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創新方法工作專項 有經費嗎
撥款前需要你的行業專業人員公開透明的評估,評估接受監督,(評估師徇私枉法,可以永久加入黑名單)然後公布徵求行業人員的建議,確實可行通過後才能撥款,並且在行業內部公布。研發的款項使用接受所有人的監督,查賬,涉及消費的需要有相關的費用參照法律,涉及機密的可以由國家查賬備查,這樣就防止了窩腐敗,套取國家資金,拿錢不做事,做事的拿不到錢。項目的申報研發領頭人有劃撥的項目資金的處置權,有直接接受全部資金劃撥的權利,和本行業專業人員的任用權,局外人員可以合作或者資金聘請,成果的處置有領頭人和參與研發的人員出資人員自定協議,研發成功後成果按照協議處置完成後,(禁止成果被某一人買斷或者壟斷對以後經濟造成傷害)該項目權利自動解除,(如果涉及國家安全,世界唯一的,頂尖的技術將進入國家機密級實驗室實驗,所有待遇人待遇提高,成果由國家處置)如果研發失敗,需要請本行業專家評估失敗的原因,1如果是腐敗造成的將10年內取消該領頭人的一切項目申報權利 2自然研發失敗需要評估可有進行下去的必要,如有,繼續 3第三次失敗可以請國際專家評估失敗的原因,觀察可有必要繼續。
Ⅱ 簡述OSI參考模型的構成及其功能
OSI七層模型介紹
OSI是一個開放性的通行系統互連參考模型,他是一個定義的非常好的協議規范。OSI模型有7層結構,每層都可以有幾個子層。下面我簡單的介紹一下這7層及其功能。
OSI的7層從上到下分別是
7 應用層
6 表示層
5 會話層
4 傳輸層
3 網路層
2 數據鏈路層
1 物理層
其中高層,既7、6、5、4層定義了應用程序的功能,下面3層,既3、2、1層主要面向通過網路的端到端的數據流。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這7層的功能:
(1)應用層:與其他計算機進行通訊的一個應用,它是對應應用程序的通信服務的。例如,一個沒有通信功能的字處理程序就不能執行通信的代碼,從事字處理工作的程序員也不關心OSI的第7層。但是,如果添加了一個傳輸文件的選項,那麼字處理器的程序員就需要實現OSI的第7層。示例:telnet,HTTP,FTP,WWW,NFS,SMTP等。
(2)表示層:這一層的主要功能是定義數據格式及加密。例如,FTP允許你選擇以二進制或ASII格式傳輸。如果選擇二進制,那麼發送方和接收方不改變文件的內容。如果選擇ASII格式,發送方將把文本從發送方的字元集轉換成標準的ASII後發送數據。在接收方將標準的ASII轉換成接收方計算機的字元集。示例:加密,ASII等。
(3)會話層:他定義了如何開始、控制和結束一個會話,包括對多個雙向小時的控制和管理,以便在只完成連續消息的一部分時可以通知應用,從而使表示層看到的數據是連續的,在某些情況下,如果表示層收到了所有的數據,則用數據代表表示層。示例:RPC,SQL等。
(4)傳輸層:這層的功能包括是否選擇差錯恢復協議還是無差錯恢復協議,及在同一主機上對不同應用的數據流的輸入進行復用,還包括對收到的順序不對的數據包的重新排序功能。示例:TCP,UDP,SPX。
(5)網路層:這層對端到端的包傳輸進行定義,他定義了能夠標識所有結點的邏輯地址,還定義了路由實現的方式和學習的方式。為了適應最大傳輸單元長度小於包長度的傳輸介質,網路層還定義了如何將一個包分解成更小的包的分段方法。示例:IP,IPX等。
(6)數據鏈路層:他定義了在單個鏈路上如何傳輸數據。這些協議與被討論的歌種介質有關。示例:ATM,FDDI等。
(7)物理層:OSI的物理層規范是有關傳輸介質的特性標准,這些規范通常也參考了其他組織制定的標准。連接頭、針、針的使用、電流、電流、編碼及光調制等都屬於各種物理層規范中的內容。物理層常用多個規范完成對所有細節的定義。示例:Rj45,802.3等。
OSI分層的優點:
(1)人們可以很容易的討論和學習協議的規范細節。
(2)層間的標准介面方便了工程模塊化。
(3)創建了一個更好的互連環境。
(4)降低了復雜度,使程序更容易修改,產品開發的速度更快。
(5)每層利用緊鄰的下層服務,更容易記住個層的功能。
大多數的計算機網路都採用層次式結構,即將一個計算機網路分為若干層次,處在高層次的系統僅是利用較低層次的系統提供的介面和功能,不需了解低層實現該功能所採用的演算法和協議;較低層次也僅是使用從高層系統傳送來的參數,這就是層次間的無關性。因為有了這種無關性,層次間的每個模塊可以用一個新的模塊取代,只要新的模塊與舊的模塊具有相同的功能和介面,即使它們使用的演算法和協議都不一樣。
網路中的計算機與終端間要想正確的傳送信息和數據,必須在數據傳輸的順序、數據的格式及內容等方面有一個約定或規則,這種約定或規則稱做協議。網路協議主要有三個組成部分:
1、語義:
是對協議元素的含義進行解釋,不同類型的協議元素所規定的語義是不同的。例如需要發出何種控制信息、完成何種動作及得到的響應等。
2、語法:
將若干個協議元素和數據組合在一起用來表達一個完整的內容所應遵循的格式,也就是對信息的數據結構做一種規定。例如用戶數據與控制信息的結構與格式等。
3、時序:
對事件實現順序的詳細說明。例如在雙方進行通信時,發送點發出一個數據報文,如果目標點正確收到,則回答源點接收正確;若接收到錯誤的信息,則要求源點重發一次。
70年代以來,國外一些主要計算機生產廠家先後推出了各自的網路體系結構,但它們都屬於專用的。
為使不同計算機廠家的計算機能夠互相通信,以便在更大的范圍內建立計算機網路,有必要建立一個國際范圍的網路體系結構標准。
國際標准化組織ISO 於1981年正式推薦了一個網路系統結構----七層參考模型,叫做開放系統互連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由於這個標准模型的建立,使得各種計算機網路向它靠攏, 大大推動了網路通信的發展。
OSI 參考模型將整個網路通信的功能劃分為七個層次,見圖1。它們由低到高分別是物理層(PH)、鏈路層(DL)、網路層(N)、傳輸層(T)、會議層(S)、表示層(P)、應用層(A)。每層完成一定的功能,每層都直接為其上層提供服務,並且所有層次都互相支持。第四層到第七層主要負責互操作性,而一層到三層則用於創造兩個網路設備間的物理連接.
1.物理層
物理層是OSI的第一層,它雖然處於最底層,卻是整個開放系統的基礎。物理層為設備之間的數據通信提供傳輸媒體及互連設備,為數據傳輸提供可靠的環境。
1.1媒體和互連設備
物理層的媒體包括架空明線、平衡電纜、光纖、無線信道等。通信用的互連設備指DTE和DCE間的互連設備。DTE既數據終端設備,又稱物理設備,如計算機、終端等都包括在內。而DCE則是數據通信設備或電路連接設備,如數據機等。數據傳輸通常是經過DTE——DCE,再經過DCE——DTE的路徑。互連設備指將DTE、DCE連接起來的裝置,如各種插頭、插座。LAN中的各種粗、細同軸電纜、T型接、插頭,接收器,發送器,中繼器等都屬物理層的媒體和連接器。
1.2物理層的主要功能
1.2.1為數據端設備提供傳送數據的通路,數據通路可以是一個物理媒體,也可以是多個物理媒體連接而成.一次完整的數據傳輸,包括激活物理連接,傳送數據,終止物理連接.所謂激活,就是不管有多少物理媒體參與,都要在通信的兩個數據終端設備間連接起來,形成一條通路.
1.2.2傳輸數據.物理層要形成適合數據傳輸需要的實體,為數據傳送服務.一是要保證數據能在其上正確通過,二是要提供足夠的帶寬(帶寬是指每秒鍾內能通過的比特(BIT)數),以減少信道上的擁塞.傳輸數據的方式能滿足點到點,一點到多點,串列或並行,半雙工或全雙工,同步或非同步傳輸的需要.
1.3物理層的一些重要標准
物理層的一些標准和協議早在OSI/TC97/C16 分技術委員會成立之前就已制定並在應用了,OSI也制定了一些標准並採用了一些已有的成果.下面將一些重要的標准列出,以便讀者查閱.ISO2110:稱為"數據通信----25芯DTE/DCE介面連接器和插針分配".它與EIA(美國電子工
業協會)的"RS-232-C"基本兼容。ISO2593:稱為"數據通信----34芯DTE/DCE----介面連接器和插針分配"。ISO4092:稱為"數據通信----37芯DTE/DEC----介面連接器和插針分配".與EIARS-449兼容。CCITT V.24:稱為"數據終端設備(DTE)和數據電路終接設備之間的介面電路定義表".其功能與EIARS-232-C及RS-449兼容於100序列線上.
2.數據鏈路層
數據鏈路可以粗略地理解為數據通道。物理層要為終端設備間的數據通信提供傳輸媒體及其連接.媒體是長期的,連接是有生存期的.在連接生存期內,收發兩端可以進行不等的一次或多次數據通信.每次通信都要經過建立通信聯絡和拆除通信聯絡兩過程.這種建立起來的數據收發關系就叫作數據鏈路.而在物理媒體上傳輸的數據難免受到各種不可靠因素的影響而產生差錯,為了彌補物理層上的不足,為上層提供無差錯的數據傳輸,就要能對數據進行檢錯和糾錯.數據鏈路的建立,拆除,對數據的檢錯,糾錯是數據鏈路層的基本任務。
2.1鏈路層的主要功能
鏈路層是為網路層提供數據傳送服務的,這種服務要依靠本層具備的功能來實現。鏈路層應具備如下功能:
2.1.1鏈路連接的建立,拆除,分離。
2.1.2幀定界和幀同步。鏈路層的數據傳輸單元是幀,協議不同,幀的長短和界面也有差別,但無論如何必須對幀進行定界。
2.1.3順序控制,指對幀的收發順序的控制。
2.1.4差錯檢測和恢復。還有鏈路標識,流量控制等等.差錯檢測多用方陣碼校驗和循環碼校驗來檢測信道上數據的誤碼,而幀丟失等用序號檢測.各種錯誤的恢復則常靠反饋重發技術來完成。
2.2數據鏈路層的主要協議
數據鏈路層協議是為發對等實體間保持一致而制定的,也為了順利完成對網路層的服務。主要協議如下:
2.2.1ISO1745--1975:"數據通信系統的基本型控制規程".這是一種面向字元的標准,利用10個控制字元完成鏈路的建立,拆除及數據交換.對幀的收發情況及差錯恢復也是靠這些字元來完成.ISO1155, ISO1177, ISO2626, ISO2629等標準的配合使用可形成多種鏈路控制和數據傳輸方式.
2.2.2ISO3309--1984:稱為"HDLC 幀結構".ISO4335--1984:稱為"HDLC 規程要素 ".ISO7809--1984:稱為"HDLC 規程類型匯編".這3個標准都是為面向比特的數據傳輸控制而制定的.有人習慣上把這3個標准組合稱為高級鏈路控制規程.
2.2.3ISO7776:稱為"DTE數據鏈路層規程".與CCITT X.25LAB"平衡型鏈路訪問規程"相兼容.
2.3鏈路層產品
獨立的鏈路產品中最常見的當屬網卡,網橋也是鏈路產品。MODEM的某些功能有人認為屬於鏈路層,對些還有爭議.數據鏈路層將本質上不可靠的傳輸媒體變成可靠的傳輸通路提供給網路層。在IEEE802.3情況下,數據鏈路層分成了兩個子層,一個是邏輯鏈路控制,另一個是媒體訪問控制。下圖所示為IEEE802.3LAN體系結構。
AUI=連接單元介面 PMA=物理媒體連接
MAU=媒體連接單元 PLS=物理信令
MDI=媒體相關介面
3.網路層
網路層的產生也是網路發展的結果.在聯機系統和線路交換的環境中,網路層的功能沒有太大意義.當數據終端增多時.它們之間有中繼設備相連.此時會出現一台終端要求不只是與唯一的一台而是能和多台終端通信的情況,這就是產生了把任意兩台數據終端設備的數據鏈接起來的問題,也就是路由或者叫尋徑.另外,當一條物理信道建立之後,被一對用戶使用,往往有許多空閑時間被浪費掉.人們自然會希望讓多對用戶共用一條鏈路,為解決這一問題就出現了邏輯信道技術和虛擬電路技術.
3.1網路層主要功能
網路層為建立網路連接和為上層提供服務,應具備以下主要功能:
3.1.1路由選擇和中繼.
3.1.2激活,終止網路連接.
3.1.3在一條數據鏈路上復用多條網路連接,多採取分時復用技術 .
3.1.4差錯檢測與恢復.
3.1.5排序,流量控制.
3.1.6服務選擇.
3.1.7網路管理.
3.2網路層標准簡介
網路層的一些主要標准如下:
3.2.1 ISO.DIS8208:稱為"DTE用的X.25分組級協議"
3.2.2 ISO.DIS8348:稱為"CO 網路服務定義"(面向連接)
3.2.3 ISO.DIS8349:稱為"CL 網路服務定義"(面向無連接)
3.2.4 ISO.DIS8473:稱為"CL 網路協議"
3.2.5 ISO.DIS8348:稱為"網路層定址"
3.2.6 除上述標准外,還有許多標准。這些標准都只是解決網路層的部分功能,所以往往需要在網路層中同時使用幾個標准才能完成整個網路層的功能.由於面對的網路不同,網路層將會採用不同的標准組合.
在具有開放特性的網路中的數據終端設備,都要配置網路層的功能.現在市場上銷售的網路硬設備主要有網關和路由器.
4.傳輸層
傳輸層是兩台計算機經過網路進行數據通信時,第一個端到端的層次,具有緩沖作用。當網路層服務質量不能滿足要求時,它將服務加以提高,以滿足高層的要求;當網路層服務質量較好時,它只用很少的工作。傳輸層還可進行復用,即在一個網路連接上創建多個邏輯連接。 傳輸層也稱為運輸層.傳輸層只存在於端開放系統中,是介於低3層通信子網系統和高3層之間的一層,但是很重要的一層.因為它是源端到目的端對數據傳送進行控制從低到高的最後一層.
有一個既存事實,即世界上各種通信子網在性能上存在著很大差異.例如電話交換網,分組交換網,公用數據交換網,區域網等通信子網都可互連,但它們提供的吞吐量,傳輸速率,數據延遲通信費用各不相同.對於會話層來說,卻要求有一性能恆定的界面.傳輸層就承擔了這一功能.它採用分流/合流,復用/介復用技術來調節上述通信子網的差異,使會話層感受不到.
此外傳輸層還要具備差錯恢復,流量控制等功能,以此對會話層屏蔽通信子網在這些方面的細節與差異.傳輸層面對的數據對象已不是網路地址和主機地址,而是和會話層的界面埠.上述功能的最終目的是為會話提供可靠的,無誤的數據傳輸.傳輸層的服務一般要經歷傳輸連接建立階段,數據傳送階段,傳輸連接釋放階段3個階段才算完成一個完整的服務過程.而在數據傳送階段又分為一般數據傳送和加速數據傳送兩種。傳輸層服務分成5種類型.基本可以滿足對傳送質量,傳送速度,傳送費用的各種不同需要.傳輸層的協議標准有以下幾種:
4.1 ISO8072:稱為"面向連接的傳輸服務定義"
4.2 ISO8072:稱為"面向連接的傳輸協議規范"
5.會話層
會話層提供的服務可使應用建立和維持會話,並能使會話獲得同步。會話層使用校驗點可使通信會話在通信失效時從校驗點繼續恢復通信。這種能力對於傳送大的文件極為重要。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構成開放系統的高3層,面對應用進程提供分布處理,對話管理,信息表示,恢復最後的差錯等.
會話層同樣要擔負應用進程服務要求,而運輸層不能完成的那部分工作,給運輸層功能差距以彌補.主要的功能是對話管理,數據流同步和重新同步。要完成這些功能,需要由大量的服務單元功能組合,已經制定的功能單元已有幾十種.現將會話層主要功能介紹如下.
5.1為會話實體間建立連接。為給兩個對等會話服務用戶建立一個會話連接,應該做如下幾項工作:
5.1.1將會話地址映射為運輸地址
5.1.2選擇需要的運輸服務質量參數(QOS)
5.1.3對會話參數進行協商
5.1.3識別各個會話連接
5.1.4傳送有限的透明用戶數據
5.2數據傳輸階段
這個階段是在兩個會話用戶之間實現有組織的,同步的數據傳輸.用戶數據單元為SSDU,而協議數據單元為SPDU.會話用戶之間的數據傳送過程是將SSDU轉變成SPDU進行的.
5.3連接釋放
連接釋放是通過"有序釋放","廢棄","有限量透明用戶數據傳送"等功能單元來釋放會話連接的.會話層標准為了使會話連接建立階段能進行功能協商,也為了便於其它國際標准參考和引用,定義了12種功能單元.各個系統可根據自身情況和需要,以核心功能服務單元為基礎,選配其他功能單元組成合理的會話服務子集.會話層的主要標准有"DIS8236:會話服務定義"和"DIS8237:會話協議規范".
6.表示層
表示層的作用之一是為異種機通信提供一種公共語言,以便能進行互操作。這種類型的服務之所以需要,是因為不同的計算機體系結構使用的數據表示法不同。例如,IBM主機使用EBCDIC編碼,而大部分PC機使用的是ASCII碼。在這種情況下,便需要會話層來完成這種轉換。
通過前面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出,會話層以下5層完成了端到端的數據傳送,並且是可靠,無差錯的傳送.但是數據傳送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終是要實現對數據的使用.由於各種系統對數據的定義並不完全相同,最易明白的例子是鍵盤,其上的某些鍵的含義在許多系統中都有差異.這自然給利用其它系統的數據造成了障礙.表示層和應用層就擔負了消除這種障礙的任務.
對於用戶數據來說,可以從兩個側面來分析,一個是數據含義被稱為語義,另一個是數據的表示形式,稱做語法.像文字,圖形,聲音,文種,壓縮,加密等都屬於語法范疇.表示層設計了3類15種功能單位,其中上下文管理功能單位就是溝通用戶間的數據編碼規則,以便雙方有一致的數據形式,能夠互相認識.ISO表示層為服務,協議,文本通信符制定了DP8822,DP8823,DIS6937/2等一系列標准.
7.應用層
應用層向應用程序提供服務,這些服務按其向應用程序提供的特性分成組,並稱為服務元素。有些可為多種應用程序共同使用,有些則為較少的一類應用程序使用。應用層是開放系統的最高層,是直接為應用進程提供服務的。其作用是在實現多個系統應用進程相互通信的同時,完成一系列業務處理所需的服務.其服務元素分為兩類:公共應用服務元素CASE和特定應用服務元素SASE.CASE提供最基本的服務,它成為應用層中任何用戶和任何服務元素的用戶,主要為應用進程通信,分布系統實現提供基本的控制機制.特定服務SASE則要滿足一些特定服務,如文卷傳送,訪問管理,作業傳送,銀行事務,訂單輸入等.
這些將涉及到虛擬終端,作業傳送與操作,文卷傳送及訪問管理,遠程資料庫訪問,圖形核心系統,開放系統互連管理等等.應用層的標准有DP8649"公共應用服務元素",DP8650"公共應用服務元素用協議",文件傳送,訪問和管理服務及協議.
討論:OSI七層模型是一個理論模型,實際應用則千變萬化,因此更多把它作為分析、評判各種網路技術的依據;對大多數應用來說,只將它的協議族(即協議堆棧)與七層模型作大致的對應,看看實際用到的特定協議是屬於七層中某個子層,還是包括了上下多層的功能。
這樣分層的好處有:
1.使人們容易探討和理解協議的許多細節。
2.在各層間標准化介面,允許不同的產品只提供各層功能的一部分,(如路由器在一到三層),或者只提供協議功能的一部分。(如Win95中的Microsoft TCP/IP)
3. 創建更好集成的環境。
4. 減少復雜性,允許更容易編程改變或快速評估。
5. 用各層的headers和trailers排錯。
6.較低的層為較高的層提供服務。
7. 把復雜的網路劃分成為更容易管理的層。
Ⅲ 環境污染價值量一般採用什麼方法
根據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考試教材《技術方法》:
目前,全部的環境價值評估技術(方法)可分為三 組:
r 1.旅行費用法(TCM, travel cost method )
第 I 組 2.隱含價格法(HPM, hedonic pricing model)
評估方法 1 3.調查評價法(CVM,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
L 4.成果參照法(BT,benefit transfer) r 1.醫療費用法(medical expenditure approach )
2. 人力資本法(human capital approach )
第 II 組 3.生產力損失法(loss of proctivity approach )
評估方法i 4.恢復或重置費用法(restoration or replacement cost approach )
4. 影子工程法(shadow project approach )
5. 防護費用法(averting cost approach )
第III組 J"* 1.反向評估(reverse valuation)
評估方法 2.機會成本法(opportunity cost approach )
三組評估方法各有特點,我們在環境影響價值評估中可能會用到任何一種價值 評估方法。這里簡要介紹這幾種常用環境價值評估方法。
..............
Ⅳ 什麼是參照公務員法管理機關(單位)具體指哪些
在我國目前的公務員法實施中,只有一類單位是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單位.其特點是:
肯定是事業單位,而絕對不是行政機關。
單位具有行政職能和部分行政職能,或者說是行政機關職能的延伸。
財政全額負擔該單位的工資福利。
2.參照公務員管理的單位在事業單位中很多,我們市直事業單位中有43個單位實行參 照管理,其大部分是各委、辦、局直屬的事業單位。
3.行政機關中的事業編制只用於工勤人員,不是參照公務員管理人員。
Ⅳ 研究性學習記錄表急!!!包括 課題背景意義內容解決思考 階段步驟 方法 最終成果的形成 參考文獻 過程記
、題目
2、班級、姓名(如果是課題組,那麼按照貢獻大小排列,先大後小,一般不要超過5個)
3、內容摘要
4、關鍵詞
5、開題報告中的前面幾部分內容:問題的緣起、選題理由、研究內容、目的、意義、核心概念界定、國內外研究綜述
6、正文:
(1)研究對象、研究方法
(2)研究內容、研究假設
(3)研究步驟、過程如何
(4)研究結果分析和討論
7、結論
8、參考文獻
●給你一個範文參考:(這個範文並沒有完全按照格式來寫,但基本套路是一樣的,並且內容質量更重要,這是比格式或形式更重要的東西)
XX中學學生買零食情況的調查報告
一、 研究背景:
由於現在的初中生,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家長都比較疼愛,對於孩子提出來的要求,基本上都答應,造成孩子偏愛零食,再加上我校是寄宿制學校,同學們買零食情況普遍存在,為此,我們小組在這方面進行了調查研究。
二、研究目的:
通過調查了解學生們買零食基本情況以及買零食的原因,針對部分同學偏愛零食的不良習慣,提出整改措施。
三、研究方法:
觀察法、問卷法。
四、研究時間:9月25日至11月20日
五、小組分工:
組長:付愛仙(負責撰寫報告及匯報) 組員:付萬英、朱建軍、張蘇杭(負責觀察及問卷調查)吳倩倩、付子姣、金瑩瑩(負責總結材料)
曹錚、張靚、張晶(負責課件的製作)
六、研究問題:
1.同學們每月的零食的消費數目的調查;
2.導致同學們買零食的原因是什麼?
3.如何改掉偏愛零食不良習慣?
七、研究過程:
1.實地察看;
2.問卷調查。
從調查的情況看,早餐和中餐買零食的不多,而晚自習結束後買零食的就多得不得了,同學每月買零食花費25元左右。通過問卷得出同學買零食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零食的味道好,就像上癮一般,無法離開它;
(2)有人請客,不吃白不吃;
(3)看到別人在吃,當然自己忍受不住;
(4)由於部分同學存在著偏食的習慣,不喜歡有些飯菜,沒有吃飽,到小店買零食填肚子;
(5)買零食可以邊走邊吃,節省時間,又美味可口,實在一舉兩得;
(6)零食的外麵包裝,很有吸引力,不得不買來嘗嘗。
早餐有部分同學進餐廳還不到5分鍾,就出來到學校商店買零食,原因是偏食造成的,椐我們調查組了解,我們學校供應的早餐是相當豐富的,有麵包、包子、麻球、粽子、雞蛋、蛋糕、稀飯、蛋炒飯和牛奶等。
由於部分學生存在著浪費現象,包子只吃裡面的肉,而把包子皮剩下,造成浪費,導致早餐沒吃飽,而找借口到小店買零食。晚自習後,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買零食呢?原因是肚子餓了,其實睡覺前吃零食是很不好的。因為睡前因飢餓吃些零食,在吃完以後又不及時刷牙或漱口,清潔牙齒和口腔,很容易引發齲齒。
八、調查後我們小組提供如下建議:
1.提倡節約,反對浪費,發倡議書;
節約型校園倡議書:
無論大海多麼廣闊,也是由每一滴水匯集而成。節約就象大海中的水滴,點點滴滴的節約行動會回報給我們一片浩瀚的海洋。為此我班決定開展以「節約每一滴水,節約每一度電,節約每一分錢,節約每一粒米,節約每一張紙。」為主題的「節約五個一」活動。讓我們同心協力,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做勤儉節約風尚的傳播者、實踐者、示範者,讓「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理念在後中校園蔚然成風,讓我們行動起來!為創建節約型社會而努力!
2.多吃飯菜,因為零食沒有營養,矯正偏食的壞習慣;
3.平時父母零用錢少給一點,把零用錢轉移到精神消費上來;
4.建議學校食堂,在早上10點鍾左右供應營養餐,因為吃早餐與午餐之間間隔時間過長,吃中飯時,我們肚子早就餓了,第五節課上課效率很低。
由於種種原因,早餐總是吃得急匆匆,造成早餐吃得少就匆匆去上課,而未到午餐就感到肚子餓了,直接影響第四、五節課的學習效果。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在上午10點左右吃一點零食,就可以圓滿地解決這一問題。
感想與體會:
1.部分偏愛零食造成早餐和中餐都不吃的同學,應及時改正飲食習慣;
2.針對班級里買零食開銷大的同學,我們將做同學之間的思想工作。
Ⅵ 地質環境功能價值損失評估
包括由於地質環境事故造成的地質環境污染、破壞引起的經濟損失及由此導致的地質生態環境功能退化帶來的環境功能價值折損的經濟計算[1~3]。
一、恢復費用法(工程費用法)
恢復費用法又稱重置成本法、工程費用法,是通過估算環境被破壞後將其恢復原狀所需支出的費用來評估環境影響經濟價值的一種方法。採用恢復費用法對環境資產進行評估時必須首先確定環境資產的重置成本。重置成本是按在現行市場條件下重新購建一項全新環境資產所支付的全部貨幣總額。重置成本與原始成本的內容構成是相同的,而兩者反映的物價水平是不相同的,前者反映的是環境資產評估日期市場物價水平,後者反映的是當初被構建環境資產時的物價水平。在其他條件既定時,環境資產的重置成本越高,其經濟價值越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環境資產的價值還會隨著資產本身的運動、技術進步、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以及其他因素的變化而相應變化。其計算公式如下:
城市地質環境評價理論方法
式中:S1為防治環境污染或破壞的費用;F1為為防護、恢復其原有環境功能的單位費用;Q為受到污染、破壞或者將要受到污染、破壞的某種環境質量或環境物品的總量。
該方法一般用於因環境污染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的估算,如因防治地下水污染而增加的額外費用,航運河道泥沙淤積而造成的損失等。
二、影子工程法
影子工程法是恢復費用法的一種特殊形式。某種環境的功能被污染或破壞後,可以人工營造一個來替代原有的功能,用建造新工程(人造環境物品)的費用來估計環境污染或破壞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的方法,叫做影子工程法。在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難以直接估算時,人們常常用這種能夠保證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不受環境污染影響的影子工程項目的費用來估算環境質量變化所帶來的損益。
這種「影子工程」只是一個概念,而不是實實在在的工程,其目的是對環境成本有一個估算值。將影子工程的成本包含在內,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指出新項目的收益必須有多大才能超過它所引起的損失。其數學表達式為
城市地質環境評價理論方法
式中:V為原有環境物品服務功能價值;G為替代工程的造價;Xi為替代工程中的i項目的建設費用。
一般用於:地下水水污染引起的經濟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引起森林涵養水分功能的喪失;土地資源破壞引起水電站發電能力減少的經濟損失等。
三、機會成本法
這種方法認為,在費用效益分析中,社會的環境損失或代價都可看做是機會成本。任何資源配置都存在許多相互排斥的備選方案,為了做出最有效率的經濟選擇,必須找出社會凈效益最大的方案。環境資源是有限的,失去了使用機會就等於失去了獲得效益的機會。機會成本法就是用環境資源的機會成本來計算環境質量變化帶來的經濟收益或經濟損失的一種方法。
假如,資源K有A、B兩種使用方案,它們所獲得的凈效益分別為500元和700元。我們選擇A方案,就失去了B方案使用K資源的機會。在B方案中,最大凈效益為700元,則K資源選擇A方案的機會成本就是700元。機會成本並非實際支出,也不計入賬冊,但它是選擇最佳投資方案的重要依據。
採用機會成本法估算由於環境污染引起的經濟損失是一個簡便易行的方法。其公式為
城市地質環境評價理論方法
式中:S2為損失的機會成本;F2為某種資源配置或利用的單位機會成本;W為某環境污染的破壞量,其估算方法與環境要素及污染過程有關。
可用於造成水資源短期的經濟損失及固體廢棄物佔用農田造成的經濟損失評估等。
四、市場價值法
市場價值法又稱生產率法、生產效應法。這種方法把環境看成是生產要素,這樣環境的變化必然導致生產率的變化和生產成本的變化,從而導致產品產量的變化,而這些變化是可以用市場價格來計算的。計算公式為
城市地質環境評價理論方法
式中:S3為環境污染或生態環境破壞的價值損失;F3為自然物品或人工物品受污染或破壞後的市場價格;Ri為某物品遭受i類污染或破壞時所損失的產量水平。
i類污染一般分為四種污染程度,分別表示為輕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和嚴重污染或破壞;Ri的計算方法與環境要素的污染或損失程度有關。如計算農田受污染的損失時,可按下式:
城市地質環境評價理論方法
式中:Mi為某種程度污染的面積;R0為未受污染或類比區域的單位產量;Ri為農田受某種程度污染時的單位產量。
如果商品銷售是處在較完善的市場機制條件下的話,那麼環境質量變動將直接影響到該產品的市場價格。但是,必須注意商品銷售量的變動對商品價格的動態影響。假如環境質量變動對該商品產出水平變化的影響很小,不至於引起該商品市場價格的變化,那麼,就可以直接運用現有的市場價格進行測算。假如環境質量的變化對該商品的市場佔有率有較大影響,並足以引起該商品的市場價格發生變化,那麼,就需要分析該商品的市場佔有率對該商品市場價格的影響。用公式可以表示為
城市地質環境評價理論方法
式中:P為利用商品產出變動所測算的環境價值變動額;P1為單位商品產出變動前的市場價格;P2為單位商品產出變動後的市場價格;ΔQ為環境污染地區單位商品產出的變化量。
市場價格法是利用環境質量變化引起的產值和利潤的變化來計算環境質量變化所帶來的經濟損失或經濟收益。
水污染引起的農業經濟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引起的經濟損失、地下水位下降增加的開采成本、土地資源破壞及水土流失引起的經濟損失評估等都可以採用此方法。
五、人力資本法
如果人類的生存環境受到污染與破壞,使原有的系統功能下降,就會給人的健康帶來損失。這不僅可使人們失去勞動能力,而且還會給社會帶來負擔。人力資本法是利用環境污染與破壞所造成的人體健康和勞動能力的損害,來估計環境污染與破壞造成經濟損失的一種統計計算方法。
環境質量變化對人類健康所造成的損失主要有三個方面,即過早死亡、疾病或病休造成的收入損失,醫療費開支的增加和精神或心理上的損傷。環境污染與破壞引起的經濟損失有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兩部分,其中,前者包括預防和醫療費用、死亡喪葬費用,後者包括病人耽誤工作造成的經濟損失、非醫護人員護理和陪護影響工作造成的經濟損失。此類損失的評價步驟是通過污染破壞區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對比分析,以確定環境污染與破壞因素在發病原因中所佔的比重,並根據患者和死亡人數,以及病人和陪護人員耽誤的勞動總工時來計算環境污染與破壞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經濟損失。環境污染與破壞引起的經濟損失還包括受害人的舒適性損失,如病人精神痛苦、傷痛、家屬的悲傷等。諸如損失都很難用貨幣來度量,因此,不在人力資本評價法的范圍。
(一)環境污染與破壞引起的健康損失的估算方法
環境污染與破壞引起的健康損失等於勞動日損失所創造的凈產值和醫療費用的總和。當人力資本的平均增長率和貨幣貼現率基本相等時,損失值可利用下式計算:
城市地質環境評價理論方法
式中:S4為環境污染與破壞對人體健康的損失值,萬元;M為環境污染與破壞覆蓋區域內的人口數,10萬人;P為人力資本,人均凈產值,元/年·人;Li、Loi分別為環境污染區域與環境清潔區域i疾病的發病率,人/10萬人;H為i疾病患者的陪護人員平均誤工工時,天或小時;Yi為i疾病患者平均醫療護理費用,元/人;Ti為i疾病患者人均喪失的勞動時間,年或天。
(二)環境污染與破壞的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的估算方法
環境污染與破壞的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的計算公式為
城市地質環境評價理論方法
式中:L11、L12為直接經濟損失,萬元;L21、L22為間接經濟損失,萬元;a為環境污染因素在發病或死亡發生原因中所佔的百分數,%;RP為患者人數,人;Rd為死亡人數,人;Ld為病人和陪護人員耽誤的勞動工日,天或小時;Ll為早亡與平均壽命相比損失的勞動日總數,天或小時;C為每個患者的醫療費用,萬元;B為每個死者的喪葬費,萬元;P為人均國民收入額,萬元。
(三)環境污染與破壞引起的人身傷害損失的計算方法
人身傷害損失的計算,主要依據是《民法通則》第119條,該條對人身傷害的賠償規定:經過治療可以恢復的傷害「應當賠償醫療費和因誤工而減少的收入」。這里的醫療費還應包括來往交通費、必要的護理費、必要的營養費等。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是指傷者不能上班和因減少勞動量而失去的收入,如扣發的工資等。對於人身殘疾,即經治療不能恢復健康,致使部分或全部喪失勞動能力的,除賠償上述醫療費、誤工費外,還應給予「生活補助費」。這里的生活補助費是指因殘疾而減少的工資收入或造成生活困難的撫慰性費用。對於致人死亡的,除賠償醫療費外,還應當支付喪葬費及死者生前扶養他人必要的生活費等。這里的「喪葬費」一般是指火葬費;「死者生前撫養的他人」是指死者對他們有撫養義務的人,如父母、配偶、未成年子女等,「必要的生活費用」是指當時當地保障基本生活所需要的平均費用。若「必要的生活費用」低於死者生前的水平,應取後者,並應該隨著社會的發展水平相應的調整,調整的比率必須大於或等於社會貼現率。基於上述環境污染與破壞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經濟損失的計算公式為
城市地質環境評價理論方法
式中:L為環境污染與破壞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經濟損失價值,萬元;ai為污染區i疾病高於對照區的發病率,%;βi為污染區i疾病高於對照區的死亡率,%;S為污染區的總人口數,人;ti為i疾病使人均失去的勞動時間,天或小時;P為污染區域的人均國民收入,萬元;ΔCi為i疾病平均醫療費用,萬元。
我國在計算湘江流域水污染損失時建立的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經濟損失計算公式為
城市地質環境評價理論方法
式中:L為人體健康損失總額,萬元;Kl、K2為健康換算系數;Y1為人均國民收入,萬元;P1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數,人;Y2為人均醫療費,萬元;P2為患者人數,人。
盡管人力資本法是一種重要的環境經濟評價方法,但其應用在實際中還存在著倫理道德、效益的歸屬和理論上的缺陷等問題。
六、直接計演算法
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Y)由物質損失(Yw)、生產損失(Ys)和國民經濟損失(Yg)組成,即
城市地質環境評價理論方法
物質損失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產品的損耗;生產損失包括生產用房損失、機器磨損損失、減產損失和健康損失等;國民經濟損失則包括農業和林業損失、住宅與公共事業損失、工業損失和人體健康損失等。各項損失估算的通用公式為
城市地質環境評價理論方法
式中:Gs為經濟損失值,萬元;Zs為損失指標與數量(按具體損失目錄確定量綱);Pd為單位損失的貨幣價值,元。
一般來講,物質損失和生產損失僅占經濟損失的8%~12%,而社會經濟損失卻佔88%~92%。
雖然每次應用直接估演算法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人力和物力,來重新收集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大量數據。但是這種方法比較簡單實用,並且是分析計演算法和經驗估演算法等評估方法的基礎。因此,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
七、經驗估演算法
應用經驗估演算法估算環境污染所造成的損失價值,其基礎數據主要來源於承受污染的項目,通過該項目找到環境物品的單位損失量(標準定額)。經驗估演算法分為濃度法和重量法兩種。其具體的技術方法闡述如下。
1)濃度法中所使用的比損值是依據多年平均濃度確定的,應用此方法估算各項損失價值可以達到較高的精確度。
其計算公式如下:
城市地質環境評價理論方法
式中:Y1為經濟損失價值,萬元;Y(x)ij為i種污染物多年平均濃度為Xij時給單位承受物造成的J項比損值(計算時對於單位承受物的人體健康估算是1人,農業和林業估算是1hm2);Rij為遭受i種污染物侵襲的承受物第j項損害的數量(如居民人數、用地面積、固定資產值);K為修正系數。
該研究成果所提供的比損值適用於大氣中含有一種或數種預定組合的污染物質,其綜合污染效應小於1。綜合污染效應等於污染物質容許極限濃度的倍數和。研究中心認為,在冶金工業的廢棄物中丙酮、甲醛和酚、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醛和乙烷等5種污染物質的組合具有綜合污染效應。
2)重量法用於環境污染經濟損失的概算。應用時藉助於經驗系數,分析污染物質的濃度及其重量之間相互關系,獲得估算所需要的數據。其公式如下:
城市地質環境評價理論方法
式中:Y2為經濟損失價值,萬元;Kp為地區內各種污染物質的加權平均系數;gi為i污染物質的比損(如1t亞硫酸鹽、1t氟化物、1t酚等的環境污染損失用貨幣計量的價值);fi為i污染物質的擴散系數(同一氣溫條件下物質的固態和氣態擴散系數不一樣);Mi為向大氣排放i污染物質的重量,t/a;δi為承受物類型的修正系數(如工業企業用地為0.8,10萬~25萬人的城市建成區為1.5,森林療養區和自然資源保護區為3.0等)。
在應用經驗估演算法之前,需要根據實際監測資料繪制污染物的等值線圖,在濃度等值區內計算承受物的數量,在此基礎上,估算環境污染造成的社會經濟損失價值。在計算整個地區污染損失的總價值中。必須分別計算出每個企業應該承擔的污染損失價值,否則就很難實現環境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償使用。
八、替代市場法
在所討論的環境物品和勞動量無法用市場價格表現時,可以用替代物品和勞動量的市場價格作為確定環境物品和勞動量價值的依據,這種價值估算方法即為替代市場法,其主要包括資產價值法、工資差額法和旅行費用法。
(一)資產價值法
在環境經濟學中,可以把環境質量看做影響資產增值的一個因素,當資產價值的其他影響因素保持不變時,用環境質量變化引起資產價值的變化量來估計環境惡化造成的經濟損失或環境改善增加的社會收益的一種方法。目前,研究較多的是空氣環境污染對不動產(主要指住宅、辦公樓等)價值的影響。
運用該方法首先要調查不動產周圍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狀況,建立人居環境的舒適性價值方程,方程中的變數一般包括不動產的價格、構造與特徵、周邊環境和空氣環境污染指數等變數。例如,空氣環境質量變化所引起的不動產價值變化。根據不動產的價值變化量進行數理統計,建立消費者支付意願的回歸方程,解方程,得出消費者對單位空氣環境質量改善的邊際支付意願,從而,可以在幾何平面上描繪出不同收入家庭對空氣環境質量的需求曲線。一般來講,對於中等收入水平的家庭來說,家庭對改善空氣環境質量的邊際支付意願會隨著空氣污染濃度的增加而增加。家庭平均收入越高,對改善空氣環境質量的慾望就愈強烈。因此,在其他條件相同時,受污染地區的不動產價格必然低於無污染地區的不動產價格。
(二)工資差額法
利用不同環境質量條件下工人工資的差異來估計環境質量變化造成的經濟損失或帶來的經濟收益的方法稱為工資差額法。在經濟社會中,工人工資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如工作性質、技術水平、勞動風險、周圍環境質量等。假如其他影響因素不變,工廠主就會用高工資來吸引工人到污染地區工作,如果社會允許工人自由調換工作,那麼工資額的差異部分應歸因於工作地區的環境質量。因此,用工資差異的水平可以估計環境質量變化帶來的經濟損失或社會收益。
(三)旅行費用法
旅行費用法常常用來評估那些沒有市場價格的自然景觀或者環境資源的價值。它是通過旅遊者接受環境資源的服務所得到的消費者剩餘價值來評估的,對於環境資源所有者而言,則是通過旅遊者對環境資源———這種特殊商品的消費來獲取收益。
為了確定消費者對這些環境資源服務的認同價值,旅行費用法的基本原則解釋是,盡管這些國家所有的風景區可能不要旅遊者支付門票費,但是旅遊者為了參觀,卻需要承擔交通費,花費自己的有限時間。為此,可以將旅遊者付出的代價看做是對這些環境資源服務的實際支付。我們知道,消費者的支付意願等於消費者對某一商品或服務的實際支付與消費者剩餘之和。假如我們能夠獲得旅遊者在旅途中的實際花費金額,要確定旅遊者對環境資源的支付意願,其關鍵就在於估算旅遊者獲得的消費者剩餘。
同時,我們還必須看到,旅遊者對這些環境資源服務的需求並不是無限的,這種需求嚴格地受到旅途費用的約束。在這里,假設所有旅遊者接受環境資源服務所得到的消費者剩餘都是相等的,且等於旅遊者的邊際旅行費用,距離資源評價地點最遠的旅遊者,其消費者剩餘最小。而距離資源評價地點最近的旅遊者,其消費者剩餘最大。
適用范圍:①休閑娛樂場所;②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森林、草場和濕地;③江河、水庫、大壩和湖泊等兼有娛樂場所的地方。
(四)防護支出法
當某種經濟活動有可能導致環境污染時,人們可以採用相應的措施來預防或治理環境污染。用採取上述措施所需費用來評估環境價值的方法就是防護支出法。防護費用的負擔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它可以採取「誰污染、誰治理」,由污染者購買和安裝環保設備自行消除污染的方式;可以採取「誰污染,誰付費」,建立專門的污染物處理企業集中處理污染物的方式;也可以採取受害者自行購買相應設備,而由污染者給予相應補償的方式。防護支出還存在使用效率的問題。在預防或治理環境污染的效果相同的條件下,防護費用應該是費用最低的那種方式所需的費用。
防護支出法對決策者有著某種直觀的感召力,使決策者能夠從受到直接影響的人們願意支出什麼的角度去判斷環境計劃和項目的重要性。把防護支出法同其他方法獲得的數據進行比較,對於諸如是採取措施預防環境損害還是讓環境損害存在、是補償受害者還是盡力恢復目前的環境質量等問題的決策,十分有用。
九、調查評價法
調查評價法就是通過對專家或環境資源使用者進行意願調查的方式來評估環境資源價值或環境保護收益的方法。其做法是了解專家、環境資源使用者的支付意願或對環境物品、環境勞動量的選擇願望,或者通過專家對環境資源價格的擬定,取得評估環境損益幣值的信息。意願調查評價法基於個人需求曲線和消費者剩餘的理論,通過估計消費者對環境物品和環境勞動量損失所接受的賠償願望來度量收益的。它主要包括投標博弈法、比較博弈法、無費用選擇法、優先性評價法和專家評估法。
十、成果參照法
由於基本評價方法研究需要大量的數據、經費及時問,所以往往需要一種簡易可行的評價方法,這樣,成果參照法也就產生了。
所謂成果參照法,就是把一定范圍內可信的貨幣價值賦予受項目影響的非市場銷售的物品和服務。成果參照法實際上是一種間接的經濟評價方法,它採用一種或多種基本評價方法的研究結果來估計類似環境影響的經濟價值,並經修正、調整後移植到被評價的項目。
採用成果參照法優點與缺點:雖然有些類型的成果參照法在政策分析和決策中得到了廣泛的和成功地利用,但是一般來說,參照影響和目標影響之間的差別越大,估計的准確性也就越差。有關參照物選擇標準的優點和缺點可見表3-2-1。
表3-2-1 參照物選擇標準的優點和缺點
Ⅶ 簡述論文的基本結構
論文結構有題目、目錄、內容提要、關鍵詞定義、論文正文、參考文獻。
1、論文題目
要求准確、簡練、醒目、新穎。
2、目錄
目錄是論文中主要段落的簡表。(短篇論文不必列目錄)
3、內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
4、關鍵詞定義
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表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彙。關鍵詞是用作計算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徵的詞語,便於信息系統匯集,以供讀者檢索。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彙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題詞是經過規范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分析,依照標引和組配規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范詞語。(參見《漢語主題詞表》和《世界漢語主題詞表》)。
5、論文正文
引言: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並指出論文寫作的范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2)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論證過程和結論。
6、參考文獻
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是將論文在研究和寫作中可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列於論文的末尾。參考文獻應另起一頁,標注方式按《GB7714-87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進行。
(7)試簡述成果參照法擴展閱讀:
論文題目由教師指定或由學生提出,經教師同意確定。均應是本專業學科發展或實踐中提出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
通過這一環節,應使學生受到有關科學研究選題,查閱、評述文獻,制訂研究方案,設計進行科學實驗或社會調查,處理數據或整理調查結果,對結果進行分析、論證並得出結論,撰寫論文等項初步訓練。
Ⅷ 地質環境功能價值(經濟)損失評估方法
本節內容包括由於地質環境事故造成的地質環境污染、破壞引起的經濟損失及由此導致的地質生態環境功能退化帶來的環境功能價值折損的經濟計算,主要參考J.A.迪克遜等《環境影響的經濟分析》[4]、覃成林等《環境經濟學》[7]、曾賢剛《環境影響經濟評價》[8]、孫強《環境經濟學概論》[65]等著作編寫。
一、恢復費用法(工程費用法)
恢復費用法又稱重置成本法、工程費用法,是通過估算環境被破壞後將其恢復原狀所需支出的費用來評估環境影響經濟價值的一種方法。採用恢復費用法對環境資產進行評估時必須首先確定環境資產的重置成本。重置成本是按在現行市場條件下重新購建一項全新環境資產所支付的全部貨幣總額。重置成本與原始成本的內容構成是相同的,而兩者反映的物價水平是不相同的,前者反映的是環境資產評估日期市場物價水平,後者反映的是當初被構建環境資產時的物價水平。在其他條件既定時,環境資產的重置成本越高,其經濟價值越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環境資產的價值還會隨著資產本身的運動、技術進步、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以及其他因素的變化而相應變化。其計算公式如下: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式(5-2-1)中,S1為防治環境污染或破壞的費用;F1為防護、恢復其原有環境功能的單位費用;Q為受到污染、破壞或者將要受到污染、破壞的某種環境質量或環境物品的總量。
該方法一般用於因環境污染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的估算,如因防治地下水污染而增加的額外費用,航運河道泥沙淤積而造成的損失等。
二、影子工程法
影子工程法是恢復費用法的一種特殊形式。某種環境的功能被污染或破壞後,可以人工營造一個來替代原有的功能,用建造新工程(人造環境物品)的費用來估計環境污染或破壞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的方法,叫做影子工程法。在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難以直接估算時,人們常常用這種能夠保證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不受環境污染影響的影子工程項目的費用來估算環境質量變化所帶來的損益。
這種「影子工程」只是一個概念,而不是實實在在的工程,其目的是對環境成本有一個估算值。將影子工程的成本包含在內,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指出新項目的收益必須有多大才能超過它所引起的損失。其數學表達式為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式(5-2-2)中,V為原有環境物品服務功能價值;G為替代工程的造價;Xi為替代工程中的i項目的建設費用。
一般用於:地下水水污染引起的經濟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引起森林涵養水分功能的喪失、土地資源破壞引起水電站發電能力減少的經濟損失等。
三、機會成本法
這種方法認為,在費用效益分析中,社會的環境損失或代價都可看做機會成本。任何資源配置都存在許多相互排斥的備選方案,為了做出最有效率的經濟選擇,必須找出社會凈效益最大的方案。環境資源是有限的,失去了使用機會就等於失去了獲得效益的機會。機會成本法就是用環境資源的機會成本來計算環境質量變化帶來的經濟收益或經濟損失的一種方法。
假如,資源K有A、B兩種使用方案,它們所獲得的凈效益分別為500元和700元。我們選擇A方案,就失去了B方案使用K資源的機會。在B方案中,最大凈效益為700元,則K資源選擇A方案的機會成本就是700元。機會成本並非實際支出,也不計入賬冊,但它是選擇最佳投資方案的重要依據。
採用機會成本法估算由於環境污染引起的經濟損失是一個簡便易行的方法。其公式為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式(5-2-3)中,S2為損失的機會成本;F2為某種資源配置或利用的單位機會成本;W為某環境污染的破壞量,其估算方法與環境要素及污染過程有關。
可用於造成水資源短期的經濟損失及固體廢棄物佔用農田造成的經濟損失評估等。
四、市場價值法
市場價值法又稱生產率法、生產效應法。這種方法把環境看成是生產要素,這樣環境的變化必然導致生產率的變化和生產成本的變化,從而導致產品產量的變化,而這些變化是可以用市場價格來計算的。計算公式為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式(5-2-4)中,S3為環境污染或生態環境破壞的價值損失;F3為自然物品或人工物品受污染或破壞後的市場價格;Ri為某物品遭受i類污染或破壞時所損失的產量水平;i類污染一般分為四種污染程度,分別表示為輕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和嚴重污染或破壞;Ri的計算方法與環境要素的污染或損失程度有關。如計算農田受污染的損失時,可按下式: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式(5-2-5)中,Mi為某種程度污染的面積;R0為未受污染或類比區域的單位產量;Ri為農田受某種程度污染時的單位產量。
如果商品銷售是處在較完善的市場機制條件下的話,那麼環境質量變動將直接影響到該產品的市場價格。但是,必須注意商品銷售量的變動對商品價格的動態影響。假如環境質量變動對該商品產出水平變化的影響很小,不至於引起該商品市場價格的變化,那麼,就可以直接運用現有的市場價格進行測算。假如環境質量的變化對該商品的市場佔有率有較大影響,並足以引起該商品的市場價格發生變化,那麼,就需要分析該商品的市場佔有率對該商品市場價格的影響。用公式可以表示為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式(5-2-6)中,P為利用商品產出變動所測算的環境價值變動額;P1為單位商品產出變動前的市場價格;P2為單位商品產出變動後的市場價格;ΔQ為環境污染地區單位商品產出的變化量。
市場價格法是利用環境質量變化引起的產值和利潤的變化來計算環境質量變化所帶來的經濟損失或經濟收益。
水污染引起的農業經濟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引起的經濟損失、地下水位下降增加的開采成本、土地資源破壞及水土流失引起的經濟損失評估等都可以採用此方法。
五、人力資本法
如果人類的生存環境受到污染與破壞,使原有的系統功能下降,就會給人的健康帶來損失。這不僅可使人們失去勞動能力,而且還會給社會帶來負擔。人力資本法是利用環境污染與破壞所造成的人體健康和勞動能力的損害,來估計環境污染與破壞造成經濟損失的一種統計計算方法。
環境質量變化對人類健康所造成的損失主要有三個方面,即過早死亡、疾病或病休造成的收入損失,醫療費開支的增加和精神或心理上的損傷。環境污染與破壞引起的經濟損失有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兩部分,其中,前者包括預防和醫療費用、死亡喪葬費用,後者包括病人耽誤工作造成的經濟損失、非醫護人員護理和陪護影響工作造成的經濟損失。此類損失的評價步驟是通過污染破壞區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對比分析,以確定環境污染與破壞因素在發病原因中所佔的比重,並根據患者和死亡人數,以及病人和陪護人員耽誤的勞動總工時來計算環境污染與破壞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經濟損失。環境污染與破壞引起的經濟損失還包括受害人的舒適性損失,如病人精神痛苦、傷痛、家屬的悲傷等。諸如損失都很難用貨幣來度量,因此,不在人力資本評價法的范圍。
1.環境污染與破壞引起的健康損失的估算方法
環境污染與破壞引起的健康損失等於勞動日損失所創造的凈產值和醫療費用的總和。當人力資本的平均增長率和貨幣貼現率基本相等時,損失值可利用下式計算: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式(5-2-7)中,S4為環境污染與破壞對人體健康的損失值,萬元;M為環境污染與破壞覆蓋區域內的人口數,10萬人;P為人力資本,人均凈產值:元/年·人;Li、Loi分別為環境污染區域與環境清潔區域i疾病的發病率,人/10萬人;Hi為i疾病患者的陪護人員平均誤工工時,天或小時;Yi為i疾病患者平均醫療護理費用,元/人;Ti為i疾病患者人均喪失的勞動時間,年或天。
2.環境污染與破壞的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的估算方法
環境污染與破壞的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的計算公式為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式(5-2-8)中,L11、L12為直接經濟損失,萬元;L21、L22為間接經濟損失,萬元;a為環境污染因素在發病或死亡發生原因中所佔的百分數,%;Rp為患者人數,人;Rd為死亡人數,人;Ld為病人和陪護人員耽誤的勞動工日,天或小時;Ll為早亡與平均壽命相比損失的勞動日總數,天或小時;C為每個患者的醫療費用,萬元;B為每個死者的喪葬費,萬元;P為人均國民收入額,萬元。
3.環境污染與破壞引起的人身傷害損失的計算方法
人身傷害損失的計算,主要依據是《民法通則》第119條,該條對人身傷害的賠償規定:經過治療可以恢復的傷害「應當賠償醫療費和因誤工而減少的收入」。這里的醫療費還應包括來往交通費、必要的護理費、必要的營養費等。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是指傷者不能上班和因減少勞動量而失去的收入,如扣發的工資等。對於人身殘疾,即經治療不能恢復健康,致使部分或全部喪失勞動能力的,除賠償上述醫療費、誤工費外,還應給予「生活補助費」。這里的生活補助費是指因殘疾而減少的工資收入或造成生活困難的撫慰性費用。對於致人死亡的,除賠償醫療費外,還應當支付喪葬費及死者生前扶養他人必要的生活費等。這里的「喪葬費」一般是指火葬費;「死者生前撫養的他人」是指死者對他們有撫養義務的人,如父母、配偶、未成年子女等,「必要的生活費用」是指當時當地保障基本生活所需要的平均費用。若「必要的生活費用」低於死者生前的水平,應取後者,並應該隨著社會的發展水平相應地調整,調整的比率必須大於或等於社會貼現率。基於上述環境污染與破壞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經濟損失的計算公式為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式(5-2-9)中,L為環境污染與破壞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經濟損失價值,萬元;ai為污染區i疾病高於對照區的發病率,%;βi為污染區z疾病高於對照區的死亡率,%;S為污染區的總人口數,人;ti為i疾病使人均失去的勞動時間,天或小時;P為污染區域的人均國民收入,萬元;ΔCi為i疾病平均醫療費用,萬元。
我國在計算湘江流域水污染損失時建立的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經濟損失計算公式為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式(5-2-10)中,L為人體健康損失總額,萬元;K1、K2為健康換算系數;Y1為人均國民收入,萬元;P1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數,人;Y2為人均醫療費,萬元;P2為患者人數,人。
盡管人力資本法是一種重要的環境經濟評價方法,但其應用在實際中還存在著倫理道德、效益的歸屬和理論上的缺陷等問題。
六、直接計演算法
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Y)由物質損失(Yw)、生產損失(Ys)和國民經濟損失(Yg)組成,即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物質損失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產品的損耗,生產損失包括生產用房損失、機器磨損損失、減產損失和健康損失等,國民經濟損失則包括農業和林業損失、住宅與公共事業損失、工業損失和人體健康損失等。各項損失估算的通用公式為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式(5-2-12)中,Gs為經濟損失值(萬元);Zs為損失指標與數量(按具體損失目錄確定量綱);Pd為單位損失的貨幣價值(元)。
一般來講,物質損失和生產損失僅占經濟損失的8%~12%,而社會經濟損失卻佔88%~92%。
雖然每次應用直接估演算法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人力和物力,來重新收集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大量數據,但是這種方法比較簡單實用,並且是分析計演算法和經驗估演算法等評估方法的基礎。因此,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
七、經驗估演算法
應用經驗估演算法估算環境污染所造成的損失價值,其基礎數據主要來源於承受污染的項目,通過該項目找到環境物品的單位損失量(標準定額)。經驗估演算法分為濃度法和重量法兩種。其具體的技術方法闡述如下。
1.濃度法中所使用的比損值是依據多年平均濃度確定的,應用此方法估算各項損失價值可以達到較高的精確度。其計算公式如下: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式(5-2-13)中,Y1為經濟損失價值,萬元;Y(x)ij為i種污染物多年平均濃度為xij時給單位承受物造成的j項比損值(計算時對於單位承受物的人體健康估算是1人,農業和林業估算是1hm2);Rij為遭受i種污染物侵襲的承受物第j項損害的數量(如居民人數、用地面積、固定資產值);K為修正系數。
該研究成果所提供的比損值適用於大氣中含有一種或數種預定組合的污染物質,其綜合污染效應小於1。綜合污染效應等於污染物質容許極限濃度的倍數和。研究中心認為,在冶金工業的廢棄物中丙酮、甲醛和酚、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醛和乙烷等5種污染物質的組合具有綜合污染效應。
2.重量法用於環境污染經濟損失的概算。
應用時藉助於經驗系數,分析污染物質的濃度及其重量之間相互關系,獲得估算所需要的數據。其公式如下: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式(5-2-14)中,Y2為經濟損失價值,萬元;Kp為地區內各種污染物質的加權平均系數;gi為h污染物質的比損(如1t亞硫酸鹽、1t氟化物、1t酚等的環境污染損失用貨幣計量的價值);fi為i污染物質的擴散系數(同一氣溫條件下物質的固態和氣態擴散系數不一樣);Mi為向大氣排放i污染物質的重量,t/年;δi為承受物類型的修正系數(如工業企業用地為0.8,10萬~25萬人的城市建成區為1.5,森林療養區和自然資源保護區為3.0等)。
在應用經驗估演算法之前,需要根據實際監測資料繪制污染物的等值線圖,在濃度等值區內計算承受物的數量。在此基礎上,估算環境污染造成的社會經濟損失價值。在計算整個地區污染損失的總價值中。必須分別計算出每個企業應該承擔的污染損失價值,否則就很難實現環境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償使用。
八、替代市場法
在所討論的環境物品和勞動量無法用市場價格表現時,可以用替代物品和勞動量的市場價格作為確定環境物品和勞動量價值的依據,這種價值估算方法即為替代市場法,其主要包括,資產價值法、工資差額法和旅行費用法。
1.資產價值法
在環境經濟學中,可以把環境質量看做為影響資產增值的一個因素,當資產價值的其他影響因素保持不變時,用環境質量變化引起資產價值的變化量來估計環境惡化造成的經濟損失或環境改善增加的社會收益的一種方法。目前,研究較多的是空氣環境污染對不動產(主要指住宅、辦公樓等)價值的影響。
運用該方法首先要調查不動產周圍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狀況,建立人居環境的舒適性價值方程,方程中的變數一般包括,不動產的價格、構造與特徵、周邊環境和空氣環境污染指數等變數。例如,空氣環境質量變化所引起的不動產價值變化。根據不動產的價值變化量進行數理統計,建立消費者支付意願的回歸方程,解方程,得出消費者對單位空氣環境質量改善的邊際支付意願,從而,可以在幾何平面上描繪出不同收入家庭對空氣環境質量的需求曲線,一般來講,對於中等收入水平的家庭來說,家庭對改善空氣環境質量的邊際支付意願會隨著空氣污染濃度的增加而增加。家庭平均收入越高,對改善空氣環境質量的慾望就越強烈。因此,在其他條件相同時,受污染地區的不動產價格必然低於無污染地區的不動產價格。
2.工資差額法
利用不同環境質量條件下工人工資的差異來估計環境質量變化造成的經濟損失或帶來的經濟收益的方法稱為工資差額法。在經濟社會中,工人工資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如工作性質、技術水平、勞動風險、周圍環境質量等。假如其他影響因素不變,工廠主就會用高工資來吸引工人到污染地區工作,如果社會允許工人自由調換工作,日均工資額的差異部分應歸因於工作地區的環境質量。因此,用工資差異的水平可以估計環境質量變化帶來的經濟損失或社會收益。
3.旅行費用法
旅行費用法常常用來評估那些沒有市場價格的自然景觀或者環境資源的價值。它是通過旅遊者接受環境資源的服務所得到的消費者剩餘價值來評估的,對於環境資源所有者而言,則是通過旅遊者對環境資源———這種特殊商品的消費來獲取收益。
為了確定消費者對這些環境資源服務的認同價值,旅行費用法的基本原則解釋是,盡管這些國家所有的風景區可能不要旅遊者支付門票費,但是旅遊者為了參觀,卻需要承擔交通費,花費自己的有限時間。為此,可以將旅遊者付出的代價看做是對這些環境資源服務的實際支付。我們知道,消費者的支付意願等於消費者對某一商品或服務的實際支付與消費者剩餘之和。假如我們能夠獲得旅遊者在旅途中的實際花費金額,要確定旅遊者對環境資源的支付意願,其關鍵就在於估算旅遊者獲得的消費者剩餘。
同時,我們還必須看到,旅遊者對這些環境資源服務的需求並不是無限的,這種需求嚴格地受到旅途費用的約束。在這里,假設所有旅遊者接受環境資源服務所得到的消費者剩餘都是相等的,且等於旅遊者的邊際旅行費用,距離資源評價地點最遠的旅遊者,其消費者剩餘最小。而距離資源評價地點最近的旅遊者,其消費者剩餘最大。
適用范圍:①休閑娛樂場所;②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森林、草場和濕地;③江河、水庫、大壩和湖泊等兼有娛樂場所的地方。
4.防護支出法
當某種經濟活動有可能導致環境污染時,人們可以採用相應的措施來預防或治理環境污染。用採取上述措施所需費用來評估環境價值的方法就是防護支出法。防護費用的負擔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它可以採取「誰污染、誰治理」的辦法,由污染者購買和安裝環保設備自行消除污染的方式;可以採取「誰污染,誰付費」的辦法,建立專門的污染物處理企業集中處理污染物的方式;也可以採取受害者自行購買相應設備,而由污染者給予相應補償的方式。防護支出還存在使用效率的問題。在預防或治理環境污染的效果相同的條件下,防護費用應該是費用最低的那種方式所需的費用。
防護支出法對決策者有著某種直觀的感召力,使決策者能夠從受到直接影響的人們願意支出什麼的角度去判斷環境計劃和項目的重要性。把防護支出法同其他方法獲得的數據進行比較,對於諸如是採取措施預防環境損害還是讓環境損害存在、是補償受害者還是盡力恢復目前的環境質量等問題的決策十分有用。
九、調查評價法
調查評價法就是通過對專家或環境資源使用者進行意願調查的方式來評估環境資源價值或環境保護收益的方法。其做法是了解專家、環境資源使用者的支付意願或對環境物品、環境勞動量的選擇願望,或者通過專家對環境資源價格的擬定,取得評估環境損益幣值的信息。意願調查評價法基於個人需求曲線和消費者剩餘的理論,通過估計消費者對環境物品和環境勞動量損失所接受的賠償願望來度量收益的。它主要包括投標博弈法、比較博弈法、無費用選擇法、優先性評價法和專家評估法。各種方法可參見《環境經濟學概論》一書[65]。
十、成果參照法
由於基本評價方法研究需要大量的數據、經費及時間,所以往往需要一種簡易可行的評價方法,這樣,成果參照法也就產生了。
所謂成果參照法,就是把一定范圍內可信的貨幣價值賦予受項目影響的非市場銷售的物品和服務。成果參照法實際上是一種間接的經濟評價方法,它採用一種或多種基本評價方法的研究結果來估計類似環境影響的經濟價值,並經修正、調整後移植到被評價的項目。
採用成果參照法優點與缺點:雖然有些類型的成果參照法在政策分析和決策中得到了廣泛的和成功的應用,但是一般來說,參照影響和目標影響之間的差別越大,估計的准確性也就越差。有關參照物選擇標準的優點和缺點可見表5-2-1。
表5-2-1 參照物選擇標準的優點和缺點
續表
Ⅸ 論文參考文獻,有何用途
1、尊重別人的學術成果
參考文獻是對前人學術成果的一種表現形式。如果我們在論文中引用了別人的學術觀點、材料、數據等。沒有標注出處,會被認為是抄襲,剽竊行為。
我們在寫論文的過程中,都需要參閱和利用大量的文獻資料,只要我們引用了的資料,都需要列出來,這也是對他人的尊重。也避免了自己抄襲,剽竊別人成果的嫌疑。
2、節約篇幅
我們在論文中借鑒別人的方法和論點,如果把涉及的內容全部寫下來的話。會導致論文內不精簡,看上去比較亂。所以我們只需要標注參考文獻即可。這樣不僅精煉文字,節約篇幅,也增加了論文的信息量和學術價值。
3、論文的真實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反映了論文的真實科學依據。我們在寫論文的時候,都會借鑒、參考、應用他人的學術成果,這是很正常的。我們應該如實標注參考文獻,這表明我們尊重科學,尊重他人的科學態度和品質。沒有參考文獻的論文,應視為論文寫作者忽略了科學工作的繼承性,也反映了作者態度的欠缺和科學學風。
4、研究基礎
參考文獻可以反映出論文的真實性和研究依據,也反映出改論文的起點。我們論文中的研究都是在過去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也表明了自己論文中的研究是有價值水平和依據的。
5、研究區別
標注參考文獻,也是為了把前人的成果區分開來。這能表明論文的研究成果是自己寫的,雖然引用了前人的觀點、數據或其他資料。 但是標注出參考文獻,這樣不僅能體現出自己的研究能力,也能體現自己的創新和價值。
6、方便檢索
在論文中添加參考文獻,這樣給讀者很審稿人提供了與論文相關的文獻題錄,方便查閱,找到信息資源共享。