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對教育科研成果進行評價,獎勵
請參考:
答:來廣東省級的教源育科研成果獎有三項:廣東省普通教育教學成果獎、廣東省中小學教育創新成果獎、廣東省教育管理科學吳漢良獎。
廣東省普通教育教學成果獎每兩年(逢雙數年)申報評獎一次。申報時,各地級市依照當年通知按省規定申報數申報。我市申報該項成果獎時,主要從上一年市的一、二等獎成果中選取確定申報項目。申報該成果獎要填寫《廣東省普通教育教學成果獎申報•評審書》,並附項目研究報告、實施方案、成果論文、軟體及其他有關材料,各一式3份(1份原件,2份復印件)。
《廣東省普通教育教學成果獎申報•評審書》可在「東莞教育科研網」的科研管理欄中下載。
廣東省中小學教育創新成果獎每年申報評獎一次,申報時間為每年7月31日前。申報不限額,凡已結題的課題均可申報。申報該成果獎要填寫《廣東省中小學教育創新成果評獎申請表》,並附項目研究報告、實施方案、成果論文、軟體及其他有關材料,各一式2份(1份原件,1份復印件)。
《廣東省中小學教育創新成果評獎申請表》可在「東莞教育科研網」的科研管理欄中下載。
廣東省教育管理科學吳漢良獎每年申報評獎一次,申報的具體時間以當年
㈡ 石門高級中學的教育成果
石門高級中學學生進校成績多年來居南海區直高中最後一位,但經過石門高級中學老師的精心培養,考入重點本科的學生人數居南海高中學校前3甲。
2006年首屆高考,就被南海教育局稱為創造了「奇跡」。2007年高考上重點線人數劇增達到124人,本科612人。2008年高考總上線人數居全區第三。2009年上本科線642人。2010年高考上省線1078人(1087人參加高考),總上線率高達99.2%,2010年上本科線818人,比09年多176人,雄居南海區第三名,上重點線77人,增幅居南海區第一名。2011年再創高考新輝煌,1044人參加考試,1038人上線,僅6人不上線,總上線率高達99.5%!本科人數、本科上線率再創新高。上2A以上首次突破500大關,比2010年多105人,達545人,佔51.8%;上2B以上866人,雄居南海區第三名;本科上線率首次突破80%,高達83%;重點人數在2011年考生人數減少43人的情況下,達76人,在比率上略有上升。
一批低分進入石門高級中學的學生,卻在高考考場中成為頂尖高手。石門高級中學的學生連續2年高考英語Ⅱ、地理等學科奪得佛山市單科第一名。
學科競賽,名列前茅。僅在2010年,學生參與生物、化學、英語、電腦等學科競賽獲國家級省級獎就有115人次。在全國中學生作文大賽中,連續4年奪得一等獎,是全市獲全國性獎項最多的學校。2010年全國基礎教育英語綜合能力競賽中,該校區獲得全國一等獎3個,二等獎14個。
在2010年度廣東省宋慶齡獎學金評選活動中,該校區高三(27)班陽傑同學榮獲此項獎勵,獲獎金3000元。 2007年3月,學校成立南海首個學生科學院。2008年3月,廣東省第23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在石門高級中學成功舉辦,這是首次由中學協辦的省級大賽,在這次科技創新大賽上,該校勇奪一項一等獎、二等獎二項,一項先進個人獎,居全市第一位。
2009年,學校吳梓聰同學成為廣東省唯一入圍全國中小學電腦製作比賽總決賽的高中學生,後被保送到華南理工大學就讀。
2009年8月,高三(34)班沈釗同學參加青少年氣候大使評選獲全國中學組第一名,中央電視台教育頻道和國際廣播電台記者都來到該學校進行了為期2天的專訪,節目在2010年2月22日中央電視台「綠色空間」欄目播出。
在2010年4月舉行的第25屆廣東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該校榮獲一等獎兩項,二等獎兩項,三等獎一項的,閆靈麟老師榮獲「廣東省十佳優秀科技輔導老師」稱號。在2010年12月第26屆佛山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石門高級中學被授予「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佛山市十強學校」稱號。
2010年4月,在第25屆廣東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開幕式上,石門高級中學同時與華南師大附中、廣東省實驗中學等名校一起,被批准為首批廣東省青少年科學教育特色學校。2010年5月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中共中央宣傳部和中國科協共同發文,授予石門高級中學「全國科普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2011年4月,第26屆廣東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石門高級中學參賽的4個項目全部獲得一等獎,占佛山市獲一等獎總數的一半,成為廣東省唯一連續幾年獲獎等級和數量穩居冠軍的中學。其中李達堅、黃旖婧、李禹韜三位同學獲得高考加分優惠或保送資格。 學校長期重視加強文化建設,從2005年起,每學年都舉辦文藝體育節和風箏文化節,每屆都請十多位全國、省、市著名的藝術家到校講學。學校聘請了文藝教育顧問,嶺南畫派第二代大師劉春草,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鄭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梅文鼎,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李淑勤,廣東省優秀音樂家鄧國平,著名作家鄭啟謙、任流、何百源,著名書畫家李小如、龐國鍾、區錦生、何志斌,著名藝術家楊紹斌、安文江、林星雲、黃灼雄、梁詩裕,山東維坊風箏協會主席陳玉林、張健民,廣東陽江風箏協會主席梁汝興等多次到校講學。
學校重視發展學生個性特長,通過學科滲透、社團活動、主題班會、文體活動等多種途徑和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培養學生文學藝術素養。現有近30個學生社團,每周有固定的活動時間,有特長的學生可以大展身手。
2010年「全國學校文化與育人環境建設研討會」在北京朝陽區隆重舉行,該校區作為廣東省的代表參加了這次研討會。《在風箏文化節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的實踐研究》入選大會經驗材料集。(全國僅20所學校入選)。
2011年1月27日該校區合唱團合唱《閑聊波爾卡》在中央電視台第十一屆全國校園春節聯歡晚會眾多優秀節目中脫穎而出,榮獲全國校園春節聯歡晚會節目金獎!這是廣東省唯一入選的節目。
石門高級中學十分重視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長期堅持組織師生開展綜合或專項體育競賽,每天下午均有超過一個小時的文體活動時間。石門高級中學開辦以來,就有4位學生被飛行學院錄取。2006屆的黃允健同學被中國民用航空學院飛行員專業錄取,2009屆的李偉豪同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專業錄取。2011屆何慶鋒、王嘯兩位同學又被飛行學院錄取。
㈢ 珠海市香洲區第十一小學的教育成果
學校的教育質量穩步上升,整體辦學水平邁上新台階,正逐步朝著品牌學校邁進。近年來,學校承擔國家、省、市科研課題五項,辦學經驗10餘篇文章刊登在國家級刊物,教師教育教學論文有100餘篇發表在省級以上教育報刊,學生作文在省、市級報刊發表500多篇,200餘幅學生美術作品獲國家、省、市級獎勵;出版了學術專著和校本教材多本。師生共獲省級以上獎勵326人次、市級獎勵566人次。
學校先後榮獲全國紅旗大隊、廣東省心理健康教育示範學校、廣東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廣東省依法治校示範校、珠海市群眾滿意學校、珠海市一級學校、珠海市綠色學校、香洲區和諧文明先進單位、香洲區辦學效益優秀學校、香洲區教育系統「十佳」黨支部等光榮稱號。近幾年教育科研結碩果,分別獲得全國優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廣東省首屆中小學德育創新成果一等獎和珠海市首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㈣ 華師附中新世界學校的領導結構
吳澧暘
(任期:2002~2010)
中學物理特級教師,廣東省南粵傑出教師、廣州市優秀校長、原華南師大附中副校長。曾任中國教育學會物理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廣東教育學會物理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廣東物理學會副理事長、天河區政協委員、天河區人大代表。現仍擔任廣東教育學會物理專業委員會名譽理事長、《物理實驗》編輯委員等社會工作。主要教研成果獲國家教委第二屆基礎教育教學儀器優秀成果一等獎,四次獲廣東省中小學教育創新成果一等獎,獲第六屆全國優秀自製教具評選活動一等獎和自製教具能手稱號。代表性論著《做好物理實驗教學設計,開展物理課外科技活動》被收錄入《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中。現任華師附中新世界學校顧問,華師附中新世界學校董事會董事。
程志文
(任期:2010至今)
1949年生,廣東省三水人,中共黨員,大學文化程度,中學物理高級教師,1977年畢業於華南師范大學物理系,畢業後留校任教。1995年到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工作,任教奧林匹克物理課程和普通高中物理課程。主編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物理》3-3,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初審通過,由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2000年起任教學處副主任,2010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聘為省督學,現任華師附中新世界學校校長。兼任廣東省物理學會理事、廣東省教育學會物理教學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廣東省普通高中教學水平評估專家、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碩士研究生兼職導師。
副校長勞容意
物理高級教師,原華師附中教學處副主任,曾多次被評為「優秀教師」、「優秀共產黨員」,曾獲「華南師范大學記功獎」,2011年廣州市先進教育工作者。
副校長徐志洪
政治高級教師,原華師附中辦公室副主任,華附南海高中書記兼副校長,曾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授予「廣東省『教書育人』先進教師」稱號。 華師附中新世界學校學生會由學生代表大會民主選舉產生。我校學生會與華師附中校本部學生會密切聯系,定期開展學生幹部培訓活動,致力培養優秀的學生幹部。 華師附中新世界學校學生會由主席團、學習部、紀檢部、體育部、文娛部、宣傳部、生活部7個部門以及各年級學生分會組成。校學生會委員由學生會主席(正副)及各部部長組成。
第三屆:學校第三屆學生會
主 席:李曉君
副 主 席:葉俊延、鍾華傑
學習部長:陳可欣
紀檢部長:肖輝邦
體育部長:黎浩明
文娛部長:蔣滔銥
宣傳部長:李卓蔚
生活部長:李舒茵
第五屆:學校第五屆學生會
主 席:王子瑤
副 主 席:李斯琪
秘 書 長:黃可晨、楊晨
學習部長:金夢陽
紀律部長:陳若銘、陳華強
文娛部長: 吳海欣
宣傳部長:曾思婷
生活部長:蘇庭寬
第六屆:學校第六屆學生會
主 席:黃可晨
副 主 席:楊晨
志願者協會理事會
會長:陳光霖
副會長:柯一詢
秘書部長:柯一詢
項目部長:紀澄
考核部長:何嘉怡
活動部長:杜向媛
㈤ 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的創新成果
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承擔國家食品安全「十五」重大科技專項、國家基金、國家863、國家科技型中小型技術創新基金項目、國家生物高新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項目、教育部產學研項目、粵港招標項目、廣東省基金團隊項目、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重大、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廣州市重大重點科技項目等;已取得科技創新成果133項;獲國家及省部級成果獎勵75項,其中獲得國家級成果獎3項、省部級一等獎5項、廣州市一等獎1項;申請國家專利100多項,授權發明專利35項,2006年我所發明專利申請數量在粵科研機構中排名第二,為全國特別是廣東省的食品、醫葯、輕化工、環保和農業產業的一大批龍頭和骨幹企業提供了生物高新技術成果,極大地促進了生物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獲得了政府和社會的矚目及廣泛認可。設在本所的廣東省菌種保藏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在2000年、2003年、2006和2010年連續四次被評為廣東省優秀重點實驗室。
㈥ 化州市第一中學的辦學成果
高考成績 2015年高考,上重點線人數957人,比去年增加225人,增長率30℅;上本科線以上3117人,比去年增加229人,增長率8℅。上重點線人數排茂名市重點中學第二位。理科最高總分681分,670分以上10人,660分以上27人,650分以上46人,630分以上127人,600分以上399人。文科最高總分641分,630分以上4人,620分以上10人,610分以上24人,600分以上55人。文理科總分600分以上454人,比去年多248人,增長率120℅。語文最高分141分,勇奪茂名市語文單科狀元,140分以上2人,130分以上29人。理數最高分144分,140分以上7人,130分以上108人。文數最高分132分,130分以上4人,120分以上48人。英語最高分142分,140分以上8人,130分以上158人。理綜最高分284分,勇奪茂名市理綜單科狀元,280分以上8人,270分以上43人,250分以上399人。文綜最高分256分,250分以上9人,240分以上48人。
2014年高考,上本科線以上人數2888人,占參加高考人數的62%;上重點線人數732人,在該年茂名市理科總分前10名中佔了6名,在茂名市文科總分前10名中佔了4名。
2013年高考,上本科以上總人數2544人,比2012年增加229人;上重點人數624人,比2012年增加236人,比該校高考最高歷史紀錄還多89人,增長61%。 中考成績 2015年中考,考上化州一中分數線360人,含競賽免試生,未含體藝生與獎勵名額。該屆初一招收正取生400人,正取生上線率達90%,總上線率與正取生上線率均刷新學校歷史記錄。
2014年中考,升重點高中人數505人,重點率為66.4%,創該校中考歷史最高記錄。
2013年中考,該校上重點中學人數有560多人。 素質教育 學校男女子學生排球隊參加2014年廣東省傳統項目學校排球比賽,獲得了男子第三名、女子第四名的優異成績;學校參加茂名市第十八屆中學生運動會,男女子排球隊均獲得第一名;文工團編演的大型歌舞《橘紅飄香》參加茂名市第十一屆運動會開幕式大型文藝匯演榮獲第一名;舞蹈《飛》獲2012年省第四屆中小學生文藝展演銀獎;音樂作品《橘洲小小戲娃新唱》獲省第九屆小兒藝術花會比賽金獎。 學科競賽 該校學生參加2010年全國高中數學聯賽取得優異成績,全國二等獎2人,全國三等獎7人,廣東省級獎20人,以上各項數據均排茂名市重點中學第二位;參加2010年全國高中學生化學競賽,全國二等獎2人,全國三等獎3人,廣東省級獎32人;參加2010年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全國三等獎8人,茂名市級獎76人。 從2008年至2014年,學校共成功申報了4項國家級課題、5項省級課題和6項市級課題。2012年,學校有1項課題成果獲得廣東省中小學教育創新成果獎三等獎。
2013年,學校教工共有50多人獲得學校論文一等獎,170多篇教育教學論文獲縣市級以上獎勵或發表。 校訓:明德、博學、篤志、敏行 校風:愛國、文明、勤奮、創新 教風:敬業、嚴謹、創新、精深 學風:嚴、勤、實、活 校歌:永攀高峰 作詞:陳劉雄、陳富雲
作曲:宋景新
寬闊的校園橘紅飄香,
百年名校,百年芬芳。
鑒羅兩江擁抱如詩畫卷,如詩畫卷。
為了實現理想,
我們明德博學篤志敏行,
養高尚情操,攀科學高峰,
奮進的歌聲越唱越響。
啊,我們一中學子,
不怕困難,不怕困難,
豪情滿懷壯志飛揚。
啊,我們一中學子
心連心,手拉手,
永攀高峰,永攀高峰,
永攀高峰!
美麗的樓房氣勢恢宏,
累累碩果,譽滿天下。
清清三湖倒影著青春笑容,青春笑容。
為了騰飛夢想,
我們愛國文明勤奮創新,
展多彩個性,樹時代新風,
拼搏的詩篇越寫越燦爛。
啊,我們一中學子,
不怕困難,不怕困難,
豪情滿懷壯志飛揚。
啊,我們一中學子,
心連心,手拉手
永攀高峰,永攀高峰,
永攀高峰! 化州一中學生會成立於1978年,致力於發展校園文化,作為學校與同學溝通的橋梁,堅持從同學中來,到同學中去的工作原則,一切為了同學,為了一切同學,為了同學一切。
截至2012年,學生會設有社團、宣傳、學習、文娛、體衛、勞衛,生活、紀檢等八個部門,而秘書處則於2011年作為獨會內獨立運作部門從主席團分出來。社團部下轄文學社、外語社、化州一中學生通訊社、演講協會、書法協會、美術協會、象棋協會、頭腦協會、吉他社、羽毛球協會等社團;宣傳部負責管理播音部;裁判協會負責學校一切體育賽事的裁判工作。
㈦ 如何認定國家級 省級 科研成果 政府
科研成果獎的級別,應當看該獎項是由哪裡頒發的。
(一)國家級獎: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獎項。如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級四大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二)部級獎:指以中央(國務院)各部委名義頒發的社科或科技優秀成果獎。如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的社科優秀成果獎;國家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部級自然科學獎;部級技術發明獎;部級科學技術進步獎。
全國性的各類基金獎,經認定後可視為相當於部級獎。已經認定過的獎項如:霍英東基金獎;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孫冶方研究基金會、吳玉章研究基金會、陶行知研究基金會、錢端升基金會頒發的社科優秀成果獎。
(三)省(市)級獎:指以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名義頒發的社科或科技優秀成果獎。如省(市)級自然科學獎;省(市)級技術發明獎;省(市)級科學技術進步獎;省(市)級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以上獎項的頒獎文件和獲獎證書有國徽章的,都是由省(部)級以上政府或政府機關頒發的獎項。
(7)廣東省中小學創新成果擴展閱讀:
部級及以上科研成果、科研項目(課題)認定范圍
1、國家級科研成果獎:
國務院頒發的國家科技進步獎、技術發明獎、自然科學獎。
2、省部級科研成果獎:
各省、直轄市人民政府頒發的科學技術獎勵,教育部科學技術獎,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公安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家安全部、軍隊頒發的科學技術獎勵,全國性的行業協會(學會)且具有國家獎推薦資格的科學技術獎等。
3、人文社科省部級獎項: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上海市鄧小平理論研究與宣傳優秀成果獎、上海市人民政府決策咨詢優秀成果獎以及其他中央各部委頒發的人文社科類研究成果獎等。
鑒定組織
鑒定由國家科委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以及國務院有關部門的科技成果管理機構(以下簡稱組織鑒定單位)負責組織。必要時可以授權省級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組織鑒定,或者委託有關單位(以下簡稱主持鑒定單位)主持鑒定。
㈧ 河源市第三小學的學校領導
葉鳳良 女 黨支部書記、前任校長 1958年生,1975年參加工作。大專學歷,小學語文高級教師。有二十多篇教育教學論文在省、市、國家級正式刊物發表並獲獎。1996年任河源市第一小學教務處副主任,1998年被評為「河源市優秀教師」,同年任河源市第三小學副校長,2001年任校長。2002年被評為河源市直「優秀共產黨員」; 2004年被評為「河源市優秀校長」;2005年榮獲「河源市優秀共產黨員」、「廣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並被授予「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2006年被評為「廣東省首批基礎教育名校長」; 2007年榮獲「廣東省師德十大標兵」稱號和「全國家庭教育工作先進個人」;2008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現已退休)
賴國勇 男 黨支部副書記、前任副校長 1968年10月生,1988年參加工作,大專學歷,小學高級教師。1998年在河源市第二小學任校長助理,2001年通過競爭上崗調入河源市第三小學擔任副校長至今,主管學校教學工作。是中國教育學會「嘗試教學理論研究會」會員;河源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協會理事。有十餘篇教育教學論文在市、省、國家級刊物中發表,並有多篇獲國家、省、市級獎勵;曾負責主持中國教育學會「十五」、「十一五」多項科研子課題的實驗研究,其中《自主參與型班級管理研究》獲「科研一等獎」,並編輯了多本成果論文集,共達60多萬字, 2005年被省教育學會評為「優秀科研工作者」;2006年獲廣東省教育管理科學吳漢良獎三等獎。(已調離至河源市第一小學)
葉興增 男 黨支部副書記、校長 1979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大專學歷,小學高級教師;1999年9月參加工作,2002年參加中層幹部競爭上崗任總務處副主任,2004年任副校長,主管學校德育、後勤、工會工作;是河源市首批百名青年骨幹教師培養對象,河職院體育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河源市教育學會德育專業指導委員會理事,廣東省中小學德育基地協作會會員;2007年參加廣東省中小學校長高級研修班結業;2002年榮獲「河源市愛國衛生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2003年被國家教育部、國家環保總局授予「綠色學校園丁獎」;2005年被評為「市直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2008年被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德育研究與指導中心評為「德育科研先進個人」。(現任校長)
鄧春苗 女 前任副校長 1972年出生,中共黨員,本科學歷,小學數學高級教師,省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河職院教育學院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委員。1991年參加工作,2001年任廣東老隆師范附屬小學副校長,2006年9月調入市三小,2007年10月參加競爭上崗任副校長。曾於2000年代表河源市參加廣東省小學數學說課比賽獲二等獎,同年榮獲廣東省「南粵教壇新秀」稱號;2002年被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數學教學專業委員會評為學會先進工作者;2002~2005年參加廣東省基礎教育系統「百千萬人才工程」高級研修班學習,被評為「優秀學員」。曾多次承擔或主持省級課題,先後在國家、省、市級刊物獲獎或發表論文10餘篇。目前主管學校的科研工作。2013年調離.
張梅笑副校長分管後勤、電教、體衛藝、科技創新工作小學高級教師,現任河源市第三小學副校長。曾獲河源市先進教育工作者,廣東省南粵教壇新秀等榮譽。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二十多年,主持市級重點課題「轉化學困生的策略與研究」,參與了全國「十五」重點科研課題「中小學素質教育操作性策略研究「的子課題研究,被評為中國教育學會科研先進個人,在省級以上發表論文多篇。
張美蘭副校長分管德育、安全、人事、黨建工會、婦女計生、共青團工作於1972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小學數學高級教師,2012年12月已通過數學教育小學高級教師(副高級)的評審。1992年7月畢業於河源師范學校,1993年至2004年完成大專與本科的自學考試。1992年9月至1993年7月在河源市源城區高埔崗農場學校任教;1993年8月至1998年7月在河源市第一小學任教;1998年8月調入本校任教。
先後獲得市級以上的榮譽有:
2001年9月被市教育局授予「市直教育系統優秀教師」稱號;
2003-2004參加廣東省數學骨幹教師培訓;
2008年獲河源市教育系統信息工作「優秀信息員」稱號;
2009年被評為「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
2010年被評為「河源市語言文字先進工作者」。
2012年7月被市教育局黨總支授予「優秀黨員」稱號。
2012年9月被市教育局授予「市直教育系統優秀教育工作者」。
2012年10月被定為廣東省新一輪「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名教師培養對象。
由廣東省教育廳組織的2009年廣東省中小學德育創新成果展示活動中,學校「行為自主養成教育模式的探索」的研究成果榮獲廣東省中小學德育創新二等獎。
㈨ 廣東省新興縣華僑中學的學校成果
高考上線人數連年翻番,至2003年高考升學率超過70%。近三年來,學生參加各學科各類競賽,獲國家級、省級獎勵近50人次。學校的舞蹈隊、合唱隊參加縣市舉辦的大型演出或比賽,多次獲得一等獎;學生參加省市體育比賽,多次獲柔道等項目的冠軍。教師論文有85篇次發表在市級以上刊物或獲市級以上獎勵。學校承擔了國家級、省級課題研究5項,其中《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與學生創新品質的培養》經專家驗收已獲通過。學校連年獲縣政府 「高考獎」,連續被評為縣「文明單位」、縣「綜合治理先進單位」、雲浮市「文明單位」、縣「文化建設先進單位」等。辦學以來,原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楊得志將軍、中共廣東省委書記謝非、廣東省人大主任林若、廣東省副省長盧鍾鶴、廣東省教育廳廳長許任之、江海燕等先後到我校視察,縣、市領導十分重視學校的建設和發展,給予極大的關懷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