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書法研究什麼
書法文化研究的當代意義
——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院長劉守安教授訪談
[ 作者:王興國 | 轉貼自:重慶書畫藝術網 | 點擊數:581 | 更新時間:2008-10-21 | 文章錄入:cqart.com ]
我們很早就注意到,首都師范大學書法院的全稱是「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這有別於國內許多稱為「書法藝術研究所(院)」的。前不久,在《中國教育報》上,又有幸讀到記者對首都師大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院長劉守安教授的訪談《還原書法作為文化的多元價值》一文,受到很大啟發。為此,我們近期也對劉守安教授專門就「書法文化研究的當代意義」作了一次訪談。
問一:劉老師您好!您作為全國為數不多的書法博導、書法研究院院長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博士點通訊評委、藝術學領域的專家,請問您為什麼要強調書法文化,大力引導人們從文化角度去理解書法,而不是單從藝術角度去理解書法呢?
答:我之所以強調從文化角度去理解書法,是基於多年的研究而得到的認識。
中國書法史首先是一部「作品」史。從現存的歷代書法經典作品看,早期的甲骨文、青銅銘文、詔版以及後來考古發現的簡牘、帛書、墓誌、手抄經書等幾乎都是無名氏書寫的。這在現存歷代書法作品中佔了很大一部分。這些無從考證書者姓名的作品,留存下來也是非常偶然的因素。如果僅從藝術性理解的話,恐怕當時達到這些「作品」的書寫水平甚至超過其書寫水平的都大有人在。但是,因為歷史的偶然,這些作品「流傳」下來了。然而這些「作品」在當時並非「藝術品」而是一些實用的文字材料。比如,甲骨文、金文就是用來占卜、祭祀的銘文,詔版、盟書就是國家的政治外交文書,抄經就是傳播宗教教義的「教材」,包括以二王為代表的具有作者姓名的歷代文人詩稿、信札等也主要是詩文寫作、請安問候、述事告知的文書稿件,它首要的功能仍然是保存記事、朋友交流的文字材料而非藝術品。我國古代大量的書法作品也都首先是實用功能的物品而非專為藝術創作的「作品」。對於這些作品,盡管我們按照今天或古人的眼光去評判它,也頗具「藝術性」和觀賞性,但是作為其直接產生原因來說則是實用書寫的結果。所以,在一邊研究其藝術性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從文化價值去發掘它們。從一件作品中,我們便可以更多地發掘出其政治、軍事、社會風俗、禮儀等諸多的文化內涵。如果我們僅僅從書法角度去理解它們,你說我們是抬高了書法的價值呢還是貶低了書法的價值?恐怕後者更為確切。所以,對於古代書法作品,我們應當從不同角度,不同學科去研究它們。要立足於大文化背景而不要僅僅從藝術上去理解它們。放開眼界,也就可以充分發掘出中國古代書法作品的多元文化價值。當然,我這樣說,並不是忽視其藝術性。比如新發現一件康熙皇帝的手書,當然其書法水平也很高,但如果我們僅從書法去看它的整齊美觀顯然還很不夠。它既是書法作品,但實際上更是一個政治文件,具有多種(元)文化價值。又如某日田野出土一件無名氏所書的民間手書遺跡,盡管與今日相比,其藝術性也很高,但是如果我們從民族學、民俗學等去研究,就可以挖掘到很多的東西。所以,當我們以文化的視角來看待書法也就具有了符號學、宗教學、闡釋學、文獻學、民俗學等多元意義,而不單是藝術審美學。對於書法,我們更主張以文化的視角去看待它而不要僅限於藝術。
問二:我們理解,您說到中國古代的書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義,這無不讓人信服。但是,作為當代人們寫字,往往是以藝術的視角去看待書法的。我們所寫的一些「作品」不過就是抄錄一些古詩古詞,也許並無政治的或文獻的意義,那麼您對這一部分書法是從文化角度呢還是從藝術角度去理解?請問您如何看待當代書法的發展與定位?同時對當代青年學書法有何寄語?
答:當代書法的環境以及書寫目的和過去有很大不同了。甚至從東漢以後,也有許多人是把寫字當成藝術來對待的。因此,中國從東漢以降,實際上書法就已同時具有了實用書寫和藝術書寫兩種功能。不過,即使作為藝術書寫,它仍然是一種頗富「文化」含量的書寫。在這些為「藝術」而書寫的活動中,它仍然是一種文化現象。比如,就以那些完全把書寫當藝術創作活動的人而言,作為藝術的標准它不是絕對的。藝術的質量追求也是無止境的。如果以十分完美的藝術標准來衡量大家所創作的「藝術品」,則難盡如人意,所以,我們既然評價一些大家的作品也是「白玉有瑕」。因此,一方面真正達到藝術頂峰的書法家,真正能經得起歷史淘汰篩選的並不多,另一方面,大多數人在進行書法藝術書寫的過程中還處在不斷求索的狀態。實際上,我們今天看全社會學書法的人很多,但大家卻情況各異,有人是把書法作為健身練體、修身養性的一項「運動」;有人把它作為參與社會交際的一種「活動」;也有人把它作為謀生求財的一種手段和工具;也有人是把它作為教書育人或者職業內容的「學術」;也有人把它作為寄託性情、自娛自樂的「藝術」。凡此種種,當我們把這些不同目的、不同方式、不同效果的書寫綜合起來考察,實際上它就是一種當下的社會文化,而不好單純地稱為藝術。事實上,在眾多書寫者中,真正達到「藝術」書寫的人並不太多,而我們用一種文化現象去審視它,把它稱為書法文化則要貼切得多。
再說,我們在當代社會背景下,特別是對於當下書法實踐現狀,我們提出書法文化而不提書法藝術還有一層意義,便是從狹義上講,當代書法創作是缺乏文化含量的。比如我在以前撰文(見《中國文化報》2007.11.11的《臨帖與思考》)中也提到,如果把書法當藝術就要注意多讀書、勤思考,要學習路子正,要解決好「怎麼寫」和「寫什麼」的問題。「怎麼寫」是技法層面的,而「寫什麼」就是學問涵養的體現。現在很多書家已解決好了「怎麼寫」的問題,技法嫻熟,筆墨變化也十分豐富,但在「寫什麼」的問題上就常常顯得尷尬,下筆便出錯字,文詞不倫不類,這都使其書寫活動缺少了文化含量。要知道,古代書法佳作都是文書俱佳的精品。所以我們提倡書法文化,還有一層意思也就是要加強當代書法創作中的文化含量。而這也就是我對於當代書法創作中的問題以及今後發展與定位所提出的口號,同時也可以說是我對青年一代書法愛好者、書法工作者所提出的寄語:從文化角度去對待書法,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增強自己書法作品中的文化氣息。
問三:當前您和首都師范大學的諸位老師們都在書法文化研究和推廣中做了哪些工作?同時,首師大書法研究生的培養是如何定位的?這與國內其它高校有哪些不同?
答:近些年來,以歐陽中石先生為領頭人,我們首都師大書法文化研究院一直都在強調從文化角度去理解書法,並實實在在地開展了一些研究工作和推廣工作。我自己從1997年調入首都師大,就開始按照歐陽先生擬訂的從文化角度去切入對書法的研究。我們先後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北京市的科研項目等都是關於「中國書法文化」的研究課題,同時也陸續編著一些關於書法文化的著作,如我們所在的首都師大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從其名稱上看,大家也就可知道我們的研究方向定位和研究生培養定位。作為師范大學的辦學機構和研究機構,我們首先培養的是教師,特別是書法學科,我們主要培養的是高校教師,因此,對學生的培養重點一是教育能力,一是研究能力。這樣,在研究生的培養上,我們主要偏重於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相應的文化素質,這就和社會上學習書法重技法有所不同,也和國內美術院校培養藝術創作人才重技法培訓的方式不同。社會上也有人說,我們的教育重理論、輕實踐,這只說對了一半。首先,我們重理論是說對了,但說我們輕實踐則有些片面。我們只是根據學生的培養目標——教師這一培養思路,把與教育密切相關的基礎理論、文化素質放在首位,而不是把技法放在首位。我們一方面安排了大量的關於書法文史、文獻、文化、藝術學、文字研究等課程,但同時也安排了較多的技法課以及各種書體專攻課程。只不過我們的課程包括學生的論文選題等都是靠文化更近一些。盡管在當下社會,對於書法界來說,做扎實的基礎研究,進行傳統書法文化的挖掘與弘揚工作也許顯得太冷清一些,但是一方面從社會的長遠時段看,這些研究工作是必須要有人去做的,否則就會形成在社會發展中某一方面的空白與斷檔;另一方面,從學生自身素質來看,文化素質和研究能力的培養,盡管可能在當下創作中不能「立竿見影」,但從長遠發展看夯實基礎才能使學生個人發展走得更遠。所以,歐陽先生講,從培養模式與定位上講,我們培養的學生似乎更應叫做「學院派」。
㈡ 研究中國的書法,需要研究哪些方面
中國的書法是關於中國文字表現的藝術,首先在於它是方塊字,它的點畫使轉、間架結構,形成了獨特的書體,所以它首先是一個形的問題。然後呢,中國書法從一開始就強調「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這里講的可象之象,既包含著自然之象,也包含著人所創造的書體之象。從篆到隸,再到漢末魏晉的草書和楷書自身的法象,慢慢地獨立和豐滿,傳統的書論也總是以自然之象來比興書法的意像,那麼這個自然之象的背後是什麼呢?是自然之神,是書寫者精神的應會,由此形成獨特的中國書法的美學傾向,形成一種如畫般的書寫特徵。這種獨特的美學傾向,這種強調自然之神與書寫者精神的應會,講大了,是形成民族的精神氣象;講小了,就是書寫者的精神氣象。所以中國書法第二個非常重要的就是象,由於文字本身的縱橫有可象之象,帶出來的是書寫者的精神之象和民族的精神氣象。再接下來,書寫這個軟筆的表現,所發泄出來的是書寫者的氣質和情懷,它可以達到人與自然溝通相契,活化生命意向的作用,它達到一個很高境界的時候是心手相忘,書筆相忘,天人合一的境界,這個境是書藝所真正得以安頓的歸宗。所以中國人把書法作為人的一種內修的方式,因此書法使人心得到安頓的這樣一種東西,這種很高的東西,我們稱它為境。所以書法第一和形有關,第二和象有關,最高層次和境有關,達到高境,達到忘境,達到活境。
㈢ 書法研究生有前途么
LZ您好,本人是書法專業生,也認識一些書法專業研究生,了解一些,這么說吧,現在除了一些名牌美院,其他院校的書法系基本都不成完善體系,書法研究生主要以研究書法,藝術理論為主,動筆寫的機會並不多,怎麼說呢,書法這個路上,一般無外乎兩條,一種是職業藝術家,這個不是人人都能成的,沒有一定的藝術細胞和魄力是做不好的,而另一條無非就是師范··就是師范而言,師范類的專業書法並不吃香,如果本身您是本科書法專業生可能好一些,但是您現在並不是書法專業生,研究生走上這條路,我還是不建議的。
總而言之,書法研究生的出路並不明朗,但是一些有名的藝術院校如中國美院,央美還有浙大,西安交大等一些書法專業相對成熟的院校可能好一些
最後聲明一點,我不是說書法專業不好,但是您研究生轉專業個人不建議,書法最後還是落到書寫能力上,學理的高低並不是評判的絕對標准,您有這個愛好可以繼續培養,但是作為考研究生專業的方向個人認為並不明智
㈣ 王羲之在書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麼
首先是家學抄淵源得天獨厚。琅琊王氏,東晉首席大世家。不僅掌握著國家的權利,更是士族的領袖,文化的傳承在那時還是多以家族的方式秘而不宣,書法的秘訣更在幾大世家手裡,民間難得窺見,也就是所謂的書法的廟堂之氣。也是千年傳承的書家正統。
第二是自身的努力,天資聰穎。從小就領悟了書法的要旨。
七歲善書。十二見前代筆說於父枕中,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竊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爾看用筆法?」父見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爾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請:「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兒幼令也。」父喜,遂與之。不盈期月,書便大進。
第三是大膽創新,敢於突破前人窠臼。一方面他是南北朝書法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他也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自他以後書法家多師法於他,開創了書法新的時代。承前啟後繼往開來。
第四是唐代宗室的大力推崇。從唐太宗開始,全國自上而下的學習王羲之,尊王羲之為正統,也可以說李世民的喜好影響了有唐一代的書風。
㈤ 書法研究生在研究些什麼
書法研究生到底要研究些什麼?書法研究並非寫字這么簡單,書法教育其實是一種藝術教育,我們的學科也有架構體系、理論基礎和實踐活動。總結起來,就是三個結合。
一是臨摹與創作相結合。研究生的學習強調臨摹的專業性。所謂專業性,就是要由高層次的導師來幫助他發現過去的不足,及時糾正。廣泛臨摹後再提高,就是創新。借鑒不同書體特點,從古代碑帖中吸取精華,最終融合進自己的創作。
二是規律性與個性化相結合。規律性不是哪個帖的規律,而是歐體、楷體等一種書體的規律。所以研究生的學習,不是背帖練字,不是孤立地去學哪一家,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探尋藝術的規律。掌握規律之後,再強調個性化。「導師們要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特點為其撥開迷霧指出方向,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學王羲之,一對一地針對性教學並強化,這大概也只有到了研究生階段才可以實現。」
三是技法與理論相結合。關於書法美學、書法史論等書籍,書法專業研究生必須要多看。有了一定的理論素養之後,才能夠樹立起正確的審美觀念。格調不高,寫出來的字,境界自然也不會高。
㈥ 可供研究的書法小課題有哪些
《中小學師生書法(寫字)等級考評標准體系與操作規程的實驗研究》子課題參考題目1、 中小學書法(寫字)評價理論研究 2、 改進中小學書法(寫字)教學評價、提高學生寫字興趣的研究3、 通過發展性評價、增強中小學生寫字成功感的研究4、 構建中小學師生書法(寫字)等級考評標准體系的研究5、 構建中小學師生硬筆書法等級考評標准體系的研究6、 構建中小學師生毛筆書法等級考評標准體系的研究7、 中小學師生書法(寫字)等級考評操作程序的實驗研究8、 校外教育培訓機構書法(寫字)等級考評操作程序的實驗研究9、 區、縣(市)、旗書法(寫字)等級考評操作程序的實驗研究10、 建立書法(寫字)等級考評、提高中小學生藝術素養和人文修養的研究 11、 通過等級考評,提高中小學生藝術素養和人文修養的研究12、 通過等級考評,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研究13、 通過等級考評,促進書法(寫字)課程及學生綜合素質的深入發展研究
㈦ 薛養賢的主要研究成果
【作品入展】(國家級,其他略)
全國第六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第六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國第一屆行草書大展;首屆全國書法百家精品展;首屆全國優秀會員書法作品展;全國第一、二屆流行書風提名展;中國美術館當代名家書法提名展;故宮博物院首屆中國當代名家書畫收藏展。
【作品獲獎】(國家級,其他略)'2008林散之獎·書法雙年展獲「林散之獎」(2008.05)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創作獎」(2002.10)全國第七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獎」(1999.12)全國第八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二等獎」(2000.12)全國第二屆楹聯書法大展「銅獎」(1996.09)全國第一屆扇面書法藝術大展「銀獎」(1998.12)
【代表論文】大異時好——在書法園林里 (《東方藝術》2011.02)書壇點將——首屆中國當代書法名家提名展 (《中國書法》2011.09)為陝西書法建構良性的生態環境 ( 陝西日報2011.01.07)書法的倫理 (《中國書法》2008.05 )智性書寫—一個新的美學原則(之一)(全國第六屆書學討論會「三等獎」)(河南美術出版社2004.04)
【代表專著】《2010當代中青年書法家創作檔案——薛養賢》2011.05榮寶齋出版社《當代書法十家·薛養賢卷》2007.04山東美術出版社《中國當代楷書名家作品集·薛養賢卷》2009.04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國書法家書風·薛養賢卷》人民中國出版社2002.03《筆陣2003』當代名家行草精品集》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04
【代表刻石】「守望家園」刻石 2007年 陝西韓城市司馬遷祠「清風」刻石 2005年 陝西省委辦公大院
【代表課題】主持:陝藝課題(2009)年201008號「從古今書法生態環境的異同看當代書法的發展方向」,陝西省社會科學藝術項目
談書法作品
薛養賢先生聊書法(2007.10.22
)
問:您認為取法明清好還是宋代好?
薛養賢:只要是歷史上經典的作品,都是我們取法的對象。具體到個人而言,應著重考慮以下幾點:
⑴作品的技術含量;⑵作品的文化承載;⑶作品風格的拓展空間;⑷個人的好惡;⑸作品風格特徵的規律。
問:如何看待白蕉先生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如何取法白蕉?
薛養賢:如果說沈尹默是清代碑學中興之後帖學回歸的倡導者,那麼白蕉則是帖學精神的完美詮釋者。學習白蕉應該著重取法其日常書寫性。簡而言之,就是基於技法及而不為技法所囿的自由書寫性。因為只有自由書寫才是真實書寫,真實書寫才不具有欺騙性。
問:怎麼看書法中的「古」?您心目中佩服的古代書家和當代書家都是誰?他們的那些東西讓你佩服。你對書法家公共知識分子這個概念怎麼看?
薛養賢:書法中的「古」是我們的一種心理感受,是時間老人賦於作品的神秘感,當然這種神秘感是具體形質(線條的邊緣形態、文字載體的材質形態等)對我們視覺刺激之後產生的心理感受。試想除卻蘭亭序的印章、紙張的色彩,還原線條的鮮活墨色,我們會是什麼樣的感受?優秀的古代書家和當代書家我都佩服。佩服的東西太多,說來話長,恕不一一。在他們面前,我只有一個感受,套用一句現在流行的話:他們怎麼就那麼有才呢?「書法家公共知識分子」這個詞兒我還是第一次聽說,無從談起。抱謙。
問:俗話說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毛筆在整個書法創作中可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工具,請問薛老師平時用何筆?本人慾寫小行書,如顏平原的三稿,請問用何筆較宜?謝謝!!
薛養賢:風格決定工具,猶如打仗貼身用摔跤,一米以外用刺刀,幾千公里就需要用導彈了。當然這只是打個比方,我有一篇《審美取向與材質的配置》,稍後貼在本帖的後邊,請便中一覽。
問:在書法學習過程中,臨帖必須臨的很像嗎???
我本人很喜歡董其昌、王鐸的那種臨帖。。。。從他們的早期臨帖作品就可看出並不是很像,請先生談談這個問題。。。。
還有一個很低級的問題,學行草必須有楷書功底嗎???(這個問題也許太幼稚了)
薛養賢:臨帖初期應當要臨的很像。簡單來說:⑴細節決定成敗,忽視細節就是忽視高度;⑵用筆的准確性決定了傳達書者思想的書法語言的充分性;⑶觀察的深入性決定了對法帖精神領悟的准確性.我們所看到董其昌、王鐸的臨帖並不是他們真正意義上的早期臨摹作品。舉個例子來說;假如一個人出個寫真集,他(她)滿月時的照片散失了,第一張照片是從少年時開始的,我們總不能說他(她)一生下來就是這個樣子吧?你所說的董其昌、王鐸的那種臨帖實際上是他們已經進入了完善自我風格的階段,他們只是試圖在古代法帖中尋找有益於自我風格的書法元素,套用一句化學術語就是在進行「化和」、「分解」。最後一個問題看看《中國書法史》,書體演變則會一目瞭然。至於個人的經驗只是一家之言,不必拘泥。
問:我是一位書法愛好者,對書法的嗅覺不是很敏銳,但我感覺近一兩年的國展逐漸引領書法回歸傳統,特別是回歸二王,我覺得這對於一般書法群體在視覺心理上更易於接受,您怎樣認為?這對我們的國粹書法有何意義?陳新亞老師倡導書法生活化,您對此有何見解?這又對當前的書法有何意義?
薛養賢:首先要區分傳統和傳統作品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傳統作品和優秀傳統作品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傳統作品是寬泛的、博大的,優秀的傳統作品當中有非常優秀的書法元素,非經典的作品中也有可資汲取的優秀元素,優秀和非經典作品的優秀元素只是一個量能的差異。二王只是優秀傳統作品的一部分。學習書法是一個不斷汲取書法語言的過程。劉熙載說:「聖人作易,立象以盡意,意,先天,書之本也;象,後天,書之用也。」套用劉熙載的話,這是一個不斷汲取「象」的過程。書法中的傳統文化思想是」陰陽對立統一「的觀念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前者是「常」,是超越時空,亘古不變的;後者是「變」,是書法由「點」而「線」的根本。至於「書法生活化」實際上是對某些偏離書法本來面目行為的一種反動,是對書法本來面目的一種回歸。
問:創作與臨摹的比例關系,請薛先生談談您自己是怎樣處理的呢?
薛養賢:准確臨摹→寫意臨摹(碑帖審美元素的多樣發掘與強化)→審美元素與個人性情的和諧匹配↑←←←←←←←←←←←←←←←←←←←←←←←←←←←←←←↓
在如此循環往復中豐富自己的書法語言。在豐富的書法語言中展現多面的、完整的、真實的自我。
問:清姚孟起雲:作隸須有萬壑千崖奔撲腕下氣象。請問:「隸書怎樣才能得氣、得勢、得韻,得神」謝謝
薛養賢:一規則、二熟練、三胸中萬千氣象、四手底了無掛礙。
問:1、 前些年大家都對地域書風這個名詞比較感興趣,出現了河南的中原書風、廣西的作舊、遼寧的小行草現象等,但是隨著網路的發展和信息交流的漸趨方便,似乎這種性質的書法風格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弱化,直到最近劉正成先生力挺的地域書風展得到舉辦,大家又開心起這個話題。您是怎麼看待這個地域書風的,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是扶持還是任其自由發展?陝西是否也有自己的地域書風,相對於上述省份的地域書風,這個體系是否成熟?2、 您非常提倡智性書寫,那麼這個智指得是什麼?與理性書寫有什麼區別?3、 您所在的西安交通大學,是否有書法相關的學生社團,您是否對其予以關注?在您看來,一個優秀的書法的學生組織應該具備哪些條件?您是怎麼看待在校的非書法專業學生的書法學習的?對於他們,有哪些好的建議?4、 您作為國展的評委,在評審時您是否有過激動的瞬間(看到作品時砰然的心動,抑或是看了之後還想再看一眼的感覺)?在您看來,一幅作品真正打動人的東西是什麼?)
薛養賢:1、但抒情懷寫真我,任爾東西南北風。2、請參閱稍後貼出的《智性書寫——一個新的審美原則》一文。3、我校學生有書法社團。我只是參加過一些作品的評審工作。在校的非書法專業學生,如果是站在完善個人修養的立場上學習書法,就不必苛求學習方法的嚴謹性、系統性。但是如果是站在書法家的立場上就要強調書法學習的嚴謹性、科學性、系統性、豐富性。4、評審和欣賞是兩個不同的行為方式。評審是對比、挑剔,欣賞則是感受、詮釋。一幅真正打動人的作品首先是作品撲面而來的氣息,然後才是通過技法分析來確定作品氣息的真實性和充分性;比如說你在大街上看見美女,是先看見美女還是先分析女士的眼耳鼻舌身然後再得出結論說她是一位美女?
問:您作為一名高校的書法教師,既有教學的任務也有科研的任務,想請您簡要地介紹一下您的研究領域,是偏重於書法史?還是美學、書法創作這邊?在您的研究過程中,是否有有趣的發現,能否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薛養賢:我個人的經歷簡單來說,學的是貿易經濟、進修的心理學、教授的是會計、研究的是書法。對書法而言,我現在是言歸正傳了。特殊的經歷造成了我研究書法的科學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研究的領域是書法創作。有人說「技是形而下」、「道是形而上」,依據是「技進乎道」,其實割裂理解「技」、「道」是錯誤的,把「技」、「道」對立則是可笑了,我們見過不會唱歌的人成為歌唱家、連語句都說不通順的人成為文學大師的人嗎?藝術作品中再高的境界也是通過具體的形質來表現的。我研究的課題概括來說是試圖在「不可言說處」找出「言說方式」,即整體——分解——合成。
問:請您談談對流行書風,藝術書法,現代書法的看法.謝謝.
薛養賢:「流行書風」在我看來有「特指」和「泛指」兩種。「特指」是指「流行書風展」,「泛指」是指「一個時期流行的書法風格」。我想你指的可能是「流行書風展」。關於「流行書風展」,我還是講一個看似與「流行書風展」不大相關但卻大有相似之處的故事吧!說是白石老人在北京居處的廊子上放著一口從家鄉帶來的「壽材」,有人以為老先生好奇;有人以為是一種引人注意的「噱頭」;有人以為老先生「達觀」,其實——這是湖南鄉村的習俗。對於「流行書風展」,局外人是不大知道其真正原由的,種種臆測只是個人的主觀判斷而已。至於「泛指」的「流行書風」歷朝歷代都存在。
至於「藝術書法」、「現代書法」,我的看法是只要有利於書法發展,那怕是些許有利因素,我們都應該抱一種寬容、學習的心態。
問:薛老師好!我覺得先生的字是熟處見生,令大家非常欣賞!我想請問一下先生在控制字的大小倚側,以及您在字的筆畫和結體的誇張上是怎麼處理的!
歷來學書法都注重立意要高古,有些人甚至把自己學習對象定位在不下魏晉。請問先生是怎樣理解的,及你是怎樣幫自己找到一個書法的取法定位的呢?
薛養賢:1、一擒縱有度、二自然天成。2、學習對象可以是個人化的,我們應該尊重每個人的個人選擇。但是我以為吃粵菜的人吃吃川菜也無妨,吃杭幫菜的人嘗嘗西安的小吃亦無不可。
問:我初學行草書,向先生請教一個問題。臨摹一些經典行草書法帖,想據法帖的風格創作練習,但是寫好後和法帖的風格相去甚遠,我就在法帖中集字,感覺還好些。我想是不是要我們把法帖中的常用字都會背下來才行,然後才能進行真正的創作。這樣是不是沒有「靈性、才氣--」的表現,還是每個書家都要經過的一個過程(至於書法愛好者更要走好這一步)
薛養賢:你這個問題理帶有普遍性,是我遇到的提問最多的問題之一。其實正如你所說「這是每個書家都要經過的一個過程」。原因是我們對原帖規律把握的熟稔程度不夠,因此讀帖、臨帖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對原帖規律的分析、歸納和總結。
問:在行筆的過程中,是怎樣做的按中有提的?
薛養賢:行筆中既有二維空間的上下左右運動,也有三維空間的上下運動。解決這個問題最簡捷的辦法是:對經典作品進行亦步亦趨的准確臨摹。
問:書法強調臨貼,尤其是名家名貼,但是書法有一種令人匪夷所思的傾向,好象是越怪異越好,有的根本就看不出有什麼功底.您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薛養賢:書法的怪異與否要看你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上看。如果站在平庸書法的立場上看,藝術性強的書法會被看的怪異;如果站在藝術的立場上看,只有對立沒有統一的便是一種怪異。至於有些書法看不出什麼功底,我以為也可分為三類,一類是確無功底;一類是我們對書法史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從而無法探究其書法風格形成的各種傳統元素;還有一類是我們在欣賞書法時不是在欣賞作品本身,而是在把作品和古代的某碑某帖進行對比,同者為好,異者為奇。奇者必怪。
問:我學過很多風格差異很大的碑貼.在創作中很難揉合.象一盤雜燴.請問怎麼樣才能將風格達到高度統一,諧調.是否有很多技巧可尋!!!
薛養賢:書法創作首先應該有一個鮮明的審美指向,然後是書法資源的合理配置,而不是古代書法風格的逢合。如果你的創作是以形成個人風格為最終指歸,我建議你可以嘗試:以某一碑帖的筆法、字法、章法、墨法為變數,以另外一種碑帖的某個元素去置換前一種碑帖的某個元素,在多次嘗試中尋找較為成功的置換結果,然後在較為成功的置換結果中進行第三種碑帖的某種元素的置換……如此多次反復直至找到符合自己心性的書法風格。並把這種人工置換完成的書法風格由理性的操作逐漸熟練成為一種潛在的隱性意識。
問:薛先生自認為自己的書法得力於誰的最多?
薛養賢:說實話我現在實在說不出來我最得益何人,這猶如我不知道我的血肉得益於哪種食品最多。
問:一名成功的書家當達到一定的水平後,創作往往會出現所謂的程式化!您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又是在實際中怎樣解決的?薛養賢:問題很簡單。這些人把「課間活動」當成「上課」了。
問:您是怎樣臨帖的?怎樣將臨帖用到創作中去? 您每天寫多長時間?您目前在學習什麼?
薛養賢:1、上課時寫實臨摹;下課時寫意臨摹。2、臨帖是儲存語言,創作是檢索語言。3、不等。有時多,有時少。有興時寫字寫到大天亮,無味時睡覺睡到自然醒。4、見什麼學什麼。「急」不擇食嘛!玩笑玩笑,呵呵……
問:請問您對於看書、動手、交遊、思考的時間分配大致是怎樣的比例?您對書法從最初單純的熱愛到如今的職業化、專家化,在這樣的過程中,您曾有過的最大困惑(或壓力)是什麼?對於書法與功利怎樣妥善處理?對您影響最大的經典碑帖是...?您最愛讀的書是...?書法理論重要嗎?什麼理論才有用?
薛養賢:1、你說的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八方友吧?!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吧?!我不能象陸儼少先生那樣「三分寫字、三分畫畫、四分讀書」,我只能看機會了.2、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3、前已作答,不再贅述。4、我最愛讀的書是我自己買的書和朋友送的書。5、啟功先生論書札記中說:或問學書宜讀何種論書著作,答以有錢可買帖,有暇可看帖,有紙筆可臨帖。欲撰文時,再看論書著作,文稿中始不憂貧乏耳。
問:你是怎樣看待書法經典與流行書風?篆書隸書草書在新時期如何做到繼承與創新?
薛養賢:竊以為某一經典模仿的人多了就成了「流行書風」。假如你指的是「流行書風展」的作者的作品,我以為其中一部分作者是把所謂的民間書法當主食,把文人書法當副食,而另一部分恰好相反。總之都是相融的結果。
問:薛老師好!行書初學《蘭亭序》,您認為好嗎
薛養賢:我認為好。關鍵是如何學?學什麼?
問:您再次來到瓦窯堡,對子長紀念中國共產黨誕辰86周年大型書法篆刻邀請展給予了很高評價,同時您對這次展覽的前前後後的幫助很大,在此向您表示感謝。斗膽向您提一個問題:「全國書法熱由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流行書風回歸到本世紀初的「復古」,於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謀而合,請問,書法該如何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好地相結合,作為書法機構、書法家、書法愛好者該作些什麼?」
薛養賢:書法發展有其自身內在的規律,它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並不時時成簡單表面的對應關系,否則我們將無法解釋大唐盛世與大唐書法的輝煌、明清國道衰落卻碑學中興的這一歷史史實。——這是書法史研究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並且是非常復雜的課題,是對書法未來發展具有前瞻和指導意義的課題,恕不在此作答。
問:如何看待書法作品中做的元素?您的作品中做的元素有多少?做成自然就是自然的美嗎?先謝謝!
薛養賢:藝術本身是人化的自然,「天人合一」是藝術追求的至高境界,對立而統一便是人化的自然。只有對立沒有統一便是「做作」;只有統一沒有對立只能是「平庸」。任何藝術都是「做」成的,關鍵在「和諧」二字。
問:初學者該如何把握博與專
薛養賢:站在業余愛好的立場是先「專」後「博」;站在專業的立場則是多板塊的「先專後博、相互提升」。
問:您曾提出過「智性書寫」這個概念,我們經常在談論書法創作的時候,以「感性」和「理性」論之,或者外加一個「書寫性」,但是「感性」和「理性」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存在的,只是比例的大小而已。您的「智性書寫」相較於「感性」和「理性」來說,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其特殊的「點」在何處?
薛養賢:「智性書寫」是把書法創作的概念做了前伸和後延。「理性」主要體現在書法創作的前後。概括來講創作之前是追求書法資源的合理配置,創作之後是力求書法審美效果的最大化。「感性」則主要體現在創作之中。(詳情請參考我和張渝的《智性書寫——一個新的審美原則》)
問:臨摹的要本是什麼,到底臨的是什麼
薛養賢:簡而言之,寫實臨摹主要是:一、鍛練眼睛的觀察能力;二、手對毛筆的控制能力;三、對原作書法語言的領悟能力。
寫意臨摹是對原帖已有審美取向的多元發掘,在發掘中尋找與自我審美取向的契合點。
書法臨摹的目的:一、尋找書法要素中美的關系;二、積累、豐富自己的書法語言。
問:學魏晉.宋代和明清那家行書好?
薛養賢:你這個問題無異於在問我「是粵菜好吃」還是「淮揚菜好吃」抑或「湘菜好吃」?因人而異,求個可口而已(只要吃了不鬧肚子就行)。
問:1、如何把握好創作的速度?2、臨習了大量的碑貼,創作時如何融合?3、薛先生作為當今中國書壇開宗立派式的人物,最近幾年怎麼不見有作品集問世?4、薛先生本是以行草書名世,卻成了中書協楷書評委,作何感想?
薛養賢:1、創作速度因審美取向而異,不可強作統一。2、創作途徑:①強化與誇張,譬如文學上的三頭六臂;②粘合,譬如文學上的豬八戒、孫悟空等;③多重融合,譬如我們中華民族的圖騰「龍」的形象。3、遵照你的指示精神,我新近出版了一本《當代書法十家●薛養賢卷》。4、服從組織分配,聽黨的話,一切行動聽指揮。
問:學行草書如何選擇主臨的法貼,可否從開始就圍繞著己意去融法和化法、和臨創的趣味性的早期培養。
薛養賢:條條道路通北京,方法因人而異,關鍵是你祈求的高度。要成功我個人以為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金字塔形(先博後專),一種是菱形(專、博、專)。
問:1、您多次擔任評委,您認為當前國展作品面目千人一面,獲獎導向進入復古主義的圈子,是否符合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2、按照當前國展的審美標准,象徐生翁、於右任、沈曾植、當代的王鏞、劉正成、郭子緒等一大批真正富有個性和強烈時代氣息的藝術家該如何評價?他們的作品恐怕入選都困難吧?3、在當前復古主義盛行的情況下,「筆墨當隨時代」當如何理解?
薛養賢:1、「千人一面」的說法可能不大妥當,差異總還是有的,大小而已。「復古」總比「任筆為體」好吧?2、展覽對整個當代中國書法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意義,近三十年的中國書法水平的提高便是很好的明證。我個人以為展覽一是發現人才,二是鼓勵人才,三是引導人才。但是書法展覽不是衡量作者水平高低的唯一標准,更不是替歷史作定論。3、參加展覽的作者只是全國書法工作者中的一部分,「復古主義」不是中國書法的全部,只是學習過程的一種展示,並不是每個書家學習書法的終極目的。我以為一個書家發自內心的真實的書法言說便不可避免的帶有這個時代的精神。
問:書法教育小學、中學、大學區別在哪裡?書法碩士、博士就業方向在哪裡?
薛養賢:小學、中學是技能教育、素質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大學教育是書法藝術專業教育。教育部2006年16號令規定,全國高校都必須開齊書法欣賞等八門選修課。最新消息:書法成為廣東中小學必修課並納入質量考核體系,由此可見僅書法教育一項人才缺口就相當大。其它博物館、藝術研究機構、編輯出版部門等等就不用說了,更不要說中國的強勢經濟帶來中國的強勢政治,強勢政治、強勢經濟帶來強勢文化這樣的大話題。
㈧ 書法研究
繼續努力,,,,,
㈨ 書法研究的內容簡介
從現在傳世的張瑞圖作品來看,其藝術的發展可分三個階段,即初萌期、成熟期、平淡期。張瑞圖的小楷取法鍾繇用筆結體均率意而為,沒有一絲雕琢之跡,張瑞圖的行書則是在其楷書的基礎上進行更為隨意和自然的發揮.草書是張瑞圖書法中成就最為突出的書體,而多以行草面目出現。張瑞圖行草書最與眾不同的特點在於,用筆的盤旋跳盪和方折腎束。
㈩ 書法研究的介紹
《書法研究》是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籍。主要介紹明代中晚期是在藝術上對古人舊式法度的反叛、風格異放的時期.張瑞圖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