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如何融合發展
1、傳統媒體的管理者要有較高的融合意識。
高層管理者必須端正態度,首先自己就要對融資有一個明確的態度,有堅定不移的決心,重視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資,全方位樹立對兩者的融資發展意識,要親力親為,以親身行動去影響下屬,
間接性的引起他們的高度重視,影響感染員工時期投入其中,並保持較高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大家共同協作,樹立共同的融合意識,才能保證融合工作的順利進行。
2、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領導者要完善融合方案。
首先,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領導者要事前做好充分的計劃准備工作,明確融合後果並隊之後的一系列工作做出詳細規劃,如:用人所長,每個崗位需要怎樣的員工,明確新聞信息的生產過程,注重傳播與新聞推廣的同時進行。
其次,針對於采編、經營和行政三大模塊來講,對其工作做要具體分工,盡可能的詳細,做到各機構互助互愛,充滿工作激情,創造好的工作氛圍,將各機構進行融合,方便交流溝通,從而能夠讓媒體工作者更能輕易地感知到用戶的需要。
3、加強對新聞信息傳播的關注。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之後,還是要把新聞信息的傳播放在首位,為了融合後更好的發展,重視對新聞內容的創建,保證信息的有效性與高價值,加強對信息的製造、傳播、接收等的嚴格把控,
全面提高相關工人員的素質能力,藉助新興媒體的優勢,吸引人們的興趣,加強人們對它的依賴程度,從而使得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後的媒體機構利益最大化。
4、搭建平台,提供綜合服務。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之後,要打通用戶平台,讓用戶通過平台的搭建能夠享受到較多的資源,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融合後的媒體機構可以充分利用高新技術媒介,將兩者之間的信息數據進行全面分析與過濾,要利用新興技術媒介將廣大用戶吸引過來並對其產生依賴性,從而實現媒體信息的高效利用。
5、技術與人才兼備,提高融合競爭力。
對於好的企業來講,有好的領導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伯樂和千里馬都應同時具備,也就是說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對於媒體機構來講,同樣如此,要注重人才的培養,
同時也要加大技術的投入力度,人才與技術同時具備,通過用其所長、因崗設人的原則,使得融合後的媒體機構發展越長久,大大提升媒體機構的競爭力。
『貳』 新媒體轉型是怎麼回事新媒體轉型的好處是什麼呢
新媒體轉型是重傳統的紙媒變為互聯網形式, 新媒體轉型的好處是多終端,全平台,無障礙閱讀!讓更多的網友能看到更多的新聞!
求採納
『叄』 傳統媒體轉型到新媒體成功的代表人物,除了優酷李黎還有誰
優酷李黎認為「用戶」是網路節目的最核心受眾群面對網路視頻用戶的急速增長與年輕化形態,想觀眾所想,注重內容與體驗,才是提升網路視頻價值的終極目標。
『肆』 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如何做出新媒體的「新」
互聯網公司講究基因論,要做新媒體就得有互聯網基因,但這一點往往是傳統媒體最缺乏的。所以從術的方面來說,新媒體要做好,關鍵是和傳統媒體分開建設團隊,包括編輯、運營、策劃等等,尤其團隊負責人最好是互聯網出身,有互聯網基因,身份至少要和紙媒的主編相當。
『伍』 新媒體行業將會如何發展
新媒體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一是移動化,以手機和平板電腦為代表的移動設備越來越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手段。
二是可視化,視頻已經成為新聞傳播的潮流,無論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均把視頻業務作為發展重點。
三是智能化,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的普及應用,改變了傳統的新聞採集、製作、發布方式,重塑了信息傳播流程,極大激發了新聞生產潛力;
四是互動化,互聯網的普及降低了信息發布門檻,受眾不再僅僅是被動的信息接受方,而是廣泛參與到信息生產中,日益成為信息傳播中平等的一員;
五是平台化,不少媒體機構正在從單一的內容提供者向綜合服務提供者轉變,依託已有或新建的網路平台聚合用戶資源,不斷擴大影響,拓展盈利模式;
六是開放化,媒體競爭日益演變為綜合實力的較量,傳媒業與其他行業的跨界合作不斷深化,內容與技術、媒體與資本的結合越來越緊密。
『陸』 傳統媒體如何在新媒體浪潮下升級轉型
傳統媒體要轉換思維,促使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各級報紙、電台和電視台要善於學習和借鑒主流媒體融合發展的經驗,制定長期規劃,逐步實現媒介深度融合的發展目標。傳統媒體要善於分析和運用互聯網模式,融入新媒體,不斷提升新媒體的影響力。在渠道拓展上傳統媒體不存在任何問題,報紙做電子報,電視做網路電視,數字電視,廣播也可以上網,拓寬形式,做好渠道,傳統媒體一樣可以成為復合媒體。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需要以互聯網思維為導向,以先進技術為支撐,不斷加大技術投入。提高信息傳輸效率,發展網路視聽服務,將優質內容推送到互聯網電視、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多屏幕多終端,推動社交平台與新聞傳播平台對接,廣泛吸引用戶,不斷提升影響力;不斷探索新應用,發展移動客戶端、手機網站和手機報等應用,借力微博、微信等傳播平台,建設公共賬號,進一步擴大覆蓋面,順應互聯網傳播移動化、社交化和互動化趨勢,努力實現媒體融合發展的最佳效果。
傳統媒體堅持內容為王,發揮專業采編優勢和信息資源優勢,以權威報道滿足用戶信息需求,以更好地發揮輿論引導作用;適應新媒體傳播特點,多生產精準短小、鮮活快捷、吸引力強的信息,在傳播中搶佔先機;塑造融合新聞,在「全」「深」「廣」上狠下工夫,以傳統媒體的內容為核心,通過跨媒體聯動推助優勢互補,通過專題策劃利用多媒體手段呈現新聞事件的事、理、情,促使主題血肉豐滿,更富感染力和滲透力。重視在服務和互動上出特色。優化信息服務,強化用戶理念,注重分析用戶特點,准確把握用戶個性化需求,提高傳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強化新媒體的「快」和「准」,在即時視頻播報上求實效。與時俱進,把握媒體發展脈搏,不斷擴大新媒體影響力。
『柒』 傳統媒體如何在新媒體時代實現轉型
以開放的平台思維,再造資源聚合力。互聯網的平台思維是開放、共享、共贏的思維,其精髓在於多主體共贏互利。體現在媒體信息傳播上,就是「一次採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形成具有強大整合效應的信息集群。
一體化的整合策略,拓展傳播廣闊度。一體化發展,是媒體融合的內在要求和基本方向。而一體化不是簡單的加法,而是有機整合的乘法。要實現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的有效整合,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台終端、人才隊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體化的組織結構、傳播體系和管理體制。這就要求,自媒體與社交媒體勢必要成為新聞生產的一部分,打破傳統思維中對新媒體的調度都置於內容生產之後的慣性,改變新媒體只是延伸平台和延長價值的工具定位,必須要使新媒體的功能得以前置、內容得以滲透,讓公眾對於某些問題的理解變成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新的新聞生產方式正在打破封閉的報道模式,體現在三種變化上:其一,新聞的產品形態發生變化,「新聞報道+社交媒體」將構成動態擴展的新聞產品,受眾在接受信息過程中產生的大量互動信息將迅速匯聚並且反哺傳統媒體內容;其二,新聞的生產形態發生變化,媒體內外廣泛的公眾參與將被納入專業化新聞的內容生產中,同時通過用戶需求而產生精準內容定位正在成為現實;其三,新聞的表達形態發生變化,新聞的專業選擇和公眾的個性觀點,將共構新聞的表達形態,同時傳統新聞對信息甄別、選擇和解讀的優勢將發揮更大作用,並且「社交化」的運用將兼顧人們對信息的豐富性與信息的准確性的需求,報道內容也將不僅僅停留在「信息」上,關系、情感、行為都可以是內容的一部分。
『捌』 新媒體轉行
前幾篇關於新媒體發展趨勢以及自媒體價值的文章收到了許多朋友們的關注和探討,我非常的欣慰,作為加入新媒體領域的一個傳統媒體人,我可能有更多感慨,從傳統媒體再到如今的新媒體時代,傳播的模式和媒體格局與形態的發展都發生了重要變化,這兩種方式都各自有著自己的特色和優勢,而隨著如今很多傳統媒體也在轉型,更加貼近互聯網,貼近年輕人,從而也緊緊抓住了新的媒體發展機遇,今天,我是想聊聊關於社會化媒體平台與公關之間的關系和變化。
從本質上來說,大多數人都會明白社交媒體已經顯著了公共關系這一門學科,也許你在公關領域已經有了非常資深的經驗和更直接、更數字化、更主觀的認知,也許你已經在本科和研究生階段的學術環境中,非常深入地了解並學習了公共關系這一門學問,或許,你也和我一樣,親身見證了人們在消費的內容和互動形式的不可思議的轉變。社會化媒體唯一的不變就是永遠都在變,所以,不管你曾經的認知或者經驗如何,或者你在公關領域中的特長如何,相信如今社會化媒體平台的發展已經改變了你在公共關系中的做法。
在社會化媒體領域有本書我一直非常喜歡,是由李·夏琳(Charlene Li)和喬希·貝諾夫(Josh Bernoff)出版的《Marketing in the Groundswell》,我最欣賞這本書的是他們如何更貼近社交媒體技術,不是談論某些特定的平台進行分析,而是從用戶的角度談論最有價值的分析和建議,這一思想的價值是屬於戰略級別的,對於我而言是很有價值和幫助,例如廣泛性是公關學科的一個方面,而我恰恰對社交媒體的廣泛性充滿興趣,接下來讓我嘗試著來找尋這些問題的答案吧。- 我怎麼才能運用好使用社交媒體?
- 我怎樣才能讓我的客戶和用戶更好的使用社交媒體呢?
- 我怎樣才能運用社交媒體來激勵人們?
- 我怎樣才能幫助更多人喜歡並熱愛使用社交媒體?
1. 與PR完全融合
社交媒體並不能取代傳媒,但社會化媒體在公共關系以及其他方面都是不可分割的,傳統媒體雖然非常重要,但如果可以與社交媒體相結合,它必然會更強大,傳統的公關和社交的結合不僅僅是一個形式方面的討論,根據唐界傳媒的統計,幾乎所有公關部門90%都負責他們公司的社會媒體。
我們的企業該如何利用這個更有價值、更直接而又更容易管控公關信息?密切學習並掌握最新的社交媒體技術,或者可以通過顧問咨詢向一些在公關和新媒體領域有著突出經驗的比如Interpublic、上海的唐界傳媒或者Cordiant了解更多有價值的經驗,當然,你也可以現在就讓你的團隊保持快速學習能力,培養善於通過數據分析和結合傳統的戰術,來更有效的傳遞你的公關信息。
2. 與我們的用戶互動完成公關信息
在我們為企業客戶進行媒體規劃的時候,一直都在強調用戶、用戶、用戶,我們所做的一切,包括產品的改進、用戶體驗的加強、建立社會化媒體渠道和新媒體公關,都是為了幫助我們吸引並讓用戶滿意,比如優酷、新浪微博,天涯社區、Facebook,博客和這些視頻或者論壇,都是或者融入了典型的社會媒體平台,它鼓勵用戶共同創建消息,顯然對於這部分由用戶自主創建的內容你是沒有能力去控制的(即使有,也是非常有限)。對於公關專業人士的關鍵就是如何更好地參與並和你的用戶共同創建完成公關信息。那麼如何做,該如何利用社會化媒體平台掌控公關信息?我建議有兩點,第一,在優質平台創建你的企業社交媒體賬號,這一點不可或缺,切不可以因為擔心信息無法掌控而迴避,第二,可以通過更高級的輿情監測工具來管控由用戶創建的社交消息,以便公關部門可以及時介入處理。
3. 保持監測
如果是一套呼叫中心,打進電話里正在排隊的人也許有超過50個人,但這個只有你知道,如果你發微博,它是公開的,甚至它有可能成為熱門並被獲得更高的展示,我相信很多公司都知道這一點,也從另外一個側面告訴我們:社交媒體的重要性越來越高,你可能再也不像十幾年前那樣,隨便發布廣告就立刻可以獲得客戶的關注以及購買。所以,唐界傳媒建議正在負責企業社會媒體營銷以及公關負責人可以通過制定協同工作機制,基於24小時監測工具來對社交媒體保持時刻分析,可以第一時間進行相應。
4. 善用社交媒體小工具進行用戶分析
社交媒體的運營,離不開敏銳的觀察和分析,尤其是對熱點的敏銳度,我們作為社交媒體的運營者,或者公關負責人,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小工具來完成用戶某些特定行為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制定社交媒體方案和公關活動。
5. 建立和意見領袖的良好合作
社交媒體信息巨大,每一秒都會產生眾多信息,而如何讓你的用戶快速記住你或者你的品牌和服務,這就必須要提到意見領袖了,新媒體時代創造了意見領袖一個新的群體,他們是用戶中的核心人物,在社交媒體平台有著主導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所以,多和意見領袖保持良好關系,因為他們的觀點和評價往往很容易影響到更多人。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互聯網越來越重要,經過唐界傳媒對社會媒體以及傳統媒體的縱向分析中,研究人員發現傳統媒體的影響力正在逐漸下降,人們已經慢慢習慣了通過更多渠道獲得新的信息,比如微博、微信等社會化媒體的代表,那麼,如果可以更好地利用這個社交媒體來管理和優化公關,必然是企業非常重要的工作內容,這篇文章我主要是希望討論社會化媒體如何影響著公關的應用和實施,也希望可以給更多社交媒體從業者或者公關人一些思路和建議。
唐界文化傳媒(上海)有限公司 新媒體事業部:趙永奇 / 原創
『玖』 新媒體方面怎麼努力讓傳統企業成功轉型升級
思維革新:新聞出版業具有全新的理念、思維,才能夠保證進行產品、模式、技術升級的成功,轉型升級是否深入取決於其是否深刻了解產業發展狀況。出版業的轉型升級會與網路發展趨勢相符,因為互聯網已成為了今後的出版業的發展環境。
所以在轉型升級中,出版業應完成從模式轉變到角色改變的全方位變革,為此其工作開展應立足於新型的互聯網視角、思維及發展規律,而非單純的修補原先框架、或是拓展及延伸以往的業務。
技術革新:新聞出版中的核心競爭力源於優良的內容和技術,此兩者是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的關系,所以只有同時大力推動技術及建設優質內容,才可以順利發展新聞出版業。較之於新媒體,傳統媒體更擅長內容信息的採集、解讀及積累,但若想鞏固其長處,必須在此基礎上結合進領先的技術,以大幅度的增強內容的影響力、傳播力。
(9)新媒體轉型成果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新媒體編輯日常工作主要在PC上完成。大部分人使用Windows系統,瀏覽器穩定性差、廣告插件多,再加上經常需要搭配第三方排版插件工作,選好瀏覽器,能大幅提升日常工作效率。
重視閱讀體驗的新媒體團隊,都有嚴格的排版規范。所以新媒體編輯要養成一個習慣,在復制外部內容時,哪怕只復制一句話,也不要偷懶,先清除格式。否則很可能因為一個自帶的格式,讓用戶整個排版時間白費。
『拾』 傳統媒體如何應對新媒體時代的轉型
做好新媒體營銷需要以下幾點:
1、日常內容運營
首先根據企業所運營產品,針對的客戶人群進行定位日常內容基調。
2、事件營銷
時時關注新聞熱點,發現熱點和所運營產品結合,借勢營銷。熱點的渠道可以通過以下網站:
網路風雲榜,hao123風雲榜,微博熱門話題,360熱門搜索,豆瓣和知乎網熱門討論區等
3.活動運營
通過日歷列出一年重要的節日,例如:情人節,五一,母親節,感恩節等被大家所熟知的重要節日。策劃符合品牌調性的活動,線上線下結合運營
4、用戶粉絲運營
粉絲關注後,根據推送圖文和活動分析粉絲屬性、喜好等情況,統計閱讀、互動數據,拉活粉絲,提高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