有文字記載或記錄,對其價值的檢定存在著許多的問題,這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為國際認可遲緩的原因。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7屆大會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分開定義了「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但是,隨著保護文化遺產和自然工作的深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疏漏卻漸漸暴露,進而推動了人們要求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廣泛思考。專家們隨即召開會議,各種建議紛紛推出,技術研討活動連續不斷,在此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1989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5屆大會通過了《保護民間創作(或譯傳統民間文化)建議書》(Recommandation sur la sauvegarde de la culture traditionnelle et populaire),建議要求各會員國充分意識到大量包含豐富的文化特性和各地民族文化淵源的口頭遺產正面臨消失的危險,應當採取法律手段和一切必要措施,對那些容易受到嚴重威脅的遺產進行必要的鑒別、維護、傳播、保護和宣傳。同時,告誡遺產國政府及遺產的擁有者,重視遺產的重要價值,擬定保護措施。建議在最後的一章關於促進國際合作的條文中指出,會員國要對那些民眾或社團的具有象徵性精神價值的遺產給予更大的關注。
不過這個建議案並沒有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而是以「民間傳統文化」來代指「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patrimoine culturel immatériel)這個概念的提出,在文化遺產的概念史上,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雖然它最早於1982年就出現在Unesco的文件中[註:在世界遺產委員會1982年的墨西哥會議(即「世界文化政策會議」)的文件中,第一次出現「非物質遺產(patrimoine immatériel)」的概念。參見Le patrimoine culturel immatériel, Babel, p.26],但對它的體系性的表述,卻遲至世紀之交才真正問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7年11月第29次全體會議上通過一項關於建立一個國際鑒別的決議,這個決議稱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傑作」 (Proclamation des chefs-d』oeuvre patrimoine oral et immatériel de l』humanité );於2001年,首次公布了第一批共19件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的傑作(其中包括中國的崑曲);然後在前二者基礎上,熔鑄為一個新的公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Convention pour la sauvegarde patrimoine culturel immatériel),並在2003年10月17日,於第32屆大會閉幕前得以通過。
F.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
根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第七條規定,申報項目須提出切實可行的十年保護計劃,並承諾採取相應的具體措施,進行切實保護。這些措施主要包括:
(1)建檔:通過搜集、記錄、分類、編目等方式,為申報項目建立完整的檔案;
(2)保存: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手段,對保護對象進行真實、全面、系統的記錄,並積極搜集有關實物資料,選定有關機構妥善保存並合理利用;
(3)傳承:通過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等途徑,使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後繼有人,能夠繼續作為活的文化傳統在相關社區尤其是青少年當中得到繼承和發揚;
(4)傳播:利用節日活動、展覽、觀摩、培訓、專業性研討等形式,通過大眾傳媒和互聯網的宣傳,加深公眾對該項遺產的了解和認識,促進社會共享;
(5)保護:採取切實可行的具體措施,以保證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智力成果得到保存、傳承和發展,保護該項遺產的傳承人(團體)對其世代相傳的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所享有的權益,尤其要防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誤解、歪曲或濫用。
G. 改病句:集中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藝術成果。
成分殘缺
在哪裡展示,什麼時候
在最前面加上今天在博物館
修改為:
今天在博物館集中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藝術成果。
H. 為什麼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連結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系國家統一的基礎。保護和利用好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是國家在21世紀初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文化普查,是掌握全國及各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狀況和了解民情民心的重要手段。普查所得的資料和數據,作為全面分析國情的重要資料之一,是國家或地區主管機構制定文化政策乃至制定國策的重要依據。
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又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地保護,對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搶救的基礎。因此,根據國務院統一部署,對全國各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進行的普查,無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還是對國情的調查,都具有重要意義。
(8)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擴展閱讀:
凡具有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均在普查和保護之列。
主要包括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美術、戲曲、曲藝、雜技、民間手工技藝、生產商貿習俗(包括農業、林業、漁業、畜牧業、商貿、副業等)、消費習俗、人生禮俗、歲時節令、民間信仰、民間知識、傳統體育與競技和傳統醫葯等類別。
非遺」,都有著濃厚的文以化人的禮樂作用,大部分是先輩在勞動、生活中產生的對憂樂、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與態度的表達,是滿足人的自然需求、社會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態文化。其實用性,是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