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生物科技成果

生物科技成果

發布時間:2020-12-18 04:03:03

1. 生物科學技術的最新權威科技成果

2013年12月,FDA批准了首個高通量DNA測序儀,這種儀器可以幫助人們快速有效的測序人類DNA,用於遺傳學回檢測、醫學診斷和答個性化的葯物治療。在這一審批過程中,研究者們首次使用了一組人類標准基因型的參考數據集。這些標准基因型由美國國家標准技術研究所NIST和瓶中基因組聯盟(Genome in a Bottle)共同建立。

2. 現代生物科技成果有哪些,對生產生活有什麼作用

近些年來,以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為代表的現代生物技術發展迅猛,並日益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所謂生物技術(Biotechnology)是指「用活的生物體(或生物體的物質)來改進產品、改良植物和動物,或為特殊用途而培養微生物的技術」.生物工程則是生物技術的統稱,是指運用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遺傳學等原理與生化工程相結合,來改造或重新創造設計細胞的遺傳物質、培育出新品種,以工業規模利用現有生物體系,以生物化學過程來製造工業產品.簡言之,就是將活的生物體、生命體系或生命過程產業化的過程.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生物電子工程、生物反應器、滅菌技術以及新興的蛋白質工程等,其中,基因工程是現代生物工程的核心.基因工程(或稱遺傳工程、基因重組技術)就是將不同生物的基因在體外剪切組合,並和載體(質粒、噬菌體、病毒)的DNA連接,然後轉入微生物或細胞內,進行克隆,並使轉入的基因在細胞或微生物內表達,產生所需要的蛋白質.有60%以上的生物技術成果集中應用於醫葯產業,用以開發特色新葯或對傳統醫葯進行改良,由此引起了醫葯產業的重大變革,生物制葯也得以迅速發展.生物制葯就是把生物工程技術應用到葯物製造領域的過程,其中最為主要的是基因工程方法.即利用克隆技術和組織培養技術,對DNA進行切割、插入、連接和重組,從而獲得生物醫葯製品.生物葯品是以微生物、寄生蟲、動物毒素、生物組織為起始材料,採用生物學工藝或分離純化技術制備,並以生物學技術和分析技術控制中間產物和成品質量而製成的生物活化制劑,包括菌苗、疫苗、毒素、類毒素、血清、血液製品、免疫制劑、細胞因子、抗原、單克隆抗體及基因工程產品(DNA重組產品、體外診斷試劑)等.人類已研製開發並進入臨床應用階段的生物葯品,根據其用途不同可分為三大類:基因工程葯物、生物疫苗和生物診斷試劑.這些產品在診斷、預防、控制乃至消滅傳染病,保護人類健康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1]一般新的生物產品的開發必須經過(1)實驗室研究(生產工藝路線探索和質量控制標準的建立);(2)臨床前研究(葯理、毒理、葯效等動物實驗);(3)保健食品需經過試驗產品的安全性試驗;(4)而葯品則需經過一期臨床試驗(用健康志願者試驗葯品的安全性)、二期臨床試驗(小規模臨床葯效學研究)、三期臨床試驗(大規模臨床葯效學研究)等五個階段的研究工作,才有可能被批准進行試生產.葯品還必須在試生產一年後,再上報質量穩定性和進一步擴大規模的臨床試驗結果,才能申報正式的生產批文.

3. 當前生物科技的最新發展成果

http://tech.sina.com.cn/other/2004-08-09/1749401094.shtml

4. 微觀生物學可以弄出什麼科技成果

你問微觀生物學可以弄出什麼科技成果?就拿星官病毒來說,就是通過微生物檢測,檢測到病毒,對於防治和控制性關病毒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5. 誰知道當前最新生物科技成就

2000年
世界
一,科學家公布人類基因組"工作框架圖"
二,美研製出最先進的量子計算機和生物計算機
六,科學家發現存活了2.5億年的細菌
七,法國實施基因療法首獲成功
八,艾滋病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科學家在實驗室中發現了兩種能遏制整合酶運動的物質—二酮酸抑制劑的化合物家族成員.試驗表明,它們能阻止艾滋病毒遺傳物質與人體白細胞遺傳物質相結合.
九,美科學家研製出分子開關
我國
一,袁隆平主持超級雜交稻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二,在世界上率先破譯對蝦病毒遺傳密碼
四,上海有機化學所率先合成高活性抗癌物質
八,在世界上首次完成生物制氫中試研究
九,我國在世界上首創電磁式生物晶元
2001年
世界
二.科學家發現RNA(核糖核酸)多才藝.
它不僅是遺傳物質的信使,還能執行其他工作.例如,1.科學家去年發現一些RNA小片段能夠使植物基因處於關閉狀態.2.今年又在老鼠和人身上發現了類似的"RNA干擾"現象.3.細胞生物學家還發現信使RNA是如何拼接在一起的,而信使RNA是DNA信息和蛋白質信息之間的生化連接.
四."人類基因組計劃"同時公布進一步完善後的人類基因組圖,提前完成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另外,還有60多種生物的基因組在2001年被測定.
六.科學家在發育中的神經系統里發現了分子信號如何誘導和壓制神經軸突的生長,這將有助於科學家找到修復受損成年神經的方法.
七.一種新的抗癌葯物,特效"智能炸彈"出現,專門對付致癌的明確生化缺陷.該葯能抑制與某種白血病有關的缺陷酶.
我國
二,人類基因組"中國卷"率先繪制完成
"中國卷"完成圖的覆蓋率從90%提高到100%,准確率從99%提高到99.99%.
三,我國首次獨立完成水稻基因組"工作框架圖"和資料庫
四,我國建成世界上最大種質資源庫.
保存種質資源數量處於世界第一,長期貯存的種子數量達到33萬多份.
六,科學家成功直接觀察分子內部結構
七,我國早期生命研究獲重要成果
《中國澄江化石庫中發現新的後口動物門》,並將這一奇特的絕滅類群命名為"古蟲動物門".這是《自然》雜志近年來第6次公布舒德乾等在"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研究這一重大前沿領域的系列性科學發現,為全面,准確揭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屬性和力度提供了可靠證據.
十,我國創世界棉花單產"三連冠"
2002年
世界
1."小分子核糖核酸( micro-RNA)"被列
為今年最重要的新發現.
3.水稻和蚊子等基因組測序工作完成;
7.發現有助於實現人體生物鍾調節的新型光敏細胞;
9.開發出拍攝細胞三維圖像的新技術;
我國
1.中國科學家率先繪制出水稻基因組精細圖和水稻第四號染色體精確測序圖.
7.浙江省農科院培育出世界上含油量最高的油菜新品系.
9.北京大學醫學部科學家初步揭開人類細胞衰老之謎.
2003年
世界
二,世界衛生組織正式確認冠狀病毒的一個變種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體.科學家還完成了"非典"病毒基因組測序.
三,多國科學家相繼破譯人類第十四號,七號,六號和Y染色體.
六,世界第一個修補大腦的晶元問世(美國).
八,幹細胞研究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進展.美國科學家首次對人類胚胎幹細胞完成了基因工程操作,在幹細胞應用於醫療研究上前進了一大步;日本科學家用猴子胚胎幹細胞成功生成血管和神經,大大拓寬了再生醫療的前景,日本科學家還首次培育出人體胚胎幹細胞;法國科學家首次用胚胎幹細胞培育出生殖細胞;澳大利亞科學家首次用胚胎幹細胞培育出肺細胞;中國科學家首次將人類皮膚細胞與兔子卵細胞融合,培植出人類胚胎幹細胞;美國科學家發現鼠的胚胎幹細胞在培養皿中既能發育成精子也能發育成卵子,新發現對研究生殖細胞發育和某些不育症也許會有幫助.
我國
二.科學家揭示出水稻高產的分子奧秘和超級雜交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超級雜交水稻示範田平均畝產達800多公斤.
三.抗擊非典科研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果;
十.發現長著4個翅膀的恐龍,為鳥類飛行起源於樹棲動物,經歷了一個滑翔階段的假說提供了關鍵性證據.
2004年
世界
4.韓,美科學家首次利用克隆技術獲得人類胚胎幹細胞;
9.法艾滋病病毒抗體研究獲得重要進展;
10.以,美科學家研製成能夠停止或暫停的分子馬達.
我國
8.我國科學家破解膜蛋白晶體結構難題;

6. 國健菁華在生物科技領域有什麼重大研發成果嗎

國健菁華在生物科研方面所獲得的成就碩果累累,申請了多項發明專利,包括「一種恢內復間充質容幹細胞全能性的方法」;「一種從組織中高效分離間充質幹細胞的方法」;「一種消除皮膚妊娠紋的幹細胞提取物」;「人工毛囊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一種美白抗衰老的美容液組合物芮夫因及其制備方法」等

7. 最新生物科技成果

吉林:國際上首次分離成功人參抗病基因

人參抗病基因首次在吉林農業大學分離成功。這也是國際上首次分離成功的人參抗病基因,該研究成果為AM真菌在人參銹腐病生物防治上的應用及人參銹腐病的分子病理學研究奠定了基礎,研究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由吉林農業大學承擔的吉林省科技發展計劃應用基礎研究項目「叢枝菌根真菌誘導人參抗/耐銹腐病的作用與機制研究(合同編號:20030553-1)」日前通過專家鑒定。

利用AM真菌作為生物農葯控制植物病害,尤其是土傳真菌和線蟲病害的發生和發展已得到目前農業科學界的廣泛認同。該項目通過研究5種AM真菌與人參銹腐菌之間的相互作用,發現Glomus fasciculatum能顯著地抑制人參銹腐病的發生和發展。項目分析了AM真菌誘導人參抗/耐銹腐病過程中幾種酶活性的變化,發現幾丁質酶和PAL酶在AM真菌誘導人參抗/耐銹腐病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的解決人參的連作病害(Repeat disease)問題。

據了解,這次分離出的人參抗病基因為ClassIII幾丁質酶基因(基因銀行注冊號為DQ532359),專家還對該基因進行了原核表達分析及功能鑒定。

廣州:防治禽流感siRNA特效葯物的研究與開發

研究防治禽流感特效葯,兩公司獲高額科技配套資金資助!記者昨日從廣州開發區獲悉,其區內企業廣州拓譜基因技術有限公司承擔的廣州市2006年科技攻關」引導項目——「防治禽流感siRNA特效葯物的研究與開發」經批准,獲得區科技發展資金9萬元的配套資助;另一企業廣州倍綉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所承擔的廣州市2006年科技攻關引導項目「新型纖維蛋白封閉劑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經批准,獲得區科技發展資金13.5萬元的配套資助。

據悉,「防治禽流感siRNA特效葯物的研究與開發」項目於今年6月由廣州市科技局列入2006年科技攻關引導項目,並獲無償資助30萬元。此項目主要內容是:篩選防治禽流感的siRNA分子,完成防治禽流感siRNA葯物的臨床前葯效學研究等。「新型纖維蛋白封閉劑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項目今年5月由廣州市科技局列入2006年科技攻關引導項目,並獲無償資助45萬元。本項目的實施將突破外科手術及外傷止血領域現有技術的瓶頸,推動本領域傳統技術向現代生物技術的轉化,為廣東省生物技術醫葯領域提供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以基因工程技術為基礎的探討新型纖維蛋白封閉劑,探討解決現有生產技術中異種蛋白潛在的免疫原性問題。除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之外,與國內外同類產品相比,還避免了潛在的血源性生物製品安全問題,為纖維蛋白封閉劑的生產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南方日報

杭州:油菜生產出生物柴油

在杭州市塘棲鎮工業園區內的一塊空地上,工人將10升剛下生產線的淡黃色液體——生物柴油灌進卡車油箱,卡車隨即「轟」地開了出去。這是前不久在杭州爭光樹脂有限公司的一幕。看到使用這種油菜籽加工而成的生物柴油的卡車速度跟加普通柴油的跑得一樣快,人們的目光不由得集中到從事這種生物柴油研發的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院長計建炳身上。

計建炳拿出鎮海石化質量檢測中心出具的報告說,喝這種生物柴油的車子,動力與使用礦物柴油相當,但排放出的廢氣中有害物卻比礦物柴油降低50%,已經達到德國的技術指標。

2002年,計建炳留學歸來後即開始著手研究生物柴油。幾年來,他在實驗室里把餐桌上的廢棄油、地溝油、菜油等,都變成過生物柴油。最終困擾著他的難題是,到底選擇什麼原料,才能使生物柴油能最終走向市場?去年,計建炳去北京出差,聽說浙江省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陳錦清正在研究高產量高油含量的新品種油菜,有可能成為生物柴油的原料。而陳錦清當時正受國家科技部委託,在北京參與起草國家「十一五」生物質能源規劃。這一「工」一「農」的兩個人一見面,原料難題就有了解決方案。

8. 目前生物科技有什麼最新發展成果

目前生物科技有什麼最新發展成果
1.我國科學家發現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
2006年11月1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醫學》網路版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組關於β澱粉樣蛋白產生過程新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成果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並且提示β2-腎上腺素受體有可能成為研發阿爾茨海默症的治療葯物的新靶點。

2.我國抗糖尿病新葯研究取得開創性進展
中科院上海葯物所科學家2006年在非肽類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的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成果於2007年元月第一周發表在國際權威科學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網路版上。美國科學院院刊編輯部在向媒體的書面新聞發布中指出,這類口服有效的非肽類小分子激動劑有可能成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關代謝性疾病的一種新型療法。

3.揭示果蠅記憶奧秘,探索記憶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組關於果蠅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蠅的腦中並不存在一個通用的記憶中心,而是不同感覺記憶儲藏在不同的區域里,並且像人類能記住圖像的高度、大小、顏色等不同參數一樣,果蠅的圖像記憶也有對應的不同參數。通過對果蠅記憶基因的研究,可進一步運用到小白鼠、哺乳動物甚至人類身上,從而解決人類失眠、老年痴獃等精神性疾病。

4.飲用水質安全風險的末端控制技術與應用
為及時評價水質狀況及應對突發事件,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合作開發出適合末端水質監控的生物在線監測與預警技術,建立並完善生物毒性測試方法,在分子、細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適用於水質評估的技術體系。研究中開發的關鍵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共產生發明專利22項,發表論文61 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3篇。

5.美國科學家制出「仿生眼」助盲人恢復視力
美國科學家說,將可在兩年內提供「仿生眼睛」植入手術,幫助數百萬盲人恢復視力。
美國的研究人員已獲准於兩年內在五個治療中心為50到70名病人安裝這種「仿生眼睛」。
以希臘神話中百眼巨人阿古斯(Agrus)命名的「阿古斯二型」系統利用一個安裝在眼鏡上的照相機,把視覺信號傳送到眼睛裡的電極。
以前接受不夠先進的人工視網膜移植手術的病人能夠「看到」 光線、影像和物體的運動。但圖像不夠清晰。
一名失明者在1999年接受了這種手術,現在他上街時能夠避開長的或較低的樹枝,但看人時好像是看到一團黑影。
不過美國加州大學的科學家說,他們研造的「仿生眼睛」嘗試從相機取得實時的圖像,然後把它們變成微弱的電信號,輸送到一個接收器後,在通過電極,刺激視網膜的視覺神經向大腦發出信號,讓失明者能夠「看到」景物。
這種新的裝置比傳統的人工視網膜更細小,但擁有多達60個電極,使解像度更高。而且面積只有一平方毫米,植入手術也更容易。

9. 建國以來我國在科技方面的成就

一、生物技術

——生物科學

(1)1965年,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譯牛胰島素基因後,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該胰島素。諾貝爾獎金委員會主席蒂斯利尤斯對此評價說:「比核能力更有說服力的是胰島素。因為,人們可以從書本中學到製造原子彈,但不能從書本上學習製造胰島素……」

(2)1998年4月15日,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又成功地運用基因方法重組人胰素。

(3)1984年3月9日,我國青年學者旭日干與日本學者合作,培育出世界上第一胎「試管山羊」,1989年,「試管綿羊」被成功培育。

(4)被世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於1973年在世界上首稱育成秈型雜交水稻。直到90年代,雜交水稻的影響還在繼續。

——基因工程

(5)從1980年開始,由上海醫學遺傳研究所與復旦大學遺傳研究所合作進行乳汁中含有人凝血因子IX的轉基因羊研究獲得重大突破,使我國的轉基因羊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6)一種生長耗料低、肉質好、抗病力強的轉基因豬,已由湖北省農科院畜牧所培育成功,其基因導入總效率2.1%,比國外高出一倍多,超過國際先進水平。

(7)在基因葯物方面,1988年,我國研製成功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1992年又研製成功治療甲肝和丙肝有特殊療效的合成人工干擾素等一批基因工程葯物,其中一些葯物已進入市場。

二、農業技術

(8)早在1956年,廣東省的農民育種專家就培育出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矮稈秈良種。此後,隨著一系列矮稈品種的育成和推廣,1965年,我國南方稻區基本上實現秈稻矮稈化,每畝產量由200—2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9)90年代,我國農業科技人員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分離克隆出光敏核不育基因,進一步研製出只採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在全國大面積的試種中,表現出高產、優質和多抗等特性,平均每公頃產量可達11250公斤。

(10)1995年11月,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山東大學生物系聯合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株抗大麥矮病毒的轉基因小麥品種。

(11)1997年7月,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黃大年和他的科研合作者經過多年攻關,成功地將抗除草劑基因轉入水稻,並應用於雜交水稻。

(12)1997年10月,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中心郭三堆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個雙價抗蟲棉。

(13)1998年9月,浙江農業大學核農所教授高明尉等帶領課題組利用農桿菌介導法,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轉基因抗螟蟲品系克螟稻。

此外,我國在激光育種、輻射誘變育種、太空育種等先進技術領域也取得了很大成績。

三、通信技術

——大型計算機

(14)1983年12月,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研究所研製出被命名為「銀河」的大型計算機系統。從此,我國踏進了世界研製巨型機的行列。

(15)1993年10月,「曙光一號」大型並行計算機研製成功。

——微電子技術

(16)自1965年研究開發成功第一塊單片集成電路以來,建立了幾個集成電路重點科研和生產基地。現在每年可生產2.5億塊電路,增長幅度達45%。「九五」末期集成電路批量生產的水平為1—1.5微米,研究水平為0.8微米,並在0.5—0.6微米工藝技術預研取得成果。

——智能機器人

(17)目前,我國已研製成功的智能機器人主要有:核工業移動作業機器人;壁面爬行機器人;室外惡劣環境下工作的移動機器人;水下1000米和6000米無纜機器人……

——激光技術

(18)經過10餘年的研究,我國在X光、氧碘化學激光、自由電子激光、高功率固體鈦玻璃激光和準分子激光方面的研究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裝置

(19)80年代,我國陸續建設了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和合肥同步輻射裝置。

——新材料技術

(20)繼美國、德國等少數國家後,我國科學家研製出了微合金鋼。

(21)我國現已能夠拉制出直徑為300毫米、重量達81公斤的大直徑硅單晶。實際信息寫入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22)能源、陶瓷、超導等材料方面的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四、兩彈一星及航天技術

——兩彈一星

(23)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全世界為之震驚;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這是我國著名的「兩彈」。

而在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唱著《東方紅》飛出地球,進入了太空。自此,「兩彈一星」被寫入新中國科技史冊。

(24)1960年,中國第一枚近程地對地導彈研製成功。

——長征系列火箭

(25)60年代初我國就開始了研製大型運載火箭技術。1980年5月,向太平洋海域發射大型運載火箭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運載火箭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26)根據航天運載的需要,我國研製成功了「長征一號」、「長征二號」、「長征三號」、「長征四號」等4種「長征」系列火箭。目前,我國的長征火箭家族已發展為有9種型號的火箭系列,使國外認識到中國航天的運載能力和水平,標志著中國航天技術具有堅實的基礎。

——人造地球衛星

(27)1970年4月24日,我國進行了首次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地將第一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1972年3月3日,我國又發射了第二顆科學技術試驗衛星。1975年11月1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發射成功。

(28)1999年11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艘「神舟」無人試驗飛船飛行獲得了圓滿成功。2001至2002年又相繼研製並發射成功了神舟2~4號無人試驗飛船,獲得了寶貴的試驗數據。神舟5號飛船是在無人飛船基礎上研製的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是中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國航天事業在新世紀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五、能源技術

——核能的和平利用

(29)1966年10月,中國首次發射導彈核武器實驗成功。

(30)1971年8月,中國自己製造的第一艘核潛艇下水。

(31)1958年6月,在前蘇聯的幫助下,我國建成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位於浙江省的秦山核電站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核電站。它採用世界上技術成熟、安全可靠的壓水堆型,並採用經過實踐檢驗的安全設計標准。1984年動工,1991年12月建成並首次並網發電。

迄今,我國已擁有秦山和廣東大亞灣兩座核電站,國家擬在近期再建設4個核電項目。

(32)此外,我國還在研製的其他幾種核反應堆:1、清華大學核能設計研究院已研製成功5兆瓦核供熱反應堆;2、60萬千瓦的先進壓水堆核電站AC600,目前正在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研製;3、10兆瓦高溫氣冷堆實驗堆開發研製,目前正在清華大學核能設計研究院進行;4、快中子增殖反應堆核電站預計在2020年左右投入商業運行;5、聚變反應堆核電站的廠家自1958年起,現已列入「863計劃」。

——其他新能源

(33)磁流體發電自60年代開始研究,80年代已經建立了3個具有一定規模的研究基地,目前此項目已列入「863計劃」,計劃在本世紀末建成一座2兆瓦燃煤磁流體發電一蒸汽聯合循環實驗裝置。

(34)太陽能發電的研製始於1958年,目前全國約有38個單位和大學從事光伏的研究和與發展工作。自1976年開始地面用太陽電池商品化生產以來,現在已共有12條地面用太陽電池的生產線或工廠。

(35)風力發電在三北北部地區和東南沿海及島嶼發展迅速,1986年山東榮成市引進3台發電機組,組成我國第一個風力電站,1991年與德國共同完成了浙江嵊泗風力發電站的建設,並網發電均運行良好。

(36)生物質能源是近年來我國政府採取「因地制宜,多能互補,合理利用,講求效益」的政策,大力發展的農村能源,目前已取得明顯的效果。

(37)地熱能方面,我國西藏地區已建成利用地熱發電的羊八井地熱電站,發電容量為2.7萬千瓦。

(38)我國在東南沿海地區建有數座實驗性潮汐能電站,裝機容量為40—640千瓦。

六、科學考察

——青藏科學考察

(39)從60年代開始,我國對青藏高原地區的科學考察活動一直沒有間斷。60—70年代珠穆朗瑪峰地區的兩次科學考察與70年代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對西藏自治區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考察,出版了46部共56冊著作。

自1973年以來,幾代中國科學家先後8次赴大峽谷進行科學考察,對大峽谷形成歷史、資源環境及其與人類和自然資源之相互關系有了新的認識。

——遠洋和極地科學考察

(40)1970年,「向陽紅5號」船首次進行太平洋特定洋區的綜合調查,獲得海洋重力、磁力、水深、地質、水文等多學科珍貴資料。1980年5月,「向陽紅5號」船再赴太平洋執行任務,為探索「厄爾尼諾」現象,為我國海洋事業、國防建設和國際海洋合作做出了貢獻。

(41)8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極地考察。1984年12月30日,中國第一支南極考察隊登上喬治島,建立中國南極長城站,1985年2月20日落成。1989年9月26日,中國南極中山站在南極大陸落成。

(42)1999年6月,我國首次赴北極考察。

——古生物化石考察

(43)1984—1995年,我國科學家在雲南澄江發現大批動物群化石,揭示了生物進化的突發性,向傳統的「漸進論」為代表的達爾文進化理論提出了挑戰,被國際科學界稱為:20世紀最驚人的發現之一。

(44)1997年,我國科學家在貴州甕安考察前寒武紀含磷地層,發現大量微型多細胞動物及礤胚胎化石,將動物起源時間向前推進5000萬年,再次取得早期動物研究的重大突破。

——夏商周斷代工程

(45)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一項自然科學與社會、人文科學相結合解決三代紀年問題的大型項目。工程設置9個課題、40個專題、170名學者經過聯合考察,在文獻學、天文學、考古學和古文字學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這些成就將成為邁向21世紀的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新的起點。

閱讀全文

與生物科技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武漢疫情投訴 瀏覽:149
知識產權合作開發協議doc 瀏覽:932
廣州加里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5
企業知識產權部門管理辦法 瀏覽:455
消費315投訴 瀏覽:981
馬鞍山鋼城醫院 瀏覽:793
馮超知識產權 瀏覽:384
介紹小發明英語作文 瀏覽:442
版權使用權協議 瀏覽:1000
2018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表 瀏覽:884
馬鞍山候車亭 瀏覽:329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領導小組 瀏覽:709
張江管委會知識產權合作協議 瀏覽:635
關於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相關項目督導的函 瀏覽:941
閨蜜證書高清 瀏覽:11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