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華中科技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系的院系成果
電信系十分重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工作,注重教學改革,並取得了突出成果:《電子技術基礎》教材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電信學科大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設計能力培養研究與實踐》教改項目榮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數字語音處理》榮獲電子部優秀教材一等獎;《電子線路實驗》、《微機原理實驗》、《電子技術基礎》等課程榮獲湖北省優質課程稱號;電信系《電子技術基礎》、《電子線路設計與測試》、《通信電子線路》三門課程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
電信系學生人數眾多,人才培養碩果累累,有多名學子在國內外重大競賽中榮獲特等獎、一等獎。該系學生在參賽的歷屆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中均獲全國一等獎。 2002年又獲多項獎勵:《電子技術基礎》、《電子線路設計、實驗、測試》分獲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二等獎;獲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一等獎1個,全國大學生數模競賽一等獎3個,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特等獎1個,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2002年度中國溫度感測器設計大賽」冠軍,校大學生科技節總分第一名,第6次捧回冠軍杯。校大學生文化節多項一、二等獎。
1996年,由電信系和電子部54所共同研製的EIM—601大容量局用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獲電子工業部科技進步特等獎。
『貳』 關於華科
名聲不好還是內因和外因。
內因:1,學校宣傳做得很差很差,不是說廣告啊什麼的,而是,學校真的很不會公關。像新當選的江蘇省常委弘強女士就是華科畢業的,但報紙上的報道卻沒有「畢業於華中工學院(華科)」這樣的字眼。清華大學和浙江大學機械學院院長就是華科畢業的,這個知道的人多麼?
究其原因,還是學校太低調務實了。培養出了現在全國第六的新聞學院,但幾乎沒有文科生知道;擁有華中地區最厲害的日語專業也沒有人知道;社會學已經能夠和武大分庭抗禮了也沒人知道;教育學已經讓華師感受到壓力了也沒人知道……(不止外界人士不知道,連學校的理工科學生也覺得自己學校的文科很差很差,其實,學校的文科專業實力在理工科院校是僅次於清華和浙大的)
這還是源於學校宣傳工作做的不好,可能是由於老一輩華工人真的沒有意識到宣傳工作的重要性吧。
2,就是學校的教育有問題,學生都有很扎實的專業實力,在全國各個大學生比賽上拿獎拿到手軟;但是,沒有一個學生會大方地向外界宣布自己曾經獲過什麼什麼獎項,別人不問,他們不會說。這樣也許是低調不求虛名,但是這樣對學校的發展真的不好。而且學校官網上說學生得獎的新聞很少,因為我曾經在記者團干過,記者團的人說,誰大賽獲獎不是重點要報道的,如果重點報道的話我們記者團估計得累死。(P.S華科記者團被譽為中國大學生第一記者團,團友遍布全國各大媒體,這個也應該沒人知道吧?)
3,學校太重視理工科,學校的名譽當然很大一部分靠的是理工科,但是我要說的是,這個社會關注自然科學的人遠遠多於關注人文社科的,你在自然科學取得的成就很少有人關注,除非成就具有創世紀的轟動,就像南京大學一樣,南京大學的自然科學成就多的讓其他名校汗顏,但是走在人們視野最前沿的高校中卻很少有南大的名字(我個人是非常喜歡南大的,低調卻不低沉),因為南大的社會科學相較復旦北大人大清華就很一般了。
外因,我向來不喜歡找外因,因為我清楚,我知道的外因大家都知道。
華科是新生學校,新生事物的崛起自然會受到各個傳統權勢的阻攔。不過,我們不怕這些打壓,因為我們有的是實力,有的是進步空間。
明眼人都明白在那詆毀華科的人都是什麼樣的人,所以我們不解釋。
另外回一樓一些話:
1,我知道你也是很敬仰浙江大學的,但是我要說的是,浙大的合並也受到了很多非議,你說浙大享受合並的成果,這樣不好,不止浙大的同學不高興,連我也不高興。連我們校長根叔都說了,我們趕上浙大上交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浙大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2,中科大的問題,我以前混中科大的貼吧,貼吧里雖然有非議華科的帖子,但是裡面的留言都是很理智的,很多人都指責發帖的人不是中科大的人。後來有這樣的貼吧主就刪。另外我想說,網路貼吧,華科吧的友情貼吧裡面,只有中科大是武漢外的高校的,說明一點,中科大的學生尊重我們,那麼,我們更應該尊重中科大,因為,他們也是我們永遠學習的對象。
3,你說,朱九思校長離任後學校就走上了停滯不前的道路,這錯了,學校發展的很好,在社會上受到什麼非議我不管,但是我們「學在華工」的名聲一直保持著,而且很好地保持著,一些畢業的學長也會說華科學風沒有以前好,那是因為他們帶了有色眼鏡看我們了,我們自我問心無愧。
另外回樓主,別管別人怎麼說,只要你好好學習,在某天成功了別忘了說自己來自於最溫暖的最團結最有人情味的華科就行了。
『叄』 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的主要成果
1.萬有引力常數G的精確測量
採用精密扭秤周期法完成牛頓萬有引力常數G的測量(分別被命名為HUST99和HUST09,Phys. Rev. D 1999; Phys. Rev. Lett. 2009),最新的測G相對精度達到26ppm,是國際上精度優於50ppm的五個結果之一,也是採用扭秤周期法測G的最高精度的G值。測量結果被國際物理學基本常數委員會推薦的1998、2002和2006年的CODATA值所採用,該項研究成果分別獲得2000年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和2003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2.扭秤調制技術與光子靜質量的研究
提出並實現了光子靜止質量的上限旋轉扭秤調製法實驗檢驗,這一方案不僅克服了美國學者Lakes採用的靜態扭秤光子靜止質量實驗方案中宇宙磁場矢勢與扭秤檢驗質量的磁矩方向的不確定性問題,而且有效抑制了環境雜訊的影響。完成的實驗給出光子靜止質量上限為1.5×10g(Phys. Rev. Lett. 2003; Phys. Lett. A 2006),該實驗結果將目前國際上光子靜止質量的上限提高一個多數量級。實驗結果於2004年和2006年兩次被國際基本粒子數據組(Particle Data Group)收錄。該項研究成果獲2006年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和2008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3.扭秤雙調製法檢驗亞毫米范圍牛頓反平方定律
採用精密扭秤測量兩平行極板之間水平方向的非牛頓引力,實驗結果表明我們設計的精密扭秤的力矩解析度達到5×10Nm。在95%的置信水平下,我們的實驗結果驗證了牛頓反平方定律在作用程大於66μm范圍內的正確性;否定了弱電統一破缺能量標度為1TeV時在亞毫米范圍可能存在兩個額外空間維度的ADD理論預言,並給出若存在兩個額外空間維度則能量標度應大於2.8TeV,對應的尺度必須小於47μm的結論(Phys. Rev. Lett. 2007)。
4.空間加速度計研究
研製的空間簧片加速度計已於2006年9月9日搭載「實踐8號」育種衛星開展飛行試驗,該飛行試驗不僅驗證了該加速度計的性能指標,而且測量了航天器的變軌等運動參數、微重力水平、低頻運動模式等,滿足了用戶需求,取得了圓滿成功。開展了高精度靜電懸浮加速度計研究,提出並利用扭擺懸掛法開展靜電懸浮加速度計的地面性能測試,地面測試結果表明該加速度計解析度達到了項目預期指標,已得到相關部門的高度肯定,目前已完成了工程樣機的製作,正在開展其測試工作。
『肆』 清華大學與華中科技大學哪個好
清華大學比較好,師資力量比較雄厚,下面是清華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的各方面對比介紹:
一、師資力量:
1、清華大學:學校有教師3485人,其中45歲以下青年教師1743人。教師中具有正高級職務的1381人,具有副高級職務的1648人。
2、華中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有專任教師3600餘人,其中教授1300餘人,副教授1400餘人;教師中有院士18人。
二、教學建設:
1、清華大學:有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低維量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精密測試技術及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集成光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2、華中科技大學:學校已建有9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28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和300餘個校外實習實踐基地。
三、科研成果:
1、清華大學: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立項29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4項,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基礎研究專項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我校立項604項。
2、華中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獲國家科技獎勵成果12項,教育部科技獎勵成果8項。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清華大學、網路—華中科技大學
『伍』 華中科技大學有哪些比較厲害的人物
說一說我說知道的吧
第一個是我們院的崔昆院士;崔昆院士真的是為材料和專金屬做出了巨大貢屬獻,他和夫人的故事我們學生之間也一直流傳著,崔昆院士自己生活並不富裕,但他和夫人自掏腰包建立了獎勵家庭貧困學生和新生的獎學金基金卻一直延續著,並且把財產也捐給了組織,我們都很尊敬並佩服崔院士。
第三個是張小龍,微信之父,產品之神啦。每天用的微信就是他的產品。據說原本在學校的時候就已經是個大神了。佩服佩服!!
還有pptv的姚欣,qq寵物的汪海兵等等。甚至還有《願得一人心》的李行亮和正在參加創造營的李昀銳。
其實我科並不缺少各種各樣的人才,還有很多更多的專業頂尖人才因為鑽研學術所以在自己方向有名但不被媒體所知。希望我也能加倍努力,有一天和各位大佬一樣棒!!!!
『陸』 華科能源學院比較牛的導師
能源學院現在最強的還是工程熱物理方向,實力夠強的話還是建議你來工熱這邊。現在最強的應該是羅小兵教授,他們的產業化做得很好。學院很多老師同學都知道。
『柒』 華中科技大學有哪些厲害的人物
就我現在想到的,老師和同學都有吧。
老師的話,最有名的應該就是華科的四大才子了吧。畢竟也是擁有網路詞條的一個組合了哈哈哈
這門課程是由十個不同的老師講授的,每個老師都是學校內能夠獨當一面的名師,包括的我們的新校長,也包括尹平老師。
尹平老師在那節課上講的是武漢這種城市的革命回憶。尹平老師可是說是滿足了我對大學學者的所有幻想,知識淵博,旁徵博引,觀點獨立明確,理性透徹。那節課後,我深刻的明白了什麼是才子。也只有這樣的人,才會讓同學們真正的喜歡上他的課。
『捌』 激光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華中科技大學)的項目成果
十五年來,實驗室共承擔科研課題156項,其中國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關項目16項,「863」課題7項,攀登計劃1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30項,國防科工委及教育部課題32項,國際合作項目5項。主要獲獎成果有:「氣動窗口」獲保加利亞世界青年發明成果展覽會金獎,「針板式萬瓦橫流CO2激光器」和「高功率CO2激光技術」 分別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約束放電激勵千瓦級CO2激光器」國家發明四等獎,「高功率CO2激光器及加工機」、 「12V-重180柴油機缸套外壁的激光熱處理」、「多聯齒輪激光焊接」、「大型軋輥激光刻花裝備」分別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高功率CO2激光圓偏振鏡及高反射鏡」和「1500W縱流CO2激光器」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硬質合金與碳素鋼的激光焊接」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千瓦無氦CO2激光器」和「實用針板式2KW CO2激光器」獲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共獲專利11個,發表論文800餘篇,出版專著和教材8本。
『玖』 華中科技大學和中山大學,哪個更好
華中科技大學和中山大學都好。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都是實力比較強的地方性名校,而且這兩所高校的辦學規模都特別龐大(全國前幾位),在辦學層次、錄取分數、總量數據都具有很強的可比性。
1、院系設置
華中科技大學根據2020年3月學校官網顯示,華中科技大學下設46個院系,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0大學科門類,設有103個本科專業。
中山大學據2020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廣州校區有35個學院(系、部),珠海校區有18個學院(系),深圳校區有10個學院。
2、師資力量
華中科技大學截至2019年11月,華中科技大學有專任教師3400餘人,其中教授1200餘人,副教授1400餘人。
中山大學截至2019年11月,中山大學有專任教師4028人,其中博士生導師2687人,具有正高級職稱1655人,具有副高職稱1643人。
(9)華科成果處擴展閱讀
華中科技大學學校前身是1952年創辦的華中工學院、1907年建立的上海德文醫學堂和1898年建立的湖北工藝學堂。歷經傳承與發展,2000年由原華中理工大學、同濟醫科大學、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合並成立。
截至2019年11月,華中科技大學校園佔地7000餘畝,綠化覆蓋率72%;有專任教師3400餘人,其中教授1200餘人,副教授1400餘人;
教師中有院士18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73人;設有103個本科專業,45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1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8個,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7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5個。
『拾』 華中科技大學橫向處是做什麼的
華中科技大學 科學技術發展院 橫向開發與科技合作處
處 長:夏向東
副處長:何保華
科學技術發展院是主管學校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工作的職能部門。在校黨委和校行政領導下,科學技術發展院把服務廣大教師,提升創新能力,促進科技發展,做好社會服務作為科技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屬,認真貫徹落科學發展觀和國家有關科技政策方針,面向國家、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依託院系和廣大教師,緊密圍繞「基地、項目、人才、成果、機制」開展工作,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主要職責如下:
1.研究和制定學校科技發展規劃和科技政策;制定和修訂科技管理辦法,組織實施有關學校科技激勵與制約措施。
2.負責基礎研究與國際合作研究項目的組織與管理。
3.負責高新技術研究與產業化項目的組織與管理。
4.負責科技開發與橫向科技協作項目的組織與管理。
5.負責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的組織與管理。
6.負責醫學類科研項目的組織與管理。
7.負責學校知識產權與科技成果的管理。
8.負責學校科研基地建設與學校科研基金的管理。
9.負責重要學術活動、學術期刊及掛靠學會的管理。
10.負責學校科研經費的管理,編制科技統計報表等。
11.協助、配合其他職能部門做好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