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隋煬帝有什麼成就
文功武略,雄心勃勃的楊廣無愧於他的「大業」年號,執政後,他的治國才華終於有了用武之地並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公元604年7月,楊廣如願以償地繼承了皇位。從那一刻起,為了實現「超越秦皇漢武,成為千古一帝」的雄心壯志。他廢寢忘食,勵精圖治,大隋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外交建設,按照楊廣的思路,高速運轉著並穩步向前推進,短短的15年間,大隋帝國日新月異,盛極一時。自古及今,沒有哪個帝王的事業進展得如此順風順水。 楊廣即位之初,就立刻下令興建東都洛陽。大業五年,一座嶄新的城市奇跡般地聳立在中原大地。擴建後的洛陽城規劃大氣、氣勢恢宏。宮城內殿閣高聳,金碧輝煌;整個城市榆柳交陰、通渠相注,道路寬敞,極具國際大都市的氣派。修建運河,也是煬帝即位之初便提出的,可見煬帝當太子時對這些大工程就早有打算。南北「大運河」,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連接起來。當時運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絕」,大運河對隋唐時期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維護全國統一和中央集權制的加強,都起了促進作用。千餘年來,大運河一直是全國經濟價值最高的黃金水道,這是人類有史以來從沒有實現的奇跡。 在政治上,楊廣的治國方略與其父的一招是一招相比顯得新招迭出。一是撤消各州總管府,將軍權上收中央,這樣中央政府既能集中精力部署、進行大戰役也能輕而易舉的鎮壓地方軍隊的叛亂。二是徹底完成了刺史的文武職能分離,楊廣時代的刺史僅僅殘餘一個軍事頭銜而已,完全是文職的性質;三是完善朝集制度,加強與地方官員的交流與控制。四再次變革行政體制,變州縣體制為郡縣體制;這樣地方大權完全上收,形成了中央獨一國家模式。這樣的中央獨一模式在強化中央權力的同時又顯示出其弊端。最重要的毛病出在郡縣制的確立上,楊廣時期的行政體制是中央直轄郡縣。兩者間沒有緩沖區,在中央和地方發生利益沖突時缺乏政治張力來緩沖兩者的矛盾;另外權力的過分集中使得中央機構的精力過多的放在了零散事務上而沒有精力去做宏觀的戰略構思。「中央打噴嚏,地方就感冒」。這一權力過分集中且無緩沖的惡果迅速爆發,從這點看楊廣時代和秦完全一樣。都是短短的15年,都是郡縣制,都是專制主義下的中央集權模式,都被農民起義徹底沖垮,也都為中華民族留下了歲月的痕跡——長城和大運河。是歷史的巧合還是歷史的必然?但是無論是哪種結論都無法否定楊廣在治國方面的天才表現。即便是在以前的歷史上也僅僅有秦始皇能與其媲美,連漢武帝都比他遜色得多。
在文化建設上,楊廣也屢有建樹。隋煬帝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他雄心勃勃,雷厲風行,恢復了被楊堅廢除了的國子監、太學以及州縣學。楊廣興辦學校,訪求遺散的圖書,並加以保護。隋時的藏書量是中國歷代最多的,朝廷設立的國家圖書館藏書達37萬卷,創中國歷代之最,楊廣親自主持編纂圖書31部,17000卷。在人才的培養和選拔上,開創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舉制度。隋煬帝時,科舉制度的創建,重才學而不重門第,削弱了門閥大族世襲的特權。這種「任人唯賢」的改革,為選拔下層優秀知識分子提供了極好的機會。對後世中國影響深遠--這一制度自隋首創,歷經唐、宋至明清,施行了1300多年.一直沿用到清末。 楊廣還修訂了法律,主要是對隋文帝末年比較嚴酷的法律進行了改革並多次大赦天下。可見楊廣並非是傳說中的暴君。 在軍事和外交上,楊廣的卓越才華和遠大抱負發揮得淋漓盡致。眾所周知的是,20歲的楊廣就親率51萬部隊,攻打下了南陳,完成了中國的統一大業,結束了上百年來中國分裂的局面。執政後的楊廣,更是眼裡揉不得砂子。隋煬帝認為,大隋王朝國力空前,其它國家只能對隋朝唯馬首是瞻、唯命是從,絕對不允許有任何形式的挑釁與背叛。他在位期間,經略四方,威服眾國。為了解除突厥對中原的威脅,隋煬帝於大業三年、四年先後兩次北巡,耀武揚威,臣服草原民族。大業五年,為了維護西部邊疆的安全,暢通絲綢之路,楊廣又冒著生命危險,帶著10萬人馬進行西巡,一舉解決了吐谷渾對中原的安全隱患。隋煬帝這次西巡歷時半年之久,遠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其意義重大。在封建時代,中國皇帝抵達到西北這么遠的地方,只有隋煬帝一人。隋揚帝西巡過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進一步促成了甘肅、青海、新疆等大西北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漢武帝以來,還沒有人立過如此輝煌的武功,隋朝疆域擴大到極點。隋煬帝到達張掖之後,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史臣紛紛前來朝見,表示臣服。各國商人也都雲集張掖進行貿易。隋煬帝親自打通了絲綢之路,加強中原與西方的各個方面的聯系與交往。這是千古明君才能有的功績。為炫耀中華盛世,隋煬帝楊廣在古絲綢之路舉行了萬國博覽會。遊人及車馬長達數十百里,這是舉世創舉。為了打擊高句麗的囂張氣焰,隋煬帝於大業八年、九年、十年三次出兵討伐高句麗。第三次討伐,隋軍取得平壤戰役的勝利,高句麗王遣使請降,隋煬帝才心滿意足地班師凱旋。與此同時,隋煬帝還攻克了越南、招徠了南洋諸國、加強與台灣的聯系、通使日本等,傳播中國先進文化,確立了大隋在國際上的霸主地位。 在經濟建設上,楊廣更是春風得意馬蹄急。已經連續四年大赦天下,多次普免錢糧,可是財富仍然滾滾而來,人口不斷高速增長。這一年的統計數字匯報上來,隋朝疆域共有590個郡、1255個縣,朝廷控制的民戶達到890萬戶,人口4603萬人。《資治通鑒》說:「隋氏之盛,極於此矣。」。要明白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麼,只要與號稱中國第一盛世的「貞觀之治」做一下對比就可以知道了:「貞觀時代的田地開墾量只有隋代的三分之一弱,貞觀十七年的戶口不到300萬,還不到大業年間的一半。」
更讓楊廣驕傲的是,隋朝府庫中積聚了數量龐大的粟帛。隋朝政府在各地都修建了許多糧倉,其中著名的有興洛倉,常平倉,黎陽倉、廣通倉等。存儲糧食皆在百萬石以上。唐朝貞觀11年,監察御史馬周對唐太宗李世民說:「隋家儲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隋朝已滅亡了20年,隋文帝已經死了33年,時間過去55年,隋朝遺留下來的糧食布帛還未用完。1969年在洛陽發現了一座隋朝糧倉——含嘉倉遺址。面積達45萬多平方米,內探出259個糧窖。其中還有一個糧窖還留有已經炭化的穀子50萬斤。由此可見隋朝才是經濟最富裕的朝代,唐朝不過是中國歷史上軍事最強大,民族關系最密切,對外交往最頻繁的朝代而已。從以濟上看,唐朝比隋朝差遠了。
『貳』 隋文帝的主要成就
隋文帝楊堅(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隋朝開國皇帝,開皇元年(581年)到仁壽四年(604年)在位。鮮卑小字那羅延,鮮卑姓氏為普六茹,後楊堅掌權後恢復漢姓「楊」。 其父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北周武帝時封為隨國公,楊堅承襲父爵。北周宣帝繼位,以楊堅為上柱國、大司馬,位望日隆。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楊堅受北周靜帝禪讓為帝,改元開皇。隋文帝即位後,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修定刑律和制度,使適合於南北統一後的中國。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由此鞏固了中央集權。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國家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開皇九年(589年),派晉王楊廣南下平陳,統一南北。隋文帝對周邊各族,採取了軍事上的防禦和政治上的招撫政策,有效地處理了民族矛盾,[1]被北方少數民族尊稱為「聖人可汗」。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是中國農耕文明的輝煌時期。
『叄』 隋文帝的成就有哪些
隋文帝,即楊堅,隋朝開國皇帝。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
他在位期間成功地統一了嚴重分裂數百年的我國,開創先進的選官制度,發展文化經濟,使得我國成為盛世之國。文帝在位期間,隋朝開皇年間疆域遼闊,是我國農耕文明的巔峰時期,被尊為聖人可汗。
『肆』 楊堅的所有成就有哪些
政治上,在中央確立三省六部制;首創分科去士的選官方法;地方上將原先的州、郡、縣改為州、縣兩級,精簡機構,裁撤冗員;經濟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調制,首創代役納捐的制度;軍事上完善府兵制,南下滅陳,統一中國;
『伍』 隋朝對後世深遠的成就有哪些
第一、溝通了中國大地的東西南北,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的融會貫通和大一統。在古代,陸路長途遷移,只能靠騎馬、坐牛車和步行,要翻山涉水,行動十分艱難和緩慢。但是人類早就有認識,水是可以利用的,可以坐船過河甚至跨海,既快捷又能輜重,往往比走旱路要方便許多。不過,中國地勢西高東低,河的流向基本上是自西向東,南北則不行。隋煬帝決定挖鑿南北大運河,亁脆把東西南北都用水連起來,組成水網,把幾大自然水系(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錢塘江)變成一個大水系,豈不是一盤大活棋。有了大運河,他可以把整個中國國土真正地完整地納入自己的王權范圍,宛如揣在自己的懷中,牢牢地屬於自己。在過去的歷史上,還沒有一位帝王這么做過,這是空前的。
第二、一下子誕生了幾十座沿河的繁榮城市。先有河,後有城鎮,後者因河而生,因河而旺,純屬拔地而起,這不得了。大城,意味著人口的相對集中,意味著人才的聚集,而且因需要而都有分工,有搞運輸的,有搞搬運的,有收稅的,有管理的,有造船的,有搞倉儲的,有搞貨物集散的,有做賣買的,有旅店,有飯店,有美人街,有唱戲娛樂的,還有學校一類的機構,總之,越聚越多,名氣也越傳越遠,終成氣候,在歷史上留下了永久的記憶。大運河就是城市的「催生婆」,而且多子多福。
第三、隋代大運河造就了揚州(含杭州)、西安(含洛陽、開封)、北京(含天津)這樣三大世界都市。揚州是大運河的起點,西安是中點,北京是終點。大運河把這三點造就成了規模宏大的在中國歷史上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都市,或是首都,或是經濟大城市,成為全國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影響既深且遠。
第四、把中原文化帶到了北方,帶到了南方,也把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魚米桑茶水鄉文化帶到了中原,實現了中華文化的多元化、互補化和共繁化。
第五、幾大水系的串通促進了民族之間的融和與交流以及中外的國際交流。大運河彷彿為絲綢之路接上了手腳,一方面把地中海周邊和中亞的文化和中國內陸的文化鏈接了起來,輻射開來,另一方面,把北方的少數民族文化和中原漢族文化鏈接了起來,促進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生成、鞏固和壯大。此兩者的文化大交流因隋代大運河的挖鑿而在後代大放異彩,結出具有深遠影響的豐碩成果。
第六、隋煬帝大運河迎來了唐代的開元之治,奠定了唐文化在世界上崛起的基礎。隋朝雖短,可是換來了唐朝的長治和極盛。隋代大運河基礎打得好,唐朝在政策上稍做調整,立刻結出好果,無意中為辯證法的勝利增添了輝煌的一例。
『陸』 隋煬帝一生的功績
隋煬帝一生的最大功績是修建大運河,大運河對隋唐時期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維護全國統一和中央集權制的加強,都起了促進作用。
其次是遷都洛陽、開發絲綢之路、開創科舉重視教育等。
(6)楊堅成果擴展閱讀:隋煬帝網路
楊廣(569年-618年4月11日),即隋煬帝(604年—618年在位),一名英,小字阿摐,華陰人(今陝西華陰),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後獨孤伽羅次子 ,隋朝第二位皇帝。
楊廣生於大興, 開皇元年(581年)立為晉王 ,後率軍南下消滅南陳,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為太子,仁壽四年(604年)七月繼位。在位期間修隋朝大運河 ;營建東都、遷都洛陽 ,改州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對後世頗有影響,然而頻繁的發動戰爭,如親征吐谷渾、三征高句麗,加之濫用民力,致使民變頻起,造成天下大亂,導致了隋朝的覆亡。
大業十四年(618年),驍果軍在江都發動兵變,楊廣被叛軍縊殺。唐朝謚煬皇帝,隋恭帝楊侗謚世祖明皇帝 ,夏王竇建德謚閔皇帝,《全隋詩》錄存其詩40多首。
『柒』 隋文帝一生的成就
主要是建立581年建立隋朝,589年統一南北,同時其在位時期勵精圖治積累了許多社會財富,在長安洛陽一代修建了許多大型的倉庫,這些財富可供應政府五六十年的開銷。同時重視人才的選拔,隋文帝時期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對科舉制的誕生起到了奠定基礎的作用。
『捌』 隋文帝治國的三個成效(表現)是
隋朝建立初期,是一個百廢待興、百亂待治的局面。隋文帝一登上金鑾寶座,就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對政治制度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一)確立三省六部制:
中央設尚書、門下、內史三省,以尚書令、納言、內史令為長官,行使宰相職能,輔助皇帝處理全國事務。內史省和門下省是機要之司,內史省負責起草並宣行皇帝的制詔;門下省負責審查內史省起草的制詔和尚書省擬制的奏抄;尚書省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其下設吏部、禮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六部。每部設尚書為長官。尚書令下有尚書左、右僕射各一,左僕射判吏、禮、兵三部事,右僕射判度支、都官、工部三部事。尚書令與左、右僕射及六部尚書合稱「八座」。開皇三年(583),改度支為民部;都官為刑部。除三省外,又設秘書和內侍二省,負責圖書修撰及宮內供奉等事。另設御、都水二台,負責監察和水利。記這樣不僅加犟了中央集權,而且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政治體制的新階段。
(二)簡化地方官制:
隋初,楊堅在確立了三省六部制的中央機構後,又對地方機構進行了改革。南北朝以來,由於郡縣設置過灠,形成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面。隋初沿北齊、北周制設州、郡、縣三級地方機構,開皇三年,楊堅從河南道行台兵尚書楊尚希的建議,廢郡,改為州、縣二級制。州設刺史,縣設縣令。
(三)修訂「開皇律」:
修訂「開皇律」。對前代八十一條死罪、一五零條流罪、千餘條徒、杖等酷刑以及滅族等都一概廢止。同時,又減輕了許多法律的內容,如「流役六年,改為五載;刑徒五歲,變從三祀;其餘以輕代重、化死為生。」對犯人處置採取審慎態度,而不是草菅人命,有效地防止了冤案的發生。文帝對法律的改革,使法律減輕了殘酷和野蠻性,在中國法制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為了使隋朝早日繁榮富庶,隋文帝大力發展社會經濟。
(四)領均田令:
隋初,在北齊、北周均田制的基礎上,繼續實行均田制,均田令規定:丁男、中男受露田(種植五榖)80畝,永業田20畝,婦女受露田40畝。奴婢5口給1畝。永業田不歸還,露田在受田者死後歸還。對一般農民,採取輕徭薄賦鼓勵農桑的政策,對於豪犟貴族兼並土地的行為則給予打擊,以保證農民的正常生產。從而提高了農民勞動生產的積極性。均田制實行後,國家可以控制更多的勞動力,增加賦稅收入。
(五)設置糧倉:
文帝時所設的倉,可分兩種,即官倉和義倉。官倉的糧儲,用以供養軍公人員。設置官倉的目的,即是在增加關東漕運的效率;也就是把原來關東各州對京師個別直接的輸糧辦法,改為集中和分段運\輸的辦法。並在黃河沿岸設置米倉,先把關東各州的食糧集中在這些倉里,然後利用黃河及廣通渠運到京師。因此時間及人力物力,都節省不少。據唐人的估計,文帝末年諸倉所存的食糧,已可供政府五六十年之用。義倉又稱社倉,設置於鄉間,其儲糧由人民捐納,以備飢荒時賑濟災民。百姓軍人,捐出的糧食,存入當地的社倉里由「社司」專管賑目和儲存等事宜。如遇某地收成不好發生飢饉之時,便以某地社倉中的儲糧賑濟飢民。並規定民戶捐糧於社倉的標准:「上戶不過一石,中戶不過七斗,下戶不過四斗。」義倉之設,對人民的生活來說,自是一項有力的保障。
『玖』 隋文帝勵精圖治有什麼成果
隋王朝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日益強盛,終於使秦漢以來的我國疆域又逐步得到了恢復。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隋王朝於公元608年先後征發民工200多萬人,開鑿出一條貫通中原南北的大運河。這條舉世罕見的人工運河,全長4000多公里,以洛陽為中心,東北通到涿郡,東南通到餘杭,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流域。大運河的開通,對我國南北地區的經濟交流,軍隊作戰的機動和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起了重要大作用。
『拾』 隋文帝的成就
1、成就
楊堅在位期間,軍事上攻滅陳國,成功地統一了嚴重分裂數百年的中國,擊破突厥,被尊為「聖人可汗」;內政方面,開創先進的選官制度,發展文化經濟,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是中國農耕文明的輝煌時期。
2、人物簡介
隋文帝楊堅(公元541年7月21日-公元604年8月13日),隋朝開國皇帝。漢族,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
3、評價
宇文憲:「普六茹堅相貌非常,人頗狡詐,臣每見之不覺自失,請早除之。」
柳庄:「周朝將相,多為身計,競效節於楊氏。以臣料之,迥等終當覆滅,隨公必移周祚。」
宇文闡:「睿聖自天,英華獨秀,刑法與禮儀同運,文德共武功俱遠。愛萬物其如己,任兆庶以為憂。手運璣衡,躬命將士,芟夷姦宄,刷盪氛昆,化通冠帶,威震幽遐。虞舜之大功二十,未足相比,姬發之合位三五,豈可足論。」
李德林:「帝體貌多奇,其面有日月河海,赤龍自通,天角洪大,雙上權骨,彎回抱目,口如四字,聲若釧鼓,手內有王文,乃受九錫。昊天成命,於是乎在。顧盼閑雅,望之如神,氣調精靈,括囊宇宙,威范也可敬,慈愛也可親,早任公卿,聲望自重。」
楊廣:「高祖文皇帝受天明命,奄有區夏,拯群飛於四海,革凋敝於百王,恤獄緩刑,生靈皆遂其性,輕徭薄賦,比屋各安其業。恢夷宇宙,混壹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